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籽脱皮、低温压榨、膨化浸出制油工艺分析【范本模板】
油菜籽制油工艺流程

温馨小提示: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关于油菜籽制油工艺流程的文章,文章是由本店铺通过查阅资料,经过精心整理撰写而成。
文章的内容不一定符合大家的期望需求,还请各位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下载。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任意改写,从而已达到各位的需求。
愿本篇油菜籽制油工艺流程能真实确切的帮助各位。
本店铺将会继续努力、改进、创新,给大家提供更加优质符合大家需求的文档。
感谢支持!(Thank you for downloading and checking it out!)油菜籽制油工艺流程一、油菜籽概述油菜籽种类及特点:油菜籽根据其用途和植物学特征可分为两大类,即油菜和油菜单株。
油菜主要包括普通油菜、双低油菜、高油酸菜系等。
普通油菜籽产量高,适应性强,但含油率相对较低;双低油菜籽是指含硫低、含油量高的油菜籽,其产量与普通油菜相当,但品质更优;高油酸菜系则是指含油量在45%以上的油菜籽,适合生产高附加值的食用油。
油菜单株则主要指野油菜、甘蓝型油菜等,其特点是适应性强,含油率高,但产量相对较低。
油菜籽的产地分布:油菜籽主产国包括中国、印度、加拿大、法国和德国等。
其中,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油菜籽生产国,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近一半。
国内主要产区有长江流域、黄淮海平原和新疆等地。
长江流域是我国最大的油菜籽产区,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以上。
油菜籽的质量标准:油菜籽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制油的效率和油品的质量。
我国对油菜籽的质量标准有明确的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含油率、杂质含量、水分含量、硫含量等。
一级油菜籽的含油率一般在42%以上,杂质含量不超过1%,水分含量不超过9%,硫含量不超过%。
此外,油菜籽还要经过外观、色泽、气味等方面的检查,确保其符合食用要求。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还需根据油菜籽的质量进行相应的处理,如脱皮、清选、烘干等,以提高制油的效率和油品的质量。
二、油菜籽制油工艺流程油菜籽制油工艺流程主要包括原料预处理、油脂提取、油脂精炼和油脂加工产品四个部分。
油菜籽脱皮冷榨技术研究

收稿日期:2002—10—09作者简介:胡健华(1944—),男,教授;现主要从事油菜籽脱皮冷榨工艺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
文章编号:1003—7969(2003)02—0005—03 中图分类号:TS24212 文献标识码:A油菜籽脱皮冷榨技术研究胡健华,韦一良,刘协舫(武汉工业学院,430023武汉市常青花园中环西路特1号) 摘要:油菜籽脱皮冷榨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新技术,对油菜籽脱皮冷榨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采用脱皮、皮仁分离装置,对油菜籽进行脱皮分离,然后通过调质技术,对油菜籽进行润湿,对榨油机的压缩比和压榨时间进行了研究,并作一些理论上的探讨。
关键词:油菜籽;脱皮;冷榨 油菜籽尤其是双低油菜籽脱皮冷榨技术,因其生产的油(与色拉油比较)具有富含维生素E 、植物甾醇、功能性食品色素,不含反式脂肪酸和油脂聚合物的纯天然特性,以及生产的饼蛋白质含量高、不变性等诸多优点,因而引起世人瞩目。
近两年来,我们对油菜籽脱皮冷榨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建起一座中试生产车间。
1 油料种籽的内部结构制取植物油的原料是油料种籽。
