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权的小故事
柳公权事迹

柳公权事迹柳公权在我国可谓是家喻户晓。
他的字体受到我国大多数人的临摹。
那么,关于柳公权的故事,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柳公权的相关故事,希望能帮到你。
柳公权轶事1.柳公权拜师“脚书老人”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十二岁即能读诗写文章,并写得一手好字,被称为神童,因此他渐渐骄傲起来。
一天,柳公权和小伙伴树下写字碗,这时过来一位卖豆腐脑的老人,柳公权得意地拿着自己写的字,对老人说:“老爷爷,你看我写得棒不棒?”老人说:“这字写得就像我的豆腐脑一样,软塌塌的,没有筋骨”。
柳公权很不服气,硬要老人写个字看看。
老人说:“我写不好字,可有人用脚都比你用手写得好,不信你明天进城去看看。
”第二天,柳公权来到县城,一进城门就见北街的大槐树上挂了一个幌子,上书“字画汤”三个大字,树下围了许多人。
只见一个没有双臂的黑瘦老者,光着双脚,坐在地上,用左脚压住铺在地上的纸,右脚夹着笔写对联,写得非常好。
柳公权看了既惭愧,又敬佩,要拜他为师,并请教他写字有什么秘诀。
这个老人才用脚提笔写道:“写完八缸水,染黑一池水,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说:“我生来没有手,用脚写了50多年,现在还差得远呢!” 柳公权听了,很有感触,从此发奋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大书法家。
2.大无畏精神柳公权是唐代的大书法家。
一次,他到京城办公事,当时的皇帝唐穆宗说:"我曾经在佛庙里看见过你的字,早就想见你了。
"为了嘉奖柳公权,皇帝升了他的官,然后又问柳公权用笔的方法,他回答说:"心里正直笔才会拿得正,才可以叫做书法。
"唐穆宗马上变了脸色,以为柳公权是用笔法来向他提意见。
在古时,下属一句话说不好是会容易被杀头的,柳公权敢于这样说,表现了他敢说真话的大无畏精神。
柳公权的故事柳公权起初小公权很生气,以为老头在骂他。
后来想到老头和蔼的面容,爽朗的笑声,又不大像骂他,就决定到华京城里去看看。
华京城离柳家塬有40多里路。
第二天,他起了个五更,悄悄给家里人留了千纸条,背着馍布袋就独自往华京城去了。
柳公权的相关故事

老人向公权说:“这就是我写字的秘诀。我自小用脚写字,风风雨雨已练了五十多个年头了。 我家有个能盛八担水的大缸,我磨墨练字用尽了八缸水。我家墙外有个半亩地大的涝池,每天写完字就在池里洗砚,池水都乌黑了。可是,我的字练得还差得远呢!”
「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柳公權以「心正」練就了流芳百世的「柳骨」,而更難得的是他又以「心正」給歷史與後人塑造了一個正直敢言的良臣形像,這將作為另一種「柳骨」而留存在史冊與後人心上。
柳公权小故事
柳公权从小很聪明,他十二岁的时候,就能写很好的文章来了。可是后来,他最擅长的还是写大字。柳公权的字,和笔法严谨、筋力强健的颜体字比较起来,更以骨力见长,被称为颜筋柳骨,深受人们的喜爱。因为这种字体是柳公权创制的,都把它叫做“柳体”。
柳公权一进华京城寿门,见北街一颗大槐树下挂着个白布幌子,上写“字画汤”三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笔法雄健潇洒。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去看,不禁惊得目瞪口呆。只见一个黑瘦的畸形老头,没有双臂,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住铺在地上的纸,右脚夹起一支大笔,挥洒自如灿在写对联。他运笔如神,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看客们阵阵喝彩。
柳公权不但是一位有名的大书法家,还是一位为人耿直、敢于直言的人。
有一年,皇帝唐穆宗在一座寺院里,看到了柳公权写的字,心里十分喜爱,很想见一见他,在一起谈论谈论书法。正巧,没过多久,柳公权从自己做官的地方夏州(现在陕西北部)来朝廷办事。唐穆宗听说柳公权来了,就让他来见自己,把他留在朝廷里做了右拾遗(负责给皇上提建议的官)。
最珍贵的财宝
柳公权的书法开始学钟繇、王羲之、欧阳洵、褚遂良等名家,后来又学颜真卿。他把这些书法家的笔法精髓融会贯通,自成一体,创制了柳体字。柳公权创制的书体笔划瘦硬,字体端庄,很有骨力,比起颜体字来更加险劲。所以,许多初学书法的人,都爱选用他的代表作《玄秘塔碑》作为入门的摹本。
柳公权的小故事

