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预防与防治综述

合集下载

PRRS的预防控制和消灭原则

PRRS的预防控制和消灭原则

彻底了解PRRS病毒的持续存在性和传播方式是PRRS根除或控制方案成功的关键。

在许多慢性感染猪场中,PRRS病毒不受控制地在繁育群中循环传播。

使繁育群进入PRRS稳定状态是控制该感染的第一步。

稳定的繁育群是指那些无明显证据能证明母猪与母猪之间或母猪与仔猪之间进行病毒传播的种猪群。

不稳定繁育群通常是由于引进未充分适应猪场条件或已受到感染的后备母猪而导致的。

据认为,繁育群在60~180d内停止引进新种猪,能够为繁育猪群的PRRS稳定创造充分长的时间。

在此期间,所有阴性猪都应该有机会成为感染者,随后形成一群可以忽略原有PRRS病毒流行性的免疫猪群。

部分清群、全进全出制的生产流程以及接种PRRS疫苗都有助于在猪场内建立稳定的猪群。

特定猪场或特定的养猪生产系统已经有专门的根除方案,并已经成功地清除了 PRRS 病毒。

根除方案采用了多项技术,但所有技术都从建立稳定的繁育群开始。

PRRS 的预防、控制和消灭原则郭传凤译潘雪男校1引言充分掌握PRRS病毒在繁育群内的持续存在性和传播方式是成功根除或控制该病的关键。

养猪生产者和从业人员必须知道,控制PRRS的关键是要使猪在断奶时无PRRS病毒感染。

持续产生无PRRS病毒感染的断奶仔猪或产生阴性成年猪群是不可能的,除非我们知道病毒在公猪和母猪中是如何保持感染的。

本文旨在向读者提供有关能够提高读者对繁育猪群中PRRS感染动力学掌握的信息。

我们将回顾目前已知能够有效控制PRRS的策略、对防止该病毒传入阴性猪场所必需采取的特定方法以及目前与疾病根除有关的知识。

2地方流行性受感染繁育猪群的特征在绝大多数慢性感染猪场内,PRRS病毒在繁育猪群中毫不受制地进行传播。

这些猪场会周期性发生与PRRS相关的繁殖性疾病,且通常出现在小母猪的窝内,同时在断奶仔猪中常见有呼吸道型PRRS(Dee和Joo,1994,1994b;Dee等,1995a)。

无论它是经生殖道传播(垂直传播),或是在断奶前通过其它猪传播(水平传播)。

综述范文

综述范文

学校代码:学号:毕业论文题目:中药抗病毒的研究与应用作者: XXX专业:班级:指导老师:XXX年月日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前言 (2)1 作用机制 (2)2 常用抗病毒中药 (2)2.1 金银花 (2)2.2 黄芪 (3)2.3 连翘 (3)2.4 黄芩 (3)3 临床应用 (3)3.1 抗肝炎病毒 (3)3.2 抗呼吸道病毒 (4)3.3 抗艾滋病病毒 (5)4 小结 (6)5 参考文献 (6)6 致谢 (7)中药抗病毒的研究与应用XXX( XXXXXXXX)摘要病毒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威胁人类生病的病原体,一旦感染。

传播迅速。

死亡率高。

中药在预防和治疗病毒性疾病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中药抗病毒的研究一直是药学界瞩目的课题之一。

目前,已从中药中筛选和寻找到了一些高效抗病毒药物,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病毒性疾病,发挥着独特的疗效。

为此对中药抗病毒的研究与应用进行论述和探讨。

关键词中药抗病毒作用机理临床应用前言随着药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与扩大,证实一些中药具有较强的抗病毒活性,对病毒具有多重作用、很少产生耐药性、毒副作用小、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优势。

从传统功效看,以清热药、解表药、补虚药居多,如板蓝根、柴胡、黄芪等;从有效成分看,有生物碱(如黄连、苦参),黄酮(如黄芩),有机酸(如金银花),挥发油(如连翘),多糖类(如红景天)等,尚有含有蛋白质、酚、醛、氨基酸等有效成分的药物,在临床使用中证实都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

