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系统分析讲解学习

合集下载

园林规划重点笔记+绿地系统

园林规划重点笔记+绿地系统

第一章城市绿地的效益一、生态效益1.改善空气质量1)固碳释氧(植物的光合作用)2)净化空气(吸收有毒有害气体)3)杀死细菌(植物可分泌杀菌素,如洋葱)2.净化水体植物根系吸收,转化,讲解和合成等方式作用于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对土壤起到净化作用。

3.降低噪声噪声的衰减主要是植物冠层对声能的反射和吸引引起的。

4.调节小气候1)调节温度(树冠阻挡阳光的直射和反射,蒸腾作用吸收热量)2) 调节湿度(蒸腾作用使空气湿度升高)3) 通风、防风(绿带与该地区夏季风向一致,可通风环节热岛效应,与冬季寒风方向垂直,可阻挡寒风和风沙对市区的危害)5. 涵养水源6. 维持生物多样性绿地为生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二、社会效益1.景观功能2.休闲保健场所3.文化教育园地4.社会交往空间5.防护和减灾功能三、经济效益1.直接经济效益(如园林绿化产品,门票,服务的直接经济收入)2.间接经济效益(指园林绿化所形成的良性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城市绿地带动旅游发展,周边地价,房价)第四章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基本原理1.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1)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实施就地保护2)建立植物园,动物园等实施迁地保护3)加强科学研究,确立优先保护重点4)加强法制建设,把保护生物多样性纳入法制化轨道5)保护生态环境6)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2.园林植物生态学的应用1)尊重植物群落的自然特点(园林植物配置朝着群落方向努力,形成一个系统,乔灌草藤本相结合)2)考虑植物他感作用的影响a 植物生化的相克作用(植物分泌的化学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生长)b 植物生化的相生作用(植物分泌的化学物质促进其他植物生长)2)考虑生态环境因子对植物的影响第五章植物造景1.植物造景的特点1)自然性2)复杂性3)预见性4)生态性5) 美感双重性2.植物造景的依据(原则)1)尊重自然,保护利用2)尊重科学,符合规律3)因地制宜,适地适物4) 合理布局,满足功能5) 种类多样,季相变化6)密度适宜,远近结合3.植物造景的类型1)按植物类型分a 木本植物造景:孤植树,对植树,树列,树阵,树丛,树群,树林,树篱等b 草本植物造景:草花植物造景,草坪植物造景,蕨类与苔藓植物造景c 藤本植物造景:廊架,花架,墙外立面绿化,高架桥下绿化,枯木复绿2)按植物生境分类a 陆地植物造景:山地,坡地,平地b 水体植物造景: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3)按应用空间分类a 户外绿地植物造景b 室内庭园植物造景c 屋顶植物造景:屋顶植物选择的原则4.屋顶花园设计形式屋顶花园植物造景设计形式有地毯式、花圃式、自然式、点线式和庭院式。

绿地系统分析范文

绿地系统分析范文

绿地系统分析范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建设的迅速扩张,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其中,绿地系统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化和管理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绿地系统进行分析,并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绿地系统的定义与特征绿地系统是由城市中的公园、花园、绿道、绿化带等组成的空间系统,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地系统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空间连续性:绿地系统包括城市中的各种绿地元素,这些元素之间通过连续的绿地组成一个整体,并且与城市其他功能区域相连通。

2.绿地多样性:绿地系统包含多种不同类型的绿地,如公园、庭院、绿化带等,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提供各种休闲、运动和生态服务功能。

3.生态功能:绿地系统通过植物的吸附、调节作用,可以净化空气、调节气温、吸收雨水等,对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缓解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

4.社会功能:绿地系统不仅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还可以提供社交、文化、教育等多种功能,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交流。

二、绿地系统的优势与问题绿地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

绿地系统具有以下优势:1.生态环境优化:绿地系统可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增加湿度、调节气温,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提供居住环境的质量。

2.生物多样性保护:绿地系统提供了适宜的生境条件,使得各种植物和动物得以生存和繁衍,促进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3.水资源调节:绿地系统可以吸收雨水,减少洪涝风险,并通过地下水补给和植被蒸腾维持城市水平衡。

4.社会文化价值:绿地系统不仅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还是城市文化的载体,提供方便的社交和文化活动空间。

