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21.1《生物的遗传》教案(苏科版八年级下)
22.1生物的遗传(第三课时)八年级生物下册教学设计(苏科版)

1.根据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分析一对杂合子的子代表现型比例。
2.利用遗传图解,解决一个含有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问题。
3.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遗传疾病的发生原因。
学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我会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归纳
5.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将德育融入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结合遗传疾病实例,引导学生关注遗传健康,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
-讲解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资源意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的开始,我将通过一个简单的互动活动导入新课。我会向学生们展示一组家庭成员的照片,包括父母、子女和祖父母,并提问:“你们注意到家庭成员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吗?”通过这个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遗传现象在生活中的体现。接着,我会让学生分享他们所知道的关于遗传的知识,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物的遗传。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遗传的基本概念,如基因、DNA、染色体等。
2.掌握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能够运用遗传图解分析简单遗传问题。
3.认识到遗传在生物进化中的重要作用,了解遗传多样性的意义。
(二)教学难点
1.遗传规律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学生难以理解和运用。
2.遗传图解的分析和推理过程,学生容易混淆和错误。
3.学生在学习遗传规律时,容易混淆相关概念,教师需采用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他们理清思路。
4.部分学生对遗传与变异的关系认识不足,教师可通过实例讲解,使他们认识到遗传多样性在生物进化中的重要性。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章节教学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遗传学的奥秘。同时,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八年级下册生物的遗传教案苏科版

八年级下册生物的遗传教案苏科版一、教学目标:1. 理解遗传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遗传规律及其实际应用。
3. 能够分析生物的遗传现象,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遗传的概念和特点2. 遗传规律的发现及其实验过程3. 遗传规律的应用4. 基因型和表型的关系5. 遗传变异及其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遗传规律的实验过程及结论2. 基因型和表型的关系3. 遗传变异的类型及其作用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对遗传现象的兴趣。
2. 通过实验演示和分析,引导学生掌握遗传规律。
3. 利用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遗传规律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遗传现象,如身高、眼皮等,引发学生对遗传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讲解遗传的概念、特点,以及遗传规律的实验过程和结论。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遗传病和优生优育的案例,让学生了解遗传规律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遗传规律的应用,如农业、医学等领域。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遗传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环境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对遗传概念、遗传规律及其应用的理解,评估学生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根据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估其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提供相关概念、原理和案例分析。
2. 实验器材:如孟德尔遗传实验所需的植物材料、放大镜等。
3.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遗传研究的发展动态和应用案例。
八、教学拓展:1. 邀请遗传学专家进行讲座,分享遗传研究的前沿动态和实际应用。
2. 组织学生参观遗传实验室,了解遗传研究的具体过程。
苏科版生物八下21.1《生物的遗传》word教案

