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系统分析

合集下载

西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

西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

文化休息区
区公园
小游园与街心 花园
每居民占8㎡ ,每个面积33 公顷至482公 顷,文化休息 公园为居民的 休息、运动、 文化教育、科 学普及创造条 件,满足其文 化生活上的要 求。
每居民占4㎡ ,每个4至33 公顷,全市共 24个分布于各 个居民区内。
每居民占2㎡, 每个占0.5至8 公顷,全市共 54个均匀的分 布于居民区内 ,供老人与小 孩休息散布。
将市区分成二十几个相对独立的建设区,其间用绿色地带相隔离,将园林、 绿地、菜地、果园、苗圃及部分农田等都作为绿化隔离带的一部分。
二、西安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变迁
1.西安市园林绿化发展
•人文体征
▪古城墙 ▪周秦汉唐四大遗址 ▪秦始皇陵兵马俑 ▪半坡母系氏族村落遗址 ▪鸿门宴故址
•自然特征
•地理位置 •东经107°407′-109°49′ •北纬33°39′-34°45 ′ •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盆地
•1868年建成的上海外滩公园
近代中国城市绿地建设是数量少、品质差。 原因:战争的不断破坏
社会生产力的地下 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意识到绿地的作用。
积极意义:公园可供大多数人游憩的绿地类型已经出现,并在一定时期得到发 展,对中国现代城市绿地系统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北京市总体规划图(1958年)
规划 园林绿地:包括苗圃、花圃、果园、防护林带、河岸绿化和农林间作区; 公共绿地:包括市、区街心花(园)坛、坊内面积在1公顷以上的游园; 专用绿地:包括动物园、植物园、体育公园
2.3 1995年西安绿地系统规划
•规划背景
•规划理念
•编制要点
•社会转轨和经济转型 ,造成了城市规划转型 滞后,但也更加注重与 区域性的规划(研究)相 结合,研究城市环境容 量和确定最佳规模等。 •《城市规划法》的颁 布与实施,标志着我国 的城市建设进入了法制 化的轨道。

城市化进程中绿地系统的演变分析

城市化进程中绿地系统的演变分析

城市化进程中绿地系统的演变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绿地系统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

在早期的城市化阶段,城市规模相对较小,绿地的分布较为零散。

这些绿地往往是自然形成的,如一些小型的森林、草地和池塘等。

它们主要起到了为周边居民提供休憩和简单农业生产的作用。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工业的快速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急剧增加。

大量的农田和自然绿地被侵占,用于建设工厂、住宅和基础设施。

这一时期,绿地系统受到了较大的破坏,城市中的绿色空间逐渐减少,生态平衡被打破。

然而,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环境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城市规划者们开始重新审视绿地系统的重要性。

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绿地系统的规划和建设逐渐受到重视。

一方面,城市规划中专门划出了一定比例的土地用于建设公园、广场等公共绿地。

这些绿地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还具有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调节小气候、减少噪音等生态功能。

比如,大型的城市公园成为了人们周末放松身心的好去处,人们可以在这里散步、跑步、野餐,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另一方面,城市中的道路绿化也得到了加强。

街道两旁种植了树木和花草,形成了绿色的廊道,不仅美化了城市景观,还能够吸收汽车尾气,降低道路温度。

此外,一些城市还建设了绿色屋顶和垂直绿化,充分利用了有限的空间增加绿色覆盖。

在绿地系统的演变过程中,技术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比如,通过先进的灌溉技术和土壤改良技术,可以在城市中营造出更加多样化和可持续的绿地景观。

同时,利用智能化的管理系统,可以对绿地进行更加精准的养护和监测。

然而,城市化进程中绿地系统的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城市土地资源的紧张限制了绿地的大规模扩张。

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要开辟新的绿地往往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其次,绿地的分布不均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一些老旧城区的绿地面积相对较少,而新开发的区域可能拥有较为充足的绿地,但往往距离居民较远,使用不便。

