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我所景仰的蔡先生之风格(节选)
《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阅读理解选择题

《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阅读理解:5大题20小题,附答案解析(一)蔡先生到北大的第一年中,有一个同学,长成一副小官僚的面孔,又做些不满人意的事,于是同学某某在西斋(寄宿舍之一)壁上贴了一张“讨伐”的告示。
两天之内,满墙上出了无穷的匿名文件,把这个同学骂了个“不亦乐乎”。
其中也有我的一件,因为我也极讨厌此人,而我的匿名揭帖之中,表面上都是替此君抱不平,深的语意,却是挖苦他,为同学们赏识,在其上浓圈密点,批评狼藉。
这是一时学校中的大笑话。
过了几天,蔡先生在一大会中演说,最后说到此事,大意是说:诸位在墙壁上攻击某某君的事,是不合做人的道理的。
诸君对某君不满,可以规劝,这是同学的友谊。
若以为不可规劝,尽可对学校当局说。
这才是正当的办法。
至于匿名揭帖,受之者纵有过,也决不易改悔,而施之者则为丧失品性之开端。
凡做此事者,以后都要痛改前非,否则这种行动,必是品性沉沦之渐。
这一篇话,在我心中生了一个大摆动。
我小时,有一位先生教我“正心”“诚意”,虽然《大学》念得滚熟,却与和尚念经一样,毫无知觉;受了此番教训,方才大彻大悟,从此做事,决不匿名,决不推自己责任。
大家听蔡先生这一段话之后印象如何我不得知,但北大的匿名“壁报文学”从此减少,几至绝了迹。
——选自傅斯年《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1.下列各项中,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选文主要写了先生谴责“讨伐”同学的行为。
B.作者的匿名揭帖表面上替此君抱不平,深意却是挖苦他,为大家赏识。
C.蔡先生对大家匿名“讨伐”行为进行了严肃批评,认为这种行动,必是品性沉沦之渐。
反映了蔡先生受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以维护同学关系的和谐。
D.表现了蔡元培先生宽而有制的教育家风范,体现其光明磊落勇于担当的君子品行。
2.下列对蔡元培先生对匿名揭帖行为的批评教育效果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以对比手法写了先生的严词,并揭示教育的良好效果。
B.这一篇话,在作者心中生了一个大摆动,凸显了先生的谆谆教诲对北大学子品格塑造产生的重要影响。
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

声色俱厉
不要夸夸其谈
阅读文章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思考:
课 文 解 读
“蔡先生之接物,有人以为滥,这不全是事实,是他在一种高深的 理想上,与众不同。”“滥”有何含义?什么是“高深的理想”?
“滥”表面上似乎是老好人,任何人犯错,任何错事都不予追究, 相信人的品质都是美好的。但这深层确是先生“仁者爱人”的“恕” 的精神的体现,这就是先生身上“高深理想的体现”。
北京大学发展历史
背 景 知 识
官气较重 官僚养成所:科举的替代品,要一个“进士出身”,混一个资格为 将来做官做准备。 老爷学堂:学生多为官僚子弟,称“老爷”。 学生求官心切,学术空气淡薄,以此为仕途捷径。 • 蔡元培先生任北大校长后,北大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 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策源地,其影响远超教育领域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以一个校长的身份,而能领导那 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外,恐怕 找不出第二个。”