然而,当前城市绿地系统面临一些问题:1.绿地空间不足:城市绿地总体面积较小,无法满足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需求,且分布不均衡。

2.绿地质量差:部分绿地面临土壤污染、水源不足、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无法发挥应有的生态功能。

绿地系统分析

绿地系统分析

上海世博公园绿地规划设计1 项目背景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公园的规划用地,北临黄浦江、南至浦明路,西起打浦路隧道,东至世博园区东部水门,规划用地面积约29公顷,另外相关设计用地包括公共活动中心用地和演艺中心用地,总面积约42公顷。

基地中无系统、连续的绿化景观,滨江生态系统均被破坏,环境污染、废水及码头的堆场使整个滨江原始的生态系统不复存在,基地西端有部分湿地生态群落。

基于此种立地条件,该设计注重自然生态景观的恢复和塑造,充分考虑会间高容量集散停留空间和会后城市休闲公园绿地双重功能的相互冲突,建立集生态、展示、游览等功能于一体的园林景观体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公园绿地生态系统。

2 系统布局2。

1 系统的形成在整体骨架设计中,设计者以滩的形式及扇骨形状均匀分布于基地的乔木林为主体结构,,以人工的植栽方式,巧妙的创造了上海世博会南园规划景区-公园-黄浦江心—北园规划景区的序列性景观(如图1),由南到北自然过渡,起到系统与外环境骨架衔接的作用。

图 1设计构思中,由防洪堤和交通网络引发创作灵感,进一步联想到山水自然线条的构图形式,最终确立中国扇的上层植物结构形式配以流畅的地被网络,形成一轮黄埔江边亮丽的植物虹。

横向上强调布局的弧线分区与直线守边相结合,竖向上通过对风向、遮荫及视线等因素的综合考虑,穿插形成整齐的南北向条状林地.抬升的扇形基地比拟为折扇的扇面,按风向走势而特意设置的乔木引风林比拟为扇骨,这样整个滩的景观构成了一幅生动而赋有韵味的中国水墨山水画.(如图2)图 22。

2 系统的渐变纵观上海世博会公园绿地分区,由西向东依次为生态湿地区、休闲游艺区、公共活动中心区、世博中心轴、演艺中心区、工业文明展示区(如图3),与此功能结构相吻合的植物规划分别为:西部以湿地水岸植物景观为主,中部一轴两心区域突出了世博园特有的林地、草坪及屋顶花园景观,东部开创了世界独一无二的空中立体花园的新地带。

由西向东无不透漏出自然向人工渐变的痕迹。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布局资料讲解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布局资料讲解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布局资料讲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布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布局一、基本概念1、城市绿地城市是人类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高度集中的地区,是市民生活的环境载体。

绿地一词的定义和范围,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对它的解释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城市规划概念中一般不提“城市绿地”,而是称为开敞空间。

城市中的绿地对于城市的形态、功能具有很大的影响,它是城市的有几座城部分。

我国现行标准城市绿地是: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区内覆有人工(或自然)植被的用地,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

它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

2、绿地系统的定义及特征所谓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和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绿色有机整体。

城市绿地系统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整体性特征城市绿地系统中,不同的绿地类型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绿地类型的有机结合使得整个绿地系统发挥更多的综合功效。

(2)层次性特征现代城市绿地系统都具有一定完的内部也随着时间、季节的更替转换,发生着变化,导致整个城市绿地系统整的层次结构体系,按照规模及精细程度可以从大到小分为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

(3)互动性特征包括绿地系统各层次、要素内部的互动和绿地系统与城市其他系统间的互动。

(4)时间性特征绿地系统是一种有生命的系统。

根据植物生长和植物群落演替的规律,植物景观会随时间、季节、年龄逐渐产生周期性的变化,绿地系统的时间性演变特征。

(5)开放性特征城市绿地是城市环境中唯一有生命的面向每一个居民的市政基础服务设施,是向公众开放的开敞空间。

二、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1、提供生态产品城市绿地系统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城市重要的生态产品生产者。

(1)城市绿地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降低环境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在城市低空范围内调节和改善城区的碳氧平衡,缓解和消除局部缺氧,以改善局部地区的空气质量。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分析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分析

