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设计规范

合集下载

PCB设计规范

PCB设计规范

PCB设计规范PCB设计是电子产品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实现电路功能的基础。

设计出高质量的PCB板不仅可以保证电路稳定性和可靠性,还能提升整个产品的性能和品质。

为了确保PCB设计的质量和效果,需要遵循PCB设计规范。

PCB设计规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尺寸规范PCB板的尺寸要大于等于实际需要的空间大小,以确保电路板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同时,PCB板的尺寸还需要考虑到制造成本和生产工艺。

在标注PCB尺寸时,应该包括外形尺寸和最长边尺寸。

2.布线规范布线是PCB设计中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影响到电路的正常工作。

在布线时应该遵循以下规范:(1)布线路径尽量直,减少折线和弯曲。

(2)高频电路的信号线和地线要尽量靠近,避免干扰。

(3)普通信号电路布线路径和电源线相隔远,减少干扰。

(4)避免信号和电源线的平行布线,避免电磁兼容干扰。

(5)布线路径不能干扰到焊盘、元器件和标识。

PCB焊盘的设计要遵循以下规范:(1)焊盘与元器件之间的间距要够大,以方便手工/机械焊接。

(2)焊盘的大小要适当,不宜太小,避免给生产和维护造成麻烦。

(3)焊盘应该统一,避免出现大小不一、排列杂乱的情况。

(4)焊盘间应该有足够的间隙,以确保信号之间的电气隔离。

(5)焊盘应该有正确的标识和编号系统,以便后续操作。

4.元器件安装规范在PCB元器件的安装和设计时,需要遵循以下规范:(1)元器件的安装位置与焊盘匹配,避免安装反向,造成电路不通。

(2)在安装元器件时需要留足够的间距,以避免相邻件之间的干扰。

(3)在安装元器件时应该留出足够的空间,以便元器件的调整和维护。

(4)元器件的标识应该清晰、准确、统一,以便后续的维护和操作。

PCB接地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整个PCB板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接地系统,以确保电路的稳定性。

(2)接地线路应该尽量短,以避免接地线路电感和电容的影响。

(3)高频电路的接地和普通信号的接地要分开,避免互相干扰。

(4)接地的引脚和焊盘要足够的强壮,以防止接地不良等问题。

印制电路板设计规范

印制电路板设计规范

印制电路板设计规范印制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简称PCB)设计规范是指为了保证电路板的设计、制造和使用中的质量和可靠性,制定的一系列规则和准则。

以下是一份典型的PCB设计规范,详细介绍了各个方面的要求。

一、电路板尺寸和层数1.PCB尺寸应符合实际需求,合理调整尺寸以满足其他设备的要求。

2.PCB层数应根据电路复杂度、电磁兼容性和成本等因素合理选择。

二、布局设计1.元器件布局应科学合理,尽量避免元器件之间的相互干扰。

2.高频信号和低频信号的布局应相互分离,以减少相互干扰。

3.电源和地线应尽量宽厚,减小电阻和电感,提高电路的稳定性。

三、网络连接1.信号线应尽量短、直且排布整齐,最大程度地避免信号交叉和串扰。

2.不同信号层之间的信号连线应通过过孔、通孔或阻抗匹配的方式进行连接。

四、电源和地线设计1.电源线和地线应尽量宽厚,减小电阻和电感,提高电压的稳定性。

2.电源和地线的路径应尽量短,减少电源回路的串扰和噪声。

五、元器件选择和焊接1.元器件的选择应根据设计需求,考虑其性能、品质和可靠性。

2.焊接工艺应符合IPC-610标准,保证焊点的牢固和质量。

六、阻抗匹配和信号完整性1.高速信号线应进行阻抗匹配,以减少反射和信号失真。

2.信号线应采用差分传输方式,以提高抗干扰能力和信号完整性。

七、电磁兼容性设计1.尽量合理布局和组织信号线,以减少电磁干扰和辐射。

2.使用合适的屏蔽措施,包括屏蔽罩、电磁屏蔽层和绕线等。

八、PCB制造和组装1.PCB制造应按照标准工艺进行,确保PCB质量和可靠性。

2.元器件的组装应按照标准操作进行,保证焊接质量。

九、测试和调试1.PCB设计完成后,应进行严格的电路测试和调试,确保其性能和可靠性。

2.测试和调试工具应符合要求,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上是一份典型的PCB设计规范,设计师在进行PCB设计时应考虑到电路的复杂性、可靠性和成本等因素,并严格按照规范进行设计和制造,以提高电路板的质量和可靠性。

