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曝光法
Ansel Adams安塞尔·亚当斯区域曝光法的运用

胶片旅行Film Travel深入玩摄影的人,尤其是大画幅胶片摄影的,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1902-1984)。
这位原籍新英格兰的摄影界大师,于1902年2月20日生于美国旧金山。
在他14岁时与父母同游约塞米蒂国家公园,并用父母赠给他的一台柯达布朗尼箱形相机拍出了第一张照片后,从此便陷入了“摄影的泥淖”。
亚当斯拍摄的富有诗意的约塞米蒂风景摄影作品系列,不仅吸引了千百万游人到那里,更使亚当斯获得了“约塞米蒂大师”的声誉,而且使得美国国会在1916年通过了国家公园法,开辟约塞密提为国家公园。
The Zone System的来源玩胶片摄影,特别是玩没有测光系统的老式相机,总会用到区域曝光理论。
区域曝光理论的英文为“The Zone System”,该理论最初是由一位叫Fred Archer的人提出的,他在“The Zone System”中按照由黑到白的变化提出了0-10区的灰阶区分。
0区是近于纯黑,光线被吸收无反光,10区是近于纯白,光线全部被反射,其余的区在中间,每区都比前一区光线反射多一倍(翻番),1区与9区相差256倍。
中间的第5区光线反射率是18%,被简称为中灰。
同时,Fred Arche 还在光圈(F)档位系统中成功地运用0-10区灰阶形象地表现档位变化。
后来,这一系统被立为工业标准,沿用至今。
看到这些,你也许会想这和亚当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总说亚当斯区域曝光法?其实,这在于亚当斯将这套工业标准用在了实际拍摄和曝光技巧推广中,并得到摄影师们的认可和拥戴。
慢慢的,人人都知道亚当斯的“The Zone System”,而不知Fred Archer。
初读亚当斯论著的朋友,常常认为区域曝光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摄影理论,然而在深入研究和运用后,发现它其实是对数码相机曝光补偿原理的解析。
在国内《A·亚当斯论摄影》的著作中,对区域曝光有着明确的论述。
有人曾指出,一旦掌握了这种方法,初学者就像登上了成为高手的快车,在按下快门之前就能预料到作品的效果。
亚当斯区域曝光法-网友举例讲解

对亚当斯区域曝光理论有兴趣或感觉纳闷的同学进来。
老败给你讲讲,保证和你在别处看到的不一样亚当斯区域曝光理论,如雷贯耳已经n年了。
不知出于啥原因,或许是年轻人对权威的逆反吧,十几年来从未提起兴趣去了解一下。
直到已不再年轻的前几天,Tommy又提起了这个,才决定去了解一下。
Google一搜才发现,这么大名鼎鼎的理论,能找到的中文讲解竟都是些互相抄来抄去、人云亦云的狗屁。
貌似没人能用中文讲清楚,更没人能说出来它在数码时代的今天能有什么指导意义。
中文资料没帮助,看英文的吧。
怎么搜索资料呢?关键词:区域曝光理论, 直译r egional exposure theory,google里还真有个把中国人这样说。
可显然,这中国人发明的,英语里没这一说。
没辙,搜Ansel Adams 吧。
这才知道这个被中国人赋予了这么一个高深名称的理论在英文里叫The Zone System。
其原始的发明人叫Fred Archer(注意不要和Frederick S cott Archer,1813-1857,另一位对摄影术的进步作出重大贡献的人)。
Fred Archer 对The Zone System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发明了这个0到10区(级)的灰阶(见下面)。
0区是近死黑,几乎全部光线都被吸收。
10区是近死白,几乎全部光线被反射。
其余的区在中间,每区都比前一区光线反射多一倍(翻番),1区与9区相差256倍。
中间的那个第5区光线反射率是18%,叫作中央灰,简称中灰。
Fred Archer另外的贡献是建立了光圈(F)档位系统,并且把光圈档位用这0-10区灰阶形象地表现出来。
这一系统已经成为工业标准沿用至今,被我们每个爱好摄影的人所熟悉。
