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画论专题
中国美术史画论专题

中国美术史画论专题中国画论专题一、魏晋时期:1、背景缘起:艺术史论的发展是和艺术创作的繁荣密切相关的。
两汉以来文艺创作的长足进步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既需要理论的总结和指导,也需要提出文艺评论(批评)的标准,这更促进了文艺理论的发展。
同时,魏晋以来玄学的兴盛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为社会生活带来新的风气。
玄学清议和人物品藻直接影响到文学艺术,首先是在文学中出现了第一批理论文章和专著。
理论探讨的氛围和文学作品的风气引起了人们对于绘画理论的关注。
以顾恺之的论画和谢赫的画品为代表的著述,是绘画史上最早出现的理论专著。
2、顾恺之的画论:顾恺之的画论著述流传下来的有《画云台山记》和《论画》两篇。
《画云台山记》是篇绘画创作构思性笔记,《历代名画记》征引《论画》和《魏晋胜流画赞》两篇文字,实际上均是顾恺之《论画》中的不同段落,前面是画评,后面是摹写要法。
顾恺之明确地提出了绘画表现对象的要求,“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尔,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
”这里他继承了战国时期朴素的唯物主义而有了进一步的发挥。
顾注重人物画的“传神”,认为“四体妍媸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在阐明传达人物神情气质的同时,又强调绘画技巧的重要性,其认为临摹时要对原作进行深刻理解,才能自然而准确地再现,提出“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
顾恺之论画的功绩在于把对绘画的一般性论述提高到独立的理论认识高度,从而开创了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研究的领域,是继卫协之后极重神韵的画家,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绘画“六法”的产生,古代绘画千余年来对气韵、神采的追求,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与他的理论相关。
3、谢赫的《画品》谢赫是南齐(479-502)前后的画家、理论家,以时装人物和肖像画为题材进行创作,但主要贡献在绘画理论方面。
《画品》是古代第一部分对绘画作品、作者进行品评的理论文章。
《画品》中提出了绘画的社会功能以及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即“六法”,同时也对曹不兴以来的27为画家分别品第高下。
中国美术史论述题

中国美术史论述题1.从文人画、院体画和民间绘画三个角度,谈一谈明清两代绘画的特点。
(1)文人画与院体画相交相融,文人士大夫的绘画是画坛的主流。
元代绘画摒弃了南宋院体画的传统,取法北宋以至唐人。
明代初期,戴进、吴伟等画家又摒弃了元人的风貌,恢复了宫廷画院的作用,因此,南宋的山水花鸟画又成为学习的对象。
其后,以沈周、文徵明为代表的吴门画派的兴起,逐渐代替了浙派在画坛上的支配地位,文人画又一次压倒了院体画。
明末清初,这种斗争趋势仍然存在。
这种现象的形成,其原因不止一点,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艺术审美趣味的变迁。
就文人画来看,被奉为“正统”的复古派与“反正统派”共存并进既有冲突的一面,也有相互影响的一面。
由于资本主义因素的增长,在一些重要的工商城市里,画家云集,因兴致、风格、师承等关系,形成了许多有鲜明风格特色的画派,如浙派、吴派、松江派、新安派、娄东派、虞山派、金陵派、扬州画派等,地区流派和多种风格的兴起与形成,使明清画坛形成技法丰富、面目多彩的局面。
由于社会风气的腐败,文人宗派之间的门户之见也相当严重,画派之间的相轻,尤其是复古与创新,“正统派”与“非正统派”的斗争从未间断过,明末清初达到高潮,这一现象与这一时期思想、社会意识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
(2)随着西学东渐的施行,西方绘画源源不断输入中国,一些擅画的外国传教士还成了供奉清廷的画师。
