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划线部分整理篇
古代文学超详细整理笔记

此章重点记忆《诗经》《屈原》神话(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最早的叙事文学)神话,简单讲,即关于神异形象的故事。
上古神话,本质上来说则是原始人类基于生存需要和幼稚思维,对于自然、自身和社会想象出来的种种呈现和描述。
马克思概括为“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1、《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
神话“夸父逐日” “精卫填海”等就保存在此书中。
2、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①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事实上成为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主流。
神话富于情感、形象、想象的特征,也极大地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
②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如庄子散文,《西游记》等。
书面散文1、甲骨文:前辞(某时某地某人占卜)命辞(问占卜何事)占辞(观察卜兆后的判断)验辞(追记事件以验证卜事灵验与否)2、《易经》:中国儒家典籍,六经之一,原名《易》《周易》,汉代人称为《易经》。
《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
《易经》指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爻yao辞而言。
历史散文主要记载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事件以及统治者,谋臣策士的言论等。
历史散文的发展分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以《尚书》《春秋》为代表。
第二阶段:以《左传》《国语》为代表。
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
1、《尚书》: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又称《书》。
尚书就是上古的史书,主要记载商,周两代统治者的讲话记录,是我国第一部真正的散文总集。
2、《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继代史,鲁国史官记录了从鲁隐公到鲁哀公时期的大事,并按春夏秋冬四季分类,故名为春秋。
3、《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叙事之最”。
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文学考研中国古代文学重点考点全面整理

文学考研中国古代文学重点考点全面整理中国古代文学重点考点全面整理一、古代文学概述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以及对后世文化的影响都是考研中常见的考点。
二、先秦时期1.《诗经》:是中国现有最早的诗歌总集,包括风、雅、颂三个部分,代表了先秦时期诗歌的发展水平。
2.《楚辞》:属于汉乐府体的文学作品,以抒发士人的痛苦、思乡情结为主题,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
三、两汉时期1.《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门徒言行的著作,其内容涵盖了道德伦理、政治原则、教育思想等多个方面。
2.《汉赋》:是以描写景物和抒发情感为主要特征的文学形式,对后世赋文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1.《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时期社会风俗和人物轶事的杂著,以清新的文体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革。
2.《文选》:是南朝刘义庆编纂的一部文集,收录了魏晋时期众多文人的作品,对后世文学评论与研究具有重要影响。
五、唐代文学1.《长恨歌》:是唐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以浓厚的爱情色彩展示了作者对建造大明宫的热情和对背井离乡的思念之情。
2.杜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作以抒发士人之痛苦与社会不公为主题,真实反映了唐朝社会动荡的现实。
3.白居易:唐代文学家,以其诗作的清新明快和豪放洒脱的风格而闻名。