说到这里,The Zone System的基本概念部分已经讲完。
没啥新鲜玩意嘛!都是摄影理论的入门知识。
亚当斯呢?这关亚当斯什么事呢?没有亚当斯,这套系统就是一个工业标准,普通摄影者并无绝对必要了解这一知识。
实用区域曝光法

区域曝光法与音乐理论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音乐是将未加工的声音合理编排,这种编排使连贯的旋律得以被创造和记录下来。区域曝光法则是以实用的观点对感光测定学-----研究光与感光材料相互作用的学科进行提炼而形成的一套简单易行的工作方法。正如一个会识谱的演奏者能够演奏任何曲谱----不管是爵士乐还是古典音乐一样,区域曝光法也能让摄影者用各种创作方式来表现他所看到的景物。
实用区域曝光法(一)
--------------------------------------------------------------------------------
凡是熟悉安塞尔.亚当斯或米诺·怀特(Minor WhZte)的作品的人,都知道区域曝光法。 问题是要找到一种办法,使那些无意搞专业的摄影者也能理解区域爆光法。
区域曝光法的基本成分是一个“视觉标尺”,我们称其为区域标尺(或灰色梯度尺、灰色级谱)。使 用这把标尺摄影者能够想象并实测出正常反差、低反差及高反差拍摄对象之间的差异。
理想的情况是,照片上影调的明略程度应该与我们所看到的周围世界的明暗程度相一致。例如,当我们拍摄一面深色木墙时,我们期望照片上出现深色木头所特有的影调和细节,使我们能够在现实世界与照片反映的世界之间建立起这种一致关系的视觉单位就叫作区域。区域可以有三种简单的解释:
3.摄影测定 区域可以借助光圈、快门速度以、及测光表读数来测量。
照片影调值 如果你观察一张正常黑白照片的影调朋暗程度,那么关于区域的第一种解释就很容易理解。在这里,“正常”一词指的是一张照片的影调.逼真而丰富。如果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几乎任何一张照片里面都包合着各种照片所能表达的影调,从最黑的黑色,到最白的白色,都能在相纸上形成。在开始把照片上的影调值与区域标尺联系起来时,先设想照片申的全部影调范围在一条连续的灰色谱带上展开,从谱带一端纯黑色开始,逐渐变浅,直到另一端的纯白色。现在,这个级谱被分成了从黑到白十个明显的等级。如果把这十个等级从黑到白依次标上O到Ⅸ(十个罗马数字,这些等级就可以正式叫做区域了。 在区域的第一种解释里,有两个关键内容:
亚当斯的区域曝光理论

亚当斯的区域曝光理论美国著名摄影家安塞尔·亚当斯的区域曝光理论,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摄影科学的基本理论之一。
亚当斯在他所写的《负片与照片》一书中对此曾作了详尽的表述。
他所介绍的方法虽然较为复杂,然而是极其有用的。
有人曾指出,一旦掌握了这种方法,甚至是初学摄影者也能像经验丰富的老手一样,在按下快门之前就能预料到最终得到的照片是什么模样。
只要掌握了这种方法,摄影者就会学会分析景物,肘景物进行更为准确的测光,并根据测光的结果作出适当的曝光,从而把对景物的视觉印象忠实地或者创造性地再现在照片上。
根据亚当斯的理论,黑白照片的色调或灰调可以分为十个“区域”,由零区域(相纸能够表现出的最黑的部分)至第十区域(相纸的底色——白色)。
第五区域是中等的灰度,它可以根据测光表的读数曝光而得出来;第三区域是有细节的明影部分,而第八区域则是有细节的强光部分。
凭着区域系统,摄影者便可以颈见到照片的最后影像,并使底片能够根据摄影者心目中的构思去曝光。
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量度阴影部分的光量,为使这部分能够有更多细节,并将光圈增大两级;然后量度重要强光部分的光量,按照区域系统理论,强光部分比阴影部分亮了五级,如果明影部分是第三区域的话,强光部分便是第八区域。
倘若这是摄影者的构思,便可以马上进行拍摄。
要是想使强光部分有更多层次,摄影者可以缩短底片的显影时间来减低反差,使第八区域变为第七区域。
相反地,如果想使重要阴影部分有更多层次,而这部分又比较明亮部分暗了三级,显影时便可增加时间以增大照片的对比度,从而使强光部分变得更亮。
