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R细胞通路研究进展
Notch信号通路与支气管哮喘关系的研究进展

Notch信号通路与支气管哮喘关系的研究进展姚意恩;李超乾【摘要】大量研究发现Notch信号通路在多种细胞的分化、成熟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对T淋巴细胞的分化过程更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Th1和Th2亚群从CD4+T细胞发展而来,Th1和Th2之间的动态平衡调节免疫反应.近年来的研究表明,Notch信号通路参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发展,Th1/Th2可以抑制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及气道重塑,但其调控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文就Notch信号通路在支气管哮喘及Th1/Th2调节中的作用做一综述.【期刊名称】《实用医学杂志》【年(卷),期】2019(035)002【总页数】3页(P315-317)【关键词】Notch信号通路;Th1细胞;Th2细胞;支气管哮喘;进展【作者】姚意恩;李超乾【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南宁53002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南宁530021【正文语种】中文支气管哮喘简称为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主要表现为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重塑,大量研究表明,Notch 信号与Th1/Th2 共同参与急慢性哮喘过程的调控,但是其作用机制尚不统一。
笔者前期做了较多哮喘防治的研究,目前Notch 信号在哮喘的研究中受到极大的关注,其可能成为未来支气管哮喘诊治研究的又一突破口。
本文以Th1/Th2 为切入点,对Notch 信号通路在支气管哮喘中的调控机制作一综述。
1 Notch 信号通路的组成结构与激活途径1913年MORGAN 发现的Notch[1]是一个非常保守的信号系统。
Notch 信号活化和转导的分子机制是多种多样的,主要表现为在配体结合之后,γ-分泌酶裂解释放NICD,NICD 易位至细胞核,NICD 与DNA 结合转录阻遏物(CBF-1/RBP-jk)相互作用并将其转化为诱导靶基因转录的转录激活复合物(NICD-CBF-1/RBPjk-MAML)。
CD5 及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doi:10.3969/j.issn.1000⁃484X.2020.14.021㊃专题综述㊃CD5及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①贺 欣 邢莉民 邵宗鸿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科,天津300052) 中图分类号 R593.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484X (2020)14⁃1766⁃05①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770118,81970116)资助㊂作者简介:贺 欣,女,在读博士,主要从事血液系统疾病免疫功能异常方面的研究㊂通讯作者及指导教师:邵宗鸿,男,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造血系统疾病免疫功能异常方面的研究,E⁃mail:shaozonghong@㊂[摘 要] CD5是主要分布在T 淋巴细胞及少量B 淋巴细胞表面的大分子糖蛋白,不仅参与固有免疫反应,还调控T㊁B 淋巴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并通过TCR 和BCR 信号通路影响T㊁B 淋巴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功能㊂CD5在T 细胞中通过与CK2结合共同调节后续信号通路的功能及活性,而B 细胞中的B1a 细胞也可特异性表达CD5使其在免疫过程中发挥作用㊂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而引起的疾病,研究发现CD5参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过程㊂本文综述CD5及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为CD5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靶向治疗提供新观点和研究思路㊂[关键词] CD5;自身免疫性疾病;CK2;B1a 细胞Research progress of CD5and its role in autoimmune diseasesHE Xin ,XING Li⁃Min ,SHAO Zong⁃Hong .Department of Hematology ,General Hospital of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052,China[Abstract ] CD5is a macromolecule glycoprotein mainly distributed on T lymphocyte and a small number of B lymphocyte.It notonly participates in innate immune response,but also regulates specific immune response mediated by T and B lymphocyte,and affects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f T and B lymphocyte by TCR and BCR signaling pathways.CD5regulates function and activity of subsequent signaling pathways by binding to CK2in T cells,while B1a cells in B cells can specifically express CD5and play roles inimmune process.Autoimmune disease is a kind of disease caused by autoimmune reaction to autoantigen,which results in autoimmune tissue damage.CD5has been found to be involved in pathogenesis of many autoimmune diseases.In this paper,we will review progress of CD5and its role in autoimmune diseases,and provide new ideas and research ideas for clinical targeting therapy of CD5in various autoimmune diseases.[Key words ] CD5;Autoimmune diseases;CK2;B1a cells CD5是一种同时表达于T 淋巴细胞和B1a 淋巴细胞表面的大分子跨膜糖蛋白,作为T 淋巴细胞受体(TCR)信号通路中的共刺激分子,同时负调控B 淋巴细胞受体(BCR)信号通路[1]㊂本文对CD5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过程综述如下㊂1 CD5概述CD5的分子量为67KD,位于人染色体11q12.2区域㊂研究发现约80%~90%CD5表达于T 细胞,10%~20%CD5表达于B1a 细胞[2]㊂小鼠树突状细胞(DC)表面表达少量CD5分子,影响DC 功能,小鼠巨噬细胞也可表达少量CD5,辅助激活固有免疫系统抵抗外界病原体[3,4]㊂富含半胱氨酸的CD5主要由34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胞外区和9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胞内区共同构成,胞外区结构中包含3个富含半胱氨酸结构域和1个疏水跨膜区,胞内区主要包含高度保守元件及潜在的酪氨酸和丝氨酸/苏氨酸磷酸化位点[5]㊂CD5的配体尚未明确,目前发现CD5可与多种糖蛋白如gp35⁃40㊁gp150和gp200等相互作用㊂作为清道夫受体家族成员之一,CD5可与真菌细胞壁的葡聚糖或丙型肝炎病毒等物质结合,提示上述分子均可能是CD5的配体[6]㊂CD5的胞质尾部具有由苏氨酸和酪氨酸残基组成的起激活作用的伪ITAM基序(免疫受体酪氨酸基激活基序),是非受体酪氨酸激酶Src家族的LcK(lymphocyte⁃specific