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教育目的(更新)

合集下载

第四章教育的目的

第四章教育的目的

罗素:“我们首先应该了解我们想 培养的人的类型,然后才能知道进 行什么样的教育为好。”
第一节 教育目的内涵与功能
一、教育目的的内涵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 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 者规定。

内涵一:它是一种设想或者规定,具 有理想色彩; 内涵二:它标示着一定社会对教育培 养人的要求; 内涵三:它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 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㈠ 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1. 生产力的影响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制约教 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教育目 的的提出必然要受到一定社会历 史条件的制约。而且一定的生产 力总是要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 对劳动者的培养提出自己的要求。
2.生产关系的影响 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和思 想关系对教育目的的规定起着决定 性的影响,教育目的必定由一定条 件下的物质生活需要或物质经济利 益所决定。
A.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观 卢梭提出教育的目 标“不是别的,它就 是自然的目标” ,即 培养“自然人”—— 完全是为他自己而生 活的,有独立的价值, 其人格特点是:自爱、 自主、自立、自制。
卢梭
B.新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
教育目的取向旨在弘扬更加 纯正的古希腊文化,发扬古 希腊文化的自由精神,其核 心理念集中体现为后来长期 流行的口号:“一切潜在能 力的和谐发展。”
17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提出培养绅士的教育目 的。理想的绅士是获得‚德行、智慧、礼仪和学 问‛的人 。
洛克作为当时英国贵族资产阶级的代言人 提出的‚绅士‛教育目的反映了英国贵族 资产阶级培养其理想的贵族人才的需要。 因为他所说的绅士的‚德行‛是英国资产 阶级贵族的‚德行‛,‚智慧‛是为英国 资产阶级贵族服务的智慧,‚礼仪和学问‛ 也是英国贵族式的。

教师资格格考试《教育学》专用教材第四章+教育目的

教师资格格考试《教育学》专用教材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四章教育目的◎本章重点1.识记教育目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概念。

2.理解教育目的社会制约性的基本含义及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3.运用素质教育的观念分析教育现象。

从历年考试来看,本章所占比重较大,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题型覆盖面也较广。

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有:广义和狭义的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教学目标的概念以及它和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素质教育的内涵等。

这些知识点均有可能出简答题或论述题,考生在复习时需加以重视。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和意义(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任何社会实践活动都有预期的目的,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同样如此。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

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科学技术等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性提出来的,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

从内涵上看,教育目的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国家和社会的教育机构、学生的家长和亲友、学校的老师等,都对新一代寄予这样那样的期望,这些期望都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教育目的。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是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各级各类学样无论具体培养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

因此,教育目的对所有的学校都具有指导意义。

不管学生有多大个别差异,如体质强弱不同、成绩高低不齐、兴趣爱好不一,学校都必须努力使他们的发展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

教育学第4章 教育目的

教育学第4章 教育目的

第四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一,教育目的界说1.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国家和社会教育机构、学生的家长和亲友、教师等,都对新一代寄予这样那样的期望,这些期望都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教育目的。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

各级种类学校无论具体培养社会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

因此,教育目的对所有的学校都具有指导意义。

不管学生有多大个别差异,如体质强弱不同,成绩高低不齐,兴趣爱好不一,学校都必须努力使他们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

2.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的意义,决定了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与教学方法的运用,无一不受教育目的的制约。

教育目的是国家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如果教育目的强调培养军人或武士,教育体系遂有军国主义的倾向;教育目的强调培养国家公民,教育体系遂有强调基础教育和注重培养民族情感的倾向;教育目的强调培育英才,教育体系遂有强调高质量教学和鼓励竞争的倾向;教育目的强调个性自由发展,教育体系遂有灵活多样和自由活泼的倾向。

教育目的确定受教育价值观的支配,也与社会的发展水平与需要相关。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遵循的工作总方针,但它不能代替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的人才的特殊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还有各自的具体工作方针,这便决定了教育目的的层次性。