油料种籽由外层的皮(壳)和皮壳内的仁组成。
皮壳又由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蜡、树脂、蛋白质、色素、油脂、单宁以及无机盐等组成。
对油料种籽内部结构(仁)的了解,有助于我们分析问题。
油料种籽虽然外形各不相同,但都由细胞所组成,且细胞结构基本相似。
细胞由细胞壁和充填于壁内的细胞内含物所组成。
油料种籽细胞壁很薄,其厚度一般都在1μm 以内。
细胞壁微呈波浪式的形状。
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及与纤维素紧密结合的半纤维素所组成。
纤维素物质呈细丝状,并相互交织成毡网状结构。
网眼中充满了水分、木质素和果胶等。
由于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结合很紧密,而且网眼中填充有木质素等物质,因此,细胞壁具有一定的硬度,有如种籽外皮保护种仁的作用。
且绝大多数的细胞壁具有稳定的化学性质,不与一般的化学物质起反应。
随着20世纪60年代高分辨能力电子显微镜的应用,现已基本弄清细胞内含物中油脂、蛋白质等成分的存在状态。
菜籽预处理、压榨法、浸出制油工艺过程

菜籽预处理、压榨法、浸出制油工艺过程菜籽是一种常见的油料作物,每年都会有大量的菜籽被加工成油。
制油的流程通常包括预处理、压榨法、浸出制油工艺过程。
接下来我们将对这三个过程进行详细介绍。
一、菜籽的预处理菜籽到工厂后,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处理,以便保证后面的工艺过程能够正常进行。
菜籽的预处理主要包括清洗、烘干、去杂、压碎等步骤。
其中清洗是指将菜籽表面的杂质和灰尘等清除干净,以免在后面的过程中对机器造成不必要的磨损。
烘干是指将清洗过的菜籽晾干,以去除水分,避免后面的工艺过程中出现爆炸等情况。
去杂是指将菜籽中的杂质、石子等物质去除,以保证后面的工艺过程中不受干扰。
压碎是指将去杂后的菜籽压碎成小颗粒,以方便后面的压榨过程进行。
二、菜籽的压榨法菜籽的压榨法是一种常见的油制作方法。
在这一过程中,压榨机通过对菜籽进行挤压,将油和菜籽分离出来。
压榨法主要分为两种方法:一种是冷压法,另一种是热压法。
冷压法是指在压榨菜籽的过程中,不加热,直接用机器将菜籽挤压成饼,并将油分离出来。
这种方法能够保留植物油的天然味道和营养成分,但因为油的生产效率较低,因此成本也比较高。
热压法是指在压榨菜籽的过程中,加热提高油脂流动性,提高油的产量。
由于热压法可以大幅度提高油脂的产量,因此成本相对较低。
但这种方法容易破坏植物油的味道、营养成分等天然特性。
三、浸出制油工艺过程除了通过压榨法制油外,还可以采用浸出方法进行制油。
浸出制油工艺通过对菜籽进行浸出,将油和菜籽分离出来。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而且效率高,是现代化的生产方式。
浸出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有机溶剂浸出,另一种是超声波浸出。
有机溶剂浸出是指用各类溶剂将油脂从植物中提取出来。
由于溶剂的选择和使用有一定的讲究,因此该方法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和设备。
超声波浸出是指利用超声波加速浸出过程,提高浸出速度和效率。
由于超声波对菜籽的杀菌、杀虫、去除表面污染也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总之,制油是一个复杂的工艺,其过程需要专业的设备和人员。
压榨菜籽油工艺

压榨菜籽油工艺榨菜籽油是一种常见的油料加工方法,通过机械压榨将菜籽中的油分离出来。
以下将介绍榨菜籽油的工艺流程和注意事项。
一、原料准备榨菜籽油的原料是菜籽,菜籽应选用新鲜、干净、无霉变的菜籽。
在进行榨油之前,需要对菜籽进行清洗和筛选,去除杂质和不良菜籽。
二、烘烤处理菜籽经过清洗和筛选后,需要进行烘烤处理。
烘烤的目的是提高菜籽中的油脂含量和破坏菜籽细胞结构,有利于榨油。
一般采用低温烘烤的方式,避免过高温度损害菜籽中的营养成分。
三、压榨过程1. 破碎:经过烘烤处理的菜籽进入破碎机,通过机械力破碎成小颗粒,增加榨油效率。
2. 蒸煮:将破碎后的菜籽颗粒送入蒸煮锅,进行蒸煮处理。
蒸煮的目的是破坏菜籽细胞壁,使油脂更容易被释放出来。
3. 榨油:蒸煮后的菜籽颗粒送入榨油机,通过机械压榨将菜籽中的油分离出来。
