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初中物理知识点大全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九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九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

一、力和压力1.力的概念:力是改变物体状态的原因,用牛顿(N)表示。

2.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状态、形状或速度,使物体发生位移或形变。

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4.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是将多个力合并为一个力,力的分解是将一个力拆分为多个力。

5.力的平衡:在力的合成等于零时,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在力的合成不等于零时,物体处于力的不平衡状态。

6.压力的概念:单位面积上的力称为压力,用帕斯卡(Pa)表示。

7.压力的计算公式:P=F/A(P为压强,F为作用力,A为受力面积)。

二、力的测量1.力的测量: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常用仪器,力的单位是牛顿(N)。

2.弹簧的伸长量与作用力成正比的原理:胡克定律。

3.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灵敏度:力的测量范围称为量程,单位力产生的示数变化量称为灵敏度。

三、平衡力与摩擦力1.平衡力和重力:当物体受到与重力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力时,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2.物体受到的平衡力的情况:悬挂重物的情况下,悬挂点受到的拉力等于重力的大小。

3.物体受到的平衡力的分析:分解力的平衡条件,绘制力的平衡示意图,根据力的平衡条件进行分析。

4.摩擦力的概念: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静止时,两个接触物体之间存在的力称为摩擦力。

5.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6.摩擦力的影响因素:物体间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积、物体材料等。

四、力的作用效果1.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状态、速度或形状。

2.速度对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速度的力称为加速度,使物体速度减小的力称为减速度。

3.力对物体形状的作用效果:拉力使物体变形产生拉伸应力,压力使物体变形产生压缩应力。

4.力对物体状态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例如使物体开始运动或停止。

五、动力与机械能1.动力的概念:使物体发生运动或改变物体状态的力称为动力。

2.动力的大小和方向:与物体质量和加速度有关。

3. 动力计算公式:F = ma (F为力,m为物体质量,a为加速度)。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初三物理知识点11机械能及其转化1.机械能(1)定义:重力势能和动能统称为机械能。

(2)单位:J。

(3)影响机械能大小的因素:①动能的大小;②重力势能的大小;③弹性势能的大小。

2.动能和势能的转化(1)在一定的条件下,动能和势能可以互相转化。

(2)在分析动能和势能转化的实例时,首先要明确研究对象是在哪一个过程中,再分析物体质量、运动速度、高度、弹性形变程度的变化情况,从而确定能的变化和转化情况。

2电路知识点(1)电流: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做有规则的定向运动就形成了电流。

(2)电流方向:正电荷定向流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

(3)导体:是指电阻率很小且易于传导电流的物质。

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

(4)绝缘体:不善于传导电流的物质称为绝缘体。

(5)电路:由金属导线和电气、电子部件组成的导电回路,称为电路。

(6)电路由电源、开关、连接导线和用电器四大部分组成。

(7)串联:串联是连接电路元件的基本方式之一。

将电路元件(如电阻、电容、电感,用电器等)逐个顺次首尾相连接,将各用电器串联起来组成的电路叫串联电路。

优点:在一个电路中,若想通过一个开关控制所有电器,即可使用串联的电路;缺点:只要有某一处断开,整个电路就成为断路。

即所相串联的电子元件不能正常工作。

(8)并联:并联电路是使在构成并联的电路元件间电流有一条以上的相互独立通路。

特点:用电器之间互不影响。

一条支路上的用电器损坏,其他支路不受影响。

3初三物理公式汇总(一)速度(1)定义:速度是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等于位移和发生此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2)公式:v=s/t(v是速度 s是路程 t是时间)(二)重力(1)定义: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2)公式:G=m·g(G为重力 m物体质量 g重力系数)(三)密度(1)定义:某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2)公式:ρ=m/V(ρ为密度 m物体质量 V物体体积)(四)压强(1)定义:物体所受的压力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

(完整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完整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1、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气态、液态。

