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十八B淋巴细胞功能检测
b淋巴细胞分类

b淋巴细胞分类B淋巴细胞分类B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细胞之一,它们在抵抗感染和疾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根据它们的功能和表面标记物的不同,B 淋巴细胞可以被分类为多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着特定的功能和作用。
一、 B淋巴细胞的分类1. B细胞前体细胞:B细胞前体细胞是在骨髓中产生的,它们经历一系列分化过程最终成熟为功能成熟的B细胞。
这一过程涉及到多种细胞因子的调控和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激活。
2. 成熟B细胞:成熟B细胞是在淋巴组织中发挥作用的细胞,它们携带特定的抗原受体,可以识别并结合外来抗原。
一旦与抗原结合,成熟B细胞就会被激活,开始分泌抗体并参与免疫应答。
3. 记忆B细胞:在免疫应答中,部分活化的B细胞会分化为记忆B 细胞。
这些细胞可以长期存留在机体中,一旦再次遇到相同的抗原,它们能够迅速做出反应,产生大量抗体,从而更快地清除病原体。
4. 浆细胞:浆细胞是B细胞分化的一种终末细胞类型,它们主要负责产生和分泌抗体。
浆细胞具有高度分泌活性,能够大量合成和释放抗体,从而帮助机体清除病原体。
5. 调节性B细胞:调节性B细胞是一种特殊类型的B细胞,它们的主要功能是抑制免疫应答,维持免疫系统的平衡。
调节性B细胞通过产生抑制性因子和调节性抗体,调控T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的活性,防止免疫反应过度激活。
二、 B淋巴细胞的功能1. 抗原识别和结合:B细胞通过表面的抗原受体识别和结合外来抗原,从而启动免疫应答。
不同类型的B细胞携带不同的抗原受体,可以识别不同的抗原。
2. 抗体产生:激活的B细胞会分化为浆细胞,开始合成和分泌抗体。
抗体是一种特异性蛋白质,能够与抗原结合并协助免疫系统清除病原体。
3. 免疫记忆:记忆B细胞的存在使得机体能够对再次遇到的相同抗原做出更快速、更有效的免疫应答,从而提高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
4. 免疫调节:调节性B细胞通过产生抑制性因子和调节性抗体,参与调控免疫应答的过程,维持免疫系统的平衡,防止过度炎症和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b淋巴细胞分类

b淋巴细胞分类B淋巴细胞是哺乳动物体内一类重要的免疫细胞,它们在体内具有各种免疫调节和免疫反应的功能。
B淋巴细胞可以通过表面的B细胞受体(BCR)识别和结合抗原,并将抗原递呈给T细胞等其他免疫细胞,从而引发特异性免疫反应。
根据B淋巴细胞的功能、表面标志物和分化状态等不同特征,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未成熟B淋巴细胞未成熟B淋巴细胞是指在骨髓中分化出来的、尚未完全成熟的B淋巴细胞。
它们通常表达IgM和IgD等B细胞受体,但表达量较低,且未经过充分的亲抗原刺激和选择。
未成熟B淋巴细胞具有自身耐受性,即对自身抗原的识别和反应通常被抑制,以避免自身免疫反应的发生。
2.成熟B淋巴细胞成熟B淋巴细胞是指经过充分的亲抗原刺激和选择、在骨髓和淋巴组织中发育成熟的B淋巴细胞。
成熟B淋巴细胞表达较高水平的B 细胞受体,可以识别和结合各种抗原,并参与特异性免疫反应。
成熟B淋巴细胞还可以分化为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等不同细胞类型,从而发挥不同的免疫功能。
3.记忆B淋巴细胞记忆B淋巴细胞是指在抗原刺激下分化出来的、具有长期免疫记忆能力的B淋巴细胞。
记忆B淋巴细胞可以长期存留于体内,保持对抗原的识别和反应能力。
当再次遭遇相同抗原时,记忆B淋巴细胞可以迅速分化为浆细胞或形成新的抗体,从而发挥快速和有效的免疫应答。
4.浆细胞浆细胞是指分化自成熟B淋巴细胞或记忆B淋巴细胞的一类细胞。
浆细胞可以合成和分泌大量的单克隆抗体,从而参与特异性免疫反应。