protein tyrosine kinase)和Fyn(proto⁃oncogene tyrosine⁃protein kinase)等的结合位点㊂细胞膜近端具有起抑制作用的伪免疫受体酪氨酸基抑制基序(ITIM),与细胞内含SH2域的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1(SH2⁃containing tyrosine phosphatase1,SHP⁃1)结合发挥作用[7]㊂2 CD5与T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中,CD5胞质尾部存在负向调控TCR信号通路的结构域,包括Y429㊁Y441和Y463,其中Y429和Y441酪氨酸残基在功能上属于ITIM 基序㊂CD5羧基末端的S458⁃S461结构域可与T淋巴细胞内的酪蛋白激酶2(CK2)特异性结合[8]㊂过表达CD5可通过IL⁃6抑制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signal transduction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STAT)3的磷酸化,增加T淋巴细胞数量并改善其功能㊂CD5抑制IL⁃4等细胞因子和PI3K/Akt等途径,调控T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凋亡[9]㊂CD5和T淋巴细胞CD3交联可诱导Bcl⁃2表达,Akt下游因子在CD5介导的保护T淋巴细胞免受Fas介导凋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㊂研究发现CD5主要依赖TCR介导多种信号通路调控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的增殖和活化功能,CD4+T淋巴细胞表达水平比CD8+T淋巴细胞更高,且更加依赖于TCR信号[10]㊂T淋巴细胞的激活需要CD3和TCR结合, NFAT因子或Ca2+/钙调磷酸酶启动下游NF⁃κB等核因子,促进IL⁃1和IFN⁃α等细胞因子分泌,促进T 细胞增殖和分化㊂位于CD5分子尾部的Y463也可对CD3⁃CD5连接酶进行磷酸化,促进或抑制T淋巴细胞活化[11]㊂c⁃Cbl㊁RasGAP或PI3K等TCR信号通路负调控相关蛋白均与CD5尾部包含的429㊁441或463等酪氨酸残基密切相关[12]㊂利用抗CD5单克隆抗体阻断CD5可诱导CD8+T淋巴细胞内部的Fas/FasL凋亡㊂细胞因子的刺激可下调CD5表达,促进CD8+T淋巴细胞增殖,说明CD5调节CD8+T 细胞表达并提高其抗原反应性[13]㊂CK2是丝氨酸/苏氨酸激酶,通过磷酸化途径调节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14]㊂研究发现CK2参与STAT3和STAT5激活,是Th17细胞和Th2细胞分化的重要因子㊂CD5⁃CK2途径可通过与TCR信号相互作用启动后续激活因子,促进Th0细胞向Th2和Th17细胞极化[15]㊂CD5和CK2结合后可激活PI3K/Akt通路并负向调节ERK因子的磷酸化,敲除CD5和CK2基因可降低TCR诱导的Akt表达量[16]㊂CD5⁃CK2信号途径诱导Akt通路活化,增强Th17细胞对IFN⁃γ的抑制作用,其下游的ERK分子激活介导Th17细胞分化的mTOR通路,同时增强Th17细胞中RORγt因子进入细胞核和激活核内因子转录的功能[17]㊂因此CK2是CD5启动后调节T 细胞功能和活性的重要分子和下游信号㊂3 CD5与B淋巴细胞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患者的B淋巴细胞表面发现CD5表达,CD5也存在于健康志愿者的骨髓㊁脾脏和淋巴结的B淋巴细胞亚群中㊂B淋巴细胞依据表面分子分为B1细胞和B2细胞(传统B 细胞),根据其是否表达CD5又可将B1细胞分为B1a(CD5+B细胞)和B1b细胞两种亚型[18]㊂CD5+ B细胞可产生低亲和力IgM等抗体或分泌IL⁃10等细胞因子抵御病原微生物感染,还可产生类风湿因子㊁抗单链DNA抗体和抗组蛋白抗体等多种自身抗体,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发挥作用[19]㊂B淋巴细胞中CD5通过激活肉瘤病毒相关癌基因同源物(Lyn)等关键酶参与BCR信号通路的转导,通过对BCR胞质尾部ITIM磷酸化或与细胞内SHP⁃1因子结合等方式负向调节BCR复合物[20]㊂研究发现CD5结构中的Y429和Y441酪氨酸残基参与抑制BCR信号[21]㊂转录因子E1B是专一表达于B1a细胞中CD5的mRNA外显子,可通过下调常规外显子E1A数量影响细胞表面CD5表达㊂研究发现高水平E1B因子可降低CD5对BCR复合体的抑制作用降低,进而降低B1a细胞内抗体数量和抑制其活性[22]㊂因此CD5在B1a细胞的内部活化调控过程中起关键作用㊂CD5与BCR复合物中的CD79a异源二聚体结合影响B1a细胞增殖和凋亡㊂CD5通过激活B淋巴细胞STAT3或NFAT2等,调控并改变B淋巴细胞中IgM或IL⁃10等基因表达[23]㊂研究发现PI3K/ mTOR通路主要负责调节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抑制PI3K因子活性可诱导B1a细胞凋亡[24]㊂Ca2+及其通道的动员反应则可诱导转录因子NFAT2活化,与BCR共同作用使NFAT2转移至细胞核内调节IL⁃2㊁IL⁃4㊁IL⁃10㊁TNF⁃β和IFN⁃γ等多种靶基因转录[25]㊂Toll样受体(TLR)家族是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蛋白质,尤其是TLR7和TLR9作为细胞内受体可在CD5+B细胞中直接影响细胞功能和耐受性㊂TLR7和TLR9与BCR信号相关联后,促进Myd88和NF⁃κB因子向细胞核内易位[26]㊂CD5在B1a细胞中和PI3K/mTOR㊁Ca2+/NFAT㊁TLR/ Myd88/NF⁃κB等3种信号通路均相关㊂研究发现CD5可降低BCR结合后B淋巴细胞内的Ca2+动员, CD5通过Ca2+依赖途径促进MAPK信号活化,导致ERK通路磷酸化和IL⁃10生成[27]㊂此外CD5还通过激活关键激酶促进PI3K/Akt/mTOR通路激活[28]㊂说明CD5可活化和调控B1a细胞中关键信号通路㊂4 CD5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4.1 CD5与风湿性疾病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以滑膜炎和软骨损伤为特征并伴有骨丢失的慢性全身炎症性疾病,CD5参与RA发病过程㊂CD5通过调节Treg细胞数量和细胞因子IL⁃10或TGF⁃β的分泌抑制骨吸收并促进破骨细胞增殖[29]㊂Moura 等[30]发现RA患者CD5+B淋巴细胞数量增多,并与RA的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㊂通过基因定位的方法将CD5基因确定为与RA相关的遗传风险因素,同时发现CD5+B细胞数目和比例可反映RA患者的遗传背景[31]㊂目前临床治疗RA的重组人CD22等单克隆抗体主要作用于T淋巴细胞和CD5+B细胞,疗效较好[32]㊂提示CD5可能是治疗RA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潜在靶点㊂T㊁B淋巴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与编码T淋巴细胞中TCR相关基因的突变密切相关,CD5通过TCR信号通路调控T淋巴细胞,参与SLE发病过程[33]㊂Omar等[34]发现SLE患者体内CD5+B细胞出现凋亡,CD5数量下调[34]㊂研究发现SLE患者B淋巴细胞DNA甲基化水平降低,导致B1a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E1B数量增加,降低CD5表达,而B淋巴细胞内IL⁃6可降低E1B因子转录[35]㊂因此抗IL⁃6单克隆抗体治疗SLE可为CD5调控B淋巴细胞活性提供证据㊂4.2 CD5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又称1型糖尿病,主要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胰岛β细胞破坏从而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所致㊂CD5在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发病过程中调控B淋巴细胞㊂Saxena等[36]发现1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检测出胰岛细胞抗体和谷氨酸脱羧酶抗体等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并且与CD5+B细胞数量呈正相关㊂Vonberg等[37]发现CD5在1型糖尿病患者B细胞中促进IL⁃10等免疫因子分泌㊂Schuldt等[38]发现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模型小鼠中CD5通过Treg细胞中TCR复合物调控胰岛β细胞数量和功能㊂抗CD5免疫疗法对T淋巴细胞介导的1型糖尿病具有一定疗效,靶向抗CD5分子的治疗方法是其潜在治疗策略,但尚需深入临床研究㊂4.3 