2、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物态变化跟温度有关。

3、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

4、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5、摄氏温度的规定:在大气压为 1.01X10、Pa 时,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 0 度,而把水的沸腾温度规定为 100 度,把 0 度到100 度之间分成 100 等份,每一等份称为 1 摄氏度,用符号笆表示。

6、温度计的使用:⑴让温度计与被测物长时间充分接触,直到温度计液面稳定不再变化时再读数,⑵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拿离被测物体,⑶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标尺垂直,与液面相平,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

⑷测量液体时,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7、体温计:量程一般为 35〜42 笆,分度值为 0. 1 笆。

8、焰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9、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固定焰点即焰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

如:金属、食盐、明矶、石英、冰等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焰化温度变软、变稀变为液体。

如:沥青、松香、玻璃10、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11、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

12、影响蒸发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面的空气流通速度。

13、物理降温:在需要降温的物体表面,涂一些易挥发且无害的液体,通过液体蒸发吸热来达到降温的效果。

14、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15、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且能继续从外界吸热。

16、沸腾的现象:从底部产生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液面破裂,放出气泡中的水蒸气。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液面气压越小沸点越低,气压越大沸点越高。

高原地区普通锅里煮不熟鸡蛋,就是因为气压低,沸点低造成的。

重庆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重庆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重庆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一、力学1. 基本概念- 物质:构成物体的实体,具有质量和体积。

- 质量:物体惯性的量度,与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有关。

- 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推或拉,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 运动: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2. 力的作用-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与物体质量成正比。

- 弹力: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恢复力。

- 摩擦力:物体之间接触面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3. 运动的描述- 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的位移。

- 加速度: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

- 牛顿运动定律: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基本规律。

4. 机械能-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 机械能守恒:在没有非保守力作用下,系统的总机械能保持不变。

5. 简单机械- 杠杆:通过改变力的作用点和方向来放大或减小力的简单机械。

- 滑轮:通过改变力的方向来减轻物体提升的难度。

- 斜面:通过改变物体上升的路径来减少提升物体所需的力。

1. 光的传播- 直线传播: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 反射:光遇到物体表面时,按照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规律反射。

- 折射: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2. 光的成像- 平面镜成像:平面镜能形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 凸透镜成像:根据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可以形成倒立的实像或虚像。

- 凹透镜成像:只能形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3. 光的颜色- 光谱: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

- 色光三原色:红、绿、蓝,通过不同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

三、热学1. 温度与热量- 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 热量:物体间由于温度差而传递的能量。

2. 热传递- 导热:热量通过物体内部分子振动传递的过程。

- 对流:由于温度差引起的流体内部循环传递热量的过程。

- 辐射:热量以电磁波的形式传递。

3. 热膨胀- 概念:物体受热后体积膨胀,冷却后体积收缩的现象。

- 应用:测量温度的膨胀计、铁路轨道的缝隙设计等。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一、物质的性质
1、物质的内涵:指由各种原子或分子构成的,具有特定的物理和化
学性质的实体。

2、形态:包括气体、液体、固体三种。

3、性状:包括比重、弹性、膨胀性、流动性、粘性、电导率等。

4、物质的形成:由原子组成分子,再由分子组成晶体结构,就形成
不同的物质。

二、物体的运动
1、物体运动的类型:静止、直线运动、抛物线运动及循环运动。

2、直线运动:物体在一个方向上运动,其运动轨迹是直线。

3、抛物线运动:当物体经过一定的初速度,在其中一种力的作用下,其运动轨迹就是抛物线。

4、循环运动:物体受到多方向的力作用,运行一个完整的圆形周期,称为循环运动。

三、物体的稳定、不稳定机构
1、物体的稳定:物体在受外力作用下,能够平稳地存在,就是稳定的。

2、不稳定机构:物体受外力作用,会使它的外形、结构发生变化,
从而失去稳定性,就是不稳定的。

3、分析物体的稳定:先要分析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哪一侧,重心在物体的下方,物体就是稳定的;重心在物体的上方,物体就是不稳定的。

