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临帖窍门--选临通临读帖和三遍临习法
书法临帖的最佳方法

书法临帖的最佳方法
一、实临:所谓实临,就是在临帖时要求笔法、结构、章法等都尽量接近原帖,争取最大程度的相似。
这是我们学习书法最初采取的一种临帖方式,也是最为常见的一种临帖方法。
二、意临:旄旗一变
所谓意临,就是参以己意的临写,在临摹古帖的过程中融入个人意趣。
这是董氏最为常见的临帖方式,这样的临作在董氏作品中随处可见。
三、背临:抚无弦琴
所谓背临,就是不面对原帖,而是凭印象去临写。
这需要临帖者对原帖的文字内容较为熟悉,对原帖的笔墨语言和精神面貌有较深的理解。
四、参合:学不纯师
谓参合,就是在临帖中参以别帖的意趣。
董其昌的参合临摹,其中有些是同一作者的不同碑帖,有些是不同作者的碑帖。
仿影、单钩、双钩、填实,摹帖四步,格临、对临、背临,临帖三招

仿影、单钩、双钩、填实,摹帖四步,格临、对临、背临,临帖三招书法的学习基础最为关键,一为笔法;二为学习方法。
而书法的学习方法又是以临摹学习法最为普遍,很多学习书法的朋友懂得临摹学习法但并不清楚它们具体情况如何。
这篇文字就对临摹学习法的具体情况做一个简述。
书法有云清代康有为曾经说过;“学写必先模仿,不得古人形质,无自得其性情也。
故欲临帖,必先使之模仿数百过,使转运立笔尽肖,然后可以临帖。
”一、摹帖摹帖的方法一般按照学习顺序有以下几种:1、写仿影用透明的纸,蒙在范字或字帖上,照着纸上显露出来的字迹仿写。
要一笔一画地认真仿写,不使走样,尽量符合笔画顺序规则和间架结构要求。
仿影示意图2、单钩用薄纸蒙在字帖上,只钩出字的点画的中锋线,然后按照钩出的中锋线自己运笔书写。
这种方法简便有效,能迅速将帖上的结构记入心里。
单钩示意图3、双钩将薄纸蒙在字帖上,用极细的线条将字的外形轮廓钩出空心字来,勿使丝毫失真。
在传世的王羲之《兰亭序》墨迹中,以唐人冯承素的双钩廓填本为最好。
双钩示意图4、填实对已钩出的“空心字”,用墨填写。
注意要一笔完成,既不能有空隙,也不能写出双钩轮廓之外,不然就会破坏字形。
要完全跟着帖走,以求近真。
填实示意图二、临帖临帖是在摹帖的基础上,对照着字帖范本进行临写的方式。
将字帖范本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之理,心摹手追。
临帖有以下三个步骤:1、格临取一薄玻璃片或透明的涤纶片,照着帖字的大小画上九宫格或米字格,把这画有格子的薄玻璃片或透明的涤纶片放在帖字的上面,然后在所有九宫格或米字格的现成的练习本上照式临写。
格临示意图临时先看清帖字哪一笔在格子的哪个部位上,然后对照着将这一笔也写在同样的部位上,这样便不致走样。
不然的话,字虽还是这个字,可笔画和间架的位置跟帖字不相同了,那就是“抄帖”而不是“临”。
“抄帖”是初学者最易犯的毛病,必须避免。
格临帖子示意图2、对临经过“格临”若干遍之后,熟悉了帖字的笔画和间架,就可以进入“对临”了。
书法基础入门:浅说临帖六法

书法基础入门:浅说临帖六法作者现就临帖浅析几种方法,有兴趣的书友不妨选择试用。
一、实临法。
这是最常用的临帖法。
此法就是将范本放于眼前,用毛笔(硬笔)对照着写,通过观察与理解法帖来摹拟范字。
开始时可看一笔写一笔,看一字写一字;待临熟了,便可看几字或几行而写之,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对临。
