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呕之祖方--小半夏汤

合集下载

张仲景治痰的小方子!两味药,濒于失传的“治痰之祖”

张仲景治痰的小方子!两味药,濒于失传的“治痰之祖”

张仲景治痰的小方子!两味药,濒于失传的“治痰之祖”据调查,我国每年死于酒精中毒的人数超过了11万人,因为酒而残疾的人数就超过了273万人,可见长期喝酒对身体的伤害是非常巨大的,长期喝酒人的大脑会变得迟缓,甚至会引发酒精肝,所以喝酒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如果是因为应酬不得不喝酒的话,一定要准备“解酒药”,酒精最怕的“解药”,并非牛奶,而是不起眼的“它”,别傻傻不知道!小半夏汤,最初载于《金匮要略》,配伍是半夏20克,生姜12克,水煎服。

它能干什么呢?化痰散饮。

来,我们看一个经典病例吧。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患者,年53岁。

什么毛病呢?迷糊、吐!这个症状当时已经持续3天了。

她躺在床上,不敢睁眼睛。

一睁眼睛,就感觉天旋地转,眩晕不止。

与此同时,她还会吐,有食物就吐食物,没食物就吐清水,一盆一盆地吐。

患者这个毛病,每年都要发作几次,每次最长达一个月。

她到医院检查过,说是“内耳眩晕症”,但是经过治疗效果一般。

后来,无奈之下,她转投中医。

医家是我国著名的中医临床家,姓陈,用经方的高手。

他一看这个患者,舌苔白腻,身体肥胖,脉象沉软而滑,心里面就有数了。

遣方制半夏12克,生姜10克。

多少剂呢?2剂。

两味药,就这么点,而且只是2剂,这能行吗?病家将信将疑,但还是尝试了一下。

结果,2剂之后,眩晕、呕吐皆止。

病人大呼神奇,而医家却摇头笑笑,表示这没什么。

醋是生活中我们必吃的一种调味食材,但其实醋不仅仅能够调味,还能够软化血管帮助疏通血管,并且醋还能够杀菌、解酒,醋中含有氨基酸跟酒中的乙醇能达到消化吸收的作用,能够降低乙醇的浓度,减轻酒精的毒性,所以说喝酒多的人,若是觉得身体不舒服,可以喝点醋来进行缓解。

生活中大多数人都会喝蜂蜜水,还有一部分人会把蜂蜜当做美容产品使用,其实蜂蜜本身就有非常好的美容效果,并且蜂蜜水喝多了还能够润肠通便,润肺清肠,并且喝蜂蜜水还能够对酒精有一定的稀释作用,虽然不能够立马解酒,但是在喝酒之前喝点蜂蜜水还是很不错的选择。

眩晕小验方:小半夏加茯苓汤

眩晕小验方:小半夏加茯苓汤
『『j药 女【J Jlf]兵 ,将 谋 不 ,兵 贵粘 而 小贵 多 。经典小 方 ,如一 支 精锐 部 队 , 猛效 速 .A指病 所 。川药 太过 庞 杂 ,反 『f1j拖泥 带水 。
记载 ,但 这 种 病 早 已 存 在 , 属 于 “心 悸 ” “怔 ” “胸痹 ”等 范畴 。 红 此 介 一 款 食 疗 方 :
5()克 ,加消 水 三 碗 , 分服 ,有 健脚 补 肾 、补 安 神 『向功 效 ,适 于 血 虚 川 。 需 沣 意 的 是 ,严 重 心 律 失 常 忠 者应 前 往 正 规 医 院 及 时 就 诊 。 食疗 仅 能起 到 辅 助 调 理 效 果 ,不 能 代箭 药物 等 。
家庭健康 51

出现眩晕原 不同,比如颈椎病 ,脑ⅡIL管疾
I 病 ,高血压或低血压 ,心功能不全或心律失常等
l 均可 出现临床辨证的时候还是需要完全用f1】医的
I 思维 ,抛开这 中医之外的概念。

