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五章:思维与问题解决

合集下载

教育心理学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教育心理学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教育心理学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问题解决是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需要面对的一项重要技能,而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对于他们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学习与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现象的学科,为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提供了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从认知心理学、社会学习理论和情绪智力等方面探讨教育心理学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方面的作用。

一、认知心理学角度认知心理学研究思维、学习和记忆等认知过程的规律,对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需要进行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处理。

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学生需要学会主动收集信息,并能够找到问题的关键信息。

教师可以组织情境、案例分析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并培养他们的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

2. 发展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指对问题进行分析、评估和判断的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方法,能够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3. 培养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够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提出独特和新颖的解决方案。

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提供开放性问题和游戏化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社会学习理论角度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和问题解决是通过社会互动和观察他人的经验而获得的。

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方面,社会学习理论提供了以下几个重要的指导原则:1.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从他人身上获取问题解决的经验和技巧,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

教师可以组织小组活动和项目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2. 观察学习:学生通过观察他人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了解到不同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专家的解决过程,或者通过展示案例分析,让学生从中学习问题解决的技巧。

3. 提供反馈: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发现解决问题的不足之处,并提供改进的建议。

《教育心理学》各章主要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各章主要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各章主要知识点(初中)第一章: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定义)2.学习与教学的要素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4.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的模式5.教育心理学的作用第二章:1. 心理发展的概念与基本特征2. 我国对心理阶段的划分3.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名称、年龄范围)4. 人格的概念5. 爱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名称、年龄范围)6.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7. 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发展阶段8. 认知方式的差异9. 求智商的公式10. 性格的概念、性格的特征差异第四章:1.动机、学习动机、学习需要、学习期待的概念。

2.学习动机的种类。

3.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第五章:1. 学习迁移的概念。

2. 迁移的种类。

3. 影响迁移的因素。

4. 心向或定势。

5. 促进迁移的教学。

第六章:1.知识的类型2.感知规律3.变式4.知识直观的类型5.知识概括的类型6.记忆的三个子系统7.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及其规律8.遗忘理论9.过度学习10.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11.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12.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第八章:1.学习策略的概念和特征2.学习策略的分类3.认知策略4.元认知的概念和策略5.资源管理策略第九章:1.问题和问题解决2.问题解决的四个阶段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4.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5.创造性的概念6.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7.影响创造性的因素8.创造性的培养第十章:1.品德的概念2.品德的结构3.品德的培养第十一章:1.心理健康的概念2.心理健康的标准3.学生中易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类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两个目标。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
2021/2/21
1
第五章 作为程序性知识的 智慧技能与认知策略的学习
本章目标:
1. 能陈述技能的分类及其依据; 2. 能举例说明知识怎样向技能转化; 3. 能举例说明智慧技能中的具体概念、定义性
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学习的过程和条件;
4. 能举例说明认知策略学习的一般过程和条件; 5. 能陈述同属于程序性知识的智慧技能和认知
3、提供变式练习的机会。
变式练习不是简单的重复练习。重复练 习只适合动作技能学习,不适合智慧技 能学习,更不适合认知策略学习。
(3)引导他们运用他们从实践中习得的 策略效益的知识进行未来的策略选择。
只有经过这样的引导,二年级小学生才有 90%的时间选择运用较为有效的策略。
2021/2/21
35
(二) 外部条件
从现有认知策略的教学研究来看,认知 策略学习的外部条件涉及教师处理好如 下问题:
1、若干例子同时呈现。 2、指导规则的发现及其运用条件。
(2)从规则到例子的学习。这是下位学 习的一种形式,也称接受学习。其教学方 法简称规—例法。
2021/2/21
26
第三节 认知策略的习得过程和条件
一、 认知策略的性质与分类
(一) 认知策略的性质
1、从过程来看,认知策略是指对人的心 理加工过程起控制和调节作用的执行控制
过程。
2、从结果来看,认知策略的知识在本质
2021/2/21
5
(三)技能的新定义
本书把技能定义为:在练习基础上形成 的、按某些规则或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某 种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这 个定义强调技能是一种习得的能力,其 实质是一套办事规则支配了人的行为。 这一定义使技能变得可以捉摸和便于操 作。

