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士当以天下为己任----北宋时期
《孙权劝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考前单元复习专项练习模拟金卷

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考前总复习《孙权劝学》知识点汇总讲解+专题训练一、原文及翻译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
二、字词理解(1)字词注释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谓……曰: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今:当今。
当涂:当道,当权。
掌事:掌管政事。
辞:推托。
以:介词,用。
务:事务。
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岂:难道。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治,研究。
“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邪(yé):通“耶”,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
但:只,仅。
当:应当。
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往事:了解历史。
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
多务:事务多,杂事多。
务,事务。
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
孰:谁,哪个;若:比得上。
苏州市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复习试卷(含答案)

苏州市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复习试卷本试卷有3大题,共30小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硕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A.秦灭六国B.西晋灭吴C.隋灭陈朝D.元灭南宋2.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与精神底蕴.隋朝时开通的贯通南北、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工程是( )A.都江堰B.大运河C.灵渠D.鉴湖3.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
下列对这一伟大工程说法正确的是( )A.中心是长安B.最南端到达今天的扬州C.是隋文帝的政绩之一D.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4.当你看到“及第”“进士”“状元”“连中三元”这些词语时,你会想到以下哪种制度( )A.分封制B.中央集权制C.科举制D.三省六部制5.隋唐时期,科举制度下的考生可以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材料主要体现出科举制的特点是( )A.注重门第家世B.取士方式多样C.关注道德品质D.公开公平竟争6.唐太宗曾问魏征什么是明君,魏征回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魏征还经常劝诫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骄戒躁.唐太宗晚年倦怠政事,贪图享受,魏征又上书希望太宗能善始善终.这说明魏征( )A.直言敢谏B.用人唯贤C.多谋善断D.从善如流7.下面为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其中,中书省的职责是( )A.监察百官B.起草政令C.审核政令D.执行政令8.一位同学以我国历史上的盛世局面为主题整理课堂笔记,做了如下表格。
表中①②③应依次填写( )A.东汉、唐大宗、光武中兴B.西汉、唐高宗、光武中兴C.东汉、唐玄宗、王莽政权D.西汉、唐玄宗、光武中兴9.某班举办主题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图片展。
下列工具由唐代农民改进而成的是( )10.中国古代制瓷水平高超,陆羽在《茶经》中记载的“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的现象出现在( )A.商朝B.西汉C.隋朝D.唐朝11.白居易的《登观音台望城》写道:“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第四章 北宋王安石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王安石在关于风俗的论议中谈到“……兼并之家多富者财产满布州域贫者困穷不免于沟壑” 造成当时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 井田制遭破坏B. 均田制的实施C. 均田制开始遭到破坏D. “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兼并之家多富者财产满布州域贫者困穷不免于沟壑”可知反映的是土地兼并严重导致贫富差距大的现象宋朝实行“不抑兼并”政策使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差距大故D正确依据材料“王安石在关于风俗的论议中谈到”可知是在北宋时期而井田制遭到破坏是在春秋时期时间不符故A错误均田制是北魏至隋唐时期实行的土地制度材料反映的是北宋时期时间不符故BC错误故选D2.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言说“臣之于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这主要是因为()A. 王安石对科举制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B. 王安石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C. 王安石变法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D. 