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溶解现象知识要点

合集下载

沪教版化学第六章 《溶解现象》 知识点梳理

沪教版化学第六章 《溶解现象》 知识点梳理

第六章《溶解现象》6.1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一.溶解与乳化1.泥土以细小固体颗粒形式分散到水中,形成悬浊液2.食用油以小液滴形式分散到水中,形成乳浊液3.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4.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⑴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

如:水⑵溶液不一定无色。

如:KMnO4溶液紫红色,含Fe2+溶液浅绿色,含Fe3+溶液黄色,含Cu2+溶液蓝色5.乳化:乳化剂(洗洁精、肥皂)作用下,油以小液滴形式均匀的分散在水中,形成稳定的乳浊液。

[汽油去除油脂的原理是溶解]二.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1.氢氧化钠(NaOH)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2.硝酸铵(NH4NO3)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3.氯化钠(NaCl)溶于水,温度不变三.水溶液的某些性质1.水溶液的凝固点降低(低于0℃)、沸点升高(高于100℃)2.某些水溶液具有导电性,因为溶液中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示例:稀硫酸能导电,因为溶液中含有自由移动的H+和SO42-;氯化钠溶液能导电,因为溶液中含有自由移动的Na+和Cl-[蔗糖溶液不能导电:蔗糖以分子形式分散在水中;氯化钠固体不能导电:Na+和Cl-不能自由移动]6.2 溶液组成的表示一.溶液的组成1.溶液组成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也可以是气体溶解溶质的物质称为溶剂,最常用的溶剂是水,汽油、酒精也可作溶剂1.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公式:(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以根据溶解度计算:S÷(100+S),S越大,值越大2.溶液配制⑴步骤:计算、称量、溶解⑵仪器:天平、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⑶操作注意①称固体时,注意遵循左物右码。

[若颠倒,实际称量= 砝码质量-游码质量] ②量水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仰视量取量多,俯视量取量少] ③溶解不可用量筒 3.溶液稀释含义:向溶液中加水,使浓溶液变成稀溶液 ⑴步骤:计算、量取、溶解计算方法:①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②加入水的质量 = 稀溶液质量 - 浓溶液质量 ⑵仪器: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6.3 溶解性一.溶解性的影响因素1.溶质的性质。

初中溶解的知识点总结

初中溶解的知识点总结

初中溶解的知识点总结1. 溶解的定义溶解是指溶质在溶剂中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和相互混合的过程。

当溶质与溶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大于溶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时,溶质分子将被溶剂分子包围并分散在溶剂中,形成溶液。

在溶解过程中,溶质分子被溶剂分子包围和分散的过程被称为“溶解过程”。

2.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单位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最多可以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溶解度的大小与溶质和溶剂的种类、温度等因素有关。

通常来说,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会增大;随着温度的降低,溶解度会减小。

另外,不同的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也会有所不同。

3. 浓度浓度是指溶液中溶质的含量,通常使用质量分数、摩尔浓度、体积分数等单位来表示。

质量分数是指单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与溶液总质量之比;摩尔浓度是指单位溶液中溶质的摩尔数与溶液总体积之比;体积分数是指单位溶液中溶质的体积与溶液总体积之比。

不同的浓度单位适用于不同的情况,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用。

4. 溶解过程溶解过程包括晶体的溶解和溶液的形成两个方面。

晶体的溶解是指晶体中的溶质分子逐渐脱离晶格结构,分散在溶剂中的过程;溶液的形成是指溶质分子在溶剂中被包围和分散的过程。

在溶解过程中,既有溶质分子与溶液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有溶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溶解过程受到温度、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外界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5. 溶解速率溶解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溶质溶解或溶液形成的速度。

溶解速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溶质粒子的颗粒大小、溶液的搅拌程度、溶剂的性质等。

通常来说,溶解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溶质粒子的颗粒大小越小、溶液搅拌程度越大,溶解速率也越快。

综上所述,溶解是化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溶质在溶剂中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和相互混合的过程。

了解溶解的基本概念以及相关的知识点对于学习化学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通过本文对初中化学中有关溶解的知识点的总结,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溶解知识点总结

