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肉桂桂枝与肉桂油等
肉桂的作用与功效

肉桂的作用与功效
肉桂的作用与功效
肉桂的作用与功效
肉桂,别名玉桂、桂树、官桂、牧桂、简桂、紫桂等。
樟科樟属常绿乔木。
肉桂原产于越南,我国主产于广西、广东、福建、浙江、湖南等地。
肉桂是我国古老而传统的名贵香药植物,在国际市场上久负盛名,是我国著名的传统出口中药之一。
下面,知种植网为您介绍肉桂的作用与功效:肉桂的作用与功效
肉桂具有强烈的肉桂醛香气和先甜后辛辣味。
主要呈味物质为肉桂醛、香兰素、丁香酚等。
从桂皮、桂叶、桂柄、幼枝及桂子中均可提取肉桂油。
肉桂树皮(桂皮)、桂叶、果实、桂枝均可作为调味品,肉桂入肴调味具有悠久历史,是我国广为使用的香辛调味品。
其气芳香,可去腥解毒,增香矫味,增进食欲。
肉桂可增添水果类罐头和增加腌渍食品的风味。
此外,还可用于红茶、咖啡、泡菜等调香。
肉桂粉是调制五香粉的重要配料之一,又是十三香、卤料、咖喱粉等复合香辛料的主料之一。
桂皮、桂枝、桂油、花蕾、幼果、桂根均可入药。
性热,味辛甘,能治多种虚寒病,有解热、抗菌、镇痛及升高白细胞的作用。
桂皮醛对中枢神经有镇静作用。
桂油是制作清凉油及各种驱风油的主要原料。
桂油作药用,主治昏迷、风湿、头痛、皮肤病、胎毒
第1页共2页
等,也可用作杀菌剂、口臭剂、矫臭剂等。
桂皮有温中补肾、驱寒止痛的作用,可用于治腹泻、腹痛、关节痛等。
桂皮入药,尤以韧皮部已形成油层的品质更佳,如贮藏时间愈长,味道愈醇,既香又甜,药力更显著,被誉为补药中之珍品,对年老虚弱者有特效。
故肉桂为医药中之珍品。
第2页共2页。
肉桂

处方举例:1、安中散:肉桂2.4g(焗服)延胡索9g,小茴香9g,高良姜9g,煅牡蛎18g(先煎)、砂仁6g,茯苓15g,白芍(酒炒)15g,甘草6g,水煎服。
2、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肉桂3g(焗服),小茴香(炒)7粒,干姜0.6g,延胡索3g,没药3g,当归9g,川芎3g,赤芍9g,蒲黄6g,五灵脂6g,水煎服。
2、健胃:促进胃液分泌。
炮制:刮去栓皮,捣碎或磨粉。
性味:辛甘、大热。
归经:入肝、肾、脾经。
功能:温脾胃、暖腰肾、通血脉,散散止痛。
主治:脾胃虚寒,腹胀胃痛,消化不良,肾虚腰痛,腹泻腹痛,血寒经闭。
临床应用:1、用于治疗阳虚内寒、肾气虚弱。凡患慢性病或体质衰弱而有大便溏泄、虚喘、腰痛脚软、尺脉虚细者,可配附子入补益肝肾药,方入附桂八味丸。
本品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别名:玉桂、油桂、牡桂。
来源:本品为樟科植物常绿乔木肉桂的干燥干皮或枝干皮。多为人工栽培,亦有部分野生。
产地:主产于广西的平南、桂平、岑溪、藤县、钦州、东兴;广东的高要、德庆、罗定等地。
性状鉴别:企边桂(广西地区):呈长凹槽形,左右两侧向内卷边,卷边呈圆筒形或版圆筒形。凹槽中心略凸、从外皮看则略下陷。长约30~45厘米,全宽约10~13厘米(不计算卷边宽4.5~6厘米),厚约3~5毫米。外表皮灰棕色或棕褐色。两端各有5毫米,削去栓皮的部分呈棕色。全体有不规பைடு நூலகம்的横长皮孔和多数微突起的小瘤点,偶有略突起的横皱纹及灰绿色花斑(苔藓类植物着生后的痕迹,俗称彩皮)。内表面黄棕色或棕色、光洁。用指甲刻划时可显深棕色油纹。气浓烈香甜,味甜辛。
