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古代文学史(考试重点)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史》考试重点、高频题型 (14)

《古代文学史》考试重点、高频题型 (14)

一、选择题常考重难点1.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四大悲剧《窦娥冤》《梧桐雨》《汉宫秋》《赵氏孤儿》;四大爱情剧《西厢记》《拜月亭》《墙头马上》《倩女离魂》。

五大历史剧《汉宫秋》《梧桐雨》《赵氏孤儿》《单刀会》《渑池会》。

2. 元杂剧剧本由折、楔子和题目、正名组成,其主体部分是折和楔子,元杂剧以折为单位3. 郑廷玉以其讽刺喜剧《看钱奴》在元初剧坛和中国戏曲史上享有盛誉。

4. 白朴:《裴少俊墙头马上》、《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

5. 《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是白朴的代表作。

6. 马致远:《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粱梦》(与花李郎等合撰)、《西华山陈挎高卧》。

马致远以神仙道化剧著称,他的神仙道化剧,以劝人出家归隐、寻找脱离红尘的世外仙境为主旨。

《西华山陈抟高卧》,是元代神仙道化剧的代表作之一。

7. 郑廷玉,今存杂剧5种:《看钱奴》、《忍字记》、《金凤钗》、《后庭花》、《疏者下船》。

8. 郑光祖,《倩女离魂》是其代表作。

9. 乔吉同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王实甫并列,号称“元曲六大家”。

10. 《东堂老》是秦简夫杂剧的代表作。

11. 王实甫:由金入元,擅长写儿女风情戏,创作杂剧14种,仅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

12. 李好古《张生煮海》:演述书生与龙女的婚恋故事,现实的虚幻,具有神仙道化剧的出世倾向。

13. 王和卿作品风格“滑稽挑达”。

二、名词解释常考重难点14.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多为金入元的文人。

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三、简答论述常考重难点15. 简述白朴历史剧《梧桐雨》的创作特色和寓意。

袁行霈古代文学史考试重点

袁行霈古代文学史考试重点

袁行霈古代文学史考试重点1.神话的保存中国古代文献中,除了《山海经》等书中记载神话比较集中之外,其余则散见于《楚辞》。

《庄子》,《淮南子》,《列子》等。

2.神话类型一、创世神话中国古代的创世神话,以盘古故事最为著名:二、始祖神话女娲补天女娲抟黄土作人三、洪水神话鲧禹治水(洪水神话集中反映了先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的智慧)。

四、战争神话黄帝擒蚩尤五、发明创造神话夸父逐日3.诗经的编辑“献诗”说: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则是有史籍可考的。

“采诗”说:汉代人认为周代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诗,献于朝廷以了解民情。

这种说法是否确切,颇有争论。

“删诗”说:汉人认为公卿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都经过孔子的删定。

但早在孔子的时代,已有与今本《诗经》相近的“诗三百篇”的存在。

所以,说《诗经》由他删选而成,则是不可信的。

4.汉代的今文诗和古文诗《诗经》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

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

三家诗兴盛一时。

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

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仅存“毛诗”,流传至今。

5.《诗经》的总体特征写实性。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诗经》的现实精神,在国风和“二雅”中,表现尤其突出。

大雅中的周族史诗,真实地再现了周民族的发生发展史,而在周道既衰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大小雅中的怨刺诗,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的强烈关注,充满忧患意识和干预政治的热情。

身处乱世的诗人真实,具体,深刻地记录下了当时腐朽、黑暗、世衰人怨的社会现实。

特别是“饥者歌其食,劳着歌其事”的现实主义传统及讽喻精神,是写实文学的开端,如《七月》,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人民生活以及阶级关系的真实情况。

6.风雅颂(解释,分类,简述要详细)《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

中国古代文学史考试重点上

中国古代文学史考试重点上

1.神话以故事的形式变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

神话的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神话按内容分为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2.《山海经》最初名为《山海图》,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也是最有神话学价值的文献。

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诗经的内容包括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事、燕飨、怨刺、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等。

