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两次工业革命全面对比总结
高三历史——两次工业革命对比简表

自由主义盛行
凯恩斯主义出现
社会关系
形成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主要影响
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专题七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自主归纳】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1)相同点: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巩固了资产阶级在全世界的统治。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生存环境、社会经济结构及世界格局等多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如直接把人类带入工业文明社会、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恶化自然和人类环境等。
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革命进程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中期首先发生于英国其他国家工业革命的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发展进程相对缓慢家有些国家是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冶金内燃机技术发电机电动机合成化工等标志成就蒸汽机的改进和使用动力机械蒸汽机电动机内燃机工业动力工业部门科技含量蒸汽动力代替自然力集中在轻工业部门电力内燃机动力集中在重工业部门发明者多为工匠成果大多数来源于经发明者多为科学家与工程师自然科学新验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发展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成了技术进步最重要推动力经济组织经济思想社会关系工厂制取代了手工工场自由主义盛行垄断组织出现进入大企业时代凯恩斯主义出现形成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业无产阶级主要影响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不同点:
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中期)
革命进程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两次工业革命之比较

------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东方从属于西方;
------殖民侵略进入以商品输出为主时期。
3、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世界,
4、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世界力量对格局发生改变。
①工人、技工劳动经验总结,发明工具;
②源于英国,各国多引进英国设备;①以科技为基础;
②各国都有发明创造、美、德居多;
③以重工业、电力、通讯等领域为主。
、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促使世界格局发生变化。
高中历史必修二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
(1)经济:生产力飞速发展,进入“蒸汽时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2)政治: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到来,确立了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
(3)社会关系: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工人运动兴起;城市化进程加快;
(4)市场: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西方列强进行殖民扩张,使东方从属于东方。
(5)经济思想:自由主义思想兴起,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盛行。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经济:生产力飞速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生产关系:垄断组织产生,大企业时代到来。
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3)世界格局: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世界市场的形成:
形成过程: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途径:国际贸易的发展、资本和人口的流通、武力逼迫、交通运输和通讯的改进
根本动力: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最终形成的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表现:商品、资本、人员、货币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
影响:积极:世界日益成为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是今天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早期表现,促进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消极:一国发生经济危机,就会波及他国甚至影响世界;造成殖民地半殖民地长期贫困落后,处于附庸地位。
实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并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
两次工业革命对比

特点: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世界各地 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地位: 英国成为“世界 工厂”,在世界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
第一、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第二、世界联系日趋紧密,初步成为一个整体。
第三、西方列强借工业革命的优势,加紧对亚非拉地区的 掠夺,给这些地区造成更大的灾难。同时,也使这 些地区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
——《共产党宣言》
请概括英国发生工业革命的 直接原因:
18世纪以来,英国的海外市场 需求不断扩大,要求人们改革 生产技术,提高生产力
重大发明
瓦 特
影响:蒸汽机的使用,解决了 机器生产的动力问题,大大推 动了机器的发明与使用,带来 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是工业 城市之母。
1807年美国人富尔敦制造了第一艘汽船。以蒸汽机 推动船两侧的明轮,称为“轮船”。并在哈得逊河 试航成功。
感受三--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
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
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
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
茶,而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遍布东印度群
岛。 -----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的记述
材料反映了当时世界经济发展呈现什么样的特 点?从中看出当时英国的经济地位如何?
第二、世界联系更加紧密,20世纪初最终成为一个整体。
第三、列强把世界瓜分完毕,绝大多数亚非拉国家变成殖民 地或半殖民地。
第四、新的生产方法和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如标准化生产方 法和流水线生产方法。
第五、列强争夺世界的斗争更加激烈,后来引发第一次世界 大战。
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或“技术 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是资本主义 由工场手工业阶段到工厂大机器生产阶段 的一个飞跃。它既是生产领域里的一场大 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二次工业革命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点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1)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2)速度快,范围广,规模大,多国同时进行。
(3)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4)经济结构:从重工业开始。
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点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政治保障)2.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经济基础)3.自然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技术条件)4.市场的扩大(市场条件)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点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经济影响:1.资奉主义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在l9世纪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尤其是电磁学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新的科技成果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在生产力提高的同时加速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最终形成了以科技为依托、垄断形式组织生产的经济模式。
2.经济结构的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后,最早出现垄断组织的是钢铁和电力工业。
之后汽车、飞机制造等工业部门也相继出现垄断组织: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工业结构实现了从轻工业到重工业的飞跃,最终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布局,资本主义生产进人成熟阶段。
3.能源结构的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隧着发电机的创制成功,电力逐渐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的新能源.人类社会进人“电气时代”以煤气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以及之后创制成功的柴油机,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
在此基础上“电力”和“石油”成为人类社会使用的主要新能源。
政治影响:随着垄断组织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日益完善,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较为健全的议会民主制度。
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资产阶级调整统治政策,实行政治民主化和社会立法在政治上工人阶级已经取得了普选权、组织政党等权利,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经济上,工人的生活状况有所改善,工人运动失去了暴力斗争的环境,多以经济斗争和合法、和平斗争为主。
(完整版)两次工业革命知识点总结