榨油机中的螺杆将菜籽颗粒逐渐挤压,并通过滤网将油脂与固体残渣分离。
榨油机一般采用冷榨工艺,保持油脂的原香味和营养成分。
4. 沉淀和过滤:榨出的菜籽油经过沉淀和过滤处理,去除悬浮物和杂质,提高油品的纯度和质量。
四、油水分离榨油过程中,除了分离出菜籽油,还会有一定量的水分存在。
需要进行油水分离处理,将菜籽油和水分分离开来。
一般采用静置沉淀和离心分离的方法,使油水分离更彻底。
五、油品储存经过油水分离处理后的菜籽油需要进行储存。
储存时应注意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环境,保持油品的新鲜度和稳定性。
同时,要选择适当的容器进行储存,避免氧气和光线的进入,防止油品氧化和变质。
六、注意事项1. 压榨菜籽油过程中应注意卫生和安全,避免杂质和异物污染油品。
2. 烘烤和蒸煮时温度控制要合适,避免过高温度对油脂和营养成分的破坏。
3. 榨油机的质量和调整要合理,以确保榨油效果和油品质量。
4. 油品储存时要注意防潮防晒,保持油品的质量和口感。
5. 榨菜籽油的工艺流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提高榨油效率和油品质量。
总结起来,压榨菜籽油的工艺包括原料准备、烘烤处理、压榨过程、油水分离和油品储存。
菜籽油的制作工艺

菜籽油加工工艺要点一油菜籽传统制油工艺菜籽传统制油工艺有以下几种:1.一次直接压榨工艺工艺流程:油菜籽-清理-软化-轧坯-蒸炒-压榨-毛油-过滤-清油此工艺饼中残油高、加工温度高,获得的油、饼质量差,不适于大批量生产。
2.预榨——浸出工艺油菜籽-清理-软化-轧坯-蒸炒-预榨-浸出此加工工艺,工艺路线长,投资费用大,加工温度高,毛油、粕的质量差。
3.直接浸出工艺油菜籽-轧坯-结粒-浸出二油菜籽现代制油工艺菜籽现代制油工艺主要指采用“挤压膨化预处理后浸出工艺”和“菜籽冷榨工艺”等工艺。
湿法挤压膨化预处理浸出制油工艺国外以美国Anderson公司为代表生产的用于高含油料预处理的挤压膨化机。
国内有中国农机研究院、武汉工业学院等单位分别研制了湿法挤压膨化机。
菜籽脱皮挤压膨化预处理浸出制油工艺油菜籽-清理-脱皮-菜籽仁-挤压膨化-浸出-粕高温或低温脱溶-高温粕或低温粕或:油菜籽-清理-脱皮-菜籽仁-挤压膨化或凝聚造粒-浸出-混合油负压蒸发气提-毛油全精练-油脚(-毛油全精练-优质色拉)菜籽油的制作工艺菜籽油就是我们俗你的菜油,又叫油菜籽油、香菜油,是用油菜籽榨出来的一种食用油。
菜籽油色泽金黄或棕黄,有一定的刺激气味,民间引叫作“青气味”。
这种气味是其中含有一定量的芥子甙所致,但特优品种的油菜籽则不含这种物质。
那么菜籽油是如何制作的呢?1、清洗:清洗前,先将菜籽放在竹制箩筐内,用脚踩碎其中的并肩泥(泥块),然后进行筛选。
通过风车除去轻于菜籽的灰杂物。
再用粗细筛分别除去大于或小于菜籽的夹杂物。
2、炒籽:采用夹层锅(也可用两个锅套起来用),夹层中可以填入草灰或细砂。
开始炒时,火力可稍大,约0.5小时后,锅内菜籽有炸裂声,即应控制火力。
菜籽出锅前10分钟要压住火苗,当锅内菜籽温度达到115~120℃,手捻菜籽碎后呈金黄色时,即可出锅。
炒时要勤翻动。
3、磨碾:磨要放平,调好磨心高低,下料均匀,大小籽分开磨,磨时不出整籽。
油菜籽脱皮低温压榨制油生产技术规程

油菜籽脱皮低温压榨制油生产技术规程一、概述油菜籽脱皮低温压榨制油生产技术是一种利用油菜籽原料通过脱皮、低温压榨等工艺制取优质食用油的生产技术。
该技术具有生产工艺简单、产出高品质油脂的特点,因此在食用油生产领域受到了广泛应用。
二、工艺流程1. 原料准备a. 选用新鲜、无霉变质的油菜籽作为原料。
b. 原料入库前进行质检,严格控制原料的质量。
2. 清洗脱水a. 将原料进行清洗,并去除杂质、泥土等杂质。
b. 进行脱水处理,使原料表面的水分充分蒸发。
3. 脱皮a. 将脱水后的油菜籽送入脱皮机进行脱皮处理。
b. 脱皮后的油菜籽质地干燥,无皮屑残留。
4. 低温压榨a. 将脱皮后的油菜籽送入低温压榨机进行压榨。
b. 低温压榨过程中,控制温度在60℃以下,避免过高温度破坏油脂的品质。
5. 油水分离a. 将压榨出的油水混合液进行沉淀,分离出食用油和油渣。
b. 对分离出的食用油进行过滤、脱色等后续处理程序。
6. 包装a. 对食用油进行灌装、包装,符合卫生标准。
b. 对包装后的成品油进行检验,确保产品质量。
三、关键技术1. 脱皮技术a. 选用先进的脱皮设备,确保脱皮效果。
b. 控制脱皮过程中的水分含量,避免因水分过高导致油菜籽变质。