小半夏加佚芩汤 ,见于 《金匮要略 》痰饮咳
I 嗽病篇 :卒呕吐 ,心下痞 ,膈 问有水 ,眩悸者 ,
眩 晕 小 验 方 :小 半 夏 加 茯 苓 汤
文/张 林林 郑 州市 管城 区人 民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院
一 病 一方 避

笔 者 近 日遇 一 患 者 ,女 ,62岁 ,初诊 诉
为突 发 头晕一 天 ,加 重 半天 。 头晕 ,视 物旋 转 ,
} 难以站立 ,r}1典儿子搀扶来 珍,伴恶心 、呕吐小
f 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先渴后呕 ,为水停心 下,
l 此属饮家 ,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该方仅仅Ft1三味药组成 ,但主治方向u月确 ,

呕吐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

呕吐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

呕吐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定义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

释义有声有物——呕有物无声——吐无物有声——干呕又名“吐逆”呕吐一名,追溯至《内经》《金贵要略》有《呕吐哕下利病篇》,并提出“干呕”之病名。

《东垣十书》:“声物兼出谓之呕”(有声有物)“物出而无声谓之吐”(有物无声)“声出而无物谓之干呕”(有声无物历史沿革1.《内经》论病因甚详。

病因:(1)外感;(2)内伤;(3)饮食所伤。

病机:与肝、胆、脾等有关“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呕吐酸,……皆属于热。

”“少阴之胜,热客于胃,呕酸善饥。

”“燥湿所胜,民病喜呕,呕有苦。

”2.《金贵要略》列专篇论述:(1)外感热病过程中均可出现呕吐:六经病及太阳、少阳合病、太阳阳明合病均致呕吐。

(2)内伤杂病致呕吐:黄疸、痰饮、宿食、误吞毒物。

(3)证治:小半夏汤、大半夏汤、生姜半夏汤、吴茱萸汤、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橘皮竹茹汤。

(4)呕吐有时是人体排出胃中有害物质的保护性反应,某些病证勿见呕止呕,应因势利导,驱邪外出。

3.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呕吐候》:“呕吐之病者,由脾胃有邪,谷气不治所为也,胃受邪,气逆则呕。

”呕吐的发生是由胃气上逆所致。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呕吐哕逆》:“凡呕者多食生姜,此是呕家圣药。

”4.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呕吐叙论》:“呕吐虽本于胃,然所因亦多端,故有寒热、饮食、血气不调之不同,皆使人呕吐。

”杨仁斋《直指方·呕吐》:“呕吐出于胃气之不和,人所共知也。

然有胃寒,有胃热,有痰水,有宿食,有脓血,有气攻,又有所谓风邪入胃。

”5.《景岳全书·呕吐》强调虚实辨证:“呕吐一证,最当详辨虚实。

实者有邪,去其邪则愈,虚者无邪,则全由胃气之虚也。

”6.清·程仲龄《医学心悟》倡命门火衰致呕吐之说,并创上病下取之灌肠通腑法及温补肾阳法。

溺毒辨治十法

溺毒辨治十法

证治研讨溺毒辨治十法周富明浙江省平湖市中医院关键词溺毒辨证论治中医治法医案“溺毒”作为一个病证名的概念,首见于清•何廉臣《重订广温热论》,其谓:“溺毒……头痛而晕,视力朦胧,耳鸣耳聋,恶心呕吐,呼吸带有溺臭,间或猝发癫痫状,舌苔起腐,间有黑点。

”何氏此“溺毒”证之描述,与现代医学的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所表现的症状极为相似,其中“溺臭”尤类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时出现的呼吸带有氨味的描述⑴。

其基本病机为脾肾衰败,二便失司,湿浊毒邪不得由尿液排出,滞留于体内而产生的一种病症回。

笔者以为,溺毒之辨治,虽为同一病证,但在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症状的出现。

因此,其治疗法则亦不尽相同,兹根据文献理论,结合临床实践,归纳为十法,浅析于此,以供参考。

1补脾益肾法适用于溺毒因脾气虚弱,肾气不足所致者。

诊见倦怠乏力,气短懒言,纳呆皖胀,腰酸膝软,或大便澹薄、或夜尿清长,舌质淡、苔薄,脉细或沉等。

方取参苓白术散合金匮肾气丸意(党参、白术、茯苓、山药、山萸肉、熟地黄、熟附子、仙灵脾、丹参),前者补气健脾,后者温补肾阳;加活血祛瘀药,是因“久病无不入络成瘀”,以符合病机。

