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病三辨:辨人论治,辨证论治,辨病论治
中医的基本特点之辨证论治

中医的基本特点之辨证论治一、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为辨证和论治的合称,是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慑动观念和辩证观念的具体体现,既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又是诊断和防治疾病的基本方法,是中医学术特点的集中表现,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
1.症、证、病的概念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总是通过一定的症状、体征等疾病现象而表现出来的,人们也总是透过疾病的现象去揭示疾病的本质。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临床表现以症状、体征为基本组成要素。
症状是疾病的个别表面现象,是病人主观感觉到的异常感觉或某些病态改变,如头痛、发热、咳嗽、恶心、呕吐等。
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则称为体征,如舌苔、脉象等。
广义的症状包括体征。
证,又称证候。
证是中医学的特有概念,是中医学认识和治疗疾病的核心。
其临床表现是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以及机体内部各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紊乱的综合表现,是一组特定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全面揭示疾病本质的症状和体征。
其本质是对疾病处于某一阶段的各种临床表现,结合环境等因素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从而对疾病的致病因素、病变部位、疾病的性质和发展趋势,以及机体的抗病反应能力等所作的病理概括。
它标志着机体对病因的整体反应状态,抗病调控的反应状态。
如“脾阳虚证”,其病位在脾,病因是寒邪为害,病性为寒,病势属虚。
这样,病位之脾,病因病性之寒,病势之虚,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脾阳虚证”。
证是由症状组成的,但它不是若干症状的简单相加,而是透过现象抓住了具有本质意义的辨证指标(症状),弄清其内在联系,从而揭示疾病的本质。
可见,证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所以症与证的概念不同。
病,又称疾病,是在病因的作用下,机体邪正交争,阴阳失调,出现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演变过程,具体表现出若干特定的症状和各阶段的相应证候。
病是由证体现出来的,反映了病理变化的全过程和发生、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症、证、病的关系:症、证、病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三者均统一在人体病理变化的基础之上;但是,症只是疾病的个别表面现象,证则反映了疾病某个阶段的本质变化,它将症状与疾病联系起来,从而揭示了症与病之间的内在联系,而病则反映了病理变化的全部过程。
中医学理论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的内容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机体整体统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 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作用而实现的。五脏是代表着整个人 体的五个系统,人体所有器官都可以包括在这五个系统之中。人体以五 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 身组织器官联系成一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 完成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素问.五常证大论》曰:“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 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同病异治,故表现出 不同的证候,因而治疗也就有所不同。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 或所处疾病的阶段不同,或病人的体位差异,故表现出不同 的证候,因而治疗也就有所不同。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发病变的过程中,出现 了相同或相近似的病理变化,表现出相同或相近的证候,故 可用相同或相近似的方法治疗。 由此可知,中医治病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 眼于“证”的区别。相同的证,用基本相同的治法,不同的 证,用基本不同的治法,即所谓“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 异”。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性质的矛盾用不同方法 去解决,就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1、季节、昼夜、地域对人体的影响 2、季节、昼夜、地域对疾病的影响 3、根据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确定治疗原则
