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

合集下载

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答案

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答案

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列文章,完成下列小题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①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

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个层次、何种境界,是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也决定了这个人基本的生活方式。

鲁迅立志揭出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

哈佛大学集中了全美甚至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校训正是“追求卓越”。

是的,雄鹰不甘宇下,骏马难守圈栏。

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②所谓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自动化,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

其程序好像早已置于大脑和肌肉中,成为一种特殊的记忆,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优秀的外化和证明,都会使人眼前一亮,为之折服和赞叹。

③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点。

但只要不断追求,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

即便生命个体终结,后来者依然可以从他倒下的地方起步,向着更高的境界跋涉。

④优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是孪生兄弟。

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而勤勉的人即便不是最优秀的,起码是比较优秀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勉本身就是优秀的代名词。

所有天才,无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请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天才的神话,那种似乎不需练习就能演奏的神童,那种不费吹灰之力就品学兼优的学子,我们听说过,但没见过,不可太当真。

即便有莫扎特那样的特例,于我等也毫无借鉴之可能,不可作为榜样盲目复制。

道理很简单,你是你,你不是莫扎特。

你我遍地都是,莫扎特只有一个。

哲学常识告诉我们,特例不揭示必然性。

聪明的人从来不把自己当特例,聪明人只知道下笨功夫。

⑤因为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

食人俸禄,尽其本分,是常人的标准,而在优秀的人看来,是起码的德性;考上名牌大学,获得全优成绩,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是一般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而在优秀的头脑中,仅仅是一个通向优秀的起点而已。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15个常考题题型+答题模板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15个常考题题型+答题模板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15个常考题题型+答题模板一、概括类问题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回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其次是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一般也就是文章的线索。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文段)的内容首先要明白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个要素,然后根据“(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样”或者“什么怎么样”的思路组织语言。

准确、清楚、简洁,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了原文复述。

3.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优点、用途)此类题经常出现在说明文中,答案往往不止一点,而且一般分散在文中,需要进行提取加工。

首先要分析文章结构,注意段中的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这些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几点特征。

另外,在找到一点特征后,还要看看下面几段的相同位置句,答案往往就隐含在那里,看分值答题,注意不要遗漏。

4.提取文中的某句话,原因是什么?把题干代入原文,答案一般就在原文语句处附近。

可以直接用文中相关句子作答,也可以对提取出来的关键词进行加工。

二、鉴赏类问题1.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标题通常有以下作用:(1) 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

(需注意的是回答时不能全部照搬,需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套用)。

2.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一般有固定的答题思路:(1)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什么,(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性格)。

[](2)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某人(某物)……的特点、情态(或描绘出一幅……样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3.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表达效果此题的答题思路:分析该句的修辞作用+具体语境作用。

常见修辞答题如下:比喻: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拟人:把**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情状(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2024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

2024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常考题+答题模板一、整体感知内容问题:1.请概选文的主要内容2.请以“xx”为线索,从某角度分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文章围绕“xx”写了哪些内容?答题思路:1.摘录中心句段,对于文章中的总起句、过渡句、重点段落,答题时可以直接引用,或对其加以补充整理。

2.对于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取主舍次,然后抓住主要事件来概括,即为文章的主要内容。

3.合并段意。

对于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可逐段分析出段意,再把主要段落的段意结合起来,即可从中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4.归纳要素。

如果所选文章或文段整体在讲一件事,可以找出文中对应的六要素,用逻辑清晰的语言组织起来即可。

二、概括事件方法知识点一:概括事件【题型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题型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题技巧】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1.谁+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2.谁+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3.谁+在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例】《散步》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事件的概括方法,应该按照事件的概括的答题模式去答题。

人物:两个母亲两个儿子(祖孙三代)。

地点:田野。

事件:散步,儿子要走小路,母亲要走大路。

【答案】本文叙述了祖孙三代一家人在田野里散步的故事。

三、分析文章标题知识点一:标题的含义及作用【题型1】文章标题的含义。

【答题技巧】理解标题的含义,一般从文章的写作内容,作者情感,主题思想入手,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

【题型2】文章标题拟得好在哪里?【答题技巧】1.分析标题字词。

从理解文章标题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人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

2.分析标题修辞。

从理解文章标题的修辞手法人手,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含义或作用。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 考题十三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考点7 说明文相关知识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 考题十三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考点7 说明文相关知识

