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山水游记散文
山水游记散文

山水游记散文山水游记散文,是一种抒发旅行体验及感悟的文学形式。
这种文体以自然山水为切入口,展现出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的自然观察、心灵感悟和真感实受。
山水游记散文,不仅是记录自然景观的美好,更是记录着作者在旅行中体验到的美好生活与志趣。
旅行,是一种唤醒心灵的体验。
人们从熟悉的环境中走出,在未知的领域里去体验不同的事物。
走进山水之间,是一种放松身心的方式。
在这样的地方,繁忙的城市生活和焦虑的情绪都可以得到释放。
我们可沿着小路蜿蜒而行,或登上高山望远,或坐在绿树下静听鸟语。
在山水间行走的那一瞬间,我们仿佛回到自然状态,放下那被困扰已久的思绪,终于找到一片宁静的心灵空间。
雪山、大海、河流和湖泊……每一个自然景观都蕴含着独特的魅力,这些景观无疑是山水游记散文的重要情境。
当我们坐在“三面环山”的小盆地里,观赏着群山起伏之间熠熠发光的日出,我们感悟到自然的神奇之美;当我们站在广袤的大海海边,追赶着潮汐的浪涛和海鸥的舞蹈,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能量。
在这样优美怡人的环境中,我们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都有更具灵感的相遇。
山水游记散文,不仅是一种旅行体验,更是一种个人表达。
在旅行中,我们与自己的灵魂对话,将感性的体验转化为理性的文字。
无论是怀着对祖国美丽山川的热爱,或是对神秘的异国他乡的向往,都透过散文得以淋漓尽致的道来。
借此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想法,与读者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旅行,是人类向更丰富精神层面迈进的重要途径。
通过旅行,我们不仅可以拓宽我们的思维,认识不同的文化和自然环境,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放松自己。
当每一个人身心得到完全的放松,自己的表达能力也会变得更深刻、更强大。
所以,山水游记散文就是借旅行来释放心灵,借散文来传递心情。
在我的生活中,旅行一直是一个让我与生活和思想重新对话的工具。
去看看世界那一片温暖的山水,用照片收集每一个不同地方的情感,愿山水之间的每一个经历都能为你带来一份珍贵的记忆,也让这些记忆容纳自己纯美的心情。
黄山游记随笔散文

黄山游记随笔散文黄山的秋季,别有种种胜景。
秋高气清,白云碧汉,丹枫似火,草深果黄。
黄山游记散文篇一一大早,我们从云谷寺出发,乘索道上升八百余米,七点钟到达了北海。
可惜天公不做美,撒下了大雾,白茫茫的一片,伸手不见五指,黄山也躲进了莫测的云雾之中。
我们过了仙人峰,很快到达了始信峰,这里以奇松而著称,连理松一根两干,一左一右,娇健多姿,仿佛是一对孪生兄弟似的。
而黑龙松则是根系发达,盘在地面上,如龙爪一般,形态十分奇特。
继续前行,峰回路转,绕过飞来石,很快就到了黄山第二高峰:光明顶。
雾气渐小,对面的奇石也都露了出来。
这些石头,各有各的名字,什么“猪八戒”、“猴子观桃”,“喜鹊登梅”各具特点,都有其象形和寓意,变换角度观察,更是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真是巧夺天工,美不胜收。
让人不禁要赞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看看表,已是中午时分,我们沿着百步云梯继续前进,路渐渐陡削了。
向导说,快接近黄山主峰了。
大家有说有笑,不知不觉已到了玉屏峰。