浆细胞通常寿命较短,但其产生的抗体可以长期存在于体内,为后续的抗原识别和免疫应答提供保护。
5.调节B淋巴细胞调节B淋巴细胞是指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B淋巴细胞。
调节B淋巴细胞可以分泌一些细胞因子和抑制性分子,从而调节和限制免疫反应的强度和范围。
调节B淋巴细胞还可以通过诱导免疫耐受等机制,发挥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
B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中重要的免疫细胞,其分化状态和功能多种多样。
深入了解B淋巴细胞的分类和功能,对于揭示免疫反应的机制、研究免疫相关疾病、开发免疫治疗手段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4年检验类之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真题精选附答案

2024年检验类之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真题精选附答案单选题(共45题)1、诊断心肌缺血最敏感的指标是A.尿皮质醇B.D-二聚体C.儿茶酚胺D.糖原磷酸化酶E.钠尿肽【答案】 D2、为肌酸的代谢产物的物质是A.肌苷B.肌酐C.肌苷酸D.肌酸E.尿酸【答案】 B3、常用来接种立克次体的是A.小鼠B.豚鼠C.家兔D.猫【答案】 B4、最常用的免疫动物的佐剂是A.LPSB.类脂AC.弗氏佐剂D.CTBE.卡介苗【答案】 C5、CA125和CEA联合检测用于诊断A.卵巢癌B.胰腺癌C.乳腺癌D.葡萄胎E.畸胎瘤【答案】 A6、连续监测法检测AST、ALT,选用的波长是()。
A.270nmB.300nmC.340nmD.400nm【答案】 C7、引起Ⅰ型超敏反应的变应原是A.花粉B.组胺C.Rh血型抗原D.油漆E.自身变性的IgG【答案】 A8、确诊白血病的最重要手段是A.外周血检查B.体格检查C.骨髓检查D.腰椎穿刺E.以上都不正确【答案】 C9、利用CD3McAb致敏红细胞作玫瑰花环试验,主要用来检测A.T细胞B.B细胞C.单核细胞D.树突细胞E.中性粒细胞【答案】 A10、在MA.t(8;21)B.t(15;17)C.t(6;9)D.6qE.inv(16)【答案】 A11、患者女,23岁。
明显贫血面容。
实验室检查;MCV85fl、MCH28pg、MCHC325g/L。
最可能的诊断是()。
A.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B.大细胞低色素性贫血C.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D.大细胞正色素性贫血E.小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答案】 C12、非淋菌性尿道炎的病原体是A.伯氏疏螺旋体B.肺炎支原体C.沙眼衣原体D.肺炎衣原体E.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答案】 C13、免疫增殖性疾病新近分类是根据A.临床表现B.增殖细胞的形态C.增殖细胞的表面标志D.浆细胞的分化特点E.分子生物学技术【答案】 C14、精液检查见到精子活动缓慢。
则精子活动力属于WHO分级的哪一级?()A.Ⅲ级B.Ⅱ级C.Ⅰ级D.0级E.Ⅳ级【答案】 B15、高铁血红蛋白还原实验A.G-6-PD缺乏B.PNHC.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D.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E.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答案】 A16、关于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病的叙述错误的是A.自身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针对自身抗原产生自身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而引起的免疫应答现象B.生理状态下的自身抗体对机体起着免疫自稳作用C.正常人体内存在多种微量自身抗体D.机体对自身抗原产生免疫应答都会产生不利作用E.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病是两个不同概念【答案】 D17、精子计数采用ler窥盘B.血细胞计数板C.尿沉渣计数板D.载玻片E.血细胞分析仪【答案】 B18、NK细胞功能检测A.3H-TDR掺入法B.E花环法D.K562小室法E.溶血空斑试验【答案】 C19、患儿女,1岁。