柳公权的小故事古代著名的书法家柳公权的故事1他小的时候写字写得很糟,常常因为大字写得七扭八歪受先生和父亲的训斥。
小公权很要强,他下决心一定要练好字。
经过一年多的日夜苦练,他写的字大有起色,和柳家塬年龄相仿的小伙伴相比,公权的字已经成为全村最顶尖的了。
从此以后,他写得大字,得到同窗称赞,老师夸奖,连最严厉的父亲的脸上也露出了微笑,小公权感到很得意。
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在村旁的老桑树下摆了一张方桌,举行“书会”,约定没人写一篇大楷,互相观摩比赛。
公权很快就写了一篇。
这时,一个卖豆腐脑的老头放下担子,来到桑树下歇家。
他很有兴致地看孩子们练字。
柳公权递过自己写得,说:"老爷爷,您看我写得棒不棒?”老头接过去一看,只见写得是:“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
”老头觉得这个孩子大骄傲了。
皱了皱眉头,沉吟了一会儿,才说“我看这字写得并不好,还不值得在人前夸。
这字好像是我单子里的豆腐脑一样,软塌塌的,没筋设骨,有形无体,怎么还值得在人前夸耀呢?”几个小伙伴都停住笔,仔细听老人的点评。
小公权见老头把自己的字说得一塌锦涂,不服气地说:“人家都说我的字写得好,你偏说不好,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头爽朝地笑了笑,说:“不敢当!不敢当!我老汉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
可是,人家有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就到华京城里去看看吧!”刚开始,小公权很生气,一位老头在骂他。
后来想到老人和蔼的面容,爽朝的笑声,又不大像骂他,就决定到华京城里去看看穷竟。
华京城离柳家塬有四十多里路。
第二天,小公权起了个五更,悄悄给家里人留了个纸条,背着干粮就肚子赶往华京城了。
柳公权一进华京城门,见北街一棵大槐树下摆着个白布幌子,上面写着字画场"三个大字,自提苍劲有力,笔去雄健潇洒。
树下围了很多人,他挤进人群去看,不禁惊得目瞪口呆。
之见一个黑瘦的畸形老头,没有双臂,赤暮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住销在地上的纸,右脚夹起一只大笔,挥洒自如地在写对联,他运笔如神,笔下的字迹似万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看客们哗哗唱彩。
柳公权学书法的故事

柳公权学书法的故事
柳公权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以行书、楷书、隶书而著称于世。
据传,柳公权小时候就对书法非常着迷,常常在地上用手指写字
练笔。
后来,为了更好地学习书法,柳公权开始寻找名师。
他先后拜
过许多著名的书法家为师,但都没有得到满意的指导。
一次,柳公权偶然听到一位名叫姚公的书法家的名字,便前往拜访。
姚公问他:“你来找我有何事?”柳公权说:“我想请您教导我
一些书法技巧。
”姚公便说:“书法需要的不仅是技巧,更需要的是
心境,你的心境不对,指导也不会有用。
”
姚公之言让柳公权感到非常迷茫,他开始不断地自省,思考自己
的心态问题。
他意识到自己太过于急躁,总是追求快速的进步,而没
有用心品味书法的魅力。
为了改善自己的心态,柳公权开始研究儒家经典,悟出“志士不
立于天,志不立于道”的道理。
他认为只有在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的道路上努力,才能真正聚焦书法的内涵。
终于,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
他不仅在技巧上有了更大的提高,
也发现书法对他的品性、心态、情感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柳公权的经历,告诉我们学习书法不仅要注重技巧,更要注重内
在的修养。
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心态问题,不
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才能真正达到书法的境界。
关于柳公权的小故事

关于柳公权的小故事柳公权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柳体”被后人广泛临摹,在书法界的影响非常深远。
柳公权小时候的字写得并不好,常常受到老师和父亲的训斥。
于是,他下决心一定要练出一笔好字。
经过一年多的日夜苦练,他的字开始有了起色,不仅得到了同学的称赞和老师的夸奖,连严厉的父亲也露出了微笑。
有一天,柳公权和小伙伴们在村口的一棵桑树下举行“书会”。
正当他们写得热火朝天时,一个卖豆腐脑的老人挑着担子来到桑树下休息。
看见孩子们练字,他便凑过来看热闹。
一看有人旁观“书会”,柳公权就递过自己的大楷说:“老爷爷,你看我写得怎么样呀?” 老人接过来一看,只见写的是“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几个字。
老人心想这孩子太骄傲了,一定要给他一个小忠告,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好像我担子里的豆腐脑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有形没体,这样的字还值得在人前夸耀么?” 柳公权一听老人把自己的字说得一塌糊涂,生气地说:“周围的人都说我的字写得好,就你说不好!那你写几个好看的字让我看看啊!”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我是个粗人,写不好字。
可是,我却知道有这么一个人,人家用脚写的字比你好很多!如果你不信,那就到华原城北街自己开开眼界吧。
”小公权很不服气,非要去见识一下这位用脚写字的人。
第二天,他起了个大早赶往华原城。
一进城门,就看见在北街的一棵大槐树下挂着一个白布幌子,上面写着“字画汤”三个大字。
小公权看见树下围了许多人,便好奇地凑过去看。
只见一个没有胳膊、光着双脚的老人席地而坐,左脚压着纸,右脚夹着一支大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在写对联。
笔下的字龙飞凤舞,赢得了围观者的阵阵惊叹。
柳公权非常佩服,恳切地说:“老爷爷,我想跟您学习,请收下我吧!” 老人对柳公权说:“我从小就用脚写字。
”。
心正笔正的柳公权的故事