玉屏峰上的玉屏楼,古称“文殊院”,左连天都峰,右接莲花峰,雄浑绵延,峰峦簇臃,气势恢弘。
古时有“不到文殊院,不见黄山面”的美称,果然不同凡响。
而它对面的天都峰,虽然只有海拔一八一0米,在三大主峰中排名最末,但却最险峻。
有人说:“不登天都峰,等于一场空。
”但这可不是每个人都能爬上去的。
我远远望去,果然是直上云霄,雄伟无比。
十二点半,我们在玉屏楼吃过午饭,就踏上登天都峰的旅程。
据说古时候很多人都想爬天都,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千百年来,只有极少的几个人爬上去过,可见其险。
而今已有了登天的云梯,弯弯延延,伸到莫测的山顶。
石级仅有一人宽。
我们一鼓作气,爬到了最险处,“鲫鱼背”。
这是一块巨石,两旁削壁万仞,中间通道仅半人宽,站在其上,有一种飘飘然的感觉,加上山顶的大风,真是一不留神就会坠入深渊,粉身碎骨。
好在这里也有石栏,绳索保护你,不那么惊险了。
经过一阵跋涉,下午两点半,我们一行人全部到达了天都峰。
山水游记散文(精选12篇)

山水游记散文(精选12篇)山水游记散文(精选12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经常看到散文吧?狭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
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散文要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山水游记散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山水游记散文篇1桂林游记俗话说的好:“桂林山水甲天下。
”我们来到了美丽的山水之国——桂林,欣赏美丽的桂林风光。
我们来到了阳朔的漓江旁,看见了许许多多的竹筏荡漾在漓江上。
我们坐着竹筏顺江而行。
桂林的水真清啊!清得能看见水中的自己;桂林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暇的翡翠;桂林的水真凉啊!用脚轻轻地触摸着水,一股沁人心脾的凉意涌遍全身。
师傅一边给我们划船,一边为我们介绍美丽的漓江的风景。
你瞧,那就是九马画山,顾名思义就是九匹马构成了一座山的风景。
还有形态各异的山,如猪八戒背老婆、青蛙看江、乌龟爬山……最有名气的一道风景是二十元人民币反面的风景。
看完后,让我不尽想起一句“阳朔山水甲桂林。
”“快点、快点!”原来,我们来到了龙脊梯田。
欣赏梯田风景秀丽,景色宜人,一排排、一列列的象楼梯一样,真有趣!一开始,天气雾蒙蒙的,只能看见隐隐约约的一点红瑶族的村庄,还能看见隐隐约约的梯田轮廓。
中午,当阳光穿过云雾,金灿灿的梯田出现在我眼前。
我情不自禁的赞叹起来,“红瑶族人智慧的结晶!能开垦出如此秀丽的梯田,真让我流连忘返。
象鼻山屹立在漓江和桃花江之间。
我们先从象尾拾级而上,来到了象头,站在观景台上,能看见桂林的全景。
远看象鼻山象一头无比巨大的象拖着它那长长的鼻子垂到了水中,正在水中嬉戏。
在象鼻山前,我还做了一回渔民,坐在竹筏上,掌控着鱼鹰。
随着的课本的脚步,我们游览了桂林象鼻山,参观了刘三姐故居,荡漾在阳朔的山水之中,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感觉。
山水游记散文篇2武夷山游记寒假里,我们一家和伯伯他们到福建武夷山旅游。
一路上,爸爸开着车,我一边欣赏风景,一边吃着零食,爸爸说还有四五个小时才到,叫我先睡一下,我正好也熬不住了,就服从了“命令”。
游记散文《濯足鱼梁坝》

游记散文《濯足鱼梁坝》游记散文《濯足鱼梁坝》黄山的的士小哥真厚道,八十元就把我们四个人从屯溪老街,直接送到了县鱼梁坝,全程三十公里,时间不到一小时。