如脾虚甚而下陷者,可加黄罠、升麻以升提之;阳虚偏甚而水肿者,加肉桂、车前子等以温阳利水。

曾治潘男,37岁。

1997年7月初诊。

慢性肾炎史多年,发现肾功能指标异常1年半,本次查血清肌ffF(SCr)235umol/L,血清尿素氮(BUN)&9mmol/L0自觉疲倦乏力,不时便澹,形寒怯冷,腰膝酸软。

平时易感冒。

舌淡、苔薄,脉沉细。

中医诊断:溺毒.属脾肾气虚;西医诊断:慢性肾功能不全。

以补脾益肾法治之:生黄茂、炒党参、丹参、虎杖根各20g,炒白术、茯苓、怀山药、仙灵脾、菟丝子、慧改仁各12g,山萸肉10g。

上方加减,服药3个月,精神逐渐好转,肾功能指标接近正常。

恒守法,前后服药1年3个月,诸恙若失。

随访3年,复查肾功能正常,并已参加各种农活。

2滋养气阴法适用于溺毒属脾肾气阴不足者。

半夏的特性

半夏的特性

半夏的特性半夏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

植物形态:多年生小草本,高15~30厘米。

花期5~7月。

果期8~9月。

野生于山坡、溪边阴湿的草丛中或林下。

中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块茎近球形。

叶出自块茎顶端,叶柄长6~23厘米,在叶柄下部内侧生一白色珠芽;一年生的叶为单叶,卵状心形;2~3年后,叶为3小叶的复叶,小叶椭圆形至披针形,中间小叶较大,长5~8厘米,宽3~4厘米,两侧的较小,先端锐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光滑无毛。

肉穗花序顶生,花序梗常较叶柄长;佛焰苞绿色,长6~7厘米;花单性,无花被,雌雄同株;雄花着生在花序上部,白色,雄蕊密集成圆筒形,雌花着生于雄花的下部,绿色,两者相距5~8毫米;花序中轴先端附属物延伸呈鼠尾状,通常长7~10厘米,直立,伸出在佛焰苞外。

浆果卵状椭圆形,绿色,长4~5毫米。

药材形态:干燥块茎呈圆球形、半圆球形或偏斜状,直径0.8~2厘米。

表面白色,或浅黄色,未去净的外皮呈黄色斑点。

上端多圆平,中心有凹陷的黄棕色的茎痕,周围密布棕色凹点状须根痕,下面钝圆而光滑。

质坚实,致密。

纵切面呈肾脏形,洁白,粉性充足;质老或干燥过程不适宜者呈灰白色或显黄色纹。

粉末嗅之呛鼻,味辛辣,嚼之发粘,麻舌而刺喉。

以个大、皮净、色白、质坚实、粉性足者为佳。

以个小、去皮不净、色黄白、粉性小者为次。

别名有水玉、地文、和姑、害田、示姑、羊眼半夏、地珠半夏、麻芋果、三步跳、泛石子、老和尚头、老鸹头、地巴豆、无心菜根、老鸹眼、地雷公、狗芋头。

后人将其性味、功用、归经总结为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作用。

主治:咳喘痰多;呕吐反胃;胸脘痞满头痛眩晕;夜卧不安;瘿瘤痰核;痈疽肿毒。

采收与储藏:种子繁殖培育3年;珠芽繁殖培育在第2年,块茎繁殖春栽当年9月下旬至11月收获。

挖取块茎,筛去泥土,按大、中、小分开,放筐内,于流水下用棍棒捣脱皮,也可用半夏脱皮机去皮,洗净,晒干或烘干。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35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35例
文 章 编 号 :0 1— 9 0 2 1 ) 1 0 2 0 10 6 1 (0 2 0 — 0 9— 3

