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系统规划第六章

合集下载

绿地系统规划管理制度

绿地系统规划管理制度

绿地系统规划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绿地系统的建设与管理,保护和利用绿地资源,提高城市绿化率和生态环境质量,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绿地系统规划管理制度适用于城市、乡村、工矿、旅游景区等各类绿地系统。

第三条绿地系统规划管理应当遵循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划政策,注重绿地的功能性、景观性和生态性。

第二章规划编制第四条绿地系统规划应当依据城市、乡村、工矿和旅游景区的总体规划,符合城市绿化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结合实际情况确定绿地系统的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和布局原则。

第五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当明确城市绿地的分类、等级和布局图施以及标志,逐步实现生态景观城市的建设目标。

第六条乡村绿地系统规划应当依据乡村规划及乡村振兴战略,结合传统名村和特色小镇的建设,引导绿色产业和绿色生活融合发展。

第七条工矿绿地系统规划应当依据生产用地规划,合理布局生态绿化和园林绿化设施,提高生产场所的生态环境质量。

第八条旅游景区绿地系统规划应当依据景区规划,以承载容量为基础,规划、合理布局和建设绿地系统。

第九条绿地系统规划编制时应当充分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尊重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环境资源。

第十条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应当概念创新,技术先进,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可持续性。

第三章管理监督第十一条绿地系统规划管理机构应当建立规范、科学和有效的管理体系,配备专业管理人员,负责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和监督。

第十二条绿地系统规划管理机构应当定期对绿地系统的建设和管理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第十三条绿地系统规划管理机构应当与相关行政部门和社会组织合作,共同监督和管理绿地系统。

第十四条绿地系统规划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绿地资源的调查、监测和评估制度,及时发布绿地资源动态信息。

第十五条绿地系统规划管理机构应当建立绿地系统规划管理档案,完善规划管理情况的纪录和资料,便于查询和使用。

第十六条绿地系统规划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和绿地资源利用意识。

绿地系统规划文本

绿地系统规划文本

绿地系统规划文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发展包头市的园林绿化事业,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2、《城市绿化管理条例》(国务院1992年)3、《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2000年)4、建设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建城〔2002〕240号)5、《包头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包头市1998年)6、《包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10年)7、《包头市近期建设规划》(2002-2005年)8、《包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9、其它相关的法律、法规第三条规划范围为包头市四个城区及相应规划控制范围,共计885平方公里,其中:近期:2002~2005年城区绿化规划建设范围218平方公里。

中期:2006~2010年城区绿化规划建设范围240平方公里。

远期:2011~2015年城区绿化规划建设范围300平方公里。

第四条规划期限近期:2002~2005年中期:2006~2010年远期:2011~2015年第五条规划指导思想1、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2、建设生态绿城3、城郊一体化的思想第六条规划原则1、系统性原则2、地带性原则3、多样性原则4、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原则5、自然与人文、传统与现代、民族与地区、历史与时尚相结合的原则第二章规划目标与指标第七条规划目标包头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总目标是形成“依山傍水,森林围城”、“半城楼房半城树,城市掩映森林中”的绿地格局。

即依据包头市的自然条件和发展目标,以大环境绿化为基础,以公共绿地为重点,以居住区和庭院绿化为普及环节,以街头绿地为点缀,以道路绿化和城市组团间隔离绿带以及沿山、沿河防护林带、黄河湿地保护带为网络,以文化广场、绿化广场为亮点,构筑“城在绿中,林在城中”的自然山水园林城市的绿地风貌特色和塞外粗犷、浑厚的草原城市风格及优美的城市景观。

绿地系统规划资料总结

绿地系统规划资料总结

绿地系统规划资料总结第一篇:绿地系统规划资料总结第一章绪论1.人于自然的关系经历的5 大阶段:人类依附于自然(原始氏族社会及聚落时代)人类依赖于自然(渔猎时代由聚群而定居)人类开始离开自然(农耕时代及城邑的建立)人类破坏自然(工业化时代及大规模的建设)人于自然的和谐相处(后工业化及信息化时代)2.当今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和谐3.城市与园林的关系城市规划中“绿色的理想”的五大规划概念:1)城市公园运动(19世纪初)2)田园城市的构想(1989年)领导人: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思想:立足于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把积极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