如果我们乘坐公共汽车,两头倒来倒去,没有二三个小时根本就到不了,而且人也不知道要辛苦多少倍。
我们下车的地方,路边有个浦景佳人酒店的指示牌,而我们看到的却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式三层楼宇,外面正在装修,门楼跟X004县道之间,一块四五米宽一米多高的玉石壁碑,上书天道酬勤四个大红字。
飞檐翘角的门楣上有烫金大字“鱼梁”匾,是罗哲文所题,不知道是不是那个梁思成学生的当代著名建筑学家。
门厅内是典型的州民居的大堂屋,八仙桌,太师椅,厅堂龛台,中规中矩。
左右厢房格局也都是雕梁画栋,联壁挂,书香绕。
穿过堂屋就是后门,中堂屏风成了青石照壁,石雕图案正中刻有“风继南阳”字样,后门门脸跟前门一样宏伟,门楣上是胡适之题写的“商故里”匾额。
出后门即是下沉式后院,有石阶跟江岸新安古道相连,花园亭,江风习习。
站在江边,回望这所高大恢宏文气浓郁的建筑,怎么也无法将其与酒店旅馆联系起来。
对面山峦青翠,河谷怪石峋,山脚有溪流潺潺,远东有黛山古桥,西近有滚水石坝,坝上满眼平湖,想必就是闻名遐迩的鱼梁坝。
我们没有急于下到河滩奔向大坝,而是沿江而上,先去鱼梁老街了。
原来想象的鱼梁坝,就是山谷溪流之上,有一座古老的拦河坝,四周都是河滩山岗,鲜有人家,不见炊烟的样子。
没有想到,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却是如同屯溪老街般的鱼梁村古街。
鱼梁村在县城南三里的练江北岸,新安古道穿街而过,据说形成于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左右,因姚姓人家迁居渔梁而发展为村落。
古村依山傍水,中间高两头低,就像一条游动的大鲤鱼,因而得名鱼梁村。
著名水利工程鱼梁坝,最初建造的时候是在隋末唐初,坝体亦如鱼之脊,所以也有村因坝而名之说。
虽然村名之源没有定数,但鱼梁村因坝而盛那则是一定的。
鱼梁坝建成后,这里成了长盛不衰的水运码头,而且渔粱村在著名的类似古长城建筑风格的新安古道上,宋朝的时候就在这里设置了渔粱驿,其重要性自不待言。
有关中国山水的名家散文

有关中国山水的名家散文山和水的融合,是静和动的搭配,单调与精彩的结合,也就组成了最美的风景。
在青山间探索,在绿水间泛舟,多么美妙!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有关中国山水的名家散文,供大家欣赏。
有关中国山水的名家散文:终南山幽趣记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人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宿处,隔水问樵夫。
唐代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很会运用“以不全求全”的艺术手法。
你看,借大一座终南山,只用四十个字就勾画出了它那高大绵延的形貌。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海拔1700多米,去天甚是遥远,说它“近天都”乃是艺术夸张。
诗人登上终南山,但见“白云”弥漫,眼前的景物全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
白云浮游於眼前,人好似腾云驾雾一般。
朝前走,白云似在有意躲闪,不敢正面相撞;回望,原已分身两边的云朵,又合拢来了,依然是茫茫云海。
走出“白云”幽绝处,前面目之所及则是蒙蒙“青霭”,仿佛再走几步,就可触摸那“青霭”了,可惜!尽管不停地走,总是摸不着。
三联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眺,终南山从北到南广阔无垠,景物依稀可见,只用“分野中峰变”五字就写尽了。