项目十八 B淋巴细胞功能检测

项目十八B淋巴细胞功能检测一、溶血空斑试验(Plaque forming cell assay)【实验原理】将SRBC免疫动物,隔一定时间取其脾脏制成细胞悬液,当与SRBC混合孵育时,其中抗体形成细胞释放的抗体会与周围SRBC特异性结合,在补体作用下,使这些致敏的SRBC 溶解,从而在琼脂凝胶中的每个抗体形成细胞周围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溶血空斑。
测定与补体结合力强的IgM形成细胞采用直接方法;测定与补体结合力弱的IgG或IgA形成细胞采用间接法,即实验中需加入抗免疫动物Ig的抗体(二抗),才能促进溶血空斑形成。
此处只介绍小鼠琼脂直接溶血空斑技术。
【试剂和器材】1.小白鼠体重18~22 g。
2.补体豚鼠混合新鲜血清。
3.SRBC悬液用Gey液将SRBC洗3次,分别配成2.5×108个细胞/ml和5×108个细胞/ml浓度的红细胞悬液。
4.Gey液、琼脂糖。
5.注射器、剪刀、镊子、不锈钢网、小平皿、试管、吸管、显微镜、温箱、水浴箱。
【步骤和方法】1.免疫小鼠取1ml 2.5×108个细胞/ml 浓度的SRBC悬液注入小鼠腹腔,或取0.2 ml SRBC悬液经小鼠尾静脉注入。
2.制备脾细胞悬液将免疫4天后的小鼠处死,取脾脏制备细胞悬液(制备方法见动物组织中免疫细胞收集),用Gey液配成1×107个细胞/ml的细胞悬液(每只小鼠约加6~10ml Gey 液)。
3.制备底层琼脂将14g/L琼脂糖(用Gey液配制)溶化后取2~3ml倾注于水平的小平皿内,凝固后去盖反扣于37℃温箱中预温备用。
4.制备顶层琼脂将5g/L琼脂糖(用Gey液配制)溶化,置48℃水浴中平衡备用。
取脾细胞悬液和5×108个细胞/ml SRBC悬液各0.1ml,再加入未稀释补体0.05ml,混匀,置48℃水浴平衡片刻。
加入0.8ml已平衡好的琼脂糖,混匀后倒入底层琼脂上,旋转平皿使之均匀平铺,凝固后置37℃温育3h。
第一节淋巴细胞的功能检测一、T细胞功能检测二、B细胞功

7. NK细胞活性测定的方法学有哪些?
8. 中性粒细胞功能检测方法学及相应原理。 9. 巨噬细胞功能检测方法学及相应原理。 10. 免疫细胞功能检测的临床应用有哪些?
小 结
免疫细胞功能试验包括体内和体外试验。免疫细胞功
能体外试验主要根据免疫细胞的增殖活性、分泌活性 和杀伤活性等特性而进行实验设计。
第十五章 免疫细胞功能检测技术
第一节 淋巴细胞的功能检测
Hale Waihona Puke 一、T细胞功能检测二、B细胞功能检测
三、NK细胞活性测定
第二节 吞噬细胞功能检测技术 一、中性粒细胞功能检测
二、巨噬细胞功能检测
第三节 免疫细胞功能检测的临床应用
思考题
小 结
对淋巴细胞群,中性粒细胞、巨 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功能测定可
以有效评价机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
用IFN-γ激活小鼠巨噬细胞,观察其
对125I-UdR标记的DBA/2小鼠肥大细胞瘤
P815的杀伤活性。
(五) 巨噬细胞促凝血活性测定
激活的巨噬细胞可产生一种与膜结合
的凝血活性因子,加速正常血浆的凝固,
为此取已经37℃预温的正常兔血浆和CaCl2
混合液,加入经粘附有单层巨噬细胞的试
管中,移置37℃,即时记录血浆凝固时间。
3.临床应用与评价
溶血空斑试验主要用于测定药物和
手术等因素对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
评价免疫治疗或免疫重建后机体产
生抗体的能力。
(三 )
1.原理:
B细胞抗体形成功能的检测 ——酶联免疫斑点法
2.应用与方法学评价:
该方法既可检测抗体分泌细胞,又可检
测抗体分泌量。
优点:
稳定、特异、抗原用量少; 可同时检测不同抗原诱导的不同抗体分泌,并可定 量;可检测组织切片中分泌抗体的单个细胞。
免疫学检验复习题选择题文件文件

一、单选题(A1/A2型题)1.最早将抗原抗体反应原理及方法应用于临床血清学诊断的学者是(A ) A.Widal B .Landsteiner C .KOhler D .ManciniE .Coons2.下列各项用于反映B细胞功能的试验是(B)A。
淋巴细胞转化B.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C.迟发型超敏反应皮肤试验D.移动抑制试验E. CD3检测3.对流免疫电泳的沉淀线出现在抗原抗体之间且靠近抗原孔可说明伊)A.抗原强阳性B.抗原弱阳性C.抗原阴性D.抗体弱阳性E.抗体阴性4。
下列何种抗原是触发移植排斥反应的首要抗原(D)A. HLA-A、B、CB.HLA-DPC. HLA-DQD. HLA-DRE. HLA-D5.人类MHC基因位于第几对染色体上(B )A.第1对B.第6对C.第9对D.第12对E.第19对6.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杀灭或排斥突变细胞功能称为(C )A.免疫防御B.免疫自稳C.免疫监视D.免疫应答E.兔疫识别7.用异硫氰荧光色素(FITC)作标记时其激发光波长近于(D )A.365nmB.435nmC.450mnD.490nmE.500nm8.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分子是( C)A.C1B.C2C.C3 D .C4 E.C59.检测不完全抗体可使用的凝集反应(D )A.协同凝集反应B.间接凝集反应C.间接血凝试验10. ELISA试验时易造成空白值增高的原因主要来自于9 )A.加样不准B保温时间短C洗涤不彻底D比色误差E包被不好11. GVHR的中文全称为(B)A.宿主抗移植物反应B移植物抗宿主反应C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D.荧光偏振免疫分析E人类白细胞抗原12.为提取高纯度特异性IgG通常采用的方法是(C)A.区带电泳B.凝胶过滤C.亲和层析D.选择性沉淀E.超速离心13.初次应答中首先产生的抗体是(C )A.1gAB.IgGC.IgMD.IgEE.IgD14.用于前列腺癌初筛的首选肿瘤标志物是(B )A.AFPB.PSAC.CEAD.CAl9-9E.HCG15.不完全抗原的特点是(B )A.仅具有免疫原性B仅具有反应原性C具有免疫原性及反应原性D.与抗体不产生沉淀反应E.不可能是病原微生物的产物16.化学发光的基本原理是发光物由于(D )A.在一定波长激发光照射下发光B.在化学反应中获得能量而发光C.在电子激发态时发光D在电子激发态返回基态时释放能量而发光E.某物在化学反应中生成发光物而发光17.组织相容性抗原指的是(C )A.同种异型抗原B.隐蔽的自身抗原C同种移植抗原D.有核细胞表面抗原E. N曾异性抗原18. NBT还原试验。
免疫学实验——淋巴细胞功能检测

材料: 1.肝素(100单位/毫升)、 淋巴细胞分层液人 的正常血液 2.0.5%绵羊红细胞悬液(用Hanks液配制), Hanks 液 3.吸收过的胎牛血清:取经56℃30分钟加热灭 活后的胎牛血清加半量压积兔红细胞混合后, 37℃水浴20分钟,2000转/分离心10分钟, 取上清液即成。 4. 灭菌注射器,针头,试管,吸管等。
Thanks For watching
B细胞产生抗体能力的测定
ELISPOT法
原理:ELISPOT全称为酶联免疫斑点试验,可用于测定产 生IgG和IgM抗体的B细胞。其方法是用抗原包被固相,然后 加入抗原特异性B细胞。如果B细胞产生抗体,抗体与板上的 抗原结合。加入酶标二抗和显色剂就会显色。一个斑点就代 表一个产生抗体的细胞。
方法
1.抗原包被: 37C° 2h,或4C°过夜。固相载体可用聚苯乙烯 平皿、亚硝酸纤维膜、96孔板。 2.抗体生成细胞培育:加入适量抗体生成细胞,37C°, 5%CO. ,3~4h,或过夜。洗涤,去除为与固相结合的细胞。 3.测定斑点产生细胞:加二抗,37C° ,5%CO.2,2~3h。加辣 根过氧化物酶或碱性磷酸酶和底物显色。 4计数: 24h后用10~30倍显微镜下计数斑点形成细胞。
淋巴细胞功能检测
实验任务
市场上有一广告产品,据说有免疫增强作用, 请设计一个方案证实之(从影响淋巴细胞功能、
T淋巴细胞增殖的角度考虑) .