电路板设计规范

电路板设计规范

电路板设计规范引言: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 PCB)作为电子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电路板设计规范,对于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电路板的布局、封装、走线等方面,详细阐述电路板设计中的规范要求。

一、电路板布局规范电路板的布局是整个设计过程的起点,合理的布局对于电路的性能和抗干扰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进行电路板布局时,需要遵守以下规范:1. 尽量保持电路板的紧凑布局,减少线长,提高信号传输速度和稳定性;2. 分隔相互干扰的电路模块,减少信号串扰;3. 注重重要信号线和电源线的规划,使其路径短且减少穿越其他信号线的可能性;4. 合理安排电路板上各个元器件的位置,避免相邻元器件之间出现干扰。

二、电路板封装规范电路板上的元器件封装选择和布局设计对于产品的可维护性和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在进行封装规范时,需要遵守以下原则:1. 选择合适的元器件封装规格,保证元器件能够完整地焊接在电路板上;2. 尽量使用标准化封装,方便元器件的替换和维修;3. 对于重要的元器件,采用固定方式进行加固,以防止在振动环境下发生松动或脱落。

三、电路板走线规范电路板的走线是保证信号传输质量和良好可靠性的重要环节。

在进行电路板走线时,需要遵守以下规范:1. 选择合适的走线层次,避免过多的层次转换导致信号传输的不稳定;2. 合理规划信号线的走向,避免交叉和迂回,减少信号串扰;3. 采用星型走线方式,将地线作为刚性连接;4. 为高速信号线提供必要的终端阻抗匹配;5. 适当增加地线密度,减少电磁干扰。

四、电路板线宽、线距规范电路板的线宽和线距直接影响到电路板的电气性能和外部环境的干扰。

在进行线宽、线距规范时,需要遵守以下原则:1. 根据信号的类型和重要性,合理选择线宽和线距,保证信号完整传递;2. 对于高速信号线,应增加线宽和线距,提高信号的可靠性;3. 对于外部环境的辐射干扰较大的区域,应增加线距,提高抗干扰能力。

PCB工艺规范及PCB设计安规原则

PCB工艺规范及PCB设计安规原则

PCB工艺规范及PCB设计安规原则为确保PCB(Printed Circuit Board)设计的质量和可靠性,制定并遵守一系列工艺规范以及安全规则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阐述PCB工艺规范及PCB设计的安规原则。

一、PCB工艺规范1.板材选择:-必须符合设计要求的电气性能、机械性能、尺寸等要求;-必须符合应用环境的工作温度范围。

2.排布与布线:-尽量减少板上的布线长度,增加抗干扰能力;-根据电路频率、信号速度等要求合理设计布线;-所有布线层之间,要合理选用必要的接地和供电是层,增强电磁兼容性。

3.参考设计规则:-依据电路功能和各器件的规格书,正确设计布线规则;-合理设置电线宽度、间隙及线距。

4.等电位线规定:-等电位线使用实线表示;-必须保证等电位线闭合,不得相互交叉。

5.电气间隙要求:-不同电压等级的电源线,必须保持一定的电气间隙,避免跳线;-电源与信号线应尽量分成两组布线;-信号线与信号线之间应保持一定距离,以减少串扰。

6.焊盘设计:-合理布局焊盘和接插件位置;-焊盘和焊孔的直径、间距等必须满足可焊性和可靠性要求。

7.线宽、间隔规定:-根据电流、信号速度和PCB层数等因素,合理决定线宽和线距;-涂阻焊层的孔内径要适应最小焊盘直径;8.焊盘过孔相关规范:-不得将NC、不焊接引脚和地板连接到焊盘;-必需焊接的引脚应通至PCB底面或RX焊盘,不得配通至其他焊盘。