辨证论治
病、证、症的概念 辨证论治的概念 辨证与辨病的关系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病、证、症的概念
病: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致病因索引起的一种 复杂而有一定表现形式和发展规律的变化。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即证候。 症: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别现象,是病人主 观异常感觉或某些病态的表现。 从三者的区别可以看出,中医学强调辨证是从 “治病求本”的原则来考虑。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

中篇辨证绪论:一、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与精华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与精华,是中医在诊治疾病时应当遵循的原则。
对疾病进行辨证诊断,是中医学应有的、独特的容,它是治疗时立法处方的主要依据。
无论疾病病种是否明确,辨证论治都能够根据每个人的具体病情进行灵活地处理,从而大大丰富了中医学对疾病的处理能力。
二、证的涵“证”是中医学特有的理性概念,是哲理、医理与临床实践的结合,是认识论、科学观与生命科学、医学实际容的结合。
三、辨证的方法与关系临床辨证的一般思维规律,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症状、体征等病情资料的综合分析,先明确病位、病性等辨证纲领,再确定辨证具体要素,然后形成完整准确的证名。
八纲辨证是辨证的纲领,属于纲领证;病性辨证是辨别证候的性质,属于基础证;脏腑辨证是以病位为主的辨证方法,属于具体证;此外,还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也是中医学辨证分类的方法。
第七章八纲辨证【教学目的】熟悉八纲、八纲辨证,八纲证候相兼、错杂、转化、真假等概念;掌握八纲基本证候的临床表现,熟悉其证候分析。
【教学容】1.八纲、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
2.表里辨证:表证(及半表半里证)、里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3.寒热辨证:寒证、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4.虚实辨证:实证、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5.阴阳辨证:阴证、阳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6.八纲证候相兼、错杂的含义、类型;证候真假的含义、类型、证候特征、病机、辨证要点;证候转化的含义、类型、实质。
7.八纲辨证的意义。
【教学要求】一、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1.了解八纲作为辨证纲领的意义。
2.熟悉八纲辨证的概念;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各自的辨证意义。
二、八纲基本证候1.熟悉表与里、表证与里证概念的相对性;表里两纲的辨证意义。
熟悉半表半里证的概念、临床表现。
掌握表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辨证要点;里证的概念、形成里证的三类原因。
中医确有专长考试题与答案

中医确有专长考试题与答案一、单选题1.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主要依赖于哪个脏腑的功能?A. 心B. 肺C. 脾D. 肾答案:C. 脾2.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的“四诊”方法?A. 望B. 闻C. 问D. 切答案:D. 切3. 中医中的“五行”理论是指哪五种元素?A. 木、火、土、金、水B. 木、火、土、金、风C. 木、火、土、风、雷D. 木、水、金、火、土答案:A. 木、火、土、金、水4. 中医认为,以下哪种体质的人更容易感受寒邪?A. 痰湿质B. 湿热质C. 阴虚质D. 阳虚质答案:D. 阳虚质5. 中医药物学中的“君臣佐使”原则是用来指导什么的?A. 药物的采集B. 药物的炮制C. 药物的配伍D. 药物的剂量答案:C. 药物的配伍二、多选题1. 以下哪些属于中医的“八纲”辨证?A. 阴阳B. 表里C. 寒热D. 虚实E. 风燥答案:A. 阴阳 B. 表里 C. 寒热 D. 虚实2. 中医治疗原则中,以下哪些属于“治病求本”的原则?A. 先治标后治本B. 标本兼治C. 治未病D.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答案:B. 标本兼治 C. 治未病 D.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3. 下列哪些是中医常用的保健方法?A. 针灸B. 按摩C. 食疗D. 药浴答案:A. 针灸 B. 按摩 C. 食疗 D. 药浴三、判断题1.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要负责生殖和发育功能。
(正确/错误)答案:正确2. 中医的“五行”相生相克理论中,木能生火,火能生土。
(正确/错误)答案:正确3. 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开窍于目。
(正确/错误)答案:正确4. 中医的“四气”指的是寒、热、温、凉。
(正确/错误)答案:正确5. 中医的“五味”包括酸、苦、甘、辛、咸,其中辛味能发散。