第21章遗传信息的延续性第一节生物的遗传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说出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说明人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理解生男生女的问题,学会分析色盲病的遗传方式,举例说出人类主要的遗传病,了解近亲结婚的危害和遗传病的预防。
2、能力目标:尝试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推导出其包含的生物学本质,培养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的抽象逻辑思维方法。
尝试运用逆向推导法,探讨基因的传递。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尝试运用遗传学解释一些遗传现象,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激发学生深层次地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热爱,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关注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能用科学态度看待生男生女的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影响周围人们的旧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性状的概念,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基因的传递过程,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2、难点:基因与性状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传递过程,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课前准备课前向学生发放一调查表,对自己家庭成员的某些性状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为学生在上课时的讨论分析材料。
调查表见书本:调查前教师应注意:1.要求学生如实填写表格中的内容,不能为完成作业而随便填写。
通过这项活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2.向学生说明如何识别这些性状特征,特别对上眼睑这一特征中的双眼皮、单眼皮,应说明不是美容后的特征。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引言:在了解生物界的丰富多彩之后,有些同学会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各种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是否会有共同的规律?(比如说,每种生物是怎样将自己的特征传给后代的?最初的生物是怎样发生又是怎样演变的?)生物能否孤立的生存,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等等。
我们将在以后的生物课的学习中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1.遗传的现象:对于“遗传”这一词,我们并不陌生。
同学们可以在日常的观察中发现许多遗传的现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虎父无犬子;一代没好妻,三代没好子;种下的黄瓜不会成为葫芦;儿子的长相像爸爸,等等。
初中八年级生物教案-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 第节 生物的遗传(全国一等奖)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探究性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生物的遗传”是苏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22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的第一节内容。
在具体内容上,教材依次选择了“生物的性状与基因和染色体”、“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人类的性别决定”和“人类主要的遗传病”。
不难看出,“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处于本节内容的中心位置,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材希冀通过重返孟德尔经典实验,让学生认识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基因和性状的关系。
但在编排上,教材采用的仅仅是简单告诉的方式。
为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笔者尝试利用孟德尔经典实验创设探究情境,基于学生前认知展开探究性教学,使学生的思维深度卷入,让学生在理解中建构概念,教学面貌焕然一新。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能力目标通过对孟德尔经典实验的探究,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的高阶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孟德尔经典实验,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树立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3 教学过程重返经典,引发探究,走近概念生物科学的发展史是一部不断对生命活动规律进行探索、创新的历史,无数的科学家进行探索并留下了大量的经典生物学实验。
这些经典实验不仅构成了生物学丰富的主体内容,而且能为学生探索创新提供成功的思维示范。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带领学生走向经典实验,而且更重要的是必须引领学生对经典实验深入剖析,实现对经典实验的再认识和再发现。