六、宋代文学1.《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情的意境深受后世文人的推崇。
2.苏东坡:宋代文学家,他的诗词豪放洒脱,文笔风趣幽默,被后人尊称为“文学巨匠”。
七、元明清时期1.元曲:是元代的一种戏剧体裁,以“忠、孝、廉、义”为主题,具有浓重的民族特色。
2.明代小说:明代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重要阶段,以《水浒传》、《红楼梦》等代表作为主要考点。
3.清代诗词:清代以古文运动为特征,尊崇古人经典,注重骈文,代表诗人有袁枚、纳兰性德等。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学形式、思想内容等方面留下了丰富多样的遗产。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内容笔记整理(部分) (2)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部分)初唐部分唐诗繁荣的原因:内因(文学自身的因素):1、诗歌传统到汉魏古诗、乐府直到南北朝新体诗的萌芽,中国诗歌已经走过一千多年的历程,各种题材、风格、体式基本都已经出现,有的已经接近成熟;2、南北朝文学的成就对唐诗的繁荣有积极的作用,即唐诗对南北朝文学成就的继承与发展。
外部:1、社会经济因素,唐朝国力强盛,经济十分繁荣;2、思想文化因素,儒释道三家并存而且兼取其长,三家思想的碰撞与融合为唐诗的繁荣提供了思想基础;3、社会风气与生活方式,唐朝以诗取仕;4、其他因素,党争,贬谪等。
杨炯诗歌成就及其特点:杨炯诗才出众,擅长五律,尤以写边塞战争诗作最为上乘,诗中洋溢着为国立功的战斗豪情,气势雄放,风格豪壮。
其他唱和、纪游之作则未脱尽绮艳之风。
四杰的价值与地位:1、具有改革绮艳诗风的自觉意识,并有明确的审美追求;2、开拓了诗歌视野和题材;3、昂扬的诗歌感情基调;4、对歌行与五律两种体式的探索,也为唐诗在体制上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吴中四士:初唐诗人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
五姓七家:太原王、范阳卢、荥阳郑、清河博陵二崔、陇西赵郡二李。
律诗体制的发展过程:1、永明体: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所形成的诗体。
其特点是强调声律,对近体诗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其诗又名“新体诗”。
2、初唐:唐太宗、唐中宗及武后时期的宫廷文人多身居高位,亲近皇帝。
他们所创作的诗歌主要内容有谏规、应致、颂美、娱乐等。
内容多为台阁文学,主要成就在于发展了声律学,使律诗走向定型。
如上官仪总结六对、八对,虽较繁琐,但对于规范律诗对仗探索其内在规律有一定贡献。
3、文章四友及四杰:四友以杜审言为代表,五、七律诗及排律、绝句创作杰出。
四杰分别在五律和歌行两方面有建树。
4、沈宋:沈宋完善了诗歌音律法则:即“回忌声病,约句准篇”,要求诗歌创作遵守粘对规则为声律格式,使律诗进一步定型规范化并得到时人认可。
盛唐部分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1.诗中有画:王维的诗歌充满了诗情画意,具有色彩美、布局美、意境美。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整理(前半部分)一、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
10、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1、沈宋:指初唐武后时期著名的宫延诗人沈全期和宋之问。
12、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
13、张王乐府:指张籍、王建所写的乐府诗。
14、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
15、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
16、南唐二主:指五代时南唐的两个皇帝,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
17、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
18、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19、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
20、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
21、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8、曹操是建安文坛的领袖,开风气之先,影响一代诗风。