CD5与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 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是由免疫异常㊁免疫失耐受导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分为以B淋巴细胞分泌自身抗体损伤血细胞为主和T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损伤血细胞为主的血细胞减少㊂由B淋巴细胞引起的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包括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㊁Evans综合征和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IRP)等,CD5+B 淋巴细胞在此类疾病中起重要作用[39]㊂AIHA是体内免疫功能紊乱,产生自身抗体或补体吸附于红细胞表面并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加速红细胞破坏而引起的溶血性贫血[40]㊂AIHA患者外周血中B细胞和CD5+B细胞数量增多,且CD5+B细胞数量与补体C3呈负相关,与间接胆红素呈正相关,与Evans综合征患者血小板抗体PAIgG和PAIgM均呈正相关,说明CD5+B细胞的数量与AIHA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与临床疗效呈负相关[41]㊂Zhu等[42]研究发现AIHA患者CD5+B细胞处于活化状态,其表面的活化分子既与CD5-B细胞不同,也与CLL克隆性CD5+B细胞不同,CD5+B细胞表面主要表达CD80和CD86,而CD40和CD69在CD5+和CD5-B细胞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㊂Zhao等[43]发现AIHA和Evans综合征患者的CD5+ B细胞主要通过分泌免疫因子IL⁃10而不是TGF⁃β1诱导疾病发生㊂B细胞亚群BCR信号通路下游的关键分子主要为Bruton酪氨酸激酶(BTK)及磷酸化BTK(p⁃BTK),B细胞亚群内BTK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但是CD5+B细胞内p⁃BTK的水平明显高于CD5-B细胞,且与IgE水平呈正相关[44]㊂因此AIHA患者CD5+B细胞数量增加㊁活性异常㊁分泌IL⁃10功能增强㊁BCR信号通路异常,且CD5+B㊁CD5-B细胞存在差异㊂ITP是以血小板减少㊁骨髓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㊁成熟障碍且原因不明为特征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㊂研究发现ITP患者外周血CD5+B细胞数量和血清IL⁃10表达降低,给予大剂量地塞米松可纠正其CD5+B细胞数量及IL⁃10因子分泌能力[45]㊂Gudbrandsdottir等[46]研究发现使用利妥昔单抗和地塞米松进行联合治疗后,更加调节和改善ITP患者骨髓内CD5+B细胞的数量和功能㊂IRP是由于抗骨髓造血细胞的自身抗体抑制和骨髓造血细胞破坏引起外周血细胞降低的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性疾病,Shao等[47]应用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悬液BMMNC⁃Coombs试验通过证实IRP的发病机制可能与异常免疫介导的造血细胞破坏有关㊂研究发现IRP由于体内B淋巴细胞功能亢进而分泌多种类型的针对骨髓造血功能自身抗体从而破坏或抑制骨髓造血细胞最终引起外周血细胞减少㊂CD5+B细胞数量增多且功能亢进,凋亡相关指数明显降低,说明CD5+B淋巴细胞在IRP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48]㊂因此诱导CD5+B淋巴细胞凋亡,或下调CD5分子活性可环节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患者病情㊂采用基因敲除法消除CD5+B细胞或直接敲除B细胞中的CD5分子可用于该类疾病治疗㊂CD5分子在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中如何对CD5+B细胞进行更深层次的调控有待进一步研究㊂5摇展望CD5作为大分子糖蛋白,可在免疫过程中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和活化,辅助T淋巴细胞发挥调节功能,并且激活B1a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和自身抗体㊂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包括RA㊁SLE㊁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和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等,与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数量和活性密切相关㊂CD5分子既可协助T细胞调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多种免疫平衡,又可以在B细胞中产生自身抗体清除部分自身病理性抗原,参与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过程㊂针对CD5分子的靶向治疗药物将成为新的免疫治疗方法和研究方向㊂参考文献:[1] Papoudou⁃Bai A,Marinos L,Vassou A,et al.CD5⁃positive primarycutaneous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leg type[J].Case Rep Dermatol Med,2019,2019:3730915.[2] Mourglia⁃Ettlin G,Miles S,Velasco⁃De⁃Andrés M,et al.Theectodomains of the lymphocyte scavenger receptors CD5and CD6 interact with tegumental antigens from Echinococcus granulosus sensu lato and protect mice against secondary cystic echinococcosis [J].PLoS Negl Trop Dis,2018,12(11):e0006891. [3] Korenfeld D,Gorvel L,Munk A,et al.A type of human skindendritic cell marked by CD5is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lammatory skin disease[J].JCI Insight,2017,2(18):e96101.[4] Giannoni P,Fais F,Cutrona G,et al.Hepatocyte growth factor:amicroenvironmental resource for leukemic cell growth[J].Int J Mol Sci,2019,20(2):292.[5] Voisinne G,Gonzalez⁃de⁃Peredo A,Roncagalli R.CD5,anundercover regulator of TCR signaling[J].Front Immunol,2018, 9:2900.[6] Hayakawa K,Li YS,Shinton SA,et al.Crucial role of increasedArid3a at the Pre⁃B and immature B cell stages for B1a cell generation[J].Front Immunol,2019,15,10:457.[7] Freitas CMT,Johnson DK,Weber KS.T cell calcium signalingregulation by the co⁃receptor CD5[J].Int J Mol Sci,2018,19(5):1295.