主干道、景观路 绿地率≥20%
次干道
绿地率≥30%
中心岛、转盘等 “黄土不露天”
1.2.4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布局
• 一、布局原则 • 1、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应结合城市其他部分的
规划,综合考虑,全面安排——景观功能 • 2、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必须因地制宜,从实际
出发。——因地制宜 • 3、城市园林绿地应均衡分布,比例合理,满足全
芜 湖 市 建 成 区
国家园林城市标准(2002)
一、组织管理(10分) 1、认真执行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 2、市政府领导重视城市绿化美化工作,创建
活动动员有力,组织保障、政策资金落实; 3、创建工作指导思想明确,实施措施有
力; 4、结合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实际,创造出丰富
经验,对全国有示范、推动作用; 5、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的机构完善,
28.63 36.36 6.47 7.27
表4-9:四个公园综合生态效益价值
固碳效益
净化空气
削减地表径
(万元/年)
效益(万元/年)
流效益(万元/年)
总价值 单位 总价值 单位 总价值
单位
价值
价值
价值
( hm2)
( hm2)
( hm2)
234.14 8.18 9.97 0.35 266.44
9.31
184.47 5.07 7.99 0.22 288.02
价值 万元 3.6
2.81 0.67 0.79
SO2
总量 价值
kg
万元
342.38 0.38
273.56 0.31 62.95 0.07 89.52 0.1
NO2
总量 kg 785.86

城市绿化规划中的绿地系统设计

城市绿化规划中的绿地系统设计

城市绿化规划中的绿地系统设计一、引言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绿化规划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绿地系统设计是城市绿化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它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城市绿化规划中的绿地系统设计,从绿地的功能、布局和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二、绿地的功能绿地作为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种功能。

首先,绿地可以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城市生活节奏快,人们常常感到压力和疲劳,而绿地的存在可以让人们得到放松和舒缓。

其次,绿地还可以改善城市的气候环境。

绿地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减少空气污染,降低城市的温度,改善空气质量。

此外,绿地还可以增加城市的景观价值,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吸引力。

三、绿地的布局绿地的布局是绿地系统设计的重要内容。

合理的绿地布局可以使城市绿化达到最佳效果。

首先,绿地的布局应该与城市的功能区域相结合。

不同功能区域的绿地需求不同,如商业区需要有休闲娱乐功能的绿地,居住区需要有运动健身功能的绿地。

其次,绿地的布局应该考虑到城市的交通网络。

绿地应该与道路、公交站点等交通设施相连,方便市民的出行。

此外,绿地的布局还应该考虑到城市的自然环境,如河流、湖泊等自然地理条件,以便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

四、绿地的管理绿地的管理是绿地系统设计的关键环节。

良好的管理可以保证绿地的正常运营和维护。

首先,绿地的管理应该注重绿地的保护和修复。

城市发展过程中,绿地面积常常会受到压缩和破坏,因此需要加强对绿地的保护,保持绿地的完整性和生态功能。

其次,绿地的管理应该注重绿地的开放和利用。

绿地应该向市民开放,提供各种公共服务设施,如健身器材、游乐设施等,满足市民的需求。

此外,绿地的管理还应该注重绿地的定期维护和更新,保持绿地的良好状态。

五、绿地系统设计的挑战和展望在城市绿化规划中,绿地系统设计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城市绿地面积有限,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合理布局绿地,满足市民的需求是一个难题。

绿地系统

绿地系统

(五)绿地系统
绿地系统规划重点强调带状绿化与点式绿化的融合与渗透。

规划区绿化系统主要由滨河绿化、公共绿化、道路绿化三部分组成
·滨河绿化:沿东西向和南北向河流设置宽阔的滨河绿带,局部扩大形成公共活动场地
·公共绿化: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整个规划区的公共景观绿化,主要是沿河绿化以及中心绿地。