中西绘画相互渗透,使清代的宫廷画在传统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新的特色。
(3)民间绘画沛然兴起。
随着政治、经济和哲学思潮的变化,民间通俗文学空前繁荣,反映广大市民意趣的戏曲、小说等文学形式广泛流行。
世俗文学的审美效果与传统的诗词歌赋,有了性质上的重大差异,对生活内容的欣赏胜过艺术形式的美感,世俗的真实胜过高雅的趣味。
尽管这些新思潮远不及上层文人士大夫艺术趣味那么高级、纯粹和优雅,但它们倒是有生命活力的新生意识,是对长期封建王国和儒学正统的破坏。
把这种市民文艺发展为单纯的视觉艺术的,是明中叶以后沛然兴起的木刻版画。
中国美术史之画论知识讲解

魏晋南北朝“六法论”的内容及意义是什么?1、内容: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转移摹写2、意义:奠定了中国绘画正确的美学原则和独特的表现法则。
“传神论”和“六法论”是针对当时人物画的创作而提出的,“神”与“气韵”基本上是就客体而言的,是指对象本身的精神气质、性格特征。
以后,各代画家和理论家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理论,“神”和“气韵”的概念不单指客观之“神”;这个概念不单用于人物画,而且还用于山水、花鸟等绘画领域。
略谈顾恺之在艺术理论和实践上的成就顾恺之在艺术上最大的成就,在于塑造人物不单纯满足于外表的肖似和姿态动作的生动自然,而是提出了塑造人物形象的最高新要求:传神写照,并加以实践。
这里的“神”是指人物的风神(个性和生活情调、情绪),顾恺之的理论主张和艺术实践,把中国传统绘画推向了新的里程碑。
隋唐五代《历代名画记》——唐代张彦远著。
此书是中国第一部较完备的绘画通史,文章体裁新颖,材料丰富,在古代美术史论中,是一部科学、系统的重要文献。
全书共分十卷,内容大致包括四部分:绘画的发展史,画家传记及有关资料,绘画技法与理论,作品的鉴赏收藏与考证。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是张璪总结自己的艺术实践时谈到的,它概括了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为中国绘画奠定了理论基石。
“师造化”不是单纯模仿自然,必须同时“得心源”,即有所思,有所寄意;反之,“得心源”也不是凭空而得,一味以意为之,而是建立在“师造化”的基础上,二者结合,便会有好的作品产生。
宋元郭熙在山水画史上有何贡献?郭熙的山水画理论,由他儿子郭思整理编成《林泉高致集》,是我国画论中一部重要的著作。
他强调要精确的表现山水在不同地理、气候、时间条件下真实的特殊面貌。
他还要求画家要注意大自然给予人们的主观感受和联想。
他认为要发现自然山川的审美形象,获得深刻的什么感受,创作出好的作品。
他首先提出的“三远法”,是研究山水画透视原则和空间处理的重要法则。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及论述题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及论述题名词解释1、彩陶:是指在橙红色的器壁上用赤铁矿与氧化锰颜料绘制图案,烧成呈黑色或褐色,具有热烈明快的格调的陶器.2、画像砖:是指汉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3、吴带当风,曹衣出水:是说画圣吴道之创造出一种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莼菜条式的描法,加强了物象的分量感和立体感,所画人物、衣袖、飘带、具有迎风起舞的动势.三国两晋曹不兴所画人物其特点画衣纹稠叠即衣纹稠叠如贴在身上一样。
4、金文:铸或刻在殷、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铭文.5、南宋四家: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为代表的院体山水画,开创了山水画艺术的新风格。
他们四人被称为.6、三远:郭熙的山水画论透视原则和空间处理的重要法则即深、高、平。
8、饕餮纹:也称兽面纹,是一些被夸张了的或幻想中的动物头部的正面形象.9、骨法用笔:通过用笔捉取人物的骨象法则,进而揭示他的风神韵度。