工业革命1、两次工业革命异同点。
相同点:两次工业革命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巩固了资产阶级在全世界的统治地位不同点:1)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大多来源于经验,主要发明者是工匠,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最终动力;3)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轻工业开始,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从重工业的变革开始,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
启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推动社会的进步;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表2、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生产力方面: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资本主义各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2)生产关系方面:工业革命导致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3)世界格局方面:工业革命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形成,东西方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4)都有负面影响。
如环境问题、交通拥堵问题。
★【问题归纳】★1、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史实,谈谈科技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1)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推动社会的进步)(2)使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
(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3)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8、【两次工业革命启示与思考】1、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也改变我们人类的生活;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负面影响。
2、如何应对科技革命①我国应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生产力;②我们还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趋利避害,使科技更好地为人类服务;③青少年要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和品质,艰苦奋斗,立志报国,为实现民族振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历史的论文 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800字

历史的论文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800字两次工业革命相比特点⑴:第一次工业革命:①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
②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第二次工业革命:①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②科学与技术结合取得了巨大成果,体现了科学就是生产力。
特点⑵第一次工业革命:①首先发生于英国。
②其他国家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相对缓慢。
第二次工业革命:①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②规模更加广泛,发展比较迅速。
特点⑶对没有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国家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
所以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
如日本,俄国。
另一种比较首先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前提的异同。
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确立需要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与之相适应并为之服务,而当这种新的生产方式适应了新的社会制度,则使新生的社会制度更加巩固和发展了,从而深刻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
其次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条件的异同。
工业革命是一场伟大的生产关系革命,它的进行需要一定的资金、市场、劳动力和技术等条件。
资金方面:在资金积累方面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在自觉或不自觉中为工业革命做着准备,这就是它们的相同之处。
而他们的不同之处则在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资金准备是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或影响为基础的。
市场和劳动力方面: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在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殖民国家所拥有的市场范围和劳动力都已比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大大扩大了。
通过上面的分析学生们很容易得出结论:正是由于生产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的需求,因而要求在生产方面进行一场新的革命,这就是他们的共同点;两次工业革命在市场和劳动力方面的区别则是市场范围和劳动力的数量的差别。
技术方面:相同点是生产技术的不断创新与进步,并得到政府的支持。
不同点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来源于生产的实践和经验的总结,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则来源于自然科学知识的进步。
第三,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高中历史工业革命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工业革命知识点总结高中历史工业革命知识11.特点(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比):(1)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2)速度快,范围广,规模大,多国同时进行。
(3)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4)经济结构:从重工业开始。
2.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政治保障)2.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经济基础)3.自然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技术条件)4.市场的扩大(市场条件)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异同点:1、相同点:(1)两次科技革命都受到本国政府的重视,都促进了生产力发展;(2)都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变。
第一次科技革命导致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出现;第二次科技革命导致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国家机构开始和垄断组织结合;(3)都对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影响。
第一次科技革命,形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第二次科技革命,形成世界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4)从经济上看,都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
2、不同点:(1)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发起者主要是劳动者,他们凭借经验或技能取得许多成果,这些发明成果都是生产经验的总结;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起者多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各种发明无一不是在精确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的。
(2)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始于英国,约半个世纪后才在各国真正展开;第二次科技革命则是多源的。
(3)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轻工业为突破口;第二次科技革命以重工业为突破口。
高中历史工业革命知识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一、经济领域1.资奉主义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在l9世纪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尤其是电磁学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新的科技成果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在生产力提高的同时加速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最终形成了以科技为依托、垄断形式组织生产的经济模式。
2.经济结构的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后,最早出现垄断组织的是钢铁和电力工业。
之后汽车、飞机制造等工业部门也相继出现垄断组织: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工业结构实现了从轻工业到重工业的飞跃,最终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布局,资本主义生产进人成熟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知识:两次工业革命全面对比总结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工业革命含义:
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资本主义生产中,大机器生产开始取代工场手工业,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在生产领域中、社会领域中都引起根本性变化。
