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言人体词语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汉语方言词汇的调查研究

汉语方言词汇的调查研究

汉语方言词汇的调查研究本文的内容主要是讨论一些例子。

例子就是资料,它是很重要的。

李荣先生在《方言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方言》1983年第2期81-91页)说过:“例子的重要性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

要先想好例子,再表示意见。

要是举不出合适的例子,那种意见是站不住脚的。

例子一摆呀,你的功夫就出来了。

就能看出你的学力如何,见识如何。

例子就好比商店橱窗里陈列的商品。

摆出来的都不怎么样,仓库里的就可想而知了。

”一关于方言词语的调查研究(一)《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方言词大家都知道《现代汉语词典》是具有规范性质的汉语共同语词典,但是很多人平时不太注意词典里收入了很多带<方>字标记的方言字、方言词。

很多带<口>字标记的口语词,还有很多专用于地名、姓名的字头其实大部分也是方言字词。

这些条目加起来在词典里至少都有上千或更多的数量。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这么多的方言字词,是需要方言的词语研究的。

这就是“普通话在方言之中,又在方言之上”的道理,现代汉语是整体的,它包括现代汉语方言。

下面随意举一些《现代汉语词典》里方言词:阿姨 姨母腌臜 (1)脏;不干净。

(2)(心里)别扭;不愉快。

娭毑 (1)祖母。

(2)尊称年老的妇女。

爱人儿 逗人爱:这孩子的一双又大又水灵的眼睛,多~啊!俺 代词。

(1)我们(不包括听话的人)。

(2)我。

熬心 心里不舒畅;烦闷。

熬磨 (1)痛苦地度过(时间)。

(2)没完没了地纠缠:这孩子很听话,从不~人。

巴结 (2)努力;勤奋:他工作很~巴望 (1)盼望。

(2)指望;盼头。

吧嗒 (2)抽(旱烟):他~着叶子烟打主意。

拔白 (天)刚亮。

白日撞 白天趁人不备走进人家去偷东西的小偷儿。

摆子 疟疾:打~。

板实 (1)(土壤)硬而结实。

(2)(书皮、衣物等)平整挺括。

半彪子 不通事理,行动鲁莽的人。

半拉子 (1)半个;一半:猪圈修了个~,还没完工。

(2)旧社会指未成年的长工。

半晌 半天:前~| 后~| 他想了~才想起来。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概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概述

第28卷第5期2006年9月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 iangt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Vol.28No.5Sep.2006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概述Ξ李康澄(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湘潭411201)摘 要:近20多年来,随着方言研究全面展开,方言词汇的比较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这些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通过方言词汇比较提取方言特征词;(2)通过方言词汇比较探讨方言之间的关系;(3)通过方言词汇比较促进普通话教学。

方言特征词研究是方言研究的崭新课题,通过方言词汇比较探讨方言关系是方言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方言;比较;特征词中图分类号:H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82(2006)05-0112-03 和任何一种独立的语言一样,方言是一个由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组成的结构系统。

方言研究领域中的语音研究、词汇研究及语法研究是方言研究的三个重要的、平行的组成部分,三个方面应该并行开展,协调前进。

但在汉语方言研究的三大领域中,作为构建语言整体的“建筑材料”———方言词汇的研究相对薄弱和落后,这主要是因为“词汇不像语音和语法那样有明确的系统性,而且各方言的词汇材料分散,没有放在一个平面上,不便于比较。

”[1]近20年来,随着方言研究的复兴和全面展开,方言词汇研究也掀起了一股热潮,不但各地方言词汇材料得到全面深入地挖掘和整理,而且方言词汇的研究也不断向纵深开拓,其中一个最引人注目的研究方向就是现代汉语方言词汇的比较研究。

一 近20年现代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的数据统计及展望我们检索《人大复印资料光盘索引》(1978~2001),《人大复印资料索引》(2002~2004),《中国语言学论文索引》(1981~1985),《语言论文索引》(1991~1996)发现一共有43篇关于方言词汇比较的论文,其中20世纪80年代6篇,90年代至今37篇。