10、《人物龙凤帛画》:此画于1949年在湖南陈家大山楚墓中发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绘画之一.这副画高28厘米、宽20厘米,图中画一细腰女子,身穿宽袖长衣,头后挽这一个垂髻,衣服和冠都有装饰物.妇人两手向前伸出弯曲向上,作合掌状,左侧而立,女子左上方画有一展翅扬尾的凤鸟和一仅现一足的龙.11、舞蹈纹彩陶盆:青海大通出土以极强烈的绘画性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举世公认的原始时代最有代表的艺术作品,仰韶文化,陶盆内壁口沿下绘出每组五人的三组人物,他们手拉手随着原始乐器的节拍,侧着头,伸着腿,步调一致地跳舞,如同将野兽赶入圈内,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欢快的气氛,生动地再现了涉猎舞蹈的场面.12、海派:上海画派的主要画家任熊、任薰、任颐、虚谷、等人,他们既学习传统,而又不拘于传统,有所革新。
13、兰亭序:著名的行书帖.为东晋王羲之在兰亭引酒赋诗写序.内容反映了封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和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14、千里江山图:宋代画家王希孟的作品.绢本大青绿设色,51。
中国画论十讲美术必备

中国画论十讲美术必备目录中国画论十讲 (2)第一讲画论简史(2010.3.16星期五) (2)第二讲魏晋时期的画论(一)(2010.3.30星期五) (4)第三讲魏晋时期的画论(二)(2010.4.13星期五) (7)第四讲隋唐时期的画论(2010年4月27日星期五) (10)第五讲五代宋代的画论(2010年5月11日、25日) (10)第六讲清代的画论(2010年6月8日) (12)中国画论十讲第一讲画论简史(2010.3.16星期五)(一)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是中国绘画实践与理论的初步成熟期和第一次高潮。
顾恺之的《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开创了中国画论专门性论述的先河。
提出了“以形写神”、“传神写照”、“迁想妙得”等理论。
谢赫的《古画品录》概括出的“六法论”,更成为中国画论的核心和基石。
宗炳的《画山水序》,王微的《叙画》、托名梁元帝萧绎的《山水松石格》等专题性论画文章,或品评画作,或论创作心得,成为早期画论中不可多得的佳构。
(二)唐代(618-907)是绘画理论大发展、大提高、大丰收的时期。
唐代画论著作多大二十几种,超多以往历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是绘画理论的集大成之作。
书中对绘画诸要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如形似与气韵的关系、书法与绘画的关系、用笔与风格的关系等)。
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李嗣真的《画後品》、释彦悰的《後画录》等,从不同领域、不同方面对绘画实践作了史料性记录或理论探讨。
(三)五代时期(907-960)荆浩的《笔法记》是其画论成果的标志性著作。
(四)两宋时期(960-1279)宋代绘画创作的繁荣为画论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郭熙的《林泉高致》提出了关于山水画创作的许多新问题。
如“山行步步移”、“山形面面看”的观察方法以及“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创造原则等。
尤其是“三远”透视法的提出,形成了与西方焦点透视迥异的中国绘画理论特色。
使画面表现突破了二维空间的局限,使中国山水画在审美意境上更加邃密宽广。
中国历代画论简析

先秦至两汉绘画理论1、《尚书》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提出了艺术审美的标准,一在教育的原则是“温宽刚简”二是和谐;审美观念初步形成。
2、《周易》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 仰则观象于天, 俯则观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 于是始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1)反映出绘画是观察自然,源于自然的结果。
