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戊戌变法同步练习(含材料题答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戊戌变法练习 新人教版

第7课戊戌变法01知识管理知识点1公车上书背景:1895年春,《____________》的签订。
过程:________、梁启超邀请各省应试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
内容: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影响:揭开了________________的序幕。
知识点2百日维新变法的时间:________年6月到9月。
领导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
主要内容:政治上:改革____________,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____________。
文化教育上:开办____________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
变法结果:变法触犯了________的利益。
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宣告失败。
02基础过关知识点1公车上书1.1895年春,割让台湾及辽东半岛,赔款白银二亿两的消息传至北京,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
这些应试举人听到的消息是()A.邓世昌壮烈牺牲B.《南京条约》的签订C.《马关条约》的签订D.八国联军侵占北京2.虽然它对清政府触动不大,但是维新思想从此唤醒和激励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救亡图存,并拉开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上文中的“它”指的是()A.公车上书B.创办《万国公报》C.强学会成立D.光绪帝颁布诏书,宣布变法3.1895年春,在北京邀请应试举人给光绪皇帝联名上书的主要人物有()①林则徐②邓世昌③康有为④梁启超A.①②B.③④C.①③ D.②④知识点2百日维新4.2015年12月5日-12月20日,国家话剧院上演了2015年度的收官大戏《北京法源寺》。
这部戏截取了戊戌变法最具戏剧冲突的十天,用舞台的形式展开一段澎湃的故事。
下列措施不属于...戊戌变法内容的是()A.改革政府机构,任用维新人士B.训练新式军队C.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D.废除科举制度5.“戊戌变法历残害,赤心肝胆辉百日。
”下列有关戊戌变法的表述,正确的是()A.《辛丑条约》的签订是起因B.康有为是变法的主要筹划者C.得到了慈禧太后的大力支持D.彻底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制度6.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表现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维新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其表现主要在于()A.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B.传播新思想C.开始兴办新式学堂 D.筹建海军03能力提升7.《变法通议》是梁启超阐述维新变法理论的主要著作。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 戊戌变法

中南海瀛台,戊戌政变后,光绪 帝被囚禁在这里。
载湉(1871--1908) 1875年即位,年号光 绪。1889年亲政。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绝命诗
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
刘光第
杨锐
戊戌六君子
康广仁
林旭
杨深秀
力量对比
政治力量 军事力量
想争取袁世凯 保护光绪帝
维 新 派
维新派依靠光 绪帝 (无权) 以慈禧太后 为首 (掌握实权)
1 “维新变法”变的是什么?要在中国实行什 么制度? 2 维新变法运动是如何开展的,这条道路能行 得通吗,为什么? 3 公车上书; (1)什么是“公车”?它是谁在什么时候发 动的?在哪里发动的? (2)这次上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次上书 起了什么作用? 4 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为了进一步推动变 法运动的发展,开展了哪些活动?
维新变法运动大事年表
1895年
1895年 1898年6月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康、梁组织强学会,维新派政治团体成立 光绪帝发布变法令,戊戌变法开始
1898年9月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
1.戊戌变法运动的实质是:(
A、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的斗争 B、开明地主与顽固官僚的斗争 C、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斗争 D、西方文化与传统儒学的斗争
戊戌变法主要代表人物
康有为,广东南海人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
变 者 天 下 之 梁 公 启 理 超 也
------
伏乞皇上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 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而已。„„ 窃认为今之为治,当以开创之势治天下,不当 以守成之势治天下 „„《易》曰“穷则变,变 则通。” „„窃为皇上筹自强之策,计万世 …… 之安,非变通旧法,无以为治。 „„夫先王之 治天下,与民共之„„君民同体,情谊交孚, 中国一家,休戚与 共 „„于以恢复琉球,扫 荡日本,大雪国耻,耀我威稜。 ——《公车上书》
八年级历史上册戊戌变法测试题(含答案)