(正确/错误)答案:正确四、简答题1. 简述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治疗原则,它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综合分析,辨别病因、病性、病位和病机,从而确定治疗的方向和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1]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1]](https://img.taocdn.com/s3/m/1707dd01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be.png)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1]绪论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一)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二)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三)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四)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与方法(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2)医药知识的积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
(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两种不同的观察方法,即直接观察法和整体观察法。
直接观察法,就是采用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
整体观察法,是把活着的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通过分析人体对不同的环境条件和外界刺激的不同反应,结合已有的解剖知识,并运用精气、阴阳、五行学说进行类比推理,从而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一种方法。
(4)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
(1)理论框架的建立:《内经》不但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中医学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继续发展的基石。
《难经》相传系秦越人(扁鹊)所作。
该书内容简要,辨析精微。
00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构成疾病和证候的 基本要素
证
病机本质 的概括
反映贯穿疾病全过程的 总体属性、特征和规律
反映疾病的本质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二)辨证论治
2. 辨证论治基本概念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相关临床资料以明确病变本质
并确立证,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辨证
论治
症状和体征 其他有关材料
(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并贯穿 于预防与康复等医疗保健实践的过程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二)辨证论治 1. 病、证、症的基本概念
病 疾病的简称,指有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理演变的一个 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常常有较固定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要 点、与相似疾病的鉴别点等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 1.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体五脏生理系统简表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
1.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生理功能的整体性
形神一体观:形体与精神的结合与统一 形——形体结构和物质基础 神——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在内的生命活动 形为神之体,神为形之主 形与神俱,尽终天年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1)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地域环境与人体生理
北方多燥寒,人体多腠理致密,体型壮实 南方多湿热,人体多腠理疏松,体型清瘦 一旦迁居异地 ,“不服水土”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2)自然环境对人体疾病的影响 季节气候与人体疾病
➢ 脏腑之间在生理上协调统一、密切配合,在病机上相互影响 ➢ 人是形神统一的整体,因而形与神在病机上相互影响
辨病、辨证、辨病位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体会

h
3
2、辨病论治的重要性
辨病治疗是针对疾病的基本规律的治疗方法,它在痹病的论治的
重要性主要有四点,