规划用宽阔的农田地带环抱城市,把每个城市的人口限制在3万人左右,城乡结合首先是城市本身为农业土地所包围,农田面积比城市大5倍,田园城市的直径不超过2公里。

全部外围绿化带步行可达,便于老人和小孩进行日常散步,规划区有很大的公共绿地,除外围森林公园带以外,城市里业充满了花木茂密的绿地,市区内有宽阔的林荫环道、住宅庭院、菜园和沿放射形街道布置的林间小径等。

3)雅典宪章(1933年)领导人: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的帕提农神庙签署了《雅典宪章》思想:现代建筑的特征就是要与城市规划结合起来,而现代城市要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功能的问题,并明确提出要在城市中建造公园、运动场和儿童游戏场等户外空间,并要求把城市附近的河流、海滩、森林和湖泊等自然景观优美之地段开辟为大众使用的公共绿地。

4)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5)世界环境宣言(1992年)4.中国传统园林的历史发展与特色1)中国传统园林的不同时期的功能A古典园林的萌芽——“囿”:最早见于史载的园林形式为周文王的“灵囿”;B皇家园林的形式——秦汉宫苑:模拟还说仙山,有林苑、未央宫、建章宫和甘泉宫;C自然山水园得兴起——魏晋南北朝的园林: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造园的主流;D自然山水园的发展——唐宋园林:气势博大,豪华壮丽的皇家园林,后至宋代则更注重生活环境的优化,全民都热衷于园林,宋代山水画、花鸟画兴盛,诗词入画,直接影响了园林的风格,确立了中国园林史上特殊的地位;E古典园林的辉煌时期——明清园林:《园治》在理论上总结了江南私家造园的技法,避暑山庄、圆明园、清漪园(颐和园)是中国古典园林集大成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精湛的艺术水平;2)中国传统园林的特色A效法自然的布局B诗情画意的构思C园中有园得手法D建筑为主的主景E因地制宜的处理5.日本园林的特色和中国园林的相互关系日本庭园:日本庭园深受中国唐宋写意山水造园艺术的影响,他们经过自身长期实践与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主要有林泉山水庭园(包括枯山水)、茶庭以及缩景园。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浙江农林大学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浙江农林大学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第一章测试1.理想绿地模式的代表城市()。

A:波士顿 B:韦尔温 C:莱齐沃斯 D:华盛顿答案:韦尔温;莱齐沃斯2.波士顿绿地系统——翡翠项链”(Emerald Necklace)的设计者为()。

A:霍华德 B:Forman C:麦克哈格 D:翰 ·查尔斯 ·奥姆斯特德答案:翰 ·查尔斯 ·奥姆斯特德3.下列关于功能绿地说法正确的是()A:核心理念是:将人与自然、城市和乡村结合起来考虑。

B:着眼于城市总体建设用地的控制 C:将绿地规划和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相结合 D:以人类利用和功能区分为导向的功能绿地模式,是着眼于不同功能、规模和不同服务半径绿地之间的组合。

答案:以人类利用和功能区分为导向的功能绿地模式,是着眼于不同功能、规模和不同服务半径绿地之间的组合。

4.Forman和Gordon在《景观生态学》中提出”斑块、廊道、基底”的景观结构基本模式()。

A:错 B:对答案:对5.功能绿地模式是着眼于城市总体建设用地的控制,希望通过环形绿带的建设来控制城市的无序扩张,并与城市内部结构优化相结合()A:对 B:错答案:错第二章测试1.EG区域绿地分为风景游憩绿地、区域设施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四个中类。

A:生态保育绿地 B:风景名胜区绿地 C:郊野绿地 D:防护绿地答案:生态保育绿地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色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文化等功能的活动”()A:错 B:对答案:对3.G2防护绿地是用地独立,具有卫生、隔离、安全、生态防护功能,游人不宜进入的绿地()。

A:错 B:对答案:对4.城乡规划是政府对规划区内()环境保护和各项建设等重大事项进行统筹协调,并确定各类专门性规划的统一要求;是社会必须遵守的公共政策。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doc 79页)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doc 79页)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doc 79页)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规划目标与指标 (3)第三章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5)第四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10)第五章城市绿地景观规划 (32)第六章树种规划 (37)第七章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 (42)第八章古树名木保护 (46)第九章防灾绿地系统规划 (49)第十章城市绿地近中期建设规划 (52)第十一章规划实施措施 (70)第十二章附则 (72)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缘由为适应商丘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与管理的需要,整合并优化商丘市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和结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切实可行地指导城市绿地建设,为城市绿地的系统性、持续性发展提供法规性文件。

