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民族音乐的移民文化
对西方民族主义音乐的文化理解以及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对西方民族主义音乐的文化理解以及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西方民族主义音乐是指一类由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兴起的音乐风格,它以表达对民族文化、历史和传统的热爱和推崇为特征。
这种音乐形式通常通过运用具有民族特色的旋律、和声和节奏来展现对特定民族或国家身份认同的情感。
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可以运用西方民族主义音乐来丰富学生对不同音乐文化的认识,培养他们对多样性和包容性的理解。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运用方式:
1. 选曲教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西方民族主义音乐作品,如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格里格的《春之歌》,并引导学生了解作曲家的创作动机、音乐特点及其背后所表达的民族情感。
2. 比较分析:将西方民族主义音乐与其他音乐风格进行比较,让学生理解其独特之处。
例如,与古典音乐、摇滚乐或世界音乐等进行比较,探讨其音乐元素、表达方式和艺术意义的异同。
3. 跨学科融合:将西方民族主义音乐与历史、社会等学科进行关联,了解音乐作品如何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政治和社会背景。
4.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通过模仿西方民族主义音乐的元素,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以表达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和情感。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文化背景,不偏袒某种民族主义观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思维。
同时,教学内容应该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教育政策。
世界民族音乐的九大分区详解

世界民族音乐的九大分区详解(一)东亚音乐文化区包括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蒙古在内的东亚温带地区,以五声音阶为主。
虽然在中国的古代,出现了可以和与古希腊、古印度高度发达的音乐理论相匹敌的以音律论为代表的音乐理论,在理论上对七声音阶作了许多研究,并且在古典的艺术音乐中得到了运用,但是,这种七声音阶的旋法特征仍然强调是五声性的。
另外,在与人民群众生活和感情有密切关联的民俗音乐中,却十分明显的以五声音阶和旋法为主。
在中国各地的少数民族传承的音乐也大多数是五声音阶。
朝鲜、韩国、蒙古的情况也基本相同。
日本虽有含半音的都节音阶、琉球音阶和不含半音的律音阶、民谣音阶的区别,但也都是五声音阶。
因此,东亚可以称为五声音阶音乐文化区。
东亚音乐文化区在音乐审美方面的最大特色就是追求古朴典雅的横向旋律的音乐美。
在音乐形态方面具有以下特点:(1)弹性的节拍和节奏;(2)五声音阶和五声性旋法;(3)渐变的音乐结构;(4)音响表现形式的单音性。
另外,在以琵琶、胡琴、三弦为代表的乐器的运用、音乐曲式结构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方面也有许多共同的因素。
(二)东南亚音乐文化区东南亚地区大致可以分为大陆部和岛屿部两大部分。
东南亚地区在音乐形态方面,五声音阶与七声音阶并存,在分布于北部山岳地带的藏缅语族或帝汶岛和龙目岛等岛屿部的多声部民歌和音乐感觉的共同性,横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地的铜鼓、铜鼓类的金属打击乐器群的系谱和分布等,都是这一音乐文化区的较为独特的特征。
东南亚地区人民的音乐审美特征表现在对青铜、竹制乐器的朴素、清新、稳健音乐美的喜好。
在音乐形态方面具有如下特点:(1)以青铜和竹为主要制作材料的乐器。
(2)以二拍子、四拍子为基本节拍。
(3)以七平均律为特色的律制。
(4)以注重横向旋律发挥的单音音乐为基本音乐织体。
(三)南亚音乐文化区指的是包括印度次大陆和斯里兰卡等周边国家和地区,这一地区也称为印度音乐文化区。
在音乐方面,自古以来,以高度发达的音乐理论为背景的印度古典艺术音乐成为本地区的高峰。
《墨西哥草原帽歌》

《墨西哥草帽歌》
混合型音乐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移民大量涌入拉丁美洲,欧洲音乐文化的 渗透,加之黑人奴隶带来的非洲音乐,于是,三大洲的音乐文化在这片土 地上汇合、交融、发展,诞生了一种新的、混合型的音乐艺术,在历史的 长河中,种族间混血的过程中,形成了印第安、白人与黑人文化交融的音 乐风格,可称之为“混合型音乐”。
墨西哥的音乐 : 印第安人、白人的混合型音乐
欧洲移民带给拉丁美洲的音乐以轻松开放、泼辣为特色,带来的 乐器:吉他、小号、手风琴等,增添了拉丁美洲音乐的表现力。
认识歌曲的强弱规律:
6/8 X X X X X X
强 弱 弱 次强 弱 弱
听歌曲,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歌曲的情绪和速度如何? 2、请找出歌曲中旋律重复的乐句。
授课班级:808班
欢迎来到舞蹈世界
观看以下动画短片,根据短片中的服装特点和 舞蹈动作,猜一猜是哪个国家的,跳的是什么舞?
