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的生平事迹

合集下载

傅斯年的生平事迹

傅斯年的生平事迹

傅斯年的生平事迹傅斯年,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学术领导人、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

傅斯年提出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原则影响深远。

下面是小编跟大家分享的傅斯年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傅斯年个人简介傅斯年,初字梦簪,字孟真。

祖籍江西永丰。

清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十三(1896年3月26日)生于山东聊城一个举人之家。

1920xx年就读于天津府立中学堂。

1920xx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xx年升入北京大学文科。

由于受到民主与科学新思潮的影响,1920xx年夏与罗家伦等组织新潮社,创办《新潮》月刊,提倡新文化,影响颇广,从而成为北大学生会领袖之一。

五四运动爆发时,傅斯年担任游行总指挥,风云一时。

后因受胡适思想影响,反对“过急”运动;不久退出学运,回到书斋。

1920xx年夏,傅斯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入伦敦大学研究院、柏林大学哲学研究院,学习实验心理学、生理学、数学、物理以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勃朗克的量子论等,还对比较语言学和考据学发生兴趣。

1920xx年冬回国,翌年春出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和历史系、中文系主任。

“四·一二”政变发生后,傅斯年写信给李石曾,表示赞同清党。

从1920xx年11月起,长期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创办《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任主编。

1920xx年春,历史语言研究所从广州迁往北平,傅兼任北大教授。

1932年,他参加胡适主持的独立评论社,在《独立评论》周刊上发表的政论文章,拥蒋反共,但赞成抗日,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路线有所批评。

1937年春,傅斯年兼代中央研究院总干事。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兼任西南联大教授,主张抗战,抨击贪官污吏。

抗战胜利后,一度代理北京大学校长。

1948年当选南京国民政府立法委员。

1949年1月,傅随历史语言研究所迁至台北,并兼台湾大学校长。

傅斯年在政治上亲蒋反共,他出于维护国民党蒋介石政权的目的,要求严惩贪官污吏,整制政风,反对“中国走布尔什维克道路”;在学术上,信奉考证学派传统,主张纯客观科学研究,注重史料的发现与考订,发表过不少研究古代史的论文。

傅斯年

傅斯年

傅斯年(1896年3月26日-1950年12月20日),字孟真,山东聊城人,祖籍江西永丰。

历史学家、学术领导人、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

在近代学术史上,傅斯年是一个著名的人物。

他不仅是历史学家、教育家、胡适与傅斯年,胡祖望五四运动的北大学生领袖、历史语言研究所创始人、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台湾大学校长,一生还富有传奇色彩。

最有学问、最有志气、最有血性和最有修养的知识分子的典范有风骨、有气节,英年早逝,为史学界不可多得的巨人。

学术与政治品格双重高尚,恪守一个知识分子的底线。

这是民族的脊梁!他是五四运动的学生游行总指挥。

新文化运动中叱咤风云,是一位爱国学者。

1.人文品格:爱读书、买书,知识丰富广博;生活简朴;富有血性,爱憎分明;善于修身,为人正直。

2.原因:善于察纳雅言,兼收并蓄,改正缺陷,日月精进。

3.我意读书人,既不能上阵,则读圣贤书所学何事?我于此事,行之至今,自分无惭于前贤典型。

士人之节,在中国以此维持纲常也。

”这几句话,最能体现傅斯年的人文品格,1909年考入天津府立中学堂。

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6年升入本科国文门,曾著《文学革新申义》响应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

1918年与同学罗家伦、毛准等组织新潮社,编辑《新潮》月刊。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为学生领袖之一。

1926年冬应中山大学之聘回国,1927年任该校教授,文学院长,兼任中国文学和史学两系主任,同年在中山大学创立语言历史研究所,任所长。

1928年受蔡元培先生之聘,筹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同年底历史语言所成立,任专职研究员兼所长。

1929年兼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国上古史专题研究”及“中国古代文学史”。

其间先后兼任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央博物院筹备主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北京大学代理校长等职。