待对范本中每一个字、每一行都有了精熟的记忆与理解。
便可凭印象将全帖写出来,这就是背临。
临帖要临到背临的水准。
实临法因能充分结合眼手脑且很有效果,所以广泛地被每一位学书者应用。
二、指临法。
这种方法可用于不具备纸、笔的情况。
如在工作的中间休息时.火车的路途中,便可使用手指在空中或桌凳等物体上,凭对范字的记忆实行“临习”或“创作”。
就在这种独特的书法学习中,往往能加深对执笔手感与运笔疾缓的理解与把握。
这种方法不但在当代被人采纳;就是在清朝时,便有郑板桥睡觉时用妻体习字的趣史为例,广为传颂。
三、心临法。
在脑海里设一张纸、一支笔来临习范字,也是一种有趣而有效的方法。
其实这种方法被每一位学书者于无形中使用。
当临习法帖时,先观范字,加深理解,而临习落笔之时便在脑海里有对范字“演习”或“放影”的过程,即便是瞬息即逝。
这与“意在笔先” 的书论不谋而合。
其实,在众多的休息、闲暇之余,我们若能有效利用“心临”之法- 进步往往会在下一次实临中显露出来。
四、意临法。
这是临习法帖气韵、意境的方法.被众多书家广为使用。
临习法书时不求一字一画肖合形毕,但求整体气韵生动自然。
这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临习方法,不适于初习者使用。
五、创作临习法。
有的书本称之为“集古字”。
选择法帖中的字实行“移植创作”,或对联,或条幅,或扇面.能“箭”临帖与创作之“双雕”。
王羲之行书名帖《圣教序》便是由僧怀仁集王字而成。
这种临习法能有效消除临帖乏味的,心理弊病,提升对碑帖的兴趣与感知水平.是一种于习书者深为喜爱的方法。
六、临摹互补法。
传统的“临摹互补法”为用毛笔(硬笔)先摹后临的方法。
书法临帖技巧

临帖技巧经验大汇集(一)一、谈读帖王壮弘帖,一般称之谓“法帖”,是专供人们欣赏、研习书法用的。
在临帖之前,读帖的方法和读帖的精细程度,对于临习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有人认为临习书法主要着重于临写,而对于临帖之前必须读帖的重要过程,往往是忽略的。
他们习惯于拿起帖来就临,这实在是一种错误的习惯。
一本名家法帖,对于初学者来说,绝不可能一看就懂,一临就佳。
这就需要不断反复的理解、摹仿,再理解、再模仿……。
也就是清代书家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所说的先能察,后能拟。
察进一分,拟近一分;拟近一分,察进一分,终身不复止。
然察总在拟之先。
俗话说“万事理在先”,理就是道理,在做一件事之前,对于这件事的道理,明白的愈深刻愈彻底,做起来就愈容易,愈顺手。
法帖犹如老师,沈尹默先生说“字外无法,法在字中”。
但这个老师是不会开口的,方法全在其中,要你自己主动去请教,这就是“读帖”。
读懂一点,做一点。
不断地懂,不断地做。
这样顺序渐进,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否则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抄写式地临帖,是很难入门的。
正如唐代书家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讲的,“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者”。