临 床 研 究

中西 医结 合 治 疗 急 性 缺 血 性 中风 3 5例
贾 满 仓
( 州市 中心 医院 , 南 郑 州 4 0 0 ) 郑 河 507
摘 要 目的 : 察 中西 医结 合 治疗 急性 缺 血 性 中 风 气 虚 血 瘀 观 型 的 临床 疗 效 。 方 法 : 6 将 9例 急 性 缺 血 性 中风 气 虚 血 瘀 型 患 者 采 用 随机 数 字表 法 随机 分 为 2组 , 照 组 采 用 维 脑 路 通 对 注 射 液 及 其 他 西 医 常 规 疗 法 治 疗 ; 疗 组 在 对 照 组 治 疗 基 础 治 上 加 服 益 气 活 血 汤 治 疗 。 结 果 : 疗 组 痊 愈 5 例 , 效 治 显
采 用 S S 3 0统 计分 析 软件 处 理 。计 量 资料 P S1 .
数 据 以均 数 ( )土标 准 差 ( ) 示 , 间 比较 采 用 s表 组
t 检验 ; 级 资料 组 间 比较 采 用 Rdt 析 。以 P< 等 ii分
0 0 为 差别有 统计 学 意义 。 .5
8 结 果 8 1 2组 疗 效 对 比 .
中 医研 究
21 0 2年 第 2 5卷 第 1期
T M R sJnay2 1 o.5N . C e.au r 0 2V 12 o1
・2 。 9
停、 胃气 不 降 , 脘 闷不 食 、 吐 清水 痰 涎 。小 半 夏 则 呕 汤 源 自《 匮要 略》, 方 药 味 少 , 力 专 一 。原 方 金 组 药 中半夏 1升 , 姜半 斤 , 煮浓 煎 , 生 久 功用 散寒化 饮 , 降 逆 止呕 , 誉 为 治 呕 之祖 方 。《 匮 要 略 ・呕 吐 哕 被 金 下 利病 》 : 诸 呕吐 , 日 “ 谷不 得 下者 , 半 夏 汤 主 之 。 小 ”

柴枳半夏汤有什么作用

柴枳半夏汤有什么作用

柴枳半夏汤有什么作用很多人都会在身体出现不舒服的时候,到中医处开个中药方,就看到说是半夏汤,但是并不了解它的具体的功效,其实,半夏具有燥湿化痰,消痞散结的功效,相信很多人都不了解什么是半夏汤,那么,接下来,就由来给大家具体的讲一讲它的功效和作用吧。

半夏的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功用主治:本品辛散温燥有毒,主入脾胃兼入肺,能行水湿,降逆气,而善祛脾胃湿痰。

水湿去则脾健而痰涎自消,逆气降则胃和而痞满呕吐自止,故为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良药。

既主治脾湿痰壅之痰多咳喘气逆,如二陈汤、小青龙汤,又治湿痰上犯之眩晕心悸失眠,如半夏白术天麻汤,还可治风痰吐逆,头痛肢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如玉壶丸。