(1)传统中医辨证方法,基于“有形内必行诸外”的理论,主要是 靠宏观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手段,搜集辨证素材,运用中医理论 归纳分析,“司外揣内”地进行理论思维辨证,正如《医宗金鉴·四 诊心法要诀》所述“望以目察,闻以耳占,问以言审,切以指参,明 斯诊道,识病根源,能合色脉,可以万全。”虽然辨证论治理论也始 终强调探微求真,辨证精细入微,但其产生,受古代科技水平和时代 的限制,终未摆脱其宏观辨证的局限性,四诊识(证)病的缺陷越来 越多的暴露出来,实难达到万全的境界。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蝶疮流 注)靠仅依靠传统的望闻问切手段,进行辨证论治很难取得显著的临 床疗效。
中医的痹病包含了现代医学多种风湿免疫性疾病,如果机 械的把所有的风湿免疫性疾病按痹证为分若干证型用于临 床,可能对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有效,而对类风湿关节炎治 疗较差,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风湿性关节炎的基本病机为风湿痹病阻经络,热 毒充斥血脉为主,预后良好,一般不会引起关节变形;与 此相反,类风湿关节炎的基本病机为湿热毒痹阻经络、筋 脉、骨节,预后较差,往往引起关节变形,肢体功能障碍 或丧失。
“证”所反映的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某阶段的病理概括,即主要矛
盾,这样,辨证论治对不同的风湿病反映的基本矛盾。认识就相对不
足。虽然辨证论治也强调病证结合,既要辨病,又要辨证,但是其重
视程度较辨证而言,多偏重于辨证。
中医治病不但是着重于辨证论治,而且更着眼于辨病论治,辨病 论治,古代前贤已有经典论述,如在《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前 人医籍中有很多都是病证同治的。
(2)辨病论治还体现在对疾病宏观上总体认识,如病因病机、临床 表现及证侯特点,能掌握痹病的一般发展变化规律等,从而对具体的 论治起到整体指导作用,避免随证变法的被动应付。
国医大师吕仁和:有中医思维特色的“六对论治”

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是新中国首届中医本科大学生,师承名医施今墨、秦伯未、祝谌予等老先生,长期从事糖尿病与肾脏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分泌重点学科和肾病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曾创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与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等。
临床上,吕老采用中医药诊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与多种慢性肾脏病,经验丰富,特色鲜明,疗效卓著。
他曾提出糖尿病防治“二五八”防治方案,“六对论治”辨证论治方法和患者自我调整的“三自如意表”,被患者誉为“三件宝”。
其中,“六对论治”方法最能体现吕老的临床思维特色,现简述如下。
病、证、症并重古人云:“医者,意也”,就是在强调医学是一门考验思维的学问。
我们常说要提高临床能力,实际上最重要的就是临床思维能力。
中医临床思维应该贯穿于从四诊、辨病、辨证到选方用药与调护的整个中医诊疗过程中,其中,中医辨证思维尤为关键。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重要特色,我们强调辨证论治,实际上是在强调个体化诊疗,重视解决矛盾的特殊性。
中医学重视辨证,并不意味着不重视辨病,不重视对症治疗。
医学存在的目的就是治病救人,就是控制疾病进展,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患者寿命。
吕老的“二五八”方案中的“二”,就是指两个治疗目标,即健康加长寿。
事实上,中医学自古就重视辨病。
《内经》就有“脾瘅”“消渴”“消瘅”等糖尿病相关病名,即相当于糖尿病自然病程的糖尿病前期、临床糖尿病期、糖尿病并发症期;《金匮要略》更设“消渴病”专篇,建立了先辨病后辨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模式。
所以,病、证、症都很重要,不能因为强调辨证论治,而忽视辨病与对症治疗。
吕老的“六对论治”方法,实际上就体现了病、证、症并重的中医临床思维。
“六对论治”怎么用?具体来说,吕老的“六对论治”方法包括“对病论治”“对病辨证论治”“对病分期辨证论治”“对症论治”“对症辨证论治”“对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论治”,可以理解为中医辨证论治方法的具体应用,是基于临床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的发展和延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病三辨:辨人论治,辨证论治,辨病论治这是我给我的学生们上课时讲的一些内容,现整理出来,撰成文,供大家指正。
首先,医生治疗的是病人,不是病。
所以,治疗疾病的第一关就是要辨人论治。
同样的一种病,不同的患者,处方有时是截然不同的,医嘱也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千人一方,这样去治病,是治不出好效果的。
我们中国的患者,历来有重药轻医的倾向,所以我们在临床治病时,听得最多的就是患者直接来问,医生我这个病该用什么药?还有很多患者和患者家属,根本不愿意看医生,只愿意电话或者网络咨询一下医生,我今天哪儿哪儿不舒服了,你看我应该吃点什么药?我家某某某生了什么病,你看应该吃点什么药?或者有些干脆问,医生,你看某某药能解决我的病吗?我每天接触到的这类咨询者多得数不胜数,你若不回复他们,他们焦躁得很,有的直接骂你医德不好。
医德这个词,被滥用到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
国家立法禁止医生在未见到患者的情况下开处方,正是为患者的生命安全考虑。