绿地系统分析范文

绿地系统分析范文

绿地系统分析范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建设的迅速扩张,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其中,绿地系统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化和管理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绿地系统进行分析,并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绿地系统的定义与特征绿地系统是由城市中的公园、花园、绿道、绿化带等组成的空间系统,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地系统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空间连续性:绿地系统包括城市中的各种绿地元素,这些元素之间通过连续的绿地组成一个整体,并且与城市其他功能区域相连通。

2.绿地多样性:绿地系统包含多种不同类型的绿地,如公园、庭院、绿化带等,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提供各种休闲、运动和生态服务功能。

3.生态功能:绿地系统通过植物的吸附、调节作用,可以净化空气、调节气温、吸收雨水等,对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缓解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

4.社会功能:绿地系统不仅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还可以提供社交、文化、教育等多种功能,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交流。

二、绿地系统的优势与问题绿地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

绿地系统具有以下优势:1.生态环境优化:绿地系统可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增加湿度、调节气温,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提供居住环境的质量。

2.生物多样性保护:绿地系统提供了适宜的生境条件,使得各种植物和动物得以生存和繁衍,促进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3.水资源调节:绿地系统可以吸收雨水,减少洪涝风险,并通过地下水补给和植被蒸腾维持城市水平衡。

4.社会文化价值:绿地系统不仅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还是城市文化的载体,提供方便的社交和文化活动空间。

然而,当前城市绿地系统面临一些问题:1.绿地空间不足:城市绿地总体面积较小,无法满足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需求,且分布不均衡。

2.绿地质量差:部分绿地面临土壤污染、水源不足、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无法发挥应有的生态功能。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特色分析——以宿迁、临沂、盐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特色分析——以宿迁、临沂、盐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
本文主要分析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层面对城市特 色的塑造。
图 1 城市特色相关要素构成图 ( 根据段进《城市空间特色的认知规律与调研分析》修改)
1 城市绿地特色的构成
构成城市绿色空间的要素可以说是包罗万象, 无 论 是 自 然 的 、人 工 的 , 无 形 的 、有 形 的 , 人 文 的 、科 技的……都是组成绿色空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城市 总体形象的整合、塑造和强化、建设有深厚文化底 蕴 、有 鲜 明 形 象 特 征 的 城 市 , 有 着 无 法 替 代 的 作 用 。 城市绿色空间特色的塑造离不开宏观层面的城市绿
地系统规划的整体把握, 离不开中观层面的绿地详 细规划阶段的拓展和绿地设计阶段的完善。
一门时空艺术, 也是一门科学技术。每个城市都有特 定的自然地理环境, 有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 城市资 源可谓包罗万象。笔者认为要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布局层面体现其对城市特色塑造的贡献率, 首要前 提就是对城市资源进行梳理, 从空间特征、文化特 征 、产 业 结构 特 征 这 3 个 方 面 来 挖 掘 、提 炼 体 现 城 市 特色的资源要素, 并进行特色资源的整合(表 1)。 3.2 绿地系统规划强化特色手法分析
城市独具特色的自然风貌, 对城市 绿地总体特色结构起着决定性作 用。建议在绿地系统布局层面作宏 观调控, 形成城市特色骨骼框架
无形的历史文化和有形的历史遗 存是城市丰富的遗产, 也是城市 最富有灵魂的特色资源。建议对 资源进行分级, 有主次的分配在 各类公 园绿地中, 并作整体性 、全 面性安排, 形成城市的特色链
大 战 马 陵 山 革 命 烈 士 纪 念 塔 , 抗 日 址与纪念地( 如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等) 全国著名的杂技之乡、淮剧之乡、烟 花

绿地系统在城市规划发展的作用分析

绿地系统在城市规划发展的作用分析

绿地系统在城市规划发展的作用分析1引言城市园林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持着整个城市的生态平衡;另一方面,作为城市独一的且具有活力的基础设施,一直起着美化城市景观、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积极作用;另外,作为城市发展规划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直被重要生态措施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导致了城乡差距越来越小、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使得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追求城市便利舒适的生活。