(2)说明绘画的目的在于“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具有主观目的性与社会功利意义。
这种认识可以视为绘画社会功能论的滥觞。
(3)原则追求----抽象。
3、《左传》在德不在鼎。
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
螭魅魍魉,莫能逢之...对绘画社会教育功能的直接继承。
(1)它提出了“使民知神奸”的绘画观点,突出了艺术的社会教育意义。
(2)涉及艺术本体性问题“远方图物”与“铸鼎象物”美术与绘画中的模仿,写真性质初露倪端。
4、《老子》(1)明确提出了色彩美学观,反五色,提倡素朴。
“知其白,守其墨”推崇黑白色彩观。
(2)自然审美观,追求平淡,追求自然。
(3)意境审美观,用心体会,追求朴素,单纯,和谐的审美理想。
5、孔子:(1)绘事后素,仁是内在的,根本的,首要的,而表现在外在的礼虽然重要却居于仁之后。
(2)尽善尽美,在孔子看来,美与善必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艺术作品既要有美的形式,又要有善的内容。
孔子的审美标准是很明确的,那就是尽善尽美,美的形式只有与善相统一,才是真正完美的艺术。
它们相互联系,相互统一。
孔子显然更注重内在的仁或善,更注重人的修养与艺术的教化作用,社会效果,为此后人品与画品,书品的结合埋下了认识的伏笔。
(3)文质彬彬,文与质既可以看做是艺术的两个方面----形式与内容,又可以看成是一个人的修养的两个方面----思想和风度,文是形式,是修饰,是外在的,质是内容,是品格,是内在的,一个人,一件艺术品缺少必要的形式就显得粗野,而只有形式,没有必要的内涵同样浮乏,不能动人。
中国美术史简答与论述题

中国美术史简答与论述题三.XXX:1.说明霍去病墓石雕群的创作年代、主题思想、艺术风格及历史意义。
见P78霍去病墓石雕有马踏匈奴、跃马、卧马、伏虎、卧牛、卧象、野猪、鱼、蟾和野人抱熊等,除马踏匈奴石雕置于墓前外,其他石雕原来可能散置墓冢周围。
将圆雕、浮雕和线刻技法综合运用,很好地抓住对象的神貌特征加以表现。
.霍去病墓石雕群作品是中国古代雕塑接收外来艺术、明显接收中亚和西亚艺术加以融会贯通的结果。
这种避免早期雕塑技法尚见生拙的弱点,发扬气势雄浑优势和内在力量处理的方式,成为汉代艺术的一大特色。
2.XXX《画品》是一部怎样的著作?“六法”的内容是什么?试述“六法”对于中国美术理论发展的重要意义。
P109气韵生动、经营位置、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传移模写。
意义六法论是中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
“六法”最早出现在XXX的著作《画品》中。
六法论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体的情感和评价,到用笔刻画对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总之创作和流传各方面,都概括进去了。
自六法论提出后,中国现代绘画进入了实际自发的时期。
子女画家始终把六法作为衡量绘画成败高下的标准。
宋代美术史家XXX说:“六法精论,万古不移”(《图画见闻志》)从南朝到现代,XXX被运用着、充实着、发展着,从而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实际最具稳定性、最有涵括力的原则之一。
3.唐代有哪些具有影响的人物画家和作品?按照不同历史阶段试作简要论述。
唐代以前的画家,大都以人物画为主,就是少数以山水、花鸟或其他画种见长的画家,也多是擅长人物画的。
但以妇女为主体,描写现实社会的妇女活动为主要题材的仕女画,则出现在盛唐以后,其代表画家是XXX与XXX。
仕女画又称士女画。
从盛唐开始,直至宋代之后,仕女画表现的题材大为开拓,从原先描写贵族妇女拓展到各个阶层,XXX、仙媛、闺秀、渔妇、丫环、歌妓等都进入了画家创作的行列。
中国美术史绘画篇

中国美术史绘画篇岩画1.岩画指在山崖岩石面上用利器刻凿或用矿物质颜料图绘的图画。
2.其创作的时间约为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的岩画按其表现的内容可分为南北两个系统。
(1)北方地区反映原始的游牧生活;(2)南方地区反映了南方原始农业社会的生活状况。
3.岩画的凿制方法有:磨刻法,敲凿法。