那里富有的奇妙景观,如“高峰夜景留,深谷昼未明”;“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带雪复衔春”和“洞远皆通岳,川多更有神”等种种天生气色,—一写真写实是很难的。
难就难在:“势奇看不定,景变写难真。
”那么,要欣赏终南山的悠悠白云,青青烟霭,奇耸山峰,秀丽岩壑,以及同一时间内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的阳光等生动逼真的景观,诗人也好,画家也好,全无能为力,只有身历其境者,才能幸运地享受自然美!我们就是在诗家的启迪下,去寻访“阴晴众壑殊”所包含的奇妙的幽雅趣味。
终南山距西安市40多公里,自古就是旅游胜地。
春天,我们结伴同游,先游中峰一带的玉泉洞、金华洞、日月岩等名胜古迹,观赏山间傍晚那抹在林梢上的“霁色”,目睹秀丽的山峰,宛如锦绣画屏,说它“列翠满长安”,真是写得十分准确。
山水游记散文

山水游记散文
我曾一度沉迷于城市的喧嚣和繁华,直到有一天,我接受了山水的邀约,走进了那广袤的自然之中。
我惊喜地发现,山水间的自然景观如此美妙,能够令人静心,使人感到心灵的放松和平静。
初次登山,我选择了一座较为简单的山峰。
踏上山路,我看到了一座座青山屹立于苍穹之下,天地之间,天空碧蓝,白云朵朵,犹如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山间百花争艳,鲜活的颜色如同天际的彩虹,令人心旷神怡。
我感受到山水中蕴涵的美,仿佛沐浴在一片纯洁、清新和平静的氛围中,不再感到疲惫和迷茫,我的思绪也随之舒展开来。
在山水间徜徉,我学会了欣赏自然的美丽,感受了内心深处的安详和舒畅。
我如饮甘泉,心醉神仙,仿佛进入了一个远离喧嚣的世外桃源。
在这里,我不用再思虑万千,去追逐众多的物质和空洞的欲望,也不必为了一时的成就沉迷于工作和竞争。
山水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我们可以放松身心、静心思考的圣地。
在山水间,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恩泽和美好,也体会了心境的深沉和内省。
心灵清晰,思维明朗,在这样的环境下,我更能凝聚自己的意志和力量,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理想。
山水游记散文,让我领略了自然之美,从而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和意义。
庐山游记优秀散文

庐山游记优秀散文庐山游记优秀散文(通用20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散文吧?散文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
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完成一篇优秀的散文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庐山游记优秀散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庐山游记优秀散文篇1“一山飞峙大江边”。
雄伟的庐山斜落而俯视着万里长江,正濒而侧影着千顷阔湖,山清水秀景色泛胜。
由长江、庐山、鄱陽湖相夹而形成襟江带湖、江环湖绕,山光水色、岚影波茫之景象。
故古人云:“峨峨匡庐山,渺渺江湖间” 也。
正因为如此,庐山才会水气郁结,云蒸霞蔚,孕育了庐山独有的云海、飞瀑、绝壁三大奇观。
自古以来,庐山以其峰峦叠嶂,万壑争流,幽谷深涧,瀑布飞悬,岩崖俏秀,云海滔滔,造就了一幅著称于世的崔嵬孤突,峥嵘潇洒,雄俊诡异,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