墨西哥草帽舞
墨西哥是拉丁美洲的一个古老的 民族,它的音乐在美洲大陆独树一格, 也是拉美音乐的典型代表。她们的音乐 中流淌着印第安土著文化、吉普赛、西班牙的音乐元素。 音乐中常常伴有墨西哥舞蹈,男舞者及演唱者,戴宽边尖 顶的墨西哥帽,豪迈自在;女舞者着鲜艳的百折蓬蓬裙, 热情艳丽。 浓烈奔放的色彩及自由发挥成为墨西哥音乐 的显著特点。
混合型音乐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移民大量涌入拉丁美洲欧洲音乐文化的渗透加之黑人奴隶带来的非洲音乐于是三大洲的音乐文化在这片土地上汇合交融发展诞生了一种新的混合型的音乐艴术在历史的长河中种族间混血的过程中形成了印第安白人与黑人文化交融的音乐风格可称之为混合型音乐
世界音乐之窗 (之二)
拉丁美洲音乐
授课人:汕头市澄海集贤学校 魏淑玲
西方音乐的发展与文化传承

西方音乐的发展与文化传承近代以来,西方音乐的发展经历了多重变革和蜕变。
从文艺复兴到当今,音乐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在西方历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音乐的历史脉络、音乐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以及现代西方音乐的变革三个方面,探讨西方音乐的发展与文化传承。
一、音乐的历史脉络西方音乐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当时,音乐被认为是一种哲学和科学,它们试图通过探索音乐的本质来理解宇宙的本质。
这种对音乐的探索,导致了早期西方音乐的理论和实践的形成。
古希腊音乐受到神话和宗教仪式的影响,因此它的音乐形式多为人声合唱、器乐演奏或两者的结合,具有宗教性质,也可以说是礼仪性的。
从中世纪开始,在基督教教堂内,主要呈现的是宗教音乐,例如圣歌和赞美诗。
当时的器乐曲目并不常见。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西方音乐的形式和表演方式有了很大的转变。
随着艺术家们的灵感和创造力的不断涌现,西方音乐越来越具有多样化和复杂性。
在巴洛克时期,器乐成为了一种独特而受欢迎的音乐形式,特别是钢琴的发明,使得器乐演奏更加普及。
而在古典主义时期,音乐逐渐回归到更加简约、清晰和规范化的形式。
而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则更加着重于表现个人的情感和想法,以及搜索与宇宙、自然之间的联系,在音乐创作和演奏方面呈现了更为自由、多样化和富有表现力的趋势。
二、音乐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性音乐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其重要性在西方文化中不可忽视。
从古代文化到现代社会,音乐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音乐,人们可以了解和欣赏不同地区、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形式、文化和传统。
同时,通过表演、演唱和传授,人们可以在往后的年代中继续传承和保护音乐的传统。
西方音乐中的一些经典作品,如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肖邦的音乐作品,被视为是无可替代的巨大艺术财富,他们的音乐被广泛地传唱和演奏。
同时,在许多国家的教育中,音乐教育也被视为是重要的一部分,以便年轻的一代能够学习和欣赏不同的音乐形式和文化。
民族音乐的多样性与跨文化交流

民族音乐的多样性与跨文化交流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音乐可以感受不同民族的情感和文化特色。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不同民族音乐的跨界交流与融合也变得日益频繁。
本文将探讨民族音乐的多样性以及跨文化交流背后的意义。
一、民族音乐的多样性民族音乐是各民族特有的音乐形式和表现方式,它具有鲜明的地域、历史和文化特点。
世界上各个地区的民族音乐各具特色,如中国的京剧、西方的古典音乐、非洲的部落音乐等。
1. 地域多样性不同地域的民族音乐受到地理环境、气候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多样的风格和特点。
例如,北欧地区的民族音乐通常以优美的旋律和宽广的音域为特点,反映了北欧的宁静和纯净。
2. 历史多样性民族音乐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受到本民族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形态的影响,展现出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点。
例如,俄罗斯的民族音乐经历了沙皇时期、苏联时期以及现代的俄罗斯民族音乐,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音乐风格和特色。
3. 文化多样性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这些也通过民族音乐的表达得以展现。
比如,印度的民族音乐体现了印度文化中的精神追求和宗教信仰,充满了宗教元素和音乐舞蹈的融合。
二、跨文化交流的意义跨文化交流使得各个民族的音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传播和交流。
