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游记散文

合集下载

古代游记散文特点

古代游记散文特点

古代游记散文研读和教学古代游记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它不仅名篇佳作众多,而且名家辈出,群星灿烂。

许多作家就是因为一篇游记散文而傲视文坛,历久弥新,许多经典作品对中国传统思想、对中国文人的心态有着巨大的影响。

比如陶渊明,一篇《桃花源记》,使多少文人对那一片神奇的“世外桃源”充满向往;比如范仲淹,一篇《岳阳楼记》,千百年来,一直被具有儒家情怀的为政者奉为“圣经”,抬头捧读;比如王勃,一篇《滕王阁序》,成为骈体文的登峰造极之作,千古传颂;比如苏轼,一篇《前赤壁赋》,不仅使黄州这个小城名闻史册,成为旅游胜地,而且文人骚客每每落寞之时,总要反复诵读,以释放心中官场羁旅的无限愁怀;比如张岱,一篇《湖心亭看雪》,不仅反映了晚明文人生活的微妙情趣,也成为文人赋闲生活的浮华若梦……不用举很多例子了,我们已然了解,古代游记散文十分重要,它不仅勾勒了大好河山的瑰丽景致,而且寄托了文人的浪漫情怀,抒发了文人难解的百结愁肠。

今日研读,更有现实意义,它能丰富我们日益枯涩的心灵,润泽我们日显苍白的生活,能矫正我们对大自然的恶劣态度和蛮横气势,能使我们在盲目的快节奏面前,慢慢放下脚步,去欣赏身边的美丽,去凭吊古人的雅致,去与古代文人对话,去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增加我们的幸福指数。

当下,引导中学生研读古代游记散文,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意义深远。

我认为应弄清以下一些基本问题:古代游记散文的定名;古代游记散文研读的基本篇目;古代游记散文的特点和类型;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脉络;山水里到底有什么——古代游记散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古代游记散文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古代游记散文的教学建议;古代游记散文的学习要求和思考拓展等。

其中“山水里到底有什么——古代游记散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是我们整个课程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要下功夫去钻研。

下面对这些问题分别说明之:一、古代游记散文的定名我国古代游记文学包罗万象,内容庞杂,层次丰富,其中最主要的两块内容是游记诗词和游记散文。

中国古代游记散文(初升高)

中国古代游记散文(初升高)

中国古代游记散文我国古代散文的产生是从简单的记事开始的,逐渐发展而有叙事记人的史传散文,而有议论政事、阐释哲理的诸子散文。

写景记游之作比较后出,正如绘画中人像、佛像中出现的山石、树木背景一样。

写景散文初起时难免体制短小,描写简单,像“逝者如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孔子的一句名言,形容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感慨人生世事变化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松柏后凋”《论语·子罕》:“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年岁寒冷,然后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最后萎谢的道理。

比喻中仍经过严酷考验,才能识别一俱的品质。

的联想与比喻,应该说只是写景状物的一种胚胎因素,主旨在于表达作者自己的志向与操守。

到了东晋时期,世事乱离,偏安江南的士大夫们开始仰慕老庄思想,追求清玄之风,逃避现实,寄情山水。

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况1、先秦时期:文史哲不分家,散文作品往往集实用性、哲理性、文学性于一炉。

哲学家用散文说理,产生了诸子散文,如《论语》、《孟子》、《庄子》等;史学家用散文纪事,产生了历史散文.如《左传》、《国语》、《战国策》等。

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历史散文是以记言记事为主。

2、汉魏六朝时期:(1)战国末期至秦汉时代,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散文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独立的文学地位。

如秦代李斯的《谏逐客书》、东汉班固的《苏武传》是非常具有文学性的散文。

(2)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它其实是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学样式,但它可划分为广义的散文范畴。

赋起源于战国,兴盛于两汉。

赋大体经历了骚体赋、大赋、抒情小赋三个发展阶段。

两汉时期大赋盛行,代表作有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甘泉赋》《河东赋》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赋衰落,抒情小赋占主导地位。

如曹植的《洛神赋》、王粲的《登楼赋》、江淹的《恨赋》《别赋》等。

(3)代表两汉散文最高成就的是西汉司马迁的《史记》。

它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的历史。

古代西湖散文游记

古代西湖散文游记

古代西湖散文游记【篇一:古代西湖散文游记】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西湖风景如画,美妙绝伦。