当然,在充分掌握曝光区域理论之前,必须进行一些曝光和显影的试验,有关的内容较为繁琐,不再赘述。
下面介绍亚当斯的一幅作品及其拍摄经过,以便对他的这种区域曝光法能有所了解。
《冬天的风暴》是亚当斯1940年拍摄于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的一幅作品。
那是12月初的一天。
风暴最初夹杂着大雨,后来雨又变成了雪,直到中午天气才开始变得清澈。
数码单反摄影技巧大讲堂--曝光补偿

2、被摄对象亮度较低需作曝光负补偿 • 在拍摄深色调对象,要减曝光补偿,以免出现曝光过度。如拍城市夜景时,要防止 曝光过度主要依靠两个手段,一个是使用点测光来对主要表现对象测光曝光;还有 一个方法就是根据实际情况,减少2档左右曝光。
第五章、曝光与测光
五、曝光补偿
㈡、曝光补偿的技巧
3、被摄对象与背景关系复杂时需灵活处理 • ①、背景亮度高,主体亮度低,需作曝光正补偿。如拍逆光人像可加1档左右的曝光 补偿或用点测光对人脸测光,这样人物的脸部层次就会明显改善。
第五章、曝光与测光
四、相机的测光方式
㈢、内测光的测光模式
1、平均测光 • 这是最基本的一种测光方式,这种测光方式是测量整个取景屏画面范围内的平均亮 度。平均测光的特点是使用简单,但测光精度不高,在取景范围内明暗分布不均匀 的状况下,较难直接依据测光数值来确定合适的曝光量。尤其是当画面中有大面积 的白或黑色物质时,给我们提供的往往是一个不准确的曝光值。这种类型的测光系 统,主要是在一些低档的入门级数码相机中应用。 2、中央重点测光 • 中央重点测光主要是测量取景屏画面中央长方形或圆形(椭圆形)范围内的亮度, 长方形或圆形(椭圆形)范围外的亮度对测光结果的影响较小。至于中央面积的多 少,因相机不同而异,约占全画面的20-30%。 • 由于是依据画面中央最重要主体的光亮度来读取合适的曝光值,显然,这种测光系 统的精度高于平均测光。
2、自动/闪光灯关闭模式
•
3、人像模式
•
4、风景模式
•
5、运动模式
•
6、微距(近摄)模式
•
第五章、曝光与测光
二、曝光(场景)模式
7、夜景模式
•
用于夜景拍摄。由于长时间曝光容易产生热噪声,所以夜景模式下,相机将会倾向于使用 最低感光度,并且将白平衡调整到“日光”模式,以便使拍摄出的色调能够呈现出更温暖 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光线不足,再加上低感光度,夜景模式通常会使用慢速快门 来获得足够的曝光量。此时一定要使用三脚架,或者将相机放置在一个稳定的地方。 用于夜景中拍摄人物,数码相机会使用数秒至1/10秒左右的快门拍摄远处的风景(以充分曝 光),并使用闪光灯照亮前景的人物主体,闪光灯通常会在快门关闭前短时间触发。 是指由机器自动测光系统计算出曝光量的值,并由相机自行确定光圈快门组合,常用于没 足够时间调整相机设置的情况下使用,也适用于没相关摄影知识的初学者使用。 是指由机器自动测光系统计算出曝光量的值,然后根据你选定的快门速度自动决定用多大 的光圈,适用于拍摄运动的对象,特别是在体育摄影中最常用,用于锁定或模糊一个动作。 是指由机器自动测光系统计算出曝光量的值,然后根据你选定的光圈大小自动决定用多少 的快门。用于模糊背景或前景背景的拍摄(如人像)。 手控曝光模式每次拍摄时都需手动完成光圈和快门速度的调节,这样的好处是方便摄影师 自由控制图片效果。
单反区域曝光法实用教程

数码摄影区域曝光法实用教程区域曝光法在20世纪30年代由安塞尔·亚当斯和佛列德·亚契提出。
这一理论为摄影曝光建立了标准流程,以保证能在任何环境下——包括逆光、极大光比之类能完全欺骗相机测光系统的场景——得到准确曝光。
本文就向大家介绍这种方法,并说明如何在你自己的摄影中运用它。
现代相机内置测光表的设计思路是向用户提供一个在大多数情况下都适用的曝光读数。
但当你面对非常规环境时——比如一个同时有着明亮区域和黑暗区域的场景,相机测光表就无法有效工作了。
此时就是区域曝光法大展身手的时候,它能帮你得到不仅正确而且迷人的曝光结果。
尽管区域曝光法最初是基于黑白胶片摄影建立起来的,不过这种方法同样适用黑白或彩色胶卷、负片或反转片,以及数码摄影。