第二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3、《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修订草案)》(2008年)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年通过,1998年修正);5、《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6、《城市绿化条例》(国务院[1992]100号令);7、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通知》(国发[2001]20号);8、建设部:《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建城[1993]784号);9、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2000年);10、建设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GJJ/T85-2002);11、建设部:《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建城[2000]192号);12、、建设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建城[2002]240号);13、建设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2年第112号);14、《城市建设用地分类标准》15、《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16、《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17、《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18、《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豫政[2002]47号)19、《河南省城市绿化实施办法》(1998年)20、《商丘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意见》21、《商丘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管理办法》22、《商丘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23、国家及河南省的相关政策、法规、条例和行业标准等第三条规划指导思想立足于商丘现有城市绿地基础,充分借助城市得天独厚的自然绿地骨架的生态优势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步骤,规划本着近、远期结合,宏观控制与微观建设结合的原则,以宏观控制为前提,严格依据规划分期建设,营造与城区风貌相协调的各类绿地,形成地域性特色与时代气息相融合的城市绿地景观。

第六章 生产防护绿地规划

第六章  生产防护绿地规划

三、安全防护林带 安全防护林带是为了防止和减少地震、火灾、水土流失、 滑坡等灾害而设置的林带。 设置视情况而定,山地城市在坡度超过25°、不易建筑 的地区划出“绿线”,设置防护绿地,采用根系发达的植 物;城市自然河段以蓄水保土为主要目的,其防护林带宽 度应在10米以上。另外,在规划中应用安全防护林带竟分 10 散的绿地连成一个完整的网络也是一种提高城市抵抗各种 灾害能力的较好的方法。 四、城市组团隔离带 在城市建成区内,以自然地理条件为基础,在生态敏感 区域规划建设的绿化带称城市组团隔离带。
本章要点:
1、生产绿地的选址、分区、道路系统及宽度。 2、防护绿地的类型常有哪几种。 3、城市防风林带布置要点。
二、卫生防护林 卫生防护林带是为了防止产生有害气体、气味、粉尘、噪 声等污染源的地区对城市其他区域的干扰而设置的。其宽 度及结构组成与污染源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有关,污染程度 重,则卫生防护林带的宽度宽,组成数量也多。
工业企业等级 卫生防护林总 宽度(m) 1000 500 300 100 50 卫生防护林内 林带数量 3--4 2—3 1—2 1—2 1 防护林带 宽30 10—20 10--20 距离(m) 200—400 150—300 150—100 50
对自然灾害和城市危害起到一定的防护和减弱作用
分类
城市防风林带、卫生隔离带、安全防护林带、城市高 压走廊绿带、城市组团隔离带等。
一、城市防风林带 布置的方向 与城市最大危害风向垂直建立防风林带。受地形或其 他因素限制,可有30 °偏角,但偏角不能大于45° 组合数量 三带、四带或五带组合。每条林带不应小于10米,林 带间距为300-600米。为了阻止从侧面吹来的风,每隔 800—1000米左右建造一条与主林带垂直的副林带,其宽 度不应小于5米。 结构形式 透风林、半透风林、不透风林三种

城市绿地规划 第六章 城市公园绿地规划设计

城市绿地规划 第六章 城市公园绿地规划设计

第五章城市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第一节城市公园规划设计概述一、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一)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二)保证绿地生态效益的发挥(三)满足美化环境的景观要求二、公园规划设计的基本形式1.规则式。

有明显的对称轴线,各种园林要素都是对称布置,具有庄严、雄伟、肃静、整齐、人工美的特点。

但是,它也有过于严整、呆板的缺点。

2.自然式。

无明显的对称轴线,各种要素自然布置,创作手法是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具有灵活、幽雅的自然美。

其缺点是不易与严整对称的建筑、广场相配合。

3.混合式。

三、公园游人容量计算公园游人容量为服务区范围居民人数的15%一20%,一般为全市居民人数的10%。

市区级公园游人人均占有公园面积以60m2为宜,居住区公园、带状公园和居住小区游园以30m2为宜;风景名胜公园游人人均占有公园面积宜大于100m2。

公园游人容量应按下式计算:C=A/Am式中:C-公园游人容量(人);A-公园总面积(m2);Am—公园游人人均占有面积(m2/人)水面和坡度大于50%的陡坡山地面积之和超过总面积的50%的公园,游人人均占有公园面积应适当增加。

