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点总结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下高中历史统编版下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知识点归纳总结(精华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下高中历史统编版下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知识点归纳总结(精华版)单选题1、有学者指出,近代以来,“全球曾发生过两次能源转型,第一次是煤炭取代木材成为主导能源,第二次是油气取代煤炭成为主要能源”。
据此可知,这两次全球能源转型①都发端于能源危机②与技术进步相互促进③促进了产业结构转型④改变了世界格局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D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和所学可知,蒸汽机的出现是因为柴薪危机,而内燃机的出现是因为石油性能,并不是都发端于能源危机,①不符合题意;这两次能源转型都和技术进步相互促进,而且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型,最终改变了世界格局,②③④符合题意。
D项正确,排除ABC项。
故选D项。
2、1883年,为解决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问题,欧美国家相互合作,协商达成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成立保护工业产权(包括专利权)的国际专利局,由此开创了国际保护知识产权的先河。
这一举措A.为工业革命的发展提供经济基础B.推动工业革命的出现和深入发展C.有利世界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D.引领英国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答案:C解析:结材料反映了19世纪末,欧美国家签署《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国际合作,这有利于激发国际社会的创造力,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C项正确;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年代,1883年英国等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排除AB两项;材料强调的是欧美国家加强合作保护知识产权,没有体现知识产权保护对英国的作用,排除D项。
故选C项。
3、1833年,英国废除了已实行233年的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专卖权。
随后,一批批商人蜂拥来到中国,至1838年,广州的英国商行由66家激增至156家。
这一政策调整A.确立了英国海上霸主地位B.加速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C.使得英国垄断了对华贸易D.受到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助推了自由主义思想兴起,因此“英国废除了已实行233年的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专卖权”,D项正确;英国确立海上霸主地位是在18世纪中后期,排除A项;此时英国已经完成资本原始积累,排除B项;垄断对华贸易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高中历史考点32 第二次工业革命(解析版)

考点32 第二次工业革命【十年真题】1.(2018·海南高考·19)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这反映出当时欧美( )A.城市化进展显著B.贫富差距逐渐消除C.工业化开始启动D.工人福利得到保障【答案】A【解析】据材料“大众休闲文化”“戏院”“喜剧和音乐剧”“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可得出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城市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城市化进展显著,故A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而不是逐渐消除,故B项错误;工业化开始启动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故C项错误;欧美工人福利得到保障,开始于二战后福利社会制度的建立,故D项错误。
2.(2016·江苏单科·17)下图是19世纪英国国民总收入来源示意图。
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A.19世纪英国农业、林业和渔业处于稳定增长阶段B.第二产业收入的增长与其发展的阶段特征不相符C.第三产业收入的增长并未体现工业化阶段的特征D.经济收入与国民经济在结构的变化上呈现出一致【答案】D【解析】从上图可知,从1801年到1901年,英国农业、林业、渔业发展总体来说变化不大,但略有起伏,因此不能说处于稳定增长阶段,故A项错误;从上图可知,贸易和运输业,制造业、煤矿业和建筑行业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收入的增长明显高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说明第二产业收入的增长与其发展的阶段特征相符,故B项错误;从上图可知,来自政府、专业机构、国内服务行业以及海外的收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收入远远高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第三产业收入的增长体现了工业化的阶段特征,故C项错误;从上图可知,英国从1801年到1901年,国民经济的结构开始发生变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例显著增加,国民总收入也显著增加,两者是相一致的,故D项正确。
3.(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33)由表1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表1 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答案】B【解析】从表1可以看出,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虽然是下降的,但幅度不大,仍占据垄断地位,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与表1不符,故A项错误;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下降,反映出其他地区的工业生产总和上涨,即世界其他地区的工业化有所发展,故B项正确;从表1四国工业生产总和的比例无法得出各国工业发展程度,故C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但与表1内容无关,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汇总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2)石器锄耕(耒耜)(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赵过)、耧车(播种工具);东汉—耦犁推广到珠江流域;隋唐—曲辕犁(江东地区)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北方地区);耕耙技术(南方地区)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灌溉工具:翻车(曹魏时马钧改制)、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农业的精耕细作的意义: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的运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时间:春秋战国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