5 月28日清晨,游船抵九江港。
我们离船登岸,乘车向九江南郊驶去。
车行半小时,至庐山东麓的莲花洞。
进入了盘山路,沿途三百九十六道弯,转得人头晕目旋。
放眼窗外,漫山青翠,满眼碧绿,莽莽苍苍,无涯树海,在晨风中扶苏摇曳,我们仿佛陷入了巨大的绿色旋窝之中。
“跃上葱笼四百旋” 的诗意,的确把此时此境描绘得淋一漓尽致。
车到山顶,印入眼帘的,是一片三面环山,一面临谷的莽莽绿野,著名的“云中山城”牯岭镶嵌其间。
牯岭这座钟灵毓秀的山城,被牯牛岭分为东西两边。
东边青松蔽日,溪流潺一潺,近千幢风格各异的别墅,依山就势,高低错落,点缀在万绿丛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西边地势平坦,峰峦葱笼,一条自东向西略成弧形的主亍道依山而建,蜿蜒于林阴之中,形成一座繁华的天亍云市般的山城。
我们乘车在亍心花园转了一圈,就沿着宽宽的景区大道,向城北的如琴湖驶去。
漫步于湖边的林阴|道上,凝望着这青山环抱的一潭碧水,碧水如琴,叮咚有声,真佩服殷周匡氏七兄弟有过人的眼光,能隐居于此,夫复何求?慢慢地走到湖的尽头,就是有名的“花径”。
花径相传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咏诗《大林寺桃花》的地方。
翠花山上有神仙游记散文

翠花山上有神仙游记散文翠花山上有神仙游记散文这山叫翠华山,又名太乙山,是亿万年前天崩地裂的杰作,也是中华人文祖庭终南山的主峰。
它景色优美,有奇峰、奇石、奇洞,更有奇湖,是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地方,人称“终南神秀”。
这山自秦汉唐以来,一直都是皇家上林苑、御花园,是避暑的绝佳之地。
三伏天一走进这山,只见郁郁葱葱,流水潺潺,凉气逼人。
有诗为证:“天风吹我上层冈,露洒长松六月凉。
”不管你有什么烦心事,这会儿也估计都不想了,一心都在这山中的美景上了。
常言说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
这翠华山上不仅有流水,而且半山还有湖。
湖叫天池,又名龙移湫,是秦岭72峪中唯一的堰塞湖。
你绝对想象不出,在海拔1000多米的北方大山中会有这么大的一个湖:面积有五万多平方米,最深处有14米。
立于湖畔,只见湖水碧波微漾,清澈明亮,一尘不染,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在阳光下闪闪泛光。
抬眼向四周看去,只见蓝天白云之下,群山环绕为障,苍翠映日,真正是个山青水秀,风光旖旎所在。
让人恍然间忘却身在高山之上,以为是在江南之地。
这山水之美,这山水之乐,一下子就醉了无数人。
由奇湖西岸出发,沿山路向西而上,奇石遍布。
有一块高约二十多米的巨石,形似宝剑,直刺蓝天。
阳光一照,剑气森森,让人心生敬畏。
石壁上刻的四个红色大字“长釰倚天”,真是恰如其分。
过了石剑,拐了几个弯,看到左前方有两块大石,一大一小,一雄一秀,貌似一男一女相互对拜。
此景取名曰:“夫妻对拜”。
常有来此游览的伴侣一边说笑着,一边模仿石头的神态相互对拜,引得过往游人嬉笑起来。
沿着崎岖山路再向前,登上观景台。
只见眼前山坡之上无数巨大石块,相互叠压,高低错落,或立或卧,或直或斜,千姿百态,嶙峋峥嵘,由上而下好像大海波浪翻滚而下,气势磅礴,让人震撼不已。
此景由亿万年前山崩形成,是名副其实的石海。
有山就有洞。
翠华山上山洞无数,最著名的是“风洞”和“冰洞”。
风洞是山崩的杰作。
由两块巨石呈人字形支撑而成,高约十四五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山水游记散文1烟雨醉翁亭何为幼时背诵欧阳修名篇《醉翁亭记》,辄为之神往。
