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池

合集下载

消化池

消化池

十一.污泥消化池本设计中选用4座一级消化池. 1. 设计参数污泥量由前面计算知d m Q /24.8103= 污泥投配率P 取5%,其取值范围5%-8%. 2. 尺寸计算 ⑴ 有效容积32.4051%5424.810m nP Q V =⨯==⑵ 消化池尺寸:柱体D 取20m,集气罩1d 取2m,池底下锥底直径2d 取2m,集气罩高度1h 取2m,上锥体高m tg tg d D h 3.320)2220()2(112=⨯-=-= α消化池柱体高度3h 取12m,下锥体高度 m tg tg d D h 6.110)2220()2(224=⨯-=-= α 则消化池总高为m h h h h H 9.186.1123.324321=+++=+++= 总高度和圆柱直径的比例H/D=18.9/20=0.945(符合0.8-1的要求)(3)各部分容积 集气罩的容积32121128.62214.34141m h d V =⨯⨯⨯==π弓形部分的容积322221222542)3.313103(3.314.361])2(3)2(3[61m h d D h V =+⨯+⨯⨯⨯⨯=++⨯=π圆柱部分容积323233768122014.34141m h D V =⨯⨯⨯==π下锥部分容积322222244186)111010(6.114.331])2(22)2[(31m d D d D h V =+⨯+⨯⨯⨯=+⨯+⨯=π则消化池有效容积334322.405144961863768542m m V V V V >=++=++= 满足要求.3. 二级消化池容积32.4051%10224.810m nP Q V =⨯==(设计两座二级消化池),由于二级消化池单池容积与一级消化池相同,因此二级消化池各部分尺寸同一级消化池. 计算草图如下:4.消化后的污泥量的计算:(1).一级消化后的污泥量:一级消化降解了部分可消化有机物,同时一级消化不排除上清液,消化前后污泥含水量不变,有下式成立V2P2=V1P1,V2(1-P2)=V1(1-P1)(1-P V R d m)式中:V1—一级消化前生污泥量(m3/d)V2—一级消化后的污泥量(m3/d)P1—生污泥含水率(%)P2—一级消化污泥含水率(%)P V—生污泥中有机物的含量(%),一般采用65%R d —污泥可消化程度(%),一般采用50%m —一级消化占可消化程度的比例(%),一般采用70%~80%. 设计中取V 1=810.24m 3/d,P 1=97%,m=80%,经计算 V 2=803.94m 3/d P 2=97.76%一级消化池单池排泥量为803.94/4=200.99m 3(2)二级消化后污泥量:消化浓缩后污泥含水率由一级消化前的97%降至二级消化后的95%,每日二级消化池排除污泥)1(1001001213d V R P V P P V ⨯---=式中:V 1—生污泥量(m 3/d )V 3—二级消化后的污泥量(m 3/d ) P 1—生污泥含水率(%) P 3—二级消化后含水率(%). 设计中P 1=97%,P 3=95%,V 1=810.24m 3/d 则15.328)5.065.01(24.81095100971003=⨯-⨯⨯--=V m 3/d.二级消化池是两座,单池排泥量为328.15/2=164.10 m 3/d.(1) 二级消化池上清液排放量:整个消化过程中产生的上清液由二级消化池排除V ‘=V 1P 1-V 3P 3代入数据得 V ‘=810.24×0.97-328.15×0.95=474.19 m 3/d.二级消化池是两座,则单池上清液排放量为474.19/2=237.10 m 3/d 。