《诗经》的艺术成就:⑴“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

⑵赋、比、兴的创作手法。

⑶复沓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

⑷语言上丰富、生动、简练、形象。

4.“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毂梁传》。

5.《左传》艺术成就⑴叙述性①叙事散文内容更加完整,情节更生动、曲折。

②叙事手法灵活多样。

③更加注重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

④故事更具有戏剧性。

⑵人物塑造使用闪现型、累积型,用人物的行动、对话表现人物,极少使用外貌心理描写。

⑶叙事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准确生动,富于色彩。

⑷战争描写非常成功。

①重点于揭示战争的前因后果及过程。

②注重细节描写,在叙事生动、人物刻画方面具有文学意义。

6.《国语》是一部国别史。

7.《论语》是语录体,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

8.《孟子》散文艺术成就:⑴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特征。

(完整版)自考《古代文学史一》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自考《古代文学史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编先秦文学(考试比重25%)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尚书尧典》: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原始歌舞是初民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庆祝、祭典活动本身。

《周易》的筮辞可以看到原始歌谣的影像。

原始歌舞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

《蜡词》是冬令蜡祭时的祝词。

神话:关于神的故事。

基本特征:想象或幻想。

远古人类对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说明。

反映远古人类解释征服自然的愿望。

神话是人类没有能力符合实际的解释自然社会现象的产物。

神话与传说的区别:神话产生比传说早,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神话具有明显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有人间的行为准则。

神话的产生:劳动起源说、宗教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神话伴随初民的劳动生活产生。

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宗教起源说: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

万物有灵的观念。

原始宗教意识的产生。

我国神话:女娲、羿、鲧、禹、黄帝我国神话的特征:1.围绕人的生存这个主题。

2.其中的英雄人物斗志激扬、能力神异,有英雄气概。

对人生积极进取、昂扬向上。

3.情感浓烈,形象鲜明,想象力丰富。

4.神话是一种集体创作。

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开创为人生的主题,成为我国文学发展主流。

神话富于情感、形象、想象的特征也影响后世文学并成为后世文学的题材源泉。

第二章《诗经》《诗经》: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原本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后尊为“经”。

2.收录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

3.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诗经》的收集和编定:采诗、献诗、孔子删诗汉代学者的“采诗”说法: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班固《汉书食货志》)献诗:瞽献曲,史献书。

(《国语周语上》)最早提出“孔子删诗”的说法是司马迁。

《诗经》分类:风、雅、颂最早明确在分类意义上指谓《诗经》的风、雅、颂是战国末期的荀子。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名词解释和诗歌鉴赏)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名词解释和诗歌鉴赏)

名词解释(4个)1.古文运动:唐贞元元和年间,在韩愈的倡导下及柳宗元的支持下,出现了影响广泛的古代散文文体,史称古文运动。

意在恢复先秦两汉以散文单句为特征的散文,推动散文的核心和发展,实质上是一次在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诸方面都进行变革的散文革新运动.2. 唐传奇:唐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通称,因内容多传述奇闻异事,故称。

唐传奇艺术构思奇异新颖,寓于变化,叙述事件简洁明快,人物对话生动传神,词汇丰富,句式多变。

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3.变文:唐代兴起的一种说唱文学,内容原为佛经故事后范围扩大,包括历史故事,变文的“变”的变是变更了佛经的文本成为俗讲的意思,“文”的体制是散文和韵文相连接,代表作品有伍子胥的《伍子胥变文》。

4。

郊寒岛瘦:指中唐代著名诗人孟郊、贾岛。

二人都以苦吟诗著称,因其平生遭际大体相当,诗风相似,被后世并称为“郊寒岛瘦".郊、岛之诗风格清奇悲凄,幽峭枯寂,格局狭隘窄小,破碎迫促,且讲究苦吟推敲,锤字炼句,往往给人以寒瘦窘迫之感。

5.“沉郁顿挫":杜甫诗歌最具有特征性的艺术风格。

所谓“沉郁",主要指思想感情的博大深厚、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指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幻等。