注:1、肉桂品名规格较多,即有国产又有进口。即有人工栽培也有野生。一棵生长在六年以上至几十年的桂树,剥下来的树皮可以加工成几种不同的商品。主要加工依据是桂树的生长所限,皮层的薄厚粗细,含油的多少,决定加工成什么品种。如选干皮厚在3~5毫米皮细油足的加工企边桂,皮厚在5毫米以上皮色较粗油足的加工成油桂,皮厚皮粗油少的加工成板桂,枝干皮较厚含油性较大的作油桂通,枝干皮较薄的加工为桂通或桂心。
中药一字之差辨异同——桂枝与肉桂

中药一字之差辨异同——桂枝与肉桂异同讲解桂枝与肉桂均为中医常用中药,桂枝一名与肉桂均始载于《本经》,桂枝嫩枝条入药则始于明末清初。
古往今来,历史文献和现代教科书特别是“经方”对该药的认识颇有争议,影响中医临床疗效。
本草解读——桂枝与肉桂关系溯源《本经》(孙本)在“牡桂”注释中云:“今人呼桂皮厚者,为木桂,及单名桂者,是也。
一名肉桂,一名桂枝,一名桂心。
”明确指出:桂枝即肉桂。
桂枝在《伤寒论》汤方中均注明“去皮”二字,即去掉肉桂“木栓层”非药用部位,不是去掉现今“桂枝”的皮。
这里要注意,桂枝嫩枝条无木栓层,只有干皮才有木栓层。
据谢宗万教授生前考证:唐代以前,肉桂、桂枝为同一药物,仅在用量上有差异;宋代至清代,肉桂为树枝或小树干皮的皮,嫩枝皮为桂枝,再嫩者为柳桂,即张仲景汤方中所用“桂枝”;现代所用桂枝为肉桂树的嫩枝条,而肉桂则为干皮和枝皮。
正如张志聪所言:“《本经》有牡桂、菌桂之别……上体枝干质薄,则为牡桂。
牡,阳也。
枝干治阳本乎上者,亲上也。
下体根荄质厚,则为菌桂。
菌,根也。
根荄治阴本乎下者,亲下也。
仲祖《伤寒论》有桂枝加桂汤,是牡桂、菌桂并用也。
又云:桂枝去皮,去皮者,只取梢尖嫩枝,外皮内骨皆去之不用。
是枝与干又各有别也。
今以枝为桂枝;干为桂皮,为官桂,即《本经》之牡桂也。
根为肉桂,去粗皮为桂心,即《本经》之菌桂也。
”然而,新中国成立后一些医药文献记载却背离了《本经》和《伤寒论》本意,误导后学者用药。
如《中药大辞典》:“桂枝,出《新修本草》,为樟科植物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嫩枝。
辛、甘、温。
入肺、心、膀胱经。
发汗解肌,温经通阳。
治风寒感冒,风湿痹痛,通经,闭经,痰饮,咳喘,小便不利等。
”“肉桂,出《新修本草》,又名牡桂、玉桂、官桂。
为樟科植物肉桂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树皮。
辛、甘、大热。
入肾、脾、肝经。
补肾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脉,止痛。
中药肉桂与桂枝的功能主治

中药肉桂与桂枝的功能主治1. 肉桂肉桂,即肉桂皮,是中药材中一种常用的香辛料,也是一种传统的中药。
它的科学名称为肉桂樟,属于樟科植物,主要生长在中国南方和东南亚一带。
肉桂味辛热,性温,有温中散寒、活血通络、散瘀止血等功效。
肉桂的功能主治包括:•温中散寒肉桂能够温中散寒,具有暖胃的作用,适用于胃寒致呕吐、腹痛、泄泻等症状。
•活血通络肉桂能够活血通络,具有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适用于血淤瘀引起的疼痛症状,如痛经、腰腿酸痛等。
•散瘀止血肉桂具有散瘀止血的作用,适用于各种出血症状,如崩漏、吐血、衄血等。
2. 桂枝桂枝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也是中国传统中药中的名贵药材之一。
它是植物桂树的枝条,具有辛热的性质。
桂枝主要生长在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是中药学中的经典药物之一。
桂枝味辛,性温,具有发汗解表、温通阳气、理气止痛等功效。