心正笔正的柳公权的故事柳公权啊,那可是唐朝大名鼎鼎的书法家。
这柳公权小时候就特别聪明伶俐,对书法那是痴迷得很呢。
他练字可勤奋了,就像着了魔一样,整天拿着笔在那写写画画。
有这么一回呢,小柳公权觉得自己的字写得已经很不错了,就有点小骄傲。
他拿着自己写的字跑到一个村里的老先生那儿,想让老先生夸夸他。
哪知道这老先生看了一眼,就慢悠悠地说:“娃呀,你这字写得就像那没筋骨的面条,软趴趴的,看着没劲儿啊。
”小柳公权一听,脸“唰”地就红了,就像个熟透的大苹果。
不过他可没灰心,反而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字写好。
从那以后,柳公权更加刻苦练字了。
他到处去看那些有名的书法作品,学习人家的笔法、结构啥的。
而且啊,他练字的时候那叫一个认真,一笔一划都像是在雕琢一件绝世珍宝。
柳公权长大之后,那字写得是相当厉害,好多人都想求他一幅字呢。
就连当时的皇帝唐穆宗都知道他的大名。
有一次,唐穆宗把柳公权召进宫里,就问他:“柳爱卿啊,你这字为啥写得这么好呢?”柳公权就恭恭敬敬地回答:“陛下,写字其实和做人是一个道理,心正才能笔正。
要是心里歪歪扭扭的,那字肯定也好看不到哪儿去。
”唐穆宗听了,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还有个事儿也特别能体现柳公权的“心正笔正”。
有个大官儿想让柳公权给他写个字,这个大官儿呢,平时为人不咋地,有点横行霸道的。
柳公权心里就不太乐意,可是又不好直接拒绝。
他就想了个法子,在写的时候故意把字写得规规矩矩、方方正正,但是又透着一股刚正不阿的劲儿,就好像在无声地告诉那个大官儿:“你呀,做人得像这字一样,端端正正的,别整天搞那些歪门邪道。
”那大官儿看了这字,虽然心里不太舒服,但也知道柳公权的意思,只能干瞪眼。
柳公权就这样,用他的字和他的心正笔正的态度,在书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字就像他的人一样,刚劲有力,挺拔端正,让后人敬仰不已。
柳公权简短小故事30字

柳公权简短小故事30字
摘要:
1.柳公权简介
2.柳公权小故事一:教导皇帝
3.柳公权小故事二:与颜真卿互敬
4.柳公权小故事三:平民百姓敬仰
正文:
柳公权,字诚悬,唐代著名书法家。
他的书法造诣极高,尤其擅长楷书,与颜真卿并称“颜筋柳骨”。
他的字迹端庄秀美,深受后人喜爱。
下面将介绍三个关于柳公权的小故事。
故事一:教导皇帝。
柳公权曾担任唐朝宰相,一次,皇帝问他:“朕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明君?”柳公权回答:“只需用心去爱民,做一个公正无私的君主。
”皇帝听后深受启发,从此更加关心国家百姓。
故事二:与颜真卿互敬。
柳公权与颜真卿都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两人相互敬佩。
一次,颜真卿请教柳公权:“如何才能提高书法水平?”柳公权告诉他:“熟能生巧,勤学苦练是提高书法的关键。
”颜真卿听后,更加努力地练习书法,两人的友谊也更加深厚。
故事三:平民百姓敬仰。
柳公权不仅在书法上有高深造诣,还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物。
当时,许多平民百姓都敬仰他,将他视为楷模。
有一个平民百姓曾这样称赞他:“柳公权是人中之龙,字中之美。
”
柳公权的一生,既在书法上取得了辉煌成就,又在为人处世方面树立了楷
模。
柳公权小故事

