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病与辨证

合集下载

浅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浅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外寒表证 , 以及水饮 内停所致 的颜面水肿 , 身体疼
痛,咳嗽喘息 , 痰多清稀 , 脉浮弦或浮滑等。 外寒非
汗不解 , 内饮非 温不化 , 故方 中用麻 黄发汗解 表 ,
浅 谈 辨证 与 辨病 相 结 合
王俊 英
( 同市矿 区中医院 , 大 山西 大同 0 7 0 ) 3 0 3
序是 由证 到因 , 审证求 因 , 其优点是
注重整体 , 其缺点是失之笼统 , 缺乏 准确性 ;西 医辨病 的程序是 由因到
症, 由实验研究到 临床 , 其优点是 注
重病 因及组 织结 构的变化 ,诊 断较 准确 , 其缺点是失之 于片面和死板 , 缺乏灵 活性 。如 子宫 内膜异位症是 由于部分有 功能的 内膜周期性 出血 蓄积 于局部 ,引起周 围组织纤 维化
有少许瘀 块 , 经期小腹胀 痛 , 按其腹
部柔 软 , 脐旁似有物 而非块 , 舌红苔
及对致病 因素的反应状态 、病变组
织之损 害程度 等 ,作 出准确诊 断并 判断预后 。 由此可见 , 中医辨证 的程
薄白 , 脉沉细。 先投 当归芍药散合桂
枝茯苓 丸 , 继投 当归芍药 散加丹参 、 香附 、 乌药 、 茴 香 、 小 元胡 , 服药 半 月 ,腹痛 明显 减轻 ,胃脘及 脐周舒 适, 自觉腹 中肿块豁 然若 失 , 摸之亦 无块状物 , 月经亦趋正常。 既然辨 证和 辨病 各有 优缺 点 , 因此 ,笔者主张将两种方法 结合起
宣肺平喘 , 配桂枝可增强解表散寒之功。 但饮为 阴
邪, 易伤 阳气 , 素有 痰饮 患者 , 正气多已受损 , 难于 胜任麻桂辛散之峻剂 ,故配 白芍之酸 收,敛 阴和
营, 使麻桂解表而不伤正 。干姜功擅温中散寒 , 温

辨证和辨病专业医学知识

辨证和辨病专业医学知识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科学的诊断应无条件接受,因 此本人在临证时主张采取双重诊断, 灵活运用“病证结合”、“无症从 病”、“无病从证”等方法。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辨证抓主症
其中肝气郁结,气滞血瘀,遂致脉 络壅塞,这是形成鼓胀的前提;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脾脏功 能受损,运化失职,遂致水湿停聚, 这是形成鼓胀的一个基本因素;再 就是肾脏的气化功能受损,不能蒸 化水液,而使水湿停滞,这是病情 加重,日久难愈的重要因素。所以 对肝硬化治疗,不仅局限于肝,还 应考虑脾肾或其它脏腑,要在动态 中把握病机。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根据临床上某一个或某几个突出 的临床表现而确定的,如哮喘、眩 晕、消渴等; ■根据致病因素或主要病理变化而 命名的,如痰饮、痨瘵、痹病等; ■以感受四时温热病邪的特点而命 名的,如风温、暑热、秋燥、冬温 等; ■采用取类比象法,抓住某些疾病 的临床表现特点形象地予以命名的, 如奔豚气、梅核气、霍乱等。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2 辨证抓主症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辨证抓主症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是精髓, 对辨治现代医学诊断明确的疾病, 不能只停留在西医诊断,中医辨证 分型的框架上,而应运用中医理论, 分析疾病内在的规律及不同阶段的 病机演变,从病机分析入手,从总 体上、动态中把握治疗,抓关键、 抓主症。