二、PCB设计的安规原则1.电源输入与保护:-保证电流符合设计要求,在输入端添加过压、过流、短路等保护电路。

2.信号线与地线的安全:-信号线与地线应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干扰和电磁辐射;-尽量避免使用跳线。

3.防静电保护:-添加ESD保护电路,提高抗静电能力;-配置合适的接地网络,减少静电影响。

4.温度管理:-避免过大的电流密度,以减少热量;-根据散热要求设计散热装置。

5.安全封装:-选择符合安全认证标准的元器件封装;-避免封装错误和元器件方向错误。

PCB可制造性设计规范

PCB可制造性设计规范

PCB可制造性设计规范PCB (Printed Circuit Board)的制造性设计规范是指在设计和布局PCB电路板时所需考虑的一系列规范和标准,以确保电路板的制造过程顺利进行并获得可靠性和性能。

一、尺寸规范1.PCB电路板的尺寸要符合制造商的要求,包括最小尺寸、最大尺寸和板上零部件之间的间距。

2.确保电路板的边缘清晰、平整,并防止零部件或钳具与电路板边缘重叠。

二、层规范1.根据设计要求确定所需的层次和层的数量,确保原理图和布局文件的一致性。

2.定义PCB的地平面层、电源层、信号层和垫层、焊盘层等的位置和规格。

三、元件布局规范1. 合理布局元件,以最小化路径长度和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提高电路的可靠性和性能。

2.避免元件之间的相互干扰和干涉,确保元件之间有足够的间距,以便于焊接工序和维修。

四、接线规范1.线路走向应简洁、直接,避免交叉和环形走线。

2.确保信号和电源线路之间的隔离,并使用正确的引脚布局和接线技术。

五、电路可靠性规范1.选择适当的层次和厚度,以确保足够强度和刚度。

2.确保电路板表面和感应部件光滑,以防止划伤和损坏。

六、焊接规范1.在设计中使用标准的焊盘尺寸和间距,以方便后续的手工或自动焊接。

2.制定适当的焊盘和焊缺陷防范措施,以最小化焊接问题的发生。

七、标准规范1. 遵循IPC (Institute for Interconnecting and Packaging Electronic Circuits)标准,以确保PCB的制造符合国际标准。

2.正确标注和命名电路板上的元件和信号,以方便生产和测试。

八、生产文件和图纸规范1.提供准确和详细的生产文件和图纸,包括层叠图、金属化孔、引线表和拼图图等。

2.确保文件和图纸的易读性和可修改性。

九、封装规范1.选择适当的封装类型和尺寸,以满足电路板的要求。

2.避免使用不常见或过于复杂的封装,以确保可靠的元件焊接和连接。

PCB线路板设计规范

PCB线路板设计规范

PCB线路板设计规范PCB线路板设计规范是为了确保电路板的性能、可靠性和可制造性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则和要求。

遵循这些规范可以提高电路板的质量,减少故障率,优化设计和制造过程,使电路板能够更好地满足设计要求。

以下是PCB线路板设计规范的一些主要方面:1.外形尺寸和形状:电路板的外形尺寸和形状应符合设计要求,并适合安装在相应的应用设备中。

在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尺寸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避免设计过大或过小的尺寸。

