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对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的假说
傅斯年、顾颉刚和费孝通关于中华民族是否一个的争论

傅斯年、顾颉刚和费孝通关于中华民族是否一个的争论中国自古以来是多民族的同一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民族吗?对此民国时期的学术界大佬们有不同的意见,傅斯年认为中华民族必须是一个,抗战时期学术研究应服务于政治需要,适应抗战救国,而不宜造成民族分裂,影响抗战。
同样的,前些年也有人提出岳飞不算民族英雄,因为宋金战争是中华民族内部的战争,学术服务政治也算是一种常态吧……文/刘劲松1939年2月1日,傅斯年致函顾颉刚,称:“吾等到此,本不能一律抄续在北平时之旧习,纵令吾辈此日在北平,(恢复后)则检点往事,亦有应分别何续何革之处,学术、事业皆缘此以进步也。
”提醒顾颉刚在学术、事业方面要注意时间和地点,颇含教训意味。
傅斯年的忧虑傅斯年和顾颉刚是朋友,都是学界一流人物,对中国历史都抱有浓厚的兴趣,经常就学术问题展开自由讨论,有时相当激烈。
这就是傅信中所说的“北平之旧习”。
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国中东部地区相继沦陷,大量文教人员内迁云南等地。
顾、傅两人也是如此。
顾颉刚此时任职云南大学,从事教学研究,傅斯年则继续负责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工作。
傅信中的“吾等到此”的“此”,指的是云南。
他们虽然处于不同岗位,但都从事研究工作,配合国民政府抗战。
到云南后,两人联系不多。
那么,傅斯年为什么突然致函顾颉刚呢?事情要从《边疆周刊》说起。
1938年12月19日,顾颉刚创办的《益世报》副刊《边疆周刊》正式面世。
发刊词(顾颉刚拟定)称:“要使一般人对于自己的边疆得到些认识,要使学者们时时刻刻不忘我们的民族史和疆域史”,“更要促进边疆人民和内陆同胞合作开发的运动,并共同抵御野心国家的侵略。
”发刊词外,更有一系列关于民族的文章刊出。
《边疆周刊》的出版,引起傅斯年极大忧虑。
他认为此事“关系不小”,不能缄默,立刻致函顾颉刚。
根据顾颉刚的说法,傅信的主要内容是:“现在日本人在泰国宣传桂滇为泰族T hai故居,而鼓动其收复失地;某国(指英国)人又在缅甸拉拢国界内之土司,近更收纳华工,志不在小。
浅论傅斯年的“史学就是史料学”的史学思想

浅论傅斯年的“史学就是史料学”的史学思想傅斯年先生是我国著名诗人、文学家和史学家。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中央研究院,傅斯年负责主持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工作。
他发表了著名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提出了“史学就是史料学”的思想。
他认为:“历史学不是著史,著史每多多少少带点古世中世的意味,且每取伦理家的手段,作文章家的本事。
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利用自然科学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所以近代史学所达到的范域,自地质学以至目下新闻纸,而史学外的达尔文论,正是历史方法之大成。
”他的这一观点使中国的史学研究在国际上获得了一定的地位,他也因此赢得了史料学派“旗手”和“舵手”的大名。
本文试就傅斯年“史学就是史料学”的史学观点做出以下梳理,以便了解傅斯年的观点。
傅斯年的“史学就是史料学”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他说:“史学的对象是史料,不是文词,不是伦理,不是神学,并且不是社会学” 。
他说:“历史这个东西,不是抽象,不是空谈……历史的对象是史料。
离开史料,也许可以成为很好的哲学与文学,究其实与历史无关”。
由此看出,他把史学的对象看做是史料,与他把史学放在什么位置是有关系的,他想建立一个科学的史学,想把历史学变成科学的历史学,这样凡是带有主观的史学便不是他口中的史学。
但是我们说傅斯年认为著史是在文学之外,并不表示他反对著史,他只是认为著史应该广泛地收集史料,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他对司马光、司马迁大加赞赏,就是因为他们在著史中收集了广泛的材料,尽量体现客观的历史,而后世史家的所作,则多为他所不满。
所以“史学就是史料学”这句话本意是说,历史研究便是史料的整理与研究,便是史料学。
把著史已经划在史学之外了,自然就推出“史学就是史料学”这个结论了。
第二,他在《史学方法导论》中说:“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作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不是去扶持或推到这个运动,或那个主义”。
因为傅斯年认为史学的对象是史料,因此做出“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的结论。
《国史大纲》心得体会

