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之中古声调到近现代声调的变化-汉语言文学仙子

合集下载

中古音到现代普通话的发展与演变

中古音到现代普通话的发展与演变

中古音到现代普通话的发展与演变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人口的流动性越来越强,在这种快速发展的环境下,人们的适应性也变得很强。

入乡随俗的同时,也学会了当地的语言。

但是,普通话依然占据着最主要的部分。

因为,即使在你与之格格不入的情况下,只要会普通话就不会有沟通的障碍。

毕竟,普通话是全国推广的语言,它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

现代普通话的发展是日积月累的成果,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有了今天的局面,它是不断的演变而来的,通过扬长避短而最终确立。

在普通话之前,古人早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语音系统,它并不是今天的汉语拼音系统,而是在上古、中古、近古都各有自己的一套语音系统。

那我就从书中总结一些有关其演变和发展的知识。

音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的音节结构和语音系统及其历史演变的一门科学,通过分析各个历史时代汉字的读音,归纳出各个历史时代的语音系统,再通过比较,来研究汉语语音的演变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问。

它可以指导我们探索普通话的发展和由来。

了解普通话的演变首先要了解之前的所有的音韵学的大概知识,比如:以《诗经》等先秦文献为研究的主要材料,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的古音学;以《切韵》、《广韵》等韵书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的今音学等等。

在这之前要牢记和掌握音韵学的三十六字母,它是学习和了解古代音韵学的基础。

广韵到普通话的演变和发展需要从多方面来仔细相比较,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的比较等等。

《广韵》首先按四声来分卷,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平声卷又分为“上平声“卷和“下平声”卷,所以共五卷。

而且在那个时代没有“阴平”和“阳平”之分。

《广韵》的注音方式是在每一个纽的首字下的注释后面注出反切,其余的同纽字音同,也就省去不注了。

而汉字注音是在字上面用声母加韵母加声调来注音。

通过比较可以了解现代汉语声、韵、调形成的过程,理清现代汉语方言与普通话彼此参差的复杂关系,更好的了解普通话的慢慢确立的过程。

第一,在声母上的不断演变和发展。

第七讲,中古到现代的音变

第七讲,中古到现代的音变

第六讲,中古到现代的音变授课要点:一,声调变化二,声母变化三,韵母变化从《广韵》到现代汉语音系,汉语的声母系统和韵母系统走的是一条简化的道路。

㈠声调变化⑴古今声调对应关系中古现代平阴上阳去上入去主要变化: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四声⑵平分阴阳:中古汉语平声调在现代汉语以声母清浊为条件分化成阴平、阳平两个声调,清声母平声字演变成阴平,浊声母平声字演变成阳平。

平→阴平(清声母字)↘阳平(浊声母字)变阴平者:高[k u]、天[t h ien]、风[pi u ]、帮[p ]、章[t i a ]、知[ i e] 工[ku ]变阳平者:红[ u ]、农[li wo ]、来[l i]、旁[b ]、泥[niei]、毛[m u]、同[du ]、台[d i]、丛[dzu ]、房[bi wa ]平分阴阳对反切的影响被切字与下字声调不同:一个读阴平,一个读阳平。

①刊[k h n],苦[k h u]寒[ n]切kān≠k +án②刀[t u],都[tu]牢[l u]切dāo≠ d +áo③匆[ts h u ],仓[ts h ]红[ u ]切cōng≠ c +óng④寒[ n],胡[ u]安[ n]切hán≠h +ān⑵浊上变去指中古声母为全浊的上声字的声调在现代汉语演变成去声,上→上(其它声母字)↘去(全浊声母字)如:抱[b u]、厚[ u]、鲍[bau]、上[ i a ]、伴[bu n]、杜[du]浊上变去对反切的影响被切字与下字声调不同:一个读上声,一个读去声。