(根本原因)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②男耕女织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④精耕细作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消极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征调优秀的工匠,使用上等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官营手工业的地位:历史悠久,素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在冶金,制瓷,丝织诸多行业中一直保持世界领先。
二、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的两大制瓷系统;宋朝—五大名窑明朝—青花瓷、彩瓷;江西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清朝—珐琅彩冶金瓷器商朝— 出现丝织品;西周—斜花提纹织物;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明清—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三、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时间:明朝中后期 地区:江南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含义: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雇佣与被雇佣)标志:苏州丝织业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业工场。
高中历史必修2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㈡主要发明和成就
观看视频,并结合教材P58正文第7段,列举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成就。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㈡主要发明和成就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观看视频,并结合阅读教材P58正文第7段,列举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成就。
电力技术的广泛开发和应用
第二次 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 ,汽车、飞机应运而生 工业革命 化学工业的兴起
思路引领 结合本目课文正文介绍,仔细阅读材料,了解材料中所限定 的时间,知道历史年代和历史背景,了解作者的论述是对第二 次工业革命的分析。
问题一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技创新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提示
19世纪后半期,也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展开之际,工业企业充 分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生产的极大推动作用,开始有计划地利用科学 技术的发展来促进生产,纷纷资助科学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科技创新极大地促进了工业生产。
②19 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基本形成。
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世界范围 内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列强逐渐瓜分了世界,在全世界范围内 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影响世界的 工业革命
课堂小结
第一次工业革命
㈠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 ㈡主要发明和成就 ㈢拓展
经济条件
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农产品、自由劳 动力和国内市场
通过殖民扩张获得了大量廉价的原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英国成为 “日不落帝国”)
技术条件
从15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英国为了争夺海外 霸权,不惜发动了上百场战争。16世纪,英国战胜 了老牌的殖民国家西班牙和葡萄牙;17世纪,英国 同“海上马车夫”荷兰进行了三次战争,最终获胜; 18世纪,通过多场战争,英国在与法国争夺海外殖 民地的竞争中获胜。英国不断扩大海外殖民地,最 终在18世纪中期建立了“日不落帝国”……英国殖 民霸权确立,更为英国准备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廉 价原料的产地。
高中历史必修2《第二次工业革命》PPT课件

史料导入 名师精讲 典例剖析
(2)消极作用 ①垄断组织会垄断价格,这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②垄断组织在政治上会更多地干涉国家政治生活,资本主义国家 逐渐成为垄断组织的代表者。 ③垄断组织对外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加紧 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
史料导入 名师精讲 典例剖析
【例题】 19世纪末,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垄断组织得以 产生。垄断组织的出现( )
——摘编自赵立行《世界文明史讲稿》 互动探究 (1)根据史料,说明“垄断”产生的根源和主要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垄断性联合体形成”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怎 样的影响。
史料导入 名师精讲 典例剖析
提示:(1)根源:第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2)垄断组织跨出国界,形成国际垄断集团,并要求从经济上瓜分 世界,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
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生 活
传统 部门
推动了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 步
在制造业和建筑业中, 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 钢材
一
二
三
二、垄断组织的出现(依据教材知识,自主梳理本知识点)
原因
表现 影响
①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工业生产结构发生了巨大 变化,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的主要部门;重化工 业生产规模很大,资本需求日益庞大,生产的社会化趋势日 趋加强 ②直接原因: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提高劳动生 产率,追求更多的利润,资产阶级着手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调 整生产组织形式
提示:根源:第二次工业革命。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 进一步扩大,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它促进了资本和人员在全球的 自由流通,也为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史料导入 名师精讲 典例剖析