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
傅斯年
作 者 简 介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东
聊城人,祖籍江西永丰。历史学家、学术 领导人、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中央研 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傅曾任北 京大学代理校长、国立台湾大学校长。他 所提出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
东西”的原则影响深远。
北京大学发展历史
• 第五部分(13) 画龙点睛地指出蔡元培先生伟大人格,表达对
先生深深的敬仰之情。
课 文 解 读
阅读课文第二部分(2-9) 完成练习与思考中的表格
三件小事
先生的主张
先生的理由
“我”得到的教益
先生的人格魅力
课 文 解 读
匿名揭帖 “讨伐” 同学
傅斯年:我所景仰的蔡先生之风格(节选)

傅斯年:我所景仰的蔡先生之风格(节选)作者:傅斯年编者按:傅斯年曾将蔡元培比作孔子,自比子路,可见其师生情谊之深厚。
这里他深情缅怀了蔡师之高风亮节,列举了十几点。
我们节选一部分,可以作为蔡元培先生的小传来读。
一仁厚积德的家庭蔡先生字鹤卿,别号孑民,浙江省绍兴县人。
出生在前清同治六年(公元一八六七年)十二月十七日,于民国二十九年(公元一九四○年)三月五日逝世,死时七十四岁。
他的先祖以种植山林出售薪木为业,到蔡先生高祖以下,始改为经商。
祖父名嘉谟,字佳木,做过当铺经理,以公正著名。
父亲名光普,字耀山,做过钱庄经理,对待朋友极为宽厚,不仅有贷必应,而且不忍心向人索债,因此死后几无积蓄。
蔡先生十一岁丧父,兄弟三人全靠母亲周氏抚养。
母亲非常贤能,当蔡先生父亲去世的时候,世交朋友以蔡先生兄弟孤苦无依,拟替他们募捐以瞻养他们,并供蔡先生读书,但被周氏婉拒。
她时常典押衣饰,克勤克俭,抚养诸儿成立,每以「自立」「不倚赖」勉励他们,常对他们说:「每有事与人谈话,先预想彼将作何语,我宜以何语应之,既毕,又进省彼作何语,我曾作何语,有误否?以是鲜愤事。
」蔡先生日后能够宽宏大量,不苟取,不妄言,都是受家庭教育的影响。
二贯通中西的学问蔡先生在童年跟他的叔父铭恩读书。
铭恩是清末廪生;工制艺;并治诗及古文辞,藏书不少;所以蔡先生从小就翻阅史记、汉书、困学纪闻、文史通义、说文通训定声各书。
十三岁时拜经学名宿王子庄为师,学八股文及宋儒之学。
王师尤服膺明儒刘宗周,故蔡先生对于宋明理学的造诣甚深,对小学、经学、骈体文都有研究。
二十岁又跟绍兴徐树兰学习,并兼校对刻书的工作;徐师藏书极多,因此蔡先生能遍观他所藏的书,学问大有进步。
蔡先生对于中国旧学曾下过苦功,所以他能连试皆捷,十七岁中秀才,二十三岁中举人,二十四岁中进士,二十六岁补翰林院庶吉士,二十八岁补翰林院编修。
他在少年时期,已名动公卿,曾被常熟宰相翁同龢誉为:「年少通经,文极古藻,隽才也。
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

五、朗读梳理
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2.梳理脉络。
作者与蔡元培先生是师生关系,也是工作中的上下级关系,共同经历了北京大学由衰败到振兴的岁月。作者精心选择了先生“严词责人”的三个典型材料,澄清了“蔡先生之接物,有人以为滥”的误解,表现了蔡先生临大事而不苟的勇气魄力,凸现蔡元培先生的伟大人格。最后画龙点睛地指出蔡先生伟大人格中蕴含的两种伟大的文化,抒发对先生深深的敬仰之情。
第二教时
一、简析全文