现在有些患者挂号看医生,患者本人根本不来,家属带着患者的检查报告直接就找医生,或者直接通过通讯工具一咨询,就要求医生开方治病,这种情况就让医生很为难。
病人都见不到,怎么辨人论治呢?同样的感冒,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症状,素来健壮的人,和素来虚弱的人,用药就不能一样。
当面看诊都未必能用准药,何况在没看到病人的情况下,就随意用药,搞不好病人就会被治出大问题。
所以做医生要把的第一关,就是一定要见到病人才能看病开方,看不到病人,不要轻易给患者用药建议,以免给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危害。
我们的很多医学教科书,都会写上这样的一些话:医疗并不纯粹只是一个医疗技术的问题,医疗还与患者接受的教育程度,患者的社会背景,患者的个人信仰,乃至患者的性格息息相关,医生行医治病时,首先对患者要有个直观印象,对患者的职业特点,生活习惯和性格特征要有基本的了解。
打个比方说,同样的一种病,不同职业的人得了,作为医生,就要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比如说癌症,有些工作繁忙的人得了这种病,病了之后不知休息,依然到处奔波,就很容易一边治疗一边复发。
这时候我们在治疗患者的同时,就要叮嘱患者一定要多休息,定时作息。
很多应酬很多,经常熬夜,如果不叮嘱患者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即便短期控制住,很快也会复发。
对这类患者,甚至有必要开一些安神助眠的药物,帮助他们睡眠,因为他们经常因为业务压力大,焦虑不安,睡眠不足。
而一些退休或者辞职人士得了这种病,他们有大把的时间休养生息,这时候又要多叮嘱患者参加社会活动,甚至要劝说他们去找点有意义的工作做做,别闲在家里养病。
为什么呢?因为据我自己的经验,这种患者一旦闲下来养病,他就全神贯注的死磕着自己的病,结果每天活得忧心忡忡,压力巨大,这也是很容易导致患者病情复发的。
再比如说,患者在炎热地带生活和在寒冷地带生活,外在的气候因素不一样,对人体的影响也不一样,在我们中医,用药就不能不有所考虑。
同样的,长期生活在空气湿度较大的地区的患者和长期生活在空气干燥地区的患者,用药也是不同的。
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用药也是不一样,情绪乐观的患者和情绪悲观的患者用药也要有所不同,老年患者和年轻患者用药也是不一样的,素来强壮的患者和素来体虚多病的患者,用药同样不一样。
所以我们没有见到患者,没有与患者有直观的接触,没有对患者进行中医的望闻问切的四诊,就不能随便给患者用药。
理想状态下,医生应该对患者的基本情况了如指掌才能给患者治疗。
国外每个社会成员,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家庭医生,这些家庭医生对自己的患者的基本情况,就非常的了解。
辨人论治还有一层含义,这也是我跟我的学生们屡次强调的,就是医生要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判断一下患者的性格特征,判断一下一项医事活动存在的风险。
有些患者或患者家属,可能会给医生带来巨大的职业风险,这样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就要格外谨慎。
我曾跟过一个老大夫做临床,我的老师第一天教我时跟我说,医生治病,一定要注意安全,首先要保障患者安全,第二要保障医生自己安全。
我们国内大的舆论环境过于讲究医生要有医德,很少讲医生处理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时的技巧性的东西,我认为这是个缺陷。
我们中医界特别强调学医要有药王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精神,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篇”和“大医习业篇”也历来被很多中医教师当作入学第一课教给学生。
我个人并没有这样做,我反反复复跟我的学生们强调的是既要保障病人的安全,也要保障自己的安全,不能一味的瞎讲慈悲仁爱,要认识到我们医生这个职业存在巨大的风险。
我说实话,我既不希望我自己,也不希望我的子弟们,因为医疗行业存在的天然的风险,而陷入医患纠纷的麻烦之中。
一个医生要学会控制风险,不会控制风险的医生不是一个好医生。
培养一个医生的成本太高,无辜牺牲自己,对社会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接着我来说说辨证论治。
学过中医的,都会知道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是中医论治疾病的两大思想体系。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论证其治则和治法,并付诸实践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中医辨证论治较为复杂,在中医界争论也很多。
但是正是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最接近现代循证医学的理念。
我曾多次强调,不可以不重视中医理论,也不可以过度迷信中医理论,中医理论和其他医学理论没有两样,都只能算是一种有一定合理性的医学假说。
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有很强的实用性,但是若说靠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可以解决一切疾病问题,那也是胡说八道。
概括来说,中医的辨证论治有六经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多种辨证论治的方法。
在讲病证论治之前,有必要介绍一下中医研究问题的一个基本的特点,这个特点,就是中医书籍里常常强调的“取类比象”思想,中医的各种辨证论治思路,严格说来,均是这种“取类比象”思想的具体应用。
中医缺乏像西医这样完备的解剖学知识,这是中医的不足,也是中医常遭人攻击的薄弱之处之一。