区域曝光法的优势1. 即使面对极端复杂的场景,也能轻松得到准确的曝光2. 在拍摄前就能准确评估场景的影调和动态范围3. 明白何时需要使用中灰滤镜4. 明白如何选择包围曝光范围拍摄5. 明白如何使用填充光来得到正确的曝光中性灰相机内置测光表的作用是向用户提供一个在大多数情况下都适用的曝光读数。
也就是说,相机会把所有场景都当作具有中性反射率(18%反射率)的东西看待,并以此作为产生图像的依据,这就是中性灰(其读数位于纯白和纯黑之间)。
因此,如果一个场景中有较多的明亮部分,经相机自动曝光还原出来的图像就会比实际更暗,也就是欠曝。
相反,一个以黑暗区域为主的场景,则会被相机还原得偏亮,即过曝。
人类的眼睛能够看到色彩。
大部分颜色的反射率位于平均值左右,也就是与中性灰反射的光线相当,即中间调。
理解中间调是学习区域曝光法的基础。
区域曝光法的基本概念区域曝光法将一个场景按照影调从黑到白分为10个部分,有时也说成9或11个部分。
其中每一部分即为一区。
每一区与前后一区相差1级曝光。
所有区用罗马数字标注,中间区(中性灰)位于第五区,即Zone V。
对数码摄影师来说,我们一般只关注Zone III到Zone VII(3区到7区)之间。
区域曝光法

“区域曝光法”各区域定义
深暗区域区域0
照片上一遍漆黑。
底片上除了片基本身的色调和灰
雾外,没有任何密度。
是底片上的透明部分。
区域Ⅰ
相对于0区略有影调,但没有细节和质感。
在照片
上看似同0区一样黑,但并排在一起有区别。
区域Ⅱ
照片上初步显出一点细节的区域。
影像的最暗部分
影调,如黑色布料和很暗的阴影等。
中间区域(质感区域)区域Ⅲ
这是第一个充分显示质感的暗部区域,也称为重点
暗部。
如深暗部的树叶、棕色头发和蓝色牛仔裤等。
区域Ⅳ
深色的树叶、石块或景物阴影部。
在日光中拍摄人
像的正常阴影部影调。
区域Ⅴ
呈中灰调(反射率18%)。
如较浅的天空、较深的人
物皮肤、灰色的石头和正常影调的木头等。
区域Ⅵ
在日光、天空光或人造光中皮肤的正常影调。
如石
头、阳光下雪景的阴影等。
区域Ⅶ
最后一个有质感的细节的区域,也称为重点亮部。
如较浅的人物皮肤、浅色衣服和侧光照射的雪景等。
明亮区域区域Ⅷ
带有质感的白色。
如人物皮肤的高光部、白色的墙、
白纸和白色雪景等。
区域Ⅸ
接近纯白色,没有细节和质感。
用聚光型放大机将
小规格底片放大,照片呈纯白色,接近Ⅹ区。
区域Ⅹ呈纯白色。
画面明亮,有反光。
高人高论!深入解析DC曝光与分区曝光法

高人高论!深入解析DC曝光与分区曝光法作者:墨玄来自:zzm8542 时间:2006-07-07亚当斯将曝光区分为11个等级,从0区曝光到X区曝光。
他将反射率为18%的中灰影调板定为“影调值V”,把直接获得“影调值V”的曝光称为“V区曝光”,拍摄到底片的密度名为“密度值V”,从“密度值V”使用正常反差相纸获得的影调就是“影调值V”。
以“V区曝光”加一档就获得“VI 区曝光”,减一档就获得“IV区曝光”,其余各区依此类推。
亚当斯通过分区曝光对底片上的潜影进行控制,再通过胶片显影的过程控制影调的压缩与扩张,从而得到高质量、层次丰富的影像。
这就是著名的“分区曝光法(Zone System)”。
本文试图找出分区曝光与柱状图(Histogram)所示亮度范围的对应关系,说明民用数码相机的曝光特性,探讨将分区曝光法运用到电子暗房中,通过数字技术提高影像质量。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柱状图中各个参数的含义。
在Photoshop的Histogram中,除了Cache Level外,有7项参数,描述如下:Mean:描述平均亮度值。
Standard deviation (Std Dev):标准偏差。
描述亮度值的偏移量。
Median:显示亮度范围的中间值。
Pixels:描述被选定用于柱状图(Histogram)的像素总数量。
Level:显示“十字星”所选区域的亮度级别。
亮度级别分为256级,从0至255。
Count:显示“十字星”所选区域的像素总数。
Percentile:显示“十字星”所选区域的像素数占像素总数的百分比。
柱状图(Histogram)从0—255分为256(8bit)的亮度等级,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256级灰阶”。
我们将亮度等级分为11个区,平均23级为一个曝光区,中间值为127和128。
