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 维也纳

合集下载

有关贝多芬的作文素材_作文

有关贝多芬的作文素材_作文

有关贝多芬的作文素材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1770—1827)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舞曲。

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出生在德国波恩,祖籍佛兰德。

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

十七岁那年,波恩宫廷资助他去维也纳旁听哲学,也就是在这时与莫扎特有了短暂接触。

1792年,经过海顿的指引,再次到音乐之都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

他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田园交响曲》、《合唱》;序曲《哀格蒙特》;钢琴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黎明》等等。

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一位颇具创造性的作曲家。

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

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

他和米开朗基罗、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都经历了各种苦难坎坷,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根据他们的人生写成了《名人传》。

当贝多芬19岁的时候,法国大革命爆发,给贝多芬带来自由、平等、博爱的希望。

从1796至1800年,整整4年,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响,这是耳聋的前兆。

贝多芬26岁时听力开始减弱,中年失聪。

他创作的音乐作品有《月光奏鸣曲》、《C小调第5交响曲》等。

他的九部交响曲全都在维也纳举行了首演式。

一八零五年,他唯一的一部歌剧创作《费黛里奥》也在维也纳的国家歌剧院举行了首演。

贝多芬被后人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交响曲作家。

作曲家贝多芬的简介

作曲家贝多芬的简介

作曲家贝多芬的简介贝多芬是德国著名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乐圣”。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作曲家贝多芬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作曲家贝多芬的简介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德国作曲家和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1]之一。

贝多芬的主要作品以九部交响曲占首要地位,代表作有降E大调第3交响曲《英雄》、c小调第5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6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7交响曲、d小调第9交响曲《合唱》(《欢乐颂》主旋律)、序曲《爱格蒙特》、《莱奥诺拉》、升c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月光》、F大调第5钢琴奏鸣曲《春天》、F大调第2号浪漫曲。

贝多芬对世界音乐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他不仅是古典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者;作为音乐大师,贝多芬对艺术歌曲同样予以相当程度的关注,他是德国艺术歌曲创造的先驱,毕生作有钢琴伴奏的艺术歌曲六十多首,他的艺术歌曲以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形式来展现,表达属于全人类的情感。

贝多芬的一生是怎样贝多芬的一生是悲惨的一生,也是命运多舛的一生,从后世流传下来的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出,贝多芬虽然拥有上天赐予的天赋,也拥有超越常人的音乐才华,却遭受到了常人所难以想象的病魔的侵扰,从他39岁听力衰退开始,贝多芬在命运转折点就已经出现了。

后世人形容贝多芬的一生总是离不开坚韧,悲惨这几个词语,的确,这位享誉世界的古典音乐大师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财富,这些财富不只局限于音乐方面的成就,虽然他的第九部交响乐足以流传千古,但是他对待疾病的态度,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更是后人应该学习的,是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贝多芬的一生是穷困潦倒的一生,虽然在他出名后受到了很多王公最贵族的接见,但是在他创作的前半部分一直是靠朋友的接济,他的妻子也离开了他,所以贝多芬是一个没有爱情的人,他也没有子女,没有亲情慰藉这位音乐大师受伤的心灵,只有创作才能带给他灵感,才能带给她快乐。