溶解知识点总结

溶解知识点总结1. 溶解的基本概念溶解是指溶质(固体、液体或气体)溶于溶剂(通常为液体)中而形成的溶液的过程。

溶解是一种均相混合物形成的过程,这与非均相混合物的形成过程有所不同。

在溶解中,溶质的微观粒子(如分子、离子或原子)被溶剂的微观粒子所包裹,溶质和溶剂的粒子之间相互作用并最终形成具有相对稳定化学性质的溶质。

2. 影响溶解的因素溶解过程的速度与溶解度都受到温度、溶质粒子大小、溶质种类、溶剂种类以及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其中,温度是影响溶解度最为显著的因素,一般来说,随着温度的升高,固体溶解度增大,而气体溶解度减小。

此外,溶质粒子的大小、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分子极性等也会对溶解度产生影响。

3.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单位温度和压力下单位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最大溶质量。

通常来说,溶解度可以用溶质在溶液中的物质量分数、摩尔浓度以及溶液的单位体积中所能够溶解的单位质量溶质等来进行表示。

在研究溶解性质时,需要了解不同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并且可以通过实验或者查阅相关资料来获取这些信息。

4. 溶解过程中的热效应在溶解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吸热或放热。

溶解过程中吸热或放热的现象很重要,对于理解溶解过程的热力学本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溶解过程中发生的热效应可以通过对溶解热进行测定来确定。

当溶解引起吸热时,说明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够强,需要外界提供能量才能克服相互作用力,使得溶质溶解在溶剂中;而当溶解引起放热时,说明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强,相互引力在溶解过程中能够得到释放。

5. 溶解度积溶解度积是指溶质在溶剂中达到饱和时,溶质离子浓度的乘积。

溶解度积是溶解度的重要参数,它与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平衡状态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进行溶解度积的测定时,通常需要进行沉淀反应,根据反应溶液中溶质的浓度进行计算。

溶解度积的大小与溶质种类、温度以及溶剂种类都有关系,通过溶解度积的测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溶解过程中的平衡状态和动力学过程。

沪教版初中化学《第六章-溶解现象》基本知识点总结

沪教版初中化学《第六章-溶解现象》基本知识点总结

沪教版初中化学《第六章 溶解现象》基本知识点总结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特点:均一、稳定、透明、混合物2.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水是常用的溶剂。

酒精、汽油也是溶剂,通常量多的为溶剂3.盐酸溶质是:氯化氢(HCl ) 溶剂是水氨水溶质是:氨气(NH 3) 溶剂是水碘酒溶质是:碘(I 2) 溶剂是酒精4.悬浊液和乳浊液区别是分散的物质分别是固体和液体,相同是均不溶于水。

悬浊液如泥沙水、乳浊液如:食用油溶于水5.洗涤剂(洗衣粉、肥皂)通过乳化作用去油污,形成乳浊液。

洗涤剂称为乳化剂。

6.溶于水温度升高有:氢氧化钠(NaOH )、浓硫酸(H 2SO 4)溶于水温度降低有:硝酸铵(NH 4NO 3)氯化铵(NH 4Cl )7.少量固体溶于水中,使溶液凝固点降低、沸点升高。

8.溶液导电是因为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金属导电是因为有自由电子9.溶质的质量分数(w )=溶剂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100% 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溶液越浓,反之越稀10.用固体与水配制溶液:步骤:计算、称量、溶解仪器:药匙、天平、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例题:配制50g 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需NaCl 固体多少克,量取多少毫升水。