四、物体的压强
1、定义:当物体受到其它物体的外力作用时,所受到的力的平均分布,就是压强。

2、分类:重力压强和施加外力压强。

3、测量:使用水柱高度法测量物体受到的压强。

重庆物理中考总结归纳

重庆物理中考总结归纳

重庆物理中考总结归纳物理作为一门理科学科,在中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掌握物理知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还可以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本文将对重庆物理中考的考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

一、力学力学是物理学中最基础的部分,也是重庆物理中考的重点之一。

在考试中,经常会涉及到力、力的合成、平衡力等概念。

同时,同学们还需要掌握力的作用效果等方面的知识。

在力学部分的复习过程中,同学们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力的分类与特点:重点梳理力的分类和特点,例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2. 力的合成:学习力的合成方法,掌握向量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3. 平衡与不平衡力:理解力的平衡条件,能够分析物体平衡的条件以及不平衡力引起的效果。

二、光学光学是物理学中另一个重要的分支,也是重庆物理中考的重要内容。

在光学部分的考试中,同学们需要掌握光的传播规律、镜子成像、透镜成像等知识。

在复习光学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按照以下的顺序进行学习:1. 光的传播:了解光的传播方式,包括直线传播和折射传播等,理解光在介质中的速度改变原理。

2. 镜子成像:学习平面镜和球面镜的成像规律,掌握用光线追迹法画出镜子成像的方法。

3. 透镜成像:熟悉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学会用光线追迹法画出透镜成像的方法。

三、电学电学是物理学中另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重庆物理中考的重点之一。

在电学的考试中,同学们需要掌握电流、电压、电阻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应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电路问题。

在复习电学的过程中,同学们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电流与电压:理解电流和电压的概念,了解电流的测量方法和电压的表达方式。

2. 电阻与电路:学会计算电阻大小、电路中各元件的连接方式,能够分析和解决电路中的问题。

3. 欧姆定律:掌握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并能够应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电路问题。

四、热学热学是物理学中与热相关的内容,也是重庆物理中考重要的一部分。

在热学的考试中,同学们需要掌握热传导、热膨胀等基本概念,同时还需要了解一些热学方面的常识。

物理知识点大全归纳初中

物理知识点大全归纳初中

物理知识点大全归纳初中一、声现象。

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例如,敲响的音叉放入水中会溅起水花,说明音叉在振动发声。

-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2. 声音的特性。

- 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例如,女高音的音调比男低音高,因为女高音发声体振动频率高。

- 响度:由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如敲鼓时,用力越大,鼓面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 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因素决定。

不同的乐器发出相同音调、响度的声音,音色不同,我们能根据音色来辨别不同的发声体。

3.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 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 控制噪声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减弱(如给摩托车安装消声器)、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在道路两旁植树)、在人耳处减弱(如戴耳塞)。

4. 声的利用。

- 声可以传递信息,如利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利用B超检查身体等。

- 声可以传递能量,如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利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等。

二、光现象。

1. 光的直线传播。

-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如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等现象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⁸m/s。

2. 光的反射。

-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 反射类型:镜面反射(如平静的湖面反射光)和漫反射(如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表面发生了漫反射)。

3. 平面镜成像。

- 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重庆中考物理考点知识归纳

重庆中考物理考点知识归纳

重庆中考物理考点知识归纳□□重庆中考物理考点知识归纳□一、能量、能的转化和转移1、自然界存在不同形式的能:机械能(声能),内能,电磁能(光能), 核能,化学能(生物质能),潮汐能等.2、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都可以互相转化。

3、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如:摩擦生热的做功过程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运动的物体撞击静止的物体,使静止的物体运动的做功过程是动能转移的过程。

二、机械能1、机械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作用力,一个是作用力方向上物体通过的路程,两者缺一不可。

若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也通过了距离.但移动的距离跟受到力的方向垂直时,该力对物体没有做功.2、功率和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做功多不一定做功快;反之,做功快不一定做功多.从公式 P=w/t 可知,相同的时间内做功多的,功率大; 做相同的功,所用时间少的,功率大.从公式P=F'v可知,在功率P —定时,力F与速度V成反比。

