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在早产新生儿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多潘立酮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

多潘立酮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的评估早产儿是指在妊娠37周之前出生的婴儿。
他们的肺部、消化系统等器官还没有充分发育,容易出现喂养不耐受的情况。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指的是婴儿不能适当地消化、吸收和利用母乳或人工喂养。
针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问题,多潘立酮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本文将对多潘立酮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在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方面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
1. 治疗机制分析多潘立酮是一种质子泵抑制剂,通过抑制胃部质子泵的活性,减少胃酸分泌,从而减轻胃肠道反酸和胃酸对胃壁的刺激。
枯草杆菌是一种益生菌,具有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增强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作用。
多潘立酮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通过这两种药物的作用机制,可以减轻胃肠道刺激,提高胃肠道功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2. 临床疗效评估多项研究表明,多潘立酮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在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纳入了100例早产儿,其中50例接受了多潘立酮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的治疗,另外50例则采用常规喂养方法。
结果显示,与常规组相比,治疗组的喂养不耐受症状明显减轻,平均治疗时间也缩短了1-2天。
另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了200例早产儿,所有婴儿均接受了多潘立酮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的治疗。
结果显示,治疗后80%以上的婴儿出现了明显的改善,喂养不耐受症状逐渐减轻,并且没有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3. 安全性评估关于多潘立酮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的安全性,一项研究纳入了150例早产儿。
结果显示,在治疗期间,只有3例婴儿出现轻度消化不良症状,如腹泻或吐奶,但这些反应在停用药物后很快缓解,没有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可以认为多潘立酮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在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4. 使用建议根据临床研究和经验,对早产儿进行多潘立酮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的治疗时,应遵循以下几点建议:- 以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剂量和疗程应根据婴儿的年龄、体重和喂养情况进行调整,遵循医生的嘱咐进行用药。
益生菌儿科临床应用循证指南

益生菌儿科临床应用循证指南随着人们对儿童健康的度不断提高,益生菌作为一种有益微生物,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地位也逐渐得到认可。
本文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益生菌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循证指南,以期为儿童的健康保障提供更多帮助。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益生菌作为一种微生态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
它能够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群落,改善肠道屏障功能,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提高免疫力等多种方式,对儿童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特别是在儿科领域,益生菌的应用具有更为显著的优势。
儿科患者常常面临肠道菌群失调、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益生菌的适当应用有助于改善这些状况。
例如,研究表明,益生菌能够有效地降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率,缓解腹泻症状,减少住院时间。
同时,益生菌还可以降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缩短病程,减轻症状。
然而,益生菌在儿科临床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对于使用剂量方面,不同年龄段、不同病情的患儿所需益生菌的剂量存在差异。
部分患儿在使用益生菌过程中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如过敏、腹胀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医务人员需要遵循正确的临床应用原则。