含人体词素的指入各词研究

含人体词素的指入各词研究


… …

轻 的 头 ”或 “ 老的头 ”, “ 老 头 儿 ”一 词 就 是 创 造 出 来 用 且 嘴 也 是 食 物 正 常 进 入 人 体 的 唯 一 通 道 , 这 两 方 面 使 得 汉 来 指 年 老 的人 ; 而 “ 大 肚 子 ” 这 一 词 我 们 可 以指 某 人 的 肚 语 由 “ 嘴 ” 这 一 语 素 构 成 了和 食 物 相 关 联 的 , 指 代 贪 吃 的 子 比较 大 , 也可 以用 “ 大 肚子 ”指 孕 妇 。 三 、 含 人 体 词素 的指 人名 词产 生 的 途 径和 原 因 ( 一 )运 用 “ 转 喻 理 论 ” 分 析 这 类 语 群 产 生 的 途 径 和
义五个方面进行讨论 ,以期揭示这类语言单位的特性 。
关 键 词 :人 体 分类 结构 理据性 色彩 义
一人名词研究》中 ,将现代 汉语 指人名词分为 “ 亲属类 ” “ 社会类 ”和 “ 认知类 ”三种 ,本文所 讨论的含人体词素的指人名词就属于 “ 认知类 ”的指人名词范畴。人体词不仅可 以相互组合用来指代人 ,而且可 以作为语
手 黑 手 、 快 手 、老 手 、 里 手 、 猎 手 、 妙 手 、名 手 、 能 手 、 炮 手 、骑 手 、 旗 手 、 纤 手 、枪
手 、拳 手 、强 手 、三 只 手 、杀 手 、射 手 、神 枪 手 、圣 手 、生 手 、 熟 手 、水 手 、 新 手 、选
手 、一 把 手 、 一把 好 手 、御 手 、驳 手 疤 瘌 眼 、症 拉 I l l i l J b 、症 痢 l l t i l J b 、榜 眼 、二 五 眼 、睁 眼 瞎 、势 利 眼 、死 心 眼 、 实 心 I l l i l J b 、 斜眼 千 里 眼 、直 心 眼 儿 馋 嘴 、 快 嘴 、碎 嘴 、豁 嘴 、婆 婆 嘴 、 吃 口、 活 口 、黄 口小 儿 、两 口儿 、 两 口子 、食 口 直 心 眼 、 实心 眼 、心 肝 、心 腹 、心 尖 儿 骨 干 、 骨血 、骨 肉 、硬/ 软 骨 头 、主 心 骨 耳 目、 软 耳朵 、顺 风 耳 半 熟 脸 儿 、小 白脸 、 小 花脸 飞 毛腿 、泥 腿 臂 膀 、左 膀 右 臂 舌 头 、 大 舌 头 宋 贝疙瘩 、大 腕 儿 、二 奶 、脓 包 、泼 皮 、 国脚 、行 尸 走 肉 、驼 背 、大 肚 子 、娥 眉

汉语方言词汇语义比较研究

汉语方言词汇语义比较研究

汉语方言词汇语义比较研究一、本文概述《汉语方言词汇语义比较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各地汉语方言的词汇语义特点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通过对不同方言区的词汇进行比较研究,本文期望揭示出方言词汇在语义上的共性与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反映了地理、历史、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

方言是语言的地域变体,它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和历史信息。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多方言的国家,各地汉语方言之间的差异十分显著。

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语音、语法上,更体现在词汇和语义上。

因此,对汉语方言词汇语义进行比较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汉语方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中国各地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象。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汉语方言词汇语义进行比较研究。

我们将对各地汉语方言的基本词汇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其在语义上的共性和差异。

我们将结合历史文献和语料库数据,探讨方言词汇语义的演变过程及其背后的社会历史原因。

我们还将关注方言词汇中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分析它们如何反映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通过对汉语方言词汇语义的比较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汉语方言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科学依据,为汉语方言区的文化交流和理解搭建桥梁。