中医诊断学中的辩证与辨病双向思维研究

中医诊断学中的辩证与辨病双向思维研究

PART 03
辩证思维在中医诊断学中 的应用
REPORTING
辩证思维的概念和特点
辩证思维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 思维之一,强调从整体、动态 、联系的角度看待疾病。
辩证思维具有全面性、灵活性 、深刻性等特点,能够揭示疾 病的本质和规律。
辩证思维强调阴阳五行等中医 基础理论的运用,以指导临床 实践。
辩证思维在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性
研究目的和方法
研究目的
明确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探讨辩证与辨病双向思维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应用,为 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和推动中医学术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理论分析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系统梳理和分析中医诊断 学中辩证与辨病双向思维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
论文结构安排
01
02
介绍中医诊断学的历史渊源、基本理论和临床实 践现状,阐明其在中医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辩证与辨病的概念及关系
阐述辩证与辨病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内涵、特点及 其相互关系,强调二者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互补 性和协同作用。
双向思维的研究价值
分析辩证与辨病双向思维在中医诊断学中的研究 价值,探讨其对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推动中 医学术发展的重要意义。
实践案例
例如,在治疗感冒时,中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辩证分析,确定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 等类型;同时结合现代医学知识明确感冒的病因和病理过程,从而制定出更加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这 种辩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治疗方法能够显著提高感冒的治疗效果。
PART 06
结论与展望
REPORTING
研究结论总结
辨病思维具有整体性、动态性、个性化等特点,注重从整体上把握疾病的发展变化 规律。
辨病思维在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性

辨病与辩证

辨病与辩证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病(Disease Diagnosing)与辨证(Syndrome Identifying),都是认识疾病的过程。

辨病即是对疾病的辨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辨证是对证候的辨析,以确定证候的原因、性质和病位为目的,从而根据证来确立治法,据法处方以治疗疾病。

辨病与辨证都是以病人的临床表现为依据,区别在于一为确诊疾病,一为确立证候。

中医学是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强调“证”的辨析和确立,然后根据“证”处方遣药,施以治疗。

但中医学临床上从来就少不了“辨病论治”的方法。

特别是在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之初,证的概念尚未从病中分化出来,当时就是以“病”作为辨析目的的,治疗也就依据病来进行。

如《内经》十三方基本上是以病作为治疗靶点的。

其后,《神农本草经》、《诸病源候论》等著作也以病作为治疗目标,如以“常山截疟”、“黄连治痢”等;金元时期还出现了一批以病为辨治目的的“专病”性著作,如刘完素的《三消论》、熊笏的《中风论》等。

即便在近代,中医学在注重“辨证论治”的同时,也仍在运用“辨病”思维。

如中医学对肺痨、肺痈、肠痈、湿疹、疟疾、麻疹、水痘、天花、蛔虫病等病的防治,也是基于辨病的思维。

因此,中医学的辨病思维与辨证思维是同时存在的,交织在一起的。

但由于中医学对病的认识仍停留的宏观水平上,缺乏对其的细微机制的研究,没有从细胞和分子水平上认识疾病的病理机制,也不可能从细微结构的病理改变去认识其相应机能的失常,因而在西医学东渐之后,中医学的辨病思维受到很大的冲击,以原来的与辨证思维同时应用,并驾齐驱,变成基本上被淘汰的地位,而辨证思维因是中医学所特有的,反映了中医学的诊治疾病的特色,故得以迅猛的发展,成为中医学诊治疾病思维方法的主流。

一般认为,中医学的辨证思维起于张机的《伤寒杂病论》(即现在所见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其云“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确立了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并以六经辨证辨析外感热病,以脏腑辨证辨析内伤杂病,构筑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

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的优劣

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的优劣

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的优劣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尤其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精髓,是中医诊疗疾病的重要原则和方法。

作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东汉时期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

辨病论治,是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确立证候的思维和实践的过程,即将四诊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势,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然后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在临床治疗时具有良好效果,这已经是人们的共识。

除了治愈疾病之外,它的长处还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目前有很多疾病人们未能正确认识,只能以综合征加以命名,缺少治疗办法,或虽有认识,但在治疗上尚无良策,如艾滋病等,辨证论治却能在一定程度上调整机体生理功能,改善症状并提高生存质量。

第二,诸如身体某部分不适但实验室指标无改变的第三状态,辨证论治也能起到恢复健康的作用。

但是由于证具有隐匿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的本质,但又不能完全反映病的本质,具体到临床上则表现为有“病”而无“证”可辨的情况。

如乙型肝炎在无症状期,可通过实验室检查而确诊,但由于缺乏临床症状而无法辨证,此时我们不能因为无证可辨而放弃治疗,相反我们可根据其病来进行论治,方不至于延误病情。

所以,我们必须既讲辨证论治,又要重视辨病论治。

辨病论治是指针对某一疾病采用专方专药的治疗。

所以我觉得辨病论治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中医治疗疾病时除了辨证论治外,也注重辨病论治。