针对剂量问题,医务人员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在实践中,可以参考相关循证医学研究的结论,如根据《益生菌儿科应用循证指南》中的推荐剂量进行调整。
针对不良反应,医务人员应注意观察患儿在使用益生菌过程中的反应情况。
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医务人员还应对患儿的家族史、过敏史等进行了解,以避免过敏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益生菌在儿科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循证医学研究和正确的临床应用原则,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益生菌在儿科治疗中的作用,为儿童的健康保障带来更多的福祉。
为了确保益生菌的安全和有效性,医务人员应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掌握最新的循证指南。
家长在给孩子使用益生菌产品时,也应注意遵循医嘱,合理选择和使用益生菌制剂。
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水平介于正常和糖尿病之间的状态,是糖尿病的预警信号。
早期母乳微量喂养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预防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早期母乳微量喂养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逡胶囊预防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杨小庆李迎敏王建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多发于早产儿或患病的新生儿,具有较高的致死、致残率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可以外源性补充早产儿的肠内菌群,以达到恢复肠道内生物屏障的目的%2&。
母乳喂养可以提升新生儿免疫力,增加胃肠道喂养的耐受力,从而使胃肠道功能恢复%3&。
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早期母乳微量喂养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在防治早产儿NEC中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220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用随机法将所有病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2组患儿均用常规吸氧、纠正酸碱平衡、纠正电解质紊乱、静脉营养等对症支持治疗。
在此基础上,将105例使用早期母乳微量喂养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治疗的患儿纳入观察组,将115例使用早期母乳微量喂养治疗的患儿纳入对照组。
观察组男性55例,女性50例;胎龄29~36周,平均(32.5±1.3)周;体质量1.0~3.1kg,平均(2.1±0.5)kg。
对照组男性56例,女性59例;胎龄29~36周,平均(32.6士1.3)周;体质量1.2~3.0kg,平均(1.9±0.5)kg。
2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5),研究有可对比性。
1.2入选标准:(1)纳入标准:①胎龄29~36周;②均在我院出生,且出生后在我院治疗>14d;③诊断NEC的方法:患儿出现腹胀、呕吐、便血或便潜血阳性三联征等现象,症状不典型者结合腹部X线检查显示部分肠管扩张、肠壁增厚或模糊,肠道充气形态不规则为NEC的早期症状。
并用Bell分级诊断对患儿进行分期。
(2)排除标准:①出生时合并外观畸形;②合并内脏器官发育异常;③合并先天性营养代谢障碍性疾病。
1.3方法:2组患儿均接受常规治疗:吸氧、纠正酸碱平衡、纠正电解质紊乱、静脉营养等对症支持治疗。
细菌学中的益生菌研究进展

细菌学中的益生菌研究进展细菌学是研究微生物中的一门学科,而益生菌则是细菌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益生菌是指对人体有益的细菌菌种,它们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增强免疫力、促进营养吸收等方式对人体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近年来的研究中,益生菌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研究进展也日益丰富。
一、益生菌的定义和分类益生菌的定义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对人体有益的细菌菌种。
它们主要存在于人体的肠道中,通过与人体共生共存的方式发挥作用。
根据益生菌的特性和功能,目前已经将其分为多个不同的类别。
1.1 保护性菌群:这类益生菌主要通过竞争性抑制有害细菌的生长,保护肠道免受有害菌的侵害。
常见的保护性菌群包括乳酸菌、双歧杆菌等。
1.2 营养性菌群:这类益生菌能够分解食物中难以消化的成分,帮助人体吸收营养物质。
例如,某些益生菌可以分解乳糖,帮助乳糖不耐受的人消化乳制品。
1.3 免疫调节菌群:这类益生菌通过调节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人体的抵抗力。
它们可以提高免疫细胞的活性,促进抗体的产生,从而有效预防和治疗某些疾病。
二、益生菌的应用领域益生菌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不仅可以用于改善人体健康,还可以应用于农业、食品加工等领域。
2.1 人体健康:益生菌在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肠道菌群失衡时,有害菌的数量会增加,导致多种健康问题。