去年国庆节,我们一家人也去游玩了这美丽的杭州西湖!路上,我望着两边连绵起伏、层出不穷的山脉,宛如一条巨龙雄伟壮观。

我正沉醉于中,无法自拔时,突然,车子停了下来,我猛然惊醒,原来到了。

下了车,只见人山人海,车水马龙。

我们一家三口挤过熙熙攘攘的人群,走在林阴道路的两旁,两排魁梧的树被风吹的“沙沙”作响,仿佛唱起了欢乐的歌谣,在空中久久回荡。

走了许久,终于看到了西湖。

站在远处望,水连着天,天连着水,蓝天和湖水相融在一起,平静的湖面上像一面硕大的镜子,一望无际。

水花拍打在岸边的礁石上,好像孩童们在快乐地嬉戏。

我们登上了游船,徜徉在山水之间,仿佛身边一切人和物都消失了,让我感受到心神愉悦,自得其乐。

突然间湖面上展现出一个奇异的景观---一座岛。

正当好奇之时,听到“大家请往右手边看,这座岛叫‘三谭映月岛’……”听了导游的解说,我情不自禁地望了望远处的“三谭映月岛”。

只见它树木葱茏,藤萝摇曳,绿色掩盖了这座岛的荒凉。

回到岸边,只见还有更多人蜂拥而至,有的人赞美西湖美景,有的人拍照留念……让我想到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真是耐人寻味。

西湖美景真是让人回味无穷!西湖美景真是美妙绝伦!西湖美景更是浓妆淡抹……真让人心旷神怡,神游其中!西湖真是一颗灿烂的明珠,令我们向往和憧憬!作者:江苏昆山市石牌中学初一(1)班张研博(江苏昆山市名师工作室:冯瑜指导)【 - 散文】杭州西湖的美景,总是那么让人难忘。

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杭州西湖游记,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篇一:粉黛西子少年时读苏轼赞美杭州西湖的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小小的心灵上便有了烙印。

后来长大了读到久居西湖的晚清学者合樾的笔记,说西湖的风景是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更令人神魂飞越了。

数十年后才到西湖一游,却只领略到一个“晴方好”,也就是“三不如”。

析中国古代游记散文的创作特点

析中国古代游记散文的创作特点

析中国古代游记散文的创作特点中国古代游记散文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它表现出着自然、善变的特点。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游记散文的创作特点来析论。

中国古代游记散文的创作特点首先表现在风格上。

从写作风格来看,中国古代游记散文往往展示出一种自然、善变的特质。

它以一种轻松活泼的口气向读者传达着一种视角视角往往比一般结构文体多了一份温婉的沉浸,有时也会出现一种“自我”的探索。

虽然它在比较宏大的文学结构中并没有显著的功能,但它的特殊风格给欣赏者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此外,中国古代游记散文的创作特点也表现在形式上。

它通常采用变化莫测的结构形式,让读者能够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有时会采用火攻蛇行的方式,将角度明确提示出来,同时又留下一份留白,让读者可以自由构思。

有时采用曲折微妙的语言方式,描写出一种神秘的现象,又留下一份悬念,让读者引领自己跟随文字的脚步探索。

无论是抒情性的描写,还是采取逐渐细节层次的方式,都可以凸显出中国古代游记散文作者另类思维的特点。

最后,中国古代游记散文的创作特点也表现在内容上。

中国古代游记散文将风物和人情、抒情与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展示出一种轻松自然的写作技巧,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一种轻松自在的内心安宁。

在游记散文中,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相互交织,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背后运用的传统文化的深度与智慧,以及作者对风景的独到体会。

这些内容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弦,给他们以一种美的体悟。

总之,中国古代游记散文的创作特点在风格、形式和内容上都表现出了独特的特质。

这种独特的写作技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仅是游记散文,所有文学作品都应有一份独特的特点,在传达内容的同时,也能让读者产生共鸣,留下一份心灵的精神财富。

古代游记散文

古代游记散文

古代游记散文古代游记散文有哪些呢?想了解吗?接下来,店铺就和大家分享古代游记散文,希望对各位有帮助!古代游记散文1、三峡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

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

此山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晋太元二年又崩。

当崩之日,水逆流百馀里,涌起数十丈。

今滩上有石,或圆如箪,或方似屋,若此者甚众,皆崩崖所陨,致怒湍流,故谓之“新崩滩”。

其颓崖所馀,比之诸岭,尚为竦桀。

其下十馀里,有大巫山,非惟叁峡所无,乃当抗峰岷、峨,偕岭衡、疑。

其翼附群山,并概青云,更就霄汉,辨其优劣耳。

西,即巫山者也。

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期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江水自建平至东界峡,盛弘之谓之空泠峡。