这些岩画从总体上反映了远古时代的社会经济,生产状况和人群组织形式,成为研究原始社会的活化石,也为探索原始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实物依据。
4.岩画达到史前艺术第一次繁荣时期的顶峰,包含了人类初期的各种审美意识和观念。
5.代表作有:江苏连云港的将军崖岩画,旧石器时代内蒙古阴山山脉的阴山岩画。
夏商周时期战国时期的真正独立的绘画作品是出土于湖南长沙战国时代楚墓中的两幅丝织画。
一个是出土于长沙陈家大山楚墓的人物龙凤帛画,另一幅是出土于长沙子弹库楚墓的人物御龙图。
(1)人物龙凤图(2)时期,战国(3)表现主人祈求龙凤援引下分升仙界,画法古朴,具有一定装饰风格,表现了人们对死者升天的祝愿。
(1)人物御龙帛画(2)表现主任将神力巨大的巨龙踩在脚下,用缰绳牵引,乘风劲驰,具有积极意义。
人物形象准确,神采生动,不仅追求外部形貌的肖似。
更注重通过对外貌的描写,揭示对象内在的精神气质。
注重发挥线条的表现力,构图上也体现了一定的艺术意匠。
秦汉时期绘画在秦汉时期已从先秦的装饰功能中摆脱出来,发展成为美术中的主要门类。
汉王朝极为重视绘画的教育功能。
1.千秋墓壁画升仙图(1)时期:西汉后期(2)地点:河南洛阳(3)内容:1.在狭长的主室脊顶上绘墓主人升仙图2.有游动的龙,飞奔咆哮的白虎和展翅的朱雀等神异现象。
3.在白色壁面上勾线涂色,线条奔放流畅,加强了形象的生动性和画面的气势。
4.色彩有红、赭、紫、绿四种,技法已近纯熟,构图活泼富于变化。
画像石(1)什么是画像石?1.指雕饰有图像的石制品,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室祠堂,墓阙和庙阙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画论专题一、魏晋时期:1、背景缘起:艺术史论的发展是和艺术创作的繁荣密切相关的。
两汉以来文艺创作的长足进步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既需要理论的总结和指导,也需要提出文艺评论(批评)的标准,这更促进了文艺理论的发展。
同时,魏晋以来玄学的兴盛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为社会生活带来新的风气。
玄学清议和人物品藻直接影响到文学艺术,首先是在文学中出现了第一批理论文章和专著。
理论探讨的氛围和文学作品的风气引起了人们对于绘画理论的关注。
以顾恺之的论画和谢赫的画品为代表的著述,是绘画史上最早出现的理论专著。
2、顾恺之的画论:顾恺之的画论著述流传下来的有《画云台山记》和《论画》两篇。
《画云台山记》是篇绘画创作构思性笔记,《历代名画记》征引《论画》和《魏晋胜流画赞》两篇文字,实际上均是顾恺之《论画》中的不同段落,前面是画评,后面是摹写要法。
顾恺之明确地提出了绘画表现对象的要求,“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尔,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
”这里他继承了战国时期朴素的唯物主义而有了进一步的发挥。
顾注重人物画的“传神”,认为“四体妍媸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在阐明传达人物神情气质的同时,又强调绘画技巧的重要性,其认为临摹时要对原作进行深刻理解,才能自然而准确地再现,提出“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
顾恺之论画的功绩在于把对绘画的一般性论述提高到独立的理论认识高度,从而开创了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研究的领域,是继卫协之后极重神韵的画家,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绘画“六法”的产生,古代绘画千余年来对气韵、神采的追求,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与他的理论相关。
3、谢赫的《画品》谢赫是南齐(479-502)前后的画家、理论家,以时装人物和肖像画为题材进行创作,但主要贡献在绘画理论方面。
《画品》是古代第一部分对绘画作品、作者进行品评的理论文章。
《画品》中提出了绘画的社会功能以及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即“六法”,同时也对曹不兴以来的27为画家分别品第高下。