第7课戊戌变法选择题[2011•呼和浩特]中国古代封建帝王往往有作为自己标志的“年号”,下列属于年号的是(D)A.秦始皇 B.北魏孝文帝C.明太祖 D.清朝光绪[2011•青岛]《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介绍说,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形成一个群体。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由此开始。
请判断,这里“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标志性事件是(C) A.虎门销烟B.洋务运动C.公车上书D.新文化运动[2011•莱芜]初二某班同学举办以“近代化探索”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下列选项与此相符的是(C)①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②邓世昌血染黄海③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④康有为组织公车上书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011•苏州]对联具有记载历史的功能,是时代的见证。
“宣传民主维新,倡西学,发展资本主义;批判专制守旧,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此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B)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五四运动D.新文化运动[2011•汕头]严复译著《天演论》中提出“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步观点,启发了当时的中国知识界去探索、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制度。
近代中国从制度上学习西方始于(B)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2011•清远]八年级(1)班的同学要举行“戊戌变法主题辩论会”,下列不能作为辩论会论据的是(C)A.戊戌变法是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加剧的背景下发生的B.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等C.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D.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2011•梅州]19世纪末,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康有为、梁启超等仁人志士认识到“能变则全,不变则亡”,从而掀起了一场挽救民族危亡的(B)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运动C.义和团运动D.新文化运动[2011•滨州]《变法通议》是梁启超阐述维新变法理论的主要著作。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戊戌变法练习1 新人教版

戊戌变法一、单项选择题:1.维新变法运动开始的标志是()A.《马关条约》的签订B.“公车上书”C.实业救国高潮的出现D.“西学”在中国的宣传“公车上书”的时间是()A.1888年B.1894年C.1895年D.1898年3.下列有关公车上书的叙述,正确的是()A.公车上书的背景是德国强占了胶州湾B.公车上书未引起皇帝的重视C.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拉开了序幕D.公车上书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始4.戊戌变法的目的是()A.维护清朝的统治B.反对《马关条约》的签订C.救亡图存D.改变中国的现状5.强学会的机关报是()A.《中外纪闻》B.《万国公报》C.《国闻报》D.《大公报》6.戊戌变法历时()A.100天B.101天C.102天D.103天7.戊戌变法中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是()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袁世凯8.表示不做“亡国之君”的皇帝是()A.道光帝B.嘉庆帝C.同治帝D.光绪帝9.戊戌变法法令中,直接触及顽固派利益的是()A.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C.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D.创办报刊,开放言论10.戊戌变法时清朝在位的皇帝是()A.道光帝B.咸丰帝C.光绪帝D.同治帝11.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的标志是()A.公车上书B.成立强学会C.创办《万国公报》D.成立保国会12.维新派代表的是()A.地主阶级B.农民阶级C.民族资产阶级D.大资产阶级13.下列关于公车上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时,康有为、梁启超正在北京参加会试B.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C.这次上书,对清政府的触动不大,却轰动了全国D.公车上书使维新变法运动达到高潮二、列举题:1.列举戊戌六君子。
2.列举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三、简答题:简要叙述洋务派与维新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材料解析题:1.阅读下列材料:“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
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第7课戊戌变法名师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7课戊戌变法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与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2.结合教材,利用新闻快报、文件奏折、宣传画照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从中找出维新变法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
此外,就康梁变法一事对比社会各界的反应,加深对变法失败的理解。
3.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解释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爱国情操与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公车上书、维新变法的开展、百日维新2.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三、教学要点(一) 公车上书——序幕(二) 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酝酿和发展(三) 百日维新——高潮1.变法的开始2.变法的内容(四) 戊戌政变——失败1.变法的失败2.失败的原因3.变法的意义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面对民族危机,中国社会的各阶级阶层开始探索救国道路。
在探索的道路上也留下了我们无锡人的足迹。
图片欣赏我们来看看他在无锡的住宅,他是谁呢?薛福城薛福城是谁?他曾任驻英、法、意、比等国公使。
因其外交有功,赐其住宅为“钦使第”。
他同时也是中国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19世纪60年代后,伴随着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入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中国出现了早期的维新思想。
薛福城和王韬、郑观应等人主张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发展工商业外更提出了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早期维新派的思想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更没有付诸实践。
但他们的思想和政论却给了后人以启迪,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将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并付之于行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场试图改变中国落后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
【讲授新课】一、公车上书我们先看一段短片。
请同学们看完之后告诉我:这段短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它和戊戌变法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短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公车上书”。
这一事件和戊戌变法的关系是?——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
新人教初二历史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复习题及答案