文章共13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以能为先生写传为荣,表达对蔡先生的敬仰之情。
第二部分(第2—9自然段),写蔡元培先生严词责人的三件小事。
第一件事谴责匿名揭帖“讨伐”同学的行为。
第二件事写先生批评阻止性情荒谬的学生前来拜访的建议。
第三件事写先生斥责“我”信口开河驱逐“西洋鬼子”。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澄清世间对蔡元培先生接物“滥”的原因,剖析其行为深处的文化内涵。
第四部分(第11—12自然段),写蔡元培先生临大事而不苟的勇气魄力。
第五部分(第13自然段),画龙点睛地指出蔡元培先生伟大人格中蕴含的两种伟大文化,并通过对比手法表达对先生深深的敬仰之情。
二、重点探究
第10自然段
B.三件事虽说均与“我”有关,责人的严厉程度由强至弱,与“我”的关联程度由宽泛至紧密,层次上不断深入。
C.三件事虽说均与“我”有关,责人的严厉程度由弱至强,与“我”的关联程度由紧密至宽泛,层次上不断深入。
D.三件事虽说均与“我”有关,责人的严厉程度由强至弱,与“我”的关联程度由紧密至宽泛,层次上不断深入。
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

编号:QMSD/JWC-13-10编号:QMSD/JWC-13-10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渣滓(zhā zǐ)2.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着.笔(zhu ó)恫.吓.(dòng )(h è)小传.(zhuàn)贬.责(bi ǎn)郡.县(jùn )编.辑.(bi ān )(jí)罔.顾(w ǎng )西斋.(zh āi)沉沦.(lún )渣.滓.(zh ā )(zǐ )荒谬.(mi ù)沉吟.(y ín )最后画龙点睛地指出蔡先生伟大人格中蕴含的两种伟大的文化,抒发对先生深深的敬仰之 情。
本文脉络图示如下:、(1)点明为文缘由,表达敬仰之情。
责匿名揭帖、(2— 9)记述先生严词责人三桩事。
责阻生访师 责肆口乱言四、(11—12)补述先生临大事而不苟的勇气魄力。
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五、( 13)概述先生是两种文化的代表。
再表敬仰之情自由平等博爱之理想六、链接补充蔡元培( 1868 - 1940 ),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 周子余,汉族,中国绍兴山阴人,原籍诸暨。
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
中华民国首任教育 总长, 1916 年至 1927 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 1920 年至 1930 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
第二教时一、简析全文文章共 13 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以能为先生写传为荣,表达对蔡先生的敬仰之情。
第二部分(第 2—9 自然段),写蔡元培先生严词责人的三件小事。
言近而旨远诚恳而严肃10)剖析先生行事的文化内涵。
西方理性精神中国儒家思想融汇和第一件事谴责匿名揭帖“讨伐”同学的行为。
第二件事写先生批评阻止性情荒谬的学生前来拜访的建议。
第三件事写先生斥责“我”信口开河驱逐“西洋鬼子” 。
第三部分(第10 自然段),澄清世间对蔡元培先生接物“滥”的原因,剖析其行为深处的文化内涵。
傅斯年《蔡元培》阅读人物传记答案解析

傅斯年《蔡元培》阅读人物传记答案解析蔡元培傅斯年凡认识蔡先生的,总知道蔡先生宽以容众;受教久的,更知道蔡先生的脾气,不严责人,并且不滥奖人,不像有一种人的脾气,称扬则上天,贬责则入地。