2.电路板层布局:电路板的层布局应根据电路设计要求来确定。

在布局过程中,应将元件、信号线和电源线等布置在合适的层中,以避免互相干扰。

同时,还应根据电路的复杂程度和频率要求来确定电路板的层数。

3.电路布线规则:电路板的布线应遵循一定的规则,如信号线与电源线的间距、信号线的阻抗控制等。

布线规则的遵循可以减少信号串扰和噪音干扰,提高信号质量和抗干扰能力。

4.元件布置规则:电路板上各个元件的布置应符合一定的规则,如元件之间的间距、元件与边界的距离等。

元件布置规则的遵循可以方便焊接和维修,避免元件之间的相互干扰和短路等问题。

5.焊盘和焊接规则:电路板上焊接点的设计应符合一定的规则,如焊盘大小、已焊盘的间距等。

焊盘的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焊接质量和可靠性。

同时,还应注意焊接工艺的要求,如正确选择焊接材料、焊接温度和焊接时间等。

6.电源布局和分离规则:电路板上各个电源的布局应合理,避免互相干扰。

同时,还应根据电路的功耗和电流要求来确定电源的容量和类型,保证供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7.防护和绝缘规则:电路板的防护和绝缘要求是确保电路板安全运行的关键。

设计时应注意电路板的防尘、防潮、防静电等问题,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如绝缘层的加工、防火阻燃材料的选择等。

8.环境适应性和可靠性要求:电路板的环境适应性和可靠性要求是根据实际应用环境和可靠性要求来制定的。

设计时应考虑电路板的工作温度范围、振动和冲击等因素,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如选择适应性材料和加强电路板的结构,以提高电路板的可靠性。

PCB工艺设计规范

PCB工艺设计规范

PCB工艺设计规范1. 厚度规范:PCB的厚度是指PCB板的整体厚度,包括铜箔厚度和基板厚度。

通常,常用的PCB板厚度为1.6mm,厚度小于0.8mm的为薄板,大于2.4mm的为厚板。

在设计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和制造工艺要求选择适当的板厚,以确保PCB的机械强度和电性能。

2. 最小线宽线距规范:线宽和线距是PCB中电路走线的基本要素。

在设计中,需要根据电路的复杂性、元器件封装的引脚间距以及制造工艺的要求来确定线宽和线距。

一般情况下,常见的线宽线距为0.15mm,对于高密度集成电路和高频电路,线宽线距可以更小,如0.1mm。

3.确保电信号完整性的规范:在高速信号和高频电路设计中,为了保证电信号的完整性,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使用合适的PCB材料、布线布局、地与电源平面的设置、阻抗匹配和信号层堆叠等。

此外,还需要考虑信号的传输延迟,尽量缩短信号传输路径,减少信号的反射和串扰。

4.元器件布局规范:元器件的布局直接影响到电路的性能和可靠性。

在进行布局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元器件之间的布局要合理,避免互相干扰;其次,布局要符合热分布平衡的原则,尽量避免热点集中;最后,布局要注意便于元器件的调试和维护。

5.焊接规范:PCB的焊接是PCB制造的重要步骤之一、在进行焊接时,需要根据不同的焊接方式和元器件类型选择合适的焊接方法。

常见的焊接方式有手工焊接、波峰焊接和无铅焊接。

此外,还需要注意焊接温度和时间,避免过高的温度和时间对PCB和元器件产生损害。

6.通孔设计规范:通孔是PCB中连接不同层电路的重要通道。

为了确保通孔的质量和可靠性,通孔设计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通孔尺寸应符合元器件引脚和焊盘的要求;其次,通孔布局应合理,避免通孔过多导致PCB变形和信号串扰;最后,通孔孔径和层数需要根据通孔负载和导通电流来确定。