1937年赴重庆,连续四次当选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傅斯年治史二三事

傅斯年治史二三事

山东聊城 人 ,中国现代著名 的史学 家、 教育家 ,“ 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 。他
主张 的 “ 上穷 碧落下黄泉 ,动手动脚找
东西 ” 史学便 是史料学 ”等思想在学 、“
术 界 影 响 深远 ,特 别 是 在 现 代 历 史 学 、 考 古 学 中都 具 有 很 高 的 地 位 。
认为这是 挖当地的宝 贝,民间视为掘祖 先坟墓 ,阻力重重 。为 此 ,傅斯年直接 找到蒋介石 ,并拿 到一纸 手谕 , 才使 这 安 阳发掘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9 8 o 12 年l月 7日,震惊 国 内外学 术 界的殷 墟 甲骨科
在这些花坛、石子 鼯构下面 。是珍量的殷墟地下文化遇址
没有二 三 十年 代的安 阳殷墟发掘 ;没有 当初 的殷墟 发掘 ,今天的考古学 完全是
另一个样子 。” 今天 ,在 北京和 台北的故 宫博物馆 里都 藏有大量 明清档 案 ,这批 珍贵的档
们做 了一个 其大无 比的没有底 的木头箱 子 ,把 甲骨 坑 周 围掏 空 ,把 箱 子 套上 去 ,再从 下面封上箱 底 。但如 何装运这
仅 绝大多数 是龟板 ,而且 完整的 龟 甲就 有30 0 多板 ,最 大 的一块 龟 甲竞 有4 厘 O 米之 巨,第 1 次殷 墟考古 发掘是 解放前 3 出土甲骨 最多的一次。 随着考古发掘规模的不断扩大 , 考古 活动 吸引 了一 批从 国外 留学 归来 的 专 业考古 人才 ,如 梁思永 、吴金 鼎 、夏 鼐、冯汉骥 等 。此外 ,大 量的考 古实践 也培养 了一群 中国 自己的考古学 家 ,像
是为数 不多 的重要 考古 发掘 之一 。 0 1 年
间 , 斯 年 数次 亲 临现 场视 察 指导 。 傅 可 以说 , 中国近代 科 学 考古 史上 , 斯 在 傅

傅斯年,人间最稀有的天才_名人故事素材

傅斯年,人间最稀有的天才_名人故事素材

傅斯年,人间最稀有的天才“他是唯一敢在蒋介石面前跷起二郎腿的人。

”罗家伦如是说。

“他是人间一个最稀有的天才。

”胡适这样评价他。

他是个胖子,很胖。

他少年时即禀赋异于常人,被誉为“黄河流域第一才子”,后于北大师从胡适。

他是“五四”北大学生上街游行的旗手与总指挥,风云一时。

他留学海外7年,辗转伦敦、柏林和巴黎等地,涉猎文学,西藏学,化学,地质学,史学,数学等,他甚至还跑去爱因斯坦的研究生班听过相对论。

但是,他留学期间却没有拿到一个学位,一个都没有。

然而他的学识却几乎碾压同辈留学之人,当时留学的一批人被碾压得毫无脾气。

他一生特立独行,狂放不羁,在学届和政界都留下了赫赫盛名。

人送外号“大炮”,他的“大炮”之名在当时响彻中华大地,绝不亚于现今“任大炮”之名。

却又博得各方钦佩有加,甚至蒋介石都对他及其敬重,可谓一代传奇。

他的名字,叫傅斯年。

一人之力轰下两任民国行政院长民国时期,四大家族纵横朝野,贪腐之风愈演愈烈,全国上下怨声载道。

1938年,时任国民参政员的傅斯年站了出来,接连在报纸和国民参议大会上炮轰时任行政院长孔祥熙。

傅斯年毫不留情的公开炮轰直接导致了孔祥熙的黯然下台,一时舆论哗然。

孔祥熙下台后,其接任者是蒋介石的大舅子宋子文。

然而宋子文并不比孔祥熙好到哪里,贪腐依旧。

彼时傅斯年和宋子文还有着不错的私交,然而即使如此,傅斯年依旧站了出来。

傅斯年在报纸上连发《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不可》,《宋子文的失败》、《论豪门资本必须铲除》等大论,一时朝野震动。

傅斯年的几篇大论登上了各大报刊的头版头条,各大报纸甚至一度洛阳纸贵。

迫于强大的舆论压力,宋子文亦黯然下台。

一个虚职的参政员,以一人之力,接连赶走两任行政院长,在历史上可谓绝无仅有。

名留青史的对话在傅斯年炮轰孔祥熙之后,蒋介石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请傅斯年吃饭,留下了一段足以留名青史的精彩对话:蒋介石:“你信任我吗?”傅斯年:“我绝对信任。