①厚[ u],胡[ u]口[k h u]切hòu≠h +ǒu②撼[ m],胡[ u]感[k m]切hàn≠h +ǎn③断[du n],徒[du]管[ku n]切duàn≠ d +uǎn④改[k i],古[ku]亥[ i]切ǎi≠ +ài⑶入派四声中古汉语的入声在现代汉语分别演变成阴、阳、上、去四声。

第四章 从中古到近代汉语语音

第四章    从中古到近代汉语语音

(开三)[ǐaŋ]→[aŋ]:莊组字。莊(莊母陽开) 陽<
(合三)[ǐwaŋ]→[aŋ]:唇音字。方(帮母陽合) ② [uaŋ]来自陽唐牙喉音合口。 陽(合三)[ǐwaŋ]→ [uaŋ]:筐(溪母陽合) 狂(群母陽合) 王(云母陽合) 枉(影母陽合)
唐(合一)[uɑŋ] →[uaŋ]:光(见母唐合) 广(见母唐合) 旷(溪母唐合) 荒(晓母唐合) 黄(匣母唐合)
三、影喻疑合流和零声母范围的扩大 中古零声母只有一个“影”,到《中原音韵》,中古喻 母 (云、以)字和大部分疑母字与影母字合流不分,都变为 零声母字。 喻疑变成零声母的规律是: 1、平声变为零声母后都归阳平。 2、上声、去声变为零声母后声调不变。 3、入声变为零声母后,都变成去声。
疑母有例外,具体情形是:大部分变为零声母;小部分保 留原来读音;少数字变为泥母。 到一百多年后的15世纪《韵略易通》中的《早梅诗》,疑 母完全消失。
② [iuɛn]主要来自仙、元、先合口字。
仙(合三) [ǐwɛn]→ [iuɛn]:转(知母仙合) 篆(澄母仙合)
元(合三)[ǐwąn]→ [iuɛn]:券(溪母元合) 先(合四)[iwen]→ [iuɛn]:鹃(见母先合)
5、侵尋[əm] [iəm] ① [əm]来自《广韵》侵莊组声母。
侵(开三)[ǐěm]→ [əm]:簪(莊母侵韵) 森(生母侵韵) ② [iəm]来自《广韵》侵韵除莊组声母字外。 您(泥母侵韵)林(来母侵韵)砧(知母侵韵) 针(章母侵韵)枕(章母侵韵)沈(澄母侵韵) 深(书母侵韵)
8、江陽[aŋ] [uaŋ] [iaŋ] ① [aŋ] 来自《广韵》唐江以及陽开口莊组声母字、 合口唇音字。 唐(开一)[αŋ]→ [aŋ]:帮(帮母唐韵) 滂(滂母唐韵) 傍(竝母唐韵) 忙(明母唐韵) 当(端母唐韵)

举例说明古今声调的关系

举例说明古今声调的关系

举例说明古今声调的关系(文字说明,从古声调至今声调,再从今声调至古声调)2011-11-06 10:03 gxn1358422|分类:小学教育|浏览555次分享到:2011-11-07 00:19 提问者采纳一。

中古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与现代汉语的阴、阳、上、去四声不同,通过把古今声调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声调有这样一些变化规律:1.平分阴阳------指平声分成阴平和阳平两类。

其条件是声母的清浊,清声母(包括全清、次清)的平声字归阴平,浊声母(包括全浊、次浊)的平声字归阳平。

即清声母平声——阴平、浊声母平声——阳平。

2.浊上变去------指全浊上声归去声。

全浊指浊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

而次浊和清声母的上声字依然读上声。

即全浊上声——去声、清和次浊上声——上声。

3.入派三声------指入声消失,归入平、上、去三声(就现在讲,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

其中,全浊入声归阳平,次浊入声归去声,而清声母的入声字则比较混乱,分散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