桂枝的功能主治包括:•发汗解表桂枝具有发汗解表的作用,适用于感冒发热、恶寒发热等症状,能够帮助身体排出寒邪。
•温通阳气桂枝能够温通阳气,具有抗寒增温的作用,适用于阳气不足引起的疲乏、畏寒等症状。
•理气止痛桂枝具有理气止痛的作用,适用于胸腹胀满、经脉不畅等症状,能够缓解疼痛。
3. 肉桂与桂枝的常见运用肉桂和桂枝常常会一起使用,以发挥相互的药效,并且有协同作用。
常见的肉桂与桂枝的运用包括:•温阳散寒汤肉桂和桂枝与其他药材一起组成了温阳散寒汤,经常用于治疗阳气不足、寒性体质引起的症状,如畏寒、腹痛、腰腿酸冷等。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和肉桂与芍药、生姜等药材一起组成了桂枝加芍药汤,通常用于治疗经期不调、痛经等症状。
•桂枝茯苓蜜枣汤桂枝和肉桂与茯苓、蜜枣等药材一起组成了桂枝茯苓蜜枣汤,常用于治疗心悸、失眠等症状。
综上所述,肉桂和桂枝在中药学中都是常用的药材,具有温中散寒、活血通络、散瘀止血、发汗解表、温通阳气、理气止痛等功效。
它们常常被运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中,但使用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配方和剂量,并遵循医生的指导。
肉桂的名家论述

肉桂的名家论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肉桂,又称肉桂皮,是一种常见的香料和药用植物,其芳香的味道和独特的药用价值使其在许多菜肴和药物配方中得到广泛应用。
在古代,肉桂就被视为珍贵的香料,被称为“十全大补之品”,被列为“五香”之一。
在许多名家的论述中,肉桂被赞誉为独具特色的植物,具有多种功效和药用价值。
肉桂在中医药理论中被认为具有热性和辛温的特性,可以温中散寒,驱风去湿,促进血液循环,提高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增强免疫力。
《本草纲目》中有记载:“肉桂甘而辛,温阳助火,提神健脾,固肾止泻。
”肉桂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腰膝酸软,腹痛泄泻,慢性盆腔炎等疾病。
古代医学家张仲景也曾有言:“肉桂性味辛热,足以补心肾。
”肉桂在中医药中具有重要地位,是许多药物方剂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药材。
肉桂在西方药理学中也备受关注。
西方科学家研究发现,肉桂中富含丰富的抗氧化物质,如多酚、黄酮类化合物等,这些物质可以有效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缓衰老,防止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也表明,肉桂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具有一定的抗癌功效。
除了药用价值,肉桂还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烹饪的香料。
它具有独特的香气和辛辣的味道,可以增添菜肴的风味,提升食欲。
在中餐厅和西餐厅,肉桂常被用来烹制肉类、甜点和饮品。
在中国传统糕点“肉桂糕”中,肉桂的香气可以和糯米一起煮制,成为一道美味的甜点。
在美食作家厨艺大师手中,肉桂也可以发挥出无限的创意,制作出各种美味的肉桂料理。
值得一提的是,肉桂还常被用于香氛疗法。