《国史大纲》心得体会首先,《国史大纲》对中国历史的分期与命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傅斯年将中国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变革形成、衰退崛起、创新、动荡复苏和稳定昌盛。
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重要事件,傅斯年通过对这些时期的梳理和分析,使我更好地理解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和其背后的原因。
这种分期方式不仅使历史更具有条理性,也便于我们对历史事件进行分类和深入研究。
其次,傅斯年在《国史大纲》中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解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于每个时期涌现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傅斯年都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和解读,并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例如,在讲述中国古代帝制时,傅斯年指出了中央集权制度的优缺点,并对历史上的帝王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这种深入思考和客观评价的方式,使我对历史事件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也增强了我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
此外,《国史大纲》还对中国历史的一些重要问题和争议进行了探讨,这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讲述中国古代社会制度时,傅斯年对封建社会的性质和演变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并就封建社会的起源问题进行了讨论。
对于一些历史问题的研究,傅斯年展示了较高的学术水平,给人一种严谨而深入的感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交流,我不仅对这些历史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历史学研究的方法和理论有了更多的认识。
最后,傅斯年在《国史大纲》中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进行了详细梳理和总结,使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宏观、全面的认识。
傅斯年将中国历史的发展看作是一个不断起伏、前进的历史进程,他指出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从变革到衰退,再到崛起和复苏。
通过对历史的总结和反思,傅斯年试图寻找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使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综上所述,《国史大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阅读该书,我更加全面地了解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重要事件,也对历史问题的研究方法和思考方式有了更多的认识。
《国史大纲》是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我相信它将对我继续深入研究中国历史,提升自己的历史素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高三历史必背知识点书推荐

高三历史必背知识点书推荐在高三历史学习中,我们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点和历史事件,而书籍是我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为大家推荐几本值得一读的高三历史必背知识点书籍,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历史科目。
1.《中国历史纵横谈》作者:范文澜《中国历史纵横谈》是一本较为系统地叙述中国历史的著作。
范文澜先生从中国的遥远史前时期一直到现代历史,全面而又生动地阐述了中国历史的重要内容。
这本书在知识点的梳理和阐述上非常准确详实,是高三学生背诵和复习历史知识的好帮手。
2.《世界通史》作者:麦克莱恩《世界通史》是一本经典的世界历史教材,对世界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和文明发展进行了系统概述。
该书在整体框架上比较清晰,同时也注重对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及影响进行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3.《中国通史》作者:吕思勉《中国通史》是中国历史方面的经典著作之一,选材和内容较为全面。
吕思勉先生通过系统性的整理和归纳,将中国历史分为不同的时期,对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讲解。
阅读本书有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国历史的主要内容和脉络。
4.《史记》作者:司马迁《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司马迁在书中以生动的文字和严谨的态度,详细记述了从夏朝到前秦时期的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
阅读《史记》不仅可以增加对中国古代历史的了解,而且受益匪浅。
5.《近代史纲要》作者:傅斯年《近代史纲要》是一本专门讲述中国近代史的著作,内容涵盖了鸦片战争以后的一系列历史事件。
傅斯年在书中着重分析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国家面临的各种困境,对于了解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规律非常有帮助。
这里推荐的这些书籍涵盖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不同阶段和主题,可以帮助高三学生建立起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同时,这些书籍在叙述方式、知识点的呈现以及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上都非常准确和专业,适合学生们查阅和背诵。
当然,这里列举的书籍只是一部分,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历史书籍也值得推荐。
也谈傅斯年先生的“史料即史学”