2. 低温压榨技术a. 确保低温压榨机的稳定运行,避免温度过高。
b. 通过调节压榨时间、压榨速度等参数,保证油脂的品质。
3. 油水分离技术a. 采用高效分离设备,提高油水分离效率。
b. 对油水混合液进行适当的沉淀时间,有利于油水分离。
四、品质控制1. 原料质量控制a. 对进厂原料进行严格质检,确保原料的新鲜、无霉变质。
b. 建立原料档案,对原料来源、质量等进行记录和追溯。
2. 生产过程控制a. 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监控和调整,确保生产过程稳定。
b. 设立生产工艺标准,指导生产作业人员操作。
3. 产品质量检验a. 对成品油进行全面的化验和检测,确保产品符合卫生标准和食用油质量标准。
b. 对产品进行质量抽检,并建立质量档案。
菜籽油加工工艺流程

菜籽油加工工艺流程菜籽油是一种常见的食用油,其加工工艺流程可以简单分为清洗、压榨和脱色等几个基本步骤。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菜籽油的加工工艺流程。
首先是清洗。
菜籽一般是直接从田地中收割下来,上面可能附着着泥土、杂质等。
所以,首要的工序就是对菜籽进行清洗。
清洗的目的是去除菜籽表面的污物,保证后续榨油过程中的卫生质量。
一般的清洗方式是将菜籽浸泡于清水中,通过搅拌的方式去除菜籽表面的污物。
清洗完毕后,可将菜籽切碎或粉碎,为后续的压榨做准备。
接着是压榨。
压榨是将清洗好的菜籽经过机械力的作用提取油脂的过程。
一般常用的压榨方式有冷榨和热榨两种。
冷榨是指将菜籽直接经过机械压榨,不经过热处理。
热榨则是指将菜籽在经过蒸煮或蒸烤等热处理后再进行压榨。
这两种方式各有优劣之处。
冷榨可以更好地保留菜籽中的营养成分,但出油率相对较低。
而热榨可以提高出油率,但会使菜籽中的营养成分有所损失。
在榨油过程中,还常常需要添加一定的辅助物质。
例如,可以添加一定量的烘焙、酶解剂等,来促进菜籽中的油脂释放和分离。
同时,还需要在适当的温度和压力下进行榨油,以保证榨出的菜籽油的质量。
最后是脱色。
榨出的菜籽油通常呈现深黄色或棕色,这不利于食用和销售。
所以,在加工过程中需进行脱色处理。
脱色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活性白土或者活性炭等吸附剂吸附菜籽油中的色素和杂质,从而使油脂变得更加透明。
一般的脱色方式是将油脂与吸附剂进行混合,然后通过加热和过滤等步骤进行操作,最终得到澄清透明的菜籽油。
综上所述,菜籽油的加工工艺流程主要包括清洗、压榨和脱色等几个步骤。
通过这些工序的处理,可以获得高质量的菜籽油,满足人们对食用油的需求。
当然,不同地区和不同厂家的工艺流程可能存在差异,但基本的加工原理是相通的。
油菜油茶脱皮低温压榨工艺特点

油菜与油茶脱皮低温压榨工艺特点一、油菜脱皮低温压榨工艺1、油菜传统制油工艺缺点目前我国油菜籽加工普遍采用蒸炒、预榨、浸出工艺,也是当前最成熟的传统制油工艺。
该工艺存在诸多缺点:1)经高温蒸炒和热榨,毛油品质明显下降,色泽深,酸值和非水化磷脂含量高,导致炼耗和加工成增加本,油脂精炼率降低;2)压榨毛油和浸出毛油需进行脱酸、脱胶、脱色、脱臭等处理才能符合安全食用的要求,而在此过程中,维生素E、甾醇等具有一定功能、活性和营养的物质流失严重,同时产生有害的反式脂肪酸,且显著增加能耗和污染物排放;3)由于菜籽外皮含有大量纤维素、胶质以及单宁等多酚类化合物,带皮加工制油所得菜籽饼粕作为饲料的适口性和蛋白利用率降低;4)加工过程中由于长时间较高温度蒸炒,菜籽蛋白质变性严重,同时使蛋白质有效氨基酸破坏,显著降低了饼粕的利用价值。
2、油菜脱皮低温压榨新工艺油菜脱皮低温压榨新工艺路线:油菜籽→清选→干燥→脱皮→皮仁分离→冷榨→膨化→浸出→脱皮菜籽粕↓ ↓冷榨毛油 浸出毛油油菜籽含有35∼40%的油脂和25%左右的蛋白质,含有12∼19%的种皮,种皮中含有30∼34%的粗纤维,全籽中90%的芥子碱、色素、植酸、单宁等抗营养物质也主要存在于种皮中。
油菜籽经清选、烘干、冷却、脱皮和皮仁分离,获得含皮率2%左右的菜籽仁,菜籽仁调质处理,使物料达到适宜的水分和温度后,直接进入低温压榨机中榨油,低温压榨饼残油率10%∼16%(干基)。
在油脂浸出时,膨化料由于呈多孔状结构,溶剂易于渗透,混合油也易于向外扩散,浸出器再加大溶剂喷淋量,适当提高溶剂比,浸出粕残油可达1.5%左右,粗蛋白含量高达45∼48%(干基),且脱皮菜籽粕色泽浅,抗营养因子含量降低,大大提高了粕的营养价值。