NaCl 的质量:m=5%×50g=2.5g需水的体积:m lg g g /15.250-=47.5ml 11.用浓溶液加水配成稀溶液:步骤:计算、量取、溶解仪器: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例题:用37%浓盐酸、密度为1.18g/cm 3配成400g20%的稀盐酸、需浓盐酸多少毫升,加水多少毫升?浓盐酸的体积=%37/18.1%204003⋅⨯cm g g =182ml水的体积=33/1/18.1182400cmg cm g ml g ⨯-=185ml 12.例题:13g 锌与100g 稀H 2SO 4恰好完全反应,求稀H 2SO 4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设13g 锌与100g 稀H 2SO 4完全反应需H 2SO 4的质量为xZn + H 2SO 4 = ZnSO 4 + H 2↑xg 981365= x=19.6g 答:略 65 9813g xH 2SO 4的溶质质量分数=gg 1006.19×100%=19.6% 13.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word完整版第六单元溶解现象知识点整理及精练推荐文档

word完整版第六单元溶解现象知识点整理及精练推荐文档

第六单元《溶解现象》知识点整理及精练一、溶液的形成1溶液(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04为蓝色FeS04错误!链接无效。

为浅绿色Fe2(SO4)3溶液为黄色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c、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工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一一碘的酒精溶液)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概念:(2)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降温、蒸发溶剂、加溶质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升温、加溶剂注:①Ca(0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I二、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1)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溶解度的单位:克(2)溶解度的含义:20C时NaCI的溶液度为36g含义:在20C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I。

或在20 C 时,NaCI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 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 NaCI I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溶解现象知识点总结

溶解现象知识点总结

溶解现象知识点总结一、溶解的基本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在溶剂中分散并形成稳定的溶液的过程。

通常来说,溶解是指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溶剂分子或离子发生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一个稳定的溶液。

溶解可以是固体溶解到液体中,液体溶解到液体中,气体溶解到液体中,或者气体溶解到固体中。

二、溶解的影响因素1. 温度:一般来说,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当温度升高,溶质分子或离子的平均动能增加,可以克服相互之间的作用力而更易溶解。

2. 溶剂种类:不同的溶剂对于不同的溶质有着不同的溶解度。

比如,某些溶质在水中溶解度较大,但在有机溶剂中溶解度较小。

3. 溶质种类:溶质的种类对其溶解度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有的物质在一种溶剂中溶解度较大,而在另一种溶剂中溶解度较小。

4. 压力: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力呈正比关系。

当压力增大时,气体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进而溶解度增大。

三、溶解的度量方法1. 溶解度:通常用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最大量来表示,称为溶解度。

溶解度是一个物质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最大的量。

2. 饱和溶解度:当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达到最大值并不再变化时,称为饱和溶解度。

如果在此情况下再加入一点溶质,它将无法被完全溶解,留下一部分未溶解的溶质。

3. 溶解度曲线:一般来说,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与温度呈正相关。

因此可以通过实验得到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四、溶解作用的应用1. 制备溶液:溶解作用是化学实验和工业生产中溶解固体或气体到液体中的重要手段。

2. 分离提纯:有的物质在一种溶剂中溶解度较大,而在另一种溶剂中溶解度较小。

这一性质可以用来分离提纯某一种化合物。

3. 药物制备:许多药物需要通过溶解作用才能被人体吸收。

4. 环境保护:溶解作用也有着重要的环境保护作用。

例如,气体在水中的溶解作用可以减少大气中有害气体的浓度。

五、溶解速度1. 溶解速度取决于溶质颗粒的大小、形状和晶体结构,溶剂分子的流动性,温度,溶解度等因素。

第六章溶解现象 第一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第六章溶解现象    第一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第六章溶解现象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一、溶解与乳化1、悬浊液:⑴悬浊液的形成:物质以细小固体颗粒形式分散在水中,形成悬浊液。

如将泥沙投入水中振荡。

⑵悬浊液的特点:固体颗粒与水发生分离,会沉在水底。

不均一,不稳定,是混合物。

2、乳浊液:⑴乳浊液的形成: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形成乳浊液。

如将植物油滴入水中振荡。

⑵乳浊液的特点:液体与水发生分离,不均一不稳定,是混合物。

⑶乳化现象: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一些洗洁精,振荡,油能以小液滴均匀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这种现象叫做乳化。

乳化现象是物理变化。

⑷乳化现象的应用:金属表面油污的清洗;各种日用洗涤剂的配制;农药、医药制剂的合成以及纺织印染,石油开采,污水处理。

3、溶液:⑴溶液的形成: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⑵溶液的特征:均一、稳定、混合物。

