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说课稿
第一节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民族企业受到外来资本主义势力的排挤;受到本国封
建势力的压迫,发展艰难。
情境材料 甲午战争前中国的近代企业状况
甲午战争后中国的近代企业状况
占总资本额
占总资本额
类别
厂矿数 资本额(千元) 的百分比
类别
厂矿数 资本额(千元) 的百分比
商办 53 4 704 22.4% 商办 63 12 465 70%
材料二: 发昌机器厂制造小火轮船时虽然“俱用华人”,但 是自身的技术力量还很薄弱,“发动机系英国制造”。到80年代, 受外商企业的排挤,发昌机器厂日趋衰落。后来,它被英商在上 海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
材料一、二体现近代民族工业有何特点? 特点: 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材料三: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 上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织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 有抵押与洋商者。 材料四:天津武举李福明……开设一家机器面粉厂,……北京的 官府见机器面粉厂生意兴隆,便存心勒索。……李福明不甘心忍 受压迫,到官府去讲理。结果,官府……革去他的武举,“交邢 部照例治罪”。李福明的机器面粉厂被迫停业。
②甲午战争以后,爱国的民族工商界人士痛感战败的屈辱, 发出了“实业救国”的呼声,自办企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③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松了对民间设 厂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的发展。
(2)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 舞台,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材料一:1895年,华商在上海创办了六家丝厂,资本总额120 万元,而同一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 资本110万元,接近上海六家华商丝厂的总和。
维新变法运动说课稿

《维新变法运动》说课稿蒋佳凤09年10月13日一、说教材(一)分析教材《维新变法运动》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的内容,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维新变法运动与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一样,在推动中国近代化步伐的同时,更承担了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之道的历史使命。
可以说,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维新运动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事件,它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国的政治思想传统,同时又为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起了良好的思想启蒙作用。
本课的课程标准是: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社会的影响,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
(二)分析教学目标(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内容特点:本课学习内容的主要特点,是较高的分析,理解难度与较强的故事性并存。
因此,我采用以“导”为主的教学法,读、讲、议结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本,提取有效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
同时还采用情景教学法,表演法,表格法等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感性认识,使教学生动活泼。
利用幻灯片制作课件,使知识更为系统化。
用线索和图表来教会学生学习历史,归纳历史的方法。
课前设计学案,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预习目标(学案)1.预习课文,完成《历史填充图册》第1.2题。
2.在预习的基础上,思考以下问题:①什么叫“公车上书”?②《天演论》宣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有着怎样的进步意义?③用表格法,简要归纳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二、说学情与学法本校属于城乡结合部,学校所有班级也属于平行班,所以学生的学业水平参差不齐,想读书的人不多,厌学的人却不少。
如何让学优生吃抱,学困生吃到,是一个挑战。
针对部分对历史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可让他们表演,讨论,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对那些学困生,可以随时出一道简单题目来要求回答,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引起学生的自我重视。
历史教案-第13课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历史教案-第13课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教学目标:1. 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和兴起;2. 掌握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和发展;2. 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原因;2. 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教学资料/参考书籍。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近代史的背景,并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中国在近代史上发生了哪些重要的变革和运动?Step 2 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相关图片和文字,介绍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和兴起原因,如外国列强的入侵、农民起义的频繁发生、中国传统社会的固有问题等。
Step 3 主体(2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和讨论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或教学资料,重点介绍维新派的主张、改革措施以及变法运动的失败原因。
Step 4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维新变法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学生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展开思考,列出维新变法运动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就其重要性和意义发表个人见解。
Step 5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重要性的认识。
Step 6 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和写作,展示在下节课上。
Step 7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和学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提问学生对维新变法运动的理解,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授和讨论,使学生了解了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兴起原因、主要内容和影响,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和写作,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对于有限的课堂时间,可以在讲解维新变法运动的同时,举一些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理解。
《维新运动的兴起》教案(教学设计)

1.梁启超与《时务报》
维新派第二个重要人物为梁启超,他是康有为的学生,是维新派出色的宣传鼓动家,他办刊、办报,扩大维新变法的影响。
2.谭嗣同与《仁学》
谭嗣同是近代中国解放思想的一个典型。谭嗣同最富于激动力的思想是他的‘冲决网罗’主义。” 这种“冲决网罗”的精神,乃是思想先驱所必备之素质。
2、创办报刊。
3、组织学会。
4、创办学堂。
【合作探究】康有为从事了维新活动的哪些实践?