如古人治疗肠痈用大黄牡丹汤,治疗脏躁用甘麦大枣汤,常山治疟,鸦胆止痢,都表明专方,专药有很强的针对性,在一定的情况下无需辨证论治。

但是,辨病论治只是针对性的矫正了某“病”的一般的基本的病理改变,而事实上由于引起病时或“病”的演变过程中,机体内外环境的种种特殊性,在具体到当时情况下的某个病人时,必然存在着特殊的病理变化——证候的不同;再者,辨病论治主要着眼于病变组织器官的局部病理变化,而辨证论治则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着眼于机体的整体病理反应。

试析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的本质区别及其相互结合的意义

试析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的本质区别及其相互结合的意义

试析"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的本质区别及其相互结合的意义一、关于“证”、“病”区别的一般观点"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最大特点,要学中医,必须掌握好“辨证论治”【1】。

作为中医学的临床体系,它与西医学的“辨病论治”遥相对应:“由于中医和西医发展的历史不同,所以对疾病的认识方法、理论体系也完全不同。

但是两者都是人类同疾病进行斗争的手段,这个手段的最终形式,中医采用‘辨证论治’,西医采用‘辨病论治’”【2】。

所以,中西医结合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的结合,而这种结合的前提就是要先研究清楚两者间的不同点。

“证”、“病”的差别基本上可以代表“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的区别。

因为这两个不同体系的实质内容就在“证(病)”和“治”二字,而“治”是决定于“证(病)”的,“证(病)同治亦同”,“证(病)异治亦异”。

喻嘉言说:“医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认证”。

朱丹溪说:“认证为先,施治为后”【3】。

因此本文分析以“证”、“病”差别为主,而“治”的差别则偶及之。

历来学者论述“证”与“病”的区别时,多是褒前贬后。

一般认为:“同病异证(异治)”与“异病同证(同治)”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3】。

“证”概括了疾病的个性,因为同一个病可辨为不同的证。

“证”又概括了疾病的共性,因为不同的病可辨为同一个证。

集个性和共性于一身,就称为“证”的“典型性”。

显然,言下之意,作为证的相对面,“病”就不具有“典型性”或者说具有“不典型性”了。

作者认为,上述这些“证病同异”现象纯属一种表象,而不是“证”、“病”区别的本质。

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同异”的呢?没有满意的回答。

因此,人们在目前来说,对什叫“证”,什么叫“病”,并没有明确的概念。

例如有一种观点:“当然临床上西医对一些疾患也说证(症),如‘更年期综合症’,‘内耳眩晕症’等等;中医有时也说病,如‘痢疾’,‘消渴’,‘黄疸’等等。

中医外科的辨病与辨证

中医外科的辨病与辨证

中医外科的辨病与辨证中医外科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外科病症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外科在辨病和辨证方面有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从辨病和辨证两个方面详细探讨中医外科的特点和应用。

一、辨病辨病是指对病情进行准确的判断和识别,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病因。

中医外科的辨病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1. 病史:仔细询问患者的发病经过、症状表现、病程以及相关检查结果等,以了解个体差异和疾病演变的特点。

2. 体格检查:通过观察、问诊和望闻切诊四诊合参,对患者进行综合体格检查,包括形态、生理和病理反应等方面的观察,从而了解疾病的具体情况。

3. 辅助检查: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血液、尿液等实验室检查,以获取更全面的病情信息。

4. 望闻问切:中医外科特别注重对患者的望、闻、问、切四个方面进行细致观察和询问。

望病主要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情况来识别病情。

闻病是通过听取患者的言语声音、呼吸声等来获取病情信息。

问病则是询问患者的具体症状、感受、并结合病史进行综合判断。

切病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病灶进行触诊或切开,以判断病情和疾病的发展程度。

通过以上辨病的方法,中医外科可以准确判断出患者的病情,并进一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二、辨证辨证是指根据病情和辨病结果,进行辨证施治,即根据中医理论对疾病进行整体辨证判断。

中医外科的辨证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1. 病因辨证:即通过辨别病因,如外伤、感染等,来确定疾病的发生原因,从而指导治疗。

2. 病位辨证:通过辨别疾病的发生部位,如肺部、心脏等,以及病灶的大小、形态等特征,来确定病情的轻重和治疗的方向。

3. 病势辨证:通过辨别疾病的病程、进展速度等特点,判断病情的发展趋势,以及调整治疗方案。

4. 机体辨证:辨别患者的体质、体力、免疫功能等机体差异,以及其对治疗的反应情况,从而指导个体化的治疗。

通过辨证施治,中医外科可以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八大辩证方法

中医八大辩证方法

中医八大辩证方法中医八大辩证方法是中医学中常用的医学辨证方法,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观察、问诊、望、切四诊,来判断疾病的病机以及辩证论治的依据。