⑶理解:①溶液一定是混合物;②溶液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无色,如:硫酸铜溶液为蓝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氯化铁溶液为黄色;氯化亚铁为浅绿色。

③溶液中的溶质不一定是一种;如糖盐水中的溶质是糖和盐。

液体不一定属溶液,如:水;⑷洗涤精去油污与汽油去油污的区别:洗洁精能乳化油污形成乳浊液。

汽油能溶解油污形成溶液。

(乳化、溶解都是物理变化)⑸加快固体物质溶解速度的措施:①溶解时不断搅拌或振荡(用玻璃棒,在家里可用筷子代替);②加热;③将固体碾碎,增大接触面积;二、能量变化物理变化:NaOH固体、浓H2SO4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NH4 NO3固体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

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燃料的燃烧;金属与酸的反应;酸和碱的反应(中和反应);CaO与水反应溶液温度也升高;三、水溶液的某些性质应用:煮沸的汤比开水烫;向汽车水箱中加乙二醇可防水结冰;向公路上积雪撒盐,会使积雪融化。

注意:一般不用含NaCl的融雪剂,因这种融雪剂会使植物死亡且加快钢铁的生锈。

可用含铵根离子的融雪剂(可提供植物生成所需的氮肥)。

第六章 溶解现象

第六章 溶解现象

第六章溶解现象第一节物质的溶解一、物质在水中的溶解1、溶液的特征:均一、稳定、混合物。

①均一性: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浓度完全相同②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温度、溶剂的量),溶液无论放置多久,溶质都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注:①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但一般都是透明的②透明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③溶液不一定是液体,如:空气(但现在不研究)2、悬浊液:含有固体小颗粒3、乳浊液:含有液体小液滴4、乳化:本来互不相溶的两种物质,在某种物质的作用下,形成乳浊液的现象。

洗洁精能使食用油在水中乳化,所以可以用洗去衣服上的油污。

乳化剂所起的作用叫乳化作用5、加快溶解速率:搅拌、加热、研磨(捣碎)二、水溶液的基本性质:1、少量固体物质溶于水,会使溶液(与水比)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所以可以撒盐融雪2、部分酸、碱、盐溶于水,溶液能导电(因为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

蔗糖、酒精溶于水溶液不导电;3、NaOH固体、浓H2SO4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CaO与水反应溶液温度也升高),NH4NO3、铵盐等固体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

第二节溶液组成的表示一、溶液的组成1、溶液由溶质【固体、气体、液体(量多的)】和溶剂【液体(量多的),一般指水】碘酒中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

盐酸中溶质是HCl气体,石灰水中溶质为Ca(OH)2,食盐水中溶质为NaCl,氧化钙溶于水溶质为Ca(OH)2,三氧化硫溶于水溶质为H2SO4,胆矾CuSO4·5H2O溶于水溶质为CuSO4,医用酒精中溶质为C2H5OH。

生理盐水是0.9%的氯化钠溶液。

注:一种溶液中,只有一种溶剂,但可以同时存在多种溶质。

2、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二、定量表示溶液的组成1、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质质量分数2、溶液加水稀释或蒸发水浓缩时,溶质质量不变:M前×a% =(M前±水)×b% M前×a% =M后×b%规律:要使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加倍,所蒸发的水等于原溶液质量的一半;要使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半,所加的水等于原溶液的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复习:知识要点(第六章)
溶解现象
1.溶液的特征: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悬浊液、乳浊液不均一、不稳定,但都
属于混合物。

溶液大多数为无色,但如:含Cu2+,蓝色、含Fe3+,黄色、含Fe2+,浅绿色。

常见溶液:食盐水、石灰水、稀盐酸等。

悬浊液:石灰浆、钡餐、面粉或粉笔灰放入水中、泥浆水等。

乳浊液:牛奶、油水混合物等。

2.乳化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工业上污水的处理,农业上配制农药,生活
中洗洁精能去油污。