其独特的香气可以让人感到宁静、放松和提神,对缓解焦虑和压力,改善睡眠质量有一定的作用。
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对健康和舒适的需求越来越高,香氛疗法也逐渐受到人们的追捧。
如果您需要更多的信息或其他主题的文章,请随时告诉我。
第二篇示例:肉桂,又称肉桂皮,是一种香料和中药材料,又名“肉桂”,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被誉为“五香之首”。
肉桂的名家论述,是对肉桂的功效、用法、禁忌以及应用领域等方面的权威解释和分析。
桂枝与肉桂

桂枝与肉桂桂枝与肉桂李东垣对二药作用之不同,曾说得很清楚:“气之薄者,桂枝也,气之厚者,肉桂也。
气薄则发泄,桂枝上行而发表,气厚则发热,肉桂下行而补肾”。
二者一上行而偏于走表达肢,一下行而偏于走里入肾。
(金匮肾气丸又称桂附八味丸,或简称肾气丸。
其原方组成是:干地黄八两、山茱黄四两,山药四两、丹皮、获菩、泽泻各三两,附子大者一枚、桂枝一两。
后世目为温补肾阳之祖方。
欲补肾阳,则宜温不宜凉,但干地黄性凉,剂量又最大,肾阳贵凝降,而桂枝却上行。
所以,从《千金方》、《局方》诸方书开始,一般都把千地黄改为性温之熟地,并把桂枝改成下行之肉桂。
后世亦常按此沿用,但这样做是否妥当,很值得讨论,笔者对此略谈几点认为不应擅改之认识,以供中医药界参考: 1.肾气丸是补精化气的代表方。
景岳云: “气因精而虚者,自当补精以化气。
”补精生水之药,干地黄甚佳。
故仲景选其为肾气丸之主药,但阴寒沉静之物,如不佐以阳药,未免缺乏生动之机。
故仲景又略佐桂、附,以微微生火,温暖水脏,则少火得助,便能充分发挥其蒸精化气之作用,而使肾气渐充,这就是景岳所说的:“水暖则化气,化气则升,无不生也,水寒则成冰,成冰则降,无不死也,的道理。
因肾气丸用桂、附之目的,是为了蒸精化气,引水上济,所以选用具升浮上行之性的桂、附为佐,十分合适,如改用下行之肉桂,就大失仲景之本义。
———摘自1982年《金匮肾气丸不宜用肉桂代桂枝》)。
桂枝与肉桂的区别,周凤梧先生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桂枝与肉桂同出于一种樟科常绿乔木桂树之身。
树的干皮及根皮叫肉桂,干燥的嫩枝即桂枝。
两药虽同出一体,但其作用同中有异。
二者都能温营血,散寒凝,辛开温通,振奋气血,是其共同之点;但肉桂味厚,主下行而补肾火,能消下焦之阴寒;桂枝气薄,主上行而发散,且能入心扶阳以助心阳。
”桂在治疗奔豚方面,因桂枝有温心阳、下气之功,所以一般加重桂枝用量即可,若肾阳虚而水寒之气甚,则宜另加肉桂,方能提高平冲降逆之功。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肉桂桂枝与肉桂油等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肉桂桂枝与肉桂油等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树皮。
又名:桂、大桂、玉桂、牡桂、油桂、桂皮、菌桂、筒桂、紫桂、辣桂。
原植物肉桂主产于广西、广东等地,云南、福建、台湾等地亦广为栽培;越南、老挝、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亦产。
本品药材性状:呈槽状或卷筒状,长30~40cm,宽或直径3~10cm,厚0.2~0.8cm。
外表面灰棕色,稍粗糙,有不规则的细皱纹及横向突起的皮孔,有的可见灰白色的斑纹;内表面红棕色,略平坦,有细纵纹,划之显油痕。