[8] Burgueño⁃Bucio E,Mier⁃Aguilar CA,Soldevila G.The multiplefaces of CD5[J].J Leukoc Biol,2019,105(5):891⁃904. [9] Simões IT,Aranda F,Carreras E,et al.Immunomodulatory effectsof soluble CD5on experimental tumor models[J].Oncotarget, 2017,8(64):108156⁃108169.[10] Cho JH,Sprent J.TCR tuning of T cell subsets[J].ImmunolRev,2018,283(1):129⁃137.[11] Chen KH,Wada M,Pinz KG,et al.Preclinical targeting ofaggressive T⁃cell malignancies using anti⁃CD5chimeric antigenreceptor[J].Leukemia,2017,31(10):2151⁃2160. [12] Goncalves CM,Henriques SN,Santos RF,et al.CD6,a rheostat⁃type signalosome that tunes T cell activation[J].Front Immunol,2018,18(9):2994.[13] Wada T.Downregulation of CD5and dysregulated CD8+T⁃cellactivation[J].Pediatr Int,2018,60(9):776⁃780. [14] Rozovski U,Harris DM,Li P,et al.Constitutive phosphorylationof STAT3by the CK2⁃BLNK⁃CD5complex[J].Mol Cancer Res,2017,15(5):610⁃618.[15] Rozovski U,Harris DM,Li P,et al.Constitutive phosphorylation ofSTAT3by the CK2⁃BLNK⁃CD5complex[J].Mol Cancer Res,2017,15(5):610⁃618.[16] Mier⁃Aguilar CA,Cashman KS,Raman C,et al.CD5⁃CK2signaling modulates erk activation and thymocyte survival[J].PLoS One,2016,11(12):e0168155.[17] McGuire DJ,Rowse AL,Li H,et al.CD5enhances Th17⁃cell dif⁃ferentiation by regulating IFN⁃γresponse and RORγt localization[J].Eur J Immunol,2014,44(4):1137⁃1142. [18] Adamo L,Staloch LJ,Rocha⁃Resende C,et al.Modulation ofsubsets of cardiac B lymphocytes improves cardiac function afteracute injury[J].JCI Insight,2018,3(11):e120137. [19] Ahmed R,Omidian Z,Donner T,et al.Hiding in plain sight:timeto unlock autoimmune clues in human CD5+B cells by usingnextgen technology[J].Discov Med,2018,26(142):79⁃83.[20] Nguyen PH,Niesen E,Hallek M.New roles for B cell receptor as⁃sociated kinases:when the B cell is not the target[J].Leukemia,2019,33(3):576⁃587.[21] Bashford⁃Rogers RJ,Palser AL,Hodkinson C,et al.Dynamicvariation of CD5surface expression levels within individual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clones[J].Exp Hematol,2017,46:31⁃37e10.[22] Rai AK,Singh A,Saxena A,et al.Exonal switch down⁃regulatesthe expression of CD5on blasts of acute T cell leukaemia[J].Clin Exp Immunol,2017,190(3):340⁃350.[23] Friedman DR,Guadalupe E,Volkheimer A,et al.Clinicaloutcomes in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aemia associated withexpression of CD5,a negative regulator of B⁃cell receptorsignalling[J].Br J Haematol,2018,183(5):747⁃754. [24] Fruman DA,Chiu H,Hopkins BD,et al.The PI3K pathway inhuman disease[J].Cell,2017,170(4):605⁃635. [25] Tang H,Wang H,Lin Q,et al.Loss of IP3receptor⁃mediatedCa2+release in mouse B cells results in abnormal B celldevelopment and function[J].J Immunol,2017,199(2):570⁃580.[26] Rip J,de Bruijn MJW,Appelman MK,et al.Toll⁃like receptorsignaling drives btk⁃mediated autoimmune disease[J].FrontImmunol,2019,30(10):95.[27] Garaud S,Taher TE,Debant M,et al.CD5expression promotesIL⁃10production through activation of the MAPK/Erk pathwayand upregulation of TRPC1channels in B lymphocytes[J].CellMol Immunol,2018,15(2):158⁃170.[28] Taher TE,Bystrom J,Ong VH,et al.Intracellular B lymphocytesignalling and the regulation of humoral immunity andautoimmunity[J].Clin Rev Allergy Immunol,2017,53(2):237⁃264.[29] Dey I,Bishayi B.Role of Th17and Treg cells in septic arthritisand the impact of the Th17/Treg⁃derived cytokines in thepathogenesis of S.aureus induced septic arthritis in mice[J].Microb Pathog,2017,113:248⁃264.[30] Moura RA,Quaresma C,Vieira AR,et al.B⁃cell phenotype andIgD⁃CD27⁃memory B cells are affected by TNF⁃inhibitors and to⁃cilizumab treatment in rheumatoid arthritis[J].PLoS One,2017,12(9):e0182927.[31] Panezai J,Ghaffar A,Altamash M,et al.Correlation of serumcytokines,chemokines,growth factors and enzymes withperiodontal disease parameters[J].PLoS One,2017,12(11):e0188945.[32] Cooles FA,Anderson AE,Drayton T,et al.Immune reconstitution20years after treatment with alemtuzumab in a rheumatoidarthritis cohort:implications for lymphocyte depleting therapies[J].Arthritis Res Ther,2016,18(1):302.[33] Cenit MC,Martínez⁃Florensa M,Consuegra M,et al.Analysis ofancestral and functionally relevant CD5variants in systemic lupuserythematosus patients[J].PLoS One,2014,9(11):e113090.