(1)办学堂讲学:在万木草堂讲学,宣传维新思想
(2)著书立说:《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3)上书:发动公车上书——标志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4)创办报刊:《中外纪闻》
(5)组织学会:北京、上海成立强学会
3、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步形成,维新运动勃然兴起。
作业
学习效
果反馈
谭嗣同侧重抨击“君为臣纲”,具有民主革命色彩;
严复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维新派这些作品及思想主张的共同点是什么?
五、维新活动的影响:
1、维新派的一系列立学会、办报纸、兴学堂活动,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制造舆论的作用。
2、资产阶级维新派此时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涌现出一批领袖人物。
(1)康有为维新思想有什么特点?
“托古改制”:把传统的儒家学说与维新思想相结合
(2)康有为为什么要装扮孔子让他充当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先师?
①因为中国传统思想深厚、影响深刻。如果完全背离传统,必将一事无成。
②资产阶级的软弱与保守,还没有打出自己的鲜明旗帜。
③康有为对中国国情了解,为减少变革的阻力,不失为一个好的策略。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教案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引导学生关注改革与发展,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教训。
三、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甲午战争,了解战败后民族危机加深的情况。
2.提问:面对民族危机,当时的国人有何反应?第二环节: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第三环节:课堂讲解1.讲解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民族危机、社会矛盾加剧、洋务运动的失败。
2.讲解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戊戌变法、科举制度的改革、教育制度的改革等。
3.讲解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推动了民族觉醒、促进了思想解放、为后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第四环节:课堂讨论1.让学生思考:维新变法运动为什么最终失败?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五环节:案例分析1.介绍梁启超的《变法通议》一文,让学生了解维新派的主张。
2.分析梁启超在文中提出的改革措施,引导学生评价其改革思路的可行性。
2.教师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课后作业2.收集有关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分析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原因时,部分学生对改革者妥协的原因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的双重压力——外来侵略和内部腐败。
对话示例:教师:“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在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哪些主要问题吗?”学生:“列强的侵略,国内的腐败。
(八年级历史教案)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教案

维新变法运动的盛行教课设计八年级历史教课设计
维新变法运动的盛行教课设计
教课目的
1.中公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状况。
“公车上书”是怎么回事?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创立报刊、组织学会、创办学堂宣传变法的状况。
2.经过对中公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的教课,使学生初步认识中公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的背景和方式;初步理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民族财产阶级参加政治活动之间的关系。
经过对公车上书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要求变法的活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变法的必需性、进步性以及他们对维新变法运动的贡献。
3.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公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历史进步
的现象,以康有为等人为代表的民族财产阶级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时辰,踊跃宣传变法,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救亡图强是切合历史潮流和中华民族利益的,他们在历史上的活动是爱国和进步的,应当学习他们关怀国家和民族前程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
要点: "公车上书 "和维新变法运动的睁开。
难点:维新变法运动盛行的原由。
教课思想:。
历史教案-第3课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历史教案-第3课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主要内容。
2.分析维新变法运动的特点,认识其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维新变法运动的特点及其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内容,如:“同学们,上一课我们学习了甲午战争,那么甲午战争后,清政府面临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中国的未来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从而引入本课的主题——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主要内容。
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可适时提问,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3.课堂讲解(1)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甲午战争后,清政府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国内民众对清政府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西方列强的侵略加剧,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发展,资产阶级逐渐壮大。
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传入中国,启蒙思想家们开始思考救国救民的道路。
(2)维新变法运动的过程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发起“公车上书”,要求清政府进行变法。
1898年,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主要内容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文化教育体制改革等。
维新变法运动在短短的103天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遭到了封建势力的强烈反对。
(3)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政治体制改革:设立议会、实行宪政、废除科举等。
经济体制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鼓励民间投资,改革税制等。
文化教育体制改革:提倡新学,改革教育制度,选拔人才等。
4.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析维新变法运动的特点及其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维新变法运动的特点反封建、反侵略的爱国运动。
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觉醒。