这种跨界交流在多个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文化交流与认知通过跨文化交流,人们能够了解和认知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拓宽自己的音乐视野和审美观念。
这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2. 艺术创新与融合不同民族音乐的交流融合,为音乐的创新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和机遇。
当不同民族的音乐元素相互融合时,会产生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推动音乐艺术的进步。
3. 传统保护与传承跨文化交流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认识和关注特定民族的音乐,对传统音乐形式的传承和保护具有积极作用。
在跨界交流的过程中,一些濒临失传的音乐形式得以重新被人们所重视和传承。
4. 和平与友好交往音乐作为一种非语言的艺术形式,有着超越语言的沟通力量。
从格什温《蓝色狂想曲》浅析民间音乐对美国专业音乐的影响

摘要《蓝色狂想曲》是交响乐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曲式结构比较自由松散,常被认为是一部由多段毫不相关的音乐拼凑连接而成的,作曲家格什温并没有受过系统的音乐作曲学习,大部分都是他自学成材,所以他的作品打破了常规交响音乐的模式,将爵士乐这种民间音乐与古典交响音乐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新的作品形式。
美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移民国家,各种文化相互交融。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美国作曲家开始致力于本民族音乐文化风格的探寻,格什温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他运用爵士乐与民间音乐素材为主要创作的手段,写出了深刻反映普通美国人民思想感情的音乐作品。
本文通过研究他的代表作品《蓝色狂想曲》以及美国专业音乐的发展过程,来探讨爵士音乐这一民间音乐对于美国专业音乐的影响。
关键词格什温;蓝色狂想曲;民间音乐;爵士乐;美国音乐Abstract"Rhapsody in Blue" is a landmark in the history of symphonic works. It’s musical structure relatively free of loose and it often considered an irrelevant by a multi-stage musical patchwork connected poser George Gershwin and have not received systematic study music composer, mostly self-taught him, so he works to break the conventional mode of symphonic music, jazz and classical music of this folk symphonic music combine to create a new form of work.America as a multiethnic nation of immigrants.Various cultures interacting with each other.Over time, more and more American composer began working style of the folk music culture to explore, Gershwin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He used jazz and folk music material as the main means of creation, writing a profound reflection of the ordinary American people, thoughts and feelings of music. By studying his work on behalf of "Rhapsody in Blu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music, jazz music to explore the folk music of the American professional music influence and development.Keyword:Gershwin;Rhapsody in Blue;Folk music;Jazz;American music引言乔治·格什温是美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作为一位民族音乐家,他一直致力于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他的作品蕴含了美国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
南美文化知识点

