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曾国藩的评价

合集下载

名人对曾国藩的评价

名人对曾国藩的评价

名人对曾国藩的评价从李鸿间、张之洞到袁世凯、蒋介石无不对曾国藩顶礼膜拜尊为“圣哲”从梁启超、黄兴到陈独秀、毛泽东无不对曾国藩推崇师法视为“楷模”毛泽东毛泽东家乡韶山与曾国藩的家乡湘乡仅一山之隔他的母亲文七妹就是湘乡人八岁之前毛泽东一直住在外婆家十六岁时又在湘乡东山高小读过半年书并在这里通读了光绪年间出版的《曾文正公全集》。

他读过的《曾文正公全集》至今还保留在韶山毛泽东纪念馆每卷扉页上都写有毛泽东手书的“咏芝”毛泽东号珍藏字样。

■1917年毛泽东在通读《曾文正公全集》之后对中国历史上的大人物进行了一番研究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

■毛泽东的许多思想、学识甚至于方式、方法都深深地烙下了曾国藩的印痕。

■毛泽东的最高原则“阶级斗争”学说同于曾国藩的“大本大源”思想。

■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批评与自我批评”来源于曾国藩的“笃实”和自我反省思想。

■毛泽东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与曾国藩的《爱国歌》如出一辙。

蒋介石蒋介石一生推崇、学习、效法曾国藩认为曾国藩的着作是“任何政治家所必读的”。

■早在任黄埔军校校长时蒋介石就亲自编辑了《曾胡治兵语录白话解》要求学员“人手一册”作为治军治国之蓝本。

■30年代蒋介石在江西庐山等地举办“中央训练团”亲自从《曾文正公全集》中辑录出《曾国藩剿捻实录》分发给广大官兵尤其要求高级将领“格外用心研究”。

■蒋介石带兵最大的法宝就是给将士以“重赏”和“重赐”这完全师法于曾国藩“精神银子”的练兵用兵手段。

■在家庭教育上蒋介石同曾国藩如出一辙。

他在给蒋经国、蒋纬国兄弟的信中从衣食住行作文写字到阅读功课均有详细严格的要求。

■蒋经国在《我所受的庭训》一文中说“父亲认为曾文正公对于子弟的训诫可作模范要我们体会并且依照家训去实行。

平常我写信去请安父亲因为事忙有时来不及详细答复就指定曾文正公家训的第几篇代替回信要我细细去参阅。

”梁启超梁启超对曾国藩推崇倍至“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评价曾国潘

评价曾国潘

评论曾国藩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

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

这句话从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国藩的个人作用和影响。

他也是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

现在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他。

首先从他的文学思想才能讲起,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所著有不下百数十卷,名曰《曾文正公全集》,传于世。

由此可见,曾国潘也是一文学奇才,生活在封建社会的末端里能有如此觉悟如此文采,实为难得。

在封建礼教如此严格的社会环境下,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他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

他的家教理论不同中国传统的关于教育后代的核心理念,反对孔孟朱子颜氏等著名家训所一贯坚持的学而优则仕的学说,并付诸实施。

它对当今社会几乎每个家庭所面对的教育困惑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应该用联系的观点看事物,联系曾国藩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生活环境,无论是它在文学上的或是政治上的成就,都实属不易,更是值得我们后代称赞的。

其次在军事方面,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生治国,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

曾国藩军事思想中最丰富并值得今人借鉴的是其战略战术。

湘军将帅之廉勇,军纪之严格,有“天下无湘不成军”之说。

但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的观点来看待他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我们需要一分为二的来看待,作为清朝重臣,他镇压这场农民运动是为了保卫国家政权,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站在农民阶层的立场上来看,他阻挡了农民为反抗封建的运动进程,也是在阻挡了社会的进步,这是不被认可的。

无论从哪方面来看,我们不能完全肯定或是否定,只能站在当时的社会时代中来看待他们。

再次是从修身养性方面来看,曾国藩总结了修身十二款: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门。

对曾国藩的一些评价

对曾国藩的一些评价

曾国藩的成功及现代启示有这样一幅挽联“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这是写给谁的呢?答案是曾国藩,曾国藩是一个大成功者,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用章太炎的话来概括他很准确“誉之为圣相,谳之为元凶”,一方面许多人对他推崇备致,包括毛泽东、蒋介石、梁起超等。

毛泽东和蒋介石都潜心研究过曾氏文集并给予高度评价。

毛泽东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蒋介石曾说:“阅曾文正全集一书,实不愧为当世之名将,足为吾人之师资”。

梁起超说“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岂惟我国,亦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