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外层棕色而较粗糙,内层红棕色而油润,两层间有1条黄棕色的线纹。
气香浓烈,味甜、辣。
进口肉桂:多来自越南、锡兰、柬埔寨等地。
越南桂加工后,总的样式有“平板”与“卷筒”2种,到香港后,按肉桂质量制成各式各样的规格。
清化桂:为越南的北圻清化的“净挽山”、“冷精山”所产,系野生,桂质最佳;其皮质细薄,有青白色大形花斑(地衣斑),饱含紫油,经久不干,肉腻滑如玉,故称“清化玉桂”,为桂类最上品;其加工方法多将平板状之皮,二边拗拢名为“企边”,横撑竹片如梯子状,两头用刀刮去外皮,露出桂心1cm左右,全体长30~45cm,宽4~7cm,每条重100~200g。
企边桂:产越南中圻、会安,多系家种,形式与清化桂相仿,质量稍逊;皮质厚体重,表面较平坦,皮孔圆而小,内面及断面色发乌,油足,香浓,分为1~4等。
桂楠:企边桂剔下的次桂;皮纹粗,多残破,油少,香味稍淡。
夹桂:体重皮厚,一般称“大板桂”。
以上均属平板类,统称为“玉桂”。
筒桂:统称为“安桂”;用桂皮卷成筒状,长30~40cm;用蔑扎成圆把,每把重4~4.5kg,以品质分“三品桂”(12支、16支、20支,各6把合装1箱)、“30支油桂”、“30支把桂”等。
北越近我国云南边境的孟山,有一种野生桂,皮分特厚,体轻松,质亦很好。
一般栽植15年后,其树干已高6~10m,时可砍剥。
肉桂与桂枝的比较

肉桂与桂枝的比较
内容导读:肉桂与桂枝二药在温阳散寒、温中止痛方面是一致的,都能治疗脘腹冷痛、寒湿痹痛、痛经等病症。
这是由于二药都具有对胃肠道的解痉止痛作用和对关节的消炎镇痛作用。
肉桂与桂枝二药在温阳散寒、温中止痛方面是一致的,都能治疗脘腹冷痛、寒湿痹痛、痛经等病症。
这是由于二药都具有对胃肠道的解痉止痛作用和对关节的消炎镇痛作用。
肉桂与桂枝二药在温热的程度上是有差别的,一为热性,一为温性。
肉桂是树皮,桂枝是细枝。
肉桂药气浓厚,桂枝药气比较淡薄,这与所含的桂皮油含量多少有关。
肉桂的桂皮油含量为l.0%~2.0%,桂枝为0.2%~l.0%,显然低得多。
油中的主要成分桂皮醛,桂枝比肉桂也低得多了。
古人在临床使用上是分得很清楚的。
小建中汤用桂枝是温中止痛,治疗脾胃虚寒而疼痛,是舒张平滑肌解痉止痛的效果。
肉桂在治疗脾胃虚寒方面虽然有桂心散、丁桂散等,但都不是著名方剂。
说明古人在治疗脾胃虚寒疼痛方面主要是用桂枝的。
肉桂温补脾肾及命门火衰为主,为桂枝所不及。
桂枝发汗解表,治疗风寒感冒,为肉桂所不及。
这与肉桂能提高血浆皮质醇水平,桂枝具有解热发汗作用有关。
桂枝温通阳气,温阳化水,而能化痰饮,利小便。
这是桂枝具有的抗炎、抑制渗出和利尿作用所起的效果。
对这方面病症的治疗,为肉桂所不及。
桂枝的临床应用比肉桂更加广泛,可能是由于桂枝比肉桂更加安全,副反应小的缘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肉桂桂枝与肉桂油等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树皮。
又名:桂、大桂、玉桂、牡桂、油桂、桂皮、菌桂、筒桂、紫桂、辣桂。
原植物肉桂主产于广西、广东等地,云南、福建、台湾等地亦广为栽培;越南、老挝、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亦产。
本品药材性状:呈槽状或卷筒状,长30~40cm,宽或直径3~10cm,厚0.2~0.8cm。
外表面灰棕色,稍粗糙,有不规则的细皱纹及横向突起的皮孔,有的可见灰白色的斑纹;内表面红棕色,略平坦,有细纵纹,划之显油痕。