即全浊入声——阳平、次浊入声——去声、清入——阴、阳、上、去。

二。

方言和普通话的声调都是从中古语音的“平、上、去、入”四声(根据声母的清浊,四声各分阴、阳,共计八类)演变而来的。

在演变过程中有分化,有合并,发展的速度不一样,所以各种方言的调类多少并不相同,但不出于古四声(八类)的系统,而且演变规律比较整齐。

调查的结果是吴语上海市区话现有5个调类,附近的苏州话则有7个调类,粤语广州话多至9种调类(入声因不同的元音,阴入分化成两类)等等。

普通话语音发展较快,只有4个调类。

三。

1)普通话阳平调值是35,粤方言的阳平调值是21或11,客家方言的阳平调值是11,雷琼话阳平调值则是22。

受方言影响,粤语区、客家话区人学普通话时,阳平调值常犯起点低,念成低而平,声调平直甚至终点下降的毛病,易把阳平读成23、24或34值。

潮汕话阳平值是55,潮汕人则易把阳平调值读成44,听来象阴平。

汉语韵母系统从中古到现代的变化

汉语韵母系统从中古到现代的变化

汉语韵母系统从中古到现代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韵母系统从中古时期到现代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这些变化反映了汉语语音的演变和发展,也与社会、文化的变迁息息相关。

本文将从中古到现代的角度,探讨汉语韵母系统的变化,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一、中古汉语的韵母系统中古汉语的韵母系统与现代汉语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古汉语的韵母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四个声调,其中平声和上声的韵母较为丰富,而去声和入声的韵母则较为简化。

平声的韵母包括a、o、e、i、u等,上声的韵母包括i、u、ü、o、e等,去声的韵母只有u、ü两个,入声的韵母则只有u一个。

二、现代汉语的韵母系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现代汉语的韵母系统发生了一些变化。

首先,现代汉语的韵母数量比中古汉语更多。

现代汉语的韵母不仅包括了中古汉语的韵母,还增加了一些新的韵母,如ai、ei、ou、ie、üe等。

其次,现代汉语对于声调的使用更加灵活多样。

现代汉语的声调有四个,但在实际使用中,同一个字的发音可能会因为语境的不同而产生变化,使得韵母的发音也随之发生变化。

三、韵母变化的原因汉语韵母系统从中古到现代的变化,主要是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语音环境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人们的语音环境也发生了变化。

这些变化导致了发音习惯的改变,进而影响了韵母的发音。

2.外来语的影响: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汉语中不断引入外来词汇。

为了适应这些外来词汇的发音,汉语中的韵母系统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3.方言的影响:汉语是一个多方言的语言系统,不同地区的方言对于韵母的发音也存在差异。

这些方言的影响也促使了韵母系统的变化。

4.语言规范的调整:随着汉语规范的不断调整和完善,对于韵母的使用也有一定的规范要求。

这些规范要求也对韵母系统的变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韵母系统的变化是语言发展的自然结果,也是语言适应社会变化的表现。

通过对汉语韵母系统从中古到现代的变化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语语音的演变和发展,也可以更好地理解汉语在社会、文化变迁中的作用和影响。

音韵学之中古声调到近现代声调的变化-汉语言文学仙子

音韵学之中古声调到近现代声调的变化-汉语言文学仙子

音韵学: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1.上古音:以《诗经》《说文解字》为代表的先秦两汉的语音系统(1)声母:31-32个(喻四(以母)归并还是独立)(2)韵部:30-31部(歌部配月元:歌部独立,分出祭部配月元)(3)声调:上古也有平上去入四个调类,但和中古并不等同2.中古音:隋唐宋时代的汉语语音系统(代表韵书韵图:《广韵》、《韵镜》)(1)声母:37个(《广韵》37;《韵镜》38——喻三(云母)已从匣母中分化出来。

此从《广韵》)(2)韵母:《广韵》206韵,292个韵类,不计声调则为92类(平上去入合一),142个韵母中古声调:隋唐宋时代的汉语共同语声调系统四声:平、上、去、入(切韵、广韵、韵镜、七音略按照平、上、去、入四声分韵;隋唐诗人用韵实际也是说明情况如此)3.近代音:元明清时代以北方中原话为基础的汉语共同语语音系统。