“沉郁顿挫”概括了杜诗在思想内容方面的深广和表达上的波澜起伏的特点。

6。

新乐府运动:指中唐时期,兴起的一场诗歌运动。

自命新题,抒写实事,以白居易和元稹为主要诗人,用乐府诗形式进行创作、都提倡以现实和事实题材入诗,主要运用写实、比兴和讽喻的手法,重视诗歌的社会地位,也重视表达和语言的浅显通俗,这一运动的最高要求是把艺术写实和政教公立结合在一起。

7.上官体:是唐代诗歌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诗歌风格称号。

指唐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以绮错婉媚,讲究技巧、追求对仗工整,音韵协和,但音韵内容狭窄,他的诗被争相效仿,称上官体。

8.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

《古代文学史》考试重点、高频题型 (4)

《古代文学史》考试重点、高频题型 (4)

一、选择题常考重难点1. 清代戏剧创作:清杂剧1300余种,传奇千余种。

传奇高于杂剧,清初传奇高于清中后期传奇。

2. 清初戏剧三派: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其戏作有较强的市民色彩;以吴伟业、尤侗为代表的文人派;以李渔代表的娱乐派,讲求游戏娱乐功能和形式技巧。

3. 吴伟业、尤侗等“文人派”戏剧的一般特点:他们的作品借历史故事抒发身世之苦或故国之思,意境上接近诗歌,曲词雅致,抒情性增强,但不利于演出,是“案头之曲”。

4. 《闲情偶寄》是中国最早的系统的戏曲论著,清代李渔撰。

5. 李玉及其戏剧创作:苏州派代表剧作家,有传奇33种,今存18种。

最为著名的是号称“一人永占”的《一笠庵四种曲》:《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

入清后,李玉与叶时章、毕魏、朱素臣共同创作了《清忠谱》。

6. 孔尚任字聘之,别号岸堂,康熙三十八年(1699),孔尚任完成《桃花扇》传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感”。

7. 唐英,著有《古柏堂传奇》17种。

8. 蒋士铨,乾隆时期最负盛名的剧曲家,今存《藏园九种曲》,以颂扬纲常伦理为主。

9. 李渔的戏剧创作《笠翁传奇十种》剧目《奈何天》、《比目鱼》、《蜃中楼》、《怜香伴》、《风筝误》、《慎鸾交》、《凰求凤》、《巧团圆》、《玉搔头》、《意中缘》。

李渔不仅是重要的剧作家(娱乐派),而且是重要的戏剧理论家。

10. 清代戏剧的最高成就是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

11. 洪昇有《稗畦集》、《续集》、《啸月楼集》,传奇有《长生殿》,杂剧有《四婵娟》。

12. 吴伟业、尤侗为代表的戏剧流派被称为“文人派”。

二、名词解释常考重难点13. 才子佳人小说明末至清代以青年男女爱情婚姻为题材的小说,但又有特殊的狭义所指。

情节上有固定的程序:一见钟情,私定终身,拔乱离散,及第团圆。

创作倾向上主张存情去欲。

代表作为《玉娇梨》《平山冷燕》《好逑传》。

14. 才学小说清代中期以来,随着考据学的兴盛,出现许多炫耀学问,以才学见长的小说。

《古代文学史》考试重点、高频题型 (5)

《古代文学史》考试重点、高频题型 (5)

一、选择题常考重难点1. 明代剧作家徐渭可以说是把女扮男装题材引入书面叙事的始作俑者。

2. 《天花雨》首先是一部具有浓郁政治色彩的作品。

3. 《再生缘》成书于乾隆年间,作者陈端生。

4. 《再生缘》本事续接《玉钏缘》,写谢玉辉、郑如昭和陈素贞转世之后的姻缘故事,故名之为“再生缘”。

5. 《再生缘》通过孟丽君的逃婚、髙中、入赘、拒认、团圆,逐层写出孟丽君性格的发展,塑造了一个才高气傲、聪慧机敏、敢于叛逆最后无奈屈从的女状元形象。

6. 清代弹词创作:从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的近三百年中,作为韵文体长篇小说的弹词,有近五十多种。