第五章概念的获得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形成

第五章概念的获得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形成
4.提供另外一些范例,让学生自己区分哪个是 正例、哪个是反例,并说明理由;或者让学生 自己举例。
(二)利用概念间的联系构图
利用学生已有概念组成“概念地形图”, 把新概念置于其中,在这样的“地形图” 中,概念与概念间的上下级关系得以明确 显露,概念被赋予了更多的涵义,有利于 学生通过已知概念来掌,利 用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以定 义的方式向学生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从 而使学生获得概念的方式。
概念的运用一般反映在两个水平上: 在知觉水平上的运用 在思维水平上的运用
四、概念教学策略
(一)提供概念范例 最好的范例就是那些定义性特征很明显或
个概念的典型例证。
(三)讲授概念方式
(四)概念间的联系
如果概念能够与学生已有概念形成具有等 级性的概念系统,那么这一概念就很容易 被学习和记忆。
根据概念间的联系方式或层级关系的不同, 概念学习也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 和并列结合学习几种不同的方式。
下位学习是指要学习的新概念是一个下位 概念,学习者用已知的上位概念同化一个 下位概念,使之获得意义。
思考题
1.影响概念学习的因素有哪些? 2.概念教学策略有哪些? 3.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包括哪些步骤? 4.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和表征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5.常用的启发法有哪些? 6.专家和新手在解决问题能力上的差异有哪些? 7.如何培养学生解决学业问题的能力? 8.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章 概念的获得与问题解决 能力的形成
第一节 概念学习 第二节 问题解决
第一节 概念学习
一、概念及其特征 二、影响概念学习的因素 三、概念学习的过程 四、概念教学策略
一、概念及其特征
概念,通常是指用一个名称或符号来代表 具有共同属性的一类事物、事件或思想。

心理学基础第五章思维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心理学基础第五章思维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 头脑风暴
二、思维的种类
(三)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 2.辐合思维是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向一个 方向思考,得出唯一结论的思维。
第二节 表: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 理解:是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具有鲜 明的形象性。
❖ 2、表象的特征 ❖ 直观性
❖ (二)掌握概念的途径:日常概念、科学概念
二、推理
❖概念 ▪ 内涵:从具体事物归纳出一般规律,或者根据一 般原理推出新结论的思维活动。
程。
❖ ②特点: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 ❖ ③创造想象的加工过程也是词的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相互作用,是
语词思维指导下的形象思维过程。
❖ 1)原型启发是创造想象的契机; ❖ 2)典型抽取是创造想象过程的主要环节; ❖ 3)灵感升华是创造想象活动接近突破阶段时的顿悟。

❖ 开库勒梦见一条蛇咬住自己的尾巴,团团转、团团转,而发现了 苯的六角环行结构。
斯芬克斯之谜
“什么东西早晨用四 条腿走路,中午用 两条腿走路,晚上 用三条腿走路?”
分析:四条腿——爬,两条腿——走,三条腿—— 拄拐杖;早晨——婴儿,中午——青年,晚上—— 老年
综合:婴儿期四脚爬行,青年期两腿直立走路, 老年期拄拐杖两腿直立走路——人
二、思维过程
(二)比较和分类
比较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 点、不同点及其关系。 eg:购买衣服
分类:按事物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为不同种类的过 程。
二、思维过程
(三)抽象与概括 1. 抽象:抽取同类事物本质属性,舍弃非本质属 性。
• 交通工具的抽象
2. 概括是在抽象基础上进行的,将抽取出来的本 质属性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
• 交通工具的概括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第五章儿童想象思维的发展-教师资格幼儿园教师综合素质试卷与试题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第五章儿童想象思维的发展-教师资格幼儿园教师综合素质试卷与试题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第五章儿童想象、思维的发展试卷总分:68答题时间:90分钟一、名词解释参考答案: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来源于现实,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映。

参考答案:表象:是指当事物不在眼前时,在头脑中形成的对该事物的稳定形象。

参考答案:直观行动思维:是指直接与物质活动相联系的思维,也叫做感知运动思维,是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它的主要作用是协调感知和动作。

参考答案:元认知: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反映或调节人的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者认知活动,即“对认知的认识”。

它涉及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监测、自我调节。

二、选择题三、填空题想象[3分]1.表象[3分]2.直观行动思维[3分]3.元认知[3分]4.根据语言或如图画等非语言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是( )。