南美文化知识点南美洲是一个多元化而又充满魅力的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传统。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南美文化的知识点,带您领略这片土地的魅力。
一、南美文化的多样性南美洲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大陆,拥有各种各样的民族和族群。
其中最为著名的包括印第安人、欧洲移民、非洲移民和亚洲移民。
这些不同文化的融合,使得南美洲充满了独特的风情和异域色彩。
二、南美舞蹈和音乐1. 探戈(Tango)探戈是阿根廷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起源于布宜诺斯艾利斯。
它充满激情和浪漫,是一种需要激情和默契的舞蹈。
探戈的节奏优美,舞姿优雅,通过情感的交流,能够让观众感受到南美文化的热情和深情。
2. 巴西桑巴(Samba)巴西桑巴和巴西文化密不可分,是世界上最为独特且富有节奏感的舞蹈之一。
其充满动感和活力的舞步,能够唤起人们对南美洲狂欢节的联想。
桑巴舞蹈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快乐的追逐。
3. 安第斯民族舞蹈安第斯山脉地区的民族舞蹈具有浓郁的印第安文化风情。
这些舞蹈通常以传统服饰为特色,通过动作和节奏传达部落和文化的特点。
其中一种著名的舞蹈是印加人的舞蹈,其独特的舞蹈风格体现了他们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三、南美美食1. 阿根廷烤肉阿根廷烤肉被誉为南美洲最为美味的传统美食之一。
烤肉过程中,将新鲜的牛肉放置在炭火上烧烤,保持肉质的鲜嫩和风味。
阿根廷烤肉通常搭配香料和腌制的调料,使其更加美味。
2. 秘鲁凯奇纳·维拉秘鲁菜在南美洲的美食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凯奇纳·维拉则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道菜。
这道菜由新鲜的生鱼片、柠檬汁、辣椒和洋葱组成,口感清爽,酸辣可口,是秘鲁文化的代表性食物之一。
3. 巴西费伊乌娜费伊乌娜是巴西北部州份的地方特色菜肴,通常由海鲜和椰奶制成。
这道菜以浓郁的椰香和丰富的口感著称,是巴西海滨地区文化的代表。
四、南美传统节日1. 卡纳瓦尔(Carnaval)卡纳瓦尔是南美洲最为盛大的节日之一,包括巴西的里约热内卢狂欢节和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狂欢节等。
跨区域族群的音乐文化认同

跨区域族群的音乐文化认同音乐文化是人类社会不同文化形态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音乐文化发展出了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不同文化的音乐有它们自身的特点和风格,它们反映着各种不同文化的生活方式、信仰、思想等多方面因素。
在跨越文化和区域的移民和流动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将自己原有的音乐文化认同和外来文化的音乐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新的音乐文化变革。
这种跨越文化和区域的音乐文化认同的现象被称为“音乐文化的碰撞和融合”,这种碰撞和融合不仅仅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同时还能够为音乐的创新和发展带来新的思路和方向。
当人们移民到外国或者在外国留学、工作、生活的时候,他们往往需要通过音乐来表达他们的感受和情感。
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人们往往会感到孤独和无助,但是适应新的环境需要花费时间。
而在这个过程中,音乐往往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撑和情感纽带。
在全球化进程中,跨越国界和文化背景的音乐文化认同和交流开始变得越来越普遍。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渠道很容易地接触到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音乐文化。
尽管如此,跨区域族群的音乐文化认同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人们对音乐的喜好和评价标准也很不同。
所以,如何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文化成为了一项必须解决的问题。
其次,随着全球化的加快,跨区域族群的音乐文化认同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国家或地区的范畴,人们需要学会如何更好地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和相互理解。
同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音乐产业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人们需要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推动区域和跨区域的音乐产业的发展。
总之,跨区域族群的音乐文化认同是一个在全球化进程中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领域。
