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汉语方言的词汇差异
汉语之三_汉语语音与方言

方言研究的意义
语言政策 历史 语言词汇的意义
2004-2005
孔秀祥(上海大学广告学系)
“艳”义考释
艳段 杭州话:发艳 曹操诗中的艳段 楚人方言“艳”即“歌”(晋左思《吴 都赋》之“艳”注为“艳,楚歌也”)
2004-2005
孔秀祥(上海大学广告学系)
语音发展与规范
2004-2005
孔秀祥(上海大学广告学系)
2004-2005
赣方言及客家、闽方言的产生
赣方言叫做吴头楚(湘)尾,在两个方言 夹击以后产生了赣方言,与移民有关。唐 初,大量的移民进入江西北部。 宋元时,江西的汉人移民到福建西部和广 东北部,产生了客家话。 闽方言的产生是吴方言的人南迁到闽地, 产生了闽方言。
《吕氏春秋· 重言》
齐桓公与管仲谋伐莒,谋未发而闻于国。桓公怪之,曰: “与仲公谋伐莒,谋未发而闻于国,其故何也?”管仲曰: “国必有圣人也。”桓公曰:“嘻!日之役者有执蹠(病 秮)而上视者,意者其是邪?”乃令复役,无得相代。少 顷,东郭牙至。管仲曰:“此必是已。”乃令宾者延之而 上,分级而立。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对曰: “然。”管仲:“我不言伐莒,子何故言伐莒?”对曰: “臣闻君子善谋,小人善意,臣窃意之也。”管仲曰: “我不言伐莒,子何以意之?”对曰:“臣闻君子有三色: 显然喜乐者,钟鼓之色也;湫然清静者,衰絰之色也;艴 然充盈手足矜者,兵革之色也。日者臣望君之在台上也, 艴然充盈手足矜者,此兵革之色也。君呿而不唫,所言者 莒也。君举臂而指,所当者莒也。臣窃以虑,诸候之不服 者其惟莒乎,臣故言之。”
孔秀祥(上海大学广告学系)
2004-2005
粤语的产生
秦初秦国士兵攻越时带了五十万军队, 军队留在两广,戍守屯边,管理岭南三 郡,这是粤语产生的最早的一个底层, 真正的现代粤语的形成是在宋末,北方 汉人为了要躲避辽人和金人的攻击,南 逃经过南雄,至一个叫珠玑巷的地方, 在珠玑巷定居了一批汉人,这是现代粤 语的鼻祖。
汉语方言词汇的调查研究

汉语方言词汇的调查研究本文的内容主要是讨论一些例子。
例子就是资料,它是很重要的。
李荣先生在《方言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方言》1983年第2期81-91页)说过:“例子的重要性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
要先想好例子,再表示意见。
要是举不出合适的例子,那种意见是站不住脚的。
例子一摆呀,你的功夫就出来了。
就能看出你的学力如何,见识如何。
例子就好比商店橱窗里陈列的商品。
摆出来的都不怎么样,仓库里的就可想而知了。
”一关于方言词语的调查研究(一)《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方言词大家都知道《现代汉语词典》是具有规范性质的汉语共同语词典,但是很多人平时不太注意词典里收入了很多带<方>字标记的方言字、方言词。
很多带<口>字标记的口语词,还有很多专用于地名、姓名的字头其实大部分也是方言字词。
这些条目加起来在词典里至少都有上千或更多的数量。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这么多的方言字词,是需要方言的词语研究的。
这就是“普通话在方言之中,又在方言之上”的道理,现代汉语是整体的,它包括现代汉语方言。
下面随意举一些《现代汉语词典》里方言词:阿姨姨母腌臜(1)脏;不干净。
(2)(心里)别扭;不愉快。
娭毑(1)祖母。
(2)尊称年老的妇女。
爱人儿逗人爱:这孩子的一双又大又水灵的眼睛,多~啊!俺代词。
(1)我们(不包括听话的人)。
(2)我。
熬心心里不舒畅;烦闷。
熬磨(1)痛苦地度过(时间)。
(2)没完没了地纠缠:这孩子很听话,从不~人。
巴结(2)努力;勤奋:他工作很~巴望(1)盼望。
(2)指望;盼头。
吧嗒(2)抽(旱烟):他~着叶子烟打主意。
拔白(天)刚亮。
白日撞白天趁人不备走进人家去偷东西的小偷儿。
摆子疟疾:打~。
板实(1)(土壤)硬而结实。
(2)(书皮、衣物等)平整挺括。
半彪子不通事理,行动鲁莽的人。
半拉子(1)半个;一半:猪圈修了个~,还没完工。
(2)旧社会指未成年的长工。
半晌半天:前~| 后~| 他想了~才想起来。
帮衬(1)帮助;帮忙:每逢集日,老头儿总~着小张照料菜摊子。