我们也希望这项研究能够为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汉语方言分区及其特点汉语方言,作为中华语言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汉语方言的分区及其特点,不仅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了解各地历史文化、社会习俗的重要窗口。

汉语方言的分区,主要依据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划分。

按照学界通常的划分方法,汉语方言大致可分为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和闽方言。

这七大方言区下,又细分出诸多次方言和土语。

北方方言,也称为官话,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以及西北地区,其特点是语音较为统一,词汇和语法与普通话较为接近。

吴方言,主要分布在江苏南部、上海、浙江等地,以其独特的语音和词汇著称,如“阿”作为人称代词的使用。

方言词汇调查研究毕业论文

方言词汇调查研究毕业论文

市话词汇调查学号:90213039 班级:09外汉本一鲍会娜指导老师:邱斌(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江西,343009)[摘要]本文以话为调查对象,详细列举话中的一些常用词汇,制作了话与普通话词汇对比一览表。

调查发现话词汇的一些特点:从音节数量看,话部分词语与普通话的同义对应词语在音节数量上对应不整齐;从构词语素看,话部分词语与普通话中的同义对应词语的语素也有所不同。

[关键词]话;词汇;对比引言县地处黄河故道,属市,交通便利,四周分别是县,县,睢县,市,离省会168公里。

县辖1个街道办事处、7个镇、10个乡,分别是:城关街道办事处,龙塘镇、北关镇、人和镇、程庄镇、王庄寨镇、六镇、白云寺镇,花园乡、双塔乡、顺河乡、褚庙乡、野岗乡、老颜集乡、胡集回族乡、王桥乡、林七乡、伯党回族乡。

通行于的语言除程庄镇以外的各乡镇基本一样,其在语音某些方面方面区别于普通话,如:1.部分sh发f音——如“说”(fo),“水”(fei),主要流行于程庄镇与其方言辐射区。

2.部分词有“子”字的后缀,并发“dei”音——豆芽子(dei),面条子(dei),大嫂子(dei)。

3.与大部分河南地方方言一样的“的/得/地”发“lei”音——“好得(lei)很”,“热得(lei)很”。

4.部分“ao”和“ue”的音发为“uo”,有时甚至会引发声母的变化——如“脚”(jiuo),“雪”(suo),“药”(yuo),“略”(luo)。

5.阴平(一声)和上声(三声)的发音大约与普通话相反。

县地方方言部略有差异,表现为程庄镇的地方话颇有特色,在方言区形成了一个孤岛,比如下面的这段话:“一个老汉,上会买了只小菊。

回家,小菊不欺席。

喂它玉吁吁,险噎,它还不欺。

锯锯,它还不欺。

”这是程庄镇地方话发音的谐音字组成的一个小笑话,其实他的普通话表达方式是:“一位老汉,上会买了头小猪。

回家,小猪不吃食。

喂它玉秫秫,嫌噎,它还不吃。

煮煮,它还不吃。

”用最为准确的国际音标标注的话,其中猪、吃食、秫秫、煮煮等字词的发音分别为[t揶y24]、[t揶‘i24][揶i42]、[揶y42·揶y]、[揶y55·揶y]。

汉韩人体惯用语的认知对比研究

汉韩人体惯用语的认知对比研究

汉韩人体惯用语的认知对比研究人体是人类最直观的存在形式之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人体的认知也有所不同。