但少人知道,蔡先生有时也很严词责人。
我以受师训备僚属有25年之长久,颇见到蔡先生生气责人的事。
他人的事我不敢说,说和我有关的。
蔡先生到北大的第一年中,有一个同学,长成一副小官僚的面孔,又做些不满人意的事,于是同学某某在西斋(寄宿舍之一)壁上贴了一张“讨伐”的告示;两天之内,满墙上出了无穷的匿名文件,把这个同学骂了个“不亦乐乎”。
其中也有我的一件,因为我也极讨厌此人,而我的匿名揭帖之中,表面上都是替此君抱不平,深的语意,却是挖苦他。
为同学们赏识,在其上浓圈密点,批评狼藉。
这是一时学校中的大笑话。
过了几天,蔡先生在一大会中演说,最后说到此事,大意是说:诸位在墙壁上攻击某某君的事,是不合做人的道理的。
诸君对某君有不满,可以规劝,这是同学的友谊。
若以为不可规劝,尽可对学校当局说。
这才是正当的办法。
至于匿名揭帖,受之者纵有过,也决不易改悔,而施之者则为丧失品性之开端。
凡作此事者,以后都要痛改前非,否则这种行动,必是品性沉沦之端。
这一篇话,在我心中生了一个大摆动。
我小时,有一位先生教我“正心”“诚意”“不欺暗室”,虽然《大学》念得滚熟,却与和尚念经一样,毫无知觉;受了此番教训,方才大彻大悟,从此做事,决不匿名,决不推自己责任。
大家听蔡先生这一段话之后印象如何我不得知,北大的匿名“壁报文学”从此减少,几至绝了迹。
蔡先生第二次游德国时,大约是在民国十三年吧,那时候我也是在柏林。
蔡先生到后,我们几个同学自告奋勇照料先生,凡在我的一份中,无事不办了一个稀糟。
我自己自然觉得非常惭愧,但蔡先生从无一毫责备。
有一次,一个同学给蔡先生一个电报,说是要从莱比锡来看蔡先生。
这个同学出名的性情荒谬,一面痛骂,一面要钱,我以为他此行必是来要钱,而蔡先生正是穷得不得了,所以与三四同学主张去电谢绝他,以此意陈告先生。
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

民国初的北京大学
• 官气较重 • 官僚养成所:科举的替代品,要一个“进
士出身”,混一个资格为将来做官做准备。 • 老爷学堂:学生多为官僚子弟,称“老
爷”。 • 学生求官心切,学术空气淡薄,以此为仕
途捷径。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
• 生于1868年1月11日,字鹤卿,又字仲申、 民友、孑民 。浙江绍兴山阴县人。
•
•
先我 生所 ︱敬
仰 的 蔡 元 培
作者介绍
• 傅斯年(1896年3月26日 -1950年12月20日),字 孟真,山东聊城人,祖籍 江西永丰。历史学家、学 术领导人、五四运动学生 领袖之一、中央研究院历 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 傅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 国立台湾大学校长。他所 提出的“上穷碧落下黄泉, 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原则 影响深远。
第 三 次 婚 姻 : 周 峻
• 一、本人具备相当的文化素质; • 二、年龄略大; • 三、熟谙英文,能成为研究助手。
字词注音
• 着笔 zhuó • 匿名 nì • 肆口 sì • 遗孽 niè • 沉沦之渐 jiān • 渣滓 zhā zǐ
僚属 liáo 揭帖 tiě 恫吓 dòng hè 觏 gòu 殁 mò
• 幼年,严格的封建正统教育,中进士,点 翰林。
• 26岁,跻身封建知识分子最高层。翰林院 编修,储备的宰相。
• 戊戌变法后,对清政府彻底失望,辞官赴 日参加反清革命。
蔡元培
• 1904年,创建光复会,后加入同盟会。 • 1907年,40岁,赴德留学。后数度赴德、