方言词汇的差异性比较.ppt

组员:钱嘉轩 曾楚君 刘苑娴
一、方言词汇的概念
方言词汇有两个含义: 1.指一个方言中说法与普通话不同的词,即狭 义的方言词汇 2.指一个方言中所使用的全部的词,既包括与 普通话不同的词,也包括与普通话相同的词, 即广义的方言词汇。
我们所谈的方言词汇指狭义的方言词汇。其研 究范围只限制在与普通话不同的词汇。
(2)语素数量的差异 所谓语素数量的差异,指两个同义词音节数 量相同,但包含的语素却有多有少。 如下表 :
(3)语素价值的差异 语素价值的差异对方言词汇差异只有数量上的影响, 没有构词形式上的影响。
同一个语素在不同的方言里组词的能力和使用频率是 不同的,在甲方言里是很冷僻的语素(或词),在乙方言 里可能是个很活泼、很常用的语素(或词):下面举出 “番”为例:
第二类指后缀“儿”和“子”的读音各方言变化快慢 不一,致使方言词的音节数量发生了变化,从而形成 了方言词差异。
2、语素方面的差异
• (1)语素选择的差异 • 汉语词汇是丰富的,其构词语素也是丰富的。按意义
来分,语素可分为同义语素与非同义语素两类。
• 同义语素的例子: • 比如“鼎”与“锅”、“睇”与“看”、“乌”与
(2)叠音与非叠音的差异 叠音构词普通话与方言都有,所不同的只是个体与数 量的差异。
一般说来叠音构词方言似乎比普通话多些。下面我们 从贵阳方言举些例子 (括号内是普通话)。 AA式:槽槽(槽子)、圆圆(桂圆)、杯杯(杯子) AAB式:招招客(拍马者)、块块盐(成块儿的盐) 。 BAA式:手颈颈(手腕)、左寡寡(左撇子)
“黑”分别是不同形式的同义语素,造词时厦门方言 选“鼎”而济南方言选“锅”,广州方言选“睇”而 济南方言选“看”、厦门方言选“乌”而济南方言选 “黑”。 • 非同义语素的例子: • 比如“玉米”,山东阳谷方言说“棒子”,洛阳方言 说“包谷”,广州方言说“粟米”。三个方言三种说 法,各种说法彼此之间完全不同,语素意义也各自有 别。但它们各自组词之后所表示的意义却是一样的。
汉语方言的名词解释

汉语方言的名词解释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历史悠久,不同地区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方言。
本文旨在对汉语方言中的一些常见名词进行解释和探讨,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语言多样性。
一、普通话(Putonghua)普通话是中国的官方语言,也是最为通用的汉语方言。
它基于北京音系,主要借鉴了北京话的发音和词汇,经过规范化后形成了现代标准汉语。
普通话是全国范围内的共同语言,作为语文教学和交流的基础。
二、方言(Fangyan)方言是指中国各地区根据地理、历史和文化因素形成的语言变体。
方言之间在发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存在差异。
中国的方言众多,如粤语、闽南语、湘语等。
方言虽然在地理上有较明确的区分,但它们之间并不是互相独立的语言,而是汉语的不同口音和变体。
三、官话(Guanhua)官话是指中国古代官僚层和士人使用的文言班语。
官话是中国社会地位高的人士通用的口语,也是文人达官贵人共同使用的语言。
官话在古代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书、诗词等作品的重要基础。
四、方言词汇(Fangyan Cihui)方言词汇是方言中特有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方言词汇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用法和解释。
例如,在广东方言中,“收音机”被称为“音箱”,而在北京方言中则被称为“收音机”。
方言词汇反映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和生活习惯,也使得方言之间的交流显得更加有意思和独特。
五、口音(Kouyin)口音是指人们在发音过程中特定地方的语音特点。
不同地区的口音会导致不同的发声方式和音调。
例如,在北京方言中,“r”音发音很重,而在广东方言中,则没有或者较轻。
口音是方言中最直观的表现形式,也是区分方言的重要标志之一。
六、语调(Yudiao)语调是指在说话过程中的声调变化。
不同方言和语言之间的语调差异很大,语调的高低、上升和下降等各种变化都会影响到语言的表达和理解。