新人教初二历史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复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皇上若决定变法,请先举三者。
大集群臣于天坛太庙,或御乾清门,诏定国是,躬申誓戒,除旧布新,与民更始。
”材料来自()A.康有为的上书B.曾国藩的奏折C.林则徐的文稿D.陈独秀的文章2.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于“制度创新”。
这里的“制度创新”开始于()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C.五四运动D.国民革命3.右图是中国第一家现代出版机构的标志。
该出版机构创办于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维新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4.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是()A.公车上书B.强学会的建立C.《万国公报》的创办D.《定国是诏》的颁布5.在1895年到1898年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
这一时期康有为上书的主题应是()A.严厉禁烟,抵御外侮B.维新变法、救亡图存C.师夷长技、自强求富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6.“甲午战争是一个命运转折点。
随着军队的战败,中国腐朽之极的封建制度走到了它的尽头。
随着人民的觉醒,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变革求新的强烈意愿喷薄而出。
”这里的“变革求新”是指()A.禁烟运动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国民革命运动7.为宣传维新变法,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了()A.《万国公报》B.《民报》C.《每周评论》D.《新青年》8.下列有关戊戍变法的表述,正确的是()A.《辛丑条约》的签订是起因B.康有为是变法的主要筹划者C.得到了慈禧太后的大力支持D.彻底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制度二、非选择题9.近代列强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苦难,中国人民积极寻求摆脱苦难的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1)材料一中,“这场战争”是指什么“界碑”的含义是什么材料二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材习题答案

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材习题答案第1课鸦片战争【材料研读】结合上述材料,谈谈鸦片走私带来的严重危害。
(P4)答:白银外流,威胁政府的财政;摧残人们的体质,导致政治腐败。
【问题思考】鸦片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会失败?(P6)答: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鸦片战争失败的具体原因:清政府政治腐败;中国封建经济落后;军事技术和装备落后;掌握战争领导权的清朝统治者战和不定,军事指挥失当。
【课后活动】1.你认为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P7)答:中国丧失了完整独立的主权,社会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略。
(P7)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问题思考】如果没有“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会不会发生?(P9)答: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法等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只是对中国开战的借口,即使没有这两个事件,英、法也会找其他借口开战。
【材料研读】谈谈你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感受。
(P10)答:火烧圆明园无疑是历史上最为恶劣的文化毁灭行径之一。
一代名园圆明园的毁灭,既是西方侵略者野蛮摧残人类文化的见证,也是文明古国落后了也会挨打的证明。
愤英法联军的暴行,恨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叹一百五十年的积聚随火而逝,再也无法恢复。
【课后活动】1.叙述沙俄侵占我国北方领土的情况。
(P12)沙俄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大片领土表2.略。
(P12)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材料研读】这段话说明了什么?(P14)答:太平天国运动发展迅速,清政府猝不及防;清政府的腐朽,官员遇有民变,纷纷逃走。
【材料研读】《天朝田亩制度》不能实现的原因是什么?(P15)答:它带有很大的空想色彩,在实践中难以施行。
【课后活动】思考太平军为什么进展这么顺利。
(P18)答:军事进军路线较为正确(沿江东下);领导集团团结一致;广大战士革命热情高涨;广大人民的拥护;清军传统军事力量(八旗、绿营等)的腐朽。
八年级历史同步练习之戊戌变法同步训练题(含答案)