1 作用机制目前据各种资料及临床使用证实,中药抗病毒疗效显著,抗病毒谱广,毒副作用小(主要指全身用药无明显的组织细胞毒性,无致畸、致突变作用,无免疫抑制、骨髓抑制作用),无耐药产生,且大都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其抗病毒机制有如下几点:一是直接杀灭抑制病毒;二是抑制和阻止病毒的复制;三是延缓病毒所引起的细胞病变;四是提高宿主机体免疫功能,加强抵抗病毒能力;五是诱生干扰素和加强干扰素诱导作用。

国内近期病毒综述与预防策略

国内近期病毒综述与预防策略
马通过蠕虫进行广泛传播 , 病毒制作者通过木马窃取用 户的敏 感信息和卖流量给挂马的黑客赚取利益 。今年比较有名的 “ 熊
自去年开始出现了一种以敲诈钱财为目的的病毒 , 该病毒
先 删除被感染 用户的重要数据 ,以可以帮 助l 恢复 为由敲诈用 户钱 财 。继 去年 出 现 的 “ 敲诈 者 ”病 毒和 “ 删 除 者 ”病
毒制作的趋势 。预计近期 内仍将持续沿该方向发展 。 2 0 0 7 年 第一季度病毒发展 主要有 以下特征 : 1 .病 毒爆发频度高 今年的病毒疫情发作的频率较高 , 每个 月都有多个新的病 毒疫情出现。 并且恶性病毒所 占比例大 , 病毒对计算机用户的
危害 日趋 明显 。
图传 送名为 “ p h o t o a l b u m. z i p ”的压缩 文件 ,用 户打开压缩 包 中的文件后就会 中毒 。通过 q q 传播的病 毒更是 多如牛毛 。 6 . 网络 银行 仍 为病 毒制 作 者关注 的焦 点 。
A c t i v e X代码的特 点 , 下载运行木马程序 。
数 据 ,从而 遭 受 更大 损失 。
2 0 0 7年第一季度重要病毒简介 病毒新技术 的发展
病毒名称 :网银大盗
1 .抗 分析病 毒技 术
病 毒 类 型 :木 马
病毒为了使分析者无法在不执行病毒 的情况下阅读加密过 的病毒 , 采用 了加壳加密技术 。 因为现在 的反病 毒软件 , 基于
维普资讯






















219326121_猪塞内卡病毒病综述及防控

219326121_猪塞内卡病毒病综述及防控

Summarize and reviews | 综述与专论148 ·2022.210 引言猪塞内卡病毒病是一种典型的猪传染病,主要是由A 型塞内卡病毒病导致,以接触传播为主要的传播方式,其临床症状类似于水泡性口炎感染、口蹄疫病毒感染,会让生猪的口鼻部出现若干个囊泡,并且还会破溃,还会有水疱出现在生猪的蹄部[1]。

猪塞内卡病毒病最早出现在美洲地区,尤其是于2014年在巴西出现大规模蔓延的趋势,而后开始受到畜牧业的重视。

2015年开始,猪塞内卡病毒病从国外传入到我国,目前已经在我国部分省市零星散发,2015年,广东某地大规模养猪场就出现了猪塞内卡病毒病现象,导致大量猪死亡,塞内卡病毒病菌从发病病料中得以分离出来。

2016年3月,华南地区某集约化猪场出现水疱性疾病暴发的现象,发病率100%、病死率约40%,试验证明,这起水疱性疾病是单纯地由猪塞内卡病毒病引起的暴发[2]。

虽然猪塞内卡病毒病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我国生猪养殖业,但由于流行范围有限,并未引起国内社会大众的关注。

该文就猪塞内卡病毒病防控进行探讨。

1 猪塞内卡病毒病临床症状塞内卡病毒病的传染性较强,既可通过间接接触方式或直接接触方式来实现水平传播,又可在气溶胶、口沫等作用下实现长距离传播。

病猪在临床上通常会在身体多处出现水泡性损伤,如口腔粘膜、鼻孔、鼻镜等,还有可能会出现蹄壳脱落等临床特征,同时还会伴随出现精神不振、厌食厌水、站立困难、跛行不便等问题。