提出绘画的功能:“明劝诫,著深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承继了曹植“存乎借鉴者,图画也”的理论思想,十分明确地概括出绘画创作与政教密切相关的理论主张。
“六法”是:“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
气韵生动是把生动地反映人物精神状态和性格作为艺术表现的最高准则。
骨法用笔是指通过对人物外表的描绘反映人物特征的笔法要求,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是指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形、色及构图。
而“传移模写”则是指绘画的临摹和复制。
六法的提出时古代长期绘画实践和理论探讨的具有总结意义的完整认识,在绘画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
画品的出现受到时代的制约,品评体裁的出现受汉以来人物品藻风气的影响。
分品论人始见于《汉书、人表》,班固将古代人物分成九品,列表区别等第,其方式是列上、中、下、三品,每品再列上中下,魏晋时效仿班固的品评体例,分九品作为鉴赏人物的标准而产生“九品官人法”。
影响所及,在文学、艺术方面是品评体的流行。
钟嵘的《诗品》、庚肩吾《书品》均是按九品等第,而《画品》是六品论例,体例明显与同时代的著作不符。
今本《画品》是经后人辑录汇集而成,版本较晚,文字和内容上也有一些错误。
有意见认为,《画品》原书很可能也是九品等第的体例。
《画品》的体裁为后世所承继和效仿,陈时姚最撰《续画品》,接续谢赫的《画品》,辑录了南朝后期的画家,《续画品》仍使用六法标准,但不分品第。
这种体例也曾为后代画史著作所采用。
4、孙畅之《述画》孙畅之,北魏时人,一生著述颇丰,《述画》是其中之一种。
《述画》是第一部传记体画史著作,原书不存,现存文字是经《历代名画记》一书转述得以部分保存。
书中记述了汉代至南朝这段时期的画家传记,杂以评论。
这种以画家传记为记述主线的编写体例在唐代通史体画史著作中得以发扬。
5、宗炳、王微的山水画论山水画萌生,南朝出现宗炳和王微的两篇山水画论。
宗炳,(375-443年),字少文,刘宋时期画家、理论家,也是著名佛学家。
他的思想始终与般若派名僧释慧远相一致,而般若学与玄学则互为连类而相比附,因而宗炳主张受玄、释以及儒、道影响很深。
他在《画山水序》中认为山水是以其外形体现“道”的,因而图绘山水形象可以领悟虚无之道。
晚年不便游山水。
于是画山水于居所四壁,“卧以游之”,但他提出的“应会感神、神超应得”的创作构思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可理解为有感于物而在内心引起反响,激起创作激情,充分表明了他的审美意识。
他在文中接触到了绘画创作的规律和方法问题,以及对形象再现和创造的认识,对具体的表现方法和初步领会到的透视原理也作了明确而精辟的概括。
宗炳将山水画创作归于“深思”,即强调艺术家的想象活动,这种对情质和意境创造的领略,无疑和后世追求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有着一脉相承的关联。
王微与宗炳同时,著有《叙画》一篇。
指出了山水与地图的区别,并强调山水画创作的“致”和“情”,其“畅神”说反映了当时的画家对自然山水娱情作用的认识。
其中“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
虽有金石之乐,珪璋之琛,岂能髣艀之哉”的语句。
抒发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以及艺术家的审美理想。
二、隋唐时期的画论及其发展绘画史论著作至隋唐时大量涌现,体裁更为丰富。
接续六朝而有品评著作;专述一朝一代的画家和作品而有断代史;记录作者亲眼历见公私珍藏的卷轴画和壁画而有绘画著录;综论和阐述历代画家事迹和画学发展规律而有绘画通史的撰述。
到中晚唐之际,中国古代画学史论著述体例该备,史论兼善的画学体系渐已确立。
1、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录》贞观十三年成书,裴孝源,初唐人,曾官中书舍人、吏部员外郎、度支郎中等职,得汉王李元昌赏识,有机会看到宫廷收藏,据以记录秘府和私人所藏的绘画290余卷,佛寺壁画47所。
《贞观公私画录》是现存最早的一部绘画著录,他记录了画家姓名、作品名,题识、印记,并对画的来源、本别(真迹、摹本、官本)等做了简要的鉴别,初步形成了绘画著录的体制,开创了绘画史料学的先例。