汉韩两个文化圈的人们对于人体的认知存在一些差异,这种差异在他们的语言和习惯用语中也能体现出来。

本文将对汉韩人体惯用语的认知进行对比研究。

首先,人们对于人体的描述方式不同。

在中国文化中,身体被视为一个整体,人们更倾向于使用整体性和动态性的描述方式。

比如,我们常可以听到"强身健体"、"保持活力"等用语,这些描述手法强调了人体各个方面的综合状态。

而在韩国文化中,人们更偏好使用部分性和静态性的描述方式,强调不同身体部位的特性。

比如,他们经常用"朱唇玉脸"、"桃花眼"等形容人脸的习语来表达一些人的容貌。

其次,人们对于人体器官的认知也不尽相同。

在中文中,很多器官的命名与动物或自然景物有关。

比如,我们常用"龙角虎纹"形容人的角和纹理,或用"鱼尾纹"形容眼角的皱纹。

这种命名方式与中国文化中对于动物和自然景物的崇尚有一定关系。

而在韩语中,器官的命名与其功能或形状有关,例如他们用"목(嘴巴)"和"혀(舌头)"来分别指代嘴巴和舌头。

此外,人们对于人体功能和感受的认知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人常常被形容为"甜如蜜糖"、"酸甜苦辣"等来表达情感和感受。

这种描绘方式强调了人们对于感官刺激的重视,以及对于情感体验的表达。

而在韩国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身体动作和姿势来表达情感和感受。

例如他们用"站着忍"来形容一种坚持不懈的姿态,用"微笑着面对"来表达积极乐观的情感。

最后,人们对于人体的尺寸和外貌认知也存在差异。

在汉语中,我们常用"身高一米八"、"长发飘飘"等来描述一个人的身材和外貌。

谈汉语方言的词汇差异

谈汉语方言的词汇差异



詹 伯 慧 先 生 也 持 有 同样 的 看 法
,
他认 为
,
:


汉语 来说
,
方 言之 间的差异突 出地 表现在语 音方 面

词 汇 方面 的差别或 大或 小
,
语 法方
面 也有大 同 中的小异


除 了 这 两 部研 究 方 言 的 著 作 外
, ,
有 些 《现 代 汉 语 》 教 材 和 有

的 意思 的 意思 的 意思



:
却 能 使对 方

听 不 懂 或 者 闹 误会 话
:

广 ( 天 津话
:
打)




羌 不 儿 (洛 阳 话
( 济 南话
:
大概 )




万天
( 重庆
:
后天 )
” ,



瞎 了 ( 西安 话
浪费 )


也拉 盖
,

口儿 )

忌 讳 ( 河北 话
,
醋) 了
.
这 些 都 属 于 其 他 地 区 人 不 易 理 解 的词
,
方言 是同一个 语 言的

特 别是语 音方 面
,
,
往 往 是 其 他 地 方 的人 觉 得 难 于 听 懂 的 虽然不 够全面
J

他还 进一 步 说
:
近人研 究汉 语方 言
, ,
着 重语 音系统 的分析 和比 较
,
但 在 草 创 阶段 还 是

有关人体词语的语言现象考察

有关人体词语的语言现象考察

有关人体词语的语言现象考察提要人体词语是汉语词汇中的基本词汇,存在着丰富的语言现象。

本文立足于丰富的语言材料,以举例分析的方法归纳其语言现象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认为人体词语的语言现象一方面与语言内部自身的发展变化相关,其中涉及语法化、隐喻、映射等内容;另一方面与人类自身的认知心理有关。

关键词人体词语、语言现象、语言变异、变异原因一、引言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于根元在自己的专著《留心各种语言现象》中有一篇名为《有趣的“手”》,在文中,他列出了有关“手”的几个特殊的语言现象,“手”是人体词语中的一个常见词,它在实际的运用中是不仅仅局限于作为人体器官词语的,还存在各种各样的语言变异现象。

同“手”一样,其他人体词语也存在很多的语言变异现象,这些现象很值得我们进行研究。

人体词语指的是词汇中含有人体器官构成的词。

语言具有社会性,与人类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体词语来源于人类自身,因此与人类密切相关。

关于人体词语,学术界也做了很多研究,如文雅丽(2004)对人体头部同称器官词,即以“眼”与“目”、“口”与“嘴”、“面”与“脸”、“头”与“首”、“牙”与“齿”为研究对象,对它们的历史来源、义项分布、构词特点、语义语用等进行系统的分析描写;李佳(2006)指出人体器官名词分为单义器官名词和复合义器官名词,认为只有单义器官名词有量词用法,并对其进行量词分类和详细阐述。

