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
辨证论治概述3

是病位、病性、病因、 是病位、病性、病因、病机的反映。
二、病、证、症的关系 症(Symptom)
即症状和体征 是疾病的外在表现和患者主观的异常感觉。 是疾病的外在表现和患者主观的异常感觉。
二、病、证、症的关系
证与病
• 病:感冒(上呼吸道感染)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 • 证: 病因 病位 病性 病机 病势 表 证 风寒表证 风热表证 风寒 风热 肌表肺卫 寒 热 风寒袭表 风热袭表 邪正俱盛, 邪正俱盛,交争剧烈
辩证与辨证
辨证 辨: 分别,分析,明察 分别,分析, 证: 用人物、 (1) 用人物、事实来表明或断定 (2) 凭据,帮助断定事理的东西 凭据, 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 meanings
辨证 [discriminate] :
辨析考证。 (1) 辨析考证。 辨白引证。 (2) 辨白引证。辨,通“ 辩 ”。
第八章
辨证论治概述
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最基本的诊断和治疗 疾病的方法。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疾病诊治方面:确立了辩证论治的原则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
三、辨证和辨病的关系
三、辨证和辨病的关系
辨病为经,辨证为纬, 辨病为经,辨证为纬,既看到疾病发展的全过 又注意到疾病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 程,又注意到疾病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 以西医诊断为纲, 以西医诊断为纲,中医辨证为目
从现今临床看辨证论治的不足之处
无证可辨、 (一)无证可辨、施治亦难 (二)辨证的误差性和不确切性 (三)辨证论治有时寓有某些方面的不彻底性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

中篇辨证绪论:一、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与精华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与精华,是中医在诊治疾病时应当遵循的原则。
对疾病进行辨证诊断,是中医学应有的、独特的容,它是治疗时立法处方的主要依据。
无论疾病病种是否明确,辨证论治都能够根据每个人的具体病情进行灵活地处理,从而大大丰富了中医学对疾病的处理能力。
二、证的涵“证”是中医学特有的理性概念,是哲理、医理与临床实践的结合,是认识论、科学观与生命科学、医学实际容的结合。
三、辨证的方法与关系临床辨证的一般思维规律,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症状、体征等病情资料的综合分析,先明确病位、病性等辨证纲领,再确定辨证具体要素,然后形成完整准确的证名。
八纲辨证是辨证的纲领,属于纲领证;病性辨证是辨别证候的性质,属于基础证;脏腑辨证是以病位为主的辨证方法,属于具体证;此外,还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也是中医学辨证分类的方法。
第七章八纲辨证【教学目的】熟悉八纲、八纲辨证,八纲证候相兼、错杂、转化、真假等概念;掌握八纲基本证候的临床表现,熟悉其证候分析。
【教学容】1.八纲、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
2.表里辨证:表证(及半表半里证)、里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3.寒热辨证:寒证、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4.虚实辨证:实证、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5.阴阳辨证:阴证、阳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6.八纲证候相兼、错杂的含义、类型;证候真假的含义、类型、证候特征、病机、辨证要点;证候转化的含义、类型、实质。
7.八纲辨证的意义。
【教学要求】一、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1.了解八纲作为辨证纲领的意义。
2.熟悉八纲辨证的概念;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各自的辨证意义。
二、八纲基本证候1.熟悉表与里、表证与里证概念的相对性;表里两纲的辨证意义。
熟悉半表半里证的概念、临床表现。
掌握表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辨证要点;里证的概念、形成里证的三类原因。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全)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中国古代,受到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
对于事物的观察分析方法,多以"取类比象"的整体性观察方法,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
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一是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
而且人体与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
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环境统一性的思想即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串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是由若干脏腑、组织和器官所组成的。
每个脏腑、组织或器官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而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人体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人体内部的统一性。
也就是说,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而又相互制约的,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
人体的这种统一性,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作用而实现的。
五脏是代表着整个人体的五个系统,人体所有器官都可以包括在这个系统之中。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认为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依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则又要靠脏腑组织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其生理上的平衡。
每个脏腑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功能,但又是在整体活动下的分工合作、有机配合,这就是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自然辩证法论文—浅谈中医学中的辩证法

浅谈中医学中的辩证法摘要: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
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医理论是自然哲学性质的医学,中国古代自然哲学概念直接构成中医的理论概念,中医理论的辩证施治原则充分体现了古代自然哲学的辩证法性质。
自然辩证法与中医学有着一定的联系。
关键字:中医学,唯物观,辩证观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受到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的深刻影响,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现存的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黄帝内经》,它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其中包括藏象、经络、病机、诊法、辩证、治则及针灸和汤液治疗等。
《黄帝内经》中许多内容已大大超越了当时的世界水平。
《难经》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系秦越人所著,成书于汉之前,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多个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与《黄帝内经》一样,成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
两汉时期,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写成了《伤寒论》,它是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辩证论的第一部专书,为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
此后,在上述几部医学典籍的基础上,后人又写出了一些流传后世的医学专著。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唯物辩证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不管自然科学家们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总还是在哲学的支配下。
”中医学和其它自然科学一样,总要受一定的世界观的支配和影响。
由于中医学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在其形成的过程中,又受着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因而在它的理论体系中,始终贯穿着唯物辩证的观点。
浅谈中医的辨证论治