古人通过“察外而知内”的方法,来认识人体内部的变化。
所谓“察外而知内”,就是说通过观察外在的变化,而推测内在的变化。
察外而知内思想的延伸,就是通过观察大自然的变化,来推测人体的变化。
这样的认识问题的方法,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但是也难免失之于主观臆断。
金元时期的一位名医王好古说:“脏腑而能语,医生面如土”,这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人的脏腑能说话的话,那么那些讲起来头头是道的医生们就要面如土色,因为脏腑可能会告诉这些医生们,他们对脏腑的判断纯属乱扯淡。
所以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我们学中医的要掌握好,因为它们有一定的科学性,可以指导我们在临床实践中解决部分问题。
但是同时又要对它们的不够完美的一面保持清醒的认识,避免受其桎梏。
要随时随地能跳出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的圈子,实事求是的去解决患者的问题。
我下面接着讲一讲中医的各种辨证论治思想的具体内容。
六经论证来自于被誉为中医界医圣的张仲景的《伤寒论》,在《伤寒论》中,张仲景把常见病分为六经病:太阳经、少阳经、阳明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
太阳经气主一身之表,所以根据中医“背为阳,腹为阴”的理论,太阳经络就在人身之背,太阳病以头项强痛而恶寒的表证为主。
阳明经主里,其病理机制主要与胃和大肠有关,所以阳明病主要是胃与大肠病。
少阳经络行身之侧,后世医学家认为少阳经属于半表半里,介于太阳与阳明之间,内属胆与三焦,所以有“少阳为枢”的比喻。
少阳病多表现为枢机不利的证候。
三阴病(少阴、太阴、厥阴)均属里,太阴病多为脾虚寒湿证,少阴病多为心肾阳虚寒盛证,或肾阴虚心阳亢证,厥阴病多为肝木侮土,犯胃克脾的证候。
这只是简单的划分方法,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彼此相连,太阳病可能会引发阳明病,阳明病可能会引发少阳病,类似于这样的情况,在《伤寒论》中叫传经。
由表向理传会越来越严重,由里往表传,说明人体的免疫力和疾病抗争后,病情得到缓解,病人有自愈的可能了。
附带一提,很多患者不太理解中医师为什么强调感冒时要先治疗感冒,不能吃治疗其他疾病的药。
这是因为根据传经理论,在患者感冒期间服用治疗其他疾病的药,容易把感冒引起的表邪引入到“里”,导致患者产生各种不可预料的新的病变。
张仲景最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把人体各种不同的病症,系统化分为六大类,并给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疾病的解决方案。
至今为止,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处方,依然有很大的临床价值。
我希望在今后有时间就我自己多年来运用张仲景的六经辨证论治思想治病的经验撰写一些文章出来,供其他学习中医者参考。
但是张仲景的六经究竟指什么,历代医学家也是意见纷呈,讼争不断的。
《伤寒论》在中医界,就像《论语》在中国古代哲学界一样,地位显赫,每个朝代都会有大量的注家为《伤寒论》作注释,某些医学家的注释与另一些医学家的注释,几乎可以打起架来。
我个人倾向于认为这六经论证思想本身就有一定的模糊性,尽管它也有很强的实用性。
我们依据六经论证思想确实可以治疗很多疾病,但是六经论证思想并不能像某些经方学派(中医界将崇信以《伤寒论》为主的古方派称作经方派)医生所说的那样,可以解决一切疾病。
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在盛壮之年,遭遇了一场战后的大瘟疫,当时的经方派束手无策,每天京城各大门都有两千多具棺木抬出,可见当时传染病发作得有多厉害。
京城里的名医们依据六经辨证论治思想去讨论如何解决瘟疫,苦无良策,这件事对李东垣的刺激很大。
常常有些中医迷认为,这是因为当时的医生们悟性不够,没能参悟到中医的精髓,未能深入堂奥。
有些人自以为如果是他自己遇到这种瘟疫,就能应手而愈,我认为这是胡说八道。
而且我甚为厌恶我们中国人动辄祭出“悟性”这么个玩意儿来,动辄以学者悟性不够来为我国传统哲学和医学的不足遮羞。
像医学这样的应用科学,应该清晰、明确、可操作性强,才能算得上真正的精妙。
若真的一直强调“医者,意也”,则很难大力发展。
八纲论治是按照中医的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等八种主要的证型来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定性分析,并据此处方用药治病。
近代医学家施今墨先生更是在此基础上加上气、血,合为十纲。
也有医学家认为应该是两纲六目,阴和阳是纲,表、里、虚、实、寒、热属于六目,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
现代人可能对中医的八纲很陌生,但是这却是中医学的基础。
而且它确实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依据中医的八纲辨证思想,确实能解决部分患者的问题。
阴阳是对病的属性的分类。
中医认为,凡是疾病的产生,都是由于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所致,而医生治病,患者吃中药治病,其根本也在于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
《黄帝内经》强调治病必求其本,本是什么呢?中医认为这个本是阴阳。
这里的阴阳,很难用一句话概括清楚,学者宜熟读《黄帝内经》的《阴阳应象大论》和《阴阳别论篇》等篇章,去理解中医所讲的阴阳。
概括来说,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用以将事物归纳和分类的一种思辨工具,是我们古人认识自然认识自我的一种思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