[34] Omar HH,Nasef SI,Omar HH,et al.CD5+B lymphocytes in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patients:Relation to disease activity[J].Clin Rheumatol,2017,36(12):2719⁃2726. [35] Garaud S,Le Dantec C,Jousse⁃Joulin S,et al.IL⁃6modulatesCD5expression in B cells from patients with lupus by regulatingDNA methylation[J].J Immunol,2009,182(9):5623⁃5632.[36] Saxena A,Yagita H,Donner TW,et al.Expansion of fasl⁃expressing CD5+B cells in type1diabetes patients[J].FrontImmunol,2017,8:402.[37] Vonberg AD,Acevedo⁃Calado M,Cox AR,et al.CD19+IgM+cells demonstrate enhanced therapeutic efficacy in type1diabetesmellitus[J].JCI Insight,2018,3(23):e99860.[38] Schuldt NJ,Auger JL,Spanier JA,et al.Cutting edge:Dual TCRαexpression poses an autoimmune hazard by limiting regulatory Tcell generation[J].J Immunol,2017,199(1):33⁃38. [39] Xing LM,Shao ZH,Fu R,et al.Subtypes of B lymphocytes inpatients with autoimmune hemocytopenia[J].Chin Med Sci J,2007,22(2):128⁃131.[40] Xing L,Zhao M,Wang Y,et al.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autoimmune haemolytic anaemia secondary to lymphoproliferativedisorder:A single⁃centre retrospective analysis[J].Sci Rep,2019,9(1):19716.[41] 邢莉民,邵宗鸿,付蓉等.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患者骨髓CD5+B细胞数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11:39⁃41.Xing LM,Shao ZH,Fu R,et al.Changes of CD5+B cells in bonemarrow of patients with autoimmune hematopenia and theirclinical significance[J].Chin J Pract Int Med,2005,11:39⁃41.[42] Zhu H,Xu W,Liu H,et al.Expression of activated molecules onCD5(+)B lymphocytes in 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J].IntJ Hematol,2016,103(5):545⁃553.[43] Zhao M,Duan N,Wang Y,et al.CD5+B lymphocytes secrete IL⁃10rather than TGF⁃β1which control the immune response in au⁃toimmune haemolytic anaemia/Evans syndrome[J].Autoimmunity,2019,52(1):12⁃20.[44] Duan N,Zhao M,Wang Y,et al.Expression of BTK/p⁃BTK isdifferent between CD5+and CD5-B lymphocytes from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evans syndromes[J].Hematology,2019,24(1):588⁃595.[45] Hua FL,Ji LL,Zhan YX,et al.Pulsed high-dose dexamethasoneimproves interleukin10secretion by CD5+B cells in patients with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J].Clin Immunol,2012,32(6):1233⁃1242.[46] Gudbrandsdottir S,Brimnes M,Køllgaard T,Effects of rituximaband dexamethasone on regulatory and proinflammatory B⁃cellsubsets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J].Eur J Haematol,2018,100(1):45⁃52.[47] Liu H,Fu R,Li L,et al.Erythropoietin receptors and IgGautoantibody expression on nucleated erythrocytes in some casesof immuno⁃related pancytopenia[J].Clin Lab,2015,61(7):693⁃698.[48] Hao S,Fu R,Wang H,et al.Screening novel autoantigens targetedby serum IgG autoantibodies in immunorelated pancytopenia bySEREX[J].Int J Hematol,2017,106(5):622⁃630.[收稿2019⁃07⁃10 修回2019⁃09⁃04](编辑 周文瑜)。
巨噬细胞极化及其对炎性疾病作用的研究进展

信号通路极化为 M1 型巨噬细胞、M2 型巨噬细胞、肿 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CD169+ 巨噬细胞、TCR+
1 巨噬细胞的分型
巨噬细胞。极化后的巨噬细胞其形态功能也随之变化,
巨噬细胞作为先天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不同临
收稿日期:2020-08-17;修回日期:2020-09-13 资助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D0501605);中 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662018PY079) 作者简介:吴燕(1997-),女,安徽安庆人,硕士研究生,研 究方向为反刍动物营养,E-mail:1527076095@;并列 第一作者:张定然(1996-),女,湖北恩施人,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反刍动物营养,E-mail:421020384@ * 通讯作者:齐智利(1974-),女,内蒙古赤峰人,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反刍动物营养, E-mail:zhiliqi @
关的亚群。CD169+ 巨噬细胞不介导吞噬功能,主要参 与免疫系统的调节,而不是稳态造血 [13]。TCR+ 巨噬细 胞是一种新的巨噬细胞亚群,具有高吞噬能力,能释放 趋化因子 CCL2,在炎症和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作用。
2 巨噬细胞极化的信号调控通路