规划在中部片区的中心位置,结合片区主要步行出入口设置了一条纵贯南北的绿化、水体步行带,体现利益均等、环境共享的规划设计思想。

绿带采用规则与自由式相结合的设计手法,通过大片园艺绿化、铺地、水系、小品等元素形成丰富的绿化景观。

第二层次是各小区内带状的集中绿地,强调住户的均好性,绿化形态、功能的多样性,以及使用者的方便性,绿化布局以“渗透”为特色,并将步行系统融入绿带当中。

第三层次是宅间绿地,布置有儿童游戏、老人休息、体育健身等设施。

同时,规划强调加强小区沿城镇道路和沿河的绿化,严格按规划要求建设沿路、沿河绿化带,使之与小区绿化相互融合、渗透,形成有机的绿化整体。

植物配置:
规划区绿化配置应注重空间层次、高低结合,花、草、灌木、乔木相结合,规划中心绿化步行带以草皮为底衬。

其上种植以红叶小檗、小叶黄杨和其它花灌木相结合的五彩园艺绿化,加强大树冠乔木的种植,形成绿树成荫,环境宜人的小区中心绿化景观带,使整个社区拥有舒适高雅的花园式环境。

北京市绿地规划系统分析

北京市绿地规划系统分析

北京市绿地规划系统分析绿地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绿地规划对于这座城市更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围绕北京市绿地规划系统进行分析,探讨其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改进方向。

1.多样性:北京市的绿地规划涵盖了公园、森林、湖泊、绿化带等多个类别,旨在为市民提供多种绿地休闲场所。

这种多样性使得市民可以有更多种选择,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提高生活质量。

2.分布均衡:北京市绿地规划系统将绿地分布得相对均衡,方便市民在生活和工作中随时享受到绿地的便利。

无论是市中心还是远郊区域,都有相对比例的绿地可供市民使用。

3.连接性:北京市绿地规划系统较好地解决了绿地之间的连接问题,让市民能够在绿地之间形成通畅的路径系统。

这些绿地路径不仅便于市民的通行,也增加了市民与自然的接触面。

然而,北京市绿地规划系统也存在一些问题:1.面积不足:尽管北京市的绿地相较于其他大城市要多一些,但面对人口大幅增长和城市扩张的挑战,绿地面积仍然不足。

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绿地规划系统必须寻找更多的土地资源,以满足市民对绿地的需求。

2.分布不均衡:北京市绿地规划系统虽然分布相对均衡,但在一些老旧区域或偏远地区,绿地的供给不足,导致市民在享受绿化带来的益处时存在不便。

这种分布不均衡也需要进一步改善。

3.环境保护问题:北京市绿地规划系统在注重增加绿地面积的同时,也应重视环境保护。

一些公园和湖泊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问题,需要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

为了进一步改进北京市绿地规划系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1.增加绿地面积:通过优化土地利用规划,寻找新的绿地资源,并扩大现有绿地面积。

同时,鼓励城市更新和老旧区域改造中增加绿地,以提升整体绿地覆盖率。

2.疏解城市功能:通过合理规划和调整城市布局,将一些公共设施和商业服务转移到城市边缘地区,以减轻市中心绿地的压力,并使绿地规划更趋均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地系统分析
上海世博公园绿地规划设计
1 项目背景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公园的规划用地,北临黄浦江、南至浦明路,西起打浦路隧道,东至世博园区东部水门,规划用地面积约29公顷,另外相关设计用地包括公共活动中心用地和演艺中心用地,总面积约42公顷。

基地中无系统、连续的绿化景观,滨江生态系统均被破坏,环境污染、废水及码头的堆场使整个滨江原始的生态系统不复存在,基地西端有部分湿地生态群落。

基于此种立地条件,该设计注重自然生态景观的恢复和塑造,充分考虑会间高容量集散停留空间和会后城市休闲公园绿地双重功能的相互冲突,建立集生态、展示、游览等功能于一体的园林景观体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公园绿地生态系统。

2 系统布局
2.1 系统的形成
在整体骨架设计中,设计者以滩的形式及扇骨形状均匀分布于基地的乔木林为主体结构,,以人工的植栽方式,巧妙的创造了上海世博会南园规划景区-公园-黄浦江心-北园规划景区的序列性景观(如图1),由南到北自然过渡,起到系统与外环境骨架衔接的作用。

图 1
设计构思中,由防洪堤和交通网络引发创作灵感,进一步联想到山水自然线条的构图形式,最终确立中国扇的上层植物结构形式配以流畅的地被网络,形成一轮黄埔江边亮丽的植物虹。