例如,在四川话中,语调起伏较大,给人一种亲切、活泼的感觉,而在北京话中,语调相对平稳,给人一种庄重、稳重的感觉。
中国方言的分类与特点

中国方言的分类与特点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在各个地区都存在着丰富多样的方言。
方言是指在某个语言文字体系下,由于地域、群体、历史等因素而形成的各个地区特有的语言变体。
方言的分类和特点对于理解中国的语言文化和地域特色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中国方言的分类和特点,以增进大家对中国语言多样性的了解。
一、方言的分类中国方言的分类可以按照地域、语音、语法和词汇等方面进行。
在地域分类上,中国方言主要划分为七大方言区:华北方言区、东北方言区、华东方言区、中南方言区、西南方言区、西北方言区、台港澳方言区。
每个方言区内部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若干个方言组。
比如华北方言区可以划分为京、津、冀、晋等多个方言组。
在语音分类上,中国方言可以分为激烈声母、轻声母、普通声母等几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方言在发音上有一定的差异。
在语法分类上,方言可以根据句式结构、词序等进行分类,比如宾主语序、主宾语序等。
在词汇分类上,不同方言区的俚语、习语、谚语等也有所不同。
二、方言的特点中国方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多样性:中国方言的数量非常庞大,涵盖了各个地区的语言表达特色。
由于中国地域广大,历史悠久,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
方言的多样性反映了中国的地域文化差异。
2. 音调系统:中国方言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音调的存在。
方言区内的语言在音调的使用上有所差异,这也是中国方言间相互区别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某些方言中,音调的变化可以改变一个词的意义。
3. 声调刚度:与许多其他汉语方言相比,中国方言的声调刚度相对较大。
这意味着在方言中,不仅语音的音调变化多样,而且语气的调节幅度较大。
方言的声调系统使其具有独特的韵律特点。
4. 词汇差异:中国方言在词汇方面也有明显的差异。
不同方言区的人们可能使用不同的词汇表达同样的意思。
这些词汇差异体现了方言区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差异,同时也增加了人们跨方言交流的困难度。
5. 俚语与习语:中国方言区内的俚语和习语也有所不同。
这些方言俚语和习语是当地文化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方言区的习俗和社会风貌。
本地方言和普通话在词汇和语法方面的主要差异

二、语法方面的主要差异
(一) 在动词后面同时带有“宾语”和“补 语”的情况下,湖南方言中的“宾语”往往 跟动词联系更为紧密,在位置关系上,补语 往往放在最后。
二、语法方面的主要差异
(1) 口语表达中常见的错误。
(一) 口语表达中常见的错误。
例1: 地方方言: “打他不赢。” 普通话: “打不赢他。”
例2: 地方方言:“我讲你不赢。” 普通话:“我讲不赢你。”
地方方言: “老张,把杯水我咯!”
普通话: “老张,给我一杯水!”
(二) 在双宾语的结构中,湖南方言 的受事宾语往往放在与事宾语之前, 这一处置与普通话的语法刚好相反。
地方方言: “老张,把杯水我咯!”
普通话: “老张,给我一杯水!”
2、造词方式上的差异
由于人们的造词心理不同,以及事物自身特点不同, 所以对同一事物,地方方言和普通话会有不同的表达 方式。
(1)根据事物的形状、颜 色等外在特点造词。
地方方言:喇叭花 普通话: 牵牛花
(身体上有)黑青 伤痕
(2)根据事物的性质、 用途等来造词。
地方方言:手巾 (擦脸擦手)
普通话: 毛巾
(二)词汇意义上的差异
词汇意义的差异通常表现在其义的多与少 的不同。
快 例:1、
普通话中的“快”指“赶紧”或“快速” 的意思,但在湖南方言中,“快”除了这 个意思之外,还指刀或一些利器比较锋利、 锐利。
例如:湖南方言中都可指“油”类 名词或形容词。
如:“你帮我把这个柜子油一下!”