教育目的的层次可以图示如下:教育目的(国家的或思想理想中的)学校教育的目的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目标(各学习领域或科目的)教学目标(具体教学过程中如单元、课时的)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如教育工作领域、化学工业生产领域、医疗卫生工作领域等)和特定的社会层次(如普通劳动者、熟练技术工人、管理人员、高级行政人员、专家等)的需要决定的;也因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级别(如初等、中等、高等学校)而变化。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四章 教育目的
本章主要学习内容
一、教育目的概述 二、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一) 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教育活动所要取得的结果,它 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层级结构
由高到低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国家的人才培养规格目的
第二层次:学校培养目标
的分析与评价
(一)两者对立的根源 个人的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 (二)对两者的分析与评价 1.个体本位主义:忽视社会的需要 2.社会本位主义:弱化人的需要 3.使两者和谐发展
教育目的的定位:培养人
……教育用什么来稳固自己的根基,只能立足于它的本体 价值和本体功能,这就是培养人这一永远不变的出发点和归宿。 只有有了这一稳固的基点,教育才有可能比较清醒和恰当地去 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变化,才能清醒和理智地随社会的变化而 变化。…….许多人似乎不懂得,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外在的 有用,它还有丰富人精神生活的内在价值,而且学习本身也是 一个能使人获得乐趣和享受的过程。…….总之,教育不能把 受教育者仅仅作为手段和有用的工具来培养,而首先必须把他 们作为一个完整而丰富的人来培养。教育目的中的人,可以包 含“劳动者”、“人才”、“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公民” 等,但却不能用其中任何一个来替代人,否则,教育目的就无法 适用于所有的教育和所有的受教育者,教育就难免缺失,人的 发展就难免片面。教育的目的在本质上首先是培养“人”,而 不是培养“人力”或其他什么仅供利用的工具,这是我国教育 必须坚持的基本立场。 ——扈中平:《教育目的应定位于培养“人”》,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7)。
2.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的表现 (1)从发展的方向上看,社会发展的方向总是力 图规定人的发展方向,但是人的发展在不同程度 上又倾向于突破甚至摆脱这种规定。

教育学课件 第4章:教育目的

教育学课件  第4章:教育目的

2.社会本位论 2.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法国的孔德、 代表人物:法国的孔德、涂尔干 观点: 观点: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要求 来确定, 来确定,个人的一些发展都有赖于社 会需要,教育的结果也只能以其社会 会需要, 的功能加以衡量。 的功能加以衡量。 评价:否定了个人的价值, 评价:否定了个人的价值,过分强调 人对社会的依赖, 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 绝对化,唯一化。 绝对化,唯一化。
A.何谓应试教育? A.何谓应试教育? 何谓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 发展的实际需要, 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升学考试为 目的, 目的,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一种传统 教育思想和模式 应试教育就是迷信考试, 应试教育就是迷信考试,把考试当作 检查教和学的效果的唯一方法的教育。 检查教和学的效果的唯一方法的教育。
中国著名大学校训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北京大学:勤奋、严谨、求实、 北京大学: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 南京大学:诚朴雄伟, 南京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 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四川大学:精韧不怠, 四川大学:精韧不怠,日进有功 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 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中国人民大学:实事求是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海纳百川, 中国海洋大学:海纳百川,至人至德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厚德明法 格物致公
四、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
1.个人本位论 1.个人本位论 2.社会本位论 2.社会本位论 3.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教育适应生活 3.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教育适应生活 说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原理第四章教育目的

教育原理第四章教育目的

据人经在 。格典社 理作会 想家主 是有义 教关国 育人家 目的, 的全马 确面克 定发思 的展主 依的义
发依 展据 水社 平会 的生 制产 约力 。和 科 学 技 术
度依 的据 制一 约定 。社 会 经 济 和 政 治 制
律依 。据 受 教 育 者 身 心 发 展 的 规
(一)教育目的确立的客观依据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的关系 1.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根据社 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提出的教育工作发 展的总方向,它是国家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教育方针的内容包括: 教育的性质和方向(说明教育为谁培养人) 教育目的(说明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 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和方法(说明教育怎样去培 养人)
的一种倾向。
在教育史上,争论最多影响最大也最带根 本性的问题,是教育活动究竟是注重于个 人个性的发展还是注重于社会需要。具体 有以下观点:

三、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一) 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二)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三)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 育目的
三、教育目的的类型
1、从教育目的的制定者:分为国家的教育 目的、社会团体的教育目的、个人的教育目 的; 2、从教育目的实现与否:分为理想的教育 目的和现实的教育目的; 3、从教育目的的表现形态:分为外显的教 育目的和内隐的教育目的; 4、从教育目的的承载者:分为学生的教育 目的、教师的教育目的、家长的教育目的等。
3、教育目的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由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各育目标等构成。可以用以 下图例表示: 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各育目标 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 每次课的目标 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它表现为彼此联系、相互制 约、逐级达到的不同层次。