”蒋介石:“既然你信任我,那么就应该信任我任用的人。

一代学人傅斯年

一代学人傅斯年
一 代 学 人 傅 斯 年
பைடு நூலகம் ◎
人物综述:
傅斯年(1896年3月26日—1950年12月20日),字 孟真,山东聊城人,号称黄河流域第一才子。在近 代学术史上,是一个著名的人物,他不仅是历史学 家、教育家、学术领导人、五四运动的北大领袖、 历史语言研究所创始人、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台湾 大学校长,他一生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一代学人傅斯年
他说:“大批伪教职员进来,这是暑假后北 大开办的大障碍,但我决心扫荡之,决不 为北大留此劣根。”把困难解除,把“天下” 扫平,为胡适回校铺好道路,这是傅斯年 做代理校长以报胡适的决心。他又说:“实 在说在这样局面下,胡先生办远不如我, 我在这几个月给他打平天下,他好办下 去。” 傅斯年是北京大学培养出来的,对北大特有 感情,在他一生的事业中,对北大也是特 有贡献的。
傅先生是20世纪前半世纪有代表性的一类知 识分子典型。他能古今相通,学贯中西,并 以独立特行的人格标准处世 ,是一位有着重 要影响的一代学人。
一代学人傅斯年
2
◎人物年表:
傅斯年1896年出身于一个没落封建贵族家庭,其先 祖父傅以渐是满清国第一位状元,曾官至相位,在 山东傅氏有“开代文章第一家”的称誉。 1913年17岁时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6年升入本科国文门,响应胡适的《文学改良刍 议》,提倡白话文。 1919-1926年赴欧洲留学,先后入英国爱丁堡大学、 伦敦大学、柏林大学哲学院,学习及研究实验心理 学、物理、化学、高等数学、比较语言学,对多个 领域学术较为精通。 1926年冬应中山大学之聘回国,1927年任该校教授, 文学院长,兼任中国文学和史学两系主任。
一代学人傅斯年
22
“与其入政府,不如组党;与其组党,不如办 报。”傅斯年这句话是1947年说的。傅斯年 及其周边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一再办报刊 议论时政,留下不少抨击专制、腐败和推 进民主、法治的精彩文章,成了自由思想 传承的文本,为20世纪中国思想史增添了 光彩。 在台湾,傅斯年是唯一敢在蒋介石面前翘二 郎腿的人。

傅斯年与中国近代考古学

傅斯年与中国近代考古学

傅斯年与中国近代考古学傅斯年(James Mellon Menzies Fussell)是一位英国考古学家,他在20世纪初至中期对中国近代考古学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的学术研究和考古发掘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明和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见解。

本文将对傅斯年的生平及其对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贡献进行介绍和分析。

傅斯年生于1873年,他在英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对考古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20世纪初,他受邀前往中国,担任在北京的中央研究院中国考古系的系主任。

在中国的这段时间里,傅斯年进行了大量的考古研究和发掘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傅斯年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他对中国北方地区的古代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掘。

他特别关注了中国黄河流域的古代遗址,对古代居民的生产生活、社会结构和宗教信仰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研究。

傅斯年的研究成果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实证资料,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傅斯年还对中国南方地区的古代文化进行了广泛的考察和研究。

他在中国广西等地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的古代遗址和文物,为我们认识中国南方地区的古代文明和历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中国南方地区古代文化的研究空白,丰富了我们对中国古代文明多样性的认识。

傅斯年还通过他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他的研究不仅只局限于考古本身,而是试图结合历史和考古资料,对古代历史进行更为全面的分析和理解。

他的学术观点和见解为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对中国历史学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傅斯年的学术研究和考古发掘成果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他在中国近代考古学领域的地位和影响也日益凸显。

他的研究成果和思想观点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傅斯年还对培养中国考古学人才也有重要的贡献,他在中国的工作也推动了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发展。

傅斯年人物简介

傅斯年人物简介

傅斯年人物介绍班级:2012级文管2班小组成员:刘珊、李珂、温卓越傅斯年一、生平简介傅斯年(1896~1950),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