上课伊始,多媒体呈现孟德尔经典实验:“在对豌豆性状的研究中,孟德尔发现:纯种高茎豌豆产生的后代是高茎的,纯种矮茎豌豆产生的后代是矮茎的;但是纯种高茎豌豆与纯种矮茎豌豆杂交,产生的子一代只有高茎的豌豆。
”通过展现经典实验现象,吸引学生重返经典实验现场,自然而然触发学生生发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呢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学生的探究热情被有效激发,探究之火被熊熊点燃,真实地走近概念学习,概念理解已箭在弦上。
八年级下册生物的遗传教案苏科版

八年级下册生物的遗传教案苏科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遗传的概念和实质,掌握遗传的基本规律。
2. 让学生了解遗传变异的概念,理解遗传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3. 让学生掌握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在遗传中的表现。
4.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遗传的概念和实质1. 遗传的概念2. 遗传的实质3. 遗传的基本规律第二课时:遗传变异的概念和作用1. 遗传变异的概念2. 遗传变异的作用3. 遗传变异的类型第三课时:基因的显性与隐性1. 基因的显性与隐性的概念2. 基因的显性与隐性在遗传中的表现3. 基因的显性与隐性的应用第四课时:基因的传递1. 基因的分离与组合2. 基因的连锁与交换3. 基因的传递规律第五课时:实验与探究1. 实验一:观察植物的遗传特征2. 实验二:观察动物的遗传特征3. 探究:遗传变异对生物进化的作用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验法、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探究等方式,掌握遗传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实验操作、小组讨论、探究报告等方式,评价学生对遗传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验操作技能。
五、教学资源教材、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等。
六、教学内容第五课时:实验与探究(续)1. 实验三:观察植物的杂交现象2. 实验四:观察动物的杂交现象3. 探究:遗传图解的绘制与分析七、教学内容第六课时:人类遗传病1. 人类遗传病的概念2. 人类遗传病的类型3. 人类遗传病的预防与治疗八、教学内容第七课时:生物技术在遗传研究中的应用1. 基因工程的概念与原理2. 基因工程技术在遗传研究中的应用3. 基因治疗的原理与实例九、教学内容第八课时:生物多样性与遗传资源保护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价值2. 遗传资源保护的意义与措施3. 我国遗传资源保护的政策与实践十、教学内容第九课时:复习与拓展1. 复习本章所学的主要内容2. 分析与讨论遗传问题案例3. 拓展遗传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应用领域十一、教学内容2. 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3. 布置课后作业十二、教学资源1. 教材、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等。
21.1生物的遗传 第4课时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下)

第21章遗传信息的延续性第一节生物的遗传(第4课时)教学目标:1、说明人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理解生男生女的问题2、学会分析色盲病的遗传方式3、举例说出人类主要的遗传病4、了解近亲结婚的危害和遗传病的预防。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性状的概念,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基因的传递过程,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2、难点:基因与性状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传递过程,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课前准备课前向学生发放一调查表,对自己家庭成员的某些性状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为学生在上课时的讨论分析材料。
调查表见书本:调查前教师应注意:1.要求学生如实填写表格中的内容,不能为完成作业而随便填写。
通过这项活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2.向学生说明如何识别这些性状特征,特别对上眼睑这一特征中的双眼皮、单眼皮,应说明不是美容后的特征。
教学过程复习:人类的性别决定提问:受精卵是多细胞生物个体的起点,为什么有的受精卵发育成雌性个体,有的发育成雄性个体?为什么有些遗传性状对雌雄后代的影响不一样?人类生男生女取决于父方还是母方?为什么男女比例总是接近于1 :1?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问题:人类的性别决定。
导入新课1)定义:一般指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受精卵发育成雌性个体,还是发育成雄性个体,是由受精卵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
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