若猪群内暴发猪塞内卡病毒病后,就会让整个猪群出现不吃料、不喝水的情况,甚至发烧发热。

猪塞内卡病毒病的临床症状与水泡疹、口蹄疫、水泡性口炎、猪水泡病等疾病的临床症状区别不大,从目前来看,塞内卡病毒病还没有被正式纳入到(OIE )《陆生动物诊断试验与疫苗手册》中,我国农业部门也未将猪塞内卡病毒病归类[3]。

2007年,加拿大曾经出现过一次猪塞内卡病毒病疫情,80%的病猪发生了跛行现象,30%的病猪发生了蹄部冠状带水泡现象,6%的病猪发生了鼻镜水泡现象,所幸未有病猪死亡现象。

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综述疾病预防控制是保障公众健康、改善民生的重要公益事业。

近年来,市疾控中心认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推进健康建设为主线,聚焦传染病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与地方病防控、实验室检验与分析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工作,弘扬“忠诚担当、甘于奉献、精准高效、科学防控”疾控精神,全力提升重大传染病综合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落实落细各项防控措施,为保障全市人民身体健康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撑。

一、党建引领——锻造疾控过硬"铁军"以“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为目标,坚持“以党建促进业务,以业务提升党建”工作思路,将疾控工作与新时代基层党建要求高度融合,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广泛开展“聆听身边的党员好故事”“忆百年红色奋斗史谱疾控发展新篇章”“学党史悟思想我为群众办实事”等系列活动,有力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与疫情防控、疫苗接种、核酸检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职业病防治、血吸虫病防治、送医送药等民生实事相结合,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用实际行动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靶向施策、双向推进,持续提升干部作风能力建设,以作风建设成果筑牢疫情防控“安全网”。

开展“升学宴”“谢师宴”廉政谈话、签订承诺书,以“四看四促”为主要内容,开展新一轮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领导班子及成员共同对标对表查摆问题,制定整改措施。

建立健全工程项目和设备采购等内控制度,完善工作机制,确保应急采购工作有章可循,规范招标采购行为,有效防范风险。

在开展对外驰援的流调和检测队伍中成立临时党支部,坚守初心使命,重温入党誓词,让党旗飘扬在疫情防控最前线。

经过“战疫”考验,锻造出了一支政治坚定、思想纯洁、业务精湛、纪律严明、清正廉洁、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疾控“铁军”。

市疾控中心连续3年综合目标管理考核获“优秀”等次,2020年荣获“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

宠物遗传病学兔子遗传疾病的综述与防控

宠物遗传病学兔子遗传疾病的综述与防控

宠物遗传病学兔子遗传疾病的综述与防控宠物遗传病学──兔子遗传疾病的综述与防控综述:在养殖和饲养宠物兔子的过程中,遗传疾病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大挑战。

通过充分了解兔子的遗传病学,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这些疾病,保护我们的兔子宠物健康成长。

本篇综述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兔子遗传疾病,并提供一些防控措施,帮助宠物主人更好地照料他们的兔子朋友。

1. 兔传染性腹膜炎VHD(Viral Hemorrhagic Disease)兔传染性腹膜炎,简称VHD,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常见致命疾病。

该病毒多通过空气传播,或传染媒介(如昆虫)的传播。

兔子感染后,会出现高热、呼吸困难、食欲减退、中毒症状等。

为了预防该病,兔子主人可以加强兔子疫苗接种,注意环境卫生,避免与潜在携带病毒的兔子接触。

2. 兔阿斯卡里亚病(Ascariasis)兔阿斯卡里亚病是由寄生虫引起的兔子肠道感染病。

感染的兔子常出现消瘦、毛发粗糙、腹部肿胀等症状。

为了预防和控制该病,兔子主人应定期驱虫,保持干净的饲养环境。

3. 兔传染性疣(Papillomatosis)兔传染性疣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常见皮肤疾病。