(推荐)消化池

(推荐)消化池

TA′——冬季室外计算温度,℃。
设计中取 K2=0.7kcal/(m2·h·℃)
Q2=251.31×0.7×(35-16.3)×1.2=3947.58 kcal/h
Q2MAX=251.31×0.7×(35+2.3)×1.2=7874.04 kcal/h
② 池壁在地面以上部分年平均耗热量
若消化池池壁的 1/3 在地面以下,2/3 在地面以上,则 F3=2/3A4=356.05m2 平均耗热量为:
消化池
污泥的厌氧消化是为了使污泥中的有机物质,变为稳定的腐殖质,同时可以 减少污泥体积,改善污泥的性质,使之易脱水,破坏和控制致病微生物,并获得 有用的副产品,如沼气。
本设计采用固定盖式,两极消化,一级消化污泥投配率为 5%,二级消化污 泥投配率为 10%,消化温度 33~35℃,一级消化池进行加温搅拌,二级消化池 不加热,不搅拌,利用一级消化池的余温。
⑵ 消化池池体的耗热量
Q2 FK TD TA 1.2
式中
F——池盖、池壁及池底的散热面积,m2;
TA——池外介质的温度,℃,池外介质为大气,计算平均耗热量, 采用年平均气温,计算最大耗热量,采用冬季室外计算温
度;池外介质为土壤时,采用全年平均温度;
K——池盖、池体与池底的传热系数,kcal/(m2˙h˙℃)。
设计中取 α2=10°
h4
tg10(17 2
2)
1.33m,设计中取1.4m
则消化池总高度为
H= h1+h2+h3+h4
=2+2.7+10+1.4=16.1m
总高度和圆柱直径的比例:
H =16.1=0.95,符合要求 D 17 ⑶ 容积校核

污水处理中的消化池的设计和运行控制

污水处理中的消化池的设计和运行控制

污水处理中的消化池的设计和运行控制一、引言在城市化进程中,污水处理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而其中一个核心环节便是消化池的设计和运行控制。

本文将针对这一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二、消化池的设计1. 污水特性分析在进行消化池的设计前,首先需要对进入池塘的污水进行详细的特性分析。

包括污水的水质、浓度、COD(化学需氧量)、BOD(生化需氧量)等指标。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确定消化池的设计参数。

2. 容积和深度的确定根据污水特性和处理要求,可以确定消化池的容积和深度。

合理的容积和深度将直接影响消化池的处理效果和运行成本。

3. 污泥的加入消化池中的污泥是促进有机物分解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在设计中应考虑污泥的适当投加量和投加频率。

4. 污泥搅拌系统污泥搅拌系统的设计也是消化池设计的重要环节。

搅拌系统的运行情况将直接影响到消化池中有机物的分解和气体转移过程。

5. 消化池的进、出水口设计进、出水口的设计将直接影响消化池的进水和出水过程。

合理的设计应保证进水均匀分布,出水无残留,以达到高效的处理效果。

三、消化池的运行控制1. 适宜温度的维持消化池中的微生物活动需要适宜的温度环境。

因此,在运行控制中,应注意保持消化池的稳定温度,避免过热或过冷。

2. 污泥浓度的控制污泥浓度是消化池运行控制的重要参数之一。

应坚持适宜的污泥浓度范围,避免过高或过低带来的不良影响。

3. 进水量的控制控制消化池进水量的大小,能够更好地维持消化池中微生物的稳定环境,保证处理效果。

4. 反应时间的控制不同污水的消化时间存在差异,因此,合理控制消化池的反应时间,是提高处理效果的关键。

5. 污泥的定期处理和回流污泥在消化池中会产生,应定期对污泥进行处理和回流。

合理的污泥处理和回流,能够保证消化池的稳定性和处理效果。

四、结论通过对污水处理中消化池的设计和运行控制进行全面分析,可以实现高效、稳定的污水处理效果。

合理的设计和科学的运行控制是保证消化池正常运行的关键。

消化池结构及尺寸计算

消化池结构及尺寸计算

消化池结构及尺寸计算●池体部分埋地下,下锥体的位置需高于地下水位至少7m,防止地下水污染;●保温层要延伸到地下,一般在冻土层下;●需要确定和计算的尺寸:D、h1、h2、h3、h4、d1、d2、α1、α2、δ。