如《天雨花》、《再生缘》《笔生花》、《安邦志》、《定国志》、《凤凰山》等。

7. 清代弹词的题材分类:儿女英雄类为主,也有偏重于儿女类、杂糅神仙类两种变化的类型。

8. 陈端生著有《绘影阁诗集》(失传),弹词小说《再生缘》(一至十七卷)。

9. 清代弹词发展的三个时期:早期(明末清初到嘉庆年间):《天雨花》、《再生缘》《笔生花》、《安邦志》、《定国志》、《凤凰山》等;中期(道光初年至同治末年):《笔生花》、《榴花梦》、《金鱼缘》、《群英传》、《子虚记》、《九仙枕》等;晚期(光绪至清末民初):《凤双飞》、《双鱼佩》、《精卫石》等。

二、简答论述常考重难点10. 弹词及其渊源、得名和基本特点。

弹词:流行于南方的用琵琶、三弦伴奏的讲唱文学形式。

起源于宋代陶真和元明的词话。

得名于其伴奏乐器琵琶、三弦。

特点:韵散相间,以七字韵文为主,主要流行于我国江南一带,故又称为南词。

清代弹词的两种不同面貌。

原始体,活跃于民间艺人的口头;书面体,闺秀们对这种文体情有独钟。

11. 清代弹词的女性文学特征。

1、弹词小说的女性作者往往喜欢在作品中表白自己写作时的心境和状态。

2、广泛地、深刻地反映清代妇女生活的各个层面,表现女性的不幸命运,是弹词小说的主要内容之一。

3、女小说家们正是基于对现实生活中女性命运的省察,不满女性被规定的“雌伏”状态,在发出“不平则鸣”声音的同时,把妇女的愿望和理想寄托在作品中,构建女性想象的文学世界。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重点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重点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1.定义:上古神话,从本质上说,是原始人类基于生存需要和幼稚思维,对自然、自身和社会想象出来的种种呈现和描述。

第二章殷商西周的书面散文1.现存资料显示,甲骨卜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书面散文。

2.《尚书》是最早的记言为主的历史散文总集。

第三章《诗经》1.名解诗三百:《诗经》收诗305篇,大多始于西汉初年,终于春秋中叶,主要为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陆续出现的诗歌作品。

赋比兴:朱熹《诗集传》中界定最为简明。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比兴的运用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风雅颂:乃音乐分类。

“风”即歌调乐调,特指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曲调,即曲风乐歌。

“雅”是西周王朝都城及王畿地区音乐。

“颂”《诗经》中多为祭祀活动中用乐或配舞之歌。

诗六义:《毛诗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包括六个概念,两个问题。

“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

2.诗经内容:(1)《周颂》中的祭祖诗崇事先祖以加强宗脉地位,《诗经》中的祭祀诗大多伴随宗庙祭仪而创作和使用。

(2)《大雅》中的周族“史诗”以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历史,反映了从周始祖后稷出生到武王统一天下的历史过程。

(3)农事牧猎诗真实地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宗教活动和风俗礼制,反应了周初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以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典礼宴饮诗(5)怨刺诗和讽刺诗西周中叶以后,特别是西周末期,朝纲废弛,社会动荡,大量反映丧乱、针砭时弊的怨刺诗出现了,这种诗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

(6)战争徭役诗和思妇诗写征战、徭役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从总体上看,战争徭役诗,大多表现对战争、徭役的厌倦,含有较浓郁的感伤思乡,恋亲的意识,开创了后代边塞诗的先河。

(7)《国风》中的婚恋诗3.艺术特点:写实与“诗言志”①叙事或含有较多叙事成分的诗体上,以简朴质直的写实方式,陈述了田猎郊游,日常劳作乃至居食婚姻生活的过程或片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论语》、《孟子》、《荀子》墨:《墨子》道:《老子》《庄子》法:《韩非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把奴隶主阶级垄断的古代文化普及于平民,开创了私家著述和私人讲学的风气。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义》《春秋》《论语》:20篇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及孔门后学辑录而成,成书在春秋之际,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汉代有《古论语》《齐论语》《鲁论语》。