以上是几个常见的PCB工艺设计规范,通过遵循这些规范可以有效地提高PCB设计的质量和可靠性。

PCB设计规范

PCB设计规范

PCB设计规范一.PCB 设计的布局规范(一)布局设计原则1. 组件距离板边应大于5mm。

2. 先放置与结构关系密切的组件,如接插件、开关、电源插座等。

3. 优先摆放电路功能块的核心组件及体积较大的元器件,再以核心组件为中心摆放周围电路元器件。

4. 功率大的组件摆放在利于散热的位置上,如采用风扇散热,放在空气的主流通道上;若采用传导散热,应放在靠近机箱导槽的位置。

5. 质量较大的元器件应避免放在板的中心,应靠近板在机箱中的固定边放置。

6. 有高频连线的组件尽可能靠近,以减少高频信号的分布参数和电磁干扰。

7. 输入、输出组件尽量远离。

8. 带高电压的元器件应尽量放在调试时手不易触及的地方。

9. 手焊元件的布局要充分考虑其可焊性,以及焊接时对周围器件的影响。

手焊元件与其他元件距离应大于1.5mm.10. 热敏组件应远离发热组件。

对于自身温升高于30℃的热源,一般要求:a.在风冷条件下,电解电容等温度敏感器件离热源距离要求大于或等于2.5mm;b.自然冷条件下,电解电容等温度敏感器件离热源距离要求大于或等于4.0mm。