●由经验确定某些尺寸:d 1=2m左右,d2=1m左右,h1=1m左右,h3≧D/2,α1=200,α2=250~300。

1)消化池各部分直径消化池直径按经验值,采用插入法计算得D=9.896m,但由于投配率取7%较小,因此所设置的消化池直径应取较大值,因此取D=10m,集气罩直径d1=2.0m,下锥底直径d2=1.0m2)消化池部分的高度h1=1.0m,α1=20º,集气罩高度 h 2=20tan )22(1d D -º=20tan )20.2210(-º=1.5m锥体高度 h 3≥D/2=10/2=5m ,因此取h 3=5mα2=30º,下锥体高度 224)22(αtg d D h -==︒-30tan )20.1210(=2.5m消化池总高度 H=h 1+h 2+h 3+h 4=1.0+1.1+4.2+2.1=8.4m 检验 H/D=10/10=1 , 0.8<1.0≤1 符合要求 消化池外部尺寸:池体地上高=60%h 3=3m 池体地下高=40%h 3=2m集气罩容积2212114.34/0.10.2/4h d 1m V =⨯==ππ上锥体容积322211222m 48.673/)40.240.210410(1.53/)444(=+⨯+=++=ππd Dd D h V假设消化池内液面高度为上锥体高度的一半,即h 2'=h 2/2=1.5/2=0.75m 此时d 1'=(D+d 1)/2=(10+2.0)/2=6m 则上锥体有效容积 V 2'=πh 2'(D 22/4+Dd 1'/4+d 1'2/4) /3=π³0.75(102/4+10³6/4+62/4) /3=38.47 m 3柱体容积V3= h3³πD2/4= 5³102π/4=392.5m3下锥体容积V4=π²h4²(D2/4+Dd2/4+d2/4) /3=π³2.5³(102/4+10³1/4+12/4) /3 =72.61m3消化池有效容积V 0=V2'+V3+V4=38.47+392.5+72.61=503.58m3 V00〉447.6m3 符合要求;4.2消化池各部分表面积计算消化池总表面积 A=A1+A2+A3+V4A3= A3地表+A3地下一般,池体地上高=60%h3, 池体地下高=40%h3。

消化池的运行过程中的异常现象及对策是什么

消化池的运行过程中的异常现象及对策是什么

消化池的运行过程中的异常现象及对策是什么?
(1)产气量下降
①投加的污泥浓度太低,甲烷菌的底物不足,应设法提高投配污泥浓度。

②消化污泥排量过大,使消化池内甲烷菌减少,破坏甲烷菌与营养平衡。

应减少排泥量。

③消化池温度降低,可能是投配的污泥过多或加热设备发生故障。

减少投配量和排泥量,检查加温设备,保持消化浓度。

④消化池的容积减少,由于池内浮渣与沉砂增多,使消化池容积减少,应检查池内搅拌效果及沉砂池的沉砂效果,并及时排出浮渣与沉砂。

⑤有机酸累计,碱度不足。

减少投配量,继续加热,观察池内碱度变化,如不能改善,则应投加碱度,如石灰、碳酸钙等。

(2)上清液水质恶化
表现在 BOD5和SS浓度增加,可能是由于排泥量不够,固体负荷较大,消化程度不够,搅拌过度等。

可分析上述可能原因,分别加以解决。

(3)沼气的气泡异常
①连续地喷出,这是消化状态严重恶化的征兆。

可能由于排泥量
过大,池内污泥量不足,或有机物负荷较高,或搅拌不充分。

应减少或停止排泥,加强搅拌,减少污泥投配。

②大量气泡剧烈喷出,产气量正常。

池内由于浮渣层过厚,沼气在层下聚集,一旦沼气穿过浮渣层,就有大量沼气喷出,应破碎浮渣层充分搅拌。

③不起泡,可暂时减少或终止投配污泥。

消化池调试方案

消化池调试方案

消化池调试方案一、消化池工艺介绍1、泥路污水厂设中温消化池两座,每座容积1500m3,消化温度36-37度,污泥采用顶部进泥,底部溢流排泥,机械搅拌,污泥经泥水交换器加热。