四、其它:公园用地规模、内部用地比例、常规设施等见规范。

第二节公园规划设计的程序公园规划设计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调查研究阶段;编制任务书阶段;总体规划阶段;技术设计阶段;施工设计阶段。

一、调查研究阶段1.调查内容:建设单位情况、社会环境、历史人文资料、用地现状、自然环境条件和规划作业。

2.调查资料分析与利用。

3.规划设计图纸的准备二、编写计划任务书(设计大纲)阶段三、总体规划阶段1.公园绿地的位置图2.现状分析图3.功能分区图4.道路系统规划图5.园林建筑规划图6.竖向规划图7.电气规划图8.管线规划图9.绿化规划图10.总体规划平面圈另外,一般还要做出全园和各主要景点效果图,写出说明书。

四、技术设计阶段技术设计也称为详细设计。

根据总体规划设计要求,进行每个局部的技术设计。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

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规划目标与指标第三章县域绿地系统规划第四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与布局第五章城市绿地分类规划第六章树种规划第七章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第八章古树名木保护规划第九章分期建设规划第十章规划实施与管理第十一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背景和现状概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而绿化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城市进步和文明的象征。

城市绿地系统是构筑与支撑城市生态环境的自然基础,是唯一有生命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发展城市绿地对维护城市生态平衡、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保持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具有广泛而积极的意义。

在2007年完成的隆昌县城市总体规划基础上,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文件、地方政府管理条例,结合隆昌县建设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

隆昌县绿地系统尚未进行过专类的规划设计。

城市公园游园、滨河绿地等缺乏系统布局,城市绿地率达不到省园林县城的要求,各类绿地都尚存面积偏小,景观效果较差以及植物品种不具备多样性等诸多问题。

隆昌城市建设的目标是:充分利用隆昌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大力发展城市经济。

并利用隆昌河纵贯城区,外围古湖风景区镶嵌的自然生态优势和“中国石牌坊之乡”的历史文化底蕴,建设功能合理,设施完善,交通便捷,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风格独具的新兴经典文化旅游城市。

第二条规划宗旨编制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既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的进一步深入与细化,又是为以后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和依据。

实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创造绿色优美清新健康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有利于改善隆昌的投资环境,扩大知名度,提升隆昌县的城市品位,必将使隆昌日益成为吸引现代资本流、信息流、物质流、人才流的理想场所,汇集更多、更广的经济资源,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最终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三者互动发展、和谐繁荣的良好局面。