不可避免地,城市化的进程步伐的加大也引起了更种潜在的问题。

最典型的是使得城市摊大饼式的发展,边界的扩大使得城市外围的绿地不断减少,无形中加大了对该区域原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与自然条件的威胁。

另外,由于该区域绿地起着支撑中心城区人居生态环境,引导城市形态的扩展的重要作用,故需采取有效措施来统筹和管控该区域绿地。

2城市规划区绿地2.1 广义绿地在《辞海》中,绿地是指与环境融合一起创造自然条件,来满足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种植条件而形成的一定范围的绿化地面或区域。

其中公园、街道绿地、林荫道等绿地是供公共使用的;附设于工厂、医院、学校、幼儿园等内部的专用绿地和住宅绿地是供集体使用的。

另一种:无论是自然植被或者人工植被,涵盖了农林牧生产用地及园林用地,只要是生长着植物的土地,均可称为绿地。

作为城市规划的专门术语,绿地是指城市建设用地的一个大类,其中包括公共绿地、生产和防护绿地两个中类。

所以廣义绿地可以泛指各种拥有绿色植被的土地,或者特指城市建设用地中某一大类用地类型。

2.2 城市规划区绿地城市规划区绿地是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形态存在于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用于改善城乡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起到美化城乡作用的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组成的整体。

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包含了两方面内容: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绿地的规划和管控,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以外,城市规划区范围以内的绿地统筹和管控。

3绿地系统在城市规划中作用3.1 绿地系统可以创造城市的人居环境园林绿地是人们进行户外活动的最佳去处。

浅谈建设城市绿地系统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浅谈建设城市绿地系统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
[ .] / 白思பைடு நூலகம் 0 现代项目管理 0 机械工业出版社, +11-, 第一版 0 [ +] / "234567 8 9:9;5<5:7 (:=7 >7?750 # )?>@5 73 7A5 "234567 89:9;5<5:7 B3@C 3D E:3FG 5@;5 %A>2@ ’@>7>3:0 +11- HI#0 [ J] / 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用书编写委员会 0 建设工程项目 管理 0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1- K , 0 第一版 0 [ -] / 陈劲 0 研究项目管理 0 机械工业出版社, +11- K J, 第一版 0
! 工程建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川建材》 +11L 年第 - 期
【 文章编号】 : .LM+ K -1.. (+11L ) 1- K 1..N K 1J
浅 谈 建 设 城 市绿 地 系 统 存 在 的 问 题 与 分 析
参 考文 献
!" 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 # ! " 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历程 现代城市绿地经历了由自然萌生 到人工创意、 公共 绿地 至生态绿地系统几 个阶 段。自然 萌生 阶段主 要是 指以狩 猎 围牧为目的的园圃; 人工创意阶段是指以满 足达官贵人 及宗 教需求为目的的 宫苑、 寺院, 主要是私 家园林和皇家园林; .N 世纪中后期, 进入城市公 共绿 地阶 段, 由于工 业化 导致城 市 人口激增, 在生产力迅 速发展的同时, 城市的卫生 环境恶化, 促使城市开辟了供市民使用的公共 绿色空间。欧 洲、 北 美掀 起了城市公园建设的第一次高 潮, 称 之为 “公 园运动” ; +1 世 纪初, 尤其是 二战以后, 欧、 亚各国在废墟上开 始重建城 市家 园。一方面许多城市开始在老城区大 力拓建绿地, 另一 方面 许多国家开始采取 措施疏 散大 城市人 口、 创建 新城, 城市 绿 地建设迈入了继 “公园运动 ” 之后 的第二次历 史高潮。+1 世 纪 M1 年代初, 生态学作 为设计理念被引入 绿地规划, 城市绿 地建设开始呈现出 新特 点。从而 赢来 了以营 造改 善城市 环 境及满足景观效应 为双 重目的 的生 态绿 地阶段。 如美国 麻 审,业主方研究部 ! 工 程部人员对展项所 表述科学 思想、方 法及内涵的效果 作出 了评估, 由我方 主持 了全过 程的 各项 活动,通过竞争性 谈判 确定中 标侯 选人 名单。经 过近 一年 的工作实践我 们在 计划、投资 、合同管 理方 面的 能力 深获 业主好评,现已将 业主和 我们 的造价 合同 部门 融合在 一起 工作;在编制有 关规范 的过 程中,以 我方 人员 为主, 业主 方相关人员提供 协调 配和而 顺利 完成;在 与建 筑工程 的协 调配合过程中,我 们又充 分发 挥建设 监理 和工 程技术 的优 势,协助业主展项 管理 部门 搞好与 业主 建筑 管理 部门、建 筑设计院、建筑监 理及 建筑 承包商 的协 调配 合工 作;在确 定甲控材料、设备 清单 及其 供货商 名单 的工 作中,又 代表 业主处理全部有 关事 宜;在与 市档 案馆协 商确 定档案 结构 后,由我方组织 人员,一 人负责 我方 的资 料,一 人负 责业 主的技术资料,一 人负责 业主 的工 程资料 来完 成工程 档案 资料的工作。可见 科学中 心的 项目 管理活 动中 既有业 主与 我 的融合互补的管理,又有业 主的委托咨 询顾问的 管理, 也有部分工作采 用了类似于 “合 作管理 ” ( "#$%&’$(&))