要临好帖必需读好帖,因此说读帖必需先认真细致的读,如果马马乎乎地读,就会觉得毫无意义,甚至会感到多此一举。
因此读和看不是一码事,和欣赏也不同。
读和诵相似,但比诵深刻。
读有看的意义,但比看仔细,读有欣赏的意思,但比欣赏认真。
认真细致的读帖是个要求,要做到这个要求,还有个怎样正确读帖的方法问题。
如果方法对头,才能达到读帖的要求。
不然拿起一本帖来,就会觉得茫茫然,好象无从读起,就会停留在肤浅的外形上,无法深入。
那幺怎样读帖呢?大家知道,前人留下来的手迹,如今虽然是静静的躺在纸面上,但当时却都是由动的过程形成的。
既然如此,读帖就必须对每一点,每一画,每一行以至通篇认真细致地读,对其中任何细微的动作,都不轻易地放过,怎样藏锋下笔,怎样换锋行笔,怎样回锋收笔,怎样翻转,怎样顺势连接,何处应提,何处应按,何处疾,何处涩,何处锋中,何处锋侧,联系手腕应如何地动作,把静的字迹逐渐演绎起来,象放电影一样,使他在你的脑际,眼前动起来。
各种书体书法口诀大全【知识点滴】

各种书体书法口诀大全【知识点滴】一、初学书法口诀歌汉字线条表,结构规律找方正是原形,奇险求平正初学要牢记,选帖为开始字帖千万册,流派只分三一派钟繇书,风格成古朴一派右军书,多姿称为秀一派小王书,清丽如荷出三派难分右,各自有千秋历代书家出,得一垂今古选帖事虽小,可定学书向选我钟爱帖,如情定终生初选不急写,从头至尾阅读帖有方式,笔画记清晰同类找细别,感悟有心得此时下笔练,事半功又倍首先练笔画,对贴分毫差始求形相同,慢慢悟神功点如空坠石,力量有千钧横如天边云,来势更凶猛撇如断象牙,亦是松生崖捺如武士刀,霍霍斩豺狼折为士曲臂,内中含刚力上述要心领,下笔才神会此时可练字,学书刚开始不求写全帖,可选代表字入室求心定,朝夕要认真见异思迁忌,专心持之恒待到写它字,形神出心间与帖不相右,功到自然成此期看秉赋,长短不可论此为一阶段,功夫要下深追求神品界,须待后阶段二、楷书书法口诀一汉字楷模是真书,端庄美观价值高。
形体方正有魅力,结构严谨多精巧。
笔画规范讲变化,阴阳笔法结合好。
起收有序要利索,笔笔分明忌潦草。
楷书称正楷起笔多藏锋学书必先行行笔用中锋笔画形态稳回锋要自然字字得端正结构讲造型结构搭配匀多临古人帖章法要讲究用笔讲技巧笔笔得到位楷书要写好清朗必整齐重在用腕上三、行书书法口诀行楷书写要流畅主笔沉着是关键快写简化是特征连笔轻细不可粗伸缩性大变体多用笔最好是长锋执笔用笔如草书使墨必须调湿润执笔必须悬起肘全篇排头是标准灵活多变才自如一气呵成要贯通行书字体最多姿用笔八法需记清横平竖直重心稳疏密匀称结构精点画呼应贵活泼穿插揖让要有情项背分明多变化运笔轻盈忌僵硬四、草书要决狂草如激电湍流字字如惊蛇出洞点线变化多姿美疏密虚实心有数气势磅礴态万千结构布白心畅意草书行行如春蚓字字造型似秋蛇全章一起要贯通有气有神是精品五、魏体口诀魏碑书体真美观刚柔并济楷隶兼笔画稳健多雍容结字奇伟要有变入笔收笔应遒劲捺画压笔最关键隶意楷法掌握好雄浑质朴贵自然魄力雄强精神飞动气象浑穆兴趣酣足笔法跳跃骨血润达点画峻厚结构天成意态飘逸血肉丰美六、仿宋口诀仿宋书体字宜长整齐列队排成行字字间隔要均匀端正清秀有力量撇如尖刀竖似柱勾要坚挺捺要棒入笔收笔显棱角形神兼备贵阳刚七、隶书书法口诀方劲古拙如龟如鳖蚕头雁尾笔必三折雁不双飞蚕无二色点画俯仰左挑右磔重浊轻清斩钉截铁汉隶无师可自通首先学会用中锋蚕头雁尾笔画美内紧外松结构精雁不双飞须注意蚕无二设要记清距宽行窄字宜扁笔要圆粗墨要浓八、章草草诀歌(释文)稿诀最为难,使转在豪端。
临帖的三种基本方法,这才是临帖的正确方法,让学书法你事半功倍