生物的性别是由与性别相关的染色体控制的(多媒体显示:男、女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构成图)2)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问:男、女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由学生的回答引出:与性别决定有明显而直接关系的染色体为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无关的染色体是常染色体。
(多媒体显示:1、性染色体2、常染色体/排列)。
3)性别决定的方式:XY型:雌性性染色体为XX,雄性染性色体为XY。
ZW型:雌性性染色体为ZW,雄性染性色体为ZZ。
人的性染色体为XY,在男性个体的体细胞内,除了含有成对的22对常染色体外,还含有两个异型的性染色体。
苏科版生物八下《生物的遗传》同课异构 精品教案 (6)

第21章第1节生物的遗传(第一课时)班级姓名得分1.生物的特征和特性称为性状,生物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2.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是,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的上.3.染色体主要由和组成,在每条染色体上一般只有个DNA分子,在每个DNA分子上有许多控制生物性状的.4.控制生物性状的一对基因有和之分,这对基因分别位于成对的两条上. 控制显性性状的是基因,通常用英文字母表示. 控制隐性性状的是基因,通常用英文字母表示.5.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而另一个是隐性时,基因控制的性状就会表现出来. 当两个基因都是隐性时,则表现为性性状. 若双眼皮为显性性状,单眼皮为隐性性状,显性基因用A表示,隐性基因用a表示,则双眼皮的基因组成可表示为或,单眼皮的基因组成表示为 .6.判断:每种生物细胞核中的染色体数目都相同,但形态结构绝不相同.()7.判断:成对的基因位于成对的两条染色体上的随意位置上.()8.判断: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是成对出现的,是来自父母双方的总和. ()9.判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说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着遗传的现象.()10.牛的体细胞中有30对染色体,则牛的卵细胞中有染色体()A.30对B.30条C.15对D.15条11.下列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A.狗的直毛和卷毛B.狗的黑毛和兔的白毛C.兔的长腿和短腿D.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12.单眼皮对双眼皮为隐性性状,有一对单眼皮夫妇,通过手术均变成双眼皮后,他们生一个双眼皮孩子的概率是()A.1 B.1/2 C.3/4 D.013.高茎豌豆(DD)与矮茎豌豆(dd)杂交,后代的基因组成是()A.DD B.dd C.Dd D.D Ddd14.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是()A.基因B.染色体C.DNAD.蛋白质15.当一对基因分别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时,生物体的性状表现为()A.显性性状B.隐性性状C.中间性状D.无规律16.作为携带遗传信息的染色体,它的组成是()A.基因和脂肪B.DNA和蛋白质C.蛋白质和糖类D.无机物和糖类17.已知有耳垂基因是显性基因(B). 红红的父亲有耳垂,母亲无耳垂,而红红有耳垂. 请分析红红的基因组成()A.Bb B.BB C.Bb或BBD.BB或Bb18.基因由亲代传递给子代的实质过程是()A.生殖过程B.分化过程C.发育过程D.分裂过程第1节动物运动的方式一、学习目标1、说出动物运动的主要方式.2、说明动物运动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的适应.3、举例说出动物运动的意义.二、预习导学1、导入:绝大多数动物(如:珊瑚虫和海葵)能够迅速改变自身的空间位置;动物的栖息环境可分、、三大类. 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运动方式表现出与相适应的现象.2、知识点一:动物在水中的运动方式主要是:①水母、乌贼可靠伞部做漂浮运动或运动.②草履虫(细胞动物【填单或多】):靠纤毛在水中做运动.③蛙、鹅、鸭等趾间有发达的 . 有利于适应水中的生活环境.④鱼的身体呈纺锤形有利于减少在水中的,身上还长有各种鳍,人们模仿了鱼的制造了浆和橹.3、知识点二:动物在陆地上的运动方式:、、、请说出以下动物在陆地的主要运动方式:蜗牛鸵鸟袋鼠蛇大象蝗虫捕食的猎豹4、知识点三:动物在空中的主要运动方式是:①在空中飞行的有鸟类、和哺乳动物 .②是飞行动物一种省力的运动方式. 鸟类飞行的基本方式是5、思考:一种动物是否只有一种运动方式,举例说明.6、意义: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运动方式也有所不同,表现出对其生活环境的 . 通过运动可以出击获取,可以逃避和迁移到适宜的场所,可以完成和等,这些都有利于动物的,有利于和种族.7、小结:(1)水环境的主要运动方式是;(2)陆地环境的主要运动方式是、、、;(3)空中环境的主要运动方式是 .8、拓展:仿生学是指模仿生物建造技术装置的科学. 在生活中有许多仿生例子,小组结合课文举例. 如:浆模仿鱼鳍,天线模仿昆虫的触角,锯子模仿锯齿草,电子蛙眼模仿青蛙, .三、课堂检测1.下列除哪项外都是青蛙的运动方式()A.跳跃B.行走C.爬行D.游泳2.动物运动的意义是()A.有利于进化和争得配偶B.有利于寻找食物和依赖环境C.有利于冬眠和渡过寒冬D.有利于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3.蚯蚓的运动方式是()A.飞行B.蠕动C.奔跑D. 行走4.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里有这样一段描写:“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这里描写了动物的哪些运动方式:()A.飞行爬行B.跳跃爬行C.跳跃游泳D.飞行游泳5.小明很喜欢看《动物世界》这一电视节目,动物的一些奇妙现象激发着他的灵感,他常把动物的行为和军事、交通工具进行类比. 下列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A.鸟在空中展翅滑翔时不会坠落下来——飞机B.鱼通过改变鱼鳔内的空气量在水中自由沉浮——潜水艇C.骆驼用宽大的足在松软的沙漠上行走自如——履带式坦克D.蝙蝠通过发出和接受超声波确定猎物的方位——雷达6.鱼的体形大多呈纺缍形,这有利于()A.增大浮力B.减少阻力C.减少浮力D.增大阻力7、草履虫是一种单细胞生物,体表有大量纤毛,该特征有利于它在水中A、爬行B、飞行C、游泳D、奔跑。