探究点垄断组织的作用 从19世纪末开始,自由竞争阶段的资本主义被一个新的阶段,即 垄断资本主义所代替。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工业的不同部门不再充 斥着无数大大小小的企业,而是被一个或几个大企业所垄断。这种 过渡的基础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全方位的技术革命。……资本的集 中和集聚导致强大的垄断性联合体形成……垄断并没有消灭资本 主义的竞争。
2015高中历史总复习课件:19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史料从资本流通、掠夺性贸易、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等方 ——黄正华《世界现代化十五讲》 面介绍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途径。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开放课堂•高考研习
史 料 研 习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读史三步曲] 材料一 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 第一步:粗读 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 材料一 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 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 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 材料一反映从新 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 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 及香水。但是到 18世纪后期,新世 航路开辟到18世 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 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 纪后期世界贸易 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 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 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 不断扩展,联系 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 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 不断加强 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 的特产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 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 类及南瓜、可可等。 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 近代史》 《世界史· 近代史》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2、概念阐释——垄断组织
垄断组织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中居于重要地位的大企业 之间的联合。它们凭借这种联合所建立的统治地位,控制相应部门的商品生产, 瓜分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规定垄断价格,攫取高额利润。垄断组 织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返回导航页
电
石油
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专题23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原卷版)-高分冲刺2019年中考历史总动员

考点1: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的利用 内燃机与汽车 飞机【2011】版课标·通过电的利用,内燃机与汽车、飞机的诞生等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中考预测】·知道第二次工业革命史实。
【考点解读】 专题23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相关图片】爱迪生 早期汽车 1903年莱特兄弟 考点2:牛顿 达尔文 巴尔扎克 贝多芬【2011】版课标·通过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和贝多芬等人的成就,了解科学和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中考预测】·知道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和贝多芬等人的成就。
【考点解读】 牛顿列夫·托尔斯泰关键信息天才作曲家、《英雄交响曲》贝多芬关键信息《向日葵》核心素养提升【史料学史】1.我们发觉自己处于这样一个世界:……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这世界受到了来自传声筒的喧声的干扰,遭到了新闻标题以及电影和电视中的不断变化的镜头的攻击。
这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治——工业文明的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设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这样一个世界”指的是什么?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它有什么特点?【解答】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的世界;特点:具有共享性。
2.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全部新工业仿佛一夜之间蹿升起来,但是在所有的新进展中,或许最重要的是在工业和民用中使用电力。
此时科学研究成果在工业上得到更直接的应用,出现了大规模生产技术…… ——摘编自《世界文明史》【设问】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新特点?【解答】电力的广泛应用;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一、选择题:1.(2018 重庆A, 14, 1 分) 下表反映了1880—1920 年世界石油年产量的变化。
人教版高中历史第二册必修2精品课件9: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3.商业 (1)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2)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但始终处在“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下 ,发展艰难。 (3)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商业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增大。 (4)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的瓦解起了促进作用。 (5)官府控制对外贸易,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雏形(16世 拓展(17-18 基本形成(19世纪 最终形成
纪)
世纪)
中后)
(19世纪末20世
纪初)
推动因 新航路的开 荷、英等国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素