临帖的三种基本⽅法,这才是临帖的正确⽅法,让学书法你事半功倍很多⼈练书法⾮常勤快,⼀本帖⼀本帖地临,⽽且每天临习的时间也很长,可是总是感觉进步不⼤,还是写不好字,这是什么原因呢?嘉强是经常碰到有⼈问这个问题,直播时也很多⼈提过这个问题,于是今天就这个问题写篇⽂章,作⼀下书⾯的回复。
01局部训练法⾸先我们要明⽩,学书法当然要⼤量地临帖或读帖,但这必须基于正确的⽅法之上,⽅法错了,那么努⼒就很可能在浪费时间。
假如说你临了很多帖却依然写不好字,嘉强建议你马上停下来,不要再浪费时间了,⼤概率你的⽅法错了。
⼀般来说,原因是因为只顾着临帖,⽽没有解决局部的问题,所以嘉强建议你停下来进⾏局部的训练,不要再通篇地抄帖了。
怎么做局部训练?⾸先你要把你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找出来,假如找不到,那么你就现在写⼀幅作品,马上就能知道问题在哪⾥了。
找到问题后,就针对这个问题进⾏局部的训练,⽐如你的提按不⾏,那么就找到碑帖中的提按线条进⾏单独的训练,假如是连带不⾏,那么就找有连带的字做专项的练习,⼜⽐如是点画不⾏,那么就在碑帖⾥找到你觉得难度较⼤的点画进⾏训练。
上⾯说的这个⽅法是嘉强在实践中总结的⾮常有效的⽅法,很多同学都因为这个⽅法⽽受益,但这个⽅法真正操作起来是有些枯燥的,没有直接抄帖那么爽快,但良药苦⼝,好⽅法也是需要耐⼼实践才能有效果的。
除了局部训练法外,还有⼀些有效的⽅法可以帮助你快速提升书写能⼒,下⾯再介绍两个重要的⽅法。
02⼤量练习法有⼈练字是浅尝辄⽌,练两天休息三天,这样是不可能练好书法的,虽然你临了很多帖,但时间都是分散的,即使⽅法对,也⽆法形成肌⾁记忆,达到熟练书写。
⽐如你⼀天练10000个字,坚持练⼀周,效果⽐你每天练100字练700天效果要好太多,可以快速强化⼤脑的记忆,有⼈说这数量没⼈能做到,虽然只是打个⽐⽅,但你要知道,现在的专业院校的学⽣⼀天练字的时间是8到12个⼩时的,假如你每天只练⼀个⼩时,怎么⽐呢?所以量变才能有质变,集中时间⼤量临帖,是⼀个不错的⽅法。
各体书法口诀大全,全到家了!

一、初学书法口诀歌 汉字线条表,结构规律找 方正是原形,奇险求平正 初学要牢记,选帖为开始 字帖千万册,流派只分三 一派钟繇书,风格成古朴 一派右军书,多姿称为秀 一派小王书,清丽如荷出 三派难分右,各自有千秋 历代书家出,得一垂今古 选帖事虽小,可定学书向 选我钟爱帖,如情定终生 初选不急写,从头至尾阅 读帖有方式,笔画记清晰 同类找细别,感悟有心得 此时下笔练,事半功又倍 首先练笔画,对贴分毫差 始求形相同,慢慢悟神功 点如空坠石,力量有千钧 横如天边云,来势更凶猛 撇如断象牙,亦是松生崖捺如武士刀,霍霍斩豺狼折为士曲臂,内中含刚力上述要心领,下笔才神会此时可练字,学书刚开始不求写全帖,可选代表字入室求心定,朝夕要认真见异思迁忌,专心持之恒待到写它字,形神出心间与帖不相右,功到自然成此期看秉赋,长短不可论此为一阶段,功夫要下深追求神品界,须待后阶段二、楷书书法口诀一汉字楷模是真书,端庄美观价值高。
形体方正有魅力,结构严谨多精巧。
笔画规范讲变化,阴阳笔法结合好。
起收有序要利索,笔笔分明忌潦草。