9、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
10、陶渊明: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人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进行诗歌创作。
11、鲍照:是南朝刘宋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其乐府诗对唐代诗人有很大影响。
12、王维是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作家。
13、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14、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15、岑参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
16、白居易是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代表。
17、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18、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的著名诗人。
19、欧阳修是北宋诗人革新运动的领袖。
20、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21、苏拭是宋代文艺创作成就最为全面的一位作家,豪放词派的创始人。
22、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
23、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24、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难得的女作家、女词人。
25、关汉卿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
26、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
元代文学整理

古代文学(元代部分)名词解释1.说话四家小说、说经、讲史、合声(生)。
小说,以讲烟粉、灵怪、传奇、公案等故事为主。
说经,即演说佛书。
讲史,说前代兴废争战之事。
合声,以演出者的敏捷见长,如“指物题咏,应命辄成”之类。
2.讲史话本宋元的讲史话本,又称“平话”。
现存宋编元刊或元人新编的讲史话本,大多标名“平话”,如《三国志平话》、《武王伐纣平话》等。
“平话”的含义,盖指以平常口语讲述而不加弹唱;作品间或穿插诗词,也只用于念诵,不施于歌唱。
另外,称之为“平”,当是强调讲史话本虽脱胎于史书,而语言风格却摆脱艰深的文言而趋于平易。
3.《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取经诗话》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名卷分若干段,数量不等,凡17段。
每段均有标题;其末尾必有诗一首或二、三首,总括该段故事内容,揭示佛法无边、信佛则逢凶化吉的宗旨。
就“诗”与“话”的关系看,“话”是主体,演说蕴含佛理的故事;“诗”是一种辅助手段,便于听众或读者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取经诗话》叙述唐僧一行六人,往西天求请大乘佛法。
取经队伍由六人增至七人,但除唐僧、猴行者外,其馀诸人并无名姓称谓。
猴行者神通广大,已成为故事的主角。
各段故事有详有略,其中不乏精彩的片段。
《取经诗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说经话本的风貌,也反映出中土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交流、融会的情况。
4.诸宫调诸宫调是一种说唱文学,是相对于有限用一个宫调的说唱形式而言,其中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串接而成,其间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叙述有人物、情节的长篇故事。
而每种宫调,则由若干曲牌联成短套,套曲少则一二首,多则十多首。
南方的诸宫调主要以笛子伴奏,北方的诸宫调多以琵琶和筝伴奏,故北诸宫调也称“搊弹词”,某些作品还冠以“弦索”字样,以示其有别于南诸宫调的特点。
主要流行于宋金时期。
5.元曲四大家指元代杂剧和散曲作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简称“关白马郑”(出自周德清《中原音韵》)。
关汉卿杂剧内容丰富,揭露黑暗,歌颂斗争和历史英雄,个性鲜明,结构巧妙,语言本色,风格激越奔放。
古代文学史考点整理之简答题部分