也谈傅斯年先生的“史料即史学”近日,笔者在研读“历史学理论与方法”的相关资料时,常为一个问题所困惑。
相当多的论著在谈到“史料学即史学”这个论断时,往往认为,“在历史上确曾有人以崇尚史实即是历史学的说教,来反对理论对史学的指导地位。
我国清朝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盛行的‘乾嘉学派’对历史就专一主张训诂考据史料,不事义理分析;后来又有人提倡‘史料即史学’的历史研究宗旨。
但是,他们都忽视了前边我们所说的一个事实,即史料尤其历史文献,既然是由主题的人所记述,就难免掺杂着许多记述者的主观色彩和成分,这里除了其他一些偶然因素外,归根到底是这些记述者的阶级局限与时代局限所致”。
这里所说的“史料学即史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理论?是谁提出来的呢?“史料学即史学”是时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提出来的。
1928年,他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集中发表了《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
原文是:历史学和语言学在欧洲都是很近才发达的。
历史学不是著史;著史每多多少少带点古世中世的意味,且每取伦理家的手段,作文章家的本事。
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利用自然科学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所以近代史学所达到的1/ 6范域,自地质学以至目下新闻纸,而史学外的达尔文论,正是历史方法之大成。
在这里,傅斯年明明白白说的是“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是将“近代史学”与“古世中世”的“著史”作比较,说明“近代史学”是“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并没有泛泛而谈“历史学只是史料学”。
而更系统阐述傅斯年“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观点的是《史学方法导论》,该书的“史料略论”篇、“中国及欧洲历代史学观念演变之纲领”篇详细地阐明了傅斯年对中西史学历史变迁的认识,由此可窥见傅斯年的史观。
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傅斯年认为,司马迁的《史记》传信存疑以别史料,能作八书,排比列国纪年,“若干观念比19世纪的大名家还近代些”。
九一八事变后傅斯年的经世致用史观

九一八事变后傅斯年的经世致用史观高贤栋*提要学界普遍认为傅斯年是科学史学派的领军人物,其实在九一八事变后,傅斯年不仅出于经世致用目的撰写了《东北史纲》《中国民族革命史稿》等论著,还明确表示考证只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种目的,历史学的终极目标是发挥启发爱国心与民族向上心、增强民族意识等的人文价值功能,同时也应发挥其经世致用的功能,回应现实问题且为之提供历史的借鉴。
但其人文价值功能与经世致用功能的发挥都应建立在可靠的史实基础上,要坚决抵制罔顾历史真相的极端主观主义。
关键词傅斯年经世致用史观九一八事变“傅斯年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①他在建立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时提出“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这一口号,“崇尚纯粹学术,倡导学用分离”,将史学目的定为“求真”,坚决反对“经世致用”。
②但是,在九一八事变后,傅斯年“开始转向东北史的研究,运用历史学为捍卫国家主权服务”,③所著《东北史纲》因有意忽略公认的历史事实等原因而受到缪凤林等学者的严厉批评。
④傅斯年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东北史纲》只是他在特定情况下写作的一部特殊作品呢,还是从①①②③④高贤栋,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杨春梅:《“用多元主义代替主观主义”———傅斯年最后的思想遗嘱》,《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李帆:《求真与致用的两全和两难———以顾颉刚、傅斯年等民国史家的选择为例》,《近代史研究》2018年第3期。
焦润明、邹海英:《傅斯年与东北史研究》,《东北史地》2014年第6期。
王汎森:《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王晓冰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第169页。
写作《东北史纲》开始,他就已经放弃了“历史学只是史料学”这一立场而秉持经世致用史观了呢这是全面评价傅斯年史学所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也是本文关心的议题。
一傅斯年为民族存亡而积极参与各种政治与社会活动在九一八事变以前,与持各种各样“致用”史观的史学家们不同,傅斯年的态度始终是学术研究要疏离现实与政治。
中国史学史复习答案 (1)

中国史学史复习答案一、名词解释1.史学史: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是一门研究和阐述历史学本身产生、发展和演变历史的学问。
研究对象一般包括历史上的史学著作、史学流派、史学思潮、历史编纂、史学方法和史料运用等问题。
2.中国史学史:是一门研究中国史学产生、发展、演变并揭示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有五个:(1)阐述中国史学的发展演变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揭示其发展规律。
(2)对中国历代的史学家及其著述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3)探讨史学流派和历史编纂法的演变。
(4)介绍史料存在的情况,总结史料学的研究成果。
(5)校订史籍中的错误。
(6)发掘传统史学的现代价值,弘扬优秀史学传统和史学中的民族精神。
(7)探索历史知识的积累过程和人类自我认识之路。
3.《春秋》:春秋时期的鲁史,为鲁国历代史官世袭相承集体编录,按时间顺序记录史事,奉周礼为评人论事的标准,着重于对统治集团成员的道德训诫。
是我国保存下来的第一部具有历史著作雏形的官修编年史。
按年记载了春秋时鲁国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间(前722~前481或前479)的历史大事。
4.《左传》:是左丘明所著,成书于战国初期,记述了列国史事,条理清晰,文字生动,是超越往世的杰作。
思想上一方面维护周礼,一方面重民轻神,表现出明显的折衷主义,在表着奴隶社会史学最高成就的同时,也渗入了一些进步的史学思想,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
5.《通鉴纪事本末》:汉民族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
由南宋袁枢所撰。
特点:(1)完全以某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整个过程为主线来采濒材料,分题列目,组织全书。
(2)编排史事的灵活性和独立性;《通鉴》载1300多年的历史,如果按不同的事件区分,可以归为若干个各种性质各种内容的题目。
《本末》各项之间相对独立,缺乏历史联系。
(3)但它记事的局限性和固有的缺陷,也决定了它并不能取代纪传体和编年体。
《通鉴纪事本末》成为本末体史书的代表而与编年体、纪传体并列于中国的史坛,是袁枢历史编纂法、历史思想和政治思想的代表作。
“中华民族是整个的”——傅斯年的大民族观及其历史价值