楷书称正楷 起笔多藏锋学书必先行 行笔用中锋笔画形态稳 回锋要自然字字得端正 结构讲造型结构搭配匀 多临古人帖章法要讲究 用笔讲技巧笔笔得到位 楷书要写好清朗必整齐 重在用腕上三、行书书法口诀行楷书写要流畅 主笔沉着是关键 快写简化是特征 连笔轻细不可粗 伸缩性大变体多 用笔最好是长锋 执笔用笔如草书 使墨必须调湿润 执笔必须悬起肘 全篇排头是标准 灵活多变才自如 一气呵成要贯通 行书字体最多姿 用笔八法需记清 横平竖直重心稳 疏密匀称结构精 点画呼应贵活泼 穿插揖让要有情 项背分明多变化 运笔轻盈忌僵硬 四、草书要决狂草如激电湍流 字字如惊蛇出洞 点线变化多姿美 疏密虚实心有数 气势磅礴态万千 结构布白心畅意 草书行行如春蚓 字字造型似秋蛇 全章一起要贯通 有气有神是精品 五、魏体口诀魏碑书体真美观 刚柔并济楷隶兼笔画稳健多雍容 结字奇伟要有变 入笔收笔应遒劲 捺画压笔最关键 隶意楷法掌握好 雄浑质朴贵自然 魄力雄强 精神飞动气象浑穆 兴趣酣足笔法跳跃 骨血润达点画峻厚 结构天成意态飘逸 血肉丰美六、仿宋口诀仿宋书体字宜长 整齐列队排成行 字字间隔要均匀 端正清秀有力量 撇如尖刀竖似柱 勾要坚挺捺要棒 入笔收笔显棱角 形神兼备贵阳刚 七、隶书书法口诀方劲古拙 如龟如鳖蚕头雁尾 笔必三折雁不双飞 蚕无二色点画俯仰 左挑右磔重浊轻清斩钉截铁汉隶无师可自通 首先学会用中锋 蚕头雁尾笔画美 内紧外松结构精 雁不双飞须注意 蚕无二设要记清距宽行窄字宜扁 笔要圆粗墨要浓九、草诀百韵歌明韩道亨草圣最为难,龙蛇竟笔端。
临帖才是学习书法最好方法

临帖才是学习书法最好方法书法学习怎么才能“入帖”,临帖到什么程度才能叫“入帖”学习书法没有捷径可言,临帖是学好书法的唯一途径。
说到临帖,可能有的书法爱好者有一些困惑,觉得无从下手。
其实挺简单的,做好以下四步,你就可以把临帖这件事做好。
临王羲之兰亭序一、在选定一家帖后,对这个帖和相应的情况做深入的了解和学习。
如果我们选了《圣教序》,我们就应该学习王羲之的生平,了解一下魏晋时期书法史的发展情况,知道当时的书法家钟繇和王献之是什么情况。
看一下王羲之的其他作品的情况,比较一下和《圣教序》有什么不同。
临王羲之圣教序二、要认真读帖。
要认真看《圣教序》这个帖上的字,它的起笔行笔收笔是怎么做的,要看清它的结体有什么特殊性。
只有把这些最基本的情况了解清楚,临帖才有针对性。
临初月贴三、初临。
临帖时,我们要把帖上字的笔画、结体看清楚,然后进行刻苦的练习。
临帖绝不是抄帖,不要大篇幅地临,这样你对帖上的字没有任何理解,写了一大篇,徒劳无益。
不要听有些人说,临帖临个大概就可以了,而应该临得尽可能像。
临王铎行书四、精临。
要把自己的字和原帖上的字的每一个笔画、结体都做好对比,查找问题,进一步改进。
要让自己的字和原帖至少要达到百分之七八十的像。
同时,要加快行笔速度,让每个字的笔画之间有承接,而不是画字,这点非常重要,使自己写的字具有原帖字的神韵。
在临帖的过程中,如果你能做到以上四步,加上你的临池不缀,你的临帖一定会取得很大的进步。
临苏轼寒食帖第一条标准就是要像,越像越好一、笔法像。
看起笔、运笔和收笔像不像,看方笔和圆笔的运用是否合理,线条的力度和质感是否符合要求。
是否以中锋为主,而用侧锋增加书法的灵动。
是否合理运用转笔和折笔,以充分表现字体的雄强和柔美。
临颜真卿祭侄文稿二、结体像。
要看临摹的字在结体上是否和原贴相一致,是否做到了平正和欹侧相依。
要看笔划的倾斜角度、曲率、粗细长短变化是否与原贴一致,是否做到了笔划的有让有就、穿插呼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临帖窍门:
选临通临读帖和三遍临习法关于选临和通临的安排
临帖,从教学的角度看,是要讲究方法的。
对于要临写的字帖,是从头到尾一次性通临好?还是逐个过关好?还是选临好?这是一个必须先弄明白的问题。