初中八年级生物教案-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 第节 生物的遗传-全国获奖

第一节生物的遗传教学设计课型复习课沛县五段中学李广胜一、教学复习设计思路生物的形态特征或者生理特征,叫做性状。
人体的性状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基因是遗传物质中能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单位。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研究“大家谈”的问题。
在学生得出“基因是遗传物质基本单位”的结论以后,教师讲解基因对性状控制,着重把握(1)遗传物质和基因的概念;(2)染色体、遗传物质、(3)基因和性状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遗传2阐明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3、染色体的传递4、基因对性状控制能力目标通过对控制生物性状物质的分析,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中国参加“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材料,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三、重点难点重点:(1)染色体、遗传物质和基因的概念;(2)染色体遗传物质、基因和性状的关系。
难点:染色体、遗传物质、基因和性状的关系。
难点突破:引导学生多讨论发言,通过相互补充和评价四、教学媒体自制教具,课件五、复习课时1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请学生讲述自己那里与妈妈长得像,哪里与爸爸长得像,借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根据这些性状的例子引出“性状”的概念。
以及“遗传”的定义。
指出后代长得像妈妈或者像爸爸的现象就是遗传现象。
复习1: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遗传1、生物的性状-----------学生,根据上图举例说出几个生物的性状。
眼睛的形状就是一个性状父子的嘴形状很相,嘴的形状也是一个性状。
2、相对性状----------学生,根据上图人有无耳垂、直发与卷发、拇指能否弯曲、3、遗传的概念-----------学生仔细观察图片。
描述亲代和子代之间有哪些相似的特征?4、每种生物所繁殖的新个体,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上都和自己的亲代相似,这种现象叫遗传。
5、教师归纳(1)生物的形态特征或者生理特征,叫做性状。
(2)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叫相对性状(3)亲代的性状在子代中表现出来这种现象叫遗传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章遗传信息的延续性第一节生物的遗传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说出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说明人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理解生男生女的问题,学会分析色盲病的遗传方式,举例说出人类主要的遗传病,了解近亲结婚的危害和遗传病的预防。
2、能力目标:尝试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推导出其包含的生物学本质,培养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的抽象逻辑思维方法。
尝试运用逆向推导法,探讨基因的传递。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尝试运用遗传学解释一些遗传现象,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激发学生深层次地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热爱,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关注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能用科学态度看待生男生女的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影响周围人们的旧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性状的概念,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基因的传递过程,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2、难点:基因与性状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传递过程,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课前准备课前向学生发放一调查表,对自己家庭成员的某些性状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为学生在上课时的讨论分析材料。
调查表见书本:调查前教师应注意:1.要求学生如实填写表格中的内容,不能为完成作业而随便填写。