淋巴细胞功能检测
•T细胞增殖(转化)实验 •绵羊红细胞玫瑰花环试验 •B细胞产生抗体能力的测定 •细胞因子的检测
T细胞增殖(转化)实验
原理:T细胞在体外经某种物质刺激,细胞代谢和形态相继变化,在 24~48h细胞内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增加,产生一系列增殖的变化,如 细胞变化、细胞浆扩大、出现空泡、核仁明显、核染色质疏松等,由 淋巴细胞转变为淋巴母细胞。因此,这种淋巴细胞增殖又叫淋巴细胞 转化。据此可判断出淋巴细胞对有关刺激的反应性与功能状态。
B 淋巴细胞测试题与答案

B 淋巴细胞测试题与答案一、选择题A 型题1、BCR 复合物的组成成分为()A. mIg ,CD3B. IgM, CD79a/CD79bC. IgD, CD79a/CD79bD. mIg, Igα和 IgβE. mIg, IgA 和 IgG2、成熟 B 细胞表达的 mIg 主要为()A. mIgMB. mIgDC. mIgGD. mIgM 和 mIgGE. mIgM 和 mIgD3、传递 B 细胞活化信号 1 的信号转导分子为()A. CD79a 和 CD79bB. CD19 和 CD21C. CD3 和 CD4D. CD4 和 CD8E. CD40 和 CD40L4、BCR 与抗原结合后不能直接传递抗原刺激信号,原因是()A. mIg 与抗原结合的亲和力不高B. mIg 的 L 链胞内部分很短C. mIgM 的 H 链胞内部分很短D. mIgD 的 H 链胞内部分很短E. mIgM 和 mIgD 的 H 链胞内部分均很短5、关于 BCR 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 其化学本质是 mIgB. 能有效地摄取可溶性抗原C. 识别抗原有 MHC 限制性D. 与抗原结合后产生 B 细胞活化信号 1E. B 细胞活化信号 1 经 Igα和 Igβ传至胞内6、 B 细胞的表面受体不包括()A. BCRB. HIV 受体C. EB 病毒受体D. CR1 和 CR2E. FcγRⅡ7、下列哪种组合是 B 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A. CD80(B 细胞) ——CD28(T 细胞)B. CD86(B 细胞)——CD28(T 细胞)C. CD40L(B 细胞)——CD40(活化的 T 细胞)D. CD40(B 细胞)——CD40L(活化的 T 细胞)E. B7(B 细胞)——CD28(T 细胞)8、下列哪种组合可抑制 T 细胞的活化?()A. CD80(B 细胞) ——CD28(T 细胞)B. CD86(B 细胞)——CD28(T 细胞)C. B7(B 细胞)——CTLA-4(活化的 T 细胞)D. CD40(B 细胞)——CD40L(活化的 T 细胞)E. CD40L(B 细胞)——CD40(活化的 T 细胞)9、关于 B1 细胞,叙述错误的是()A. 细胞表面表达 CD5 和 mIgMB. 其 BCR/所产生的抗体与抗原结合的特异性高C. 产生于个体发育的早期D. 倾向于定位在肠道和腹膜腔E. 倾向于产生抗细菌多糖抗原的抗体10、关于 B2 细胞,叙述正确的是()A. 产生于胎儿期B. 可与多种不同的抗原表位结合,表现为多反应性C. 对蛋白质抗原的应答能力强D. 主要产生低亲和力的 IgME. 可产生致病性自身抗体而诱发自身免疫病11、B1 细胞的主要功能不包括()A. 产生抗细菌多糖抗原的抗体而抗微生物感染B. 产生抗病原体蛋白质的抗体而抗微生物感染C. 产生多反应性自身抗体而清除变性的自身抗原D. 产生致病性自身抗体而诱发自身免疫病E. 在肠道抗病原体的粘膜免疫中起重要作用12、哺乳动物 B 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为()A. 骨髓B. 胸腺C. 淋巴结D. 脾脏E. 粘膜伴随淋巴组织13、关于 B 细胞,下列哪种说法不正确?()a) 骨髓中的淋巴细胞主要为 B 细胞b) B 细胞表面表达的 mIg,是 B 细胞的抗原受体c) B 细胞的抗原受体库能对众多的、无限的非己抗原产生应答d) 某个B 细胞产生的抗体所结合的抗原与该B 细胞BCR 结合的抗原相同e) B1 细胞和 B2 细胞产生的抗体均有高度的特异性14、B 细胞活化的辅助受体是指()a) CD79a/CD79bb) CD40——CD40Lc) CD80——CD28d) CD86——CD28e) CD19—CD21—CD81—Leu 1315、关于 B1 和 B2 细胞,错误的是()a) B1 细胞初次产生于胎儿期b) B2 细胞出生后才产生c) B2 细胞的 BCR 与抗原结合的特异性低,具有多反应性d) B2 