另外,还有人体词语的语法化以及与其他民族的人体词语的比较研究,在此不做一一介绍。

本文着重从各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出发,进而归纳出人体词语在使用中发生变异的原因及规律。

人体词语的词性都是名词,在单独说的时候就仅仅表示其本义,但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人体词语则在其本义之外还发生了一些变异。

人体词语在实际应用中产生了怎样的语言变异现象?这些语言现象有哪些特点?出现这样的语言变异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在实际应用中有何语用效果?本文将试着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

语料来源:一是来自北京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的语料库资源;二是一些文学作品中的实际用例;三是借鉴一些相关文章的用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方言人体词语比较研究论文用共时和历时比较的方法,以汉语方言中表示人体器官部位的词语(以下简称人体词语)为对象进行比较研究。

在共时方面,比较研究方言与普通话间的异同、方言与方言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探讨普通话与方言、方言与方言间人体词语词形和词义结构的共性和差异的模式;尝试解释方言差异的原因;以及这种共性和差异表现出的区域类型特征及其在方言分区上的意义。

在历时方面,比较方言人体词语在汉语史上的演变情况,分析方言人体词语的历史层次;并探讨了方言人体词语差异与方言分区之间的关系。

论文采用多种理论,运用多种方法,尽量做到对方言人体词语的全面研究。

运用语言结构观和系统观理论讨论方言人体词语的演变原因;运用语义场理论,分语义场、分义位研究方言人体词语的共时差异和历时演变;运用词汇语义学理论,探讨方言人体词语词义的共时差异原因和历时演变类型;用认知语言学理论解释方言人体词语词义引申的特点;运用认知编码理论,讨论方言人体词语的词义和词形关系;运用语言异质论和语言叠置理论解释方言人体词语同义聚合的问题。

论文运用比较的方法,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用统计、计算的结果来说明问题。

论文分七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中间部分是正文,分五章;最后一部分是结语。

绪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意义(方言学意义、词汇学和语义学意义、汉语史研究意义、宏观语言学意义),介绍了研究现状(方言词汇的研究现状、汉语词汇的普方古综合比较研究的现状、人体词语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阐明了本文的题旨,介绍了本文研究所要采用的理论(语言结构观和系统观理论、语义场理论、词汇语义学理论、认知编码理论、语言异质论和语言叠置理论)和方法(比较的方法、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并就本文的材料和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

第一章是对汉语方言人体词语共时表现形式的比较。

本章比较了人体义位在不同方言间词形、语素、构词形式等方面的异同。

本章分四个小节。

第一节比较了方言人体词语的词形和主要语素情况,包括各方言中表示同一人体器官部位的词语的词形表现和其主要语素的异同,结论是汉语各方言人体词语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语素数目不同、主要语素的差异、有无词缀及使用不同的词缀。

第二节比较了方言人体词语的词缀的异同,内容包括词缀形式、不同词缀的区域分布及使用情况。

经过比较发现:不同方言人体词语中的词缀在使用数目、可否重叠、所处位置和虚化程度和意义上都有一些与普通话不同的情况。

第三节讨论了方言人体词语构词形式的异同,内容包括重叠构词形式的方言特点、几个人体部位词语语素组合形式的异同,等等。

第四节探讨了方言人体词语词形的共性与差异的原因,一是因为各方言对同义语素的选择不同,二是因为古汉语单音词在一些方言中仍保留为单音节语素、或方言区人们新创的语素参加构词的缘故,三是因为词义的模糊性使人们可能用表示人体相邻部位的语素来构词。

此外,记录方言词语的书写形式不同、语序的不同也可能是一个原因。

汉语方言人体词语存在共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汉语方言都是从古汉语发展演变而来,有共同的历史基础;二是方言都不同程度地受不同历史时期共同语或强势方言的影响,而使得趋同性加强;三是相邻地区方言间的影响使得共同的成分可以跨方言存在;此外,因为各方言区人民有相同的认知基础,而使得造词法和构词方式方面有相似之处。