那四百来字的文章用了二十一个“也”字,那统率全文首句“环滁皆山也”的非凡笔力,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成为生活语言中的常用典故,现在都使人心折。
去秋我应邀首次到滁州,终于领略了一番文中历历如绘的琅琊山胜景,觉得这一片名山名水早被欧阳修写完,不知该从何处落笔。
想不到今年,,月我又有滁州之行,以醉翁亭命名的首届散文节就在那里举行。
不同于上次秋阳明丽,这次是秋雨连绵。
同行的市委宣传部长举伞笑着说,《醉翁亭记》写尽琅琊山的四季景观,以及山间晨昏晦明的变化,唯独没有着笔于雨景。
这一“点评”使我憬然有所悟。
那天驱车出城,在琅琊古道下车步行。
湿漉漉的宽阔青石板道长约二里许,道傍两侧,浓阴慰眨缛氩院谏挠募胖常被蚩杉耪坏赖某嫡蓿谷讼胂笠,兜乃暝隆,芯一座绿苔斑斑的古老石桥,举首可见林木掩映的亭台楼阁,有一组苏州园林格局的建筑紧靠崖壁下,这就是传誉古今的醉翁亭所在地。
醉翁亭在宋朝初建时,其实不过是一座孤立的山亭。
史载九百多年前,欧阳修被贬谪到滁州任太守,为琅琊山的秀丽景色所迷醉,在职约两年三个月时间,感怀时世,寄情山水,常登此山饮酒赋诗。
琅琊古刹住持僧智仙同情欧阳修的境遇,尤钦佩他的文才,特在山腰佳胜处修筑一亭,以供太守歇脚饮酒。
欧阳修时年四十,“自号曰醉翁”,即以此亭名为醉翁亭,其传世之作《醉翁亭记》盖出于此。
雨中走向醉翁亭,恍如进入古文中的空灵境界,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幻异感。
过了古桥,骤闻水声大作。
原来连日多雨,山溪水势湍激,水花银亮飞溅。
小溪流绕过一方形石池,池水清澈澄明,此即欧阳文中所说的“酿泉”。
掬水试饮,清甜无比。
不知道这立有碑刻的“酿泉”是否即太守酿酒之泉。
将近千年以来,沧海桑田,历经变迁,最早的醉翁亭只能存于欧文之中了,然而,山水犹在,古迹犹在,醉意犹在。
人们是不愿《醉翁亭记》中抒情述怀的诗画美景在人间消失的。
想必是为了满足远道而来访古寻幽者的愿望,现在的醉翁亭发展为“九院七亭”,又称“醉翁九景”,都是历代根据欧文中的某些意境拓展兴建的,远非曩时“太守与客来饮于此”的山野孤亭可比。
例如门楣上题着“山水之间”和“有亭翼然”这一类小院,其名皆取自欧文。
这组建筑中,多半又以“醉”与“醒”为主体,后者如“醒园”和“解醒阁”,似乎欧阳修常常喝得烂醉如泥,非醒酒不可。
其实未必如此,这位太守自己说得很明白:“饮少辄醉”“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我看都是一种姿态。
他的本意“在乎山水之间也”,即使带有一点醉眼朦胧中看人生世相的意味,实际上他是十分清醒的。
今之醉翁亭位于正门的东院,是一座典雅的飞檐亭阁。
亭侧的巨石上刻着篆书的“醉翁亭”三个大字,碑石斜卧,宛然似呈醉态。
斜风细雨,在亭内亭外徘徊良久,旋即到亭后的“二贤堂”。
这“二贤”有几种说法,一种较为可信的说法是指欧阳修和苏东坡。
这里 2有一座新塑的欧阳修高大立像。
屋外漫步时,忽然觉得,这些古迹还是“虚”一些,回旋的余地大一些,更能激发思古之幽情,归根结底这也是爱国主义的感情,我如是想。
从“二贤堂”向西至“宝宋斋”,进入明建砖木结构的狭小平屋。
屋内有两块青石古碑,嵌于墙垣之间,高逾七尺,宽约三尺。
两碑正反面刻着苏东坡手书的《醉翁亭记》全文,每字足有三寸见方。
“欧文苏字”,勒石为碑,稀世珍宝,何等名贵~然而在那灾难的十年间,竟有愚昧狂暴之徒以水泥抹古碑上,铁笔银钩,几不可辨。
这两块巨型碑石,既是历史文明的见证,又是野蛮年代留下的印证。
游人驻足而观,无不为之长叹。
虽然近年来另建六角形仿古“碑亭”一座,将“宝宋斋”中的古碑加工拓印后另立碑石于此,然较之原件逊色多矣,成为永远无法弥补的缺憾了。
首届“醉翁亭散文节”开幕式的会场,设在碑亭后侧的解醒阁内。