也有不少人对他有否定性的评价,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神偶像、汉奸、卖国贼、杀人不眨眼换刽子手等等,但曾国藩确是一个大成功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价值,每一个人从不同的角度对曾国藩可以作出不同的解读,而且能从曾国藩身上学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对自发有所帮助,老人可以学习曾国藩的养生之道,文化人可以学习他的治学之方,妇女们可以学他的持家教子之术,官员可以学他的为官从政之法等,今天主要讲他的治学与持家之道。

一、曾国藩的生平及人生的几大阶段1811年(嘉庆16年)11月26日(农历10月11日)曾国藩生于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 乳名宽一。

1833年(道光13年)23岁,秋,参加湘乡县试,考取秀才。

1834年(道光14年)24岁,,参加乡试中举人。

1838年(道光18年)28岁,会试中进士出身。

1840年(道光20年)30岁,授翰林院检讨1847年(道光27年)37岁,7月,升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街。

1853年(咸丰3年)43岁,开始编练湘军。

1854年2月25日,奉命率师出征太平军。

1860年(咸丰10年)50岁,委授两江总都,并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

1864年7月19日,湘军攻恰陷天京,太平军宣告失败。

7月,曾国藩赏加太子太保、一等侯爵。

1869年(同治8年)59岁,任直隶总督1870年(同治9年)60岁,奉命处理天津教案,9月曾国藩调任两任总督。

评价曾国藩1

评价曾国藩1

如何评曾国藩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显赫和最具有争议的大人物之一,他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

对于在中国近代学术理论与政治实践两方面均多有建树的曾国藩的评价,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毛泽东对曾国藩的评价,体现于《讲堂录》:有办事之人,有传教之人。

前如诸葛武侯范希文,后如孔孟朱陆王阳明等是也。

宋韩范并称,清曾左并称。

然韩左办事之人也,范曾办事而兼传教之人也。

在分析曾国藩的历史观点和历史实践时,毛泽东提出了“大本大源”的命题。

在谈到“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一番话中,他在对近代风云人物进行比较时,肯定了曾国藩在文化“基础”方面的优越。

梁启超:“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曾文正公嘉言钞序》)。

关于曾国藩的文章,梁启超说:“吾党不欲澄清天下则已,苟有此志,则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

(《饮冰室文集•新民说》)”民国学者郭斌和在《曾文正与中国文化》中说:“曾文正,即我国旧有教育理想与制度下所产生的最良之果之一。

故能才德兼备,文武兼资。

求一平均发展道德文章事功三才之成就,可与文正相比者,实不数数觏。

”容闳中国第一个留美博士认为:“曾文正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人物,同辈莫不奉为泰山北斗。

……文正一生之政绩,实无一点污点,其正直廉洁忠诚诸德,皆足为后人模范。

故其身虽逝,而名闻千古。

其才大而谦,气宏而凝,可称完全之真君子,而为清代第一流人物。

”(《西学东渐记》)另外,学术上对曾国藩的整体评价有三种观点。

观点一(来自全国第一次曾国藩学术研讨会):“曾国藩事功之大,誉称晚清‘中兴名臣’,创办洋务,不愧为洋务派领袖,著作丰富,可当之为学者,研究古文辞,无忝于文人,治军有方,调配得宜,堪与古代兵家相媲美,拥兵而不自重,善权变而又谦退,足见道德修养功夫之深厚;吏治清廉,教养兼施,鞠躬尽瘁,以身作则,不啻为青天,治家有道,关怀子弟,亦为后人楷模”。

对曾国藩的总体评价

对曾国藩的总体评价

对曾国藩的总体评价
1. 从历史角度分析
经过小组的集体讨论,我们认为曾国藩对历史的作用还是以积极一面为主的。

首先,他倡导的洋务运动对中国的近代化有一定的推进作用,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其次,他的教育思想如“耕读”、“勤敬”、“孝友”等对后世影响深远,且培养了一批如李鸿章、左宗棠等外交人才;另外,在文化方面,他力主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造福了后世。

但其血腥镇压太平运动的行为,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2.从个人角度分析
曾国藩的人格有以下过人之处:第一,他面对长子夭折,朝廷不信任等挫折,并未从此消沉,而是愈挫愈勇。

第二,他严于修身律己,坚持每天写日记自省。

第三,他忠于自己的理想,不为钱色诱惑所动。

第四,他为人宽厚,无论对家人还是对下属,都优待有加。

总之,曾国藩作为晚清重臣,洋务先驱,思想文化名人,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其为人为官的处世之道,值得后人思考学习。

对曾国藩整体评价

对曾国藩整体评价

对曾国藩整体评价一,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论者普遍认为,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有的论者甚至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