在跨越国界和文化背景的过程中,人们需要充分发掘音乐文化的潜力,创新音乐文化传播的方式和方式,促进跨区域音乐文化认同和交流,从而推动全球音乐文化的多元化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民族音乐的移民文化作者:庞桂南来源:《艺海》2010年第04期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在欧洲音乐中出现了与传统音乐很不相同的新的音乐语言,它们并非来自当时处于领先地位的德奥音乐,而是来自于一些处于弱势地位的东欧或北欧各国,这种风格被称为民族乐派。
音乐家们力图在作品中表现出他们本民族的特性,要么运用本民族民间的音乐体裁形式和音乐素材,要么在内容上反映祖国的历史和民族性格,描绘人民的风俗生活。
尽管这些民族乐派音乐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质,但同时在表现方式上也呈现出几种不同的类型。
一、学术移民型19世纪,文化弱势国家的一些作曲家移居到巴黎这类荟萃欧洲主流文化的大都市,他们与生俱来的民族文化基因获得新的养份和生长空间。
受到新环境的激发和对主流文化的耳濡目染,面对新的听众与文化市场的需求,这些作曲家身不由己地形成在文化交汇中求新意、求生存的心理态势,其艺术作品由于民族之根、都市之壤和文化主流浇灌的结合,在独特的情境中产生新质。
肖邦的活动与创作,代表性地体现了这种类型。
肖邦的创作是与波兰的民间艺术紧密相联的,他的旋律风格与波兰民间音乐的风格有许多共同的地方:斯拉夫民间音乐的真挚、热情、柔和、宽广如歌;他的节奏以三种三拍子的民间舞曲为基础,形成了独特的玛祖卡舞曲的不规则的重音位置。
肖邦的玛祖卡表现了“人民的灵魂”。
肖邦的音乐语言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国际化”的特点。
1830年来到巴黎后,他接触了多位当时著名的音乐家、画家和文学家,这对他音乐创作的成熟起了很大的作用。
肖邦欣赏莫扎特和巴赫的音乐中创作构思的深刻和形式的无比完美、清晰。
他创作的众多体裁的音乐作品,虽然都十分新颖,但大多数都采用的是古典时期的传统形式。
他的奏鸣曲、协奏曲和室内乐,甚至他的叙事曲都是以奏鸣性原则为基础,是浪漫乐派把传统形式加以真正的革新和综合的典范。
四首谐谑曲显然是源自贝多芬奏鸣曲和交响乐的谐谑曲乐章,在规模上和戏剧性充实的程度上来说与贝多芬的谐谑曲相近。
在结构上同样可以看到他对奏鸣曲式的极为自由的、完全是浪漫主义做派的处理。
至于肖邦夜曲,可以说是源自于浪漫派文学艺术的某些形象,是一切浪漫派所典型的、常见的形象。
肖邦的圆舞曲也不是源出于波兰民族形式,尽管有的圆舞曲中会出现重音落在弱拍上的来自民间舞蹈的节奏效果。
他的两种类型的圆舞曲,第一类是光辉灿烂的技巧性音乐会乐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威柏的《邀舞》是它的原型;另一类是篇幅不大的抒情圆舞曲,它们和维也纳的生活圆舞曲有着共同之处。
肖邦的练习曲可以称之为十九世纪上半叶浪漫派钢琴艺术的“法典”,它们特别明显地表明了浪漫派钢琴风格的基本特征,同时还善于保存过去古典派的优点——“细致的手指技术、合乎逻辑地推敲音的奏法、实际的(而非靠踏板的)连奏等等”。
综观肖邦所写的各种体裁的钢琴曲,源自民间舞曲形式的作品实际上就限于波洛涅兹、玛祖卡和一些圆舞曲了。
人们在听到肖邦的音乐时,可能会想到这是一位波兰作曲家写的音乐,而不会认为它们是一位作曲家写的波兰音乐。
经常可以在肖邦的一些作品中感受到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忧虑,然而“祖国”这一形象也仅构成背景而已,在音乐语言方面,如和声、曲式等,则是彻底的西欧化的。
无怪乎阿萨菲耶夫称他是“最理想的古典作曲家”了((苏)A·索洛甫磋夫:《肖邦的创作》,音乐出版社1960年版。
)。
同属于学术移民型的作曲家还有李斯特等。
二、经典移植型在德奥形成的以奏鸣——交响曲套曲为核心的西方古典音乐传统,对民族乐派作曲家的影响是巨大的。
严谨的结构、缜密的逻辑、包罗万象的信息内存,使民族乐派作曲家对这种套曲的似乎无所不能的神秘魅力产生发自心底的崇敬。
不少作曲家将奏鸣——交响曲套曲当作一个超越国境的花篮,用来盛装各色民族艺术的奇葩。
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的作品就典型地体现了对德奥音乐传统的成功移植。
柴科夫斯基曾致力于俄罗斯民间音乐的研究,并用俄罗斯民间旋律来充实自己的创作,如《第一弦乐四重奏》中的“如歌的行板”,《第一交响曲》的终曲和《第一钢琴协奏曲》中,都用了民间旋律。
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在创作领域中达到古典大师们的广度的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作品遍及于歌剧、舞剧、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钢琴和声乐等体裁。
他和当时的“强力集团”经常交往,但在创作上一直保持着同他们的距离,与他们走的不是同一条道路。
这在他1878年给梅克夫人的信中有所表明:“圣·彼得堡的作曲家们很有天赋,但他们都充满了可怕的骄傲,充满了纯粹是业余的自信,以为他们的优势超过了世界上其他一切音乐家。
((英)威尔逊·斯特劳特:《柴科夫斯基传》,北京文艺出版社。
)”另外,他还不喜欢巴拉基列夫“狭隘的音乐见解和尖酸刻薄的语言”。
((英)威尔逊·斯特劳特:《柴科夫斯基传》,北京文艺出版社。
)在柴科夫斯基看来,欧洲音乐就好比一座花园,其中生长着各类树木:法国的、德国的、意大利的、匈牙利的、俄罗斯的、波兰的等等。