而未脱皮油菜籽经预榨、浸出,其粕中粗蛋白含量为35∼40%。
3、油菜脱皮低温压榨工艺特点油菜籽脱皮低温压榨的目的在于脱除纤维部分和色素体,有效地除去其中所含的抗营养因子,得到蛋白质变性小的饼粕,使菜籽粕蛋白质含量提高到45%左右,成为可与大豆粕相媲美的优质饲用蛋白资源,或为进一步制备食用蛋白提供理想原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菜籽脱皮、低温压榨、膨化浸出制油工艺分析
【摘要】
本文以油菜籽的制油工艺为研究对象,针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阐述.文章首先介绍了传统菜籽制油工艺,然后对传统菜籽制油工艺改进的地方进行了分析与阐述,最后在此基础之上对新型菜籽制油工艺进行了总结。
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相关领域提供一些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油菜籽脱皮;低温压榨;膨化浸出;制油工艺;
油菜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位居世界第一,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3,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
根据油菜籽油中芥酸含量的高低,可分为高芥酸(芥酸〉40%)型、中芥酸(芥酸>20%)型、低芥酸(<5%)型三大种类。
我国过去栽培的油菜主要为高芥酸型,主要品种有芥菜型、白菜型和甘蓝型,其脂肪酸组成大致为:油酸15。
79%、亚油酸14.57%、芥酸48.37%。
普通油菜籽不仅芥酸含量高,必需脂肪酸含量较低,而且还含有多种抗营养因子,如硫代葡萄糖苷(含量大概为5%——8%),芥子碱等,这不但影响其营养价值,同时不利于菜籽饼粕的综合利用.
一、传统菜籽制油工艺
1、压榨法
压榨法是借助机械外力的作用,将油脂从油料中挤压出来的一种方法.压榨法是传统制油方法,其工艺流程为:
压榨法工艺简单,生产规模可大可小,适合各种植物油的生产。
但压榨法存
在出油率低、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等缺点,同时由于轧胚蒸炒使菜籽饼粕中蛋白质变性严重,综合利用率低,因此现在压榨法多为小作坊使用。
2、预榨——浸出法
我国目前采用的菜籽加工工艺是预榨一浸出工艺。
其工艺流程为:
预榨——浸出工艺一般采用未脱皮菜籽加工,种皮中的单宁、色素、粗纤维和胶质等抗营养因子进入饼粕中,使饼粕颜色加深,蛋白质含量及其消化率降低,饲用适口性差;采用高温(105-110摄氏度)加热的时间较长时,会导致蛋白质过度变性,使其丧失营养价值;同时,高温带皮加工使油的品质变差,色泽加深,杂质增多,造成精炼困难,加工能耗大、成本高,不利于油的深加工利用。
该工艺的最大优点为出油率高,浸出后的脱溶粕的残油率低,一般为1%左右。
二、传统菜籽制油工艺的改进
1、脱皮—-冷榨-—浸出法
为了克服油菜籽预榨-—浸出工艺使得油和粕的质量都较差的缺点,国外已提出了一种新的油菜籽加工技术,即脱皮-—冷榨——浸出法.其主要工艺路线为:
油菜籽经过干燥一方面可以去除一定量的水分,有利于脱去皮壳;另一方面
可以使硫甙酶钝化,避免硫甙被分解。
冷榨则减少了普通压榨法中蒸炒和轧胚的工序,避免了热处理,使油菜籽油的纯天然特性和营养价值得以保留。
脱去皮壳可以去除大部分植酸、单宁等抗营养因子,减少了冷榨饼粕中的纤维素含量,使其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为下一步的综合利用创造了条件。
此外,菜籽皮壳还可以直接作为燃料提供热动力,或根据其成分研究开发其他产品。
2、脱皮--挤压膨化法
作为对传统浸出法的改进,脱皮——挤压膨化技术正在成为双低油菜籽高效加工新技术。
国内中国农科院油料研究所、武汉工业学院和无锡粮科院都对此进行了研究网,其主要工艺流程为:油菜籽经脱皮后进行挤压膨化,预先挤出少部分油脂,并形成一定的结构料粒,再进行浸出,提高出油率。
该制油工艺由于脱去皮壳使色素减少,能有效改善油脂色泽。
此外,同未脱皮预榨一浸出法的菜籽粕相比,其粕中蛋白含量明显提高,而单宁、植酸、芥子碱等抗营养因子含量降低,大大提高了动物饲用的适口性和营养价值.该种方法不仅适用于油菜籽,也适用于其他多种油料,近年在国外已得到快速发展.