[2分]-----正确答案(C)1.无意想象A 有意想象B 再造想象C 创造想象D 幼儿想象的主要形式是( )。

[2分]-----正确答案(C)2.无意想象A 有意想象B 再造想象C 创造想象D 思维的核心特征是( )。

[2分]-----正确答案(A)3.概括性A间接性B逻辑性C直接性D3岁前的儿童思维主要是( )。

[2分]-----正确答案(A)4.直观行动思维A 间接性思维B 具体性思维C 抽象性思维D 根据想象有无目的性可分为 无意想象 和 有意想象 。

[每空2分]1.思维具有 概括性 、 间接性 、 逻辑性 等主要特征。

[每空2分]2.0~3岁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 产生了词的概括 、 存在显著的年龄特征 。

[每空2分]3.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主要表现为 相对具体性 、 不可逆性 、 自我中心 。

[每空2分]4.儿童形成数的概念,经历了 口头数数 、 给物说数 、 按数取物 、掌握数概念 四个发5.四、简答题参考答案:(1)学前儿童有意想象逐渐得到发展,但主要还是无意识想象;(2)学前儿童在再造想象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创造想象;(3)想象从完全脱离现实到合乎客观逻辑。

第五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第五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1.什么是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有何特点心理学上所研究的“问题解决”中的“问题”,不是肯定、否定、或简单一句话即可以回答的问题,而是那些必须运用一系列认知操作程序才能解决的“难题”。

概括起来,问题是指这样一种情境: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立即知道做这件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

问题包含四个成分:(1)问题情境;(2)已有的知识、技能;(3)障碍;(4)方法。

问题解决是指对问题形成一个新的答案或解决方案。

这一答案不是简单应用已经学过的规则,而是对已有的知识、技能或概念、原理进行重新改组,形成一个适应问题要求的方案。

问题解决有以下特点:(1)问题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是新问题,即第一次遇到的问题。

(2)问题解决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它将已掌握的概念、原理根据当前问题的要求进行重新转换或组合。

(3)问题一旦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形成的原理或规则,就贮存下来,并成为学生认知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问题解决是更为高级的一种学习活动。

2.有代表性的问题解决有哪些关于问题解决的理论有许多,其中有代表性主要为试误说、顿悟说(相关内容参见第3章)信息加工模式和现代认知理论等信息加工理论从信息加工转换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的过程,将问题解决看成是信息加工系统(即大脑或计算机)对信息的加工,把最初的信息经过加工转换成最终的信息状态的过程。

他们认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体会遇到各种问题情境,这些问题情境的综合就构成了问题状态,问题状态可以分为初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一系列中间状态。

问题解决的目的就是设法从问题的初始状态一步步转变为目标状态。

将一种问题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的操作称为算子,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利用算子从初始状态转变到目标状态的过程。