(代表韵书:元周德清《中原音韵》、明兰茂《韵略易通》)(1)声母:20个明兰茂“早梅诗”: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

(2)韵母:19韵(每个韵分别用两个代表字表示),46个韵母(3)近代声调:元明清时代以北方中原话为基础的汉语共同语声调系统。

4个近代音的声调,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已明确列出,即阴平、阳平(周氏于平声中分阴、阳二类)、上声、去声,它与今天北京话的四声完全一致,只是具体的归字有所不同而已。

关于中古的入声字,周氏将它们分别附在平(阴平、阳平)、上、去三声之后,而未独立为之立类。

这种情况表明中古的入声到元代官话里已经消失,学术界多数人都持这种看法。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入声到元代时仍然存在,陆志韦、杨耐思、李新魁等人即持这种看法。

周德清曾在《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中说道:“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者,以广其押韵,为作词而设耳。

然呼吸言语之间,还有入声之别。

”这句话是“入声存在说”的主要依据。

中古音(平上去入)到近现代音(阴阳上去)的声调变化:一、平分阴阳(“清阴浊阳”):调分阴阳中古的平声到现代北京话中变成了阴平和阳平两个调类,这个变化在元代时已经形成。

简述现代汉语声调与古声调的关系

简述现代汉语声调与古声调的关系

现代汉语声调与古声调的关系一、背景介绍现代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共有四个基本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声调对于词义的区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古代汉语中,声调系统并不同于现代汉语,其变化和演变过程十分有趣且值得研究。

二、古时汉语声调的特点1. 古汉语的声调数量古代汉语中的声调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四个基本声调,而是以阴平、上声、去声及入声为主。

并且在古代汉语中,声调的数量也远远多于现代汉语。

在《庄子》中就有七个不同的声调。

2. 古汉语声调的变化古代汉语的声调特点十分复杂,其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古代汉语的声调变化受音变和韵律的影响,由于其发音时的特点,使得声调变化更加多样化。

三、现代汉语声调与古声调的通联在现代汉语中,尽管声调的数量和形式发生了变化,但是仍然可以找到一些古代汉语声调的影子。

现代汉语的去声和入声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去声和入声,只不过在演变的过程中经历了一定的变化。

古代汉语的声调系统是现代汉语声调系统的基础,虽然具体的形式和数量发生了变化,但可以清晰地看到现代汉语声调系统与古代汉语声调系统之间的通联和延续。

四、现代汉语声调与古声调的共同之处1. 声韵的变化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声调变化,不仅仅体现在声调的数量和形式上,还反映在音韵变化的方面。

古代汉语的声调变化受音变、韵律的影响,其变化规律与现代汉语声调有一定的共性。

2. 语音演变现代汉语声调的变化也反映了古代汉语的声调演变过程,虽然具体的形式和数量发生了变化,但是在语音演变的过程中,古代汉语声调的痕迹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

现代汉语声调与古声调之间并非完全割裂,而是有一定的通联和通联。

五、结语现代汉语声调与古声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通联和延续,虽然在数量和形式上发生了变化,但是其共性和继承性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

通过了解古代汉语声调的特点和演变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汉语声调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正如一句古诗所说:古今声调共一源,现代汉语声调之谜也正有待我们去探索和解开。

汉语史稿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汉语史稿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名词解释1、双声叠韵:双声叠韵是古汉语中的一种语言现象,也是汉语音韵学的两个重要术语。

所谓双声是指两个字的声母(也叫声纽)相同,这两个字一般都组合成双音词。

例如:“仿佛”(fang fu)两个字的声母都是“f”。

“颠倒”(dian dao)两个字的声母都是“d”。

所谓叠韵是指两个字的韵部相同,这两个字一般也都组合成双音词。

例如:“从容”(cóng róng)这两个字同属“ong”韵。

“披靡”(pī mí)两个字同属“i”韵。

这里所说的韵部是指韵腹、韵尾相同,韵头不一定相同。

例如“荒唐”(huāng táng)是叠韵,两个字的韵腹、韵尾相同,但“荒”字有韵头“u”,“唐”字没有。

双声、叠韵和古汉语的构词法有密切关系。

古汉语的双音单纯词大部分是联绵词(指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拆开解释的词),而联绵词又大多是用双声、叠韵的方式构成的。