基于GIS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

基于GIS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

基于GIS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多种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价值。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城市功能不断强化,同时也给城市绿地系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解决城市绿地管理和规划问题,基于GIS技术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应运而生。

一、GIS技术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中的应用GIS技术是一种集数据处理、图形分析和空间定位等功能于一体的计算机系统。

它具有许多优点,如能够整合多源数据、快速建模分析等。

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中,GIS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获取并整合各种数据,例如地形、土地利用、气候及环境等,为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首先,基于GIS技术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制定绿地系统规划。

通过GIS技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城市绿地的分布情况,如面积、种类、质量、空间关系等,为绿地系统规划提供有力支持。

GIS技术可以根据城市的地形、气候和土地利用等数据,结合城市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制定适当的绿地系统规划,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得到最大化。

其次,基于GIS技术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制定绿地功能布局。

通过GIS技术,我们可以对城市绿地进行空间分析,包括绿地的类型、建设密度、空间布局等,为绿地功能布局提供决策基础。

例如,GIS技术可以根据城市的交通分布、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等数据,结合绿地景观和可达性等因素,制定绿地功能布局方案,使绿地系统具有最优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

最后,基于GIS技术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优化绿地管理。

通过GIS技术,我们可以收集绿地管理数据,如绿地的维护和保护情况、人流和车流量等,为绿地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例如,GIS技术可以根据城市的气候和交通流量等数据,结合绿地的开放程度和管理要求,制定相应的绿地管理方案,提高城市绿地的质量和保护水平。

二、基于GIS技术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的实践案例基于GIS技术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已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与介绍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与介绍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及介绍1、绿地规划背景在1999年2月5日国务院批复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中提出了“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环境良好、社会高度文明,并具有滨江、滨湖城市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的城市发展目标。

1998年武汉市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

经过近五年的建设,武汉市城市环境和景观面貌取得了很大改善,滨江滨湖的城市园林绿化特色初步形成。

为进一步适应武汉市城市功能提升,提高城市亲合力和个性魅力,继续实施以生态绿化景观为主体的城市人居环境创新,明确城市绿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根据国务院和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决策要求,特制定《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年)》。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年)》是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为基础、依托城市空间总体布局的一项专项系统性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它相关规划中有关绿化体系规划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2、规划策略和原则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本着建立良好的城市绿化生态和人居生活环境,突出战略性和超前性,构筑适应城市未来发展要求的绿地系统格局的指导思想,在规划中主要遵循如下原则:(1)实现城乡绿化一体化通过城乡绿化空间的均衡、协调和互联布局,树立大绿化观和系统观,确保在武汉市域城乡范围内建立完善的绿化生态体系,形成城市良好的生态背景和基础。