柳公权小故事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京兆府华原县(今陕西耀县)人,唐代大书法家。
任侍书数十年,因书见重,历仕数朝,位至太子少傅,封河东郡公,追赠太子太师。
柳公权的书法以楷书著称,初学王羲之,后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柳骨”的美誉。
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
传世名作有《玄秘塔碑》《神策军碑》《蒙诏帖》等。
步入仕途波澜不惊01生平趣事一年夏天,烈日当空,唐文宗和一些他喜爱的大学士,在大殿中以对联对诗消遣时光。
文宗以炎炎夏日为题,出了上联:“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
”大殿之中垂手而立的学士们相继对上下联,虽然大都工整对仗,但是缺乏意境,都不能使文宗满意,于是他扭过头来看着柳公权。
柳公权不紧不慢,对了一句:“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
”文宗终于会心一笑,称赞柳公权的对句:“辞清意足,不可多得!”柳公权以文宗本意延伸,巧妙运用“南来熏风”委婉地说明在这样的南来热风之中,只有文宗一人能从中感受到徐徐凉意,凸显了文宗不同于常人的一代帝王身份。
就这样文宗下旨要柳公权把这首诗题在大殿的墙壁之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公权的小故事
柳公权的小故事柳公权小时候字写得不好,常常受到老师和父亲的批评。
他虚心听取他们的教诲,经过一年的勤学苦练,他写的字进步很大,受到老师的表扬。
表扬的次数多了,柳公权也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了。
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写大楷比赛。
他很快地写好了一篇,满以为稳拿冠军,脸上露出得意洋洋的神色。
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
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看看去吧。
”
第二天,小公权起了个五更,独自去了华京城。
一进华京城,他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
他挤进人群,只见一个没胡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彩,写出的字比自己不知要好多少倍。
他冷静下来想想,觉得自己那么一点成绩真算不得什么。
小公权“扑通”一声跪在那位无臂老人面前,诚恳地说:“我
愿意拜您为师,请您告诉我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忙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巧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小公权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
“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
老人解释说:“这就是我写字的秘诀。
我用脚写字,已经练了50多个年头。
我磨墨练字用完八大缸水,每天写完字就在半亩大的池塘里洗砚,池水都染黑了。
可是天外有天,山外有山,我的字还差得远呢!”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
他搜集了许多古代书法家的字,反复琢磨,吸取各家的长处。
他经常登门拜访当时的书法名家,向他们虚心求教。
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
经过苦练,柳公权终于成为我国著名书法家。
有关柳公权练字的故事柳公权( 778-865年 ),是唐朝最后一位著名书法家,字诚悬,汉族,唐朝河东郡(今山西永济)人,大书法家。
柳公权封河东郡公,后亦称“柳河东”。
公权是颜真卿的后继者,后世以“颜柳”并称,成为历代书法楷模。
官至太子少师,故世称“柳少师”。
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认为颜真卿,欧阳询的字最好,便吸取了颜,欧之长,自成一体。
柳公权拜师“脚书老人”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十二岁即能读诗写文章,并写得一手好字,被称为神童,因此他渐渐骄傲起来。
一天,柳公权和小伙伴树下写字碗,这时过来一位卖豆脑的
老人,柳公权得意地拿着自己写的字,对老人说:“老爷爷,你看我写得棒不棒?”老人说:“这字写得就像我的豆腐脑一样,软塌塌的,没有筋骨”。
柳公权很不服气,硬要老人写个字看看。
老人说:“我写不好字,可有人用脚都比你用手写得好,不信你明天进城去看看。
”
第二天,柳公权来到县城,一进城门就见北街的大槐树上挂了一个幌子,上书“字画汤”三个大字,树下围了许多人。
只见一个没有双臂的黑瘦老者,光着双脚,坐在地上,用左脚压住铺在地上的纸,右脚夹着笔写对联,写得非常好。
柳公权看了既惭愧,又敬佩,要拜他为师,并请教他写字有什么秘诀。
这个老人才用脚提笔写道:“写完八缸水,染黑一池水,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说:“我生来没有手,用脚写了50多年,现在还差得远呢!”柳公权听了,很有感触,从此发奋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大书法家。
后人评价:宋代朱长文《墨池编》说:“公权正书及行楷,皆妙品之最,草不夫能。
其法出于颜,而加以遒劲丰润,自名家。
”《旧唐书》讲:“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书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
当时公卿大臣家碑版,不得公权手书者,人以为不孝。
外夷入贡,皆别署货币,曰此购柳书。
”
我从柳公权的故事中深深地感悟到一个人要想练好字必须下苦功夫。
不能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
而且要不断地学习别人的好处,结合自己的不足来写好字。
还不能骄傲,要谦虚的向写字好的人多学习。
柳公权诚悬笔谏的故事唐朝的楷书大家柳公权为人刚毅正直,曾用书法来善意规劝当时的皇帝。
有一次,唐穆宗向柳公
权请教书法,问道:“你的字写得这么好,有什么方法吗?”柳公权回答道:“写字,先要握正笔。
用笔的诀窍在于心,只有心正了,笔才能正啊。
”唐穆宗听后,知道柳公权是想用书法来规劝自己要做正人明君。
因为柳公权字诚悬,所以这个故事就被称为“诚悬笔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