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答案】D【解析】据材料“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为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大地主大官僚的代表司马光的强烈反对 D项正确对科举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没有突出触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排除A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也不符合触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排除B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属于改革结果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故选D3.庆历新政是中国宋代仁宗庆历年间进行的改革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均以失败告终主要的原因是()A. 遭到官僚地主强烈的反对B. 支持变法的皇帝去世失去支持C. 用人不当危害百姓D. 保守派当政反对新法【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均以失败告终”等反映了当时保守派实力的强大新的改革派不足以战胜保守派故A项正确BCD均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故选A4.时人描述王安石变法开始后的情景说“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据材料可知变法()A. 涉及到诸多领域B. 整体成效明显C. 得到民众大力支持D. 导致北宋灭亡【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可知王安石变法涉及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 A正确BCD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故选A5.王安石晚年在评价其变法得失时说“免役、保甲、市易三者得其人而行之则为大利非其人而行之则为大害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而成之则为大害”据此可知王安石认为()A. 用人和时机不当导致变法失败B. 变法解决了国库空虚的问题C. 保甲市易损害了普通民众利益D. 改革是铲除地方割据的基础【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得其人而行之则为大利……缓而图之则为大利……”可知王安石晚年时将其变法的得失归结于用人和时机的不得当故选A项B项不符合史实和材料主旨故排除材料并未涉及保甲、市易法损害民众的利益故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王安石晚年反思改革变法得失这一主旨故排除故选A6.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对官僚和大地主特权加以限制的改革是()A. 汉武帝改革B. 北魏孝文帝改革C. 唐代杨炎的两税法改革D. 北宋王安石变法【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三不足”精神推行变法的是王安石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事实排除故选D7.现代史学家钱穆说“宋朝王室久已渴望着一个文治势力来助成他的统治终于有一辈以天下为己任的秀才们出来带着宗教性的热忱要求对此现实世界大展抱负” 最能佐证这一看法的是()A. 庆历新政B. 宋词繁荣C. 理学兴起D. 抗金斗争【答案】A【解析】材料主要体现宋朝实行文人治国和养士政策的影响北宋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能体现材料的主旨故A项正确宋词繁荣没有体现文人“现实世界大展抱负” 故排除B项理学兴起时并不符合统治者的政治意图故排除C项抗金斗争不是“文治势力” 故排除D项故选A8.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北宋中期士大夫忧患意识的形成因素不包括()A. 土地兼并贫富分化B. 财政危机积贫积弱C. 辽夏威胁边患严重D. 权臣当政政局动荡【答案】D【解析】联系史实可知北宋中期面临严峻的社会形势土地兼并贫富分化财政危机积贫积弱辽夏威胁边患严重都属于北宋面临的社会形势故ABC正确不符合题意北宋立国之初为加强皇权采取了分化事权的办法因此在宋代未出现权臣当政政局动荡的局面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9.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这表明他认为()A. 最高统治者的才能决定国家命运B. 改革赋税与选官制度是根本大计C. 社会治安状况是衡量朝政兴衰的标准D. 国家治乱兴衰的关键在于对人才的态度【答案】D【解析】材料“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反映了任用人才的重要性故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10.王安石变法前某地主只需向政府交纳379缗的地税王安石变法时他却要向政府缴纳1553缗的地税这主要是因为()A. 王安石提高了赋税征收的标准B. 方田均税清查出了原先隐瞒的地产C. 政府借变法向地主们勒索财富D. 王安石把政府土地分配给地主耕种【答案】B【解析】王安石推行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根据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地主原先隐瞒的许多土地被清查出来 B与题意相符故选B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并分析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11.(2)请从材料二历史人物对王安石的评价中任选一个谈谈你的看法综合上述材料给予王安石身份评价你认为恰当的说法应是?