如果说,儒家文化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发展时期,并有与之相应的三个代表人物的话,那么早期为孔子,中期为朱熹,而末期就是曾国藩了。

曾国藩确实继承了中国以儒学的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

这次提交大会的许多论文都涉及这一点。

曾国藩完全按照儒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之路,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他恪守“三纲五常”之道,认为“君虽不仁,臣不可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

”他本身的“以礼自治,以礼治人”,“执两用中”,“持盈保泰”,“刚柔相济”,“勤、俭、谨、信”的自我修养,其家训的“八本”、“八字”、“四条”、“四败”等等,均反映了曾国藩地道是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成。

对于“三纲五常”的评论,论者之间是有分歧的。

有的论者视“三纲五常”为糟粕,甚至认为它是最不适应时代,最称糟粕者,有的论者则有异议,认为既然对中国传统文化要一分为二,为什么对这个传统文化的核心三纲五常就不能一分为二呢?能否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全是糟粕呢?只有非核心部分里才有一些精华呢?显然,不能如是说,如果这样说,岂不是从全体上否认了传统文化吗?事实上,在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里,把忠、孝、悌、仁、义、礼、智、信视为糟粕,或不讲,或不提倡,并没有给我们社会带来什么好处,反而深受其害。

有的论者说,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为了维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而有的论者则说,曾国藩维护的首先就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是它的糟粕。

二,曾国藩与太平天国曾国藩有近20年与太平军长期作战,打败太平天国是他一生事业的顶峰。

对他的评价不能不与对太平天国的评价相关联。

有些论者坚持传统观点,认为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历史的罪人,刽子手。

因为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起义,而农民起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但有些论者的看法则有所不同,认为,“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无论是文化观念决定一切的观点或农民战争是历史发展动力的观点,都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与片面性。

世人对曾国藩的评价有褒有贬

世人对曾国藩的评价有褒有贬

世人对曾国藩的评价有褒有贬:有人称他是“中兴勋臣冠”有人骂他是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卖国贼”也有人说他“褒之则为圣像,贬之则为元凶”。

言罪者说:曾国藩效忠的清王朝,代表着封建贵族和地主阶级的没落势力,并在外国侵略势力面前一再屈服求和,其大方向是反动的,性质是非正义的。

言功者说:曾国藩打败了太平天国,避免了中国历史倒退到神权政治的黑暗时期。

我们的观点:1.如果说,两个政权,清王朝与太平天国都是封建政权,我们则可以认为消灭哪一个都是一样的。

巩固哪一个也都是一样的。

2.太平天国既然已经转化为封建政权,甚至还加上神权统治,我们就不必因它源于农民,就予以特殊同情。

3.这样一个标榜空想的平均主义的封建主义加神权主义的专制腐败政权,如果统一了中国,难道能比腐败的清王朝好吗?4.正是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完成了中国重新统一与重建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历史任务,所以其历史功过是不言自明的。

我们的分析:太平天国运动有其重大的历史意义,但它的历史局限性也不容质疑:政治:建立起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专制统治,延续着专制统治的黑暗。

因此太平天国没有给农民带来解放,只是换了某种名义把农民仍旧束缚在封建剥削制度下。

社会: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经济:以分散的小生产力为经济基础,未建立新的生产关系。

文化:以宗教来发动、组织群众,梦想以虚幻的力量代替自身努力;未能正确对待儒学。

外交: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

洋务运动:●筹设了中国第一家近代军事工厂——安庆内军械所●与李鸿章共同创办了江南制作总局●筹划中国海军建设,促进海防●派幼童到美国留学,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的近代化●第一个上奏提出“师夷长技以制船造炮”者是他●第一个派人出洋购买成套“智器之器”者是他●第一个提出“官督商办”者是他●第一个造出轮船者是他●第一个上奏促成容阙实现派遣留学生计划的,还是他。

我们的观点:◆洋务运动虽然对外国具有依赖性,且以失败告终,但其主流是中国人强国御辱的活动,是中国工业、教育近代化的开端,因此具有爱国性和进步性。

曾国藩生平简介与评价

曾国藩生平简介与评价

曾国藩生平简介与评价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

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战略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毛泽东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

对于曾国藩这个历史人物,可能了解的人没多少,毕竟他处于中国近代史的开始,清王朝的衰落时期,与此同时,在封建王朝的腐败堕落时期当代人民只能记得清王朝的腐朽,没人了解这些官员的功勋业绩。

曾国藩早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且是之后洋务运动的发起人之一,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都高度评价过曾国藩。