横向上强调布局的弧线分区与直线守边相结合,竖向上通过对风向、遮荫及视线等因素的综合考虑,穿插形成整齐的南北向条状林地。

抬升的扇形基地比拟为折扇的扇面,按风向走势而特意设置的乔木引风林比拟为扇骨,这样整个滩的景观构成了一幅生动而赋有韵味的中国水墨山水画。

(如图2)
图 2
2.2 系统的渐变
纵观上海世博会公园绿地分区,由西向东依次为生态湿地区、休闲游艺区、公共活动中心区、世博中心轴、演艺中心区、工业文明展示区(如图3),与此功能结构相吻合的植物规划分别为:西部以湿地水岸植物景观为主,中部一轴两心区域突出了世博园特有的林地、草坪及屋顶花园景观,东部开创了世界独一无二的空中立体花园的新地带。

由西向东无不透漏出自然向人工渐变的痕迹。

图 3
西端后滩基地保留着原生的滨江湿地,能在黄浦江边创造一段生态湿地,展现自然的水陆交界景观,有着特殊的示范意义。

因此设计中选取了较为生态的滩的自然结构模式,局部设置生态湿地展示区,以保证与基地西端生态湿地的联接,达到滨江景观带的整体延续性,形成一个自然循环的微生态环境。

特色林地景观模拟自然界森林、花岛等景观,结合地形、水体、道路来组织植物景观,体现植物自然的个体美及群体美。

在具体组织中做到疏密有序,在大面积的林木种植中结合花灌木及地被的综合设置,模拟自然界的植物形成态势。

中部区域主要人流出入口地段、高架立交体系周围以及与城市道路相邻的开放绿地内,主要以植物结合地形起伏分隔空间,并利用大片草坪及地被植物。

从空间上给人以宽敞舒适的视觉享受,同时也有利于世博会节日气氛的营造。

在人流聚集较多的场所,如庆典广场等大型集散场地周围解决处理好场地透水技术的同时,将部分草地种植为耐践踏草坪保证人流在高密度时可在草坪上休憩等候。

工业文明展示区中将部分用于码头货物运输的工业吊塔进行功能转换,形成多层次的空中立体绿化展示。

在公共演艺中心与空中立体花园之间,以硬地树阵的方式保证游人的停留与休憩。

在改造时保留原工业时代的烙印,使用先进的垂直绿化科技,进行绿化城市的展示。

2.3 系统色彩的退晕
上海世博公园绿地植物设计以绿色深浅不一的常绿树、落叶树、针叶树、阔叶树配以按冷暖色调组合出美丽色彩图案的地被植物,呈现出赋有渐变退晕效果的韵律景观。

植物美最主要表现在植物的叶色,绝大多数植物叶的叶片是绿色的,但植物叶片的绿色在色度上有深浅不同,在色调上也有明暗、偏色之异。

这种色度和色调同时又随着一年四季变化而不同。

如垂柳的初发叶时由黄绿逐渐变为淡绿,夏秋季为浓绿。

春季银杏叶子为绿色,到了秋季则变为黄色。

五角枫叶子在春天先红后绿,到秋季又变成红色。

公园上层乔木林正是运用叶色的变化组合成多变而有趣味的园林景观。

(如图5)
图 5
公园绿地下层地被利用植物色相的差异,形成由西区冷色逐渐过渡到东区暖色的序列景观,创造出和谐、温和的气氛,加之以明度、彩度的差别运用,达到丰富多彩的调和状态,形成既有统一又有退晕效果的渐变景观。

(如图4)
图 4
3.植物群落的配置
3.1植物群落主体空间、时间的构成
在植物群落总体设计中,考虑到世博会间高容量的人群密度,注重下层花灌木及地被植物的合理配置,削减中层灌木体量,强化上层混交乔木林的态势,以增加乔木覆盖遮荫率。

在市中心区多建乔木林,艺术地再现地带性植物群落特征的城市绿地,可以减缓热岛效应,增强绿岛效应。

同时大树地坪的配置模式可以提高公园有限土地的利用率,世博会后为市民提供开阔的活动场所。

在植建乔木林时,合理配置,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引进植物新品种,突出上海城市绿地的地域特色。

从而构成乔、灌、竹、草、藤的复合群体,提高群落空间的稳定性。

(如图6)
图 6
上海世博公园绿地植物群落又是空间艺术形式的表现,它利用简洁明快的乔木列阵和曲折变化的灌木色带,结合地形的高低起伏,形成一条条丰富而有韵律的林冠、林缘曲线,划分出变换多样的空间模式,起到了美化和协调周边环境的创造作用,产生虚实结合
的意境效果。