如汽车上坡时,当功率不变,司机采取换挡减小速度,以获得较大的牵引力;若要保持速度不变,只有加大油门,增大汽车实际功率了。

3、机械效率等于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n=W有用/W总〈100%。

□机械效率与机械是否省力,机械功率的大小,做功的多少是无关的。

4、对于给定的滑轮组,它的机械效率不是固定不变的’。

W总二W 有用+W额外,提咼机械效率主要措施有:口⑴增大提升的物重(不超过绳子所能承受的最大物重),以增大有用功在总功中的比例,提咼效率.⑵在滑轮的转轴中加润滑油,减小摩擦阻力;减小动滑轮的自重。

即在有用功一定的情况下,减少额外功,提咼效率。

内能1、正确区分物体的内能与机械能⑴内能和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机械能是由物体的质量、速度、弹性形变和相对于地面的位置所决定的.内能是由物体内分子的个数,分子的质量,热运动的激烈程度和分子间相对位置所决定的。

⑵物体内部大量分子一直在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热运动), 所以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热能),但一个物体不一定具有机械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初中物理知识点大全(总47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8年级(初二年级)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第一节 动与静第二节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第三节 快与慢第四节 科学研究:速度的变化第一节 动与静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2、参照物:(1)研究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参照物并不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这个物体不动。

(3)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会不同。

(4)静止的概念: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静止。

(5)世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也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

第二节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1、长度单位:①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米(m )②常用单位:千米(k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um )、纳米(nm )③换算关系:m 101km 3=,nm 10=μm 10=mm 10=100cm =10dm =1m 9632、时间单位:①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秒(s )②常用单位:时(h ),分(min ),毫秒(ms ),微秒(μs )。

③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μs 10ms 101s 63==。

3、用刻度尺测长度:(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刻度尺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

(2)使用时要注意:①尺子要沿着所测长度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

②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如因零刻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为零刻线,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

③厚尺子要使有刻度面紧贴被测对象,不能“悬空”。

④读取数据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⑤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位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录无意义只写数字而无单位的记⑥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4、时间的测量:(1)用停表或手表测量一段时间。

(2)采用数脉搏跳动次数的方法估测一段时间。

5、测量误差:(1)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2)误差不能避免,只能尽量减小,错误能够避免是不该发生的。

(3)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另外,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也可以减小误差。

第三节 快与慢(1)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

它是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式:t s v /= 速度 =时间路程/(3)单位:①速度的单位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组合而成。

②国际单位: m/s ;常用单位: km/h 。

③单位换算:3.6km/h h 36001km 1000111m/s =⨯= s m s m h km /6.3136001000/1==④速度公式变形:vt s = 或 s/v t =第四节 科学研究:速度的变化1、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

(2)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是比较复杂的机械运动。

(3)平均速度:①平均速度是表示变速运动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②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叫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计算公式s/t v =③在计算平均速度时,必须注意是哪一段路程(或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物体运动的路程和运动的时间必须一一对应。

第三章 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二节乐音与噪音第三节超声与次声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由振动的物体发出的,不振动的物体是不会发出声音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注意:物体振动不一定发声)声音的发生是由于物体振动,物体振动才能发声。

但不是所有振动都能使人耳有声音的感觉,有些物体振动太快或太慢,我们都无法听到所发的声音。

2、常见物体的发声原理:人发声——利用声带的振动笛子发声——空气柱振动蜜蜂、蚊子——利用翅膀的振动琴、二胡等——利用琴弦振动发声鼓、锣等——靠鼓面或锣面振动发声3、声音的传播条件:如图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闹钟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

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我们将会听到闹钟声音逐渐减小,最后消失。

若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则闹钟的声音又会逐渐增大。

以上现象说明了闹钟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事实表明,声音必须通过一定的物质(如空气)才能传播出去(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不仅仅空气能传播声音,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真空不能传声。

4、声音的三个基本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反映声音高低的,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

频率是表示振动快慢的物理量,指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

振动频率大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调高,听起来尖细;振动频率小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调低,听起来低沉。