下面将分别介绍中医八大辩证方法。

首先是辨证求因。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外感、内伤、情志变化、饮食失调等原因导致的。

辨证求因是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观察病情等方式来探求疾病的发生原因,从而为后续的辩证治疗提供依据。

其次是辨证求证。

中医辨证是通过观察病人的脉象、舌诊等方式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机,以及辨证施治的依据。

比如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和厚薄,舌体的形态等来了解病人的脏腑功能以及病变情况。

再者是辨证属象。

辨证属象是指根据疾病的症状和表现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归属。

中医辩证主要强调整体感觉,通过病人的临床表现,如发热、汗出、咳嗽等,来判断病人所属的证候。

其次还应观察面色、舌苔、脉象等进行综合判断。

另外是辨证异同。

中医辨证方法还注重判断不同证候之间的异同,比如分辨实证和虚证,以及分辨寒热等不同属性的证候。

辨证异同可以指导后续的方药选择和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的应用。

然后是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根据辨证结果制定治疗方案。

中医辨证论治注重辨证立法,根据病人体质、环境和病因等综合因素,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如草药调理、针灸、艾灸、推拿等。

此外还有辨证与辨病。

辨证与辨病是将病人的症状、脉象、舌诊等进行分析,找出病因,进一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势,从而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最后是辨证与辩治。

辨证与辩治是将辨证结果与实际治疗相结合,根据病情的进展和疗效的反馈,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

中医强调病乃虚实寒热之变化,病机可随病程调整,因此辨证与辩治是一个不断完善和调整的过程。

综上所述,中医八大辨证方法是中医学中重要的辨证论治方法,通过观察、问诊、望、切四诊,辨别疾病的病机和病变,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些方法紧密结合中医理论体系,强调综合判断和个体化治疗,对于提高中医治疗的准确性和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病与辨证前言现在人生病的很多,大部分是生活习惯不好造成的。

如果仅依靠医生,医生就太累了,忙不过来,有时医院治疗的疗效不一定好。

所以学中医就很有必要,了解身体是怎样运行的。

生病是身体出了问题,把导致生病的因素避免了,比如吃得多、运动少、熬夜等不良习惯改正了,生活方式健康了,就不容易生病。

学了中医,像感冒发烧咳嗽,自己就可以治愈。

每个人通过学习都可以成为家庭医生,让家人健康。

为了让更多的人受益,免除对疾病的担心,今天开始我们一起学习《伤寒论》,学习医圣张仲景的伤寒心法,回归原始经典。

大致每天分享一次,学习:1.人体的证和病有什么不同;2.人体能量大循环运行原理;3.治病三个方向,人体的阴阳、病位和淤堵;4.六经病的代表方子;5.病例医案讲解;6.治病的十大原则;7.如何诊脉;8.如何尝药和用药剂量等等。

需要准备的书:《大医至简-刘希彦解读伤寒论》、《大医至简-刘希彦解读金匮要略》。

每天晚上或者中午语音分享一刻钟到二十分钟,这样学习压力不大。

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古中医,农村包围城市,从民间慢慢发展到中医界,让社会大众都能够受益,远离病苦,不再害怕恐惧。

一个人学习掌握了中医,就是一个火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虽然不一定能治愈所有疾病,但是解决基本常见病,比如感冒、发烧、咳嗽,这对家庭就是很大的帮助。

有的师兄学习后家人的小病自己就治愈了,在疫情期间心里也没有担忧,这就是学习的好处。

最重要的是,学起来不难,大概只相当于小学三年级的作业难度,只有认真学习每个人都能学好。

辨病与辨证大家好!现在我们来一起学习,非常感谢大家来听。

因为学了《伤寒论》以后对自己、对家人都是一个好的保障,可以了解人体是怎样运行的,知道感冒、发烧、咳嗽,包括我们平常见的糖尿病、高血压、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是怎样得的,然后我们把这些致病的因素去除掉,改变不好的生活习惯,这样身体慢慢向好的方向转变,就不容易得病。