教师资格证及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教育目的

教师资格证及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 两者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表现为各级各类 学校甚至各专业、学科及各门课程的培养目标或教学 目标,并以课程计划(教学计划)等教育教学行政规 范性文件的形式作同规定。相对来说,教育目的具有 核心指导性、概括统一性,教育目标具有具体多样 性、实践操作性。
三、科学主义目的观 观点:以社会的需要尤其是物质需要为出发点,
以社会物质生产和科技进步为中心。是一种功利主义 主张。它重视对现实人才的培养,强调教育对现实社 会的适应。
发展历程:文艺复兴时期;17世纪第一次科学革 命(培根)催生;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迅速发 展;19世纪60年代对科学极端迷信的泛科学主义。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1958年:服务对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途径——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目的——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3年:邓小平:“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 向世界、面向未来。 1985年:“四有”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性质和服务对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基本途径——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9年——素质教育;“四有”新人 2001年 2004年 2007年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四章 教育目的
本章也是教育基本原理的基础内容之一。 学习目标是要(1)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 (2)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 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 的的要求;(3)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及其相互关系。

04第四章教育目的(教育学模块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04第四章教育目的(教育学模块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四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一)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规定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与标准要求。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

同时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它贯穿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选择教育内容与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根据。

教育目的通常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规定人的社会角色,如劳动者、建设者、接班人、公民等;另一部分规定人的质量规格,或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如全面发展等。

教育目的一般由国家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1、教育方针的概念: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

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等要素。

教育方针一般由政府或政党提出。

2、教育方针的内容:我国的教育方针一般包括三部分内容:①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指导思想)。

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②教育目的。

即“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它规定了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③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即“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其中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和基本内容。

3、我国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当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10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3、两者的联系与区别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具有政策的规定性,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必须贯彻的强制性,教育目的只是教育方针的若干组成要素之一。

两者的区别:①“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属教育基本理论范畴,也属目的性范畴;“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概念,属教育政策范畴,也属手段性范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抽象”
学科 专家 逐步过渡到 ”具体”
二级培养 目标(课 程目标)
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 重情感体验,激发想像 力和创造潜能。学会运 用多种阅读方法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 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 童思,在阅读中积累 词语 教师 比较具体; 比较关注” 实然”状态 《沁园春· 雪》的教 学目标:感情充沛地 吟诵;当堂背诵;理 20 解诗人的壮志豪情
一、教育目的概念p78 (一)什么是教育目的

在现实社会中,教育目的是十分复杂的。我们在这 里所研究的主要是学校教育目的。 从学校教育目的角度来看,所谓教育目的就是社会 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理论,考虑社会发展的实际需 要与个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 质量规格的总体设想或规定。
教育目的的内容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所谓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提出者 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 价值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一、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三、我国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一、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即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 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即应 当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 。 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思想家卢梭、裴斯泰洛齐等,倡 扬“天赋民权”的思想,认为个人自由、幸福是人与 生俱来的“自然权利”。激进的人本位价值取向的思 想家卢梭在《爱弥儿》中认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 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变坏了。 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把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为教育目的的根本 。
教育目的中对人的质量规格的规定包括两个方面 的内容: 一是对人的身心素质发展作出规定, 二是对人的发展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

14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目标

教育方针是指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国家或 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规定的具有工作发展的总 方向,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历史表明,社会价值取向的片面性或狭隘性, 不仅直接影响教育多方面功能的发挥,而且也 会助长社会发展的失衡性。 从现代社会发展来看,教育目的的社会价值取 向虽多种多样,但都比较注重取向的全面性与 综合性。 单纯的社会政治价值取向或单纯的狭隘民族主 义的价值取向等,都难以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 需要。

激进的人本位价值取向的思想家把教育的个人目的和 社会目的看成是不可调和的,这种倾向极易在现实中 导致个性、自由和个人主义的绝对化。因此,个人本 位的价值取向在社会发展中带有明显的片面性。
不过不同时期不同社会对其重视的程度和取向的侧重 点有所不同。选择教育目的,在对待人的价值取向上 ,应注意解决好以下问题: 一是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问题。把一个具有生物特性的人
41

总之,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 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互 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相辅相成的 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中,智育是核心,德育 是方向,体育是基础。美育具有促进个体朝 真、善、美发展的功能,劳动技术教育对于 人求生存、求发展是不可却少的,五者缺一 不可。
42
第三节


典型言论

社会是目的,个人是手段。

“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焦点:人的社会化、社会发展、社会价值




其基本观点: (1)人的一切发展有赖于社会; (2)教育只有一个总的目的,即教育目的在 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都得到某种激 励和发展,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 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 ”; (3)教育的结果由教育的社会效益来衡量。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其出发 点和归宿。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我国教育目的基 本的理论基础,也是当今我国教育教育目的的价 值取向。 纵观马克思主义以及历史上众多思想家对人的全 面发展的各种表述,可以把“人的全面发展”的 内涵大致概括为四个层面:一是“完整发展”; 二是“和谐发展”;三是“多方面发展”;四是 “自由发展”。
当代教育目的社会价值取向的确立,应注意 把握好以下问题P87:

一是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 二是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 三是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
无论是个人本位论还是社会本位论,都是因为 在对社会和教育、个人与社会关系中视角和判 断不同,对教育价值的取向和选择不同而形成 的。

三、我国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43
新中国的教育目的回顾

1957年,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
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 化的劳动者。” 1958年,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 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目的是培养社 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为什么办教育,教育为谁培养人 才,教育为谁服务)
教育方针
2.教育目的(核心)
(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
3.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教育方针是指为达到一定的教育 (怎样培养人) 目的,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 段规定的具有工作发展的总方向 ,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联系表现为,教育目的 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目的的确立 及其内容必须符合教育方针的规定。

赋予各种社会关系,使之成为具有社会特性的人。
二是科技素养和人文素养。科学精神重在求真务实,探究
万物之理。人文精神重在价值蕴涵,追求理想境界。
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即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 根本价值。 主张,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本位出发,而应从社会需 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鼎盛时期是在19世纪 到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的纳托普、孔德、 涂尔干等。 纳托普认为“在教育目的决定方面,个人不具有任何 价值,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 的目的。”在他们看来教育要造就社会化的人,就应 按照社会需要来培养人。

通过确定教育价值取向的方式来进行;
通过标准、要求的方式进行调控;
通过目标的方式调控。

(三)评价功能
衡量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依据;
体现在现代教育评估或教育督导行为中。
三、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社会依据 一是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及发展的需要。 二是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二)人的依据 考虑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教育目的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我国的教育目的
学习重点:我国教育目的的实施要求

“目的与目标根本不同。你能测量目标 ,但不能测量目的。一个最后的目的是一 种哲学力量,它是我们行动的先验的本质 。”
——《学会生存》,1979:199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述
三级 (教学目 标)
央视曝八大 “教育潜规则”
• 教育部门屡发新规,教育顽疾却毫无起色。针对新规旧律, 当前中小学教育还形成了多项潜规则,央视曝光了其中八 个,称“其积弊之深令人震惊”。 • 一为“免试就近入学”异化为“争相择校”;
• 二是择校费“被自愿”; • 三是奥数改头换面; • 四是升学率还在争第一; • 五是“重点班”改名“创新班”; • 六是补习班挂名“家长委员会”; • 七是“你的学生我来教 教师有偿家教”; • 八是全日制培训班集体易地补课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要 完成的教与学的具体任务,它是实现教育目的 的最基本途径。
思考并判断:

在我国,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校具有不同 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 的人才的总要求。 ——教育目的=广义的培养目标 ——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校:
1.教育性质和方向
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是通过全面发展教育来实现 的。我国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教育是由德、智、体、美等 部分构成的。

德育:培养人思想道德的教育

智育:
体育: 美育:
思想教育 政治教育 道德教育 法制教育 健康心理品质教育 ……



劳动技术教育
40
• 全面发展是对全体受教育者的统一要求,但决不 是“平均发展”、“个性划一”,决不是用一个 模子来塑造学生。
从网络段子看价值倾向的变化
30年代,到延安去,到太行去,到敌人后方去; 40年代,到辽沈去,到平津去,到长江对岸去; 50年代,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60年代,到山上去,到乡下去,到贫下中农当中去; 70年代,到城市去,到部队去,到能生活得好一些的地方去; 80年代,到大学去,到夜校去,到可以拿到文凭的地方去; 90年代,到美国去,到法加去,到一切不说中国话的地方去; 2000年代,到国企去,到外企去,到年薪百万的地方去; 2010年代,到党政机关去,到公务员队伍中去,到一辈子不失 业的地方去。
陈述名称 教育方针
九年义务 教育的课 程目标 九年义务 教育语文 课程目标
一至二年级 语文课程目 标(阅读领 域课程) 本单元/章 或节课或本 次活动的教 学目标
制定者
政府/国 家


实 例
在德育、智育、体育 几方面都得到全面发 展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 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 法
抽象;笼统; 比较关注”应 然”状态
典型思想言论——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夸美纽斯:教育在发展健全的个人。 洛克:教育目的在于完成健全精神与健全身体。 卢梭:养成正当的习惯,主张个人价值高于社会
价值。
焦点:人的知识、美德、能力、个性

其基本观点: (1)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 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 善的发展; (2)教育的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职能就 在于使这种本能自由地得到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