古代文学史考点整理之简答题部分1、魏晋文的自觉的标志和表现答案一:课堂笔记版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來,成为一个独立的门类◇南朝宋立四学,文学与儒、玄、史学并立;范晔《后汉书》单列《文苑列传》;文、笔之分2)、探寻文学自身特点的文学批評的兴起与文学理论的繁荣◇从人物才性智德品评到人物审美品评到文艺批评◇文学批评论著大量涌现:(魏)曹丕《典论•论文》、(西西晋)陆机《文赋》、(梁)刘勰《文心雕龙》、(梁)钟嵘《诗品》等◇体现一定文学思想的文学总集的出现:(梁)萧统《文选》、(陈)徐陵《玉台新咏》◇努力探寻文学自身的特点,涉及到了文学的地位与价值、文学本身的分类及文体特点、文学创作的內部规律、文学风格特征及其与作家才性的关系、文学创作时代的关系,以及文学的的原则、方法、态度等问题。
3)、文体意识的突出及文体的大发展◇陆机《文赋》将文体分为十类:“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
……”◇《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系统而细致的区分◇创作中体裁的发展与丰富:五言古诗、七言歌行、新体诗、骈文、骈赋、志人志怪小说4)、对文学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对技巧和形式美、音韵美的重视,体现了视文学为语言艺术的艺术自觉◇声律、对偶、用事、丽辞、比兴、夸饰5)、文学创作由言志走向缘情,从政教文学向性情文学、文人文学发展,趋于个人性情化;文学主题的创新与人的主题的突出,文学题材、风貌的不断新变◇文人文学传统正式形成,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从东晋“玄言玄理”到刘宋“山水清音”、从齐梁“新体”再到梁陈宫体的文学风貌的不断新变◇山水题材、田园题材、游仙题材、宫廷题材、边塞题材都出现6)、文人集团活跃,作家队伍呈群体涌现的态势◇曹魏时邺下文人集团、正始时“竹林七贤”、西晋时“二十四友”、东晋时以王羲之、谢安为中心的文学交游、齐“竟陵八友”、梁萧纲为中心的文人集团等。
答案二:教材整理版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通关宝典(全科讲义电子版)

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课--中国古代史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代码:00539)知识点切片注1:下划线部分——重点记忆注2:每章开头的知识结构图非常有利备考第五编宋代文学北宋文学内容包括第一章到第五章知识结构图1.宋初古文运动的先驱:柳开、穆修2.王禹偁白体;杨亿的西昆体;林逋的晚唐体3.晏殊《珠玉词》一北宋初期 4.诗文革新运动领袖欧阳修(文、诗、词)5.开创宋诗风格的大家梅尧臣与苏舜钦6.王安石的诗文(诗:王荆公体)7.首开文章“义法”的人物是曾巩文:雄辩恣肆1苏轼诗:前、后期;创作特色词:以诗为词;词风豪放旷达北宋文学二北宋中期 2.黄庭坚(山谷诗):以学问为诗,黄诗格律森严3.江西诗派:陈师道(后山诗)、陈与义(简斋诗)4.柳永的慢词5.秦观的婉约词1周邦彦的清真词三北宋后期 2.李清照(易安体)词:前、后期3.朱敦儒(朱希真体或樵歌体)第一章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一、柳开、穆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柳开在宋初自觉地以恢复韩、柳古文的传统为己任,反对五代浮艳文风,标举文统和道统,主张文道合一,有鼓吹复古、倡导质朴文风的筚路蓝缕之功(名词解释):西昆体:1、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2、“西昆”因创始人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 3、西昆诗派特点:重形式,轻内容。
写法上仿效李商隐的同题之作。
诗风典雅而华丽。
以学问为诗。
4、西昆诗派对宋诗的发展影响很大,尤其是宋代的江西诗派王禹偁(白体诗)的诗歌创作成就:早年与一般文人一样喜爱白居易的诗,但侧重于学白居易的闲适唱和诗;贬官商州以后,他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的作品,学习白居易“惟歌生民病”的讽谕诗,更进而学习杜甫,所谓“本以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
王禹偁兼擅各种文体,而以诗歌较为著名,他的五、七言古诗有意效法白居易的平易诗风,其近体诗、绝句则不乏平淡清远的格调。
如《村行》:在文的方面,王禹偁既能写古文,又是四六文的高手,但他尤致力于倡导古文,改变五代以来的雕绘习气,始为古雅简淡之作。