细胞主要对蛋白质抗原产生应答e) B1 细胞主要对多糖抗原产生应答16、抗体的调理作用是指()a) 抗体与病毒表面抗原结合后,阻止病毒与靶细胞结合b) 抗体与胞内菌结合后,阻止胞内菌与靶细胞结合c) 抗体与细菌毒素结合后,阻止细菌毒素发挥作用d) 与病原体结合的抗体,其 Fc 段与吞噬细胞的 Fc 受体结合,促进病原体被吞噬e) 抗体与病原体表面抗原结合,直接导致病原体死亡17、抗体的中和作用是指()a) 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阻止病原体与靶细胞的结合b) 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直接导致病原体死亡c) 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促进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清除d) 形成病原体-抗体-补体复合物,促进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清除e) 抗体与可溶性抗原结合,从而阻止可溶性抗原与 BCR 结合18、B 细胞作为专职性 APC,正确的表述是()A. B 细胞通过 BCR 结合颗粒性抗原B. B 细胞的抗原提呈作用在自然免疫应答中十分重要C. B 细胞组成性地表达协同刺激分子D. 只有活化的 B 细胞才是抗原提呈细胞E. 正常情况下,B 细胞也能把可溶性自身抗原提呈给 T 细胞19、B 细胞的 BCR 结合的抗原为()A. TD 抗原B. TI 抗原C. 颗粒性抗原D. 可溶性抗原E. 外源性抗原和内源性抗原20、正常情况下,B 细胞不能把可溶性自身抗原提呈给 T 细胞而诱导自身免疫应答的原因是()A. B 细胞不能有效地摄取可溶性抗原B. B 细胞不能有效地加工、处理可溶性抗原C. 未活化的 B 细胞不能表达协同刺激分子D. 未活化的 B 细胞不产生细胞因子E. B 细胞只能提呈颗粒性抗原X 型题1、BCR 复合物的组成成分包括()A. MIgMB. MIgGC. IgαD. IgβE. IgG2、传递 B 细胞活化信号 1 的信号转导分子为()A. CD3B. CD19C. CD21D. CD79aE. CD79b3、B1 细胞的主要功能为()A. 产生抗细菌抗体而抗微生物感染B. 产生特异性高、亲和力强的抗体,阻止病原体与靶细胞的结合C. 产生特异性高、亲和力强的抗体,促进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清除D. 产生多反应性自身抗体,清除变性的自身抗原E. 产生致病性自身抗体,诱导自身免疫病4、B 细胞的主要功能包括()A. 产生抗体介导体液免疫应答B. 提呈颗粒性抗原给 T 细胞C. 提呈可溶性抗原给 T 细胞D. 分泌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E. 组成性地表达协同刺激分子,提呈自身抗原,参与自身免疫应答二、填空题1、 B 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为,它的化学结构为,其作用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十八B淋巴细胞功能检测项目十八B淋巴细胞功能检测一、溶血空斑试验(Plaque forming cell assay)【实验原理】将SRBC免疫动物,隔一定时间取其脾脏制成细胞悬液,当与SRBC混合孵育时,其中抗体形成细胞释放的抗体会与周围SRBC特异性结合,在补体作用下,使这些致敏的SRBC 溶解,从而在琼脂凝胶中的每个抗体形成细胞周围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溶血空斑。
测定与补体结合力强的IgM形成细胞采用直接方法;测定与补体结合力弱的IgG或IgA形成细胞采用间接法,即实验中需加入抗免疫动物Ig的抗体(二抗),才能促进溶血空斑形成。
此处只介绍小鼠琼脂直接溶血空斑技术。
【试剂和器材】1.小白鼠体重18~22 g。
2.补体豚鼠混合新鲜血清。
3.SRBC悬液用Gey液将SRBC洗3次,分别配成2.5×108个细胞/ml和5×108个细胞/ml浓度的红细胞悬液。
4.Gey液、琼脂糖。
5.注射器、剪刀、镊子、不锈钢网、小平皿、试管、吸管、显微镜、温箱、水浴箱。
【步骤和方法】1.免疫小鼠取1ml 2.5×108个细胞/ml 浓度的SRBC悬液注入小鼠腹腔,或取0.2 ml SRBC悬液经小鼠尾静脉注入。