其所记载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礼乐,把“仁”作为最高道德标准,孔子重视文学的政治和教化作用,主张“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孟子:“亚圣”,他主张“王道”“仁政”统一天下,使人民安居乐业,反对“杀人盈野”的兼并战争。

提出“民贵君轻”、“性善论”。

主张诛灭残民以逞的暴君,对君主绝对权威表示否定。

“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但是他重视人民,却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

《孟子》:七篇记载孟子的言行和学说,是孟子及其门徒共同完成的,在体制上仍属于语录体。

其散文具有如下特点:1.长于辩论,其文观点鲜明,感情强烈,气势磅礴,辞锋犀利,富于战斗性、鼓动性,有纵横家和雄辩家的气概,《孟子》中巧妙灵活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2.在论辩中常用巧妙的比喻和幽默的小故事阐明事理3.气势浩然,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加强文章的气势4.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

它形成了一种精炼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诗经》:1.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汉代始称《诗经》。

共有诗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公元前6世纪中叶编订成书。

2.《诗经》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即为音乐曲调,包括十五国风。

来自十五个地区采集的歌谣;雅即正,指朝廷正乐,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分为大雅(31篇,西周)、小雅(74篇,东周),大多是宫廷宴飨的乐歌;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分为周颂(31)、鲁颂(4)、商颂(5)三个部分3.《诗经》包括了公卿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以及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宗教和宴飨中的乐歌等4.汉初传授的《诗经》的共有4家,也就是4个学派:齐(齐之辕固生)、鲁(鲁之申培)、韩(燕之韩婴)。

毛(赵之毛亨、毛苌)。

自东汉末年,儒家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为官方承认。

《诗经》作品分类:1.祭祖颂歌和周部族的史诗2.反映劳动生产的诗歌3反映社会矛盾的怨刺诗4.关于战争和徭役的诗歌5.关于婚姻和恋爱的诗歌6.反映社会习俗、礼节、宴会、祭祀的诗歌《诗经》的艺术成就和影响:1.《诗经》主要是一部抒情诗集,它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为主的发展方向2.具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概括出食物的特征3.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书法4.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间杂二至八言不等“六义”:赋:即铺陈直叙,基本表现手法,可叙事描写,可议论抒情比:即比方,借个事物来做比喻兴:即触物兴词风:即音乐曲调,包括十五国风雅:即朝廷正乐,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颂:即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为我国两千年来诗歌的创作和发展奠定了深广的基础汉代写赋作家及代表作:1.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2.枚乘《七发》3.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合称《天子游猎赋》,“赋之圣”4.扬雄:《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河东赋》5.班固:《两都赋》《答宾戏》《幽通赋》汉赋四大家:班固、司马相如、扬雄、张衡张衡和赵壹是抒情言志小赋阶段的代表作家《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皇帝到汉帝时代约三千年的史诗,共130卷,52万字。

全书由本纪(12)、表(10)、书(8)、世家(30)、列传(50)五种体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构成了完整的体系。

《史记》第一次以人为本位来记载历史,表现出对人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高度重视。

“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

“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

思想内容:1.表现司马迁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天人感应”、“君权神授”2.表现了司马迁进步的历史观,注意历史事实的因果关系3.继承孟子“民贵君轻”思想,重视下层人命的力量4.充分肯定反抗强暴的草莽英雄5.表现卓越的民族观,认为我国境内各民族都是黄帝的子孙、兄弟总之,《史记》充分体现了司马迁勇敢无畏的批判精神和“不虚美、不隐恶”的求实态度 艺术成就:1. 《史记》的人物刻画:一是通过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二是铺写矛盾冲突集中、尖锐的场面来突显人物 三是多角度的人物心理描写四是善于用对比烘托描写人物2. 《史记》的语言成就:一是言简意丰二是精于修辞,文气充沛三是骈散结合,整饬而自然的语言形式四是常常引用民谣,是语言更丰富生动3.高超的叙事艺术和强烈的抒情性地位和影响:《史记》为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

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历史上的古文家在批评骈俪文的形式主义倾向和纠正艰涩古奥文风时,都要标举《史记》,把它视为古文的典范。