中国古代文学史 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1.文学的起源:劳动说,游戏说,宗教说2.没有文字的传说文学:原始歌谣,古代神话{远古歌谣he 神话,称之为传说时期的文字}3.远古歌谣:诗乐舞三位一体4.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夏商时代he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着《》有受教育的权力,文化为贵族所垄断。
随着贵族阶段的衰落,于是民间聚众讲学之风应运而生,文化知识也由贵族转移到式的手里。
5.先秦文化大致可以划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
夏商:巫史文化西周春秋:礼乐文化战国:多种文化同时兴起6.诸子十家:西汉初,司马谈曾把诸子百家总括为:阴阳家,墨,道,儒,名,法等六家。
西汉末,刘歆与于六家之外增加了:纵横,杂,农,小说四家第一章上古神话1.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是通过对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学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具有的特征:现实性,幻想性,不自觉性(神话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如西游记不是神话,它是作者自觉地创造,是神魔小说2.中国神话和西方神话的不同中国神话记载零散,记载在不同的书籍上;西方神话有固定的故事集3.《山海经》最具有神话价值的著作,《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其内容驳杂,出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有地理,历史,医学等方面的资料。
4.上古神话的分类:创世神话---盘古开天地始祖神话:女娲补天,女娲造人洪水神话:鲧禹治水战争神话:黄帝战蚩尤5.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①以己观物,以己感物②具体,形象③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④象征性和隐喻性6.上古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深重的忧患意识,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体现先民们的反抗精神7.影响: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或直接载录,或利用神话情节和神话形象再创造;直接影响文学的创造思维方式,表现手法,效果等。
第二章诗经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原名《诗》或称诗三百,总共有305篇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元明清杂剧1. 根据元人钟嗣成《录鬼簿》,元末明初人贾仲明《录鬼簿续编》,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等资料可知,元代一百余年,出现了两百多为杂剧家,其作品名目可考者计有六百本左右,元杂剧剧本流传至今者计有160余种。
2. 元杂剧的前期,大抵是指从金朝灭亡至元成宗大德年间。
这是元杂剧的鼎盛时期。
大都(今北京)是前期杂剧创作的中心,剧作家也主要是北方人。
元杂剧前期大家纷出,佳作叠现。
产生出了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杰出的戏剧家王实甫、马致远、白朴,著名的杂剧作家高文秀、杨显之、纪君祥、石君宝等。
他们创作出了《窦娥冤》、《救风尘》、《西厢记》、《汉宫秋》、《梧桐雨》、《墙头马上》、《李逵负荆》、《赵氏孤儿》等等优秀的剧作。
3.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云:“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样之《赵氏孤儿》。
剧中虽有恶人交嶙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4. 元代水浒戏存目有二十余种,李逵是元代水浒戏中最重要的脚色,半数以上的水浒戏是以他为主人公的。
现传有康进之《李逵负荆》、高文秀《双献功》等六、七种。
5. 元杂剧的后期著名剧作家有郑光祖、乔吉、宫天挺、秦简夫等,优秀作品有《倩女离魂》、《两世姻缘》等。
6. (明代中后期杂剧) 此期的杂剧创作题材不断拓展,思想渐次深化,抒写文人愤懑不平的抒情剧、嘲弄世态人情的讽刺剧、歌颂以情反理的爱情剧成为剧坛主流,都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
有康海的《中山狼》、《王兰卿》,王九思的《杜甫游春》、《中山狼院本》,徐渭的《四声猿》。
7.(清代杂剧) ,杨朝观《吟风阁杂剧》较有特色。
8.吴伟业和尤侗都是文人化剧作家的代表,他们多以创作诗词的传统思维模式创作戏曲,多借古代的历史故事抒发内心的情感,这就给他们的作品带来主观化和案头化的创作倾向。