2.制备脾细胞悬液将免疫4天后的小鼠处死,取脾脏制备细胞悬液(制备方法见动物组织中免疫细胞收集),用Gey液配成1×107个细胞/ml的细胞悬液(每只小鼠约加6~10ml Gey 液)。
3.制备底层琼脂将14g/L琼脂糖(用Gey液配制)溶化后取2~3ml 倾注于水平的小平皿内,凝固后去盖反扣于37℃温箱中预温备用。
4.制备顶层琼脂将5g/L琼脂糖(用Gey液配制)溶化,置48℃水浴中平衡备用。
取脾细胞悬液和5×108个细胞/ml SRBC悬液各0.1ml,再加入未稀释补体0.05ml,混匀,置48℃水浴平衡片刻。
加入0.8ml 已平衡好的琼脂糖,混匀后倒入底层琼脂上,旋转平皿使之均匀平铺,凝固后置37℃温育3h。
计数溶血空斑形成细胞(PFC)。
【结果判定】1.将平皿置低倍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溶血空斑中心有淋巴细胞,周围为透明区。
2.全脾中PFC数计算:每个平皿PFC数×10×脾细胞悬液体积(ml)或以每百万脾细胞所含PFC数来表示。
【注意事项】1.试验选用Gey液为洗涤液和培养液,优于Hanks液、Eagle 液和Dullecco液,但工作液需现用现配。
2.最好选用近交系小鼠,且鼠龄和体重应基本一致。
3.制备脾细胞过程所用Gey液应预先4℃预冷,制好的细胞悬液应及时放4℃备用,以保持脾细胞活力。
4.制备顶层琼脂时,温度应控制在45~48℃之间,温度太高细胞会失活,过低会使琼脂凝固,细胞不能分散,无法倒入平皿。
各细胞成分要充分混匀,同时避免出现气泡;与琼脂糖混匀、倾倒平皿时动作要敏捷,以免凝固。
【方法评价】本方法为改良平皿法,稳定性较好,常用于体液免疫功能测定,是临床研究的可靠指标。
与经典平皿法比较具有简便、节省试剂、标本可长期保存、敏感性高等优点。
【临床意义】可用于研究机体免疫机制;筛选药物并探讨其作用机理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附】Gey液配制1液NaCl 35 gKCl 1.85 gNa2HPO4·12H2O 1.5 gKH2PO40.119 g葡萄糖 5 g酚红50 mg加蒸馏水至1000ml。
2液MgCl2·6H2O 0.42 gMgSO4·7H2O 0.14 gCaCl20.34 g加蒸馏水至1000ml。
3液NaHCO3 2.25 g加蒸馏水至1000ml。
以上均高压灭菌(112℃15min)后备用。
用时取1液20ml,2液5ml、3液5ml,蒸馏水70ml,混匀即为工作液。
【思考题】溶血空斑试验有哪些方法类型?检测人不同Ig形成细胞的溶血空斑试验常用何种方法?它们的原理如何?二、溶血素测定法(Hemolysin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实验原理】SRBC免疫的动物血清中存在有溶血素,在补体存在下能使溶血素致敏的SRBC发生溶血反应,用分光光度计检测溶血释放的血红蛋白,即可确定免疫动物血清中溶血素的含量,从而可评价机体体液免疫功能状态。
【试剂和器材】1.小白鼠18~22g。
2.SRBC悬液将SRBC用生理盐水洗3次,按压积用生理盐水配成10%浓度(约2×109/ml),用于免疫小鼠。
另按压积用工作BBD配成4%的浓度,用于测定溶血素。
3.补体豚鼠混合新鲜血清,用时用工作BBD 1:30稀释。
4.贮存BBD(5×)和工作BBD 配制见补体结合试验。
5.氰化高铁血红蛋白试剂(都氏试剂)NaHCO3 1.0 gKCN 0.05 gK3Fe(CN)60.2 g吐温80 0.5 ml加蒸馏水至1000ml。
6.注射器、眼科镊子、试管、离心管、吸管、水浴箱、分光光度计。
【步骤和方法】1.溶血素制备(1)取0.2ml 10%SRBC 悬液给小鼠腹腔注射,每天1次,连续注射3天。
(2)未次注射后6~8天时摘除小鼠眼球取血,分离血清。
(3)将血清用工作BBD 1:10稀释,置56℃作用30min 后备用。
2.溶血素测定(1)取1:10稀释血清及4%SRBC 悬液各0.2ml ,混匀后置37℃水浴致敏15min 。
(2)加入工作BBD 0.8ml ,1:30稀释补体0.8ml ,混匀,置37℃水浴1h(或放4℃过夜),中间取出混匀1次。
(3)到时取出离心2000r/min 10min 。
取上清液1ml ,加入氰化高铁血红蛋白试剂3ml ,混匀,置室温10min 后测A 540nm 吸光度。
3.50%溶血(CH 50)管制备。
(1)取0.1ml 4%SRBC 悬液,加入1.5ml 蒸馏水,完全溶血后再加入贮存BBD 0.4ml ,混匀。
(2)取出1ml ,加入氰化高铁血红蛋白试剂3ml ,混匀,置室温10min 后测吸光度,用氰化高铁血红蛋白试剂做空白对照。