每座消化池设污泥循环泵两台,一用一备,循环泵从消化池底部抽泥,来自浓缩池的生泥在循环泵出口的熟泥混合后进入热交换器加热,从顶部进入消化池,实现投泥和污泥循环。

底部的熟泥经底部排泥管溢流进入污泥二次浓缩池浓缩后脱水。

2、气路产生的沼气在顶部经消泡器、砾石过滤器、陶瓷过滤器、生物除硫塔和脱水器后进入沼气储罐储存。

沼气经增压器增压,经过活性炭过滤器供给沼气发电机和沼气锅炉使用,多余的由火炬消耗。

3、水路沼气发电机热回收产生的热水和锅炉产生的热水经过水水换热器、泥水换热器用于加热污泥。

使用自来水或中水消除消化池顶部产生的气泡,以防止污泥气泡随沼气进入沼气管线。

二、调试前的工具和物料准备1、人员本次调试需工艺工程师1名、电气自控工程师1名、机械工程师1名、化验员1名和运行工人3名。

其中电气工程师、机械工程师、化验员与其它工艺段公用。

预计从开始干运行设备至产出合格气体需3个月,工艺设备完善和维持平稳运行1个月,共计4个月。

2、材料碳酸钙粉1000公斤,置换用氮气600立方米。

3、设备和工具钳型电流表1台、绝缘表1台、4-20mA模拟器、便携式振动仪1台、沼气报警器(0-10%量程)1台、沼气探测器(0-100%量程)1台、红外测温仪1台、两通道便携式硫化氢报警器4台、全面罩自主呼吸器2台(如果当地不具备加气条件建议配加气泵站)、全面罩防毒面具8套、脂肪酸和碱度测试设备一套(滴定法,化验室用),污泥含固率快速测定仪1台。

各规格套筒和开口扳手一套、力矩扳手一只、水平尺、铅垂一套。

三、设备单体调试1、用电设备调试A消化池搅拌器按照设备手册检查设备安装的水平度、长轴的垂直度应在规定的偏差范围内,池内部分的设备连接螺栓全部用力矩扳手检查一遍,池外部分的设备抽检10%螺栓力矩。

消化池

消化池

消化池污泥的厌氧消化是为了使污泥中的有机物质,变为稳定的腐殖质,同时可以减少污泥体积,改善污泥的性质,使之易脱水,破坏和控制致病微生物,并获得有用的副产品,如沼气。

本设计采用固定盖式,两极消化,一级消化污泥投配率为5%,二级消化污泥投配率为10%,消化温度33~35℃,一级消化池进行加温搅拌,二级消化池不加热,不搅拌,利用一级消化池的余温。

已知条件:含水率为97%,污泥量391.11m 3/d ,挥发性固体含量为65%,采用中温消化,消化后VSS 去除50%。

1 容积计算⑴ 消化池的有效容积V =QC 0S v式中 V ——消化池容积,m 3;C 0——污泥挥发性固体浓度,kgVSS/(m 3.d); S v ——容积负荷,kgVSS/(m 3.d)。

污泥含水率为97%,则污泥固体浓度为3%,其中挥发性固体VSS 占65%,则:C 0=0.04×0.65×1000=26kg/m 3 取S v =1.3 kgVSS/(m 3.d)。

V =QC 0S v=391.11×261.3=7822.2m 3采用中温两级消化,容积比一级:二级=2:1,则一级消化池总容积为5220m 3,用两座池,单池容积为2610 m 3。

二级消化池容积为2610 m 3,用一座池。

⑵ 各部分尺寸的确定消化池直径D :设计中D 取17m 集气罩直径d 1:采用2m 池底下锥底直径d 2:采用2m 集气罩高度h 1:采用2m 上锥体高度h 2121()2D d h tg α-= 式中 α1——上椎体倾角,一般采用15°~30°设计中取α1=200217220() 2.732h tg m -==,设计中取2.7m消化池柱体高度h 3=10m 下锥体高度h 4242()2D d h tg α-= 式中α2——下椎体倾角,一般采用5°~15°。