通过摄入益生菌,可以增加有益菌的数量,抑制有害菌的生长,从而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
2.2 食品加工:益生菌可以应用于食品加工中,制作出一些具有益生菌功能的食品。
例如,酸奶中的乳酸菌、发酵面包中的酵母菌等都属于益生菌。
这些食品不仅可以提供营养,还可以帮助调节肠道菌群平衡。
2.3 农业领域:益生菌也可以应用于农业领域,用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通过施加含有益生菌的肥料,可以促进土壤中有益菌的生长,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能力。
三、益生菌研究的挑战和前景在益生菌的研究中,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同时也有着广阔的前景。
益生菌对母婴健康的作用

益生菌对母婴健康的作用约兰达·桑斯摘要遗传和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似乎影响着从生育概念到产后初期的每一个阶段,并且对儿童和成人的健康有着长期而又深远的影响。
在怀孕期间,胎儿的免疫和代谢功能都依赖于母亲;并且,这些功能的精细化似乎从子宫之时便开始,并被逐渐滋养敏感。
栖息于肠道的微生物群在人体内扮演着一系列生理学角色,它们影响着代谢和免疫功能,特别是在婴幼儿早期甚至可能是在子宫内之时。
对于母体到婴儿的细菌传播,生育时母体菌群与婴儿的直接接触以及哺乳期母乳喂养都直接影响着婴幼儿的肠道定植。
这是有潜在健康影响的。
本文提出,在围产期和产后早期使用益生菌去特定地调整微生物菌群可作为一种可能的饮食策略,以此降低疾病风险。
本篇文章对肠道菌群在妊娠期间的构成,以及对益生菌管理在围产期的不同临床结果进行了评估。
引言肠道菌群构造了一个关于生理功能的且对人的生命(1,2)至关重要的复杂生态系统。
栖息在人体肠道的微生物为他们的寄存主体提供额外的代谢能力,并且调节涉及脂类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基因表达,由此去影响营养供应,能量平衡和体重(1,3)。
肠道微生物也是免疫系统成熟的一个关键的刺激,它有助于降低感染和异常免疫反应(4)。
肠道微生物暴露于微生物的生命早期,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新生儿肠道中微生物的定植,并且它已经干涉到婴儿早期和今后生活中感染的易感性、敏感性以及环境抗原问题(5-7)。
这些观察结果构成了“卫生假说”的基础,根据“卫生假说”,由于在西方世界中的高卫生条件下缺乏微生物暴露,它能妨碍防止免疫系统的正常成熟、诱发个体过敏(8)并可能诱发其他免疫性疾病(9)。
这一理论同样符合于编程的概念,它是指在发展的关键时期事物或刺激可能会“谋划”一种长久性结构或者是一种整体的组织体功能(10)。
在这种条件下,益生菌和益生元在产后初期被特定施用于调节微生物群组成已经作为一种可能的膳食策略被提出来,用以规避疾病风险(6,7,11)。
益生菌研究报告

益生菌研究报告一、引言在当今的健康领域,益生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它们被广泛认为对人体健康有着诸多益处,从改善肠道功能到增强免疫系统,甚至可能对某些慢性疾病产生积极影响。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益生菌,我们进行了本次研究。
二、益生菌的定义与种类益生菌是一类对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它们定植于人体肠道、生殖系统内,能产生确切健康功效从而改善宿主微生态平衡、发挥有益作用。
常见的益生菌种类包括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芽孢杆菌等。
双歧杆菌是肠道内的重要益生菌之一,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还能增强肠道的屏障功能。
乳酸杆菌则在调节肠道 pH 值、抑制有害菌生长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芽孢杆菌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抗逆性,能够在恶劣环境中存活并发挥益生作用。
三、益生菌的作用机制益生菌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1、竞争排斥益生菌能够与有害菌竞争肠道内的生态位和营养物质,从而抑制有害菌的生长和繁殖。
2、产生有益物质它们可以产生短链脂肪酸、维生素等有益物质,为肠道细胞提供能量,增强肠道的屏障功能。
3、调节免疫系统益生菌能够刺激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成熟,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使其更好地抵御病原体的入侵。
4、改善肠道菌群结构通过增加有益菌的数量,减少有害菌的比例,优化肠道菌群的组成,维持肠道微生态的平衡。
四、益生菌对肠道健康的影响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也是益生菌发挥作用的主要场所。
1、缓解腹泻无论是感染性腹泻还是功能性腹泻,益生菌都能够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缩短腹泻的持续时间,减轻症状。
2、改善便秘促进肠道蠕动,增加粪便的水分和体积,使排便更加顺畅。
3、减轻肠道炎症对于炎症性肠病等肠道炎症性疾病,益生菌可以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病情。
4、增强肠道屏障功能有助于维持肠道黏膜的完整性,防止有害物质进入体内,降低肠道通透性。
五、益生菌与免疫系统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益生菌在免疫系统调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益生菌儿科临床应用循证指南解读PPT课件

05
益生菌在儿科领域未来发 展趋势预测
个性化治疗方案设计
精准医疗理念
随着精准医疗的不断发展,未来 益生菌治疗将更加注重个性化方 案的设计,根据患儿的基因、肠 道菌群等特征,制定针对性的治
疗方案。
临床试验数据支持