第三条规划依据(一)相关法律法规文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79年);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5、《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0年);6、《城市绿化条例》(国务院[1992]100号令);7、《城市绿地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建设部文件城建[1993]784号);8、《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设部[2002]112号令);9、《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10、《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1991年第14号);11、《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建设部建规1995年333号);12、《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号);13、《园林城市指标》(2000年);14、《关于印发(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的通知》(建设部[2000]106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楔状绿地布局
由郊区伸入市中心的 由宽变窄的绿地,为 楔状绿地。一般利用 河流、起伏地形、放 射干道等结合市郊农 田防护林来布置。 能使城市通风条 件好,有利于城市艺 术风貌的体现。 如合肥市。
(4)混合式绿地布局:点、线、面的结合。如北京 、深圳
四、布局要求 1.公园绿地布局首先应满足居民游憩需要,城市各级综 合性公园和专类公园的布置,应符合均布率要求,千 米均布率应覆盖全市居住区。
2)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 重视城市内外自然山水地貌特征,发挥自然环境条件 优势,同时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结合城市总体 规划用地布局,对各类园林绿地综合考虑,统筹安排, 形成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布局结构与特色。 3)合理确定各类园林绿地类型与规模 按照国家有关城市园林绿地指标的规定,根据城市游 憩要求、景观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城市避灾防灾等需 要,考虑城市现状建设基础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合理 确定各类园林绿地类型与规模。
8.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 9.古树名木保护 10.分期建设规划 11.实施措施 12.城市主要规划植物名录等附录、附件 避灾绿地规划
1) 城市概况
a.自然条件: 气象资料、土壤资料、地质资料、植被资料、各类自然灾害资料 b.社会条件 历史与文化资料:历史资料、城市发展史料、民族与民俗情况 经济与社会资料:国民经济情况、人口情况
3 我国城市绿地系统可归纳为4种:
(1)块状绿地布局 (2)带状绿地布局 (3)楔状绿地布局 (4)混合式绿地布局
(1)块状绿地布 局: 均匀分布,方便居 民使用,但对构成 城市整体艺术风貌 作用不大,对改善 城市小气候条件的 作用不明显。如上 海、天津、武汉、 青岛、大连。
(2)带状绿地布局 利用河湖水系、城 市道路、旧城墙等 因素,形成纵横向 绿带、放射状绿带 与环状绿地交织的 绿地网。容易表现 城市的艺术风貌。 如哈尔滨、苏州、 西安、南京等城市 。
2 绿地系统的标准形态
•中心绿地 •环状绿地(点状绿地) •楔状绿地 •郊区大面积绿地
田园风光的优点引进城市 绿地深入城市,市民极易到 达。就近进入绿地系统,沿 绿色的廊道到达目的地 发生自然灾害,绿地空间提 供避难场所和避难通道
环形绿带控制城市无序发展, 同时楔状绿地的放射性又给 城市发展提供空间。
小区游园服务半径为0.3-0.5公里 确定服务半径的依据:城市的大小、公园的规模、 公园的性质、公园主要服务对象
生产绿地的规划
1).选址要求:交通方便,土质良好,水源充足 2).内容与规划:城建〔1993〕784号”文件规定,城市生产绿 地的面积占城市建成区总面积比率不低于2%。
防护绿地的规划
规划依据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规划依据由相关法律、法规;技术 标准规范;相关各类规划和当地现状基础条件等四个方 面的内容组成。
1)法律、法规: a.《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c. 《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城建 [1993]784 号 d. 《城市绿化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100号 e. 当地的《城市绿化管理条例》等 f.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
对规划建设现状评价分析、确定规划基 本原则、目标、规划控制指标、基本布 局结构、各类绿地规划要点、投资框算 等。 在规划方案或规划纲要确定之后,对规 划内容进行调整修改、深化完善,按照 有关技术规定,形成评审成果和最终成 果。 规划成果一般由规划文本、规划说明 书、规划图则和基础资料汇编等4部分 组成 。
a.勘察城市各类绿地的绿化状况、绿地性质及其管理水平, 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公园----级别、性质、特色 生产绿地----面积、位置、生产状况 防护绿地----类型、规模 附属绿地----城市用地内绿化现状 其他绿地----类型,规模,分布情况, b. 分析城市绿地发展优势与动力,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制约因 素等。 c.绘制绿地现状图 、搜集现状照片 d.表达方式:图纸、图表、文字
2) 绿地现状与分析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中的现状调查与分析是整个规划 工作的基础,所收集资料要求准确、全面、科学,通过现场 踏勘和资料分析,了解掌握城市绿地空间分布的属性、绿地 建设与管理信息、绿化树种构成与生长质量、古树名木保护 等情况,找出绿地系统的建设条件、规划重点和发展方向, 明确城市发展的基本需要和工作范围,作出城市绿地现状的 基本分析和评价。
第二节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一.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概念
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 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 的绿色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 游憩休闲和社会文化等功能的活动。