音乐家介绍

音乐家介绍

居塞比·威尔第 (Giuseppe Verdi,1813-1901),意大利伟大的歌剧作曲家。威尔第于1813年10月10日出生于意大利帕尔马的隆高勒,比在莱比锡出生的瓦格纳晚5个月。他的父亲是当地旅馆的老板和杂货商。这是一个家境清贫的农民家庭。父亲打发他到附近布塞托一个鞋匠家去住,他在那里学习管风琴,并在镇上管弦乐团工作。当他被镇民送往米兰音乐学院学习时,却遭到拒绝,被拒原因是他的岁数太大(超过了14岁),从未受过训练,缺乏音乐才能。他回到布塞托,随拉维尼亚学习音乐。后来开始写他的第一部歌剧《博尼法乔伯爵奥贝尔托》,该剧于1839年他26岁时在斯卡拉歌剧院上演,这部歌剧取得了成功,使他获得了创作三部新歌剧的合约。1842年,因歌剧《那布科》的成功,一跃而成意大利第一流作曲家。当时意大利正处于摆脱奥地利统治的革命浪潮之中,他以自己的歌剧作品《伦巴底人》、《厄尔南尼》、《阿尔济拉》、《列尼亚诺战役》等以及革命歌曲等鼓舞人民起来斗争,有“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之称。五十年代是他创作的高峰时期,写了《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假面舞会》等七部歌剧,奠定了歌剧大师的地位。后应埃及总督之请,为苏伊士运河通航典礼创作了《阿伊达》。
琴诗人”。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
勉强。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
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
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晚年生活非常孤寂,
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临终嘱附亲人把自
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吉亚卡摩·普契尼(1858-1924),意大利歌剧作曲家.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俄文: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英文:Peter Ilyich Tchaikovsky)又译为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是伟大的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柴科夫斯基几乎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古典”作曲家。他在作品中流淌出的情感时而热情奔放,时而细腻婉转。他的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充满激情,乐章抒情又华丽,并带有强烈的管弦乐风格。这些都反映了作曲家极端情绪化、忧郁敏感的性格特征——会突然萎靡不振,又会在突然之间充满了乐观精神。

贝多芬简介

贝多芬简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7-1827.3.26),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后一位,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

祖籍荷兰(亦说波兰),出身科隆选侯宫廷歌手世家。

他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自幼跟从父亲学音乐。

很早就显露了音乐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

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

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等等。

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

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

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

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

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人类留下了无价的音乐宝藏,因此,世人尊称他为“乐圣”。

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著名),歌剧《费黛里奥》等等。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7日诞生于德国波恩。

父亲是该地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碌碌无为、嗜酒如命;母亲是一个女仆,心地善良、性情温柔。

她第一次嫁给一个男仆,丧夫后改嫁给贝多芬的父亲。

艰辛的生活剥夺了贝多芬上学的权利,他自幼表现出的音乐天赋,使他的父亲产生了要他成为音乐神童的愿望,成为他的摇钱树。

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名曲

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名曲

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名曲
维也纳爱乐乐团是世界著名的交响乐团之一,成立于1842年。

该乐团曾多次演出许多经典的交响乐作品,创造了许多不朽的经典。

以下是几首著名的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名曲:
1.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这首交响曲被誉为最伟大的交响曲之一,乐曲中包含了贝多芬名言“所有人都是兄弟姐妹”,非常具有感染力。

2. 小红唇华尔兹
《小红唇华尔兹》是约翰·施特劳斯的代表作品之一。

它以欢快、轻松的曲调和跳跃的旋律而闻名,常用于婚礼、舞会和庆典等场合。

3. 莫扎特《安魂曲》
莫扎特的《安魂曲》是一首宗教音乐,它具有悲伤、安静的氛围,旋律优美,令人感到内心的慰藉。

4.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被誉为是交响乐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它以强有力的开头和充满热情的乐章而著称。

在演出中,它常常被用作演出的压轴曲目,令人感受到巨大的魅力。

5. 斯特劳斯《蓝色多瑙河》
斯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是一首娓娓道来的华尔兹,带有轻松愉悦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被认为是维也纳爱乐乐团的代表作之一。

这些经典乐曲给人们带来了深厚的感受,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演奏更加给这些作品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和生命力。

(人物简介)贝多芬

(人物简介)贝多芬

【人物简介】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827年),出生于德国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

贝多芬在父亲严厉苛刻的教育下度过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强、敏感激动的性格。

22岁开始终生定居于维也纳,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的《第三交响曲》标志着其创作进入成熟阶段。

此后20余年间,他数量众多的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并预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于维也纳去世,享年57岁。

贝多芬一生创作题材广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等。

因其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对奏鸣曲式和交响曲套曲结构的发展和创新,而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