峡甚高峻,即宜都、建平二郡界也。

其间远望,势交岭表,有五六峰,参差互出。

有奇石,如二人像,攘袂相对。

俗传两郡督邮争界於此。

江水历峡,东迳宜昌县之插下。

古代游记散文2、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彩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綮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帷暂驻。

十旬休暇,胜友如云。

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古文游记名篇

古文游记名篇

目录1、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1)2、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3、郦道元的《三峡》 (5)4、柳宗元的“永州八记”: (6)4.1《始得西山宴游记》 (6)4.2《钴鉧潭记》 (8)4.3《钴鉧潭西小丘记》 (9)4.4《小石潭记》 (11)4.5《袁家渴记》 (12)4.6《石渠记》 (14)4.7《石涧记》 (15)4.7《小石城山记》 (16)5、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17)6、袁宏道的《满井游记》 (19)7、苏轼的《石钟山记》 (20)1、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

隔了一年,政治清明通达,人民安居和顺,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

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共5篇)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共5篇)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共5篇)第一篇: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这两篇散文的异同《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都是苏轼的代表作。

两赋写于同一年,中间相距三个月,是各有千秋的姊妹篇。

珠联璧合,浑然一体。

为了寻找苏轼的散文《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的异同点,我把两篇作品联系起来阅读,互为参照。

两篇文章通过一样的赤壁景色,一样的方式,一样的题材,反映了不同的时令季节,描绘了不同的大自然景色,抒发了不同的情趣,表达了不同的主题。

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

前后《赤壁赋》都以秋江夜月为景,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意在借景抒怀,阐发哲理。

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赤壁赋重在游、状景,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是以叙事写景为主而前赤壁赋意在借景抒怀,阐发哲理。

前赋以情感浸润景物,浸透着喜悦,相思,失落,超然,具有诗的抒情性。

即言愁到解愁,悲愤到超然。

后赋的山石高峻怪异之景,既是对立、压迫着他的自然力量,又象征了他积郁难消的苦闷之情。

前赋以哲理升华境界,其人生虚幻,抱负成空之感慨,始终紧扣写景自然生发,因像得意,具有诗之理趣。

后赋展现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很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结果却在结尾更深的内涵却是苏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的不知所踪。

我认为,《后赤壁赋》中的孤鹤形象,说明了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坚毅精神、超越态度,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让我们知道为什么苏轼在逆境中能够依然保持着生活情趣和创作活力苏轼文风的绮丽华美,挥洒自如,更深切地感受到作者面对逆境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道出了自己心中无限的感慨。

人生的风风雨雨,官场仕途的黑暗和坎坷,让人感觉人世间的无常,但是苏轼的心态是坦然的,谁怕?一蓑烟雨便笑看风云了。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人生如浮萍,漂泊...——听完这一曲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你已然胸纳须弥,意满乾坤。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中国古代山水游记以描山画水、传达山川神貌为主;同时在描写见闻中又包含着作者的独特感受,常常熔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让人叹为观止,对现代游记散文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1游东山记杨士奇洪武乙亥,余客武昌。

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

其子立恭,能诗。

皆意度阔略。

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

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

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

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

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

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袅衣,禽鸟之声不一类。

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吠。

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岗,田畴平洐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

一叟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

延余两人坐。

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

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

”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

立恭举匏注酒,传觞数行。

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

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

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皆来,遂共酌。

遭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

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

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

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

李出琵琶弹数曲。

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

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

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营乐丘处也。

”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

”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游记散文
中国古代游记散文的创作特点根据表达方式和内容的不同,中国古代散文可以分为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古代记叙散文、古代议论散文和古代抒情散文四大类。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中国古代游记散文,供大家欣赏。

中国古代游记散文一:江渚游
日已过午,环于天宇之中,游于碧空之下,不甚暖也。

念室中无人,独一人欣然起行,游于江渚之上。

虽只佘一闲人,亦欣欣然也。

日光下澈,水波粼粼,影布石上。

疾翔于江渚之上者,归鸟也。

心乐之,倚江沿石壁之上,下视江水,其水漂碧,汹涌若奔,有如万马齐喑。

江畔青草如翠,一碧千里。

草上有林,林间枝条纵横,枝上有物,若隐若现,近其而望之,盖桃也。

桃有半开者,含苞欲放,娇翠欲滴,若早春之晨露,深海之宝珠。

微风拂过,枝上有花瓣者纷纷下落。

而碧草之势何哉?其形若长江之水滔滔不绝,跌荡起伏。

既而风止,草木皆定。

伏江望之,水中似有游鱼相乐,行于藻荇之间。

碧空有云,倒映水中,游鱼似玩乐于天际之间,与日月同行。

中国古代游记散文二: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

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
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

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中国古代游记散文三: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lù)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