造成汉语方言人体词语的差异原因也很复杂,其中语素的差异、人体词语在不同方言中的演变不同步、方言自我创新词语或新语素的使用、造词法和构词法不同、认知基础或造词理据不同、编码情况不同等等原因都可能造成指称同一器官部位的人体词语的方言间差异。

第二章是对汉语方言人体词语词义的比较。

本章分五节。

第一节是关于方言人体词语基本义的比较,包括基义比较、义域差异比较(包括含元大小、含元多少和使用范围)、陪义比较和语用差异比较。

第二节是关于方言人体词语引申义的比较,提出了由隐喻和换喻两种方式造成的词义引申的共性与差异实际上是语义认知结构的问题;方言地域文化等因素也会影响方言人体词语的意义变化;方言人体词语的词义引申是极其复杂的,有经过两次隐喻的引申,不少还要经过三次换喻引申,有时多次隐喻或换喻引申后,甚至还需要隐喻、换喻相结合、共同作用才能产生最后的结果;具体到各个方言点、各个人体义位,情况很不同,有的引申义只在某个、或某几个方言点出现;任何一个引申义、哪怕是与普通话一致的引申,也不会覆盖全国所有的方言;单音节词比多音节词语更容易产生引申义,且情况更为复杂。

第三节讨论了方言人体同义词语的问题,包括方言人体同义词语的表现形式、方言人体同义词语的语义和语用差异、方言人体同义词语的来源等问题;研究中发现方言人体同义词语是很丰富的,同义词语在陪义、义域、语用方面都可以存在差异,方言人体同义词语的来源很复杂;语言异质论和语言叠置理论都可以用来解释方言人体词语的存在。

第四节考察方言人体词语兼类情况。

我们发现:单音节方言人体词更容易发生兼类,那些表示外在的、位置和作用比较凸显的人体器官部位的词语更容易发生兼类,兼类用法中以量词居多,兼类实际上还是词义发展变化的结果,从中可以看出语音、词义、语法三者间的相互作用,兼类的最终机制源于人类对自身认知的发展,其中相关关系引起的换喻和相似关系引起的隐喻是两种主要原因。

第五节讨论了汉语方言人体词语的编码情况,包括不同方言的人体词语的编码差异、编码度差异、编码方式差异、词化程度等方面差异;从中可以窥见汉语方言人体词语词形和词义的关系。

第三章是对方言人体词语的历史考察。

讨论了主要人体义位的历史源流和方言分布及汉语方言人体词语的历史层次等问题。

本章分三节。

第一节讨论了24个主要人体义位的方言表现形式的历史源流和方言分布情况;考察了方言人体词语的历史传承、方言变异和方言创新情况,总结了方言人体词语的历史来源类型、方言人体义位变异和方言人体创新词语的类型,并指出几乎所有的义位变异、多数方言创新也是在承传古汉语的基础上的,这更进一步证明了汉语各方言都对古汉语有承传且相互间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第二节讨论了方言人体词语的历史层次。

这部分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方言及不同人体部位三个角度对方言人体词语的历史层次给予了总结;讨论了方言人体词语主要语素和方言人体同义词中的历史层次;分析了承传成分在相邻或相隔方言区的共时存现的原因。

第三节讨论了方言人体词语的共时差异与历时演变的关系,考察了几个核心人体词语的历时替换情况,看那些在普通话中已经被彻底替换的古汉语人体词语今天是否还在方言中有保留、是依然以单音节词的形式还是以语素的形式保存在哪些方言中,计算了其方言保存率;并就新老派、城乡等差异中显示的词位演变情况、语素组合中显示的词位演变等情况,探讨了汉语人体词语共时差异中显示出的正在经历的变化;最后讨论了方言人体词语的共时差异与历时演变的关系;我们认为共时的差异与历时的演变是有关系的,一些在共同语中已经被替换的义位,仍可能在南方方言中存在,而且汉语史不同时期产生的义位的今方言分布不同;如果以人体义位划同言线的话,历时的演变正好与共时的差异分布大致相符。