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维新运动的兴起高二历史说课稿

维新运动的兴起高二历史说课稿维新运动的兴起高二历史说课稿
高二历史说课稿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早期改良思潮主要代表主要主张分析维新思想的形成背景,总结维新思想的形成过程,比较各思想家的思想特点,探究维新活动的深远影响概括知识
史论结合
史料分析早期改良思潮的出现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三个发展阶段理论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康有为变法思想的特点问题探究
归纳总结
历史比较认识时代的局限性和维新派自身的软弱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说课稿
扶沟二高任世玲
各位领导、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一、说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是北师大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教材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兴起和发展:“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和新阶级力量的出现”(即背景)、“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即兴起)、“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即发展)。
地位: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上承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下启即百日维新(即高潮)和戊戌政变(即失败).所以学好本课知识,为以后维新变法的高潮和失败的学习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
二、三维教学目标
1、从知识与能力来看:
掌握戊戌变法的背景、兴起、发展。
理解康有为的维新思想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2、从过程与方法来看:
通过查找、阅读资料和分组讨论以及创设历史情境等过程,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发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潜能。
3、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看:
通过学习“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和新阶级力量的出现”,使学生认识到维新变法运动救亡图存的爱国性以及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通过学习“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使学生认识到进步思想的形成和传播往往成为社会改革运动的先导。
三、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知识储备,而且有自己的观点,思维活跃,兴趣广泛,乐于表现。
通过初中和高一、高二上期的学习,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也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他们对于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历史知识的储备和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没有形成知识体系,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
四、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1)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和新阶级力量的出现。
依据: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受到当时当地的社会背景、经济基础诸因素的影响,历史事件就是“诸因素”的结果。
历史教学中重视因果分析,揭示历史现象、本质、规律,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有利于历史知识的系统化,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公车上书。
依据:它标志着酝酿已久的维新变法运动由一股社会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这之后,全国要求变法的呼声不断高涨,推动着维新变法运动深入开展。
(3)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
依据:通过论战,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维新变法思想的进步性也为更
多人所人会,从而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难点: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
依据:维新变法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改良运动,为何在康梁著作中还表现出浓厚的封建色彩?他们到底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还是儒学的传播者?
五、教法学法简介
教法:本课适合运用情景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
学法:课前搜集资料——课中自主探究或者小组合作探究并扮演历史角色——课后巩固练习,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六、课堂教设计-导入新课(2分钟)
以谭嗣同临行前的绝命语“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导入新课。
由此绝命语提出以下问题:“这是谁的诗?”“清政府为什么要杀害他?”由此引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兴起》这一题目。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谭嗣同临行前的绝命语感受其浓烈的爱国情操;大无畏的精神;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目: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和新阶级力量的出现(背景)(10分钟)
1、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我的突破策略是:在讲“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这一知识点,我是以一幅《马关条约签订图》和一幅漫画《时局图》切入,同时引导学生回顾此时的世界历史形势。
设计意图是增强直观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通过观察图片,自主探究,主动找出答案,以此来培养学生从教材中分析归纳这种局面形成的原因和表现的能力。
回顾世界历史是让学生明白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是由于世界大气候所造成的,即由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后加剧侵略而造成的。
以此来培养学生中外历史知识横向联系的能力,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情境问题一:“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原因是什么?”——“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变现是什么?”(即帝国主义政治、经济侵略的表现)——“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影响是什么?”
2、新阶级力量的出现
突破策略是: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讲这一知识时,我是以“甲午战后中国近代企业的变化”表格切入。
再者鉴于必修二教材已专门学过相关内容,故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初步发展的原因可以仅让学生阅读、归纳,而我不再重复强调。
在这里我重点讲解为什么说“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是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重要保障?”