设计中取α2=10°417210() 1.33 1.4m 2h tg m -==,设计中取则消化池总高度为H= h 1+h 2+h 3+h 4=2+2.7+10+1.4=16.1m总高度和圆柱直径的比例: 16.10.9517H D ==,符合要求⑶ 容积校核集气罩的容积V 1为:21114d V h π⨯=⨯=6.28m 3上盖部分容积V 2为:22134V h π=2211Dd d D (++)44=231.14m 3 圆柱部分容积V 3为:2334D V h π=⨯=2269.80m 3下锥体部分容积V 4为:2222441()3444Dd d D V h π=++=119.85m 3 则消化池的有效容积V 0为:V 0=V 2+V 3+V 4=231.14+2269.80+119.85=2620.79 m 3>2610m 3 符合要求2平面尺寸计算⑴ 消化池各部分表面积计算 集气罩表面积A 1为:211114A d d h ππ=⨯+⨯⨯221 3.142 3.142215.74A m =⨯+⨯⨯=上盖表面积A 2为: 2211()2sin h A D d πα=+⨯22 2.7(172)235.612sin 20A mπ=⨯+⨯=o 下锥体表面积A 3为: 243222()2sin 4h A D d d ππα=+⨯+222 1.4(172)2243.762sin104A m ππ=⨯+⨯+⨯=o消化池柱体表面积A 4为:43A Dh π=241710534.07A m π=⨯⨯= 故消化池总面积A= A 1 + A 2+ A 3+ A 4=1029.14m 23消化池热工计算消化系统总耗热量包括把生污泥加热到消化温度、消化池体热损失、输泥管道与交换器的热损失三部分。

消化池pH下降的原因及采取的措施

消化池pH下降的原因及采取的措施

对甲烷含量的影响
甲烷产量减少
在酸性环境下,产甲烷菌的活性降低 ,导致甲烷产量减少。
有机物利用率降低
酸性环境影响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降低有机物的利用率。
对消化池稳定性的影响
酸化风险
PH下降可能导致消化池酸化,影响消化过程的稳定性。
腐蚀风险
酸性环境下,消化池的材质可能受到腐蚀,影响其使用寿命。
04 PH下降的监测与预防
保持适当的停留时间
确保有机物在消化池内的停留时间足够,使微生物有足够的时间分解有机物, 减少酸性物质产生,稳定PH值。
03 PH下降对消化过程的影 响
对消化速率的影响
消化速率减慢
在酸性环境下,微生物的活性降低,导致消化过程速率减慢 。
酶活性降低
在酸性条件下,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影响微生物的代谢活动 。
增加碱液添加装置
在消化池附近设置碱液添加装置,当PH值下降时,可及时添加 碱液进行中和。
提高搅拌效率
优化搅拌设备的运行方式,提高搅拌效率,使消化池内的物质充 分混合,降低局部酸积累的可能性。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调整进料成分
通过改变进料中的有机物比例, 降低易产生酸性的有机物含量, 从而减缓PH下降。
增加碱度
添加石灰
通过向消化池中添加石灰,提高池内 碱度,中和酸性物质,从而提升PH值。
提高消化液碱度
通过增加碱液的加入量,提高消化液 的碱度,减缓PH下降。
控制外部因素
控制温度
保持消化池内的温度稳定,避免温度波动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从而影响有机 物的分解和PH值的变化。
01
02
03
温度变化
消化池温度突然升高或降 低,影响微生物代谢,导 致有机酸产生过多或减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化池污泥的厌氧消化是为了使污泥中的有机物质,变为稳定的腐殖质,同时可以减少污泥体积,改善污泥的性质,使之易脱水,破坏和控制致病微生物,并获得有用的副产品,如沼气。

本设计采用固定盖式,两极消化,一级消化污泥投配率为5%,二级消化污泥投配率为10%,消化温度33~35℃,一级消化池进行加温搅拌,二级消化池不加热,不搅拌,利用一级消化池的余温。

已知条件:含水率为97%,污泥量391.11m 3/d ,挥发性固体含量为65%,采用中温消化,消化后VSS 去除50%。

1 容积计算⑴ 消化池的有效容积V =QC 0S v式中 V ——消化池容积,m 3;C 0——污泥挥发性固体浓度,kgVSS/(m 3.d); S v ——容积负荷,kgVSS/(m 3.d)。

污泥含水率为97%,则污泥固体浓度为3%,其中挥发性固体VSS 占65%,则:C 0=0.04×0.65×1000=26kg/m 3 取S v =1.3 kgVSS/(m 3.d)。

V =QC 0S v=391.11×261.3=7822.2m 3采用中温两级消化,容积比一级:二级=2:1,则一级消化池总容积为5220m 3,用两座池,单池容积为2610 m 3。