吴伟业写有传奇《秣陵春》和杂剧《临春阁》、《通天台》.9.尤侗的剧作是家国之痛较淡,身世之感尤深。
他著有传奇《钧天乐》和杂剧《读离骚》、《吊琵琶》、《桃花源》、《黑白卫》、《清平调》,合称《西堂乐府》。
第二讲:南戏与传奇1.《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是早期的南戏剧本集,即《张协状元》、《小孙屠》、《宦门子弟错立身》。
其中《张协状元》被公认为南宋作品.2.元末明初出现的著名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被称为“四大传奇”,简称荆、刘、拜、杀。
3.《琵琶记》被称为“南戏之祖”,代表了南戏创作的最高成就。
4.传奇在民间继续得到发展,一个突出表象就是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这四大声腔于入明后广为流传,形成了明初传奇的一大景观。
5.《宝剑记》、《浣沙记》、《鸣凤记》三大传奇先后问世,这是明代中期(嘉靖年间)传奇创作转变最为显著的表征。
6.从万历年间开始,明代传奇创作进入了蓬勃发展的繁荣期,曲论著作的蔚然可观。
沈璟的《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吕天成的《曲品》、王骥德的《曲律》等,都是此期重要的戏曲理论专著和曲谱著作。
7.汤显祖的戏剧作品除早年的未完之作《紫箫记》外,主要是《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四部传奇,因为都写有神灵感梦的情节,故合称“”,又因为汤显祖在临川居所的堂名为玉茗堂,故又称“玉茗堂四梦”。
8.清初传奇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剧作家,以李渔为代表的娱乐派剧作家,《长生殿》和《桃花扇》代表了古典戏曲创作的两座高峰,堪称传奇剧本中的双璧,他们也享有了“南洪北孔”的美誉。
李渔《闲情偶寄》是中国戏曲理论史上里程碑式著作。
9.李玉(苏州派的的领袖)的剧作可以明亡为界分为前后期。
前期作品以描写人情世态为主要内容,最负盛名的是崇祯年间刊刻的《一笠庵四种曲》,亦即《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合称“一人永占”。
后期作品较多的是描写历史上的政治斗争事件或直接从明末苏州的现实生活中取材,代表作有《千钟禄》(又名《千忠戮》)、《万里缘》等,其中《清忠谱》成就最高。
第三讲:章回体小说1.除嘉庆间文言长篇屠绅《蟫史》与骈体长篇陈球《燕山外史》等外,章回体小说基本上都是白话小说。
2.(明代章回体小说的划分)按题材可以划分为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幻想、世情小说等,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
3.《水浒传》所创造的英雄传奇的体式,为后世的同类小说提供了模本;它的续书极有特色,主要有陈忱的《水浒后传》、天花藏主人的《后水浒传》和俞万春的《结水浒传》(《荡寇志》)。
4.《四游记》。
包括吴元泰撰的《东游记》(主要叙述八仙得道成仙的故事,是八仙故事的集大成者)、余象斗编的《南游记》(主要写华光寻母的故事)、《北游记》(主要写真武祖师斩妖降魔、修行成道的故事)以及杨致和编的《西游记》(一般认为是由吴承恩的《西游记》删节改编而成),除《西游记》以外,其他三书都是由民间流传的宗教故事演化而成的神魔小说。
5.清代中期的长篇巨制空前繁荣,产生了《儒林外史》和《红楼梦》两部经典性的名著,同时也造成了古代小说发展难乎为继的局面。
6.李绿园的《歧路灯》在世情中论教育,李汝珍的《镜花缘》于讽世中显才艺,夏敬渠的《野叟曝言》把治国安邦的英雄业绩、娇妻美妾的儿女柔情与经史子集的才学炫耀混在一起,李百川的《绿野仙踪》则集历史、神魔、侠义、世情于一身,都显示出古代小说的题材类型在新的历史语境中的衍变趋向。
7.(才子佳人小说)代表作品有荑秋散人的《玉娇梨》(亦称《双美奇缘》)、《平山冷燕》,名教中人的《好逑传》(亦称《侠义风月传》)。
8.钱采的《说岳全传》由于直接反映南宋王朝对金兵的反抗战争,故在表现爱国主义和民族思想方面较《水浒后传》更为明显、集中、突出。
小说全书八十回,乾隆年间曾列为禁书而被焚毁。
9.《醒世姻缘传》,原名《恶姻缘》,题“西周生辑著”,是继《金瓶梅》之后又一部个人独创的长篇世情小说。
10.《红楼梦》的版本:《红楼梦》的版本大致分为两个系统。
一是80回抄本系统,此系统的版本大都题名《石头记》,大都有署名脂砚斋、畸笏叟等人的评语,故习惯上称之为“脂评本”或“脂本”。
二是120回刻本系统,此系统的版本题名《红楼梦》,后四十回由高鹗续补而成,并由程伟元以萃文书屋的名义两次刊行,故一般称为“程高本”或“程本”。
第四讲:明清中短篇小说1.明初,瞿佑作《剪灯新话》以艳语叙写烟粉、灵怪故事,引起一些文人纷纷仿效,先后有李祯的《剪灯馀话》、赵弼的《效颦集》等,乃至遭到朝廷禁止。
明嘉靖以后,文禁渐开,又有邵景詹作《觅灯因话》,宋懋澄作《九籥别集》等。