2 2 1 年 ,政治 统一了 。又凭政治 的力 量 , ‘ 书 同文 ,
商震抵制 “ 华 北 自治 ” ;密切协 助 中央政 府 与北 方 各 省政府 的沟通 ,共 同反 对 “ 华北 自治 ” ;从 理 论 和舆论上坚决 支持 民众 的反 “ 华北 自治 ” 。
《 中华 民族 是整个 的》一文 ,其关 于 中华 民族 的整
体 性包 含 三层含 义 : ( 1 )作 为 中华 民族 核心 和 主
体 的汉 人是 一个 不可 分割 的整 体 ; ( 2 ) 中国除汉 人 外的少数 民族 ,与汉 人经过数 千年 的交 流 ,共 同
构成 了 中华 民族 ; ( 3 )统 一是 中华 民族 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体 意
也有 时因为奸雄之 割据 ,列 国并 立 ,然 而这都是人
力强 的事实 ,都是 违背物理 的事实 。一旦 有适 当的
领 袖 ,立 时合 为一 家 。北 至朔 漠 ,南 至 琼 崖 、交
趾 ,西起 流沙 ,东 至鸡林 、玄菟 。这是天 然赐给 我
们 中华 民族 的田园。 ”⑤
国人与汉人一起 ,构建成 一个大 的民族 认 同 ,即 中
《 傅孟 真先生 的 民族思想 》① 、张桂 华先生 的 《 傅斯
年 “ 中华 统一 ” 民族 思想 研究 》② 、 《 傅 斯年 民族
思想 研究 》③ 和陈建 樾 先生 的 《 傅 斯年 的 民族 观及 其在 ( 东北 史纲 ) 中的运用 》 ( 上 、下 )④等 ,这
些 文 章 对傅 斯 年 的 民族 思 想进 行 了相 对深 入 的 分
1 1 4 f 江 汉论 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傅斯年对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的假说中国历史悠久而复杂,涵盖了数千年的时期,其中无数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变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历史发展规律。
傅斯年是中国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假说,试图解释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性。
本文将对傅斯年对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的假说进行探讨和分析。
傅斯年提出的第一个假说是“中国历史的长期性”。
他认为中国历史的变迁是一个长期的演进过程,而非突变。
中国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制度是基于持续演化的,而不是突发改变。
他指出,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政权更替往往是通过内部的力量制衡达到的,而不是外部的入侵或战争导致。
第二个假说是“中国历史的周期性”。
傅斯年认为中国历史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周期规律。
他指出,中国的历史往往会经历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时期,接着是混乱和动荡的时期,然后再次回到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时期。
这种周期性的发展规律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调整,同时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如阴阳和五行的观念。
第三个假设是“中国历史的复合性”。
傅斯年认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是多因素的结果。
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化互相影响并相互作用,形成了中国历史的复杂性。
他认为任何单一的因素都无法解释中国历史的全貌,需要综合多种因素来理解和研究。
第四个假说是“中国历史的自我调整性”。
傅斯年认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呈现出一种自我调整的趋势。
在变革和动荡的时期,中国社会会自
行调整,以适应新的条件和挑战。
他强调中国历史中的崩溃和再生是一种自我调整的过程,而不是彻底的失败或崩溃。
傅斯年对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的假说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
一些学者认为他的观点过于宏大和抽象,难以得出具体的结论。
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他的观点有助于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和演变规律。
总的来说,傅斯年对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的假说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和理论框架,用于解释中国历史的复杂性和变迁。
尽管有争议,但他的观点仍对中国历史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激发了更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通过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我们或许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并从中获得启示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