二级消化池容积为2610 m 3,用一座池。

⑵ 各部分尺寸的确定消化池直径D :设计中D 取17m 集气罩直径d 1:采用2m 池底下锥底直径d 2:采用2m 集气罩高度h 1:采用2m 上锥体高度h 2121()2D d h tg α-= 式中 α1——上椎体倾角,一般采用15°~30°设计中取α1=200217220() 2.732h tg m -==,设计中取2.7m消化池柱体高度h 3=10m 下锥体高度h 4242()2D d h tg α-= 式中α2——下椎体倾角,一般采用5°~15°。

设计中取α2=10°417210() 1.33 1.4m 2h tg m -==,设计中取则消化池总高度为H= h 1+h 2+h 3+h 4=2+2.7+10+1.4=16.1m总高度和圆柱直径的比例: 16.10.9517H D ==,符合要求⑶ 容积校核集气罩的容积V 1为:21114d V h π⨯=⨯=6.28m 3上盖部分容积V 2为:22134V h π=2211Dd d D (++)44=231.14m 3 圆柱部分容积V 3为:2334D V h π=⨯=2269.80m 3下锥体部分容积V 4为:2222441()3444Dd d DV h π=++=119.85m 3则消化池的有效容积V 0为:V 0=V 2+V 3+V 4=231.14+2269.80+119.85=2620.79 m 3>2610m 3 符合要求2平面尺寸计算⑴ 消化池各部分表面积计算 集气罩表面积A 1为:211114A d d h ππ=⨯+⨯⨯221 3.142 3.142215.74A m =⨯+⨯⨯=上盖表面积A 2为: 2211()2sin h A D d πα=+⨯ 222.7(172)235.612s i n 20A m π=⨯+⨯=下锥体表面积A 3为: 243222()2sin 4h A D d d ππα=+⨯+222 1.4(172)2243.762sin104A m ππ=⨯+⨯+⨯=消化池柱体表面积A 4为:43A Dh π=241710534.07A m π=⨯⨯=故消化池总面积A= A 1 + A 2+ A 3+ A 4=1029.14m23消化池热工计算消化系统总耗热量包括把生污泥加热到消化温度、消化池体热损失、输泥管道与交换器的热损失三部分。

⑴ 加热生污泥耗热量1()100024D S V Q T T '=-⨯ 式中 Q 1——提高污泥温度所需平均耗热量,kcal/h ; T D ——中温消化温度,℃;T s ——新鲜污泥平均温度,为℃。

已知每座一级消化池每日投配的生污泥量,V ′=195.56m 3/d ,中温消化温度T D =35℃,污泥年平均温度为18℃,日平均最低温度为14℃。

全年的平均耗热量1195.56(3518)1000138521.67/24Q kcal h =⨯-⨯=最大耗热量为1()100024MAXD s V Q T T ''=-⨯ 式中 Q 1MAX ——提高污泥温度所需最大耗热量,kcal/h ;T S ′——新鲜污泥日平均最低温度,℃。

设计中取T S ′=14℃1195.56(3514)1000171115kcal/h 24MAX Q =-⨯= ⑵ 消化池池体的耗热量()2 1.2D A Q FK T T =∑-⨯式中 F ——池盖、池壁及池底的散热面积,m 2;T A ——池外介质的温度,℃,池外介质为大气,计算平均耗热量,采用年平均气温,计算最大耗热量,采用冬季室外计算温度;池外介质为土壤时,采用全年平均温度;K ——池盖、池体与池底的传热系数,kcal/(m 2˙h˙℃)。

池盖K ≤0.7kcal/(m 2˙h˙℃)池盖K ≤0.6kcal/(m 2˙h˙℃)(池外为大气) 池盖K ≤0.45kcal/(m 2˙h˙℃)(池外为土壤)① 池盖部分全年平均耗热量消化池总面积为F 2=A 1+A 2=15.7+235.61=251.31m 2,池外介质为大气,年平均气温16.3℃,冬季室外计算气温为-2.3℃。

则池盖部分全年平均耗热量为:Q 2=F 2·K 2·(T D -T A )×1.2池盖部分最大耗热量为:Q 2MAX =F 2·K 2·(T D - T A ′)×1.2式中 Q 2 ——池盖平均耗热量,kcal/h ; F 2 ——池盖表面积,m 2;K 2 ——池盖传热系数,kcal/(m 2·h·℃); T A ——室外大气年平均温度,℃; T A ′——冬季室外计算温度,℃。