【答案】措施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思想积极开源增加政府收入【解析】第一小问措施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等第二小问指导思想北宋中期处于封建政府积贫积弱的困局之下推行变法旨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之目的【答案】评价①赵构的说法错误理由宋亡是历代政策导致积贫积弱的结果王安石变法虽实行了十几年在富国强兵方面有一定积极作用与宋亡没有关系宋高宗的说法罔顾事实是安于现状不思改革的托辞②列宁评价正确北宋政策不当出现三冗危机内忧外患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进行变法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③华莱士的说法有一定道理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主要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的解决危机的方法之一是需要利用政府的力量干预经济从而一定程度上缓解危机王安石变法就是利用政府力量解决当时北宋面临的危机对当时美国解决危机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身份王是改革家、政治家【解析】第一小问看法对于历史改革的评价必须要回到当时历史背景之下客观公正的去分析且不可过多苛责前人阐述时注意到要有理有据史论结合第二小问身份在北宋积贫积弱的背景之下毅然决然推行社会改革必然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毅力故王安石是中国历史有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12.(1)依据材料一归纳“庆历新政”的历史背景12.(2)依据材料二将“庆历新政”的十项内容归纳为三个方面并简述其成效 (不得摘抄材料原句)12.(3)综合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答案】(1)背景官僚机构臃肿吏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人民负担沉重生活困苦军队战斗力低下缺乏将材少数民族政权威胁北宋统治边患不断【解析】(1)依据材料“举县令择郡守”“复游散去冗僭”“慎选举敦教育”“育将材实边郡”“保直臣斥佞人”等信息从政治、经济、选官、民族关系等方面概括【答案】(2)归纳政治上整顿吏治改革科举经济上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军事上整修武备严明军纪成效冗官现象得到遏制政治面貌焕然一新【解析】(2)依据材料“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等信息分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回答第一问第二问要依据材料信息概括【答案】(3)原因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最高统治者态度动摇【解析】(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出失败原因有以下几点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最高统治者态度动摇13.(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提出“理财为方今先急”的背景以及“理财以农事为急”的目的13.(2)材料二认为“变法轨迹发生逆转”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体现“富国”因子的变法措施13.(3)封建学者把王安石看作“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异端而资产阶级学者则认为王安石“是为资本主义世界设计的大人物” 你认为正确评价历史件应遵循的原则【答案】背景冗兵、冗官、冗费导致“积贫”局面目的増加政府财政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抑制土地兼并【解析】第一小问的背景依据材料一结合王安石变法的背景解答即可第二小问的目的依据材料一“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 结合所学可知目的是増加政府财政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抑制土地兼并【答案】原因宋神宗借王安石变法聚敛财富使“富民”指导思想发生改变措施均输法、市易法、兔役法、方田均税法【解析】第一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二“在神宗富国强兵愿望的压迫下其抱负滩以充分施展至元丰亲政后神宗利用新法中固有的“富国”因子大肆聚敛扩大国家专利便变法轨迹发生逆转”可以得出原因是宋神宗借王安石变法聚敛财富使“富民”指导思想发生改变第二小问的措施结合王安石变法理财措施解答即可【答案】原则一分为二的辩证评价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评价用生产力的标准去评价【解析】本小问的原则结合所学可知原则是一分为二的辩证评价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评价用生产力的标准去评价14.(1)据材料一归纳王安石变法在经济领域的措施王安石认为这些措施能够起到怎样的作用?14.(2)据材料二指出吕诲弹劾王安石的主要理由对其观点你如何认识?14.(3)材料三中的“美意”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推崇王安石变法的原因【答案】(1)措施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作用缓解民众负担促进商品流通增加政府收入【解析】(1)第一小问“措施”由材料一中的信息“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五曰市易”即可得出“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的结论第二小问“作用”由材料一中的信息“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即可得出“缓解民众负担、促进商品流通、增加政府收入”的结论【答案】(2)理由品行不端认识这种评价不够客观公正【解析】(2)第一小问“理由”由材料二中的信息“(王安石)大奸似忠、大诈似信”即可得出“品行不端”的结论第二小问“认识”可从王安石变法的作用这一角度进行判断【答案】(3)“美意” 富国强兵原因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根据【解析】(3)第一小问“美意”可从王安石变法的目的这一角度思考作答第二小问“原因”可从促进维新变法这一角度思考作答。