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外层棕色而较粗糙,内层红棕色而油润,两层间有1条黄棕色的线纹。
气香浓烈,味甜、辣。
进口肉桂:多来自越南、锡兰、柬埔寨等地。
越南桂加工后,总的样式有“平板”与“卷筒”2种,到香港后,按肉桂质量制成各式各样的规格。
清化桂:为越南的北圻清化的“净挽山”、“冷精山”所产,系野生,桂质最佳;其皮质细薄,有青白色大形花斑(地衣斑),饱含紫油,经久不干,肉腻滑如玉,故称“清化玉桂”,为桂类最上品;其加工方法多将平板状之皮,二边拗拢名为“企边”,横撑竹片如梯子状,两头用刀刮去外皮,露出桂心1cm左右,全体长30~45cm,宽4~7cm,每条重100~200g。
企边桂:产越南中圻、会安,多系家种,形式与清化桂相仿,质量稍逊;皮质厚体重,表面较平坦,皮孔圆而小,内面及断面色发乌,油足,香浓,分为1~4等。
桂楠:企边桂剔下的次桂;皮纹粗,多残破,油少,香味稍淡。
夹桂:体重皮厚,一般称“大板桂”。
以上均属平板类,统称为“玉桂”。
筒桂:统称为“安桂”;用桂皮卷成筒状,长30~40cm;用蔑扎成圆把,每把重4~4.5kg,以品质分“三品桂”(12支、16支、20支,各6把合装1箱)、“30支油桂”、“30支把桂”等。
北越近我国云南边境的孟山,有一种野生桂,皮分特厚,体轻松,质亦很好。
一般栽植15年后,其树干已高6~10m,时可砍剥。
第一次砍伐者称“前期”,砍伐时必须留距离地面60cm高的树干头,以后仍会抽枝发叶,逐年成长,在经过10年后作第二次砍伐,称“后期”。
桂树栽植于高山者品质佳,低山者差;后期质佳,前期质差,故有“高山后期紫油玉桂”的称号。
本品呈两侧向内卷曲的筒状,中央略向下凹的槽形,两端皆斜向削去外皮。
长40~50cm,宽6~8cm,厚0.5~0.7cm。
外表面稍粗糙,具皱纹,有灰白色和黄棕色相间的斑块,习称“彩皮”,处处可见圆形或半圆形皮孔。
内表面棕色至棕褐色,光滑有细线纹,用指甲刻划可见油痕。
有特殊芳香气,味甜、微辛。
(1)低山肉桂:外表面粗糙,皮薄体较轻,断面石细胞环节明显,内表面略粗;含挥发油量较少,香气弱,甜味淡,辛味较浓;(2)高山肉桂:外表面细致,皮厚体较重,断面石细胞环带不显著,内表面细致而润滑;含挥发油量高,香气浓,甜味强,辛味弱。
肉桂味辛、甘,性大热;归肾、脾、心、肝经。
功能: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通经脉。
中医临床用于阳痿宫冷,腰膝冷痛,肾虚作喘,虚阳上浮,眩晕目赤,心腹冷痛,虚寒吐泻,寒疝腹痛,痛经经闭。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品有镇静,镇痛,抗溃疡,促进胆汁分泌,抗炎,抗凝,抗心肌缺血,扩张外周血管,降压,抗菌,调节体温及解热,抗肿瘤,抗补体,抗放射,抗血小板聚集,提高免疫机能,平喘,杀虫,抗内毒素作用,对内分泌及肠管、对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有影响。
其它药用部位:(1)桂枝:为肉桂的干燥嫩枝,春、夏二季采收;药材呈长圆柱形,多分枝,长30~75cm,粗端直径0.3~1cm,表面红棕色至棕色,有纵棱线、细皱纹及小疙瘩状的叶痕、枝痕和芽痕,皮孔点状或点状椭圆形,质硬而脆,易折断,切片厚2~4mm,断面皮部红棕色,木部黄白色至浅黄棕色,髓部略呈方形,有特异香气,味甜、微辛,皮部味较浓;本品味辛、甘,性温,归心、肺、膀胱经,功能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