感染兔子身上会出现多个疣状病变,严重时可能导致免疫系统抑制。

预防传染性疣的最佳方法是保持兔舍清洁,并避免兔子与患病兔子的接触。

4. 兔先天性耳聋(Congenital Deafness)兔先天性耳聋是一种遗传性疾病。

双敲等位基因的兔子在出生时即患有耳聋。

为了避免该疾病的遗传,选购兔子时应尽量选择经过身体检查且没有遗传疾病家族史的兔子。

5. 兔遗传性脊柱健康问题(Genetic Spinal Health Issues)兔遗传性脊柱健康问题包括颈部侧弯、胸椎双凸等疾病。

遗传性因素是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这些问题,兔子主人应当定期进行繁殖兔子的基因检测,避免携带有遗传性脊柱健康问题的兔子进行繁殖。

6. 兔遗传性眼疾(Genetic Eye Disorders)兔遗传性眼疾包括白内障、视网膜脱离等。

常见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综述

常见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综述

常见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综述【摘要】目的探究常见传染性疾病具体疾病特点以及传染情况,并对其预防与控制。

方法选取我市区常见传染性疾病患者80例,选取时间为2020年1月-2021年12月,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结果临床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主要为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水痘等,对这些患者有针对性的采取预防与控制,能控制传染源、将传播途径切断,并对易感人群进行保护。

结论卫生管理部门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根据传染性疾病的具体发病情况以及具体的流行特点,加强易感人群疾病的预防以及控制,将疫情监测能力提高,更好对传染性疾病进行预防和控制。

【关键词】常见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综述传染性疾病是指病原体在动物与动物、人与人、动物与人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

传染性疾病的主要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其具有流行性、传染性的特点,多数在感染后存在免疫性。

部分传染性疾病还具有地方性、季节性以及周期性的特点。

目前,法定传染病主要包括甲、乙、丙三类,共计39种,可以按照其传播途径、病原体等进行划分。

[1]本文分析常见传染性疾病具体疾病特点以及传染情况,并对常见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进行综述。

1资料与方法1.1 基本资料选取我市区常见传染性疾病患者80例,选取时间为2020年1月-2021年12月,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所有传染性疾病患者均不存在遗传疾病史,其在入院接受治疗时,均处于意识清醒的状态,且能够积极的配合本次研究。

1.2 方法对常见传染性疾病患者进行编制,之后实施相应的分类建档。

通过查询以及问卷调查的方式来对疾病的情况进行统计,并在为传染性疾病患者实施治疗前,对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情况进行了解。

1.3 观察指标对常见传染性疾病患者的具体传染性疾病类型、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几率等进行观察分析。

2结果临床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主要为手足口病、流行感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水痘等,对这些患者有针对性的采取预防与控制,能控制传染源、将传播途径切断,并对易感人群进行保护。

尼帕病毒病病原及防治概述

尼帕病毒病病原及防治概述

中国动物保健2021.04尼帕病毒病病原及防治概述袁军龙1,袁东波2,尹念春3*(1.四川省南充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南充637000;2.四川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成都610041;3四川省遂宁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遂宁629000)病毒病是由副黏病毒科中的尼帕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人畜共患病,特征症状为脑部炎症和呼吸系统疾病。

由于该病死亡率高且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进行预防,一旦发生将给养殖业和公共卫生安全带来巨大的危害。

本文主要综述了该病近年来的研究及防治进展,为预防控制该病提供参考。

病毒;病原学;人畜共患病;预防控制尼帕病毒病(nipah virus disease ,NVD )是由尼帕病毒(ni-pah virus ,NiV )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人畜共患传染病。

特征症状为脑部炎症和呼吸系统疾病。

因发病率和死亡率高,OIE 将其列为BSL-4重点防护病原。

近年来,尼帕病毒病已在我国毗邻的东南亚地区发生,给当地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危害。

并随着国际贸易的频繁往来,给我国养殖业和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潜在威胁,应对该病高度关注,切实加强监测和预警。

1病原学1.1分类NiV 为副粘病毒科(Paramyxoviridae )、副粘病毒亚科(Sub-Paramyxovirinae )亨尼帕病毒属(Henipa virus )的成员。