正清路小学
普通话水平培训学习
2016年10月31日
第三讲
本地方言和普通话 在词汇和语法方面的主要差异
普通话词汇和方言词汇的关系问题

普通话词汇和方言词汇的关系问题发布时间:2021-06-10T09:11:35.449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4期作者:朱媛旭[导读] 不忘自己家乡富有特色的方言词汇,不遗忘这一份宝贵的文化财富。
——从普通话和方言关系出发看从属二者的词汇之间关系中国海洋大学摘要:汉语方言通常分为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
各方言区内又分布着若干次方言和众多种土语。
仅由现状,可知我国汉语内分之多与普通话推广工作之复杂。
近些年随着保护方言与推广普通话的矛盾日渐升温,“一文多语”的讨论也争执不已。
而在这种情况下,探讨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引人关注。
人们通常认为,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差异只在于语音方面的差异,其实不然,还有词汇方面的差异,且随着近年来的方言和普通话发展与冲突,作为从方言和普通话中分出来的小类别的词汇,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也逐渐受到重视,二者的比较问题的关注度也逐渐上升。
关键词:方言词汇;普通话词汇;类差别;类等级;双重语言一、方言、普通话定义及方言词汇、普通话词汇的定义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方言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
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所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
而本文所讲的方言,主要是地域方言。
地域方言,可以理解为”一方之言“,就是指的某个地域特有的语言特色,是一个地区民族历史、文化、习俗的积淀,是别的地区不常用或者没有的,而方言的形成与这个地区或民族的地理位置、所处地形以及自然环境有关1。
所谓地域方言词语就是指流行于个别地区而没有在标准文学语言里普遍通行的词语,这些词语在某个地区虽然是常用的,但是在别的地区就不用或者不常用;他们有地域的局限,不是全民族共同了解共同使用的词语。
浅析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差异(讲义)

浅析榆林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差异我们通常都认为方言间的差异主要是在于语音,而对于词汇和语法在方言间的差异不够重视。
近年来,有很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方言词汇和语法的研究,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
方言的词汇大部分与普通话是相同的,有差异的只有一小部分,而正是这一小部分起到了区别方言与方言、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作用。
本文主要参考《陕北方言词典》并结合对母语的感知,以榆林方言用词为标准来比较榆林方言词汇和普通话词汇的异同,以此来揭示榆林方言的词汇特点。
本文比较时以《现代汉语词典》为准。
一、词形上的差异词形差异是汉语方言词语差异最主要的表现。
我们对于词形差异的比较主要是对于榆林方言与普通话义同形异的词语。
以下我们主要从音节数量、构词语素、造词方式三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1. 音节数量的差异(1)普通话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在榆林方言中为单音节词。