浅谈中医的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三大特点之一,同时也是中医药的生命基石。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造就了伟大的中医药。
使中医药学流传至今、经久不衰的发展动力即来自于“辨证论治”,它也是古代唯物主义辨证法哲学思想的根本体现。
一、概述1、辨证论治的概念所谓辨证论治——既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到的有关疾病的各种现象和体征加以综合分析,归纳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则称为辨证。
论治又称施治,则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则又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同时也是对辨证是否正确的检验。
因此说,辨证论治的过程,也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
同时,辨证论治又是治疗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再现,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基本法则。
2、对证与症的认识证与症音同而概念不同。
症——即指某种病中的症状,如:咽喉肿痛、嗳气、头晕、恶心、心烦等。
证——即指证候,它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所表现出的各种症状的概括。
由于它辨证地分析了病变的部位,原因和性质,因而它比症状就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反映了疾病的本质。
所以说中医认识与治疗疾病基本上是从辨证入手,然而加以论治。
举例说明:脾虚泄泻证——是中医内科泄泻中的一个辨证的结果。
它即说明了病变的部位在脾,病理是虚证,临床表现是泄泻,致病因素是湿邪(因为脾喜燥而恶湿,湿伤脾阳则泄泻)。
从而指出了治疗方向,应该是健脾燥湿。
病理病机:病变部位——脾;病理属性——虚;临床表现——泻;致病因素——湿;治疗方法——健脾燥湿。
二、辨证论治的意义为什么要辨证论治?弄清这个问题,须从两个方面论述。
1、正确认识中医的整体观念祖国医学的形成与发展是劳动人民在自然界和疾病的长期斗争中,在朴素的唯物主义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特的理论体系。
她不仅把人体看成是一个整体,而且还认为人与自然界以及周围社会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辨证治缺陷及与辨病治相结合必要性论文

论辨证论治的缺陷及与辨病论治相结合的必要性【关键词】辨证论治;缺陷;必要性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440-01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只要运用中药治疗,就脱离不了这一原则和方法。
但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医辨证的一些缺陷逐渐的显露出来,加之近年来随着西医诊断学和中西医结合的不断研究进步,我们应该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辨证论治的内涵。
在认识上应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使内外之间、上一层与下一层之间密切结合起来。
在治疗用药上,应将传统的辨证论治与现代的辨病论治密切的结合起来。
这是较有成效和可靠的措施。
1辨证论治的缺陷1.1临床存在无症可辨者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日益敏锐的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诊断发现了大量的仅仅依靠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是无法发现的疾病,特别是对于主诉不清,没有主诉的情况下,对于一些完全没有临床症状的疾病。
由于其具有隐匿性和亚临床型,这些患者只有在献血、体检或其他偶然的情况下才被发现。
对于这些患者,由于无“症”可辨,所以根本不可能做到传统意义上的辨证论治。
1.2辨证所需的信息量不足有些患者在就诊时其临床表现仅为一、二处不适,症状比较少而轻,有时会出现时有时无、似有似无的现象,不足以构成辨证所需最低限度的信息量,因此难以做到完整而准确的辨证论治。
1.3证的归纳可能出现偏差患者在就诊时可能会伴有其他种种症状,但是有时所表现出来的症状未必是该疾病的本质反应,有可能是其他合并症的表现,这样如果只是辨证论治就会造成诊断发生偏差。
1.4症状描述因人而异辩证通常是在病症表现的基础上加之患者的主诉,而由于患者的水平不同,对于疾病的认识也不同,在叙述方面常常会出现很大的随意性及个体差异,医生在辩证时如果不能明确判断,受患者表达能力的影响。
其在辨证基础上建立的治疗方案也将会或多或少的受到干扰。
中医论“辨证施治”