辟
的殖民扩张
经济发 手工工场协 工场手工业 欧美进入蒸汽 欧美进入电气
展阶段 作时期
时期
时代
时代
主导国 葡、西
荷兰、英国 以英国为首的资国 帝国主义国家
府的苛捐杂税等政策的打击
一、曲折探索——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1949—1956年底) (1)国民经济恢复——奠基 1949—1952年,新中国仅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 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建设 ①特点: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相结合,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成果: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确立 ①性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②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附:本册知识点总结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农业 (1)以铁犁牛耕为主要方式。 (2)以具有精耕细作、男耕女织特点的小农经济为主。 (3)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租佃关系日渐普遍化。 2.手工业 (1)历史悠久,技艺精湛,长期领先于世界。 (2)产品长期远销欧、亚、非许多国家,享誉世界。因海陆“丝绸之路”,中国获得“ 丝国”和“瓷器大国”的誉称。 (3)官营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点总结《高中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指19世纪中期,欧洲国家和美国、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今天我们来总结一下高中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点。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高中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点总结高中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难点知识点(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出现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呈现空前活跃的局面,并取得许多重大突破。
自然科学同技术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19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所要求的新技术革命创造了条件。
这些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被迅速、广泛地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这是近代以来科学技术上的第二次大突破,工业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即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建议教师联系学生的物理化学知识制作一张当时科学技术发展简表,帮助学生构建思维的起点。
如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研究与电动机、发电机出现的关系等。
(2)电力的广泛应用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
早在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提出了发电机的理论基础。
科学家们根据这一发现,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对电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
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
这一时期,能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电动机也被发明出来,电力开始用于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
随后,电灯、电车、电钻、电焊等电气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
但是,要把电力应用于生产,还必须解决远距离输送问题。
1882年,法国人德普勒发现了远距离送电的方法,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建立了美国第一个火力发电站,把输电线联接成网络。
电力是一种优良而价廉的新能源,它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
人类历史从“蒸汽时代”跨入了“电气时代”。
建议以《印度工人正在铺设电缆》为素材,引导学生了解近代电讯业的发生:在这一时期,电讯事业广泛地发展起来。
1876年,定居美国波士顿的苏格兰人贝尔试通电话成功,爱迪生等人在贝尔发明的基础上作了重要改进,使电话通讯很快风行全球的许多国家。
1877年,美国建成第一座电话交换台。
随后,在巴黎、柏林、彼得堡、莫斯科和华沙等地相继成立了电话局。
无线电的发明是19世纪末最为重要的技术成就之一。
1888年,德国科学家赫兹发现了电磁波。
利用这种电磁波,意大利人马可尼制出了无线电通讯设备。
1899年,马可尼在英法之间发报成功;1901年,横越大西洋发报成功。
近代电讯事业的发展,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
从此,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
(3)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应用技术上的一个重大成就。
19世纪80年代中期,德国发明家戴姆勒和卡尔·本茨提出了轻内燃发动机的设计,这种发动机以汽油为燃料。
90年代,德国工程师狄塞尔设计了一种效率较高的内燃发动机,因它可以使用柴油作燃料,又名柴油机。
内燃机的发明,一方面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引起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命性变革。
19世纪晚期,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车出现了。
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成功地制成了第一辆用汽油内燃机驱动的汽车。
1896年,美国人亨利·福特制造出他的第一辆四轮汽车。
与此同时,许多国家都开始建立汽车工业。
随后,以内燃机为动力的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不断涌现出来。
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试飞成功,实现了人类翱翔天空的梦想,预告了交通运输新纪元的到来。
另一方面,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
石油也像电力一样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新能源。
1870年,全世界开采的石油只有80万吨,到1900年猛增至2 000万吨。
(4)化学工业的建立化学工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新兴工业部门。
在无机化学工业方面,19世纪60~70年代发明了以氨为媒介生产纯碱和利用氧化氮为催化剂生产硫酸的新方法,使这两种化学工业的基本原料的综合利用得到迅速发展。
有机化学工业也随着煤焦油的综合利用得到迅速发展。
从80年代起,人们开始从煤焦油中提炼氨、苯、人造染料等。
利用化学合成方法,美国人发明了塑料,法国人发明了人造纤维。