修复时,赵先生首先将整件文物清理干净。用铜锉把马头上的鬃毛 和马尾断碴处锉新锉亮,锉出焊接坡口,再将脱落的鬃毛和断尾与原器 上处理好的碴口对严,然后用锡焊方法连接焊实。把马颈上的残缺洞孔 清理干净后,用铜和锡焊补,把洞孔填好,然后仔细磨平;有的纹饰之 间有间断,修复时有些对不上了,他就用刻刀和小錾子修饰一下,使其 连接通顺。修补后,赵先生又使用传统的做旧方法,做出地子及青铜的 锈迹,让整个文物看不出一点儿修复的迹象。
【材料四】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D )(2 分) A.出于美观的考虑,赵振茂先生用相似的材料,将马踏飞燕的三个腾空 马蹄蹄心填满,这一做法既表现了先生的技艺精湛,又提升了受众的观 赏体验。 B.公众通过“云端”文博,可以进行“云端”漫步、手指触行,能够进 入国家级的考古评审现场,这充分体现了“云端”文博的便捷性、共享 性。 C.中国博物馆数量统计图表明我国博物馆的数量逐年增多,从中可以看 出我国的文化事业十年来得到了蓬勃发展。 D.人工智能的发展,激活了考古行业。人们投身其中的同时,也意识到: 只有随时代起舞,考古才会永葆活力;而传统的考古方式已变得微不足 道了。
【材料三】 2020 年的“五一”小长假,许多网友与考古人一起 在“云端”见证了“2019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产生的全过程。受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此次“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主动创新形式, 利用“五一”小长假在网络会议平台全程直播了 20 个入选国家项目的汇 报展示、专家提问点评以及最后的荣誉揭晓。据不完全统计,此次直播 的观看总量达 2_278 万人次,与“十大考古”相关的网络互动话题总阅 读量达 1.66 亿人次。
【解析】由材料三“许多人这才知道,有些文物挖掘只能由队员一把铲 子、一把毛刷小心完成”可知,传统的考古方式依然很重要。

赏析句子、表现手法、描写

赏析句子、表现手法、描写

• 《故乡》的开头“故乡冬景图 ”,作者极力渲染农村萧条、荒凉 、沉寂的气氛,正烘托出“我”当 时的悲凉的心境,荒凉的景象与主 人公悲凉的心境融为一体。
• 《孔乙己》的社会背景为孔乙 己这个人物大搭就了合适的社会舞 台,写出了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穿长衫而站着喝酒的唯一人。
Hale Waihona Puke 第三步:分析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
常见的修辞方法的作用:
•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的写出了…… 。 • 夸张:突出……增强幽默或讽刺意味。 • 排比:增强语言表达的音乐美或节奏感、
增强语势。 • 设问、反问:加重语气,强调了……引起
读者的思考(感情的共鸣),激发阅读兴 趣 • 对偶:句式整齐,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 上口。
常见的表现手法(写作方法)的作用:
赏析: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杨二嫂的贪婪、鄙俗的性格特征。
突然好像不安起来, 他向旁边走了几步,
瞪着眼
我父亲看了看身 赶紧
边的女儿女婿,就向
我们走来,对我母亲
说:“这个卖牡蛎像
于勒?”
怎么那么
他的脸色十分苍白, 两只眼也跟寻常不
一样,低声的
• 社会环境:
• 狭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 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 及民俗民风等;广义社会环境是指一 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 的总和。
• 例如: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浪冲击着岩石的音响,看见空际细雨似 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有时它带着腥气,带着咸味,一直 冲进我们的窗棂,粘在我们的身上,湿润着房中的一切。( 《听潮》 )
• 1、抓关键词进行赏析:用“冲”“粘”“湿润”形容潮来时的动作, 表现了海潮梦幻般的神奇,轻纱般的柔美。

初中语文 现代文阅读 题型

初中语文 现代文阅读 题型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型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型一般包括以下几种:
1. 内容理解:这种题型主要考察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包括对文章的主题、情感、情节等的把握。

2. 信息筛选:这种题型要求学生从文章中筛选出关键信息,例如特定的事实、细节或数据。

3. 推理判断:这种题型要求学生根据文章中的线索或暗示,进行推理和判断,得出合理的结论。

4. 表达感悟:这种题型要求学生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通常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

5. 评价鉴赏:这种题型要求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表达技巧、语言特色等,通常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回答现代文阅读题目时,学生需要快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然后仔细阅读题目,根据题目要求筛选关键信息、进行推理判断或表达自己的感悟。

同时,学生还需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以及逻辑的严密性。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课内现代文阅读(9篇)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课内现代文阅读(9篇)