本品善燥湿降逆止呕,又性温兼散寒,主治胃寒及痰饮呕吐,如小半夏汤。

若治疗其他原因所致的呕恶,当据情配伍它药。

本品又善治胃气上逆之恶心呕吐,痰湿中阻之胸脘痞闷,气郁痰结咽中如有物阻之梅核气,如半夏厚朴汤。

若痰热互结之心下痞,如小陷胸汤。

还可治痰湿凝滞经络或肌肉所致的瘿瘤痰核及痈疽肿毒,未化脓者,可单用生品为末,醋调外敷。

此外,取本品和胃之功,治疗胃不和卧不安,与秫米合用,如半夏秫米汤;取本品行湿润燥之功,治疗老人火衰便秘,与硫黄合用,如半硫丸。

半夏的药理作用:1. 用于痰多咳嗽。

半夏性燥而功能化痰,其所化之痰,以脾不化湿,聚而成痰者为主,为治湿痰的要药,适用于痰湿壅滞、咳嗽气逆等症,常与陈皮、茯苓等配伍;治痰多咳嗽,又常与贝母配伍应用。

因其性温,故又可用治寒痰,宜与白芥子、生姜等同用;因其化痰力佳,故亦可治热痰与风痰,治热痰可与瓜蒌、黄芩等配伍;致风痰,宜与天南星等同用。

2. 用于胸脘痞闷,胸痹,结胸等症。

半夏功能辛散温通、化痰、燥湿,故可用于痰内阻、胸脘痞闷病症,可配陈皮、茯苓等同用。

如寒热互结,有可配黄芩、黄连、干姜等同用,可收辛开苦降、散结除痞的功效(如半夏泻心汤)。

此外,又常用于胸痹疼痛,配瓜蒌、薤白等同用;治结胸症可与瓜蒌、黄连等同用。

半夏汤的功效与作用

半夏汤的功效与作用

半夏汤的功效与作用疾病发生的时候真的是很可怕的,人们总是为自身的健康状况担忧,所以很有必要在平时积累一些医药知识以备不时之需,中药方剂由于对人体的副作用极小,成为了首选。

半夏汤就是这样的一种,你对它了解吗?【别名】半夏秫米汤(《兰台轨范》卷七)。

【处方】半夏10克秫米15克【功能主治】化痰和胃。

主痰饮内阻,胃气不和,夜不得卧。

【用法用量】上二味,以流水600毫升,煮取360毫升,每次服180毫升,一日二次分服。

【摘录】《灵枢》卷十【处方】半夏(洗)4两,茯苓4两,橘皮3两,白术3两,生姜5两,槟榔10颗。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上气。

【用法用量】以水1斗,渍1宿,煮取2升7合,分3服。

更加甘草3两,人参2两,前胡2两,紫苏1两。

【注意】忌羊肉、桃李、雀肉、醋物。

【摘录】方出《外台》卷十引《必效方》,名见《普济方》卷一八三【处方】半夏(汤洗7遍,焙)3分,人参3分,柴胡(去苗)3分,麦门冬(去心,焙)3分,赤茯苓(去黑皮)半两,竹茹半两,桂(去粗皮)半两,芦根(锉)半两,甘草(炙,锉)1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上焦壅热,食饮不下,呕吐,两胁痛。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5片,同煎至8分,去滓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三【处方】半夏(汤洗7遍)5两,白术3两,赤茯苓(去黑皮)2两,人参2两,桂(去粗皮)2两,甘草(炙)2两,附子(炮裂,去皮脐)2两。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留饮不除,胸中痰冷。

冷痰癖饮,胸膈痞满,呕逆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加生姜半分(切),同煎取1盏,去滓温服,日2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三【处方】半夏(汤洗7遍,姜汁制,焙)1两,前胡(去芦头)1两,紫菀(去苗土)1两,人参3分,诃黎勒(煨,取皮)3分,杏仁(去皮尖双仁,炒)3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咳嗽呕吐,心胸满闷,不下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止呕之祖方--小半夏汤
展开全文
平素晨起恶心欲呕?刷牙有恶心感?闻到异味想吐?莫名的呕吐?......
小半夏汤
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古代剂量:半夏一升生姜半斤
现代剂量:半夏20g 生姜24g
功能:祛痰降逆止呕
主治:痰饮停胃、胃气上逆所致的呕吐,被后世尊为止呕之祖方。

煎服法: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使用要点
小半夏汤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原文: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十二·28)
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

哕者,小半夏汤主之。

”(十五·20)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十七·12)。

处方:
姜半夏20g 生姜24g 水煎服用。

适用证:
小半夏汤治疗各种呕吐,是其主要适应证。

使用特点:呕吐物多为清水痰涎,恶心感强烈。

小半夏汤加减可治疗其它类型呕吐
1.神经性呕吐:辨证后可用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效果较好。

2.妊娠呕吐:辨证后可用小半夏汤合橘皮竹茹汤,一般对胎儿无影响,疗效确切。

(半夏有毒,孕妇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3.化疗后呕吐:肿瘤化疗后呕吐:化疗后,一部分患者常出现吐清水痰涎,脘痞不食,舌苔滑腻等症,与痰饮呕吐证相似,治宜化痰和胃,降逆止呕。

用小半夏汤或以小半夏汤为基础方加减,均有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