在多种信号分子作用下,巨噬细胞被激活,进而先 天免疫反应被启动。根据不同的信号刺激,巨噬细胞激 活获得不同的极化表型,用广义的 M1 或 M2 型来描述。 巨噬细胞的极化过程涉及到多种信号分子及其通路的调 控作用。 2.1 Notch 信号通路 Notch 信号在巨噬细胞对各种刺 激的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Notch 信号已被证明有 利于炎症微环境,并在不同的炎症环境中促进巨噬细胞 的促炎反应 [14]。有研究报道,在缺氧和炎症微环境中, 上调的转录因子低氧诱导因子 -1α 可以诱导巨噬细胞中 Notch 配体(Dll4 和 Jagged1)的表达,且慢性克罗恩 病患者黏膜中的 M1/M2 比值与 Notch 信号通路呈正相 关 [15]。Bai 等 [16] 报道,LPS 诱导的败血症小鼠模型中 Notch-1 信号上调,且髓样特异性 Notch-1 基因敲除可 减少促炎性介质的上调,从而改善败血症症小鼠的器官 损伤和功能障碍。Notch 配体 Dll4 在微血管炎症过程中 介导巨噬细胞和内皮的相互作用 。 [17] 2.2 JAK-STAT 信 号 通 路 酪 氨 酸 蛋 白 激 酶(Janus Kinases,JAK)- 信 号 转 导 子 和 转 录 激 活 子(STAT) 通路是细胞内主要的信号转导途径之一,在机体的炎症 反应中发挥着重要调控作用。STAT1 在介导干扰素 -γ (IFN-γ) 的 免 疫 和 促 炎 作 用 中 起 主 要 作 用。IFN-γ 与 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后,JAK1 和 JAK2 被激活,进 而导致 STAT1 活化,使巨噬细胞向 M1 型发生极化 。 [18] 而 IFN-α/β 抑制 STAT1 的磷酸化,抑制巨噬细胞的 M1 型 极 化 。 [19] IL-4 与 细 胞 表 面 的 受 体 IL-4R 结 合 后, 通 过 JAK1 和 JAK2 激活 STAT6,巨噬细胞发生 M2 型极化。 SOCS 蛋白是 STAT 激活下游的典型靶标,通过竞争性 结 合 JAK 蛋 白 质 或 细 胞 因 子 受 体 限 制 STAT 磷 酸 化。 SOCS1 表 达 下 调 激 活 JAK1/STAT1 通 路, 促 进 巨 噬 细 胞向 M1 型极化 。 [20] 2.3 TLRs/NF-κB 信号通路 Toll 样受体(TLRs)能够 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并在介导防御细菌、真菌、病 毒和各种其他病原体感染的防御中起关键作用。TLRs
共受体识别t细胞-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共受体识别t细胞-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共受体识别是免疫系统中一种至关重要的机制,它在调节和维持机体免疫应答中起着关键作用。
免疫系统通过识别并清除体内的外源性以及内源性的病原体和异常细胞,保护机体免受感染和疾病的侵袭。
共受体识别是指T细胞通过共受体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相互识别并启动相应的免疫应答。
共受体识别的重要性体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首先,共受体在T细胞的信号转导中起着桥梁作用,能够有效地转导外界信号,调节T细胞的功能和活化水平。
其次,通过共受体识别,T细胞可以与抗原分子相互识别并结合,从而引发特定的免疫应答,包括细胞毒性T细胞(CTL)的活化以及辅助T细胞(Th细胞)的分化和分泌特定的细胞因子等。
共受体的识别机制是多方面的,包括抗原的结构特征、T细胞受体的亲和力和特异性等因素。
在共受体识别过程中,T细胞的受体与抗原分子结合后,会引发一系列信号转导,从而激活T细胞的免疫应答。
同时,共受体的识别还与其他免疫细胞和分子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在整个免疫应答中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
近年来,共受体识别领域的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探索。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共受体的结构和功能,揭示了其在机体免疫应答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也发展了一系列的实验方法和研究模型,为共受体识别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平台。
本文将首先对共受体识别的意义进行归纳和总结,介绍其在调节免疫应答中的重要性。
随后,将详细探讨共受体识别的机制,包括抗原结构特征、受体亲和力和特异性等方面。
最后,将总结共受体识别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旨在提高读者对共受体识别的理解,促进该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如下进行撰写:文章结构:本篇长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共受体识别T细胞的相关内容。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共受体识别T细胞进行概述,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和研究现状。
其次,我们将详细讨论共受体识别的意义,让读者了解为什么共受体识别T细胞是如此重要。
免疫细胞的信号分子及其作用机制

免疫细胞的信号分子及其作用机制1. 引言免疫细胞作为机体防御外界病原体和异常细胞的主要力量,其正常的功能依赖于复杂的信号传导网络来调控和协调。
免疫细胞在应对感染和炎症等免疫挑战时,通过分泌和感受特定的信号分子来触发一系列的细胞活化和功能调控。
本文将重点介绍免疫细胞中的信号分子及其作用机制,以期增加我们对免疫细胞活化和调控的了解。
2. 细胞表面受体的信号分子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是感知外界信息并将其传递到细胞内的关键分子。
免疫细胞的表面受体包括T细胞受体(TCR)、B细胞受体(BCR)、细菌感受器(如Toll样受体)、细胞因子受体(如细胞因子受体家族成员)等。
这些受体和信号分子的结合将启动一系列信号通路,引导免疫细胞的活化和调控。
2.1 T细胞受体(TCR)TCR是T淋巴细胞表面的关键受体,其结合特定的抗原肽-MHC复合物后,通过信号传导调控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功能。
TCR信号的传导依赖于数个信号分子,包括CD3复合体、ζ链等。
CD3复合体包括CD3γ、CD3δ、CD3ε和ζ链等多个亚基,其结合的信号分子可通过磷酸化、蛋白激酶活化等方式介导下游信号通路的激活。
2.2 B细胞受体(BCR)BCR是B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其与特定的抗原结合后,引发一系列信号传导过程。
BCR信号传导依赖于Igα和Igβ亚基,它们位于BCR复合物的细胞内区域,通过磷酸化和激酶活化等方式参与信号传导。
BCR激活后,会引导B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抗体产生等免疫应答。
2.3 细菌感受器细菌感受器是免疫细胞中的一类受体,能够感知细菌等微生物的特定分子结构,以启动炎症反应和抗菌应答。
典型的细菌感受器包括Toll样受体(TLR),它们能够识别细菌的LPS、抗原肽等,并通过配体结合的方式激活下游信号通路。
TLR的激活将引导免疫细胞的炎症反应和抗菌应答。
2.4 细胞因子受体细胞因子受体是调控细胞活化和功能的另一类重要受体。
细胞因子受体家族成员包括TNFR家族、IL-1受体家族、IFN受体家族等。
tcrcd3复合物名词解释

tcrcd3复合物名词解释TCRCD3复合物是由T细胞受体(TCR)和CD3分子组成的复合物。
TCR是一种膜表面受体分子,存在于T淋巴细胞表面,主要负责识别并结合外来抗原,并启动T细胞的免疫应答。
CD3分子是由两类多肽亚单位(ε、δ)和三类蛋白链(γ、ζ、ε)组成的复合物,与TCR共同组成了TCRCD3复合物。
TCRCD3复合物可以分为两类:αβTCRCD3复合物和γδTCRCD3复合物。
αβTCRCD3复合物主要存在于大多数T细胞表面,占T细胞数量的大多数。
γδTCRCD3复合物则存在于一小部分T细胞表面。
TCRCD3复合物在T细胞的免疫应答中起到关键作用。
当外来抗原被呈递给T细胞时,TCRCD3复合物会与抗原结合,并与共刺激分子相互作用,进而激活T细胞。
经过激活,T细胞会产生一系列细胞信号,引发免疫应答,包括T细胞的增殖、分化和释放细胞因子等。
同时,TCRCD3复合物还可以识别并诱导有害物质的清除。
例如,它能够识别并消灭被感染的宿主细胞、肿瘤细胞和自身异常细胞等。
这使得TCRCD3复合物在抗肿瘤免疫、抗感染和自身免疫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TCRCD3复合物还介导了T细胞的信号转导过程。
当TCR与抗原结合后,CD3内部的免疫受体结构域会发生构象变化,并与细胞内信号转导分子相互作用,从而启动细胞内信号通路。
这种信号转导能够调控T细胞的分化、增殖和细胞因子的产生,进而对免疫应答起到调节作用。
综上所述,TCRCD3复合物是T细胞表面的重要受体复合物,它与抗原结合后能够激活T细胞的免疫应答,参与抗肿瘤免疫、抗感染和自身免疫等过程,并且介导了T细胞的信号转导。
对于理解T细胞免疫应答的机制,以及开发相关的免疫治疗手段具有重要意义。
二型免疫细胞(Th2