该属为新分类的一个病毒属,主要有HeV (亨德拉病毒)和NiV 两种病毒。

1.2生物学特性NiV 由囊膜和核衣壳组成,颗粒差异较大,电镜下观察一般呈圆形或多形性。

该病毒可在多种哺乳动物细胞上生长,在Vero 、HK 和PS 等细胞系中生长良好,24h 可出现CPE ,TCID 50可达到108个/mL 以上[1]。

对消毒剂和热敏感,常用消毒剂和肥皂即可将其杀灭,56℃加热30min 可将其灭活。

1.3分子结构与功能NiV 基因组为单股负链RNA ,全长约18.2kb ,不分节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的预防与防治综述一、前言谈到历史上或现在一直使人类恐慌的天花、鼠疫、埃博拉、流行性感冒、艾滋病、疯牛病等等骇人听闻的疾病,我们都会想到都---病毒---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名字,总是与疾病和死亡紧密联系在一起。

病毒能侵入人体,在寄主细胞内快速繁殖,使寄主细胞破裂死亡,再继续感染其他细胞体,其传染速度快,流行范围广,有些很难在机体内被彻底消灭,这也是某些病毒性疾病的可怕之处。

不过,病毒对人类也有有利的一面,比如,现在我们使用的疫苗,是将病原体的毒性降低,注入体内,使人体产生免疫力,以预防疾病。

对于病毒,我们只有了解其特性,才能找出治愈那些病毒性疾病,更可以利用这些病毒,比如利用它的专一性,可以将病毒制成杀虫剂既杀死害虫,又不危害环境。

后面我将对病毒的一般特性、感染、繁殖和传播做简单介绍,接下来是几个对人类危害重大的典型的病毒性疾病,包括曾经几度在世界暴发的流行性感冒,埃博拉出血热和现在人人谈之色变的艾滋病。

然后是病毒对人类有利的一面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了解病毒的来源、性状、传染途径和其所引起的症状,这对人类未来能治愈这类疾病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科学家们在更广的领域展开了对病毒的研究,进而发现了病毒与人类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医学领域,一方面,病毒给人类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疾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病毒也给科学家们提供了丰富的课题,使得他们在研究中不断的进步,推动了医学的发展,从另一个层面上保障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病毒种类繁多,与人类的健康与发展密不可分。

总之,病毒既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也会给人类造福,但我们相信人类将会战胜病毒,只要我们好好认识它、利用它。

二、正文(一)病毒的发现1892年,俄国科学家伊凡诺夫斯基:除去细菌的滤液→仍能传递烟草花叶病。

1898年,德国科学家Loeffler与Frosch:口蹄疫病畜的病料通过细菌滤器后→仍能使健康动物发病。

这些病原既不是细菌,也不是原虫,被称为“超显微滤过性病毒”、“滤过性病毒”,最后定名为“病毒”。

1899年,荷兰科学家Beijerinck:许多植物病→病毒。

1915年,Twort发现细菌的病毒;1917年,d’Herella将细菌的病毒称为“噬菌体”。

20世纪40年代,发现感染昆虫的病毒。

随着科技的发展,相继发现:真菌的病毒、原生动物的病毒、支原体的病毒,以及许多人类和动物的病毒。

(二)病毒的定义Lwoff(1957)提出,病毒是具有感染的、严格寄生于细胞内的、潜在的治病实体,其只有一种核酸,只增殖遗传物质,不能生长和进行二分裂并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

Luria(1959)病毒是遗传物质的单元,在它们进行繁殖的细胞内,能够生物合成专一性的结构,以使它们自己转移到另外的细胞中去。

Luria和darnell (1967)病毒是这样的实体,即它们的基因组是利用细胞的合成机构在活细胞内进行复制的核酸单元,并合成能使病毒基因组转移到其他细胞中去的专一性因子。

殷震,刘景华主编的《动物病毒学》(1985)病毒是一种只能在特殊宿主细胞内进行复制的超微生物。

(三)病毒的基本特征1.病毒只含有1种核酸:DNA或RNA;而其他微生物具有两种核酸。

2.严格的细胞内寄生,缺乏完整的酶系统,无进行独立生长和繁殖的其他机构;3.没有核糖体和转移RNA(tRNA),也没有合成蛋白质所必需的酶;4.病毒不经分裂繁殖,而是在宿主细胞内合成大量组分,进行装配而增殖;5.病毒由于没有细胞壁,也不能进行代谢活动,对因干扰微生物代谢过程而影响微生物结构和功能的抗生素和药物不敏感。