若因为空间的原因不能达到要求距离,则应通过温度测试保证温度敏感器件的温升在额定范围内。

11. 可调组件的布局应便于调节。

如跳线、可变电容、电位器等。

12. 考虑信号流向,合理安排布局,使信号流向尽可能保持一致。

13. 布局应均匀、整齐、紧凑。

14. 表贴组件布局时应注意焊盘方向尽量取一致,以利于装焊。

15. 去耦电容应在电源输入端就近放置。

16. 可调换组件(如: 压敏电阻,保险管等) ,应放置在明显易见处17. 是否有防呆设计(如:变压器的不对称脚,及Connect)。

18. 插拔类的组件应考虑其可插拔性。

影响装配,或装配时容易碰到的组件尽量卧倒。

(二)对布局设计的工艺要求1. 外形尺寸从生产角度考虑,理想的尺寸范围是“宽(200 mm~250 mm)×长(250 mm ~350 m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走线要简捷:印制导线走线要简捷,尽可能使走线短、直、平滑,特别是 高频、高电压电路部分。 3)粗细要适当:同一类型的导线应尽可能采用相同的宽度,电源线、地线和 大电流线线必须保证足够宽度。特别是地线,在版面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宽 一些。
PCB设计室 23
焊盘设计:焊盘是焊接元件的地方,元件的一根引线只能对应 一个焊盘,不允许一个焊盘焊接多个元件引线。焊盘之间是由 印制导线连接起来的。
PCB设计室 14
四 印制板设计过程
印制电路板(PCB)设计也称印制板排版设计, 通常包括以下过程: (1)确定印制板的外形及结构:
印制板对外连接一般包括电源线、地线、板外元器 件的引线,板与板之间连接线等,绘图时应大致确定 其位臵和排列顺序。若采用接插件引出时,要确定接 插件位臵和方向。图4-1是温度控制器电路板的板外 连接图,图4-2是计算机上一种插卡外形尺寸草图。
PCB设计室 2
历史沿革
PCB诞生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发展于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伴随半导体技术 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印刷电路板向着 高密度,细导线,更多层数的方向发展,其 设计技术也从最初的手工绘制发展到计 算机辅助设计(CAD)和电子设计自动化 (EDA).
PCB设计室
3
分类
按所用基材的机械特性。可以分为刚 性电路板(Rigid PCB) 、柔性电路板 (Flex PCB)以及刚性柔性结合的电 路板(Flex-Rigid PCB) 按导体图形的层数可分为单面/双面和 多层印制板。手机中的电路板多为高 密度互连多层电路板(high density integrated board)。
PCB设计室
13
(k) LCC16 (贴片元件类)
(l) DIP16 (双列直插类)
(m)TO-220 (三极管类)
图8.1 常见元件封装
2. 元件封装的编号 元件封装的编号规则一般为元件类型+焊盘距离(或焊 盘数)+元件外形尺寸。根据元件封装编号可区别元件封装 的规格。如AXIAL0.6表示该元件封装为轴状,两个管脚焊盘 的间距为0.6英寸(600mil);RB.3/.6表示极性电容类元件封 装,两个管脚焊盘的间距为0.3英寸(300mil),元件直径为 0.6英寸(600mil);DIP14表示双列直插式元件的封装,两列共 14个引脚。
22
(3)布线设计
布线原则:布线是按照原理图线路连接要求将元器件通过印制导线连接,这是 印制板设计中的关键步骤,具体布线要把握以下要点:
1)连接正确:印制板上的印制导线与电路原理图的连接线有很大的区别,在 印制板上的所有导线不能相互交叉,若相互交叉则交叉导线是相互连接的, 这是我们在布臵印制导线时特别注意的问题,利用Protell绘图软件绘图可 以将失误减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PCB设计室
17
3)类型:建议优先采用双面印制板布线,若电路比较 简单可采用单面板,若电路非常复杂可采多层印制板 布线。
4)方便:对电路中的可调节元件要臵于有利于调节位 臵。 5)把要放臵到本印制板上的所有元件在印制板的区域 上排列起来,确定印刷线路板的面积和元件的大致位 臵,位于边缘的元件,应离印刷线路板边至少应大于 2mm。
7)敏感元件要远离干扰源;有铁芯的电感线圈,应尽量相互垂直放臵,且相 互远离以减小相互间的磁耦合;尽可能缩短高频元件的连接线,设法减小它 们的分布参数和相互间的干扰;易受干扰的元件应加屏蔽。
PCB设计室
21
8)对于比较大、重的元件,要另加支架或紧固件,不能直接焊在印刷线路板
上;可调元件布臵时,要考虑到调节方便;线路板需要固定的,应留有紧固 件的位臵,放臵紧固件的位臵应考虑到安装,拆卸方便;若有引出线,最好 使用接线插头。
PCB板设计规范
简介 历史沿革 PCB的分类 各种PCB特点介绍
一 简介
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即印制电路 板是在绝缘基材上,按预定设计,制成印制 线路,印制元件或由两者组合而成的导电图 形后制成的板。 它作为元器件的支撑,并且提供系统电路工 作所需要的电气连接,是实现电子产品小型 化、轻量化、装配机械化和自动化的重要基 础部件,在电子工业中有广泛应用。本讲义 主要介绍手机PCB的应用特点。
5)定位孔:定位孔是印制板加工和检测定位用的。一般采用三 孔定位方式,孔径根据装配工艺确定。
PCB设计室
26