多数人是拿来字帖,就从头开始,一个接一个的临下来。
然后再重新临第二遍,以至于临习多遍。
为了真正临像和掌握原帖的精神面貌,有的先生主张临习几十遍、上百遍,甚至一生不辍。
有没有比这更好更有效的学习方法呢?答案是肯定的。
比如“逐字过关温习法”,“以点带面选临法”,都是更加有效的学习方法。
逐字过关温习法,指的是先不要贪多,从一个字或几个字入手,反复多临,把它记住,把它写像,然后再及其余。
换句话说,能写像一个字,比写十个都不像的字,要有价值和收获。
正所谓:
宁吃好梨一个,不吃烂梨一筐。
可是,写多少遍才能写好一个字?如果一个字写不好就不能再换其他字临习吗?不是的!所谓逐字并不是只写一个字,而是先抓住几个字认真临写,再逐步增加临写字数,写后来的字要先温习以前的字,使写过的字不断加深印象,不断有所提高,最后要达到与帖上的字形似神似。
这样,才能集中精力,集中时间,集中目标,尽快加深印象,加速巩固与提高。
以点带面选临法,和逐字过关温习法差不多,临习过程也相同,只是它更强调了对学习的科学步骤和优化环节。
具体的说,对帖上的字,先抓住一些代表性强,书家书风特点明显,点画和结构更加优秀的字来临习,以便加速对字帖的了解和认知,尽快找准和把握帖字的艺术特征和艺术构思。
这样就可以事半功倍了。
其实,这两种方法和通临字帖法并不矛盾。
因为学习字帖,就要尽量多看所学书家对每个字的书写,不可能只学他几个字而置其它字不顾,通临是必须的。
只是在时间和顺序上有所调整罢了。
初学生疏,如果按帖顺序一字接着写下去,短时间内对每个字的印象就不深刻,容易行成抄写字数。
不如先多写多复习某几个字,写熟了,记住了,就会把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再去写另外的字,从观察到模仿,就有了更尖锐的眼光和更接近字帖的尺度。
待这种经验和体会积累多了,就会减少盲目盲动。
那时,不仅要通临字帖,就是帖上没有的字,也要设法去琢磨去研究了。
关键是先要找个尽快入贴的突破口,才能少走弯路。
而“逐字过关温习法”和“以点带面选临法”就是很有成效的临帖法,不妨照做。
“读帖”更重要
人们通常把临帖和读帖结合在一起,也就是临帖前才读帖,读是为了临。
然而,这很不够。
“读帖”和“临帖”是两个不同的学习方式。
临帖前的读帖,大多人都是简单的看看帖上字的摸样,就动手临起来。
所侧重的是手的操作,往往把读帖看的不很重要。
正因为这样忽略读帖的重要性,才写得不像,进步不快。
所谓读帖,不是简单的浏览,而是要认真的看,看清楚和看仔细,还要加以分析研究。
读帖相对于临写,是明确目标和心路,是必须的,是首要的。
不然就容易陷入盲动,事倍功半。
因此我们说,“读帖”比“临写”更加重要。
这还因为读帖价值更高,有的人临帖并不是太多,结果写的很好。
除了手性能力强以外,主要是读帖功夫很深。
从这些人的经验来总结,书法主要不是动笔临写成的,而是通过读帖看会的。
临帖,一方面是培养眼睛的观察能力;一方面又是训练手性的操作能力。
而读贴,不仅能够培养眼睛的观察能力,更能通过仔细地观察和研究,发现字的点画、笔势,结构、气势,字与字间的关系、不同位置的差别,以及通篇的布局、韵律等,来提高自己的辨别和鉴赏能力,同时加强和培养自己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和方法,以至于全面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思考领悟的学求精神。