通过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收集和 分析不同患儿对益生菌治疗的反 应数据,为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
长期使用或过量使用益生菌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衡、产生耐药性等问题,因此需 对潜在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
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及禁忌症
益生菌与某些药物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如抗生素等,因此在 使用益生菌时需注意避免与这些药物同时使用。
对于存在免疫缺陷、严重疾病等禁忌症的患儿,应避免使用 益生菌。同时,对于过敏体质的患儿,在使用益生菌前应做 好过敏原筛查工作。
目前关于益生菌在儿科领域的临床试 验数量和质量仍有待提高。未来的研 究可以开展更多高质量、大样本、多 中心的临床试验,以提供更加可靠的 临床证据和实践建议。
目前关于益生菌在特殊人群(如早产 儿、低出生体重儿、患有严重疾病或 接受特殊治疗的患儿等)中的应用研 究相对较少。未来的研究可以关注这 些特殊人群的应用情况,探索适合他 们的益生菌种类、剂量和疗程等。
促进了益生菌在儿科临床的规范应用
通过指南解读,儿科医生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益生菌的作用机制、适用人群、剂量和疗程等关键信息,从而更加规范 地使用益生菌,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推动了儿科领域对益生菌的深入研究
本次指南解读不仅总结了当前的临床证据,还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未来的研究提供 了方向和建议,有助于推动儿科领域对益生菌的深入研究。
02
儿科常见疾病与益生菌治 疗关系 Nhomakorabea腹泻病
益生菌的应用及发展现状

吼
B
y
பைடு நூலகம்
中
r
国 吐 林 甜 U
a
益 生 菌 是 一 种 对 人 体 有 益 的 细 菌 , 们 可 直 接 作 它
品 E ou , 用 特 殊 菌 种 — — 瑞 士 乳 杆 菌 发 酵 的 酸 奶 v ls 采
为 食 品添 加 剂 服 用 , 维 持 肠 道 菌 丛 的 平 衡 。 随 着 研 以 受 到 人 们 广 泛 关 注 。益生 菌 主要 包 括 : 酸 杆 菌 、 乳 酵母
定 植 力 , 有 效 抵 御 过 路 菌 对 机 体 的侵 袭 。 可 ]
1 15 促 消 化 的 作 用 。在 对 人 体 的 保 健 、 养 方 面 , .. 营 益 生 菌 更 是 能 合 成 多 种 维 生 素 , 进 机 体 对 蛋 白质 及 促 钙 、 、 生 素 D 等 物 质 的 吸 收 , 有 帮 助 消化 、 进 食 铁 维 具 增
1 1 1 改 善 肠 道 的作 用 。益 生 菌 有 耐 胃酸 及 肠 道 消 .. 化 液 的作 用 , 活 着 进 入 人 体 肠 道 内 , 过 其 生 长 及 各 可 通
种 代 谢 作 用 促 进 肠 内 细 菌 群 的 正 常 化 , 制 肠 内腐 败 抑 物 质 产 生 , 持 肠 道 机 能 的 正 常 。益 生 菌 及 含 有 益 生 保 菌 的 酸 奶 可 被 用 于 各 种 消 化 道 疾 病 的 治 疗 及 预 防 。对 婴 幼 儿 的病 毒 和 细 菌 性 急 性 肠 炎 及 痢 疾 、 生 素 使 用 抗 引 起 的 肠 炎 及 痢 疾 、 行 期 间 的痢 疾 、 老 年 人 的便 秘 旅 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n extremely low birthweight infants Arch Dis Child Fetal Neo—
nataI Ed.1999,80i167—173.
3 Schwiertz A,Gruhl B,Lobrdtz M,et a1.Development of the
Pretem Intestinal Bacterial Composition in Hospitalized
·208·
主生旦亡垂堂盘查!!!!璺!旦墨!鲞曼!塑竺!竺』旦!巫!生坚鲤:坚!&!塑!!∑!!:!!盟生!
·综述·
益生菌在早产新生儿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宋朝教昊斌
人的肠道正常菌群是由约400多种细菌所组成。其中 绝大多数为厌氧菌.而肠球菌、肠杆菌等需氧菌仅约占菌群 的1/1000。在健康状况下,它们与宿主之间相互依赖、相互 制约,共同维持人体肠道的微生态平衡,对保证人体健康有 着重要意义。人体肠道菌群定植模式与最初定植的菌种密 切相关,当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的人体肠道菌群平衡失调时就 会引发许多疾病。近年来,国外学者对益生苗在早产新生儿 临床应用进行了深入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现就此作一综述。
2.预防早产儿感染:与足月儿相比,早产儿肠道需氧菌 定植较步,更易发生优势菌过度生长。研究显示:早产儿肠 道定植的优势菌主要为抗生素耐药菌,这易于导致潜在致病 苗过度生长.尤其在应用抗生紊情况下;早产儿肠道内定植 的耐药菌可使宿主儿感染性疾病传染给其他新生儿;并且早 产儿肠道定植模式异常可导致肠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 菌过度生长,而这两种细菌正是NICU中引起医院内感染的 最常见细菌[“。Urao等Ⅲ3报道:9例早产儿服用由粪链球 菌、酪酸梭状芽孢杆菌和肠系膜芽孢杆菌组成的制剂2周, 结果在服用前早产儿粪便中厌氧菌计数低于需氧菌,双歧杆 菌数量低于正常新生儿,有2例假单胞菌培养阳性和4例克 雷伯氏杆菌培养阳性;服用后厌氧苗包括双歧杆菌显著增 加,而大肠杆菌、假单胞菌和克雷伯氏菌减少,厌氧菌与需氧 菌比率增加5倍,而且,内毒素水平降低。因此认为益生菌 可在肠道内定植,并促进双歧杆菌的生长,减少肠道菌群中 的潜在病原菌数量,减少肠腔内内毒素的生成和吸收,使血 浆内毒素浓度降低和进入血液的细菌数量减少。提示新生 JL卒I"充外源性益生菌能够通过改变肠道菌群比率,并降低潜 在病原苗产生的内毒紊,从而达到预防早产儿感染1il 的‘9-1…。
生些垦亡堡堂盘查!!!!至!旦墨!鲞墨!塑里!!!』£!!坐!丝型:坚!!:!!!!!∑!!:!:塑!:!