初字梦簪,字孟真。

祖籍江西永丰。

清绪光二十二年二月十三(1896年3月26日)生于山东聊城一个举人之家。

在近代学术史上,傅斯年是一个著名的人物。

他不仅是历史学家、教育家、五四运动的北大学生领袖、历史语言研究所创始人、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台湾大学校长,一生还富有传奇色彩。

二、错误!未指定书签。

人物年表1909年考入天津府立中学堂。

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6年升入本科国文门,曾著《文学革新申义》响应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

1918年与同学罗家伦、毛准等组织新潮社,编辑《新潮》月刊。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为学生领袖之一。

1919年底赴欧洲留学,先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后转入伦敦大学,研究实验心理学、物理、化学和高等数学。

1923年入柏林大学哲学院,学习比较语言学等。

1926年冬应中山大学之聘回国,1927年任该校教授,文学院长,兼任中国文学和史学两系主任,同年在中山大学创立语言历史研究所,任所长。

1928年受蔡元培先生之聘,筹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同年底历史语言所成立,任专职研究员兼所长。

1929年兼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国上古史专题研究”及“中国古代文学史”。

其间先后兼任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央博物院筹备主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北京大学代理校长等职。

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任台湾大学校长。

1950年12月20日因脑溢血病逝。

三、错误!未指定书签。

往事略集他是胡适的学生,但死在胡适的前面,胡适说他是“人间一个最稀有的天才。

他的记忆力最强,理解力也最强。

他能做最细密的绣花针工夫,他又有最大胆的大刀阔斧本领。

他是最能做学问的学人,同时他又是最能办事、最有组织才干的天生领袖人物。

1934年,38岁的傅斯年狠心与结婚22年的发妻离婚,没过几个月

1934年,38岁的傅斯年狠心与结婚22年的发妻离婚,没过几个月

1934年,38岁的傅斯年狠心与结婚22年的发妻离婚,没过几个月1934年,38岁的傅斯年狠心与结婚22年的发妻离婚,没过几个月就在朋友撮合下,娶了比他小10岁的俞大彩。

傅斯年死后,俞大彩透露两人婚姻持续16年的真相。

傅斯年出生于山东聊城,家里是清朝有名的官宦之家,他的先祖傅以渐是大清开国顺治朝的第一位状元。

他在历史上和古典文学上颇有造诣,令很多人敬佩。

然而,令很多人佩服的还有他背后的女人。

傅斯年一生有两个妻子。

因自幼丧父,傅斯年作为家中长子,身上肩负的责任重大按照农村习俗,应该结婚生子了。

1912年,傅斯年16岁,祖父和母亲就提议让他娶妻。

傅斯年很孝顺,生怕自己说不就会让母亲不高兴,便点头同意。

女方叫丁蘸萃,能书善画,长得漂亮,有“聊城第一美女”之称,他的父亲丁理臣是聊城县的绅士,两家也算是门当户对。

按理说,这样的婚姻会幸福,可他们还是免不了包办婚姻的悲剧。

虽然丁蘸萃也懂文墨,但是毕竟接受的都是传统教育,要做贤惠女人,三从四德。

结婚后更是放弃了继续学习,一心就只想着料理家事,再加上生活在小地方,她的所见所闻都很狭隘。

而傅斯年不同,结婚后他仍然继续求学,并且店铺,接受西方文化。

久而久之,两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傅斯年越来越想挣脱包办婚姻的牢笼。

他曾强烈表达过对旧式父母包办婚姻的不满:“中国做父母的给儿子娶亲,并不是为子娶妇,是为自己娶儿媳妇。

”无可非议,这句话说的确实很有道理。

傅斯年和丁蘸萃两人结婚20多年,但一直没有孩子,因为他常年在外学习,二人真正相处的时间少之又少,可丁蘸萃一直坚守着,这就在于她是婆婆满意的儿媳。

而这段对于丁蘸萃来说,近乎一个人的婚姻终于在傅斯年留学回来画上了句号。

1934年,38岁的傅斯年犹豫了很久,终于拿出一笔钱给丁蘸萃,以弥补这20多年来她的付出,然后两人协议离婚。

许是丁蘸萃在这段婚姻里也失望吧,离婚后她一生没有再嫁。

然而,没过几个月,傅斯年就在同学俞大维的介绍下跟小自己10岁的俞大彩结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傅斯年的生平事迹
傅斯年出生在1896年,那是初春的三月万物复苏的季节。