3.注意:汽油洗去油污属于溶解现象;NaOH、纯碱等洗去油污属于化学反应。

4.物质溶于水形成溶液时,通常伴随热量变化。

溶于水吸热的物质有:硝酸铵
溶于水放热的物质有:生石灰、浓硫酸、氢氧化钠
一般可用搅拌、振荡、研碎、加热等方法加快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5.水溶液的性质:(1)使稀溶液沸点上升。

应用:高山上煮鸡蛋
(2)使稀溶液凝固点降低。

应用: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
(3)具有导电性。

一般溶液会导电,但酒精溶液、蔗糖水不
导电。

应用:电解水
7. 配制一定浓度的食盐水,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所用仪器:托盘天平(含砝码)、量筒、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药匙。

用浓硫酸配制一定浓度的稀硫酸,步骤:计算、量取、溶解。

所用仪器:量筒、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

8. 量筒的正确读法: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仰视读数:测量值 < 实际值 俯视读数:测量值 > 实际值 (仰多俯少)
9.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溶质性质(如:油和食盐在水中溶解性不同)
(2)溶剂性质(如:食盐在水中和在油中溶解性不同)
(3)温度(如:KNO 3在0℃和100℃时溶解性不同)
※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外界因素:温度。

如:温度升高,KNO 3溶解度变大
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外界因素:温度、压强。

如:温度升高,CO 2在水中溶解度变小;压强变大,CO 2在水中溶解度变大。

10. 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还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一般方法:该温度下,向溶液中加入同种溶质,发现
不能溶解,说明原溶液饱和。

注:一定温度下,饱和食盐水不能再溶解NaCl ,但还能溶解少量其他溶质如
KNO 3。

11. KNO 33不饱和溶液
12. 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同一温度下,同一溶剂中,饱和溶液是浓度最大的溶液。

13. 溶解度: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指水)中,达到饱和状态
时溶解的克数。

例:20℃时,NaCl溶解度为36.0g。

表示意义: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36.0g NaCl。

14. 溶解度曲线:(横坐标:温度;纵坐标:溶解度)
表示意义:(1)同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2)不种物质在相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3)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情况
(1)a点的意义:t1℃时,KNO3溶解度为S
(2)b点的意义:。

t2℃时,KNO3和NaCl
g。

相等,都为S
2
(3)t3℃时比较A、B、C
Ca(OH)2 < KNO3 < NaCl
(4)温度从t1℃降到t3℃,析出晶体从多到少顺序:
KNO3 > NaCl > Ca(OH)2
15. 大多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如:KNO3
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化不大,如:NaCl
极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小,如:Ca(OH)2
过滤: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分离出来的方法。

16. 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如:分离NaCl和CaCO3
结晶:将溶液中某种溶质以晶体形式析出的方法。

蒸发溶剂法:适用于S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如海水晒盐
17. 结晶方法:
冷却热饱和溶液法:适用于S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如KNO3
中混有少量NaCl
※试解释:
(1)“夏天晒盐,冬天捞碱”的原理。

NaCl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通过蒸发水分得到晶体;而“碱”(Na2CO3·10H2O)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大,冬天温度低,降温后可得到晶体。

(2)设计实验:分离CaCO3和NaCl的混合物。

将混合物放入足量水中,充分搅拌,过滤,不溶物洗涤、干燥后即为CaCO3固体;滤液蒸发得固体即为NaCl固体。

(3)从KNO3和NaCl(少量)的混合物中分离出KNO3。

步骤:将混合物溶入适量热水中,制成饱和溶液,降温,出现晶体,过滤,取滤纸上固体,洗涤、干燥得KNO3固体。

18. 硝酸铵溶于冷水后立即灌入橡皮袋中,可起应急致冷作用;干冰也可致冷。

简述二者致冷原理。

答:硝酸铵致冷是其溶于水吸热,干冰是升华吸热。

19. 用多种方法区别实验室中2种液体:蒸馏水和食盐水。

(1)沸点不同(2)凝固点不同(3)导电性(4)蒸发(5)比较密度
21. 浓溶液配制稀溶液的过程中:
溶质质量不变、溶剂质量变大、溶液质量变大、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用于稀释的水量= m(稀溶液)-m(浓溶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