在向优秀看齐的努力中,抓住最主要的优点继承,同时注意发挥自己的喜好和手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扬弃”。
一个人只埋头临贴,不如读贴和临帖参半掌握得更快。
只顾临帖有时会走入死学,而潜心读贴更能“明路”。
因为“读”,强调的是心领神会,探究和领悟。
当然,这并不等于说,临帖就一定不动脑筋,说的是侧重有别。
当我们没有时间临帖的时候,可以随时读贴,哪怕是几分钟都会有效。
当人有了一定临帖基础后,读贴就更显得重要了,醒悟就在读贴之中。
临帖应该先临好一种书体,而读贴却可以同时兼顾多种,以放开眼界。
有的人就是因为一辈子死盯着一种书体学,才不容易出贴。
学习,有选学、多学和不学之分,这应该是学习由浅入深的三个阶段。
既不能躥等,又不能没有重点。
选学很重要,眼界最重要。
而读贴是提高眼界的不可缺少的“法宝”。
读帖的关键,在于读懂点画的起收处用笔,还在于读懂结构上体势的奇正、方圆和点画之间的搭配关系。
从细微处窥测书体独有的特点,从宏观上发现与他体的共同点,从而知道其出处或来历。
总之,只有读帖入神,才有临帖出神。
关于三遍临习法
临帖,按照古人的经验,要“察之尚精,拟之贵似(《书谱序》)”。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再深一层问,采取什么方法才能看得更细看得更准呢?又采取什么手法才能写得惟妙惟肖呢?
“三遍比较法”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临帖方法。
这种临帖法,它的内涵和要求是:
每个字每次写三次,再换另一个字。
又用三遍的方法,临写第二个字、第三个字,以致所有的字。
但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连续写三遍某个字,而是对每遍临写的要求有所不同。
面对要临写的字,首先认真观察其特点,诸如结构的方、圆、高、扁、斜、正以及是上下还是左右结构方式,点画的粗、细、长、短、曲、直以及用笔的藏、露、提、按和使、转,都先详细的观察,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才落笔临仿。
这就写出第一遍。
第二遍不同于第一遍。
他不仅要继续观察原帖,还要检查第一遍所临写的字怎么样。
找到优点,也发现缺点。
看每个点画和原帖差距在哪里,看结构有哪些走形,看形神兼顾了没有?把发现的不足,再写的时候,努力弥补和改正,这才写好第二遍。
第三遍又不同于第一遍和第二遍。
不仅要先对照这一遍和原帖的差距,还要比较和分析第二遍与第一遍所临之字,有了什么不同和改进?要害就在这
里。
只有把两遍临字进行比较,才能发现改进了什么?还有那些需要继续改进的地方?从而明确和找到缩小差距的目标。
这样一来,第三遍肯定会写得比前两遍更接近原帖。
好了,到这我们对已写的这个字,已经有了比较细致认真的研究了。
若还要再写,由于眼睛的疲劳和心态的疲倦,改进就不会太明显了,所以可以另换个字临写。
当然还是按上面的方法进行。
有没有发现,这种临写方法,读帖的时间并不比临帖的时间少,可谓读临参半。
不仅如此,还加强了观察和研究的深度。
提高了临帖的精度。
这就是逐个过关,改天再对这些临过的字重新温习,再过三遍,加深印象,巩固提高,我觉得这应该是事半功倍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