设计意图:一是培养学生从表格中提取信息、解答问题的能力。
二是为了让学生理解“一个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从而加强对学生进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并由此设计以下问题:
情境问题二:“甲午战后中国近代企业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影响?”——为什么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也是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重要保障?”
第二目维新变法的兴起(15分钟)
1、维新派的形成
突破策略:由于本知识点不是重点,在讲这一知识点时,我先给学生讲清楚何谓维新派,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p105小字,归纳总结出早期维新派的主张及认识,最后让学生结合刚才所讲背景概括维新派形成的条件。
设计意图:介绍清楚维新派的含义是为理解后面要学的知识打下基础,再者让学生阅读小字部分,是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知识的能力。
情景问题三:“早期维新派的主张是什么?”——“怎样评价早期维新派的主张?”——“维新派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2、维新思想的传播途径和方式
突破策略:由于本知识点不是重点,再加上知识点琐碎而杂乱,所以我根据高二文科学生有强烈地表现欲这个特点,事先把学生分成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组,让他们通过讨论、查资料等形式来概括总结他们要宣传变法思想的方式和介绍各自的生平简介及其主要的维新活动。
并让他们说出自己的侧重点,对比他们的异同。
最后根据维新派的主张,对比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区别和联系。
设计意图: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从教材中提
情景问题四:“假如你是当时的维新派,你将通过什么方式宣传你的变法思想呢?”(即维新思想宣传的途径和方式有哪些)——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各有哪些主要活动?——他们的维新思想有何异同点?
3、公车上书
重点突破策略:在讲公车上书这一知识点时,我先让同学们把自己想象成当时的维新派来起草一份公车上书,然后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并把探究结果以字面的形式写下来,最后评选出优秀“上书”。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进一步认识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关心时政的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并深刻认识到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却标志着酝酿已久的维新变法运动由一股社会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由此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情景问题五:“上书”内容应包括:如何应对日本人提出的条件?为什么要变法?变法的具体措施是什么?变法的结果和影响各是什么?
4、康有为思想的特点
难点突破策略:在讲康有为思想特点这一知识点时,我从材料入手,让学生联系必修三内容进行讨论,从采取这种特点的利弊及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来分析,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设计意图:既能让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充分理解维新变法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改良运动,又培养了学生从材料中提炼信息,综
情景问题六:(1)材料反映康有为的变法思想有何特点?——(2)康借助儒家经典来宣传维新主张有何利弊得失?——(3)特点形成的
原因是什么?
第三目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8分钟)
重点突破策略: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讲这一知识点时,把学生分成维新派和守旧派两大组,然后让学生推荐出维新派代表人物和守旧派代表人物起来论战,要求他们亮明各自的观点及阐述理由,并指出论战内容之间的关系,最后说明各自代表那股政治势力,由此分析出论战的性质及影响。
设计意图:根据高二文科学生能言善辩、表现欲较强、理论知识又较系统的特点,让学生亲自参与,既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能锻炼学生归纳总结知识、语言表达的能力。
情景问题七:为何要变法?——变什么?——怎样变?——维新派和守旧分别那股势力代表?(论战的性质)——论战起到了什么影响?
七、布置作业巩固复习(5分钟)
布置作业的思路及意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并能认识到维新变法的兴起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有其历史的根源,进而从教材中找出维新变法的历史根源。
(1)学生自主构建本课知识结构,小结本课教学内容,巩固基础知识。
(2)总结归纳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根源。
(从国际背景、社会背景经济、政治思想等几方面思考)
八、板书设计
一、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和新阶级力量的出现
1、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2、新阶级力量的出现
二、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1、维新派的形成
2、维新思想宣传的途径和方式
3、公车上书
4、康有为思想的特点
三、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
1、内容
2、影响
以上是我说课的内容,不足之处欢迎各位领导、评委批评指正。
谢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