印制导线设计:印制导线的宽度确定:印刷线路板上的印制导 线宽度主要由印刷导线与绝缘板之间的粘附强度和流过它们的 电流值决定的。印制导线宽度和间距可根据布线的实际情况进 行选择。
PCB设计室
27
PCB设计室
6
PCB设计流程
元器件封装 PCB外形设计 器件布局 布线设计 规则检查
PCB设计室
7
三 常用元件及封装形式
元件名称 电阻 可变电阻 普通电容 电解电容 电容器 二极管 稳压二极 发光二极管 三极管 电感 可变电感 放大器 双列直插IC座 晶振 稳压块 接口 按钮 电源 开关 接收二极管 三脚插座 封装形式名称 RES2(1、3、4) AXIAL0.3 AXIAL0.4 POT2(1) VR5(1、2、3、4) CAP RAD0.2 RAD0.3 ELECTRO1 RB.2/.4 RB.3/.6 RB.4/.8 CAPACITOR RAD0.2 RAD0.3 DIODE0.4 ZENER1(2、3) DIODE0.4 LED DIODE0.4 NPN(PNP) TO-92A(单面板)TO-92B(双面板) INDUCTOR1 INDUCTOR4 AXIAL0.3 OPAMP DIP8,14,16… CRYSTAL XTAL1 VOLTREG TO-220H CON2,3,4 SIP2,3,4… SW-PB POWER4 SW SPST AXIAL0.4 SW SPDT SW DPDT PHOTO LAMP NEON 8 PCB设计室
PCB设计室 4
二 PCB的设计
印制板的设计决定印制板的固有特性, 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印制板的制造、 安装和维修的难易程度,同时也影响印 制板的可靠性和成本。所以在设计时应 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综合考虑各项要素, 才能取得较好的设计效果。
PCB设计室
5
PCB设计的原则
电气连接的准确性 电路板的可测试性 可靠性和环境适应性 工艺性(可制造性) 经济性等
常用元件封装形式实物图 (见PDF文件)
PCB设计室
9
PCB设计室
10
PCB设计室
11
PCB设计室
12
1. 元件封装的分类 表面粘贴式元件封装:现在,越来越多的元件采用此类 封装。这类元件在焊接时元件与其焊盘在同一层。故在其焊 盘属性对话框中,Layer属性必须为单一板层(如Top layer 或Bottom layer)。
PCB设计室 18
(2)元件布局: 布局就是将电路元器件放在印制板布线区内,布局 是否合理不仅影响后面的布线工作,而且对整个电 路板的性能也有重要作用。 元器件排列:元器件在印制板上的排列时尽可能按 元器件轴线方向排列,元器件以卧式安装为主,并 与板的四边垂直或平行,这样排列元件版面美观、 整齐、规范,对安装调试及维修均较方便。 元器件安装尺寸:设计PCB时,元器件的间距通常 采用0.1英寸即2.54mm为一个间距单位,设计PCB 时尽可能采用这个单位,既有利与Protel 绘图,又 有利于使安装规范,便于PCB加工和检测。
PCB设计室 25
• 过孔作用是连接不同层面之间的电气连线。一般电路过孔直径
可取0.6~0.8mm,高密度板可减小到0.4mm,尺寸越小则布 线密度越高,过孔的最小极限受制板厂技术设备条件的制约。 4)安装孔:安装孔用于在印制板上固定大型元器件,或将印制 板固定在机壳内部的安装支架上,安装孔根据实际需要选取, 优选选择2.2,3.0,3.5,4.0,4.5,5.0,6.0mm。
2)焊盘外径:焊盘外径的大小主要由所焊接元件的载流量和机 械强度等因素所决定的,一般单面板焊盘外径应大于引线孔 1.5mm以上,双面板大于1.0mm,高密度精密板大于0.5mm。
3)引线孔和过孔:引线孔有电气连接和机械固定双重作用,引 线孔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过大容易使焊锡从引线孔流过 而损坏元件,或形成气孔造成焊接缺陷;过小则带来安装困难, 焊锡不能润湿金属孔。引线孔径应比元器件引线直径大0.2~ 0.4mm。
PCB设计室
28
安全间距(Clearance)
进行印刷电路板 设计时,为了避免导 线、过孔、焊盘及元 件间的距离过近而造 成相互干扰,就必须 在他们之间留出一定 的间距,这个间距就 称为安全间距。右图8 为安全间距示意图。
PCB设计室 19
布局原则:元件排列对电子设备的性能影响很大,不同电路在排列元件 时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在动手安装前,首先要分析电路原理图,了解 电路元件的特性。排列元器件时应考虑下列因素。 1)排列顺序:先大后小,先放臵面积较大的元器件;先集成后分立,放 臵集成电路后,再在其周围放臵其它分立器件;先主后次,先放臵主电 路器件,之后放臵次电路,先放臵核心器件,再放臵其它附属器件。 2)信号流向原则:按信号流向排列,一般从输入级开始,到输出级终止, 避免输入输出部分交叉;将高频和低频部分电路分开来布臵。 3)就近原则:当印制板上对外连接确定后,相关电路部分应就近安放, 避免走远路,绕弯子,尤其忌讳交叉穿插。每个单元电路,应以核心器 件为中心,围绕它进行布局。
(a)AXIAL0.4 (电阻类)
(b)DIODE0.4 (二极管类)
( c)RAD0.4 (无极性电容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d) FUSE (保险管)
(e)XATAL1 (晶振类)
(f)VR5(电位器类)
(g) SIP8(单列直插类)
(h) RB.2/.4 (极性电容类)
(i)DB9/M (D型连接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