一些方言说法差异的同言线恰好与中国地理上的南方、北方的分界线相合。

除方言创新和方言义位变异等情况,几乎可以说离北方方言区越远的地区越是保留汉语古老的说法;越是晚近的说法,越是见于北方方言或受北方方言影响的中部方言里;人体义位的承传、演变、创新与方言人体词语的历史层次是有关系的,而且是极其错综复杂的。

第四章讨论了方言人体词语演变类型及原因。

本章分两小节。

第一节讨论了方言人体词语演变类型,从词义(词义扩大、词语缩小、词义转移)、词形(完全易名、部分易名)两方面讨论了方言人体词语的演变情况和类型。

第二节讨论了方言人体词语演变原因,这包括语言外部原因(客体世界原因和主体世界原因)和语言原因。

研究中发现,有些方言人体词语引申义的产生,明显看出是同时受客观世界、特别是物质文化、风俗习惯等因素和人的主观认识的双重影响;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影响等等原因,都可以引起方言人体词语的产生、变化,还可能影响到方言人体词语词义的演变;人的心理会影响到人的联想:与隐喻有关的相似联想、与换喻有关的相关联想、邻接联想等等发展、变化,会引起方言人体词语词义的变化;另外,避俗求雅、喜新厌旧等心理,也会影响方言人体词语的演变。

语言原因涉及语言明晰性的需要、语言经济性的需要、汉语词汇复音化的结果及语音、语义、语法三者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另外语言的系统性和平衡性也会影响方言人体词语的演变。

第五章讨论了方言人体词语的共性和差异与方言分区等方面的问题。

本章分三节。

第一节讨论了方言人体词语的共性和差异的方言区域特征,计算了方言人体词语的相似度,结论是:官话方言与普通话的人体词语的相似度普遍比较高,闽语的相似度最低;还讨论了方言人体词语的共性和差异的方言区域特征,并用方言区域特征尝试分析了方言间的亲疏关系。

第二节讨论了方言人体词语的区别特征,从词形和词义、共时和历时不同角度讨论了方言人体词语的区别特征内容及其反映的方言特点。

第三节讨论了方言人体词语的共性和差异与方言分区的问题,内容包括:人体词语的共性和差异的方言区域特征与方言分区的关系,方言人体特征词和特征语素与方言分区的关系,方言人体词语的历史层次与方言分区的关系,方言人体词语的区别特征及其反映出的方言特点与方言分区的关系。

结论是:方言人体词语的区域特征、方言人体词语中的特征词和特征语素、方言人体词语的历史层次都可以为方言分区作一定的参考,但想要准确地对汉语方言进行分类和分区,还应对各种因素、各种标准进行综合的考虑。

第六部分是结语,这一部分对整个论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还提出了一些研究中发现的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论文的创新点:1.论文运用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综合比较方法,研究汉语方言人体词语的共时差异与历时演变关系,丰富了汉语词汇学、汉语方言学、汉语史的研究内容。

2.论文研究兼顾词形表现形式和词义两方面,比单纯研究方言词语的词形差异,内容要丰富。

3.本论文将研究范围扩大到汉语方言人体词语,比已有的只是讨论普通话人体词语的语义发展和历史演变的研究成果,研究范围扩大了。

比较的范围不是限于一区或一地的人体词语,扩大到42地方言和北京话,比较的规模扩大了。

4.本论文不是单纯的比较、描写现象,还总结了一些规律,并且对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进行了探讨;在研究中还发现、并提出了不少有研究价值的新问题。

5.论文研究人体词语的共时表现形式的共性和差异,指出从人体词语一类词就可以看出汉语言的民族共性和方言个性是并存的。

6.研究方言人体词语的历史承传、义位变异和方言创新情况,进一步证明了汉语各方言都对古汉语有承传、且相互间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