C.①②③ D.①②③⑤ 10.下图是光绪帝被宣扬变法的言词感动,而召见了( ) A.刘光第 B.康有为 C.梁启超 D.林旭 11.戊戌变法中颁布的文化方面的新法不包括( ) A.设立中小学堂 B.设立京师大学堂? C.设立同文馆 D.设立译书局 初中八年级历史练习题:鸦片输入和禁烟运动 巩固强化 1.清朝国势衰落开始于 ( ) A.雍正时 B.乾隆时 C.嘉庆时 D.道光时 2.嘉庆帝时,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是 ( ) A.小刀会起义 B.太平天国起义 C.义和团起义 D.白莲教起义 3.中国近代史的起止时间为 ( ) A.1840 年 1919 年 B.1840 年 1949 年 C.1840 年 1927 年 D.1840 年 1937 年 4.19 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是 ( )
八年级历史同步练习之戊戌变法同步训练题(含答案)
八年级历史同步练习之戊戌变法同步训练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1898 年,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组织了( ) A.保国会 B.强学会 C.南学会 D.蜀学会 2.被光绪帝任命为总理衙门章京行走的是( ) A.梁启超 B.康有为 C.康广仁 D.谭嗣同 3.支持变法的巡抚陈宝箴所在省是( ) A.直隶省 B.山东省 C.湖南省 D.河北省 4.慈禧太后和荣禄发动政变是在( ) A.1898 年 6 月 11 日 B.1898 年 4 月 11 日? C.1898 年 9 月 21 日 D.1898 年 4 月 21 日
5.出卖光绪帝和维新派的是( ) A.荣禄 B.李鸿章 C.袁世凯 D. 6.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已发到瓜分豆剖”揭竿斩木”地步的是 ( ) A.陈宝箴 B.康有为 C.梁启超 D.谭嗣同 7.戊戌变法开始的特点是( ) A.公车上书 B.康、梁组织保国会? C.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D.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8.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要求是( ) A.要求兴西学”,废科学 B.要求自强”求富”? C.要求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 D.要求兴民权,发展资本主义 9.下列官员,支持和赞助变法的是( ) ①文廷式 ②翁同龢 ③李鸿章 ④ ⑤识分子与政客军阀斗争 B.开明地主与顽固官僚斗争? C.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斗争 D.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斗争 13.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袁世凯的出卖 B.顽固派势力强大? C.脱离群众和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 D.所依靠的光绪帝没有实权 14.下图是在戊戌变法中不愿逃走,甘愿为变法牺牲的是( ) A.康广仁 B.谭嗣同 C.康有为 D.梁启超 15.下列内容对颁布变法诏书不正确的评价是( ) A.有利反对清朝封建统治? B.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 C.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D.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二、连线题? 16.将下列相关的内容用直线连在一起? 三、材料解析题? 17.阅读下列材料:? 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愁达天 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阅览奏章,犹不能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戊戌变法
一、选择题:
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
A.强学会的成立 B.“公车上书”
C.粤学会的成立 D.创办《万国公报》
2.戊戌变法运动的代表人物是( )
A.李鸿章、蹭国藩 B.林则徐、魏源
B.康有为、梁启超 D.左宗棠、奕沂
3.维新派掀起变法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A.巩固清朝统治 B.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C.促进思想解放 D.救亡图存
4.提出“变者,天下之公理也”主张的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光绪帝
5.“戊戌政变”时慷慨表示甘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维新志是( )
A.谭嗣同 D.梁启超 C.康广仁D.杨深秀
6.戊戌变法运动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
A.挽救民族危亡 B.推动政治改革
C.发展社会经济 D.促进思想启蒙
二、阅读下列材料:
康有为:“观万古之世,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
梁启超:“变亦变,不变亦变。
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
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束缚之,驰骤之。
”.
(1)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康有为、梁启超为什么主张维新变法?
(2)戊戌变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三、简答题:
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为适应形势的变化,两次被迫作出向西方学习的重大行动。
这两次重大行动是什么?其结果和作用如何?
第7课答案:
二.材料题
⑴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亡
⑵戊戌变法的作用: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①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②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国家政权;③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三.简答题:
①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采取改良的方法;
②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③封建顽固势力发动反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