法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 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 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首任教育总长。 • 1916年12月,不顾友人劝告,在孙中山等 人支持下,毅然赴任。 • 1917年担任北大校长,提出“学术自由、 兼容并包”的自由主义思想。
我所景仰的蔡先生之风格

我所景仰的蔡先生之风格作者:傅斯年来源:《领导文萃》2013年第19期有几位北大同学鼓励我在本日特刊中写一篇蔡(蔡元培)先生的小传,我以为能给蔡先生写传,无论为长久或为一时,都是我辈最荣幸的事。
不过,我不知我有无此一能力。
且目下毫无资料,无从着笔,而特刊又急待付印,所以我今天只能写此一短文。
至于编辑传记的资料,是我的志愿,而不是今天便能贡献给读者的。
凡认识蔡先生的,总知道蔡先生宽以容众;受教久的,更知道蔡先生的脾气,不严责人,并且不滥奖人,不像有一种人的脾气,称扬则上天,贬责则入地。
但少人知道,蔡先生有时也很严词责人。
我以受师训备僚属有25年之长久,颇见到蔡先生生气责人的事。
他人的事我不敢说,说和我有关的。
(一)蔡先生到北大的第一年中,有一个同学,长成一副小官僚的面孔,又做些不满人意的事,于是同学某某在西斋(寄宿舍之一)壁上贴了一张“讨伐”的告示;两天之内,满墙上出了无穷的匿名文件,把这个同学骂了个“不亦乐乎”。
其中也有我的一件,因为我也极讨厌此人,而我的匿名揭帖之中,表面上都是替此君抱不平,深的语意,却是挖苦他。
为同学们赏识,在其上浓圈密点,批评狼藉。
这是一时学校中的大笑话。
过了几天,蔡先生在一大会中演说,最后说到此事,大意是说:诸位在墙壁上攻击××君的事,是不合做人的道理的。
诸君对×君有不满,可以规劝,这是同学的友谊。
若以为不可规劝,尽可对学校当局说。
这才是正当的办法。
至于匿名揭帖,受之者纵有过,也决不易改悔,而施之者则为丧失品性之开端。
凡作此事者,以后都要痛改前非,否则这种行动,必是品性沉沦之端。
这一篇话,在我心中生了一个大摆动。
我小时,有一位先生教我“正心”、“诚意”、“不欺暗室”,虽然《大学》念得滚熟,却与和尚念经一样,毫无知觉;受了此番教训,方才大彻大悟,从此做事,决不匿名,决不推自己责任。
大家听蔡先生这一段话之后印象如何我不得知,北大的匿名“壁报文学”从此减少,几至绝了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傅斯年:我所景仰的蔡先生之风格(节选)作者:傅斯年编者按:傅斯年曾将蔡元培比作孔子,自比子路,可见其师生情谊之深厚。
这里他深情缅怀了蔡师之高风亮节,列举了十几点。
我们节选一部分,可以作为蔡元培先生的小传来读。
一仁厚积德的家庭蔡先生字鹤卿,别号孑民,浙江省绍兴县人。
出生在前清同治六年(公元一八六七年)十二月十七日,于民国二十九年(公元一九四○年)三月五日逝世,死时七十四岁。
他的先祖以种植山林出售薪木为业,到蔡先生高祖以下,始改为经商。
祖父名嘉谟,字佳木,做过当铺经理,以公正著名。
父亲名光普,字耀山,做过钱庄经理,对待朋友极为宽厚,不仅有贷必应,而且不忍心向人索债,因此死后几无积蓄。
蔡先生十一岁丧父,兄弟三人全靠母亲周氏抚养。
母亲非常贤能,当蔡先生父亲去世的时候,世交朋友以蔡先生兄弟孤苦无依,拟替他们募捐以瞻养他们,并供蔡先生读书,但被周氏婉拒。
她时常典押衣饰,克勤克俭,抚养诸儿成立,每以「自立」「不倚赖」勉励他们,常对他们说:「每有事与人谈话,先预想彼将作何语,我宜以何语应之,既毕,又进省彼作何语,我曾作何语,有误否?以是鲜愤事。
」蔡先生日后能够宽宏大量,不苟取,不妄言,都是受家庭教育的影响。
二贯通中西的学问蔡先生在童年跟他的叔父铭恩读书。
铭恩是清末廪生;工制艺;并治诗及古文辞,藏书不少;所以蔡先生从小就翻阅史记、汉书、困学纪闻、文史通义、说文通训定声各书。
十三岁时拜经学名宿王子庄为师,学八股文及宋儒之学。
王师尤服膺明儒刘宗周,故蔡先生对于宋明理学的造诣甚深,对小学、经学、骈体文都有研究。
二十岁又跟绍兴徐树兰学习,并兼校对刻书的工作;徐师藏书极多,因此蔡先生能遍观他所藏的书,学问大有进步。