6.极大多数病毒在不同程度上对干扰素敏感。

7.有些病毒的核酸能整合到宿主细胞的DNA中,从而诱发潜伏性感染或肿瘤性疾病。

(四)病毒的形态结构1.病毒的大小与形态病毒个体微小,测量病毒大小的单位是毫微米(nm),即1/1000微米。

在型病毒(如牛痘苗病毒)约200~300nm;中型病毒(如流感病毒)约100nm;小型病毒(如脊髓灰质炎病毒)仅20~30nm.研究病毒大小可用高分辩率电子显微镜,放大几万到几十万倍直接测量;也可用分级过滤法,根据它可通过的超滤膜孔径估计其大小;或用超速离心法,根据病毒大小,形状与沉降速度之间的关系,推算其大小。

一个成熟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称“病毒体”(Viron)。

电镜观察有五种形态;(1).球形(Sphericity)大多数人类和动物病毒为球形,如脊髓灰质炎病毒、疱疹病毒及腺病毒等。

(2).丝形(Filament)多见于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病毒等。

人类某些病毒(如流感病毒)有时也可形成丝形。

(3).弹形(Bullet-shape)形似子弹头,如狂犬病病毒等,其他多为植物病毒(4).砖形(Brick-shape)如痘病毒(无花病毒、牛痘苗病毒等)。

其实大多数呈卵圆形或“菠萝形”。

(5).蝌蚪形(Tadpole-shape)由一卵圆形的头及一条细长的尾组成,如噬菌体。

2.病毒的结构与功能病毒的结构有二种,一是基本结构,为所有病毒所必备;一是辅助结构,为某些病毒所特有。

它们各有特殊的生物学功能。

2.1病毒的基本结构(1).核酸(Nucleic acid)位于病毒体的中心,由一种类型的核酸构成,含DNA 的称为DNA病毒。

含RNA的称为RNA病毒。

DNA病毒核酸多为双股(除微小病毒外),RNA 病毒核酶酸多为单股(除呼肠孤病毒外)。

病毒核酸也称基因组(Genome),最大的痘病毒(Poxvirus)含有数百个基因,最小的微小病毒(Parvovirus)仅有3-4个基因。

根据核酸构形及极性可分为环状、线状、分节段以及正链、负链等不同类型,对进一步阐明病毒的复制机理和病毒分类有重要意义。

核酸蕴藏着病毒遗传信息,若用酚或其他蛋白酶降解剂去除病毒的蛋白质衣壳,提取核酸并转染或导入宿主细胞,可产生与亲代病毒生物学性质一致的子代病毒,从而证实核酸的功能是遗传信息的储藏所,主导病毒的生命活动,形态发生,遗传变异和感染性。

(2).衣壳(Capsid )在核酸的外面紧密包绕着一层蛋白质外衣,即病毒的“衣壳”。

衣壳是由许多“壳微粒(Capsomere)”按一定几何构型集结而成,壳微米在电镜下可见,是病毒衣壳的形态学亚单位,它由一至数条结构多肽能成。

根据壳微粒的排列方式将病毒构形区分为:①立体对称(Cubic symmetry),形成20个等边三角形的面,12个顶和30条棱,具有五、三、二重轴旋转对称性,如腺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②螺旋对称(Helical symmetry),壳微粒沿螺旋形盘红色的核酸呈规则地重复排列,通过中心轴旋转对称,如正粘病毒,副粘病毒及弹状病毒等;③复合对称(Complex symmetry),同时具有或不具有两种对称性的病毒,如痘病毒与噬菌体。

蛋白质衣壳的功能是:①致密稳定的衣壳结构除赋予病毒固有的形状外,还可保护内部核酸免遭外环境(如血流)中核酸酶的破坏;②衣壳蛋白质是病毒基因产物,具有病毒特异的抗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抗原病毒免疫应答;③具有辅助感染作用,病毒表面特异性受体边连结蛋白与细胞表面相应受体有特殊的亲和力,是病毒选择性吸附宿主细胞并建立感染灶的首要步骤。