中医临床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奔豚;(2)肉桂油:为肉桂的干燥枝、叶经水蒸气蒸馏得到的挥发油;为黄色或黄棕色的澄清液体,有肉桂的特异香气,味甜、辛,露置空气中或存放日久,色渐变深,质渐浓稠,本品在乙醇或冰醋酸中易溶,将其冷却至0,加等容的硝酸振摇后,即析出结晶性沉淀;本品为祛风药及健胃药;(3)桂子:为肉桂的带宿萼的未成熟果实,又名桂丁、桂丁香、肉桂子;干燥幼嫩的果实包藏于宿存的花被内,全体呈倒圆锥形,外层的花被呈杯状,长6~11mm,顶端膨大,边缘6浅裂,表面暗棕色,有皱纹,基部有时带有果柄,剥去宿萼后可见未成熟的果实,呈扁圆形,直径3~4mm,厚约2mm,黄棕色,有光泽,上面正中有一微凸的花柱残基,下面有放射状皱纹,中央有凸起的子房柄,质松软,易压碎,气芳香,味微甜;本品味甘、辛,性温,功能温中散寒,中医临床用于胃腹疼痛,肺寒喘咳;据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院测定,肉桂子舍挥发油2.90%。
肉桂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称为“菌桂”。
谓“味辛,温。
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
久服轻身不老,面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
”《本草图经》曰:“菌桂,生交趾山谷;牡桂,生南海山谷;桂,生桂阳。
旧经载此三种之异,性味、功用亦别,而《尔雅》但言,梫,木桂一种。
郭璞云:南人呼桂,厚皮者为木桂。
苏恭以谓牡桂即木桂,及单名桂者是也。
今岭表所出,则有筒桂、肉桂、桂心、官桂、板桂之名,而医家用之罕有分别者。
旧说菌桂正圆如竹,有二、三重者,则今所谓筒桂是也。
筒、菌字近,或传写之误耳,或云即肉桂也。
牡桂,皮薄色黄,少脂肉,气如木兰,味亦相类,削去皮,名桂心,今所谓官桂,疑是此也。
桂是半卷多脂者,今所谓板桂,疑是此也。
今观宾、宜、韶、钦诸州所图上者,种类亦各不同,然皆题曰桂,无复别名。
参考旧注,谓菌桂,叶似柿叶,中有三道文,肌理紧,薄如竹,大枝、小枝皮俱是筒,与今宾州所出者相类。
牡桂,叶狭于菌桂而长数倍,其嫩枝皮半卷多紫,与今宜州、韶州者相类。
彼土人谓其皮为木兰皮,肉为桂心。
此又有黄、紫两色,益可验也。
桂,叶如柏叶而泽黑,皮黄心赤,今钦州所出者,叶密而细,亦恐是其类,但不作柏叶形为疑耳。
皮厚者名木桂,即板桂是也。
苏恭以牡桂与单名桂为一物,亦未可据。
其木俱高三、四丈,多生深山蛮洞中,人家园圃亦有种者。
移植于岭北,则气味殊少辛辣,固不堪入药也。
三月、四月生花,全类茱萸。
九月结实,今人多以装缀花果作筵具。
其叶甚香,可用作饮香尤佳。
二月、八月采皮,九月采花,并阴干,不可近火。
中品又有天竺桂,云生西胡国,功用似桂,不过烈,今亦稀有,故但附于此。
”李时珍认为:“桂即牡桂之厚而辛烈者,牡桂即桂之薄而味淡者”,又称“桂即肉桂也,去粗皮用,其去内外者即为桂心”。
由上所述,“桂”、“牡桂”应与现今之肉桂系同种植物。
至于“菌桂”为何种植物,历代本草说法不一。
据今人调查,目前全国桂类药材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肉桂C. cassia的树皮,全国各省区作药用;另一类为樟属植物肉桂组中多种植物的树皮,习称官桂或桂皮、官桂皮,部分省区民间作香料或药用。
据祝之友“官桂”名实简考认为,官桂,自唐宋就已用之。
据古代本草文献记载,官桂乃肉桂之佳品,“官桂,乃上等供官之桂也”。