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研究者当属纽厄尔和西蒙。

现代认知理论从认知的角度来解释人类解决问题的过程。

他们既不利用动物也不借助于计算机,而是研究人类解决某类问题的实际过程。

对问题解决技能的培养和教学具有更好的指导意义。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思维与问题解决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思维与问题解决
高收入 5 有挑战性 4 有发展机会 3 有住房 2 工作环境 1
教授
工商界
公务员
效用 加权效用 效用 加权效用 效用 加权效用
5
25
10
50
7
35
10
40
9
Hale Waihona Puke 36624
8
24
8
24
8
24
8
16
2
4
10
20
10
10
6
6
9
9
115
120
112
求职成功率 期望效用
.10
.90
.50
11.50
108.00
56.00
– 逻辑性推理 – 源于观念
Cole&Scribnerd的调查
• 调查对象:非洲利比里亚的库贝勒族人 • 调查内容:逻辑推理过程 • 例:主试:弗鲁姆和雅可巴罗两人中不管哪一个
喝酒,村长就生气。弗鲁姆没有喝酒,雅可巴罗 正在喝酒,那么,村长会生气吗? • 被试:没有对两个人都生气的那种人。 • 主试:(反复重述问题) • 被试:村长那天没有生气。 • 主试:村长没有生气吗?理由呢? • 被试:因为村长不喜欢弗鲁姆。
六、创造性
创造性,指人们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 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 心理过程。
表现维度:流畅性 变通性 独特性
七、 想像
(一)想像的定义
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形成新形象的思 维过程。
表象: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头脑中出现的关于 事物的形象。
想像的基本特点 形象性和新颖性
想像与表象
想像和表象的本质区别在于:想象是对表象的 加工和改造,创造出新的形象,是思维范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解决的能力。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迁移既可起积极作用,也可起消极作用。
2.原型启发 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受到启发而找到解决问
题的途径或方法。 • 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 3.问题呈现的方式
• 如果问题表述的方式与解决的途径间缺乏 直接的、显然的联系,会阻碍问题的解决。
• 问题重组,以更有效的方式表述问题 • 例:已知圆的半径,求内接正方形的面积。
材料:四种性质的
图片:图形(园、方、 十字架);图数(图形 数目为1、2、3个); 颜色(绿、黑、红); 边线(1、2、3条)→ 不同属性结合成多种概 念,如“三个黑色圆 形”。
程序:将图片呈现
给被试,说明图片的属 性以及概念的构成。然 后心中有概念,让被试 提供图片,说对错。 结果:被试判断正确→ 形成人工概念。
3.抽象思维: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的思维,称为词的思维 或逻辑思维。以词为中介来反映现实,这是思维的最本质特征。
(二)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不同 1.辐合思维: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 的规则解决问题。(求同思维)
2.发散思维: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 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 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求异思维)
– 逻辑性推理 – 源于观念
Cole&Scribnerd的调查
• 调查对象:非洲利比里亚的库贝勒族人 • 调查内容:逻辑推理过程 • 例:主试:弗鲁姆和雅可巴罗两人中不管哪一个
喝酒,村长就生气。弗鲁姆没有喝酒,雅可巴罗 正在喝酒,那么,村长会生气吗? • 被试:没有对两个人都生气的那种人。 • 主试:(反复重述问题) • 被试:村长那天没有生气。 • 主试:村长没有生气吗?理由呢? • 被试:因为村长不喜欢弗鲁姆。
三、 思维的种类
(一)思维的形态
动作思维 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
辐合思维
(二)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
发散思维
(三)根据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再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
(一)根据思维的形态(任务的性质\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 1.动作思维: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操作的动作是思维的支撑。
2.形象思维: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
例如:把苹果、球、香蕉、口琴等呈现给小孩,要求他们进行分类。小 孩如果将苹果、球归一类,将香蕉和口琴归为另一类,则是根据事物的 形状分类的,这样形成的概念是具体概念,反之是抽象概念。
2.概念形成的自然性 (1)自然概念: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概念。
(2)人工概念:在实验室的条件下,为模拟自然概 念的形成过程而人为地制造出的一种概念。
(二)问题解决
1.什么是问题解决 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遵循一定规则,应用各种认知活
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信息加工理论观点:问题解决就是在问题空间中搜索,以便从问题的初始 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思维过程。
问题解决需要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1)目标指向性:问题解决的活动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 (2)操作系列性:问题解决必须经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 (3)操作的认知性:问题解决时所进行的操作活动需具有认知的成分。
(三)根据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再造性思维: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
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也称常规思维)