(2)体现自然山水和地域特色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武汉市丰富的山水空间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建立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城市绿地分布格局。

(3)突出生态优先和生态安全重视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以生态学的原理进行城市生态框架的布局和园林植物的配植,确保武汉市的物种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4)强调因地制宜和可操作性结合武汉市实际,利用各种立地条件,采取多种方式,建立多种绿地类型;并通过划定各类绿线,实行“绿线管制”制度,促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世博公园绿地规划设计
1 项目背景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公园的规划用地,北临黄浦江、南至浦明路,西起打浦路隧道,东至世博园区东部水门,规划用地面积约29公顷,另外相关设计用地包括公共活动中心用地和演艺中心用地,总面积约42公顷。

基地中无系统、连续的绿化景观,滨江生态系统均被破坏,环境污染、废水及码头的堆场使整个滨江原始的生态系统不复存在,基地西端有部分湿地生态群落。

基于此种立地条件,该设计注重自然生态景观的恢复和塑造,充分考虑会间高容量集散停留空间和会后城市休闲公园绿地双重功能的相互冲突,建立集生态、展示、游览等功能于一体的园林景观体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公园绿地生态系统。

2 系统布局
2.1 系统的形成
在整体骨架设计中,设计者以滩的形式及扇骨形状均匀分布于基地的乔木林为主体结构,,以人工的植栽方式,巧妙的创造了上海世博会南园规划景区-公园-黄浦江心-北园规划景区的序列性景观(如图1),由南到北自然过渡,起到系统与外环境骨架衔接的作用。

图 1
设计构思中,由防洪堤和交通网络引发创作灵感,进一步联想到山水自然线条的构图形式,最终确立中国扇的上层植物结构形式配以流畅的地被网络,形成一轮黄埔江边亮丽的植物虹。

横向上强调布局的弧线分区与直线守边相结合,竖向上通过对风向、遮荫及视线等因素的综合考虑,穿插形成整齐的南北向条状林地。

抬升的扇形基地比拟为折扇的扇面,按风向走势而特意设置的乔木引风林比拟为扇骨,这样整个滩的景观构成了一幅生动而赋有韵味的中国水墨山水画。

(如图2)
图 2
2.2 系统的渐变
纵观上海世博会公园绿地分区,由西向东依次为生态湿地区、休闲游艺区、公共活动中心区、世博中心轴、演艺中心区、工业文明展示区(如图3),与此功能结构相吻合的植物规划分别为:西部以湿地水岸植物景观为主,中部一轴两心区域突出了世博园特有的林地、草坪及屋顶花园景观,东部开创了世界独一无二的空中立体花园的新地带。

由西向东无不透漏出自然向人工渐变的痕迹。

图 3
西端后滩基地保留着原生的滨江湿地,能在黄浦江边创造一段生态湿地,展现自然的水陆交界景观,有着特殊的示范意义。

因此设计中选取了较为生态的滩的自然结构模式,局部设置生态湿地展示区,以保证与基地西端生态湿地的联接,达到滨江景观带的整体延续性,形成一个自然循环的微生态环境。

特色林地景观模拟自然界森林、花岛等景观,结合地形、水体、道路来组织植物景观,体现植物自然的个体美及群体美。

在具体组织中做到疏密有序,在大面积的林木种植中结合花灌木及地被的综合设置,模拟自然界的植物形成态势。

中部区域主要人流出入口地段、高架立交体系周围以及与城市道路相邻的开放绿地内,主要以植物结合地形起伏分隔空间,并利用大片草坪及地被植物。

从空间上给人以宽敞舒适的视觉享受,同时也有利于世博会节日气氛的营造。

在人流聚集较多的场所,如庆典广场等大型集散场地周围解决处理好场地透水技术的同时,将部分草地种植为耐践踏草坪保证人流在高密度时可在草坪上休憩等候。

工业文明展示区中将部分用于码头货物运输的工业吊塔进行功能转换,形成多层次的空中立体绿化展示。

在公共演艺中心与空中立体花园之间,以硬地树阵的方式保证游人的停留与休憩。

在改造时保留原工业时代的烙印,使用先进的垂直绿化科技,进行绿化城市的展示。

2.3 系统色彩的退晕
上海世博公园绿地植物设计以绿色深浅不一的常绿树、落叶树、针叶树、阔叶树配以按冷暖色调组合出美丽色彩图案的地被植物,呈现出赋有渐变退晕效果的韵律景观。