《史记》对小说戏剧的影响更是巨大,其行文技巧与文章结构也为后世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借鉴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1.汉乐府民歌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深刻地揭示了他们的艰难和痛苦2.不同程度地展现了劳动人民对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反抗3.生动而细腻地描绘了男女两性之间的爱与恨,同时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进行严正抗议4.表达了强烈的乐生恶死的愿望艺术特色:1.叙事性特征:a.常常截取生活的横截面,选择人物生活中最感人的事件进行描写,使汉乐府民歌常能以小题材来表现大的时代主题b.多数具有比较完整的情节,有头有尾2.善于刻画人物形象:a.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 b.善于采用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c.善于通过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3.语言朴素,形式多样建安七子(魏晋):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竹林七贤(魏晋): 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 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陆机、潘岳并称“潘陆”,是西晋诗坛的代表陶渊明的诗歌艺术:陶渊明最突出的风格是平淡自然,“任真无所先”,“真”是陶诗平淡自然风格的灵魂,其诗歌的艺术特点概括为两点:一是情、景、理的统一,冲淡与理趣相结合。

二是平淡与纯美的统一,恬静之中有寄托。

蕴藉深厚的田园诗,寄托深远的咏怀诗名词解释:1.春秋笔法:作者的思想倾向在行文中不是议论性的文辞,而是在史事的简单记述,排比中表现出来,而且常常是一字寓褒贬,在严谨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

2.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

进一步说,楚辞的直接渊源应是以《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

3.永明体:即所谓新体诗,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征是声律的协调和对偶的公整,因为这种诗体产生于南朝齐永明年间,所以又称永明体。

4.盛唐气象:盛唐时期由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士人多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开阔的胸怀,恢弘的气势,这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创造力,反映在诗歌上就形成了盛唐气象。

5.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使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

6.风雅精神: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积极真诚的人生态度。

7.建安风骨:①功业意识与慷慨文风。

②生命意识与悲凉文风。

简论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参考答案: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我国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开创者,他的诗歌标志着我国诗歌创作由民间集体创作向作家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的真正到来。

他强烈的爱国思想、高洁的品格和为追求理想而九死不悔的执着精神,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千百年来,在反抗强暴、伸张正义、维护祖国尊严和利益的斗争中,人们总以他为榜样,从他的为人、品格中获得鼓舞和进取的力量。

他的精神品格熔铸成的动人魂魄的诗篇,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进步的作家。

贾谊、司马迁、李白、杜甫、文天祥、龚自珍、鲁迅等人,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和鞭挞,对民生疾苦的关注,无不是屈原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他开创的重幻想的浪漫诗歌传统,丰富了我国文学艺术的表现力。

《离骚》问世以后,“风”、“骚”并称,被视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典范和论诗的最高准则。

他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使之与主体融合,情景交融,形成一系列独立的意象,在诗中起着象征、寄寓的作用。

这种“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手法,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古代诗歌的创作水平,为后世作家广泛继承。

楚辞参差的句式,冲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为五、七言诗的创制铺平了道路。

他创造的楚辞体这一文学样式还直接催生了赋这一新的文学体裁。

试述陶渊明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参考答案: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最有成就的诗人,对诗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不仅开创了田园诗,而且前所未有地将日常生活表现得情趣盎然,富有诗意,扩大了诗歌的题材;他创造了平淡自然的诗歌意境,为后人树立了诗歌艺术的更高标准。

在诗歌的形式方面他也有很多创造,一是用新鲜活泼的内容给四言诗这种呆板僵化的形式注入新的生命;二是发展了五言咏怀组诗,根据内容和形式的特点命题,如《咏史》、《饮酒》、《咏贫士》、《归园田居》等,分类更加细致,在组诗的内部结构安排方面,有较前人更具匠心。

陶诗不为时人所重,唐代田园诗派兴起,奠定其地位,赵宋以后陶渊明备受推崇,确立了一流大家的地位。

背诵: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xī)。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⑴,与君生别离⑵。

相去万余里⑶,各在天一涯⑷;道路阻且长⑸,会面安可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