·200·
极低体重儿肠道双歧杆菌定植率为73%,6周时选91%,对 照组仅为12%和44%。同时,实验组中,孕周越小的极低出 生体重儿肠道双歧杆菌定植越晚,应用抗生素治疗的新生儿 定植情况较差,作者认为短双歧杆菌能够在未成熟肠道内有 效定植,实验组极低体重儿体重增长加快可能是补充益生菌 促进其肠道菌群稳定、提高喂养耐受及喂养增加结果。但 Miller等嘲对此提出异议,他们对33例早产儿补充乳酸杆 菌GG两周后发现早产儿对乳酸杆菌GG耐受性良好,该菌 种能够在早产儿肠道内定植,但是乳酸杆菌GG定植并未减 少大便中潜在致病菌数量,而且,也没有证据表明其定植对 早产儿有任何积极的临床意义。
一、早产新生儿胃肠道菌群定檀的特点 新生儿肠道菌群定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营养因素、 免疫因索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足月儿相比,早产 儿肠道乳酸杆菌数量减少,双歧杆菌优势定植时间延迟,其 程度与先前抗生素治疗和在保育箱中时间有关。Blakey 等[13对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头3周内咽喉、胃和粪便菌群分析 发现,其各层面菌群均与足月儿有显著不同,87%和60%早 产儿喉都和胃菌群定植延迟到出生4 d后,70%早产儿肠道 菌群在生后4 d才开始定植,最初以杆菌占优势,但大肠杆 菌和其他需氧革兰氏阴性菌逐渐增加,在出生头4 d期间仅 lo%早产儿出现梭状芽孢杆菌,且其中大部分菌种是暂时 的,如酪酸梭状芽孢杆菌、产气梭状芽孢杆菌和难辨梭状芽 孢杆菌定植在出生2周后才达顶峰,显示特护病房中早产儿 肠道定植模式与健康足月儿不同。Gewolb等01对29例出 生体重<1000 g早产儿生后10、20和30 d粪便细菌定量培 养结果显示:10 d和30 d时粪便中阴沟肠杆菌、大肠杆菌、 粪肠球菌定植率分别为11“、14%、29“}39%、57%、43%} 30 d时优势菌种为粪肠球菌、大肠杆菌、表皮葡萄球菌、肠阴 沟苗、肺炎克雷伯杆菌和溶血性葡萄球菌,仅有1例检出乳 酸秆菌和双歧杆菌;极低体重儿10日龄只有3种以下定植 菌,1个月内仅5“的病例检出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 Schwiertz等“1应用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对29例NICU 内的早产几和15例母乳喂养足月儿出生数周内粪便微生物 菌群16SrDNA多样性进行检测,结果早产儿出生后最初3 d 16SrDNA条带很少,生后4 d开始增多,10 d达到稳定,每 个早产儿主要式越来越相似,最常见细菌是大肠杆菌、
作者单位:350005福州,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 通信作者:吴斌
万方数据
肠球菌和肺炎克雷伯氏杆菌;而足月儿生后5 d 16SrDNA 条带即达到稳定,条带模式更多变,个体之间条带相似性较 小,双歧杆菌为主要菌种。这些研究显示:早产儿与足月儿 肠道菌群定植模式不同,早产儿肠道内菌群定植延迟,肠道 内细菌种类缺乏,尤其是乳酸杆菌和双歧乳酸杆苗缺乏”‘。 其原因可能有几个方面:(1)早产儿多在洁净环境(如无菌新 生儿培养箱、重症监护室),可延迟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等肠 道正常菌群定植,导致早产儿肠道菌种缺乏多样性,使其定 植模式易于改变,如出现抗生素耐药菌种或抗生素治疗后相 应菌种缺失,并可导致革兰氏阴性菌的过度生长、黏附及转 移,从而使早产儿易患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败血症。(2)早 产儿易并发感染,常需应用抗生素,但抗生紊可抑制正常肠 道菌群定植。(3)缺乏母乳喂养,且很多早产儿还需静脉营 养,这使其肠菌群定植明显晚于足月儿,且优势化时间也会 延迟。
^a and laetobacilli Aeta Paediatr,1992,81:784 787.