例如:普通话:缺少猴子看管漂亮得意妈妈手表桃子榆林方言:短猴照俊能妈表桃榆林方言中与普通话双音节词对应的单音节词有很多,有的完全是义同形异,如上例中的短、照、俊、能;有的是选择普通话中比较有区分特点的一个音节,如:猴、表、桃;而有的区别在于叠音与非叠音,普通话中的有些叠音的双音节词,在榆林方言中是不叠音的单音节词,这类词一般是表示亲属称谓的词,比如,妈妈—妈等。
(2)普通话中有的单音节词,在榆林方言中是双音节词。
例如:普通话:蹲章地痣云眉榆林方言:圪蹴戳子脚地隐记云彩眼眉(3)普通话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在榆林方言词中相对的是多音节词或短语。
例如:普通话:早晨元旦板凳手指口袋台阶榆林方言:大清早阳历年板凳子手指头倒衩子圪台子(4)榆林方言是双音节词,而普通话是多音词或短语,此类数量不多。
例如:普通话:自行车暖水瓶切菜板榆林方言:车子暖壶案板由上可以看出,从音节数量上来说,榆林方言的单音节词和多音节词多于普通话,双音节词较少。
2. 构词语素的差异由于人们认识事物角度的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以及语言自身的发展,所以对于表达同一事物会选择不同的语素、音节数量,这样就有了差异,而方言词汇特点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语素选择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汉语方言的词汇差异第一节词汇差异的表现汉语方言在词汇上的差异也比较明显。
例如,北京叫“白薯”的,济南叫“地瓜”,太原叫“红薯”,西安叫“红苕”,宝鸡叫“红芋”,武汉叫“苕”,扬州叫“山芋”,广州叫“番薯”。
汉语方言的词汇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词形差异词形差异表现在词根、词缀或语素顺序不同三个方面。
首先看词根差异“吃饭”的“吃”,梅县、广州和福州等地说“食”。
“狗”福州说“犬”。
“书”厦门说“册”。
“锅”,苏州、温州、广州、梅县人说“镬”,福建人说“鼎”。
“闻”,南昌、温州说“嗅”,梅县、厦门说“鼻”。
“喝”,广州人说“饮”。
“走”,梅县、广州、厦门说“行”。
“跑”,广州、厦门说“走”。
“眼睛”,潮州说“目”。
“眉毛”,潮州说“目毛”。
“翅膀”,温州、广州、厦门、潮州说“翼”。
“筷子”,温州、厦门、福州说“箸”。
再看词缀差异。
“鼻子”,苏州、温州说“鼻头”。
“锄”,武汉、广州、厦门说“锄头”。
“金子”,温州、潮州、福州说“金”。
“木头”,广州说“木”。
最后看语素顺序差异“客人”,温州、长沙、南昌、梅县、广州、厦门、福州说“人客”。
“公马、公驴、公羊”,广州、厦门说“马公、驴公、羊公”。
“母马、母驴、母羊”,厦门、福州说“马母、驴母、羊母”。
二、词义差异词义包括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两个方面,非理性意义又分为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三个方面。
首先看理性意义的差异词义的范围大小在不同方言可能会有差异。
苏州话“馒头”和“包子”不分,都叫“馒头”,要区别,“馒头”叫“大包子馒头”或“实心馒头”。
长沙话“苍蝇”和“蚊子”都叫“蚊子”,要区别,“苍蝇”叫“饭蚊子”,“蚊子”叫“夜蚊子”。
梅县、广州、厦门和福州“肥”和“胖”不分,都叫“肥”(香港演员沈殿霞“肥肥”)。
下面看非理性意义中的感情色彩差异“老头儿”和“老头子”,北京话和济南话前者带褒义,是爱称,后者带贬义,是憎称。
合肥、扬州和南昌只说“老头子”,没有贬义。
再看语体色彩差异官话方言里,偶尔也说“何如”、“未曾”、“见笑”、“系”(某某人系陕西凤翔县人),显得文言味很重,带有书面语色彩。
但在福州(何如:怎么样),莆田话(未曾:还没有),厦门(见笑:羞耻),广州(系:是)都是十分通俗的口语。
最后看形象色彩差异“萤火虫”,苏州话叫“游火虫”,南昌叫“夜火虫”。
“香蕉”,梅县、厦门、潮州又叫“弓焦”。
“黄瓜”,厦门叫“刺瓜”,潮州叫“吊瓜”。
三、形义无关有些概念在某些方言用一个词表达,在某些方言必须用词组来表达,或者根本不存在这个概念。
例如,“回家”在一些方言里没有相对应的词。
凤翔话只能说“回来”、“回去”,上海话只说“转去”、“转来”,厦门话只能说“倒去”、“倒来”。