2.创造性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 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 思维活动。
四、 概念掌握
(一)概念的定义
人脑对一类具有共同属性的客体、观念、事件的 心理表征,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反映。是以 词为标示和记载的。是思维的结果和产物,也是思维 活动进行的单元。
1.概念和词
概念用词来表达、巩固和记载,但概念与词不是 一一对应的。
同一概念由不同的词来表示:医生与大夫 同一词表达不同的概念:千金—许多钱、女儿。
(二)概念的种类
1.概念所包含属性的抽象和概括程度 (1)具体概念:事物指认属性、感知属性形成的 概念 (2)抽象概念:事物内在、本质属性形成的概念
2.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第一,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就是认识到矛盾的存在并产生解决矛盾的需要
和动机 。 第二,分析问题
找出问题的主要矛盾与关键因素,把握问题的实质,使 问题的症结明朗化,从而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向。 第三,提出假设
根据问题的性质,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找到解决问 题的方案、策略,拟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并提出假设。
第四,检验假设
3.问题的种类
(1)界定清晰的问题和界定含糊的问题 (2)对抗性问题和非对抗性问题 (3)语义丰富的问题和语义贫乏的问题
4.问题解决策略
• 算法(Algorithms)
– 指系统的解决问题的步骤,按步就班。
• 启发法(Heuristics)
– 在很大程度上靠经验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认知捷径 经验原则(Rules of thumb) 假设检验
(三) 决策
• 个体权衡各种选择的利弊得失的过程 • 信息加工模型:
– 效用(Utility) – 概率(Probability)
• 效用值(Utility Value) • 加权效用值(Weighted Utility Value) • 期望效用值(Expected Utility)
属性 重 要 性
高收入 5 有挑战性 4 有发展机会 3 有住房 2 工作环境 1
教授
工商界
公务员
效用 加权效用 效用 加权效用 效用 加权效用
5
25
10
5073510409
36
6
24
8
24
8
24
8
24
8
16
2
4
10
20
10
10
6
6
9
9
115
120
112
求职成功率 期望效用
.10
.90
.50
11.50
108.00
56.00
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 有观念,因而直接影响到人们灵活地解决问题。
7.动机和情绪状态
• 一个人的动机状 态,对解决问题 起着不同的影响 作用
• 动机水平与解决 问题效率之间的 关系呈倒“U”字 曲线
• 8.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人际关系紧张则会妨碍问题的解决。
想像和表象的本质区别在于:想象是对表象的 加工和改造,创造出新的形象,是思维范畴。
六、创造性
创造性,指人们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 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 心理过程。
表现维度:流畅性 变通性 独特性
七、 想像
(一)想像的定义
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形成新形象的思 维过程。
表象: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头脑中出现的关于 事物的形象。
想像的基本特点 形象性和新颖性
想像与表象
概念形成的过程
• 假设、检验、再假设、再检验、、、
• 具体概念的习得过程:知觉辨别、提出假 设、检验假设、概括
五、 思维基本形式
• 推理 • 问题解决 • 决策
(一) 推理
• 归纳推理(Inductive Reasoning)
– 完全归纳和不完全归纳(样本机率) – 源于观察
• 演绎推理(Deductive Reasoning)
• 逆推法是在 解决问题时, 从问题的目 标状态出发, 向问题的初 始状态逆向 推理过程, 以寻找解决 问题的方法
逆推法解决几何证明题
5.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 迁移 • 原型启发 • 问题呈现的方式 • 多余刺激的干扰 • 定势的影响 • 功能固着 • 动机与情绪的作用 • 人际关系
1.迁移 迁移是指一些问题的解决而影响另一些问
水果
概念和类别
• 概念
– 恒星、天安门、香港、高尔夫球,哪些是概 念?
• 归类
– 将相同的客体归组,排除其它客体的过程 – 归类,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 归类的意义:简化
• 清晰和模糊概念
– 汽车 – 好事
包含3层意思:
• 概念包含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内涵和外延是相反 的关系。
• 概念具有等级和层次性 • 概念和词不可分
(三)概念形成
• 概念形成:也称概念的掌握,是指个体借助于语言, 从成人那里继承和学会包含于概念中的知识和经验的 过程。
• 概念形成的研究——人工概念的实验研究 如布鲁纳的人工概念实验
概念形成的研究
• 研究材料:人工概念(人为的在实验程序上模 拟的概念,赫尔首创)
• 经典研究:布鲁纳,1956。该实验设计了81张 图片,所有图片分为4个维度(图形、图数、 颜色、边数),每一维度包含三个值。以图形 为例:圆形、方形和十字形。实验时将图片放 于被试前,主试指着一张图片对被试说:“现 在我心中有一个概念,概念的属性可以在这张 图片上看到。请你按自己的想法,每次指出一 张图片给我看,对与错我随时告诉你,继续找 下去,看看能否发现我所想的概念。”直到被 试说出主试心目中的概念,实验结束。如:红 色方形
发展经历四个阶段:无脊椎动物是感觉阶段;脊椎 动物是知觉阶段;灵长类是思维萌芽阶段;人类的思维。
(二)思维的特征
1 概括性 (1)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 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2)将多次感知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 得出有关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结论。
枣树 苹果树 梨树 桃树
均有根、茎、叶、果
果树
2. 间接性 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
接的认识。
病史 体格检查 血液常规检查 血液生化检查 粪、尿常规检查 脑电图检查
肝性脑病
3.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过程, 需要对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改 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