5 Akiyama K,Ho¥ono S.Takabashi E,et at Effects of oral ad ministration of Bifido-bacterium breve on development of intes—
3.防治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Butel等o”报 道一对3日龄双胞胎,1例肠道以双歧杆菌定植为主的未发 生NEC,另i例以梭状芽孢杆菌定植为主而后发生NEC此 结果在无菌鹌鹑模型中得到证实o“,认为NEC发病与疾病 初期定植菌造成未吸收的乳糖发酵生成丁酸有关;双歧杆菌 通过抑制酪酸梭状芽孢杆菌生长或减少产气梭状芽孢杆菌 数量从而发挥其抗NEC的保护作用。Srinivas等“”报道太 肠杆菌黏附可引起离乳期兔回肠袢NEC样损伤,但合并有 粪链球菌时则可阻止这种损伤的发生,表明粪肠球菌能够诱 导肠道特异性反应,提供抗损伤和阻止细菌转移保护作用。 Caplan等“““一则采用鼠配方乳喂养和缺氧引发新生大鼠 NEC模型,对益生菌防治NEC的作用及可能机制进行系列 研究,发现补充双歧杆菌能够降低新生太鼠模型NEC发病 率;双歧杆菌在肠内定植后通过抑制细菌迁移和下调炎症级 联反应等作用,从而降低新生鼠发生NEC危险性。 Hoyos口。对1年时间内在哥仑比亚波哥大西蒙波利医院
二、益生菌在早产新生儿临床应用殛作用机制 1.促进早产儿肠道正常菌群的定植和优势化:Bennet 等H1对11例o~8周婴儿口服抗生素同时口服长双歧杆菌、 短双歧杆菌或嗜酸乳酸杆菌制剂5 d,疗程结束时11份粪便 中9份分离出所补充的益生菌,第5天10份粪便中7份分 离出.第15天9份粪便中2份分离出,因此认为尽管这些菌 种并非通常存在于人类肠道内,但可在婴儿体内短暂定植。 Akiyama等口3报道5例服用短双歧杆菌的极低体重儿在出 生2周内肠道出现短双歧杆菌定植;而对照组5例极低体重 儿短双歧杆菌定植延迟到出生6周后。Agarwal等“3报道: 39铡出生体重<1500 g早产儿中,实验组24例口服乳酸杆 菌GG后第14天时有1例出现乳酸杆菌定植,第21天时5 倒出现乳酸杆菌定植,32例出生体重1500 g~1999 g早产 儿中,实验组23例,4例口服乳酸杆菌GG后4 d出现乳酸 杆苗定植,8 d时11例出现乳酸杆菌定植,且乳酸杆菌定植 仅局限于未应用抗生素的早产儿。提示益生菌在早产儿肠 道定植与孕周,出生后日龄以及先前的抗生素治疗有关;尽 管乳酸杆菌GG在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肠道中定植较少,但 其能够明显影响早产儿肠道定植模式。Kitajima等”1将91 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儿在 生后24 h以内即给予舍0.5×109个活短双歧杆菌共28 d,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补充益生菌的极低体重儿体重增加明 显,未发现副作用;粪便菌群免疫组化显示2周龄时实验组
tinal mieroflora in extremely premature infants.Acta Neonatol
Japonica,1993,30:130 137. 6 Agarwel R,Sharma N,Chaudhry R,et a1.Effects of oral Lae—
参考文献
1 Blakey JL.Lutitz L,Barnes GL,et e1.Development of gut col— onisationin preterm neonate8 JMedMicrobi01,1982.15:519—
529
2 GewoIb IH.Schwalbe RS,Taeiak VL,et a1.Stool microflo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