设计中取K 2=0.7kcal/(m 2·h·℃)Q 2=251.31×0.7×(35-16.3)×1.2=3947.58 kcal/h Q 2MAX =251.31×0.7×(35+2.3)×1.2=7874.04 kcal/h② 池壁在地面以上部分年平均耗热量若消化池池壁的1/3在地面以下,2/3在地面以上,则F 3=2/3A 4=356.05m 2 平均耗热量为:Q 3= F 3·K 3·(T D -T A )×1.2最大耗热量为Q 3max = F 3·K 3·(T D -T A ′)×1.2式中 Q 3——地面上池壁平均耗热量,kcal/h ;F 3——地面上池壁表面积,m 2; Q 3max ——地面上池壁最大耗热量,kcal/h ;K 3——池壁传热系数,kcal/(m 2·h·℃)。

设计中取K 3=0.6kcal/(m 2·h·℃)Q 3=356.05×0.6×(35-16.3)×1.2=4793.86 kcal/h Q 3max =356.05×0.6×(35+2.3)×1.2=9562.08 kcal/h③ 池壁在地面以下部分年平均耗热量F 3′=1/3A 4=178.03m 2,池外介质为土壤,年平均气温为15℃,冬季室外计算气温为2℃。

平均耗热量为:Q 3’= F 3’·K 4·(T D -T B )×1.2最大耗热量为Q 3max ′= F 3’·K 4·(T D -T B ′)×1.2式中 Q 3’——地面下池壁平均耗热量,kcal/h ; Q 3max ′——地面下池壁最大耗热量,kcal/h ;F 3——地面下池壁表面积,m 2; K 4——池壁传热系数,kcal/(m 2·h·℃); T B ——室外大气平均温度,℃; T B ′——冬季室外计算温度,℃。

设计中取K 4=0.45kcal/(m 2·h·℃)。

平均耗热量为:Q 3’=178.03×0.45×(35-15)×1.2=1922.72kcal/h最大耗热量为:Q 3max ′=178.03×0.45×(35-2)×1.2=3172.49 kcal/h ④ 池底部分全年平均耗热量为 池底部分面积F 5=A 3=243.76m 2。

平均耗热量为:Q 5= F 5·K 5·(T D -T B )×1.2最大耗热量为Q5max= F5·K5·(T D- T B′)×1.2式中Q5——池底部分平均耗热量,kcal/h;Q5max——池底部分最大耗热量,kcal/h;F3——池底部分表面积,m2;K4——池底壁传热系数,kcal/(m2·h·℃);T B ——室外大气平均温度,℃;T B′——冬季室外计算温度,℃。

设计中取K5=0.45kcal/(m2·h·℃)。

平均耗热量为:Q5=243.76×0.45×(35-15)×1.2=2632.61kcal/h最大耗热量为:Q5max=243.76×0.45×(35-2)×1.2=4343.80kcal/h⑤每座消化池的平均耗热量Q2=3947.58+4793.86+1922.72+2632.61=13296.77kcal/h 最大耗热量Q2max =7874.04+9562.08+3172.49+4343.80=24952.41 kcal/h⑶输泥管道与热交换器的耗热量输泥管道与热交换器的耗热量可简化计算取前两项热损耗和的5%~15%。

即:Q3=(0.05~0.15)(Q2+Q3)设计取10%。

Q3=0.1×(138521.67+13296.77)=15181.84kcal/hQ3max =0.1×(171115+24952.41)=19606.74kcal/h每座消化池全年平均耗热量为:∑Q= Q 1+Q2+Q3=138521.67+13296.77+15181.84=167000.28 kcal/h 每座消化池最大耗热量为:∑Q max= Q1max+ Q2max + Q3max=171115+24952.41+19606.74=215674.15 kcal/h 消化系统平均总耗热量为:Q T=2∑Q=334000.56 kcal/h消化系统最大总耗热量为:Q Tmax=2∑Q max=431348.3 kcal/h⑷消化池保温结构厚度的计算为了减少消化池内热量散失,节约能耗,在消化池体外侧应设保温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