二、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
1、前提
1688年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18世纪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发展,社会稳定。
2、条件
①劳动力——圈地运动为其提供了自由的劳动力。
②资本——通过海外贸易、殖民掠夺、贩卖黑奴等活动,积累大量资本
③技术——手工工场日益兴旺,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④市场——“日不落”殖民帝国的建立,海外贸易市场扩大(直接和必要条件)
三、工业革命的进程
1、工业革命开始——标志
机器的发明和使用——18世纪60年代珍妮机问世
2、工业革命进入新阶段(工业革命的关键)——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使用,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1)动力革新: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推动机器的普及和发展。
(2)交通运输的发展:美国人富尔顿——汽船;英国人史蒂芬孙——蒸汽机车。
3、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标志
1840年前后,大机器工业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
4、工业革命的拓展
19世纪中期,法国、美国等也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
主要发明:
领域
发明
国别
发明人
新兴棉纺织业
珍妮纺纱机
英国
哈格里夫斯
动力革新
改良蒸汽机
英国
瓦特
交通运输工具
汽船
美国
富尔顿
蒸汽机车
英国
史蒂芬孙
四、工业革命的影响
1、生产工具的变革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提高社会生产力,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注意:生产工具的变革是指从手工工具到珍妮机再到蒸汽机。
2、生产手段、方式的变革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1)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产组织形式)变化——工厂制度出现,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2)引起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工业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
(3)引发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城市化进程发展。
(4)社会关系发生重大变革
①新的阶级关系出现,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②随着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实力的增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社会变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5)引发社会意识的变化——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摆脱封建束缚,自由主义理念(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得到传播,加快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步伐。
3、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19世纪中后期)
4、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也是世界贸易中心,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思考: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变化:19世纪中后期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原因:
①经济上:大机器生产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②政治上:资产阶级的殖民扩张(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亚非拉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推销商品,掠夺原料);
③社会条件: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
④文化方面: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先进思想的传播。
图片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生条件:
A、政治前提:19世纪50、6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下来。
B、经济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C、理论基础:19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理论重大突破如电磁理论、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如金属冶炼工艺的创新,为新的工业革命的形成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D、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为新的工业革命准备了市场条件;
E、资本:大量积累的资本为工业集中和资本集中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也为新工业部门的创建和崛起提供了资本。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成就
(1)电力的广泛使用:
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
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
与此同时,电动机也制造出来。
电的广泛使用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人类由此进入“电气时代”。
电力是一种优良而价廉的新能源。
它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
随后,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人类历史从蒸汽时代跨入了电气时代。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问世。
不久,以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也研制成功。
内燃机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工业部门的生产力,特别是迅速推动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新。
(汽车、飞机);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
(3)化学工业的发展:
从煤和石油等原材料中,提炼出多种化学物质,并以此为工业原料,制成多种化学合成材料,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生活。
(4)钢铁工业:
由于炼钢技术的改进,钢产量大幅度提高,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钢材取代原来的木材和铁。
----钢铁时代”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一)生产力领域:
促进生产力的又一次飞跃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二)生产关系领域:
垄断组织的出现,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
1、垄断组织出现原因
(1)第二次工业革命诞生了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和汽
车工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
在整个工业生产结构中,重化工业取代纺织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成部分。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兴起的重化工业,生产规模不
断扩大,对资本的需求日益庞大,生产的社会化趋势也日益加强。
(3)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追求更多的利润,资产阶级着手调整生产组织形式。
2、垄断组织出现
一方面,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另一方面,一些大企业一定程度上放弃资产阶级一贯倡导的自由竞争原则,采取各种方式,控制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了垄断组织(类似于结盟)
主要表现:大垄断企业和大财团出现:各种大王、跨国公司
基本形式:托拉斯、辛迪加、卡特尔
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3、影响
A、经济上,垄断组织的出现,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表现出资本主义制度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因而它实际上是资产阶级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对资本主
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B、政治上,控制垄断组织的大资本家为了攫取更多的利润,越来越多地干预国家的经济、政治生活,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
C、对外关系上,垄断组织跨出国界,形成国际垄断集团,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促使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
三、世界市场的发展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1、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
(1)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新发展起来的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商业信息的交流与传播。
(2)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3)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在全世界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资本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2、世界市场的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完毕,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
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