唐诗宋词选读(宋)文学常识

《唐诗宋词选读》(宋)1.晏殊(991-1055),字同叔。
北宋临川人(今属江西),北宋前期著名词人,婉约派诗人。
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后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历任要职,更兼提拔后进,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皆出其门。
有《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2.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
与唐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
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
又喜奖掖后进,苏轼兄弟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
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
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
3.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生于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谥号“文正”。
有《范文正公集》。
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
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李元昊造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
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
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
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
他的《岳阳楼岳阳楼记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
《吕氏乡约》与古代社会自治思想

龙源期刊网
《吕氏乡约》与古代社会自治思想
作者:
来源:《管理学家》2014年第05期
吕大钧执笔的《吕氏乡约》是北宋时期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精神催生出来的非政府组织胚胎。
他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四大内容召唤同道,承继了张载改良民间社会的努力方向,以自愿组合的乡约方式推进“圣门事业”,并构思了相应的运行规则和操作方法。
乡约倡导尊礼正俗,互帮互助,把儒家伦理由血缘宗法范畴推广到地缘乡里范畴,成为士绅社会的思想源头。
经过朱熹增损修改,《吕氏乡约》得以流传。
在其演变中,后来诞生的各种乡约虽然在内容上传承了吕氏提出的设想,却在组织上和运作上背离了非政府方向,走向强制和官办,自治色彩渐淡,朝廷控制色彩渐浓,最终使乡约治理变成官方的规制行为。
到民国时期,其自治思想又得到人们的重新发掘。
在古代的管理思想中,《吕氏乡约》是少见的在“内圣”和“外王”之间寻找第三域“善治”思想的萌芽。
人教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消极:理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强调三纲五常、尊卑等级;重男轻 女;因循守旧;重礼轻法等观念盛行;压抑创造力。
人教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人教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第 一 目
儒学的复兴
知识梳理
儒学的复兴:
背景:从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不
及佛教 和道教,从北宋中期起, 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李清照.如梦令
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 是关汉卿,代表作是悲 剧《窦娥冤》
关汉卿,号已斋,生 活在金末元初。了解 民间疾苦,熟悉民间 语言,杂剧内容具有 强烈的现实性和昂扬 的斗争精神。
关汉卿、马致远、 郑光祖、白朴在 明代以后被誉为 “元曲四大家
知识拓展
元杂剧的四大悲剧
纪君祥的 《赵氏孤儿》
白朴的 《梧桐雨》
P55 历史纵横
材料反映了元杂剧的渊源。元杂剧融合了多种表演形式,是戏曲艺术自身发展、演 变的结果,又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相关。元朝统治黑暗,民族矛盾和阶级矛 盾异常激烈,复杂的社会现实为元杂剧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P55 史料阅读
材料主要描述了元杂剧的艺术成就。元杂剧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真实 地表现了各阶层人民的心态和情感,勾勒出社会的全景图案。元杂剧中大量作品弘 扬了爱国主义理想和民族传统美德,歌颂了反抗封建礼教,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 主的精神,褒扬了秉公办事的清官循吏,肯定了农民起义,发泄了封建知识分子穷困 潦倒后的不满,全面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丑恶的社会现实。
第6课 北宋的政治-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核心素养提升版)

对外:积弱
北宋建立前,契丹族崛起后占领燕云 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
宋 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
辽
州,均告惨败。
辽逼迫北宋签订协议,北宋每年给辽 “岁币”。
宋
北宋与西夏的战争,屡战屡败。
夏 双方达成和议,北宋每年给夏“岁 赐”。
军事实力衰弱不振
三、王安石变法
范仲淹