以质优效高而著称。
现今中医临床中药学中,中药饮片很少用之,均以肉桂取而代之。
在古代中医药文献中官桂即现今肉桂。
现代研究证实,在商品中药材学中之“官桂”有别于中医临床药学中所谓之官桂。
其商品来源加之地方习用品种较为复杂,商品中药材“官桂”不能作肉桂进入中医临床应用,只能作为食品香料或另作它药入药。
肉桂含挥发油1%~7%,并含鞣质、黏液质等。
油中主要成分为75%~90%的桂皮醛、醋酸桂皮酯、桂皮酸、桂皮酸乙酯、反式桂皮酸、β-榄香烯、菖蒲烯、醋酸苯丙酯、苯甲酸苄酯、辛卡西醇A,B,C1,C2,C3,D1,D2,D3,D4,E及辛卡西醇A,B,C1,D2,D4糖苷,以及南烛树脂醇、丁香树脂醇、Z-肉桂醛、邻甲氧基桂皮醛等。
尚含肉桂醇D1,D2,D3、前矢车菊素B2,B4、表儿茶精、儿茶精、苯甲醛、香豆精、胆碱、苦味酸盐、β-谷甾醇、原儿茶酸及众多的微量元素。
据王桂英报道,各种成品肉桂,厚度不同,化学成分含量也不同。
厚度为1.0~2.0mm的肉桂,总灰分含量低,化学成分的含量,高于厚度为2.6~6.0mm的肉桂。
正常收获的同条件肉桂树杆皮,薄者的质量优于厚者。
以肉桂树植株的取皮部位而言,在杆皮范围内,上段薄杆皮优于下段厚杆皮,基部皮尤厚,质量更差。
产区采收肉桂时,可考虑分段采收,加工不同等级产品。
下段厚杆皮,如能除去不含桂皮油的粗皮部分,可提高质量,对于市售商品肉桂,厚薄度也是评价质量优劣的依据之一。
但嫩皮、枝皮不属此列。
从肉桂的收获年限来看,5年生肉桂总挥发油含量较低,11~16年的肉桂,挥发油含量平均增高4倍左右。
11~16年间,可分为11~13年和14~16年两个年限段,各年限段中,化学成分含量接近。
11~13年的肉桂,非挥发性成分含量高于14~16年的肉桂,两种成分含量和成品率均高。
总灰分含量无规律性变化。
故认为肉桂不宜过早收获。
4~5月收获的肉桂,虽然成品率稍高,总灰分含量较低,但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均低于6~9月所收获的肉桂,故产区于清明节前后收获,为时过早。
如过分推迟收获期,肉桂皮不易剥离而成碎块,影响产品质量。
因此,收获期必须考虑到质量与生产方便,产区须因地制宜,将采收期适当延后至6月上旬而又兼顾到能剥取成张片的树皮为宜,也可对肉桂树采取“断水”措施后,于秋季采收。
张丹雁等报道,肉桂再生皮与原生皮的性状、显微特征区别较大。
但二年再生皮与三年再生皮的性状及组织结构无明显差别;从油细胞计数的结果发现,三年再生皮的油细胞数最多,因三年再生皮为六年树第一次剥皮后再长出的新皮,实际树龄应为九年,树干比六年原生树及二年再生者粗大,且经再生技术处理,树皮的韧皮射线生长旺盛,列数明显增多,组织间的径、切向联系较强,新陈代谢较旺盛,树皮生长加厚加快,油细胞数亦相应较高。
故可考虑以三年再生皮代替六年原生皮使用。
肉桂六年生原生皮含油0.70%,浅黄色;二年再生皮含油0.77%,黄色;三年再生皮含油0.92%,深黄色。
薄层分析结果表明,3种皮的挥发油各组分斑点位置基本一致。
朱兆仪等对肉桂不同采收期挥发油的含量测定表明,以5月和7月份为最高,分别为1.20%和1.30%;其主要化合物桂皮醛占油总量的87.3%,因此,肉桂采收期在5月和7月为宜。
林锦仪等报道,不论幼树或成熟植株,主干各部树皮厚度随树高增高而变薄。
四年生幼树干高25cm处皮厚为0.43~0.44cm,当树高达325cm处皮厚仅为0.22~0.33cm,递减25%~48%;10年生树高由25cm 升到1 050cm处,树皮厚度递减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