2、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绘画断代史。
作者朱景玄,主要活动于唐宪宗和唐武宗会昌年间(806-846年)。
《唐朝名画录》一书在裁定画家等格上大体沿用唐李嗣真《画后品》、张怀瓘《画断》分别列传的方式,按“神、妙、能、逸”四品记述唐代画家共120人,因而该书在流传过程中也称作《唐画断》。
作者著述态度严谨,对于本朝画家画迹,“不见者不录,见者必书。
”对采录入书的画家,既记载画家的生平事迹、师承和画作,又对画家的艺术特点、艺术成就进行论述,所提供的许多绘画史料真实可靠,对画家的品量也能较为客观地反映唐代的绘画理论特色。
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开创了中国绘画断代史的体例,在中国绘画史籍的编写上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为五代两宋乃至明清时期的列传绘画断代史的编写提供了发展的基石。
3、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是中国第一部体例完备、史论结合、内容宏富的绘画通史著作。
张彦远字爱宾,出身世家,官至大理卿。
家富收藏,耳濡目染,培养了他对书画浓厚的兴趣和鉴赏能力,是晚唐时期重要的书法家和书画理论家。
他的两部书画著作《法书要录》和《历代名画记》流传下来。
《历代名画记》成书于大中元年(847年),采集前人的著述加以汇集整理,并发挥了自己的见解。
全书内容大致为三部分:绘画史发展的评述及理论认识:绘画的有关资料、著录以及鉴赏、收藏;画家传记及作品。
《历代名画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史论结合的著史传统,在占有尽可能丰富的材料的基础上,以当时的绘画实践所能达到的理论认识为指导,作绘画历史规律的探讨和理论归纳。
作者于专辟叙论部分,集中阐述绘画发展的史论认识。
书中首先阐明了绘画的功能“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
与六籍同工,四时并运。
”又对谢赫的“六法”作了进一步阐发,强调了“气韵”、“骨气”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笔不周而意周”,作画在于“得意的主张;在阐释顾露张吴经典画家的笔法风格的特点时,又指出了古代绘画中存在“疏”、“密”二体的发展线索和唐以来师资南北传授系统。
《历代名画记》全书有七卷篇幅汇集了自古史传说以来至彦远成书之时,三百七十余位画家传记资料及其作品著录,集中提供了绘画史研究的宝贵资料,有分寸地评价了画家的成就得失。
一些早已失传的文献经张彦远整理而收入书中,得以流传。
这部著作除了涉及到绘画创作和史论内容之外,著录、鉴藏、画价、装裱等等与绘画相关的问题也分有章节予以记述,所以在当时可能还具有绘画百科全书方面的性质。
《历代名画记》在中国绘画史学的发展上具有承先启后的划时代意义,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部系统的绘画史学名著。
翻刻流传甚广,现流传的均为明清刊本,虽然存在一些讹误脱漏,但仍然是研究中国古代绘画史的经典文献。
4.郭思《林泉高致》(郭熙的山水画主张)《林泉高致》全书共分:山水训,画意、画决、画题、画格拾遗、画记六篇《林泉高致》开篇首先阐明山水画要表现林泉之意,使位居朝堂的士大夫通过山水画欣赏能“不下堂筵,坐穷泉壑”,满足他们“泉石啸傲”的精神追求。
郭熙强调对真山水进行深入的观察体验,要“身即山川而取之”,要注意不同角度、季节、气候等条件所形成的变化,对山水远观近觑,四时之景,朝暮之变态可使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意态。
画家必须“神于好,精于勤,饱游飫看”,才能胸有丘壑,还强调绘“可游可居之境”,画出士大夫渴慕林泉的理想佳境,主张山水画家应“所养扩充”,“所经众多”“所览淳熟”“所取精粹”在文化,生活、传统、技巧各方面有全面的修养。
画论中还论及如何创造生动优美的意境,多方面谈到山水形象及章法结构、笔墨技巧,其中如“三远”、“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等,都是很精彩的论述。
《林泉高致》的出现标志着山水画理论已进入成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