通过这项活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2.向学生说明如何识别这些性状特征,特别对上眼睑这一特征中的双眼皮、单眼皮,应说明不是美容后的特征。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引言:在了解生物界的丰富多彩之后,有些同学会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各种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是否会有共同的规律?(比如说,每种生物是怎样将自己的特征传给后代的?最初的生物是怎样发生又是怎样演变的?)生物能否孤立的生存,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等等。
我们将在以后的生物课的学习中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1.遗传的现象:对于“遗传”这一词,我们并不陌生。
同学们可以在日常的观察中发现许多遗传的现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虎父无犬子;一代没好妻,三代没好子;种下的黄瓜不会成为葫芦;儿子的长相像爸爸,等等。
在课下,同学们对人的一些特征进行了调查。
通过调查,我们看到了这些特征在上下代的连续性。
生物体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具有许多相似特征的现象,叫做生物的遗传。
这些特征在上下代的传递过程中有没有规津?我们先来分析这些特征。
【学生活动】(1)小组讨论。
每小组选择一项特征,分析该特征在上下代传递中有几种方式,比如某同学的上眼睑是双眼皮,他的爸爸、妈妈也是双眼皮,这是一种传递方式。
会不会还有其他的方式,大家可以根据本小组的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
(2)全班讨论。
各小组介绍小组讨论的结果,所分析的特征有几种传递的方式;各种特征在上下代的传递中是否有共同点;将讨论的结果以列表的方式做出小结。
2、生物的性状与基因和染色体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不同种类的生物有不同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就是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在这些方面也会有所不同。
这些特征,也就是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称为性状。
同学们在自己身边到处可以遇到。
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生物的性状。
观察图21-1生物的性状,讨论:图中观察到的是番茄、家兔的哪些特征?对同种生物来说,同一种特征在不同个体的表现都一样吗?联系生活实际,你还能举出同种生物具有的相似特征吗?学生活动: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叫做相对性状。
那么你能否举例说出那些属于生物的相对性状?习题:1)、下列各组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一组是( D )A、狗的卷毛和猫的直毛B、菜豆的白花和菜豆的绿叶C、豌豆的高茎和菜豆的矮茎D、小麦的有芒和小麦的无芒2)、下列各组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C)A.狗的长毛与黑毛B.人体的身高与体重C.棉花的掌状叶和鸡脚叶D.豌豆的高颈与蚕豆的矮茎第二课时【复习】(1)什么是遗传?什么是性状?什么是相对性状?请举例。
(2)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是什么?DNA DNA与染色体的关系是怎样的?存在与染色体上。
提出问题:生物的性状与遗传物质间有什么关系?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是如何传递到下一代的?生物是怎样把自己的性状传给下一代的?或者生物通过什么途径把自己的性状传给下一代?父母能否直接将具体的性状传给孩子?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什么?阅读资料,寻找答案。
(孟德尔)3、认识基因与染色体(1)染色体:科学家在研究细胞时发现细胞核中有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很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因此,就将这种物质称为染色体。
科学家还发现各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不同的。
每种生物的染色体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展示人的染色体和果蝇(雌)染色体图:不同生物染色体形态不同。
展示几种生物染色体的数目:不同生物染色体数目不同。
提问:从以上四种生物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我们可以看到什么?——各种不同物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不同的。
同一物种又是相对稳定的。
——体细胞染色体数是生殖细胞染色体数2倍,或者说生殖细胞染色体数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1/2。
进一步研究细胞中的染色体,发现体细胞中总有每两条形态大小相同,可以配成对,所以人的体细胞中有染色体46条,配成23对,玉米体细胞中有染色体10对。
染色体中的遗传物质叫做核酸。
同学们在广播、电视和报刊上听到看到的DNA就是核酸的一种。
提出问题:每种生物都有许多性状,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怎样控制这些不同的性状?(2)基因:“基因”这一名词,同学们也不陌生。
但是它到底是什么?它与生物性状有什么关系?科学研究发现,生物的不同性状是由不同的基因决定。
我们常说的基因是指位于染色体上的分成若干小单位的遗传物质,这些决定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小单位叫做基因。
如:豌豆的花有红色、白色,茎有高、矮,人的上眼睑有双眼皮、单眼皮,等等,是由不同基因决定的。