蔡先生对于中国旧学曾下过苦功,所以他能连试皆捷,十七岁中秀才,二十三岁中举人,二十四岁中进士,二十六岁补翰林院庶吉士,二十八岁补翰林院编修。
他在少年时期,已名动公卿,曾被常熟宰相翁同龢誉为:「年少通经,文极古藻,隽才也。
」由此可见蔡先生旧学根基是如何的深厚。
蔡先生不仅对中国旧学有相当的基楚,而对西方的学术也很有研究。
他在四十岁未出国以前,曾阅读西书的翻译本;又阅读日文书;四十岁以后曾赴德、法等国留学,他对西方学术的兴趣甚为广泛,学问相当广博,举凡哲学、文学、人类学、文化史、心理学、美学、民族学等都喜欢研究;尤其对于实验心理学、比较文明史、美学等颇具心得,而在美学方面的造诣尤深。
他曾发表有关美育方面的文章多篇,如「美育代宗教说」、「美育实施的方法」、「我的欧战观」、「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与时代画报记者谈话」等;他更将美感教育列入教育宗旨。
此外,他对于西方的科学精神和方法也有深切的认识。
不过蔡先生对于西方的学术,并非只是一味的吸收,而是于吸收之外并加以消化和批判,而且和中国旧学加以比较,所以他实在是贯通了中西的学问。
蔡先生对于中西文化问题的看法最足以说明这点:他一方面推崇中国旧有的文化,一方面又主张对国故以客观态度、科学方法,重新估价,重新整理;他不讳言中国文化的缺点,但也批评西方文化的弊病;他虽然主张吸收欧美文化,但并非无条件的模仿,而主张有选择的吸收;他又主张融合中西文化的长处,创造适合时代的新文化。
这些言论惟有贯通了中西学问的人,才能见到,才能说出。
三孜孜不倦的为学蔡先生在学问和事业上都有大成就,一方面固然靠他的天资,而另一方面则靠他的勤勉。
他从小就勤于读书,考中秀才以后,更勤研苦读,博览群书。
这时他旧学根基已很深厚,然而他并不以此为满足,所以在升补翰林以后,又开始阅读译本西书,藉以吸收西方文化。
他为阅读日文书籍,更学习日文;后来他任教南洋公学时,尚指导学生翻译日文书,可见他的日文程度相当不错。
在前后不过三年的时间,他对日文能有如此的成绩,这不能不归功于他的勤习不懈。
蔡先生一生随时随地都在学习中,四十一岁得驻德公使孙宝琦资助学费,和商务印书馆订定每月致送编译费百元,遂赴德国。
到德国后,他首先学习德语;一年以后,进入莱比锡大学苦读,三年之内选读了哲学、文学、文明史、人类学、心理学、美学等科目,只要时间不冲突,他都尽量选听。
他又进入实验心理学研究所和世界文明史研究所研读,并在课馀另请讲师到他寓所,为他讲授德国文学。
蔡先生以翰林之尊、年届不惑,远涉重洋,学习如此多的科目,其苦学精神实在值得钦佩。
尤其可贵的是民国元年夏天,他辞去了教育总长之后,立刻携带眷属再赴德国,再度进入莱比锡大学听讲,并又在世界文明史研究所继续研究;民国二年至五年又赴德、法等国考察,在法国曾习法语,并攻读哲学;十四年秋又到德国汉堡大学研究民族学。
抗战友爆发以后,蔡先生因年老病足,不良于行,乃避难香港。
他在病中仍然时常研究哲学,临终前犹手抱西洋巨著阅读。
蔡先生真可说做到「学而不厌」、「活到老、学到老」的地步。
四献身教育的生涯蔡先生以教育为终生职业。
他在十八岁至十九岁,便开始当塾师。
二十八岁时,任北平李氏京寓家庭教师半年。
三十二岁受聘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
三十五岁任上海南洋公学特班教授。
光绪二十八年和蒋观云等创办爱国女学校,其后兼任爱国女学校长。
是年秋冬间,吴稚晖、章太炎等在上海发起组织中国教育会,蔡先生曾被推为会长。
同年十一月南洋公学学生反对教员的专制,相率退学,论者归罪于蔡先生提倡民权的影响,他乃引咎辞职。
后循学生的请求,代为筹款成立爱国学社,聘请吴稚晖、章太炎等担任教师,蔡先生自己则教授伦理学一科;由于爱国学社的成立,遂使南洋公学的退学学生得以维持学业。
光绪二十九年曾代理澄衷学堂校务一月。
其后,又任绍兴学务公所总理,并在京师译学馆教授国文,兼授西洋史,虽然只有几个月,但颇受学生欢迎。