中医论“辨证施治”作者:吕斌来源:《少林与太极》2013年第04期中医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就是辨证论治,这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辨证论治又称辨证施治,实质上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
1?郾辨证是论治的前提“辨”是辨别、辨认。
“证”是证候,即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例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
“证”能够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能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揭示出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本质。
辨证,就是将望、闻、问、切这“四诊”所收集到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等情况,概括判断出病症。
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没有辨证就无法准确地治疗疾病。
2?郾论治是辨证的目的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论治是具体的治疗过程,也是辨证的目的。
比如有人感冒了,出现了畏寒怕冷、头疼发热、流清鼻涕等症状,医生经望、闻、问、切,发现他脉浮紧、舌苔薄白,继而诊断为外感风寒感冒,治疗宜解表散寒,于是让他吃感冒清热颗粒。
例如,在一个完整的辨证论治过程中,医生通过一系列的症状,结合四诊的结果,辨认出他的“证”是“外感风寒”。
辨证后,让他吃感冒清热颗粒则是“论治”。
从中不难发现,“症”和“证”也有区别。
症是疾病表现出的症状(畏寒怕冷、头疼发热、流清鼻涕),证是疾病类型(外感风寒)。
简单来说,辨证是认识疾病,搞清楚病人究竟得了什么病;论治是处理疾病,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在治病时,这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3?郾辨证论治的体现很多人容易把“辨证”错写成“辩证”。
我们常说的“辩证”是一个哲学名词,意思是要合乎辩证法,要用对立统一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和方法看问题。
这自然和中医名词的“辨证”有很明显的区别。
不过,在中医辨证中,也会涉及辩证法的相关内容。
例如,一种病在不同的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证,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可能出现类似的证,这就要求我们辩证地看待病和证的关系,具体来说有“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两种情况。
中医基础理论(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并贯穿于预防与康复等医疗保健实践的过程。
中医学在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过程中,既强调辨证论治,又讲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一、症、证、病的基本概念(一)症的基本概念症,即症状和体征,是机体发病而表现出来的异常表现,包括患者所诉的异常感觉与医生所诊查的各种体征。
如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烦躁易怒、舌苔、脉象等,都属症的概念。
症是判断疾病、辨识证的主要依据,但其表现的是疾病的表面现象甚至假象,所以未必能完全反映疾病和证的本质。
同一个症状,可由不同的致病因素引起,其病机不尽相同,也可见于不同的疾病和证中。
孤立的症状或体征不能反映疾病或证的本质,因而不能作为治疗的依据。
(二)证的基本概念证,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病机本质的概括。
如脾胃虚弱证,病位在脾胃,病性为虚。
证是病机的概括,病机是证的内在本质,证所反映的是疾病的本质。
证候,即证的外候,是指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病势等本质有机联系的反应状态,表现为临床可被观察到的症状等,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如食少纳呆,腹胀便溏,倦怠乏力,面黄,舌淡红苔白,脉沉缓,属于脾胃虚弱证的证候表现。
证具有个体差异性、时相性、空间性和动态性特征。
其一,证的个体差异性。
由于人的体质差异,故感受同一病邪,可能表现为不同的证。
即便同一病证,由于个体反应性差异,也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其二,证的时相性。
同一疾病,由于所处于阶段不同,临床表现各异,因而证也不同,如积聚,在初期、中期和晚期的不同阶段,证会发生变化。
其三,证的空间性。
如感冒,与不同地域的气候有关,形成风寒感冒证、风热感冒证、暑湿感冒证等。
其四,证的动态性。
由于疾病受内外环境多种因素影响,可不断发生变化,故证在疾病过程中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因此,在临床辨证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证的个体差异性、时相性、空间性和动态性特征,才能进行正确判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
中医学——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然而此证非彼症,很多人将证和症分不清;所谓症,指的是疾病的外在表现,而证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更加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所谓辩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为施治,则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通过辩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辩证论治的正确与否。
辩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
辩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基本原则。
中医认识并治疗疾病,是既辨病又辩证。
辩证首先要着眼于证的分辨,然后才能正确的施治。
例如感冒,可见发热、恶寒、头身疼痛等症状,病属在表,但由于致病因素和机体反应性的不同,又常表现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种不同的证。
只有把感冒所表现的“证”是风寒还是风热搞清楚,才能确定用辛温解表还是辛凉解表的方法进行治疗。
由此可见,辩证论治既区别于见痰治痰,见血治血,见热退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对症疗法,又区别于那种不分主次,部分阶段,一方一药对一病的治病方法。
辩证论治作为指导临床诊断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由于它能辩证的看待病和证的关系,既可看到一种病可以包括几种不同的证,有可看到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一种证,因此在临床治疗时,还可以在辩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方法来进行治疗。
所谓“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
还以感冒为例,由于发病的季节不同,治法也不同。
暑夏感冒,由于感受暑湿邪气,故在治疗时常须用一些芳香化湿浊的药物,以祛暑湿。
这与其它季节的感冒治法就截然不同。
再如麻疹因病变发展的阶段不同,因而治疗方法也各有不同,初起麻疹未透,治疗宜发表透疹;中期肺热明显,治疗则需要清肺;而后期主要是余热未尽,肺胃阴伤,治疗又需要以养阴清热为主。
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此也可采取相同的方法治疗,这就是“异病同治”。
例如久痢脱肛、子宫下垂等,虽然是不同的疾病,但如果均表现为中气下陷,就都可以用升提中气的方法治疗。
由此可见,中医治病主要着眼于病的不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的区别。
相同的病机,可用基本相同的治法;不同的病机,就必须采用不同的治法。
所谓“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其本质就是由于“证”的概念中包涵着病机在内的缘故。
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
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法则,就是辩证论治的精神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