(2)响度即声音的强弱,它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

振幅是表示振动强弱的物理量,指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

振幅大,声音的响度大;振幅小,声音的响度小。

①声音的响度还与声音的频率有关,在振幅相同的情况下,一般人感到每秒1000次左右的振动发出的声音响度大。

②声音的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远近有关,声音向外传播,越来越分散,越来越弱,响度就越小。

(3)音色表征不同声音的特征,与发声体本身的特征有关。

音色是我们分辨各种声音的依据,它不受音调、响度的影响。

不同乐器,即使发出音调、响度相同的声音,我们也很容易识别乐器种类,不同人发出的声音,就是由于音色不同。

5、人怎样听到声音:(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双耳效应.第二节乐音与噪音1、区别乐音还是噪声的方法:(1)从定义本质上区别:乐音即好听、悦耳的声音,它是发声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噪声即嘈杂、刺耳的声音,它是由发声体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超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从这一点看,所有声音都可能成为噪声,乐音在不适当的场合下也可能成为噪声。

2、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3)噪声主要来源于人类自身和人类发明的机器。

(4)噪声的等级和危害:①分贝(dB):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它是声音强弱的单位。

0dB是人们刚刚能听到的最弱声——听觉下限。

②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学习,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5)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6)减弱噪声的方法:①在声源处减弱:可以采用更换声源或加屏蔽罩隔离。

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建立隔声屏障来反射或部分吸收传来的噪声。

③在人耳处减弱:在噪声环境中工作,可以戴上耳塞、耳罩等护耳器具,防止噪声损坏听觉器官。

第三节超声与次声1、人能听到声音的条件:(1)声源、介质和良好的听觉器官。

(2)人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为20Hz~20000Hz。

(3)声音还必须具有足够的响度,才能引起耳膜的振动,使人有听觉。

2、超声:声音的频率高于20000Hz称为超声波,也叫超声(人听不见)。

3、次声:声音的频率低于20Hz称为次声波,也叫次声(人可以听见)。

4、超声的特点及其应用:(1)超声的方向性强:声纳、雷达、探测鱼群、暗礁等(2)超声的穿透能力强:超声波诊断仪(B超、彩超)(3)超声的破碎能力强:超声波清洗仪、提高种子发芽率第四章多彩的光第一节光的传播第二节光的反射第三节光的折射第四节光的色散第五节凸透镜成像第六节眼睛与视图矫正第七节神奇的“眼睛”第一节光的传播1、光源的特点:光源指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太阳、发光的电灯、点燃的蜡烛都是光源,有些物体本身不发光,但由于它们能反射太阳光或其它光源射出的光,好像它们也在发光一样,不要被误认为是光源,如月亮和所有行星,它们并不是物理学所指的光源。

2、光的传播规律:光在同一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三个条件)3、光的传播速度:光速与介质有关,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真空或空气中的光速取为s m c /100.38⨯=,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的3/4,光在玻璃中的速度为真空中的2/3。

4、光年:光在1年内传播的距离(约为9,460,800,000,000,000m )。

5、光线: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

6、应用及现象:(1)激光准直。

(例子:种树、排队、挖掘隧道、打枪)(2)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3)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如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4)小孔成像: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第二节 光的反射1、光的反射及反射定律(1)反射:是指光从一种介质射到另一种介质表面时,有部分光返回原介质中传播的现象。

(2)反射定律:①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入射点:入射光线与镜面的交点。

法线:从光的入射点O 所作的垂直于镜面的线ON 叫做法线。

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入射角,用符号i 表示。

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反射角,用符号r 表示。

(3)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光线沿原来的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到界面上,这时的反射光线定会沿原来的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去。

(4)反射类型:① 漫反射:反射面凸凹不平,使得平行光线入射后反射光线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

② 镜面反射:反射面很光滑,使得入射的平行光线反射后光线仍然平行。

法线入射光线 N③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点与不同点:a. 相同点: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是反射现象,每一条光线反射时,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