(989-1052)
庆历新政:三冗之患求变法
(3)影响: ①积极影响:加强皇帝的权力
②消极影响:削弱军队的战斗力, 形成“积弱”的局面
兵
握兵 发兵
权权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9.政治方面: (1)目的:防止宰相权力过大 (2)原则: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3)在中央: ①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共同议政。 ②还设立多重机构(政事堂、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政、 财政大权。 (4)在地方: ①、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
积极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 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消极影响:①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导致 军队战斗力减弱,导致北宋对外战争屡败;
②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办事 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连连看:请把相关的措施与对应的弊端连起来。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分裂割据局面并没有结束。北面,是强 大的辽和辽扶植下的北汉,南面分布着南 唐、吴越、后蜀、南汉、南平等较大的割 据政权。北宋只是占有后周统治的地区。
北
宋
结
束
五
979
代
十
宋 国
局
北 北
宋 东京 开封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范仲淹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范仲淹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
初,仲淹以忤吕夷简,放逐者数年,士大夫持二人曲直,交指为朋党..,及陕西用兵,天子以仲淹士望所属,拔用之。
及夷简罢,召还,倚以为治,中外想望其功业。
而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削幸滥,考核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
然更张无渐,规摹阔大,论者以为不可行。
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倖者不便于是谤毁稍行而朋党之论浸闻上矣会边陲有警,因与枢密副使富弼请行边。
于是,以仲淹为河东、陕西宣抚使,赐黄金百两,悉分遗边将。
麟州新罹大寇,言者多请弃之,仲淹为修故砦,招还流亡三千余户,蠲其税,罢榷酤..予民。
又奏免府州商税,河外遂安。
比去,攻者益急,仲淹亦自请罢政事,迺以为资政殿学士、陕西四路安抚使、知邠州。
其在中书所施为,亦稍稍沮罢。
以疾请邓州,进给事中。
徙荆南,邓人遮使者请留,仲淹亦愿留邓,许之。
寻徙杭州,再迁户部侍郎,徙青州。
会病甚,请颍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
赠兵部尚书,谥文正。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
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
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
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论.曰: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
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
仲淹初在制中,遗宰相书,极论天下事,他日为政,尽行其言。
诸葛孔明草庐始见昭烈数语,生平事业备见于是。
豪杰自知之审,类如是乎!考其当朝,虽不能久,然“先忧后乐”之志,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足任斯责,使究其所欲为,岂让古人哉!(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倖者不便/于是谤毁/稍行而朋党之/论浸闻上矣/B.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倖者不便/于是谤毁/稍行而朋党之论/浸闻上矣/C.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倖者不便/于是谤毁稍行/而朋党之论浸闻上矣/D.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倖者不便/于是谤毁稍行/而朋党之论浸闻上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朋党,封建社会中官员们为压制、打击政敌,利用同门、同乡、同年等多种关系结成的利益集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國歷史的演變與發展講課大綱96年12月14日擬
士當以天下為己任----北宋時期
一、唐宋之間是否出現歷史上的一大變革?「內藤假說」指何而言?
1、唐末五代演變的主要趨勢為何?權力集於何處?--從地方分權到中央集權
2、門第是怎樣消融的?社會出現怎樣的變化?----從階級社會到平等社會
3、「綠色革命」與「火力革命」各指何而言?----從自然經濟到貨幣經濟
4、儒學因何而復興?思想觀念出現怎樣的特色?----從絢爛外鑠到淡雅內省
宋代繪畫展現了事物的內在意義,也表達了藝術家的內心經驗。
花卉不是自然的寫生,而是傳達它純潔優雅的屬性,遠山高峰是記錄藝術家內心豁達孤傲的感覺,而晚鳥歸林則描繪出暮暉漸退之際潛存心頭的那股惆悵。
(《簡明中國歷史》)
參考閱讀: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宋詩概說.序章》(聯經)
錢鍾書著:《宋詩選註.序》
繆鉞、葉嘉瑩合著:《靈谿詞說.前言》
二、契丹是怎樣建國的?遼、宋處於怎樣的情況?
1、遼何以是第一個「征服王朝」?何謂「征服王朝」?
2、「青牛白馬木葉山」是祖先傳說嗎?
3、「澶淵之盟」是怎樣締定的?影響為何?
參考讀物:陶晉生,《宋遼關係史研究》
三、何謂士大夫的「自覺精神」?此一精神之意義為何?