例如:双声的:蜘蛛、流离、踌躇,叠韵的:螳螂、葫芦、昆仑、盘桓,双声兼叠韵的:辗转、辘轳。

2、骈词:语音上有同源分化关系的同义词。

或者说,骈词是一个词的旧形式和新形式同时存在。

一般情况下,旧形式往往只残存在书面语里,而新形式则存在口语里。

如,上古音的“呼”,变为中古音的“唤”,“呼”和“唤”就是骈词。

骈词大约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声母和主元音都相同,只是鼻音韵尾或有或无,这叫做“对转”或“阴阳对转”。

如:呼唤、逆迎。

第二类是主要元音相近,叫做“旁转”。

如:域国、观看。

骈词是每一时代都可能产生的。

骈词虽同出一词,但是由于各自发展,意义可以分歧。

骈词又可以合成双音词,如:呼唤,观看。

3、反切:反切是中国古代的拼音法。

它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这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

反切的基本原理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

反切上字也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也简称为切下字。

如:当孤切“都”,“当”表示“都”的声母,“孤”表示“都”|的韵母包括调,声母和韵母一拼合,就切出一个“都”字音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韵学: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
1。

上古音:以《诗经》《说文解字》为代表的先秦两汉的语音系统
(1)声母:31—32个(喻四(以母)归并还是独立)
(2)韵部:30-31部(歌部配月元:歌部独立,分出祭部配月元)
(3)声调:上古也有平上去入四个调类,但和中古并不等同
2.中古音:隋唐宋时代的汉语语音系统(代表韵书韵图:《广韵》、《韵镜》)
(1)声母:37个(《广韵》37;《韵镜》38—-喻三(云母)已从匣母中分化出来。

此从《广韵》)
(2)韵母:《广韵》206韵,292个韵类,不计声调则为92类(平上去入合一),142个韵母
中古声调:隋唐宋时代的汉语共同语声调系统
四声:平、上、去、入(切韵、广韵、韵镜、七音略按照平、上、去、入四声分韵;隋唐诗人用韵实际也是说明情况如此) 3.近代音:元明清时代以北方中原话为基础的汉语共同语语音系统。

(代表韵书:元周德清《中原音韵》、明兰茂《韵略易通》)
(1)声母:20个
明兰茂“早梅诗”: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

(2)韵母:19韵(每个韵分别用两个代表字表示),46个韵母
(3)近代声调:元明清时代以北方中原话为基础的汉语共同语声调系统。

4个
近代音的声调,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已明确列出,即阴平、阳平(周氏于平声中分阴、阳二类)、上声、去声,它与今天北京话的四声完全一致,只是具体的归字有所不同而已.关于中古的入声字,周氏将它们分别附在平(阴平、阳平)、上、去三声之后,而未独立为之立类。

这种情况表明中古的入声到元代官话里已经消失,学术界多数人都持这种看法。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入声到元代时仍然存在,陆志韦、杨耐思、李新魁等人即持这种看法。

周德清曾在《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中说道:“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者,以广其押韵,为作词而设耳。

然呼吸言语之间,还有入声之别。

”这句话是“入声存在说”的主要依据。

中古音(平上去入)到近现代音(阴阳上去)的声调变化:一、平分阴阳(“清阴浊阳"):调分阴阳
中古的平声到现代北京话中变成了阴平和阳平两个调类,这个变化在元代时已经形成。

分化的条件是声母的清浊,其规律是--“清阴浊阳”:
1、清音变阴平,即声母为全清、次清的古平声字,北京话中都读作阴平声1(少数平声字的声母属于清音但声调后来变成了阳平,如:“痊诠铨荃筌”等。