这个是学中医最大的意义。

如果我们没有做到提前预防、治未病,已经生病了,就按照《伤寒论》里的方法来辨证,这是一个什么证,然后再开方子,吃药,就可以治好。

大家在听的时候,先把自己的身体调好。

不管是坐着还是站着,后背要正直,不要弯着,有的人看手机时脖子是伸着的,把后背和头保持一条直线,后脑勺向上轻轻提一点,下巴微收,这样脊椎是自然直立,头骨压到颈椎,颈椎压胸椎,胸椎压腰椎,腰椎压髋骨,髋骨压腿骨,保持正直,就不必用很大的力支撑它,我们后背的肌肉韧带都会得到放松。

在这种放松的状态下,气血就节省了很多消耗。

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练武术、练书法、打坐,首先要求身体坐正,“坐如钟,站如松,卧如弓”,身体姿势坐对了,然后松下来,肌肉是放松的,不紧张,就不用耗费额外的气血。

长年累月下来,就会节省很多气血,身体慢慢就恢复到一个健康的状态,就好比睡觉时身体的各项机能得到了恢复。

所以大家在听的时候坐正了,后背和腰部松下来,后脑勺上提,下巴微收,全身放松,哪怕你坐着看电视、站着或者开车呢,都可以保持这样的一个姿势。

尤其是在散步走路的时候保持这样一个姿势,坚持下去养成了习惯,就不容易得颈椎病、腰椎病。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写的一本著作,是在商朝的《伊尹汤液经》的基础上扩充写成的。

把疾病归为六经,六种病症,治疗起来效果很好。

唐朝的药王孙思邈著作了《千金药方》,后来看到了《伤寒论》,就非常赞叹,说“仲景方特有神工”,又重新写了《千金翼方》,意思是说有了《伤寒论》的帮助,《千金药方》像长了翅膀一样飞了起来。

《伤寒论》治病疗效是非常高的,历代的中医大家都对张仲景推崇有加,不管是扶阳派、温病派、滋补派、金元四大家、近现代的这些医家,都对张仲景非常的推崇。

那我们要看看张仲景用怎样的思路来写《伤寒论》。

后世在注解《伤寒论》时很多按照《黄帝内经》,这个是不对的。

根据《古本康平伤寒论》这个版本,序言里写到: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注: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卒病论。

素问就是《黄帝内经》里的,这里是备注,可能是晋朝的王叔和或者后人在整理伤寒论时加上去的,这个对后世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大家都在用黄帝内经来解释伤寒论。

但是我们应该多读伤寒论的原文,多抄写原文,用伤寒论来解释伤寒论,以论释论。

接下来我们来讲脉证和病如何来区分,辨病和辨证有什么不同。

一般学中医,学伤寒论,我们会说这是一个桂枝汤证,麻黄汤证,然后怎样来治。

但是现在人喜欢叫病名,比如说我感冒了,吃什么药。

这个感冒是一个病名,但是感冒的情况在伤寒论里有很多种情况。

比如太阳中风,一个人夏天感冒了,脉比较浮,汗出,流鼻涕打喷嚏发烧,这几个症状合在一起我们称为桂枝汤证,喝桂枝汤就可以了。

如果是太阳伤寒呢,感冒分很多种,不出汗,脉浮紧,全身酸痛,骨节疼痛,用麻黄汤就可以了。

如果感冒了是一个温病,比如一个小朋友,吃了很多零食,感冒了,流鼻涕打喷嚏,但是小脸发烫发红,红扑扑的,有口气,喜欢光着脚到处跑,屁多屁臭,大便很臭,这就是温病,可以用麻杏石甘汤来清他的热,清了热感冒就好了。

还有大青龙汤证、小青龙汤证,都属于感冒,但是我们要辨证。

中医在看病的时候真正做到了私人定制,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来开不同的方。

即便是同一个人,吃了三天药,症状变了,药方就要变化,这个就真正做到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实事求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开方。

而不是医生喜欢什么方子就开什么方子,而是根据这个病,不是听医生的,也不是听病人的,而是根据病人身体的情况,病人的身体需要什么帮助,它在怎样向外排病,我们就顺势帮助一下,这样是疗效最好的治疗方法。

有人来看病,就问医生,我得了糖尿病能不能治(比如还有痛经、带状疱疹)。

问这样的问题是不懂中医的原理,中医是辨证施治,不是辨病施治。

比如今年爆发了新冠肺炎疫情,新冠肺炎能不能治呢?同样是感染了病毒,病人的情况每个都不同,都需要辨证施治,每个人的方子都不同。

有人的痰很多,血氧含量低,无汗,发烧,全身酸痛,就用麻黄桂枝发汗解表,用桔梗来宣散排痰。

身体有什么需求,就开怎样的方子来帮助身体,本来不能出汗,桂枝把能量调集到体表,麻黄打开毛孔,汗就出来了,病毒也随着汗水排出去了;血氧含量低,是因为肺部的痰盖住了肺泡,把痰宣散排出去了,氧气的吸收正常了,血氧就恢复了。