基因是染色体上遗传物质的小片段,所以基因也与染色体相同,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4、分析基因的传递过程提出问题,讨论:在生殖发育过程中,体细胞与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怎样变化的?怎样才能使孩子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父母相同呢?分析图21-3基因在亲代、子代之间传递示意图。
我们在了解人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时已经知道,每个人都是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而每个受精卵又是由卵细胞和精子融合而成的。
即从生殖发育的过程看,联系父母与子女的结构是生殖细胞。
所以,我们可以说父母的性状是通过生殖细胞——卵细胞和精子传给后代的。
同样,各种生物也是通过生殖细胞把性状传给后代的。
只有这样,孩子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与父母的相同了。
就我们体细胞中的每一对染色体来说,其中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
提出问题:人们为什么这样重视染色体的变比?——这是由于染色体数目规律的变化与生物的遗传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知道,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在细胞核中遗传物质又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
受精卵中的每一对染色体,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由受精卵经过发育形成的孩子的细胞中就具有了父母双亲的染色体或者说父母双亲的遗传物质了。
父母的遗传物质就是这样传给了子女。
由于成对的基因位于成对的两条染色体上,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在我们体细胞中的每一对基因中的两个基因,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
1)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是()A.染色体又叫基因 B.染色体位于基因之中C.一条染色体上由许多基因 D.一对染色体上有一对基因2)每个人都是由________发育来的,而________又是由________和_______融合而成的,由此可见,父母的性状是通过他们的___________遗传给他们的子女的。
3)基因的作用是()A.改变生物体的形态和功能 B.控制某些生物的性状C.遗传给后代 D.发生变异,产生新物种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人的受精卵里有46条染色体,肌肉细胞里也有46条染色体B.控制生物性状的成对基因在形成生殖细胞是要彼此分开C.受精卵内既含父方基因,有含母方基因D.生物的遗传现象多与变异现象第三课时【复习】(1)什么叫染色体?什么叫DNA?什么叫基因?(2)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3)亲代的基因通过什么过程传递给子代?生殖(4)子代成对的染色体分别来自何处?【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染色体和基因的知识,我们还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
(1)一对基因怎样决定性状?(2)同样是一对基因,为什么有的人是双眼皮,有的人是单眼皮?(3)为什么会出现子女与父母不同性状的现象?【新课】下面我们以人的上眼睑为例,研究以上问题。
生物的一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如人的眼睑,耳垂等。
提出问题,讨论:以A或a表示控制上眼睑特征的基因,这两个基因在人体内会有几种结合方式,分别决定什么特征?同学们可以讨论并提出自己的假设。
A与a结合,可能会有三种方式:AA、Aa和aa。
提出问题,讨论:若AA决定的性状是双眼皮,aa会决定什么性状?那么Aa又会决定什么性状呢?有的同学会问为什么不是aa决定双眼皮呢?在研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细胞中的成对基因有显隐性之分,即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
5.基因的显性与隐性:双眼皮由显性基因决定,以大写字母表示显性基因,细胞中的基因是AA;单眼皮由隐性基因决定,以小写字母表示隐性基因,细胞中的基因是aa。
那么,基因为Aa,既有显性基因,又有隐性基因,会表现出什么性状呢?在基因为Aa时,隐性基因a不能表现,只表现显性基因A决定的性状,所以Aa也是双眼皮。
提出问题,讨论:上一节课,我们在分析人体几种性状的遗传方式时,归纳出有这样几种情况,以上述眼睑的特征为例:示投影片:(1)爸爸、妈妈双眼皮,孩子双眼皮;(2)爸爸、妈妈单眼皮,孩子单眼皮;(3)爸爸、妈妈双眼皮,孩子单眼皮;(4)爸爸双眼皮、妈妈单眼皮,孩子双眼皮;(5)爸爸双眼皮、妈妈单眼皮,孩子单眼皮;(6)爸爸单眼皮、妈妈双眼皮,孩子双眼皮;(7)爸爸单眼皮、妈妈双眼皮,孩子单眼皮。
请同学们利用显隐性基因的知识对以上各种情况产生的原因作出解释。
同学们对(1)(2)两种情况比较容易理解,孩子继承了父母的待征,这就是遗传。
(4)、(5)、(6)、(7)几种情况中,孩子继承双亲之一的性状,同学们也能接受。
那么,为什么出现了第三种情况,是不是在调查中搞错了?孩子与双亲的上眼睑都不相同,是否有这种可能性?提问:父母都是双眼皮,体细胞中成对基因会有几种情况?(1)父亲的基因AA,母亲的基因AA,会不会生出单眼皮的后代的后代?(2)父亲的基因AA,母亲的基因Aa,或父亲的基因Aa,母亲的基因AA,会不会生出单眼皮的后代?(3)假如,父亲的基因Aa,母亲的基因Aa,会不会生出单眼皮的后代?这种后代是怎样产生的?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会不会有这种情况,父母都是单眼皮,生出一个双眼皮的孩子?要说明可能或不可能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