2.宋元话本一般以单篇手抄本形式流传,入明后由于商业目的以及印刷术的发展,开始结集出版,对白话小说的汇集、刊印,最早有嘉靖年间洪楩编撰的《清平山堂话本》,共60种。
3.崇祯年间有凌濛初编著的“二拍”,是我国最早的个人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开创了文人拟话本专集的先例。
4.大批拟话本专集出现以后,为了便于流传,明末清初陆续出现了很多的小说选集,其中以抱瓮老人所编的《今古奇观》选得较好,影响也最大。
内选“三言”小说29篇,“二拍”小说11篇。
5.“三言”为冯梦龙所辑。
每“言”各收拟话本40篇,共120篇。
6.“二拍”每集各40篇,共收作品80篇。
内中一篇重复,“二刻”末一篇是杂剧剧本,实际上收拟话本78篇。
7.清初的白话短篇小说是明末短篇小说的余绪,有李渔的短篇小说集《无声戏》(含12篇)《连城壁》(含16篇)《十二楼》(含12篇)8.清代前期,产生有文言小说巨著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此外,其他单篇作品亦日益增多,大都收录于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中。
9.模仿魏晋志怪之作,志在抗衡翻新《聊斋志异》,有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袁枚的《子不语》等。
第五讲:元明清诗歌1.刘因是元初北方诗人中最有成就的作家,其诗作诸体皆备,各有佳篇,七古深受韩愈、李贺的影响,想象奇特,豪宕苍劲;七律颇有元好问之遗风,气骨超迈,沉郁雄浑;晚年创作了大量的“和陶诗”,意境深远,清新淡雅。
其创作首开元诗宗唐之风,亦开元代理学家诗文创作之先河。
代表作品有《渡白沟》、《观梅有感》等。
2.赵孟頫的归附元朝,意味着当时分裂已久的南北诗坛的交融和统一,自辽金承袭而来的北方诗风为之一变。
他的诗歌创作不离宗唐得古之路,古体接踵魏晋,近体推尊唐人。
其诗圆润流转,清邃奇逸,诗情馥郁,语言明净,七律尤为出色,以清丽委婉见长。
代表作品是《岳鄂王墓》。
3.明代许多文人学习唐诗的模范选本高秉的《唐诗品汇》,也是根据元人杨士弘的《唐音》加以扩充发展的。
4.元仁宗延年间,终于推出虞、杨、范、揭为四大家,独领元诗风骚。
四家诗均课讲法度,求工炼,以典雅精切,歌咏承平见长,虽齐名延间,但各有特色,时人以“唐临晋晋帖”喻范,“百战健儿”喻杨,“三日新妇”喻揭。
虞集诗则喻为“汉庭老吏”。
5.高启在当时被推为“海内诗宗”,在那些抒发个人情怀的作品中,有些诗歌直接表达了诗人自己的生活志趣与精神境界,流露出较为强烈的个人主体意识,如《青丘子歌》。
6.(清代诗歌)遗民诗人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启蒙思想家及屈大均、吴嘉纪等为代表,共同特征是作家本人都具有坚贞的民族气节,都参加了抗清的武装斗争。
7.由明仕清的诗坛名流以钱谦益、吴伟业和龚鼎孳为代表,人称“江左三大家”。
8.屈大均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是清初遗民中年辈较晚的诗人。
9.郑燮、黄景仁等在乾嘉诗坛上,吟唱盛世悲歌,可视为性灵派的外围。
第六讲:明清散文1.宋濂,景濂,号潜溪。
至正二十年(1360年),被朱元璋召至南京。
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
明立国之后任元史总裁,被朱元璋尊为“开国文之首”。
2.刘基的散文思想意义明显,特别是元末辞官归里,隐退青田所作的《郁离子》,“矫元室之弊,有激而言也”。
(《徐一夔《郁离子》》),借寓言的形式以十八章一百九十五篇的内容,对黑暗动荡的社会现实进行揭露,对民生疾苦表示同情,对封建暴政,对封建统治者的罪恶进行了大胆的抨击,有不少佳篇。
3.嘉靖间,继承南宋以来推尊韩柳欧曾王苏古文的既成传统,作为前后七子的反对派而出现的,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因为他们更自觉地提倡唐宋古文,所以被称为“唐宋派”。
4.万历间,继续起来猛烈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有以公安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为代表的“公安派”,时称三袁,宏道最著名。
5.唐顺之选八大家古文入《文编》,茅坤则编选《八大家文钞》164卷,与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对抗,“其书盛行海内”,扩大了唐宋古文的影响(《明史·茅坤传》)。
6.唐宋派的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其中归有光最为著名。
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其散文也被誉为“明文第一”。
7.张岱(1579-1589年),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今浙江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