二型免疫细胞(Th2/ILC2)在肺部过敏性炎症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张亚光1 孙兵2 (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Med -X 研究院免疫代谢性疾病研究所,西安 710049;2.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上海 200031)中图分类号 R39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484X (2024)01-0011-10[摘要] 二型炎症反应主要由二型免疫细胞和二型细胞因子介导,例如二型辅助型T 细胞(Th2细胞)和二型先天样淋巴细胞(ILC2细胞),以及IL -4、IL -5、IL -13等。
二型炎症反应在体液免疫、抗寄生虫、中和毒素、组织损伤修复和再生等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但其也有促进疾病发生的作用。
目前认为二型炎症反应主要在皮肤、呼吸道、消化道和脂肪等组织中发挥生理和病理性作用,是导致过敏性疾病发生的主要炎症反应类型。
呼吸道由于其特殊的免疫微环境,是二型炎症高发区域,涉及的疾病包括慢性鼻窦炎、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本文将重点综述二型炎症反应中的关键免疫细胞Th2和ILC2细胞在肺部过敏性炎症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和过敏性炎症相关疾病靶向治疗的情况。
[关键词] 二型辅助型T 细胞;二型先天样淋巴细胞;肺部过敏性炎症Progress on mechanism of type Ⅱ immune cells (Th2/ILC2) in allergic pulmonary inflammationZHANG Yaguang 1, SUN Bing 2. 1. Med -X Institute , Center for Immunological and Metabolic Diseases ,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 Xi'an 710049, China ; 2. Center for Excellence in Molecular Cell Science ,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Shanghai 200031, China[Abstract ] The type Ⅱinflammatory response is primarily mediated by type 2 immune cells and cytokines , such as helper 2 cells (Th2) and group 2 innate lymphoid cells (ILC2), along with IL -4, IL -5 and IL -13. This response plays crucial roles in humoral immunity , parasite defense , toxin neutralization , tissue damage repair and regeneration. However , type -Ⅱ immune response can also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diseases. Currently , type Ⅱ inflammation is recognized to have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impli‐doi :10.3969/j.issn.1000-484X.2024.01.002张亚光,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Med -X 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
免疫系统中信号转导通路与细胞因子交互作用机制解析

免疫系统中信号转导通路与细胞因子交互作用机制解析引言:免疫系统是人体内一种复杂且精确的防御系统,它能够识别并排除外来的病原体,同时保护人体免受感染和疾病的侵害。
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依赖于信号转导通路和细胞因子的交互作用机制。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免疫系统中信号转导通路与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其在维持免疫平衡和抗病毒反应中的作用。
一、信号转导通路的概述信号转导通路是一系列的分子事件,它们将外界信号转化为细胞内信号,并最终调控细胞的生物学功能。
免疫系统中的信号转导通路可以被分为两类:细胞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和细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
1. 细胞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细胞表面的受体负责识别外界的信号,如病原体的表面分子。
正常情况下,这些受体通过与其配体结合来激活信号转导通路,促使免疫细胞发挥其功能。
免疫系统中典型的细胞表面受体包括T细胞受体(TCR)、B细胞受体(BCR)等。
这些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可以通过激活蛋白激酶、次级信号分子和转录因子等分子事件来调节免疫反应。
2. 细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细胞内受体主要存在于免疫细胞的胞浆或细胞核中,它们可以被病原体或外界因子直接识别和结合。
细胞内受体的激活会引发一系列信号转导通路的级联反应,进而调节免疫细胞的基因表达和功能。
免疫系统中典型的细胞内受体包括Toll样受体(TLR)、RIG-I样受体(RLR)等。
这些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主要通过激活转录因子如NF-κB、STAT等来调控炎症反应和抗病毒反应。
二、细胞因子的概述细胞因子是一类分泌性的小分子或蛋白质,在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细胞因子可以通过自分泌或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传递信号,进而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
根据其作用的方式不同,细胞因子可以被分为炎症因子、生长因子、淋巴因子等多个类别。
1. 炎症因子炎症因子是一类由免疫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其在炎症反应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炎症因子可以激活免疫细胞,促使其释放更多的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IL)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CR信号通路研究新进展T细胞相关免疫疗法在近期的癌症研究中大放异彩,“主力部队”是CAR-T和TCR-T这两种技术。
相对于 CAR-T细胞疗法,TCR-T疗法的关注度相对低些,但是这两种细胞疗法都属于利用患者自身的 T淋巴细胞治疗癌症的前沿基因疗法。
研究发现,在实体瘤治疗方面,TCR疗法可能比CAR疗法更有优势。
T细胞在免疫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攻击病原体和肿瘤细胞。
T细胞受体(TCR)能识别不同的广泛亲和力的配体,参与激活多种生理过程。
TCR细胞疗法定制功能性TCR,具有最佳的抗原识别特性,利用人体免疫系统来对抗癌症。
那么,这种疗法的分子机制是什么呢?与之相关的TCR信号通路的分子调控机制有怎样的研究进展呢?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综合性讲述。
TCR蛋白结构图一TCR复合物结构T细胞作为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抗原识别受体结构以被证实,克隆获得的TCR 由α-链和β-链构成异源二聚体。
TCR异源二聚体主要与CD3的多个信号转导亚基结合,如图所示,CD3γ、CD3δ和CD3ε异源二聚体以及CD3δ同源二聚体。
在CD3的不同亚基含有免疫受体酪氨酸的活化基序-ITAM,但是每个亚基的数量不同,CD3γ、CD3δ和CD3ε分别含有一个,而CD3δ含有三个串联的ITAM,这样就使的每个T细胞受体可以产生10个ITAM。
酪氨酸磷酸化的ITAM可以使TCR与胞内信号转导通路发生偶联,向TCR募集含有SH2结构域的蛋白质,如酪氨酸激酶ZAP70。
但是现在还没有解决为什么TCR复合物包含这么多的信号转导亚基和ITAM的问题,主要有两种假说,一种是CD3分子或单独的ITAM可能通过募集独特的效应分子,执行不同的信号转导功能;另一种是多个ITAM的主要功能是放大TCR 信号。