2.城市绿线: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确定的各种 城市绿地的边界线。 《园林基本术语标准(JJ/T91-2002)》
第六章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第一节 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
一、布局原则 •结合城市其它部分的规划综合考虑,全面安排 •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 •公园绿地应均匀分布,服务半径合理。 二、布局目的 •满足全市居民方便的文化娱乐、休憩游览的要求。 •满足城市生活和生产活动安全的要求。 •达到城市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
6)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不能以丧失绿化用地换取暂时的经济效益 •处理好服务与经营的关系,从而达到建设园林城市的 目的。 7) 重视使用地带性树种 •坚持以适应本地生长的乡土树种为主,引进外来树种为 辅的原则,制定合理的乔、灌、花、草比例,以乔木和 灌木为主,同时考虑植物的观赏、生态和经济价值。
•满足城市景观艺术的要求。
三、布局形式 1 绿地分布的基本模式
•点状布局:主要出现在旧 城改建中,利用一些宝贵的 空间进行绿化。 •环状布局:绿地和城市用 地由市中心一层一层分布出 去。
•网状布局:由城市中的道 路、水系等一些线形要素的 绿化相互交织而成的。 •楔状布局;由郊区伸入城 市中心的由宽到窄的绿地。 可增加城市通风。
城市道路主干道绿带面积占道路总用地比率不低于20%,次 干道绿带面积所占比率不低于15%。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其他绿地规划
其他绿地指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 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绿地。如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郊野 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林地、城市绿化隔离带、野生 动植物园、湿地、垃圾填满场恢复绿地等。
三 .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层次
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分区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分区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 控制性详细规划 城市各类绿地详细规划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
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设计
四.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步骤
现场调查
主要包括现场踏勘,文字、图纸、电子 文件、音像等资料收集,座谈访问,现 状问题分析研究,绘制现状图等内容。
2)、确定各级公园的服务半径
服务半径是指公园使用者从居住地到达公园的距离尺度。 日文为“诱致距离” 英文为“attractive distance ”、“service distance”
国内的参考指标:
全市性公园服务半径2.0-3.0公里 区域性公园服务半径为1-1.5公里 居住区公园服务半径为0.5-1.0公里
二 .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任务
1. 选择和合理布局城市各项园林绿地,确定其位置、性质、范
围、面积及内容。
2.根据城市性质及城市经济发展规模,研究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的 发展速度与水平,拟定城市绿地的各项指标。 3.对总体规划中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进行调整、充实、改造、提高 的意见,并提出园林绿地分期建设及重要修建项目的实施计划, 以及划出需要控制和保留的绿地的红线。 4.编制城市绿地系统的图纸和文件。 5.对于重点地、大型的公园绿地,还需提出意向图和规划方案。 6.城市园林绿地树种规划。
公园绿地规划
公园绿地规划
1)、确定各类公园的选址、性质、级别及主要内容
综合公园:(全市性公园、区域性公园)
社区公园:(居住区公园、小区游园)
儿童公园:(位置、教育内容、尺度、安全) 植物园:(含树木园、专类植物园) 动物园:(野生动物园、专类动物园) 风景名胜公园、历史名园
游乐公园
带状公园 街旁绿地
2)标准规范: a.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华人 民共和国国 家标准GBJ137-90 b.《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3)已获批准的与绿地系统相关的规划(多指上一层次 规划) 专门编制的绿地系统规划作为有一定深度的专项 规划,既把相关规划作为规划依据,又要根据绿地系 统规划内容的深化,对相应的规划提出修改或调整意 见,以使相关规划更加完善。 4)当地现状基本条件,是绿地系统规划的基础依据, 贯穿整个规划的全过程,一般情况下,不作为基本规 划依据写入文字说明书中。
2.城市带状花园绿地的设置应满足道路景观、滨河景观、 铁路景观以及生态保护布局要求。 3.城市防护绿地应满足工业卫生、生态保护、交通地带 和城市组团的防护要求。 4.楔形绿地的布置应利用自然地形、水系等条件,满足 减少热岛效应、调节小气候等要求,搞好楔形绿地建 设
5.结合上述绿地布置,在城市中建立各绿地间的有机 联系,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网络结 构。 6.城郊各类生态绿地宜根据城内绿地系统布局结构要 求,充分利用农业用地及现状、山水地形与植被等条 件因地制宜、合理地确定城郊生态绿地布局。
c.环境状况:
城市的主要污染源、重污染分布区、污染治理情况和环保情况等 d.城市基本概况: 城市结构、城市建设现状与规划资料、用地布局与人口规模、道 路现状与规划断面、城市用地评价等
e.技术资料: 城市总体规划及已完成的相关规划 相关的法规与文件 城市绿地建设、经营与管理现状 相关图纸 (1:5000--1:10000)
4)各类公园绿地达到均衡分布,满足不同居民的出游 需要 各级各类公园绿地及附属绿地,原则上根据人口的 密度来配置相应数量的公园绿地,而且在级别上要配 套,服务半径要适宜。 5)合理确定近期和远期规划 考虑城市建设规模和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因素,合理 制定分期建设规划,确保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能够保持 一定水平的绿地规模,使各类城市绿地的增加不低于城 市发展的速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