测值为1个CH 50的吸光度。
【结果判定】1.CH 50单位计算:血清稀释倍数%溶血管的吸光度溶血素测定管的吸光度=50CH 50? 2.以CH 50单位数表示溶血素含量。
【注意事项】1.溶血素测定所用玻璃器材必需十分洁净。
2.补体最好用混合的新鲜豚鼠血清,用前临时稀释。
3.溶血素测定管离心后发现完全溶血,或溶血甚微,应将测试血清稀释度调整后再重新测定。
4.SRBC 不能溶血,应作SRBC-补体对照:取4%SRBC 悬液0.2ml ,加入工作BBD 1.0ml ,1:30稀释补体0.8ml ;按实验温育、离心后应无溶血现象。
空白对照:取该上清液1.0ml ,加入氰化高铁血红蛋白试剂3.0ml ,置室温10min ,应以此作为溶血素比色测定的空白对照管。
5.收获免疫血清时应避免溶血,若溶血严重,测定结果应予校正:取1:10稀释血清0.1ml ,加入工作BBD 0.5ml ,1:30稀释补体0.4ml ,氰化高铁血红蛋白试剂3ml ,混匀,置室温10min 后以氰化高铁血红蛋白试剂为空白对照测吸光度,并以下式校正结果。
血清稀释倍数%溶血管的吸光度-血清对照管的吸光度溶血素测定管的吸光度= 50CH 50? 6.溶血素测定时4℃过夜(17~18h)反应结果会更好。
【方法评价】此法简便、重复性好、结果准确、客观。
【临床意义】常用于药物筛选及免疫药理作用的研究。
【思考题】该试验与补体结合试验中的溶血素测定、血清总补体活性测定在原理、方法和应用上有何异同?三、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pot assay)【实验原理】酶联免疫斑点(ELISPOT)试验是一种直接检测细胞分泌产物的方法,以此可评价被测细胞的功能、特性。
其原理与ELISA类似,此处以测定B细胞分泌抗体活性介绍其检测原理。
该方法是用已知抗原包被组织培养板或平皿,再加入B细胞培养3~4h,B细胞沉积到底部,分泌的抗体可与邻近包被抗原结合,就像一个细胞的足印。
因此在加入酶标抗相应同种型Ig抗体(二抗)并经酶促反应后,底物形成不溶性颜色斑点,据此可检测抗体的含量;并可在低倍光学显微镜下通过计数斑点即可知抗体形成细胞数。
【试剂和器材】1.抗原包被缓冲液PBS。
2.封闭液含5%的新生小牛血清(NCS)或含1%的牛血清白蛋白(BSA)的PBS。
3.PBS-T 加入0.005% Tween-20及0.1% BSA的PBS。
4.RPMI-1640培养液含5%NCS。
4.HRP或碱性磷酸酶标记的二抗。
6.1.2%琼脂糖用双蒸水配制,加热溶化。
7.1%琼脂糖用PBS-T溶液配制。
用前加热溶化,置46℃水浴平衡。
8.凝胶底物(1)HRP-底物:将50mg 1,4-对苯二胺(1,4-p-phenylenediamine,PPD)溶于2ml甲醇中,在应用前加入50μl 30% H2O2和46℃预温的1%琼脂糖,混匀后立即应用。
PPD与HRP反应性成棕褐色;(2)碱性磷酸酶底物:5-溴-4-氯-3-吲哚基-磷酸(5-bromo-4-chloro-3-indolylpho- sphate,BCIP)与等体积的1.2%琼脂糖混合。
BCIP与碱性磷酸酶反应形成蓝色斑点。
9.可溶性底物(1)HRP底物:25mg 3-氨基-9-乙基咔巴唑(3-amino-9-ethycarbazole,AEC)溶于2ml二甲基甲酰胺(dimethylformamide,DMF)中,加入95ml 0.1mol/L醋酸钠缓冲液(pH5.0)。
经0.45μm 滤膜过滤,除去沉淀,获无色溶液,加入40μl 30% H2O2。
AEC与HRP反应形成红色斑点;(2)碱性磷酸酶底物:将15mg BCIP和30mg NBT分别溶于1ml DMP中。
BCIP和NBT 溶液与100ml 0.1mol/L NaHCO3-1.0mol/L MgCl2(pH9.8)混合。
BCIP或BCIP-NBT与碱性磷酸酶反应形成蓝色斑点。
10.96孔板聚苯乙烯培养板(亦可用6孔、24孔、48孔板),或聚苯乙烯平皿(直径为40~50mm),或带有硝酸纤维膜的96孔板;微量移液器、CO2孵育箱、光学显微镜等。
【步骤和方法】1.包被用PBS将抗原作适当稀释后包被聚苯乙烯培养板或聚苯乙烯平皿,4℃过夜或37℃孵育2h。
用PBS洗涤平皿或培养板3次,每次2~3min。
包被好的平皿或培养板置4℃可保存数周。
2.封闭加入封闭液,每孔200μl,平皿为2ml,置37℃ 30min。
弃去封闭液,用PBS 洗涤3~5次。
3.加样反应加入用RPMI-1640稀释的抗体分泌细胞(1×106/ml),每孔100~200μl,平皿为2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