TCR识别与抗原递呈细胞(APC)呈递的可以结合MHC分子(pMHC)的肽。
单独的TCR能够识别具有广泛亲和力的不同配体(自身肽和外来肽)。
TCR参与触发不同的功能输出。
在胸腺中,pMHC与TCR信号结合强度决定了细胞发育与分化过程。
当结合力在最小值到最大值之间时,促进胸腺细胞的存活,并转化成CD4+CD8-或CD4-CD8+的成熟阶段;如果TCR与pMHC太低或太高,细胞会发生凋亡。
在外围,自体pMHC对TCR的低亲和力结合提供了维持初始T细胞所必需的强直性存活信号,并且还可以促进其与外来抗原高亲和力遭遇时的完全激活。
图二TCR结合强度对胸腺细胞的影响TCR信号强度对于产生合适的应答T细胞至关重要。
TCR信号传导应答指导+CD4T细胞分化成功能不同的T辅助细胞亚群,对特定T细胞亚群(如调节性T细胞)也起着关键作用。
TCR细胞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与记忆T细胞分化相关,也是诱导T细胞无能或耗竭的基本决定因素。
TCR信号受到生化及分子机制的调控,导致信号放大或衰减。
调控TCR的机制复杂多样,不过可以分为三个基本层面:早期信号转导效应分子(如关键激酶和磷酸酶的调节);信号分子发育阶段(特异性表达调控);以及TCR信号强度的动态调控。
TCR信号通路概述图三:TCR信号通路概述TCR与抗原呈递细胞(APC)上表达的MHC复合物结合,进而激活TCR信号通路。
SRC家族蛋白酪氨酸激酶LCK与CD4和CD8共同受体的胞质结构域结合,并分别通过CD8或CD4与MHCI类或MHCII类复合物的共结合募集至TCR。
LCK磷酸化,使蛋白酪氨酸激酶ZAP70结合到CD3链中。
T细胞活化衔接因子LAT被磷酸化,激活T细胞,募集多个衔接因子和效应分子,形成LAT信号传导体。
LAT相关效应分子的活化导致信号通过三种主要信号通路进行传导:钙调蛋白、MAPK和NF-κB信号通路。
钙调蛋白信号传导会活化T细胞核因子(NFAT)发生核移位;MAPK信号传导导致肌动蛋白聚合以及转录因子FOS、JUN、AP-1的激活;NF- κB信号传导使REL和NF-κB转录因子核移位;这些转录因子协同作用引起T细胞增殖、迁移、细胞因子产生和效应功能。
TCR还通常与其共同受体CD28或细胞因子受体(如PI3K、AKT、PIP3、PTEN、JAK、STAT)等信号通路的活化相关。
图四:TCR相关的其它信号通路TCR信号通路关键节点的调节主要以LCK、ZAP70和LAT三个关键节点为中心对TCR信号通路进行调节。
LCK节点的调节图五:LCK关键节点的调节最近的研究发现,LCK定位和构象变化是TCR信号转导的重要决定因素。
LCK激酶活性受两种关键调节性酪氨酸Y394和Y505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控制(图五)。
Y394位于LCK激酶环中,自磷酸化可以稳定催化结构域的活性构象。
另一方面,蛋白酪氨酸激酶CSK对羧基末端Y505残基的磷酸化,促进Y505与SH2结构域的分子相互作用,稳定了使催化结构域失活的折叠构型。
跨膜酪氨酸磷酸酶CD45使pY505和pY394去磷酸化,因此,CD45可能潜在地调节控制LCK活性。
研究发现,有多种细胞质磷酸酶可以使Y394去磷酸化,抑制LCK活性,比如PTPN2、PTPN12、PTPN22、SHP1、DUSP22等。
近期的研究还报道一个意外的LCK调节剂:钙调磷酸酶。
钙调磷酸酶能促进NFAT的激活和核转运,募集到LCK后使S59去磷酸化。
钙调磷酸酶抑制ZAP70、LAT和SLP76的磷酸化,但不影响LCK的磷酸化(Y394),表明LCK的磷酸化(S59)不直接调节LCK的催化活性,而是改变其连接到ZAP70和下游信号通路。
S59的去磷酸化对LFA1(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介导的ICAM1响应TCR黏附是必需的,确定S59磷酸化在控制LCK配体相互作用和细胞黏附中的作用。
蛋白质组学研究发现LCK的负反馈调节主要受ZAP70影响。
抑制ZAP70催化活性导致LCK(Y394)磷酸化增加,Y192磷酸化降低。
Y192磷酸化导致LCK对CD3δ链的ITAM磷酸化减少,改变SH2结构域对特定配体的特异性,抑制LCK催化活性并减弱下游信号激活。
ZAP70节点的调节图六:ZAP70关键节点的调节ZAP70与TCR的ITAM结合,通过磷酸化Y493而激活,而位于SH2和激酶结构域之间的Y315 和Y319磷酸化促进ZAP70从无活性到有活性的转变,是激酶活性所必需的。
有研究发现Y315和Y319的磷酸化不影响ZAP70激酶活性,而是稳定ZAP70-ITAM结合并增加其在TCR的存在时间。
这种稳定的复合物导致 Y126磷酸化,而磷酸化的 Y126可以与ATP结合,降低ZAP70对磷酸化的ITAM的亲和力,使活性ZAP70释放到质膜中,可以磷酸化一些下游反应物如LAT。
ZAP70和其它几种TCR信号效应物的稳定受到泛素介导的翻译后修饰的调控。
新研究结果显示,ZAP70催化活性受NRDP1和OTUD7B调节。
NRDP1对ZAP70泛素化修饰招募STS1和STS2,使ZAP70去磷酸化并失活。
另一研究显示,去泛素化酶OTUD7B通过阻止泛素介导的STS1 和STS2的募集,可以促进或延长ZAP70活化。
LAT节点调节LAT与TCR结合后形成微团簇。
这种微团簇的形成是有顺序的,可以影响 TCR信号传导。
GRB2 和SOS1形成复合物,促进LAT在细胞膜上寡聚化,促进ERK-MAPK激酶信号转导。
LAT微团簇保留ZAP70,但不保留CD45,有助于信号分子在细胞膜上分离,从而促进TCR信号传导。
通过分析表达突变的SOS1的转基因小鼠,证明SOS1介导的LAT微团簇是正常T细胞发育所需的。
同样的研究表明LAT寡聚化对于PLCγ1的磷酸化和活化也是必需的。
TCR信号调节新机制如上所示,最近在分子水平上鉴定了几种调节TCR信号传导的新机制。
在胸腺细胞发育期+ +激活,尽管 TCR表面表达较低,但双阳性胸腺细胞对pMHC作用比成熟T细胞敏感。
THEMIS、TESPA1、VGSC、TCR、TRAF3IP3、PKD2、PKD3和miR-181a在CD4+CD8+双阳性胸腺细胞中强阳性表达,在成熟T细胞中下调。
在TCR参与之后,THEMIS与GRB2相互作用与SHP1一起被募集到LAT接头。
SHP1活性在胸腺细胞中也受到PKD2和PKD3的抑制。
VGSC 是在胸腺细胞阳性选择期间维持Ca2+稳态的关键钠通道。
TESPA1是一种蛋白质衔接子,能够结合并激活IP3R1,通过内质网控制Ca2+的释放。
TRAF3IP3向高尔基复合体募集MAPK/ERK激酶(MEK),促进其通过BRAF激活并导致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激活。
除了一些特殊的磷酸酶(如CD45和SHP2),大多数在细胞信号传导中主要起抑制作用,直接或间接抑制蛋白激酶活性。
miR-181a抑制DUSP5、DUSP6和PTPN22的翻译,增强TCR信号传导。
T细胞中的TCR信号也诱导PTPN22,通过miR-181a调节,导致胸腺细胞中PTPN22表达低和成熟T细胞中PTPN22表达高,在抗原刺激后T细胞中进一步诱导PTPN22。
PTPN22在人类中的突变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风险增加相关。
最近研究结果表明,PTPN22的关键功能是抑制TCR信号传导,从而防止自体pMHC或弱激动剂完全激活和扩增T细胞。
TCR信号转导主要通过SHP1的去磷酸化来抑制。
THEMIS在最近的研究中被鉴定为胸腺细胞阳性选择所需的T系特异性蛋白质。
THEMIS缺陷的胸腺细胞中,SHP1磷酸酶活性增加,表明THEMIS抑制SHP1。
THEMIS缺陷型胸腺细胞的发育阻滞通过缺失SHP1获得。
另有研究发现,PKD2和PKD3通过磷酸化S557,抑制SHP1对TCR信号的影响。
PKD2和PKD3的T细胞特异性缺失,胸腺细胞发育阻滞。
总之,这些研究表明THEMIS、PKD2和PKD3的调节胸腺细胞发育,促进其阳性选择,抑制SHP1磷酸酶活性。
CD5在TCR信号通路中具有重要的协调功能。
CD5募集CBL和CBL-B至细胞膜。
响应TCR刺激,促进泛素化。
CD5遗传缺失影响单一的TCR胸腺细胞的阳性选择,对多克隆胸腺细胞的阳性选择影响不显著。
TCR-pMHC相互作用的亲和力及亚活化稳态TCR信号的强度决定CD5 表达程度,推测CD5提供负反馈调节TCR信号传导,促进T细胞存活,不会触发自体配体的细胞激活。
CD6与CD5在结构上相似,CD6表达缺失的小鼠外周T细胞对TCR刺激增强,与CD5相似,对TCR信号传导具有抑制作用。
总结在本文,我们总结了近期在TCR信号通路关键点新的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
TCR参与激活的信号传导涉及多个复杂的信号通路,利用细胞成像、流式细胞技术和单细胞分析极大的促进为未被检测到的潜在TCR信号及其控制机制的进一步阐述,尤其是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发展,调控机制提供了可能,有望揭示T细胞活化、发育和功能等新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