从小受书香门第的熏陶,傅斯年少年时期接受了很好的教育。

在1916年刚满20岁的傅斯年升入了当时中国最高的学府北大,在这里他怀着一腔热血。

傅斯年在追求自由与民主的年代里参加了“五四”运动,之后不断的磨砺自己,曾先后入爱丁堡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

学习结束后回国任教,大量优秀学生出自他门下,同时在历史语言的研究上有很深的刻苦钻研,发表了诸多的文献著作,一时之间传为佳话。

在抗战胜利后,傅斯年继续教书育人,他与北大的缘分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傅斯年曾经担任北大的临时校长。

1942年1月,战争原因历史语言研究所要迁到台北,傅斯年也迁至台北,随后继续育人出任当时台湾大学的校长。

在做台长期间,整治学风,提倡注重科学研究,为台大注入了一股新的学术之风,台大优秀的人才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

晚年的傅斯年身体每况愈下,先后患有高血压胆结石等疾病。

在1950年12月20日的早上,他去参加议会,一位议员当时对教育行政提出质疑,傅老先生因太过于激动气愤的回答突发脑溢血逝世。

傅斯年生于清朝末期,早年间受到民主与科学的影响,创办了中国早期的一些杂志和月刊,开始不断的提倡新文化,摒弃封建主义思想,在当时的影响力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影响颇为广泛,从而也成为了著名的学生领袖之一,这对他后来成熟的人文品格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说道傅斯年的人文品格,胡适的一些话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些什么,他说傅斯年理解力强,学业优异,有大刀阔斧的远见卓识,也有心细如丝的精细之处,在事情面前组织和协调能力高人一筹,有足够的感情张力,每件事情都会热情高涨,感情和理性并存,温柔可爱,又不失理智和调理,并且提出了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原则。

由此可见这是一个矛盾体的合理共存,他就真实的出现在你眼前,出现在历史中。

傅斯年的矛盾体还体现在同一时期人对他不同评价,他的老师胡适认为他是最优秀最稀有的人才,感性与理性并存的最难得一见的人才,认为他是最可爱可亲的人,但是与他老师争锋相对的是周作人,他认为傅斯年只是一个外强中干的人,外表的热情只是为了掩饰他内心软弱。

但是他就是这么一个人,处在新时代和旧社会跟新交替的矛盾体。

一万个人里有一万个傅斯年,可是他的影响现在至少还在持续并且一直持续。

对于傅斯年来说,他只是一个知识份子,有血有肉有骨气的知识分子,感情和理性并存,学术和政治并存的高尚人格,可以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对傅斯年产生不同评价,也许是不同的角度看待一个相同的人。

在家庭中,傅斯年是一个极致的儿子和丈夫。

傅斯年的母亲脾气不是很好,即便当时傅斯年事业风生水起,回到家里他就是一个孝顺的儿子,每次母亲生气,傅斯年都会长跪不起,等母亲消气了再慢慢的跟母亲讲述事情的缘由。

遇到了喜欢的俞大綵,傅斯年也是敢爱敢恨,绝不含糊。

可以说家庭是他的港湾,而对于家庭来说,傅斯年是坚强的支柱。

就个人而言,对傅斯年评价却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声音。

他的老师用十个最来形容傅斯年,他说傅斯年是人间最稀有的人才,他最大胆却也最心细,最温柔却也最理智,情感最后热力却也最有条不紊,最理智最可爱可亲,集人世间最难得合并在一个人身上的才性。

而对于周总人来讲,他却是一个最外强中干的人,换句话说就是用坚强的外表来掩饰虚弱的内心和灵魂。

看起来风生水起,其实是闻风哭泣的。

理性的时候带着感情,感性的时候却带着理智。

两个人的评价似乎不可调节。

其实人们对傅斯年评价就是这样的,一个矛盾共生体。

或许是因为他的矛盾,人们对他心怀崇敬,或许是因为矛盾,人们也跟他格格不入。

但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存在在历史的长河中,存在历史的星空里,不可磨灭。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