)。

例如:东(端)风(非)吹(昌)衣(影)。

2、浊音变阳平,即声母为全浊、次浊的古平声字,北京话中都读作阳平声2(少数平声字的声母属于全浊音和次浊音,但后来变成了阴平声,如“屐疵嵇期兮奚蹊徯夕铢洙殊殳苔推涛焘(以上全浊音)猫捞摸捏捋勒(以上次浊音)”)。

例如:唐(定)时(禅)传(澄)奇(群)、牛(疑)迷(明)难(泥)来(来)。

二、全浊变去
“全浊变去”是指上声而言。

中古上声字中的全浊声母字在现代北京话中多数都读成了去声,这个变化至少在唐代末年已经开始。

唐末人李涪曾在他的《刊误》一书中批评《切韵》将一些去声字归入上声韵部3(《刊误》,《四库全书》列入杂家类,该书考究典故,引旧制以正唐末之失,引古制以纠唐制之误。

作者李涪,曾官国子祭酒、宗正卿等职,后被流放,死于岭南。

)。

李涪所举的例字正好都是《切韵》中的全浊上声字,如“舅”、“皓”等。

这些例子说明不是《切韵》将字归错了,而是在李涪那个时代全浊声母的上声字有一部分已转化为去声。

北宋以后,这种变化的趋势更为明显。

到了现代北京话中,大部分全浊上声字都变成了去声4(少数全浊上声字没有变为去声,如“殍坂菶釜腐辅缓皖浣莞很俭窘强挺艇梃仅瑾饉墐楯吮场汞澒泂迥”等)。

例如:
父(奉)坐(从)弟(定)跪(群) 巨(群)象(邪)抱(並)柱(澄)
三、入派三声
中古入声韵到元代消变为阴声韵后,其调值受声母清浊的影响也发生了分化:凡声母为全浊音的中古入声字被派入到平声(阳平)的行列,如“白、食”;凡声母为次浊音的中古入声字被派入到去声的行列,如“月、落”;凡声母为清音的中古入声字被派入到上声的行列,如“七、八、德、国、百、尺、作、客”。

这种变化称为“入派三声”。

其变化规律是:全浊变阳平,次浊变去声,清音变上声。

其中派入上声的字最多.从《中原音韵》到现代北京话,原入声字的调属又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具体地说,《中原音韵》派到阳平的入声字今音仍旧读作阳平,如“白、食”。

《中原音韵》派到上声的入声字今音一部分读阴平,如“七、八";一部分读阳平,如“德、国”;一部分仍旧读上声,如“百、尺”;一部分读去声,如“作、客".《中原音韵》派到去声的入声字今天仍然读去声,如“月、落”。

这种新的变化可以称作“入派四声”。

其变化规律是,全浊变阳平,次浊变去声,清音变四声。

其中进入去声的字最多。

此将上述两种变化列成图表以便比较:
最后,我们将中古四声与北京话四声列成一个对照表:
(1)今音声调为阴平声的字,其声母在中古一般为清音—-清平、清入
(2)今音声母为送气音的阳平声字,其声母中古属全浊音—-全浊平(全浊音清化,平送仄不送,“送气音”排除了清入声和次浊平)
今音声母为擦音、韵尾为鼻音的阳平声字,其声母中古属全浊音—-全浊平(“声母为擦音"排除了次浊平,“韵尾为鼻音" 排除了入声)
(3)今音声母不是鼻音、边音、浊擦音(m、n、r)的上声字,其声母在中古一般为清音—-清上、清入(全浊上归去,不是鼻音、边音、浊擦音(m、n、r)的上声字即排除次浊上)
(4)今音声调为去声、声母为送气音的字,其声母在中古一般为清音—-清去、清入(全浊音清化,平送仄不送,声母为送气音即排除了全次浊去和次浊入)(5)今音声母为鼻音、边音、浊擦音的字,今音零声母的阳平声字(除“於、滢”等字),其声母中古属次浊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