课内现代文阅读1.【四川省达州市】【试题】(一)阅读《春酒》一文,完成17-22题(14分)农村的新年,是非常长的。

过了元宵灯节,年景尚未完全落幕。

还有个家家邀饮春酒的节目,再度引起高潮。

在我的感觉里,其气氛之热闹,有时还超过初一至初五那五天新年呢。

原因是:新年时,注重迎神拜佛,小孩子们玩儿不许在大厅上、厨房里,生怕撞来撞去,碰碎碗盏。

尤其我是女孩子,蒸糕时,脚都不许搁在灶孔边,吃东西不许随便抓,因为许多都是要先供佛与祖先的。

说话尤其要小心,要多讨吉利,因此觉得很受拘束。

过了元宵,大人们觉得我们都乖乖的,没闯什么祸,佛堂与神位前的供品换下来的堆得满满一大缸,都分给我们撒开地吃了。

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可是说实在的,我家吃的东西多,连北平寄来的金丝蜜枣、巧克力糖都吃过,对于花生、桂圆、松糖等等,已经不稀罕了。

那么我最喜欢的是什么呢?乃是母亲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宝酒,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

“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

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

”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八宝酒,顾名思义,是八样东西泡的酒,那就是黑枣(不知是南枣还是北枣)、荔枝、桂圆、杏仁、陈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两粒橄榄。

要泡一个月,打开来,酒香加药香,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

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

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

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我喝完春酒回来,母亲总要闻闻我的嘴巴,问我喝了几杯酒。

我总是说:“只喝一杯,因为里面没有八宝,不甜呀。

”母亲听了很高兴。

她自己请邻居来吃春酒,一定给他们每人斟一杯八宝酒。

初中现代文阅读理解15类常考题型答题思路(附中考真题)

初中现代文阅读理解15类常考题型答题思路(附中考真题)

初中现代文阅读理解15类常考题型答题思路(附中考真题)概括类题型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回答此类题型,首先看文章的标题,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其次是要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也很可能作为文章的线索。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文段)的内容。

概括记叙文的内容,要找出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这四个要素,然后按照“(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样”的思路组织语言。

答案要准确、清楚、简洁,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了原文复述。

概括议论文或说明文的内容,抓段落中心句即可。

一般说来,议论文、说明文的段意是通过中心句来表现的。

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一个文段的开头或结尾,有时也在中间,同学们要仔细阅读文段后进行判断。

3.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优点、用途)。

此类题经常出现在说明文阅读中,答案往往不止一点,而且一般分散在文中的各个段落,需要进行提炼总结。

首先分析文章结构,注意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这些词引起的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几个特点;另外,在找到一点特征后,还要注意观察前后文段相同位置的句子,其他的特点往往就在那里。

还要注意看分值答题,不要遗漏。

4.提取文中的某句话,然后问为什么,原因是什么?把题干代入原文,答案一般就在原文语句处附近。

可以直接用文中相关句子作答,也可以提取出关键词,自行组织语言。

鉴赏类题型5.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标题通常有以下作用:①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②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题);③形式新颖,吸引读者;④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

当然,回答时不要全部照搬,需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套用。

6.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针对加点词不同的词性,可以参考以下答题思路:①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什么(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事)物……的心情(特征)。

②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某人(某物)……的特点、情态(或描绘出一幅……样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常见十种题型】1、字音。

2、对原文内容的提炼。

3、句子(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4、事件概括。

5、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

6、赏析题。

7、关于感受和思想情感。

8、环境描写的作用。

9、分析原因。

10、对文中某个句子含义的理解。

一、对人物形象的分析:1 .常见问法:请分析下面句子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形象特点(主人公是个什么样的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谈谈你对其的评价?往往要结合原文内容)2.失分点分析:(1)题干中强调要结合原文的,不结合原文扣分;(2)一般这类题是4分,需要答出两方面,如果只写一方面扣分;(3)对人物形象特点分析完全错误或者不够准确(似是而非、过于牵强、边缘化)扣分。

3.答题方法点拨:(1)要结合原文内容分析,根据分值答出至少两方面。

(2)抓主要特征,用词要准确,回避边缘化的分析。

抓核心——分层次——结合原文二、句子(段落)在文中的作用1. 常见问法:(1)这句(段)话在文中有何作用?(2)作者这样写的目的(用意)是什么?(3)这样写有何好处?2. 失分点分析:(1)分不清什么是内容作用,什么是结构作用,混为一谈,没有层次。

(2)理解完全不正确而回答错误。

3. 答题方法点拨:(1)一般从内容、结构两大角度来作答。

内容角度可以分为所写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结构上的作用比较常见的有:与前文(后文)某句(或某段)形成照应;为后文某一内容作铺垫;过渡(承上启下);总收前文等。

开头段作用:开篇点题、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渲染氛围、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中间段作用: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领下文、渲染氛围、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突出主题、衬托。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首尾呼应、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结构严谨、画龙点睛、回味无穷、卒章显志。

题目作用:文章线索、点明主旨、一语双关、情感载体、特殊用法(修辞和疑问),引起阅读兴趣。

三、赏析题型1、修辞角度(如比喻、拟人等)答题思路:(1)先指出修辞方法,然后表述修辞(如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比作了……),(2)分析该修辞的表达效果或(对象的主要特征)(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的特点),(3)表达了作者或人物什么思想感情(表达了……的情感)2、用词角度、写作角度答题思路:(1)提炼出用词方面的特点(或写作方法方面的特点)。