所以在西医来讲新冠肺炎没有特效药,发明新药需要一个周期,包括新冠肺炎疫苗的研制需要几期试验,确实安全有效才能投入使用。

现在美国、巴西、印度、欧洲的疫情有一个二次爆发高峰,如果使用了中医,医护人员的压力会减少很多,也会救很多人的命。

即便一个感冒也分很多种,新冠肺炎也是病人不同开方也不同,身体基础好的开一个方子,如果病人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开方时这些都需要综合考虑,才能开出合适的方子。

所以说中医是辨证施治,中医是不分科的。

医院里有各个科室(妇科/儿科/心内科/肾科等),而一个好的中医大夫一个人就是一所医院。

比如一个人感冒了,没有汗,发高烧,全身酸痛无力,恶心吃不下饭。

没有汗是体表的证,全身酸痛是在身体的体表,身体在体表排病;恶心吃不下饭,是肠胃,是人体的里;脉浮紧,在手腕的位置,脉是浮的,轻轻搭上去就能感受到,同时脉绷得很紧,这就是太阳伤寒,麻黄汤证。

治感冒是这样的,治其他病也是如此,比如一个人得了糖尿病,诊病是不是不同呢?不是,还是要看这个的脉,血管里面血液是否充实,身体是在体表排病,还是在里排病,还是在表里之间,身体有没有淤堵,身体的寒热情况,这就是诊病的方法。

基本上诊病都是这样的流程,治疗癌症,还是治中风高血压,治疗疑难杂症都是一样的取证过程。

就好像警察破案,要调查取证,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发生的经过,发生了盗窃案,间谍案,杀人案等等,都是同样的取证,搜取全面的证据来分析破案。

哪怕一个小案子,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取证,分析案情,审问,得出结论,流程都是一样的。

警察破案的过程,就相当于医生看病的过程,医生要看人体运行发生了哪些异常,身体在怎样做自我调整来恢复,弄明白了这个,顺势而为帮助一下人体,病就好转了。

中医是整体施治,如一个人得了胃溃疡胃炎,这只是一个证,要问病人每天饮水多少、胃口好不好、走路有没有力气、肚子痛不痛、腰痛吗、脖子紧吗、小便是否正常、大便一天几次、睡眠好不好、腿有没有抽筋、有没有心烦口苦等等,接着诊脉,根据所有取的证来整体施治、辨证施治。

比如我小的时候手脱皮,医生说缺维生素,如果这个结论合理,那全家人吃的饭菜一样,我怎么缺维生素呢?还是我的脾胃消化吸收能力弱了,如果肠胃吸收功能好,就不会缺维生素。

当然以中医来分析,手脱皮是有肠痈或瘀血,肠痈瘀血去除了,手脱皮就好了。

如果这个胃炎诊断是桂枝汤证,吃桂枝汤就好了;如果是小柴胡汤证,吃小柴胡就好了。

所以中医不是辨病的,要取证,像法官断案一样。

在伤寒论里主要是脉和证两个方面,首先是诊脉。

诊脉时不要当作诊脉,就把人的血管当作一个水管,感受这个水管的粗细,是否充实,跳动的次数,水的流动是否顺畅均匀等等。

接着看这个人的证,是在身体的体表、里和表里之间,在哪个位置排病。

接着看身体的气血是否足,气血足是阳,气血不足是阴。

接着看是否有淤堵,气滞、瘀血、肠痈、水饮等。

在古代东汉的时期,病人的病比较单纯,应该治疗起来比较容易,甚至在三四十年前人们得的病也比较简单。

现在的人好吃不运动,深夜不睡刷手机熬夜,胡吃海塞,脑筋高速运转,很多病越来越不好治了。

伤寒论是脉证并治;还有的医学流派是凭脉诊断疗效也不错;有的是外治法,针灸推拿按摩,效果也很好;还有人是通过锻炼身体,运动,站桩等也可以使身体很健康。

人体只有一个,这些方法都有效果,就说明了人体是全息的。

这些方法都很好,每一种方法掌握好了,掌握透彻了,都可以让身体保持健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