贝多芬的一生创作体裁广泛,数量众多。

在器乐领域,包括9部交响曲、11首管弦乐曲和戏剧配乐、5首钢琴协奏曲、1首小提琴协奏曲、16首弦乐四重奏和其他形式的重奏曲、32首钢琴奏鸣曲以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变奏曲等;在声乐领域,涉及歌剧、清唱剧、弥撒、康塔塔、合唱幻想曲和大量的艺术歌曲,声乐领域的代表作品包括歌剧《费德里奥》《D大调弥撒》、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等。

贝多芬创作的九部交响乐,两首弥撒曲,还有不胜列举的序曲、协奏曲、奏鸣曲和弦乐四重奏曲,深深影响了后来作曲家的风格,例如:交响乐《英雄》《命运》《田园》,第九交响乐的最后乐章《欢乐颂》;序曲《爱格蒙特》;第五号钢琴协奏曲《皇帝》;《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等等已是家喻户晓。

他为人类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而被世人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生平简介

贝多芬生平简介

贝多芬.生平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6—1827.03.26),男,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

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

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著深远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出生于贫寒的家庭,父亲是歌剧演员,性格粗鲁,爱酗酒,母亲是个女仆。

贝多芬本人相貌丑陋,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困苦,还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

贝多芬十一岁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当大风琴手。

十七岁丧母,他独自一人承担着两个兄弟的教育的责任。

1793年11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德国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

不久,痛苦叩响了他的生命之门,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响,听觉越来越衰退。

起初,他独自一人守着这可怕的秘密。

1801年,他爱上了一位名叫朱丽埃塔的姑娘,但由于自己的残疾(此时他已耳聋)以及朱丽埃塔的自私、虚荣,两年后她嫁给了一个伯爵。

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都反映在他这一时期《幻想奏鸣曲》《克勒策奏鸣曲》等作品中。

席卷欧洲的革命波及了维也纳,贝多芬的情绪开始高涨,这时的作品有《英雄交响曲》《热情奏鸣曲》。

1806年5月贝多芬与布伦瑞克小姐订婚,爱情的美好产生了一系列伟大的作品。

不幸的是,爱情又一次把他遗弃了,未婚妻和另外的人结婚了。

不过这时贝多芬正处于创作的极盛时期,对一切都无所顾虑。

他受到了世人瞩目,与光荣接踵而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经济困窘,亲朋好友一个个死亡离散,耳朵也已全聋,和人们的交流只能在纸上进行。

面对生活苦难,似乎没有什么能使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轻浮的风气。

一七九五年贝多芬在维也纳举行了第一次音乐会,当时他亲自弹奏自己写作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维也纳市民为之折服,他也因此名闻遐迩。

贝多芬生平简介

贝多芬生平简介

贝多芬.生平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6—1827.03.26),男,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

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

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著深远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出生于贫寒的家庭,父亲是歌剧演员,性格粗鲁,爱酗酒,母亲是个女仆。

贝多芬本人相貌丑陋,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困苦,还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

贝多芬十一岁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当大风琴手。

十七岁丧母,他独自一人承担着两个兄弟的教育的责任。

1793年11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德国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

不久,痛苦叩响了他的生命之门,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响,听觉越来越衰退。

起初,他独自一人守着这可怕的秘密。

1801年,他爱上了一位名叫朱丽埃塔的姑娘,但由于自己的残疾(此时他已耳聋)以及朱丽埃塔的自私、虚荣,两年后她嫁给了一个伯爵。

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都反映在他这一时期《幻想奏鸣曲》《克勒策奏鸣曲》等作品中。

席卷欧洲的革命波及了维也纳,贝多芬的情绪开始高涨,这时的作品有《英雄交响曲》《热情奏鸣曲》。

1806年5月贝多芬与布伦瑞克小姐订婚,爱情的美好产生了一系列伟大的作品。

不幸的是,爱情又一次把他遗弃了,未婚妻和另外的人结婚了。

不过这时贝多芬正处于创作的极盛时期,对一切都无所顾虑。

他受到了世人瞩目,与光荣接踵而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经济困窘,亲朋好友一个个死亡离散,耳朵也已全聋,和人们的交流只能在纸上进行。