(2)这些词语(这些方法有助于)表达对象什么特点。

(3)其中表达人物什么情感(心理、感受)。

3、人物描写角度题思路:(1)判断使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

(2)分析该手法的使用表现了人物什么特点。

(3)如果有人物(作者或主人公)情感在其中,做适当分析。

4、“音韵特点,句式特征”(如押韵,多用短句子等)四、对原文内容的提炼答题要点:(1)尊重文本,提炼准确,(2)分清层次,覆盖面全。

五、事件概括答题要点:(1)“什么人,什么事”。

(2)要关注到事件的结果以及事件经过中的重要情节。

(3)语言要精练。

六、关于环境描写的作用1、常见问法:“……”请你说说这处环境描写有着怎样的作用?2、答题方法点拨:环境描写的作用通常有三点:(1)渲染气氛(2)烘托心情(3)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的叙事作铺垫)3、答题语言表述:本段对……环境的描写,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了……的心情,推动了……的情节发展(为后文……作铺垫)。

七、对文中某个句子含义的理解1. 常见问法:你如何理解文中“……”这句话的含义(意思)?2.答题方法点拨:(1)找出句中的关键词语,解读它的含义,句子的意思也就能够明了;(2)句子如果复杂,要分出层次,以明确该句表达的内容有几点,在回答时逐一落实;(3)有些句子使用象征、打比方、类比的手法使表意较为含蓄,需要答出作者借这些手法真正要表达的意思;(4)除了解读内容,要分析其中表达了作者或文中人物的何种情感。

3. 答题语言表述:此句(运用了……手法,)写明……内容,(表达了作者/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八、分析原因答题方法点拨: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两方面考虑。

“主观原因”:即和事件有关的中心人物自身的原因,如性格、具体做法等;“客观原因”:即中心人物以外的人、环境等方面的原因。

九、关于感受(感情)和思想情感1、常见问法:你认为作者在此(句)(段)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答题方法点拨:(1)答题要落在感受和情感的词语上,如感到欣喜、感动、悲伤、抑郁、愤懑、愧疚、心生敬意等。

(2)要在前面表明产生感受的原因。

而思想情感则答出内心情感兼顾理性思考。

3、答题语言表述:作者面对……的境遇,表达了……的情感。

我们通过……的内容,体会到作者……的情感,理解到作者……的思考。

常考察的基本知识1、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2)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生存背景;(3)为下文人物性格描写作铺垫。

自然环境作用: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推动情节发展2、三种记叙顺序【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类型】一是把结局提前;二是把中间扣人心弦的部分提前;三是由眼前事物引起对往事的回忆。

【作用】(1)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2)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叙一些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然后再叙述原来的事情【作用】(1)对主要情节起补充的作用(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

(2)有助于刻画人物,使人物性格特点和形象特征更丰满生动完整。

(3)避免文章结构的呆板、拘谨,使行文起伏多变,曲折有致。

(4)或交代细节、背景等,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深化主题。

3、人物的方法:四种正面描写:外貌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人物身份地位、生活境况、生活习惯、性格语言描写:典型的语言揭示人物性格,特殊情境下语言反应人物心理行动描写(动作描写):典型动作揭示性格,具体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反应人物心理。

心理描写:直接揭示人物心理,这样才心理反应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侧面描写:衬托或烘托。

突出人物形象,让人印象深刻4、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这句话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抒发了作者。

的情感,感情真挚。

议论:这句话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表明了作者。

的观点,体现了作者对。

的理解和感悟。

5、九种常用修辞方法: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有亲切感。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的特征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音韵上琅琅上口;⑥反复--多表示强调,增强语言说服力,增强抒情效果。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9)双关——语意丰厚,余味深长,含蓄委婉,耐人寻味。

(多见于标题)6、十种常用写作手法:1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2象征: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寓理于物”。

3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

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

“抑”,指按下、贬低。

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

作用: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4首尾呼应:指文章开头和结尾呼应。

作用: 结构严谨,自然明晓,强调主题,加深印象,引起共鸣。

5悬念:能引起读者对作品中人物命运,情节发展急切期待的部分。

作用:为下文埋下伏笔,吸引读者,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的结构跌宕起伏,可读性增强。

6借景抒情:借助客观外界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

作用:使情和景互相交融,互相依托,更形象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极强的感染力。

7借物喻人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

作用: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8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

作用: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9铺垫: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期准备工作。

作用:渲染气氛,形成“山雨欲来”的情势,促使读者产生期待、盼望的急迫心情,这样就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

10伏笔:“伏笔”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

作用: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