又比如,上海话的“拆烂污”比喻不负责任,把事情弄得难以收拾,西安话中就没有相对应的说法。
思考题:汉语方言的词汇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
第二节词汇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方言之间的词汇差异是怎样形成的?总起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
一、现实现象的影响方言区的自然环境会影响当地的方言词语。
例如:南方亚热带地区不见霜雪,当地人冰、霜、雪往往分不清。
广州话冰、雪都叫雪,有关冰的词语都说成雪:雪条(冰棍)、雪糕(冰淇淋)、雪屐(冰鞋)、雪柜(冰箱)、雪藏(冰镇)。
厦门、潮州把“冰”叫“霜”。
建瓯把“冰”叫“霜冰”。
广东人长年洗冷水浴,洗澡往往是为了冲凉降温,洗澡在广州话叫“冲凉”,在海南文昌话叫“洗热”。
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米食为主,也影响到对粉状物的称呼。
粉状物,北京叫“面”,济南叫“面儿”,西安叫“面面儿”,太原叫“面面”。
受此影响,同样的事物,北方叫“胡椒面儿”,南方叫“胡椒粉”;北方叫“辣椒面儿”,南方叫“辣椒粉”。
二、观念认识的影响方言区的人可能因为避讳某个方言同音词而改变用词。
例如:“伞”,广东一带人叫“遮”。
这是一个委婉词,避讳“伞”的同音词“散”(散失)。
空置的房子广州话叫“吉屋”,因广州话“空”、“凶”同音,避“凶”音而改用“吉”。
“丝瓜”,广州话叫“胜瓜”。
广州郊区“丝”、“输”同音,避“输”而改用“胜”。
广州话虽不同音,音“胜”字吉利,也乐用之。
“苦瓜”,广州话说“凉瓜”。
因“苦”字不祥,又“苦”者性凉,可以降火,随改用“凉”。
“四叔”、“四哥”,福建永定客家话叫“细叔”、“细哥”,因为该方言“四”、“死”同音,为避“死”而改用“细”。
三、语言内部因素的影响方言的语音系统会影响词汇。
如果一个方言的语音系统由复杂变简单,那么,这个方言的词汇很可能会发生变化。
汉语北方方言由于语音简化,同音词增加。
为了区别同音词,北方方言的一些单音节词被双音节词取代了。
但南方方言的语音系统相对仍然比较复杂,相应的词就没有发生这类变化。
例如:“影子”,温州、广州、厦门和福州都单说“影”。
“叶子”,温州、广州叫“叶”。
“裙子”,温州、广州、厦门和福州叫“裙”。
“袜子”,温州、广州、厦门和福州叫“袜”。
“面子”,温州、广州、厦门和福州叫“面”。
“窗子”,温州、广州、潮州叫“窗”。
“螃蟹”,苏州、广州单说“蟹”。
“窟窿”,广州叫“窿”。
“蚂蚁”,潮州单说“蚁”。
“尾巴”,广州、潮州和福州单说“尾”。
“老虎”,厦门单说“虎”。
“木拖鞋”,广州叫“屐”。
“抽屉”,厦门、福州说“屉”。
“相片儿”,广州、厦门说“相”。
“故事”,梅县、潮州说“古”。
思考题:汉语方言词汇差异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第三节方言词的词源考证在局部地区使用的词叫方言词。
词源就是词的本源。
方言词大致有三个来源:承传词、新词和借词。
承传词是从古汉语继承下来的词。
例如,广州话把“吃饭”的“吃”叫“食”,“食”就是广州话的承传词。
新词是近年新创造的词。
例如,厦门话把会打扮的小青年叫“派头弟”,“派头弟”就是新词。
借词是从其它语言中借来的词。
例如,厦门话把暂时寄食于人,并帮助人家作些辅助性劳动的人叫“郎邦”。
“郎邦”是借词,来自印尼语long pang。
方言词的词源往往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
这就需要进行考证。
考证方言词是研究方言词汇时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
考证方言词的词源需要对方言的语音和词汇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并且运用多方面的知识作周密的论证。
下面介绍承传词和借词的考证方法,重点是承传词的考证方法(本字的考证)。
一、考求本字一个方言词是不是承传词,最主要的就是看这个词在历史文献中有没有出现过。
方言词在历史文献中最初的书写形式就是这个词的本字。