面对生活苦难,似乎没有什么能使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轻浮的风气。

一七九五年贝多芬在维也纳举行了第一次音乐会,当时他亲自弹奏自己写作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维也纳市民为之折服,他也因此名闻遐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多芬与维也纳这座城市的关系十分微妙,贝多芬站在城外看城里,维也纳是音乐之都,当时他心怀远大,在一七八七年远赴维也纳投拜莫扎特。

自然,维也纳欢迎每一个怀揣着音乐梦想的年轻人,他凭借着自己的音乐造诣,很快获得了这座城市的肯定,就在他准备在这座城里闯出一片天时,不幸,他的母亲病危,还未到家,母亲就逝世了。

在自责与理想间挣扎,一面为了应付生计,不停地经历人情冷暖,一面又在梦想中挣扎,是啊,维也纳,那座给了他短暂光明的城市,如此真实,为了实现理想,贝多芬于一七九二年再度前往维也纳,他在这座城里尽情的挥洒自己的才华,贝多芬在维也纳举行了第一次音乐会,当时他亲自弹奏自己写作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维也纳市民为之折服,他也因此名闻遐迩。

他凭著神奇的想像力,接连写作了震惊乐坛的名作。

在这些作品中,弥漫着生命的欢愉与热情,而且表现了空前的自由意境,突破了连莫扎特都束缚的严格形式。

那段时期,街头巷尾,无人不知贝多芬的名字,整个上流社会,整个城市都为之癫狂,
贝多芬在一帆风顺之际,声名如日中天,然而不幸的命运降临到他身上——他有了耳聋的疾病。

一切就从那时起改变,他无法再忽略在这个封建顽固势力统治下的国家里,在旧贵族统治下的奥地利,因为自己出身贫贱,而使自己的艺术创作没有应有的承认。

无论这座城怎样的崇尚音乐,但终是资产主义的社会,所以他此而遭到排斥,再次陷入贫困的悲惨境地贵族豪门的冷眼和歧视。

所以,他在其中痛苦彷徨,如同深陷沼泽,看不到出路,他看见了这个城市的冷漠,但贝多芬的心无时不充满热情,他总是交替地经历着希望和热情、失望和反抗,
所以最终,他还是拿破仑兵败,维也纳又恢复欢乐的气氛。

一八一二年贝多芬在伤兵救济音乐会上首演《第七号交响曲》与《第八号交响曲》,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他再次赢得维也纳人民的尊敬。

他又重新向这个城市证明了自己,一个不屈的灵魂,与整座城抗击,碰撞,让整个城里的人为之流泪,在经历了癫狂之后又一次看见了曙光,这一次,他仅仅抓住了自己的命运。

那是一个时而晴朗,时而飘着雪花的三月,我去维也纳默默地寻找贝多芬。

即使在维也纳,贝多芬也是很难找到的。

虽然他从1792年11月就到了“德意志音乐的首都”维也纳,在那生活了35年,乔迁过30个寓所。

而且,几乎他所有的重要作品都是在维也纳完成的。

1827年3月26日,“他在大风雨中,在大风雪中,在一声响雷中,咽了最后一口气。

一只陌生的手替他阖上了眼睛”(罗曼·罗兰《贝多芬传》)。

贝多芬于此在维也纳辞世。

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他身旁,也许这也是他的悲哀吧,他能尽全力去与命运斗争,在经历苦难后终见云开,但惟独得不到亲情,但他最终还应是满足的吧,他葬在了维也纳,一个人的去世,是整座城的孤寂,这座城给予了他欣喜,满足,迷茫,痛苦,矛盾,碰撞,最终贝多芬还是永远的长眠于维纳斯的地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