解醒阁是仿明代建筑,与醉翁亭各处一端,一醉一醒,遥相呼应。
是日也,来自南北各地散文同行们济济一堂,大有为散文事业扬眉吐气之概,是一次难得盛会。
有几位老朋友未能预期赴会,未免遗憾,会上相继发言时,我只管眺望廊檐外的雨景。
琅琊山的层林幽谷,浓淡深浅多层的绿色,在烟雨迷离中化为漫天绿雾,令人目迷神驰,酩酊欲醉。
忽发奇想,这次冒雨游醉翁亭,上溯近千年,当人们追踪当年欧阳修在琅琊山与民同乐的游迹,岂不是介乎时醉时醒或半醒半醉之间,才能约略领悟其中的况味么, 醉翁亭院墙外,迎面一片森森然的参天古木,树冠巨大如华盖,俯临着奔流不歇的山溪。
据植物学家鉴定,这片榆树迄今只见于琅琊山上,人称“琅琊树”或“醉翁树”。
我以其树名寓有纪念意义,随手采撷一片带回来。
提示:这是当代著名作家何为写的散文,它借叙述雨中游醉翁亭的所见所闻所想,表达了对历经千年沧桑的醉翁亭的无限感慨,表达了对欧阳公的钦慕之情。
文章说古道今,纵横捭阖,驰骋想象,意蕴深沉,不愧为大手笔。
山中避雨丰子恺前天同了两女孩到西湖山中游玩,天忽下雨。
我们仓皇奔走,看见前方有一小庙,庙门口有三家村,其中一家是开小茶店而带卖香烟的。
我们趋之如归。
茶店虽小,茶也要一角钱一壶。
但在这时候,即使两角钱一壶,我们也不嫌贵了。
茶越冲越淡,雨越落越大。
最初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这时候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我的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
所谓“山色空蒙雨亦奇”,我于此体会了这种境界的好处。
然而两个女孩子不解这种趣味,她们坐在这小茶店里躲雨,只是怨天尤人,苦闷万状。
我无法把我所体验的境界为她们说明,也不愿使她们“大人化”而体验我所感的趣味。
茶博士坐在门口拉胡琴。
除雨声外,这是我们当时所闻的唯一的声音。
拉的是《梅花三弄》,虽然声音摸得不大正确,拍子还拉得不错。
这好像是因为顾客稀少,他坐在门口拉这曲胡琴来代替收音机作广告的。
可惜他拉了一会就罢,使我们所闻的只是嘈杂而冗长的雨声。
为了安慰两个女孩子,我就去向茶博士借胡琴。
“你的胡琴借我弄弄好不好,”他很客气地把胡琴递给我。
我借了胡琴回茶店,两个女孩很欢喜。
“你会拉的,你会拉的,”我就拉给她们看。
3手法虽生,音阶还摸得准。
因为我小时候曾经请我家邻近的柴主人阿庆教过《梅花三弄》,又请对面弄内一个裁缝司务大汉教过胡琴上的工尺。
阿庆的教法很特别,他只是拉《梅花三弄》给你听,却不教你工尺的曲谱。
他拉得很熟,但他不知工尺。
我对他的拉奏望洋兴叹,始终学他不来。
后来知道大汉识字,就请教他。
他把小工调、正工调的音阶位臵写了一张纸给我,我的胡琴拉奏由此入门。
现在所以能够摸出正确的音阶者,一半由于以前略有摸小提琴的经验,一半仍是根基于大汉的教授的。
在山中小茶店里的雨窗下,我用胡琴从容地(因为快了要拉错)拉了种种西洋小曲。
两女孩和着了歌唱,好像是西湖上卖唱的,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
一个女孩唱着《渔光曲》,要我用胡琴去和她。
我和着她拉,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
我曾经吃过七八年音乐教师饭,曾经用钢琴伴奏过混声四部合唱(但是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两部空黄包车拉过,被我们雇定了。
我付了茶钱,还了胡琴,辞别三家村的青年们,坐上车子。
油布遮盖我面前,看不见雨景。
我回味刚才的经验,觉得胡琴这种乐器很有意思。