以上两种制油工艺可以结合使用,即脱皮——冷榨--挤压膨化——浸出。
目前,我国己实现了油菜籽脱皮、冷榨、膨化制油的组装,比传统的预榨一浸出工艺产量提高了近一倍。
其工艺路线为:
三、新型菜籽制油工艺
1、双液相萃取法
双液相萃取法是加拿大的Rubin第一次提出的.该方法是把破碎了的油菜籽用互不相溶的两种溶剂,一个为非极性相(己烷),一个为极性相(氨-甲醇),同时或顺序处理,以非极性相溶剂萃取油,以极性相溶剂去除油菜籽中的有毒物质。
该方法能在制取油的同时得到无毒或低毒、低变性蛋白的饼粕.后来有学者对该工艺作了改进,用少量的助剂来代替氨与甲醇和水组成的极性相。
但由于使
用有毒的有机溶剂,引起环境以及能耗问题,该工艺要实现工业化还有待研究。
2、水剂法
水剂法又称水提法,是以水为溶剂利用油料中非油成分对水和油的亲和力不同以及油与水的密度不同,将油分离出来的方法。
与压榨法相比,水剂法条件温和,无需高温蒸炒轧胚,可以得到高品质的油脂和高生物学效价、低变性蛋白或饼粕;与浸出法相比,以水作为溶剂,避免了有机溶剂引起的安全性问题和环境问题。
水剂法制油工艺一般分两种:一种是采用分离蛋白的生产路线;一种是采用浓缩蛋白的生产路线.对于油菜籽而言,通常采用第二种。
水剂法制取油菜籽油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同时进行提油和脱毒,通过热变性作用或调节pH使蛋白质沉淀,从而使大部分抗营养因子溶于水而除去,可以得到含毒少,生物学效价高的浓缩蛋白.而水剂法的缺点则是对机械要求较高,因为想得到较高的出油率,必需将油菜籽研磨的很细(20um),这对于工业化生产来说比较困难。
同时,废水处理也增加了能耗。
3、水酶法概述
水酶法是在水剂法的基础上,降低了对机械研磨的要求,即在一定的机械破碎程度上,以水为溶剂,利用果胶酶、纤维素酶和蛋白酶等作用于油料的细胞壁和脂小体蛋白膜,最大程度的释放和聚集油脂并回收低变性蛋白。
水酶法于20世纪80年代就已产生,但由于酶的昂贵限制了该方法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酶制剂的迅猛发展,以及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展了对水酶法的研究,对象涉及到花生、油菜籽、大豆、葵花籽、椰子、橄榄和玉米胚芽、米糠等各种油料作物、水果和农副产品,所使用的酶的种类也有近十种,所有的研究都表明,应用酶处理原料,可以提高油的品质和副产品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大川,张麟, 刘金波,等。
油菜籽脱皮、低温压榨、膨化浸出制油新工艺. 中国油脂, 2005,30(2):13—16。
[2] 郑晓, 李智,林国祥,等。
基于Hopfeild神经网络的油菜籽脱皮冷榨压榨系数识别。
农业工程学报, 2004,20(4):125-129.
[3] 黄亮,叶平,张安清, 等。
油菜籽脱皮低温压榨工艺及在饲料中的应用。
中国油脂,2005,30(11):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