其中俄国的种子结成的树木与其它树木应当有所区别,但它并不是一种独特的不属于树木类的植物。
他衷心希望俄罗斯的音乐“自成一体”,希望俄罗斯歌曲能给音乐带来新结构。
但同时,他也不喜欢有人夸大俄罗斯歌曲的作用,并以它为基础不仅创立一种独立的艺术,甚至还要创立一种音乐科学。
在柴科夫斯基的音乐中,俄罗斯因素是加在基本属于世界主义风格中的异国情调的装饰品。
类似这种情况的还有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拉赫玛尼诺夫,捷克的德沃夏克,英国的沃恩-威廉斯、沃尔顿,美国的辟斯顿等。
他们或者继承了古典时期的风格,或者发挥了浪漫乐派的特性,将创作置于世界性的领域,但其音乐中又渗透了本国的民族精神,成为一种广义的民族主义。
三、异域风情型这一类作曲家并不看重西欧传统音乐中体裁与结构等形式因素,而是在吸收西欧和声语言的基础上,突出民族音乐的旋律个性、节奏特征及民俗风情,将运用民族文化素材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色彩点缀,而强调对民俗生活的反映和文化底蕴的揭示。
这一类型在音乐上的一大特点就是采用民间歌曲舞曲为素材。
这样的例子可以找到很多:格林卡在《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中直接引用了两个民间曲调,一个是斯摩凌斯克省的民歌《森林后,黑暗的森林后》,另一个是俄罗斯民间舞曲《卡玛林斯卡亚》。
“强力集团”作曲家也非常重视民间音乐。
巴拉基列夫就用俄罗斯民歌《不是白桦树歪倒》、《田野里有一棵小白桦》和《在酒宴上》为主题,写了《三首俄罗斯民歌主题序曲》。
斯美塔那在歌剧《被出卖的新娘》中用了波尔卡、富里安特等民族舞曲。
这一类型的作曲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反映祖国历史和民族性格,描绘人民的风俗生活,或采取本国的民间故事和文学作品为题材。
典型的有斯美塔那展示波希米亚的历史图像、风俗生活和自然风光的交响诗《我的祖国》;德沃夏克取材于民族诗人爱尔本的叙事诗的《水妖》、《午时女巫》、《金纺车》等交响诗;格里格为易卜生的剧本写的《培尔·金特》,取材于挪威民间传说的《小妖进行曲》,以及一些抒写挪威风俗生活和自然风光,或缅怀古代历史人物的作品等。
由于这样的创作,使得这些国家本不为人熟悉的民族文化展示在世界各国人们的面前。
可以看出,这种类型的作曲家有意避用古典时期的套曲等形式,但是却并未脱去西欧音乐的外衣。
居伊曾说过,“由于没有地方学习,我们便开始自学。
学习内容包括弹遍每一位大作曲家的每一首作品,分析批评其中的技巧和各个创造性方面。
……我们十分热衷于李斯特和柏辽兹,崇拜肖邦和格林卡。
我们讨论音乐曲式、标题音乐、声乐,特别是歌剧形式。
”((美)T·J·格劳特、K·帕利斯卡:《西方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版。
)他们的实践再次体现了主流音乐文化的主导地位。
四、欧洲文化共源西方民族乐派作曲家们这种音乐移民/移值文化,并非偶然现象,其形成有着深层的社会原因,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欧洲文化共源。
与世界其他各大洲的民族相比,欧洲各民族之间的共性可说是最大的,他们都起源于古希腊的同一文明。
现今欧洲各民族虽然在语言、文化上都有各自的个性,但也无不带有古希腊文明的烙印,显示着它们共同的文化源头。
西欧各民族使用的拉丁字母就是罗马人在古希腊字母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
东欧一些民族使用的基里尔字母也是以古希腊字母为基础创造出来的。
欧洲各民族语言中的词汇,许多都是由古希腊语的词根演变而来的。
古希腊哲学家开创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思想,古希腊人在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历史学、文学等方面以及在建筑、雕塑、绘画等领域中取得的辉煌成就,还有他们的政治体制以及民间体育竞技的习俗,都给欧洲各民族留下深远的影响。
另外在宗教信仰上,欧洲各民族绝大部分都信奉基督教的三大分支。
中世纪的欧洲是文化一体化的。
俄国、波兰属于欧洲文化。
莎士比亚、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托尔斯泰、莫扎特、贝多芬、康德、黑格尔,并不属于某一个国家,而是属于整个欧洲。
柏林、巴黎、莫斯科的学生都在整个欧洲文化的基础上来理解他们的民族文化。
文化意识必然在艺术形态上有所反映,共同的文化源头必然使各民族在音乐上造成很多方面的相似性,即使有些许的差别,也比较容易相互认同,相互融合。
(穆立立:《欧洲民族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 由于这一层面的原因,早期民族乐派所走的这三条道路是成功的,他们将民间音乐向西欧传统靠拢,既迎合了主流文化国家对异国风味的喜好,又满足了本国发展民族音乐的心理。
但另一方面,由于共性的强调,使得作曲家在挖掘更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上面没有更深入下去,这就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民族音乐的进一步发展,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作者单位:湖南大众传媒学院影视艺术系)责任编辑: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