所以研究方言词中的承传词,实际上就是考证本字。
例如,有一种动物,普通话叫“獾”。
这种动物穴居山野,昼伏夜出。
人们用其脂肪炼的油来治疗烫伤等。
这种动物西安话、凤翔话叫t ua 21,这就是一个承传词,本字为“貒”。
考证本字要结合音义两个方面来考虑,即音义两个方面都要符合,还要尽可能利用文献材料作为证明。
下面分别介绍。
(一)方言本字考证中的字音问题在本字考证的语音方面,要借助以下方法:1、根据古今语音演变规律考证本字考证一个方言词的本字,首先要到《广韵》、《集韵》中找。
而要从《广韵》、《集韵》中找到本字,先要用《方言调查字表》调查记录该方言的字音,把字音记在字表上。
掌握《广韵》所代表的古音到今方言语音演变的规律,看看《广韵》每个音类(声母、韵母和声调都是音类),方言里有几种读法。
再从今到古,看看今方言每个音类,《广韵》有几个来源。
掌握了一个方言古今语音演变规律,就可以考证这个方言的本字了。
考证本字的第一步是确定今方言词的音韵地位,即按照古今音变规律,确定其在《广韵》一系韵书中的声韵调地位。
第二步就在《广韵》一系韵书的相应韵里寻找音义相合的字。
例如“獾”西安称为t ua 21。
今西安话t ua 21音来自《广韵》山摄合口一等平声桓韵透母。
在桓韵中找,结果找到“貒”,他端切,“似豕而肥”。
音义皆合。
又如,“妯娌”西安话叫 ia 44xou0。
前一字与“线”同音。
西安话的 ia 44音可以来自古上声、去声的心、邪、晓、匣四个声母,咸、山摄开口二三四等。
因为 ia 44是去声,所以在豏、陷、槛、鉴、琰、艳、俨、酽、忝、掭、产、裥、铣、潸、谏、狝、线、阮、愿、铣、霰二十一个韵里找。
最后在霰韵找到“先”,苏佃切,“先後犹娣姒”。
再如,山东烟台把“大麦”叫ku 214ts 0。
ku 214与“拱”同音。
就语音演变的常例而言,这个音来自古上声见母通摄或曾摄一等、梗摄二等合口。
通摄曾摄都没有合适的字。
本字当为梗摄梗韵的“穬”字。
《广韵》古猛切:“[麦廣],[麦廣]麦。
”《集韵》:“穬,麦也,或从黄[麦黄],通作穬。
”《太平御览》:“大麦一曰穬麦。
”2、通过方言间的语音比较寻找本字考证方言本字,通常是在某一方言的范围内寻找答案。
但有时某一方言并不一定能提供所需的答案,倒是在其它方言中可以找到线索。
这是因为汉语方言是由同一源头分化出来的,分化前的某个语言现象在这个方言中也许已经消失了,在另一个方言中却可能仍然存在。
因此,与不同方言的比较是考证本字的有效手段。
例如,厦门话的第二人称代词说li53。
这个词的本字是什么呢?就这个音说,可以是“汝”,也可以是“你”。
因为“汝”是遇摄合口三等日母字,“你”是止摄开口三等泥母字。
而在厦门话中,古泥母日母今不分,都可以读l声母。
遇摄合口三等部分字也与止摄多数字不分,读i韵母。
鱼韵字猪ti55 箸ti22 鱼hi35去k i21 徐ts i35之韵字耻t i53 治ti22 耳hi22起k i53 饲ts i22为方言词考本字,只就一个点去考察,碰到这类情形可能就得出不正确的结论。
这时就要作方言比较。
我们找一个遇摄合口三等字与止摄合口三等字读音有区别的方言考察。
厦门泉州遇摄合口三等鱼韵(用平声包括上去声)都读 ,止摄合口三等之韵只有精庄组读,其余读i,泉州话第二人称代词说 l ,本字为“汝”。
通过比较,厦门话的li53本字为“汝”无疑。
又如,“肥皂”在浙江温州话里称为 ji31 z 35,其中后一音节是“皂”不成问题,但是前一音节是“洋”还是“胰”颇难判定,因为这两个字在今温州话里是同音的。
闽方言建瓯话和福安话称“肥皂”为“胰皂”,前一个字写作“胰”,不写作“洋”,这两个字在这两个方言里都不同音:建瓯:胰 i≠洋jio福安:胰 ji≠洋 jio所以温州话里的 ji z 应写作“胰皂”。
3、在白读音中考证本字一个方言在接受其它方言的影响时,可能借入一种和本方言原有的字音不同的读音。
借入的读音由于开始时多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而被称为文读音,与此相对,方言原有口语中的读音就叫白读音。
例如,西安“来去”的“去”读t i44,是白读音;“去痛片”的“去”读t y44,是文读音。
一般情况下,文读音是外来的,白读音是方言原有的。
通过文读音借入的词语,大多因属晚近而无需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