钢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数十百元一具,制造虽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用呢,胡琴只要两三角钱一把,虽然音域没有小提琴之广,也尽够演奏寻常小曲。
虽然音色不比小提琴优美,装配得法,其发音也还可听。
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
倘能多造几个简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渔光曲》—般流行于民间,其艺术陶冶的效果,恐比学校的音乐课广大得多呢。
我离去三家村时,村里的青年们都送我上车,表示惜别。
我也觉得有些儿依依。
(曾经搪塞他们说:“下星期再来~”其实恐怕我此生不会再到这三家村里去吃茶且拉胡琴了。
)若没有胡琴的因缘,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古语云:“乐以教和。
”我做了七八年音乐教师没有实证过这句话,不料这天在这荒村中实证了。
1935 年秋日作。
寻常威尼斯余秋雨在欧洲,威尼斯算是我比较熟悉的城市之一。
对威尼斯我还没有资格称为老朋友,但见面时早就不惊不咋,剩下的也只是平静打量,寻常话语。
不管哪一次,人总是太多,而且越来越多,我为它感到累。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世界各地的旅客,不管地区,不管老幼,也不管文化层次,都愿意先到威尼斯来呢论风景,它说不上雄伟也说不上秀丽;说古迹,它虽然保存不少却大多上不了等级;说风情,它只知忙忙碌碌,没有太多刺激性的奉献;说美食,说特产,虽可列举几样却也不能见胜于欧洲各地。
那么,究竟凭什么我觉得,主要是凭它有趣的生态景观。
首先,它身在现代居然没有车马之喧。
一切交通只靠船楫和步行,因此它的城市经络便是蛛网般的河道和小巷。
这种水城别处也有,却没有它纯粹。
对世界各国的多数旅客来 4说,徜徉于威尼斯的河道小巷,就像来到童年时代的梦境;其次,这座纯粹的水城紧贴大海,曾经是世界的门户、欧洲的重心、地中海的霸主、莎士比亚的话题。
甚至一度,还是自由的营地、人才的仓库、教廷的异数。
它的昔日光辉,都留下了遗迹,而主要遗迹便是水边那一栋栋紧密排列又不大清楚年代和归属的楼房,包括那些教堂和广场。
这使历史成为河岸景观,旅客行船阅读历史,读得质感又读得粗糙。
此间似乎有点象征在我看来,这种行船方式非常符合多数旅客不喜欢粘滞历史却喜欢浏览历史的中学生心理;再次,它虽然那么特殊又那么有趣,却拥挤着密密层层的商市,把自己和周边地区历史上最让外人喜悦的工艺品集中呈现,再加上品类各异的食肆,以便游客留连。
更重要的是,它没有世界某些旅游地那种任眼花缭乱的低层次摊贩拉扯游客的喧闹,给人一种无须躲避什么的安全感。
一个个门面那么狭小又那么典雅,轻手轻脚进入,只见店主人以嘴角的微笑作欢迎后就不再看你,任你选择或离开,这种气氛十分迷人。
……当然还有更多的精彩处,但我按平常目光看来,大致就是这样。
不幸的是,正是这些优点,给它带来了祸害。
既然大家是来看一种有趣的生态景观,那就要设法保护,防止损坏。
但保护山岩、瀑布容易,保护文物、古迹困难,保护生态景观更是难而又难。
小巷只能让它这么小着;老楼只能让它在水边浸着;那么多人来来往往,也只能让一艘艘小船解缆系缆地麻烦着;白天临海气势不凡,黑夜只能让狂恶的海潮一次次威胁着;区区的旅游收入当然抵不过拦海大坝的筑造费用和治理污染、维修危房的支出,也只能让议员、学者、市民们一次次呼吁着。
大家难道没有注意到,墙上的警戒线表明,近三十年来,海潮淹城已经一百余次大家难道没有发现,运河边被污水浸泡的很多老屋,早已是风烛残年、岌岌可危,弯曲的小河道已经发出阵阵恶臭,偏僻的小巷道也秽气扑鼻毫无疑问,既有旅客在欣赏、游玩,也有旅客在撒野、排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