植物美最主要表现在植物的叶色,绝大多数植物叶的叶片是绿色的,但植物叶片的绿色在色度上有深浅不同,在色调上也有明暗、偏色之异。

这种色度和色调同时又随着一年四季变化而不同。

如垂柳的初发叶时由黄绿逐渐变为淡绿,夏秋季为浓绿。

春季银杏叶子为绿色,到了秋季则变为黄色。

五角枫叶子在春天先红后绿,到秋季又变成红色。

公园上层乔木林正是运用叶色的变化组合成多变而有趣味的园林景观。

(如图5)
图 5
公园绿地下层地被利用植物色相的差异,形成由西区冷色逐渐过渡到东区暖色的序列景观,创造出和谐、温和的气氛,加之以明度、彩度的差别运用,达到丰富多彩的调和状态,
形成既有统一又有退晕效果的渐变景观。

(如图4)
图 4
3.植物群落的配置
3.1植物群落主体空间、时间的构成
在植物群落总体设计中,考虑到世博会间高容量的人群密度,注重下层花灌木及地被植物的合理配置,削减中层灌木体量,强化上层混交乔木林的态势,以增加乔木覆盖遮荫率。

在市中心区多建乔木林,艺术地再现地带性植物群落特征的城市绿地,可以减缓热岛效应,增强绿岛效应。

同时大树地坪的配置模式可以提高公园有限土地的利用率,世博会后为市民提供开阔的活动场所。

在植建乔木林时,合理配置,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引进植物新品种,突出上海城市绿地的地域特色。

从而构成乔、灌、竹、草、藤的复合群体,提高群落空间的稳定性。

(如图6)
图 6
上海世博公园绿地植物群落又是空间艺术形式的表现,它利用简洁明快的乔木列阵和曲折变化的灌木色带,结合地形的高低起伏,形成一条条丰富而有韵律的林冠、林缘曲线,划分出变换多样的空间模式,起到了美化和协调周边环境的创造作用,产生虚实结合的意境效果。

同时在大量草坪形成的绿色基调上勾勒出丰富多彩的色块,不仅视觉上自然活泼,高低
起伏的植物又造成含蓄莫测的景观幻觉,扩大了园林空间感。

植物的叶容、花貌、色彩、芳香、树干姿态的变化构成了"春花含笑"、"夏绿浓荫"、"秋叶硕果"、"冬枝傲雪"的四季景观。

植物时序的变化极大的丰富了景观的季相构图,上海世博会公园绿地植物群落设计结合层次分明的空间形式,将不同时期的观形、取色、闻香、品味及听声的植物合理地配置在一起,组成了三时有花、四时有景的园林风光。

春天樱花、桃花繁花似锦;夏天合欢、栾树密闭成荫;秋天正值果期的悬铃木、叶色金黄的银杏树,配以常绿的广玉兰别有一番繁茂昌盛的景象;冬天苍劲的黑松、孤傲自赏的梅花,配以色彩红艳的山茶,平添几分盎然的情趣。

这种春花烂漫、夏季浓荫、秋色斑斓、冬景苍翠的季相变化增加了群落的景观效果
3.2 丰富的人工生态群落类型
合理的植物群落结构是绿地稳定、高效和健康发展的基础,在有限的城市绿地中建立尽可能多的植物群落,是改善城市环境,发展生态园林的必由之路。

上海世博公园绿地规划设计通过丰富的植物物种和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将园区建成一个植物种源库,为其他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

归纳世博公园绿地的人工生态群落类型,主要分为观赏型、保健型、科普知识型、文化艺术型、环保型、生产型等,具体分析如下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