化学工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变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5)“钢铁时代”伴随“电气时代”而来的是“钢铁时代”。
新的技术革命也推动了老工业部门的发展,最突出的是钢铁工业。
19世纪上半叶,由于房屋结构和铁路的需要,熟铁和铸铁的产量提高极快,但钢的产量裹足不前。
英国是当时世界上钢产量最多的国家,1850年年产量不过6万吨,同年它的铁产量却达到250万吨。
由于冶炼工艺的限制,钢产量不高,价格昂贵,其用途局限于工具和仪表。
19世纪下半叶,由于西门子、托马斯等人在钢铁冶炼技术方面的贡献,钢得以大量生产且质量大幅度提高,因而逐渐代替熟铁,作为机械制造、铁路建设、房屋桥梁建筑等方面的新材料而风行全球。
钢铁工业的发展如日中天,导致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直线上升,史称“钢铁时代”。
高中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链接蒸汽时代与电气时代18世纪下半期开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是近代以来的第一次世界性技术革命。
这次技术革命以蒸汽机的广泛运用为标志,从此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世界性技术革命以电力的广泛运用为标志,从此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两个概念准确而形象地概括了第一次、第二次世界性技术革命的中心内容、突出特点和巨大影响,对于人们理解和记忆这两个重大历史事件很有帮助,因而为我国历史教学界(包括历史教材)所普遍采用。
从带头学科看,第一次世界性技术革命是热力,第二次是电磁学。
从内容看,第一、二次世界性技术革命是以动力革命为中心内容。
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产业革命即工业革命,实际上是一场工业技术的革命。
它表现在以机器代替人力,以大规模的工厂生产代替个体工场手工生产,即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均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它使人类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一座座工厂在绿色的原野上耸立起来,高大的烟囱冒出浓黑的烟雾,机器的轰鸣声惊醒了沉寂的山坳,人类的生活方式在工业革命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而这一切发生的直接动因则是不断创新的纺织技术导致的蒸汽机的出现,蒸汽机作为这个时代的核心技术,第一次解决了人类大规模制造和利用动力的问题。
蒸汽机时代发端的直接动因主要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导致的纺织机发明与改进需要新的动力;英国采煤业的发展也急需要新的动力机械,蒸汽机的发明正是在矿井排水问题的刺激下产生的;而自然科学的新成就和生产技术的提高则是蒸汽机发明的必要条件。
概括地说,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是蒸汽机得以发明的催产婆,而自然科学的成就是蒸汽机得以发明的理论基础,相关的生产技术的进步则是蒸汽机得以发明的技术保证。
蒸汽机的发明,以蒸汽动力代替人力,迎来了世界近代的第一次技术革命。
蒸汽机的发明者瓦特的名字和蒸汽机一起传遍全世界,瓦特也被人们誉为“蒸汽大王”。
瓦特是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的伟大旗手。
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不断完善,到1784年蒸汽机作为一种动力机,不但在纺织、采矿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还被推广应用到交通运输、冶金、机械、化工等一系列工业部门,使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发展,出现了蒸汽机时代的技术革命。
钢铁是机械工业的原料。
随着纺织机、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使机械制造业以及相关的其他生产部门得到迅速发展,需要大量钢铁,因此,也要求冶金有一个较快速度的发展。
蒸汽机的发明和普遍应用,使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的面貌,提高了劳动效率。
但蒸汽机本身,最初却是用手工工具制造出来的。
如果机器本身不能摆脱手工业的羁绊,整个工业当然也就不能从旧的生产方式的躯壳中解放出来。
为了适应机器制造蒸汽机的需要,对加工机械以及工厂设备的研制和生产受到了重视,并得了迅速地发展。
也正是因为蒸汽动力的运用,使运输机械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将文明社会推向了一个热火朝天的新世界,交通运输业的巨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汽船、铁路与火车。
汽船的发明开辟了世界航运史上的新时代,在风暴面前,水手不再望而却步。
它穿梭在河海潮面,使全球连成一体,使人类生活世界的空间距离大大缩小。
蒸汽动力用于陆路运输的主要标志是火车的出现。
火车的鸣叫,召唤了一个“铁路时代”的到来,使世界真正认识到铁路运输的巨大优越性。
铁路使世界经济联成一体,隆隆的火车宣告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胜利完成。
所谓电力时代,是指以电动机为代表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使新兴的电能作为一种主要的能量形式支配着社会经济生活,推出了一个前人未曾想过的历史时期。
电能的突出优点在于:第一,它是一种易于传输的工业动力;第二,它还是极为有效可靠的信息载体。
因此,电力时代主要体现在动力传输与信息传输两个方面。
与动力传输相关联,出现了大型发电机,高压输电网、各种各样的电动机和照明电灯。
与信息传输相关联,出现了电报、电话和无线电通讯。
这些伟大的发明使人类的生活进入了一个更光明、更美好的新时期。
由于电、电流、电磁感应和电磁波的发明和应用,以及电力传输的成功是使电力取代蒸汽动力的重大突破,它使电力很快成为广泛应用的能源和动力。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世界上掀起了电气化的高潮,美国、德国由于最早实现了电气化而迅速进入世界工业强国行列。
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首先促进了电力工业、电气设备工业的迅速发展。
以发电、输电、配电这三个环节为主要内容的电力工业产生并发展起来了。
制造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断路器以及电线、电缆等电气设备工业也迅速兴起,同时还促进了材料、工艺和控制等工程技术的发展。
电力技术的发展使许多传统产业得到改造,使一系列新技术应运而生。
通讯就是信息传输。
人类最基本的信息传输手段是语言。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迫切要求远距离传输信息。
18世纪以来,人们开始探求新的通讯方式,而随着电力广泛应用和远距离输送的成功,于是,有线电报、电话、无线电通讯、电视等相继发展起来。
各种通讯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其真正的推动力是社会的需要。
从此,人类真正进入了电力时代。
垄断、垄断组织的形成及类型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生产集中的加剧,使资本主义不得不在生产关系领域作出重大调整,其结果是垄断组织的产生。
所谓垄断,一般是指某些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独占某种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市场、攫取高额垄断利润联合而形成的经济实体或经济同盟。
垄断组织的形成大致经历三个阶段:一是19世纪60、70年代,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出现垄断组织,但它们还仅仅处于萌芽状态,对经济发展影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