民国成立后,蔡先生担任教育总长。
六年起,主持北京大学。
国民政府奠都南京以后,又主持大学院两年,中央研究院十余年。
综观蔡先生一生,从十八岁起,即开始教师生活。
三十二岁以后,除教书外,更从事教育行政工作。
其间除了到国外读收考察以外,始终没有离开教育的岗位;这种献身教育的精神,极值得我们钦佩和效法。
五救国救民的宏愿蔡先生的一生,虽然辛勤不断的为学教人,但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同时还是一位救国救民的革命斗士。
在他二十八岁时,已抱着彻底改革政治的决心;光绪二十四年戊戍政变以后,他已经认定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图强无望,非彻底革命不能救国。
光绪二十八年他创办「苏报」,作为倡言革命的根据地。
他还和同志在上海张园举行演说会,公开攻击满清。
由于蔡先生等人的言论鼓吹,使东南人士风起云涌,纷纷加入国民革命的阵营。
也因此引起清廷官吏的忌恨。
首先,由两江总督满人恩寿,向上海道指名拿办为首之人;其后清廷又严谕继任两江总督魏光焘逮捕革命党人,两次名单中蔡先生都高居榜首,幸经其兄元坚和朋友们的劝告,避赴青岛,得免于难。
同年他在南洋公学教书,在批改学生所写的日记及月课中,也灌输学生以革命思想。
光绪三十年,又和浙江革命同志龚宝铨相携手,参加光复会的组织,蔡先生被推举为会长,积极进行革命工作。
他们发行「日俄事件警闻」,取代被封闭的苏报;不久又扩充为「警钟日报」,蔡先生以「锷青」、「孑民」、「蔡民友」、「蔡亚培」等笔名,发表犀利无比的革命言论,激起热烈的反响。
蔡先生于光绪三十一年,由杨笃生、何海樵的介绍正式加入同盟会,并参加暗杀团,试制炸药和弹壳,积极参加革命。
他主要的目的是在完成救国救民的宏愿,所以他对于当时极端排满而充满种族仇恨的意见,并不赞同。
他曾说:「满人的血统,久已与汉族混合.其语言及文字,亦已为汉语汉文所淘汰。
所可为满人标识者,只有世袭官位,及不营实业而坐食之特权。
假使满人自觉,能放弃这特权,则汉人决无杀尽满人之必要。
」由这段话看,可知他的从事革命是要救国救民,有其远大的志向,绝不是意气感情之争。
他曾昭示青年:「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
」这正是蔡先生自己的写照。
……七宽宏大度的胸襟蔡先生对人非常宽宏大度。
别人如有长处,他总是公开赞扬;别人如有过错,他总肯原谅。
故台大校长傅斯年先生曾在「我所景仰的蔡先生之风格」一文中记载说:「蔡先生第二次游德国时,大约是在民国十三年吧,那时候我也在柏林。
蔡先生到后,我们几个同学自告奋勇照料先生,凡在我的一份中,无事不办一个稀糟。
我自己自然觉得非常惭愧,但蔡先生从无一毫责备。
有一次,一个同学给蔡先生一个电报,说要从莱比锡来看蔡先生,这个同学出名的性情荒谬,一面痛骂,一面要钱,我以为他此行必是来要钱,而蔡先生正是穷得不得了,所以与三四同学主张去电谢绝他,以此意陈告先生。
先生沉吟一下说:论语上有几句话,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
你说他无聊,但这样拒人于千里之外,他能改了他的无聊吗?于是我又知道读论语是要这样读的。
」由这件事,可以看出蔡先生是如何的宽宏大度,乐于与人为善。
蔡先生的宽宏大度的胸襟,又可在他主持北大时,对于聘请教授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见到;当时北大有提倡白话文的胡适和钱玄同,有极端维护文言文的黄季刚和刘申叔,有拖着长辫子的辜鸿铭,有朴学大师章太炎,有洪宪六君子之一的刘师培,有戊戌维新的梁启超,有讲昆曲的吴梅,蔡先生都让他们各本所学,尽量地发挥各人特长,在我国大学教育方面留下美谈和典范;这固然是由于蔡先生深刻而明智的远见所使然,但若不是他有宽宏大度的胸襟,实难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