1、「自覺精神」是怎樣出現的?以范仲淹與胡瑗為例。
所謂「自覺精神」者,正是那輩讀書人漸漸自己從內心深處湧現一種感覺,感覺到他們應該起來擔負著天下的重任。
范仲淹為秀才時,便以天下為己任。
他提出兩句最有名的口號來,說:「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這是那時士大夫社會中一種自覺精神之最好榜樣。
在仲淹同時,尚有有名的學者胡瑗,偕孫復兩人,在泰山的一個道院中讀書。
相傳胡瑗接家信,苟有「平安」二字,即投之山澗,不復啟視。
如此苦讀十年,終於得到他精神上的自信而去。
這都是時代精神的需要下,並不需師承而特達自興的。
胡瑗投書澗畔的十年,和范仲淹僧寺裏「斷虀畫粥」的日常生活,無疑是在他們內心深處,同樣存著一種深厚偉大的活動與變化。
他們一個是北宋政治上的模範宰相,一個是北宋公私學校裏的模範教師。
北宋的學術和政治,終於在此起了絕大的波瀾。
(錢穆:《國史大綱》)
北宋四子: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
張載字子厚,……先生少孤,自立,志氣不群,喜談兵。
年十八,慨然以功名自許,欲結客取洮西之地。
上書謁范文正公(仲淹)。
公知其遠器,責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樂,何事於兵。
」手《中庸》一卷,授焉。
遂翻然志於道。
已求諸釋考,乃反求之六經。
嘉祐初至京師,見二程子。
二程於先生為外兄弟之子,卑行也。
先生與語道學之要,饜服之。
因煥然曰:「吾道自足,何事
旁求。
」於是盡棄異學。
淳如也。
當是時,先生已擁皋比,講易京師。
聽從者甚眾。
先生謂之曰:「今見二程至。
深明易道。
吾不及也。
可往師之,即日輟講。
(《宋元學案.橫渠學案》)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2、何謂「慶曆改革」?何以未能成功?
慶曆改革的失敗,考其原因,大約有三:一是多數官僚在行政上予以反對阻礙;二是改革派本身也有缺點;三是遭受政治中的陰謀破壞。
……改革派的缺點,可分四項來說:第一是議論多而實際的條件未具備;第二是個人的性格和作風也有影響;第三是他們樹黨樹敵的毛病;第四是其中人物往往好標奇立異。
(劉子健,《歐陽修的治學與從政》)
參考閱讀:劉子健:《歐陽修的治學與從政》之「從政」部分。
四、「熙寧變法」指何而言?影響為何?
1、王安石是一位怎樣的人物?宋神宗何以重用他?
一日講席,群臣退,帝留安石坐,曰:「有欲與卿從容論議者。
」因言:「唐太宗必得魏徵,劉備必得諸葛亮,然後可以有為,二子誠不世出之人也。
」安石曰:「陛下誠能為堯、舜,則必有皋、夔、稷、契;誠能為高宗,則必有傅說。
彼二子皆有道者所羞。
何足道哉!以天下之大,人民之眾,百年承平,學者不為不多。
然常患無人可以助治者,以陛下擇術未明,推誠未至,雖有皋、夔、稷、契、傅說之賢,亦將為小人所蔽,卷懷而去爾。
」帝曰:「何世無小人,雖堯、舜之時,不能無四凶。
」安石曰:「惟能辨四凶而誅之,比其所以為堯、舜者也。
若使四凶肆其讒慝,則皋、夔、稷、契亦安肯苟食其祿以終身乎?」(《宋史.王安石傳》
何處難忘酒,君臣會合時。
深堂拱堯舜,密席坐皋夔。
和風襲萬物,歡聲連四夷。
此時無一杯,真負鹿鳴詩。
(王安石詩)
2、變法的主要內容為何?制置三司條例司、青苗法、免役法、保甲、保馬法等。
神宗極聰明,於天下事無不通曉,真不世出之主,只是頭頭做得不中節拍。
如王介甫(安石),亦是不世出之資,只緣得學術不正,遂誤天下。
使神宗得一真儒而用之,那裏得來!此亦氣數使然。
天地生此人,便有所偏了。
可惜!
何惜!(《朱子語類》卷127)
3、變法的結果如何?何以如此?
4、變法失敗是造成北宋覆亡的主要因素嗎?
從改制而用幹才,用幹才而造成弄權的機會,王安石不能不負相當的責任。
南宋史家,念亡國餘痛,認為新法誤國,也有其理由。
不過,舊黨以德治為重,既不能改善行政,裨益國計民生。
又不能以道德轉換和領導因循型的多數官僚,眼看他們依附弄權的蔡京,又何嘗不負相當的責任?新舊兩黨各有不同的儒家理想,卻都沒能成功。
北宋晚期政治的失敗,也可以說是北宋各種儒學,經世致用,在政治上始終沒找到出路。
這也是南宋學,一轉而高談理性的原因之一。
(劉子健,〈王安石、曾布與北宋晚期官僚的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