同时在大量草坪形成的绿色基调上勾勒出丰富多彩的色块,不仅视觉上自然活泼,高低起伏的植物又造成含蓄莫测的景观幻觉,扩大了园林空间感。

植物的叶容、花貌、色彩、芳香、树干姿态的变化构成了"春花含笑"、"夏绿浓荫"、"秋叶硕果"、"冬枝傲雪"的四季景观。

植物时序的变化极大的丰富了景观的季相构图,上海世博会公园绿地植物群落设计结合层次分明的空间形式,将不同时期的观形、取色、闻香、品味及听声的植物合理地配置在一起,组成了三时有花、四时有景的园林风光。

春天樱花、桃花繁花似锦;夏天合欢、栾树密闭成荫;秋天正值果期的悬铃木、叶色金黄的银杏树,配以常绿的广玉兰别有一番繁茂昌盛的景象;冬天苍劲的黑松、孤傲自赏的梅花,配以色彩红艳的山茶,平添几分盎然的情趣。

这种春花烂漫、夏季浓荫、秋色斑斓、冬景苍翠的季相变化增加了群落的景观效果
3.2 丰富的人工生态群落类型
合理的植物群落结构是绿地稳定、高效和健康发展的基础,在有限的城市绿地中建立尽可能多的植物群落,是改善城市环境,发展生态园林的必由之路。

上海世博公园绿地规划设计通过丰富的植物物种和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将园区建成一个植物种源库,为其他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

归纳世博公园绿地的人工生态群落类型,主要分为观赏型、保健型、科普知识型、文化艺术型、环保型、生产型等,具体分析如下表:
3.3 植物群落配置中技术集成的运用
在上海世博公园绿地规划设计中本着"体现科技世博"的宗旨,充分合理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创造了各种现代化的植物群落景观。

位于工业文明展示区的空中立体花园巧妙地运用了机械原理,将四个塔吊组成一组,使它们之间相互联系,辅助设置水平垂直交叉的观光交通体系,运用轨道的水平运动及吊塔的垂直运动,组合出立体的运动方式,产生许多趣味性极强的体系,在运动的平面中种植些色彩艳丽的地被类植物,在垂直面也引进先进材料进行城市立体绿化展示,成为上海甚至世界独一无二的空中花园,给人一个休息娱乐空间,一个怀旧历史、展望未来理想去处,同时成为了上海又一个独特的彩色风景。

(如图7)
图 7
在世博公园耐践踏草坪设计中主要通过三个标准加以衡量:混合草种、基地和草坪维护管理。

草种混播:综合考虑上海的气候(气温从冬季的-8°C到夏季高湿度的
+35°C),病虫害的风险以及草坪的再生能力,将混合草坪的成分定为狗牙根和高羊毛。

基地:具有较高的渗透性和良好的排水系统,至少有三米的厚度,包括一层M3C砂层,厚度25-30cm;一层有机物填充的运动技术层(主草层),厚度15 cm;附加的材料可以加强稳定性,最后在顶层种植草皮。

维护管理:草坪的喷淋系统能定时进行灌溉,比如POP-UP 系统。

它能跨越草坪上的任何障碍物,而不需要借助拖拽水管等措施来实现灌溉,同时用规律的施肥来保持耐践踏草坪的营养。

(如图8、9)
图 8
图 9
3.4 世博会间、会后的转换
为了兼顾世博会期间高容量、高强度的绿地使用功能和会后的城市公园功能,世博公园绿地率制定会间、会后两种设计指标:会间绿地率达到50%,会后将转变为65%。

同时为了满足世博公园植物展示造景功能,创造生态的植物群落景观,乔木、灌木、地被的比例也由世博会期间的5:1.5:3.5转变为世博会后的5:2.5:4.5。

具体数量变化见表2、3:
5 结语
上海世博公园绿地在生态设计思想的指导下,以生态的理论为支撑,建立并恢复了适当的植物群落模式和生态系统,突出了上海中心城区的地域特色,为迎接2010年上海世博园"绿色城市"的到来作好了充分的准备,也为提升上海这座大都市的生态形象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