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

即使是在毛泽东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

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

曾国藩被誉为修身齐家治国中华第一完人,平天下之言,对于晚清而言可能是正确的,毕竟他拯救了晚晴,打败了太平天国。

让苟延残喘的清王朝在此之后又得以统治中原一段时间,保住了大清江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人之明,谋国之忠
——小评曾国藩同治十一年,漆黑的天空滚过一阵轰雷。

明亮的闪电如同亮剑一般划破黑布,黑黑的雨滴瞬间倾斜而出,染黑了赤红的总督衙门,淹没了西花园的斑竹林,摧毁了腐朽的大清王朝。

老人家露出一丝浅浅的笑,头一歪,和奄奄一息的国脉一同坠落万劫不复的阴曹地府。

清政府的最后一座精神塑像轰然倒下。

两江总督曾国藩逝世。

雄奇瑰玮之文
曾国藩,6岁入塾读书,8岁读八股诵五经,14岁读周礼史记,21岁考取秀才,27岁考取进士,37岁升至二品官职。

曾国藩在军机大臣穆彰阿的悉心培养下,凭借自己的学术造诣,在十年里官至二品,在清朝独此一人。

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是继孔孟朱后的又一儒学大师。

他在继承桐城派方姚二人之长而自立一派,创立了“清韵不匮,声调铿锵”的湘乡派,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

曾国藩反对孔孟一贯坚持的学而优则仕的家训理念,他的家教八本三致祥理论体系更是对当今社会的教育困惑具有极大的意义。

可以说曾国藩对于文学有着极大的追求,在学习前人优良的文学结晶的同时,并不拘于泥,不断改进修正,开创出属于自己的文学宝藏。

处世识人之才
曾国藩是一个相信风水相人之说的人,他可以因为司马铁嘴的一语死气大凶而害怕刀兵,却也可以因为陈敷的一语大鹏大吉而上马杀
贼。

这或许有点“不信书,信运气”的迷信迂腐,但是也正是他自成一套的相人之法,用自己精明的眼力结识一大班人才:穆彰阿以他为仁弟,左宗棠以他为挚友,李鸿章以他为良师,彭玉麟以他为兄长,康福以他为明将......可以说曾国藩的成就有一半是靠他的识人之术,他不盲目选人,努力用准人,谨慎授权。

他遵守着有才必推,有错必退的原则,充分发挥自己的领导才智和管理才智。

他认为“观人之相,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而主”,“处此乱世,愈穷愈好”,这些处世方法对现在贪腐的官风有着深远的教导意义。

剃头跳水之武
曾国藩,可以说是完完全全的一介书生,与“武”这个字完全无缘,但是在湖南一带他有个外号叫曾剃头,因为他用刑残酷无情,甚至不惜一连20多口人都斩首示众,。

曾国藩在接手团练的任务开始就深知清政府的腐败,为了肃正气,明律令,整顿疲惫之师,一直坚持这种方法。

但是这种方法也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曾国藩就痛杀了救母的恩人之子,也带来了团练和绿营的矛盾激化。

这也让百姓处于一种在外害怕太平军在内害怕曾剃头的气氛中,很难轻松地生活。

据说小孩夜哭,妈妈说曾剃头来了,小孩就不哭了。

这就有点表现曾国藩作为臣子的愚忠,视职责任务一切。

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完整,不惜放弃自立而王的机会;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稳定,不惜错判天津教案而受万人唾弃;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名誉,不惜几次跳水自尽也不愿落入敌手受辱。

带兵抗敌之略
本来不过是农夫书生组成的团练队伍和腐朽慵懒的绿营队伍,然而曾国藩却能打造成了一支能与整个太平天国相对立的军事主力——湘军。

他依靠地理优势,他结合攻击性的大船和灵活性的小船,建立了堪称完美的水师。

他的战略战术极为丰富,善于依靠地理优势,懂得静动和水陆的相辅相成。

曾国藩以身作则遵守军纪,坚守行军以不扰民为本,大军所到之处百姓皆“各行其事”。

曾国藩还曾借隆重的受刀仪式,来鼓舞士气,培养“合气”。

而且他推行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并不盲目排外,购买了洋枪洋炮,提升了武器力量,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推动了我国近代科学的发展。

曾经左宗棠从遥远的西北战场给曾国藩寄来的信也给他的一生
做出了八字评价。

曾国藩收到后更是感激和佩服左宗棠的恰如其分的赞誉,不偏不倚,恰中肯綮,入木三分。

他自认为德行不能望孔孟之项背,勋业不足以跟裴王相比,用兵打仗不及郭李。

但是他认为这八个字可以受之无愧,必定会得到当世的公认,后人的重视。

所以最后,就用这八个字来评价了两江总督曾国藩:
知人之明,谋国之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