病毒的核酸与衣壳组成核衣壳(Nucleocapsid),最简单的病毒就是裸露的核衣壳,如脊髓灰质炎病毒等。

有囊膜的病毒核衣壳又称为核心(core)。

2.2病毒的辅助结构(1).囊膜(Envelope)某些病毒,如虫媒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疱疹病毒等,在核衣壳外包绕着一层含脂蛋白的外膜,称为“囊膜”。

囊膜中含有双层脂质、多糖和蛋白质,其中蛋白质具有病毒特异性,常与多糖构成糖蛋白糖蛋白亚单位,嵌合在脂质层,表面呈棘状突起,称“剌突(Spike)或囊微粒(Peplomer)”。

它们位于病毒体的表面,有高度的抗原性,并能选择性地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促使病毒囊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感染性核衣壳进入胞内而导致感染。

囊膜中的脂质与宿主细胞膜或核膜成分相似,证明病毒是以“出芽”方式,从宿主细胞内释放过程中获得了细胞膜或核膜成分。

有囊膜病毒对脂溶剂和其他有机溶剂敏感,失去囊膜后便丧失了感染性。

(2).触须样纤维(Fiber)腺病毒是唯一具有触须样纤维的病毒,腺病毒的触须样纤维是由线状聚合多肽和一球形末端蛋白所组成,位于衣壳的各个顶角。

该纤维吸附到敏感细胞上,抑制宿主细胞蛋白质代谢,与致病作用有关。

此外,还可凝集某些动物红细胞。

(3).病毒携带的酶某些病毒核心中带有催化病毒核酸合成的酶,如流感病毒带有RNA的RNA聚合酶,这些病毒在宿主细胞内要靠它们携带的酶合成感染性核酸。

(五)病毒的感染繁殖与传播病毒的感染、繁殖与传播典型的病毒复制模式可简述于下1.吸附,即病毒颗粒接触或附着在细胞表面2.侵入,由细胞膜穿入或融合进入3.增殖,病毒的核酸整和到宿主细胞的核酸上,并指导其合成病毒特有的核酸和蛋白质4.成熟,病毒的蛋白质和核酸装配形成完整的病毒个体5.裂解,当宿主细胞内大量子代病毒产生后,引起宿主细胞破裂释放出子代病毒。

(六)、病毒的致病性和机体的免疫性1.病毒的感染和传播方式——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水平传播是指病毒在人群的个体之间传播,主要包括:A、呼吸道传播(如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等);B、消化道传播(如甲型肝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C、皮肤接触传播,即通过注射、蚊虫叮咬等方式是病毒侵入机体(如狂犬病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

垂直传播是指病毒通过胎盘、产道或哺乳等方式由母体传染给婴儿,如:肝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疱疹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

2.病毒的致病机制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并在细胞内大量增殖时可损害细胞,可产生杀细胞效应、可使宿主细胞膜发生变化、可形成细胞转化、可导致细胞染色体畸变和形成包含体等。

同时,病毒可对宿主免疫应答造成免疫病理损伤,主要体现在:体液免疫的病理作用、细胞免疫的病理作用、抑制免疫系统功能等。

3.机体的抗病毒免疫机体受病毒感染后,会产生一系列的免疫应答,如:免疫细胞分泌干扰素、体液中产生中和病毒的抗体、产生细胞毒T细胞Tc和迟发型超敏反应T细胞Td致敏淋巴细胞等,起到机体的抗病毒免疫作用。

4.病毒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隐性感染是指病毒侵入机体后,不产生临床症状,主要是由于机体的免疫性强。

显性感染是指病毒侵入机体后,在宿主细胞内大量繁殖,导致细胞裂解、死亡和损伤,并表现出显著的临床症状。

临床上常见的病毒显性感染为急性感染(acute infection),即病毒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短、数日或数周即可康复,如流感、麻疹、腮腺炎等。

有些病毒一旦侵入机体便会发生持续性感染(persistent infection),即病毒可在体内存在数月、数年或数十年,临床症状可有可无,被感染者称为病毒携带者,并具有感染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