所以我们将116至139的亮度范围定义为“V区”,其余每变化一区曝光,灰度级相应增减23级,依此类推,得到如下对应关系:Level: 139~116 115~93 92~70 69~47 46~24 23~0 Zone: V IV III II I 0 Level: 116~139 140~162 163~185 186~208 209~231 232~255Zone: V VII VII VIII IX X但事实上,这种对应关系是不正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曝光法在20世纪30年代由安塞尔·亚当斯和佛列德·亚契提出。
这一理论为摄影曝光建立了标准流程,以保证能在任何环境下——包括逆光、极大光比之类能完全欺骗相机测光系统的场景——得到准确曝光。
本文就向大家介绍这种方法,并说明如何在你自己的摄影中运用它。
现代相机内置测光表的设计思路是向用户提供一个在大多数情况下都适用的曝光读数。
但当你面对非常规环境时——比如一个同时有着明亮区域和黑暗区域的场景,相机测光表就无法有效工作了。
此时就是区域曝光法大展身手的时候,它能帮你得到不仅正确而且迷人的曝光结果。
尽管区域曝光法最初是基于黑白胶片摄影建立起来的,不过这种方法同样适用黑白或彩色胶卷、负片或反转片,以及数码摄影。
区域曝光法的优势1. 即使面对极端复杂的场景,也能轻松得到准确的曝光2. 在拍摄前就能准确评估场景的影调和动态范围3. 明白何时需要使用中灰滤镜4. 明白如何选择包围曝光范围拍摄5. 明白如何使用填充光来得到正确的曝光中性灰相机内置测光表的作用是向用户提供一个在大多数情况下都适用的曝光读数。
也就是说,相机会把所有场景都当作具有中性反射率(18%反射率)的东西看待,并以此作为产生图像的依据,这就是中性灰(其读数位于纯白和纯黑之间)。
因此,如果一个场景中有较多的明亮部分,经相机自动曝光还原出来的图像就会比实际更暗,也就是欠曝。
相反,一个以黑暗区域为主的场景,则会被相机还原得偏亮,即过曝。
人类的眼睛能够看到色彩。
大部分颜色的反射率位于平均值左右,也就是与中性灰反射的光线相当,即中间调。
理解中间调是学习区域曝光法的基础。
区域曝光法的基本概念区域曝光法将一个场景按照影调从黑到白分为10个部分,有时也说成9或11个部分。
其中每一部分即为一区。
每一区与前后一区相差1级曝光。
所有区用罗马数字标注,中间区(中性灰)位于第五区,即Zone V。
对数码摄影师来说,我们一般只关注Zone III到Zone VII(3区到7区)之间。
场景中最暗的部分会落入Zone III,最亮的部分则进入Zone VII。
超出这个范围的部分会被当作纯黑或纯白处理,不保留任何细节。
当用相机对准一处拥有平均反射率的场景并准确测光,就能得到按照平均反射率还原的图像。
如果你增加1级光圈或降低1级快门,图像就会过曝1级。
想法若缩小1级光圈或提高1级快门,图像就会欠曝1级。
首先,我们要认为中间调就位于Zone V。
若过曝1级,即为Zone VI。
若欠曝1级,即为Zone IV。
不同区域中的颜色在上图中能够看到,把具有平均反射率的颜色放到Zone V,就能准确还原这种颜色。
准确还原是指在照片上的颜色与实际中看到的相符。
这些颜色包括绿色的草地或树叶、大红色的花、干净的蓝天、18%灰……位于Zone VI的颜色比Zone V的颜色更浅,包括纯黄、亮粉、婴儿蓝、婴儿粉……比Zone VI颜色更浅的颜色位于Zong VII,包括白雪、白云、白雾、白烟、白霜、白沙……比中间调颜色稍暗的颜色位于Zone IV,包括树干、深蓝的天空……位于Zone III中的颜色则更暗,包括黑色的小狗、黑色的鞋子、浓重的阴影、煤……在数码摄影中,通常意义上的准确曝光(技术上的)是指对中间调曝光,且高光区没有过曝。
之所以强调高光区没有过曝,是因为高光区过曝对细节的损害,比暗部欠曝更加严重。
所以,如果一个场景的光比超出了一张照片的动态范围,你需要选择是保留高光区还是暗部。
而且除非高光区非常小,没有任何值得注意的东西,否则应该尽量保留高光区。
高光过曝通常会让人感觉照片中缺少了什么,而阴影处欠曝则更容易接受,而且有时反而具有独特的效果。
为了对中间调准确曝光,要对具有中间调色彩的物体进行点测光。
调整相机参数,直到点测光结果的曝光指示条位于“0”,然后确认高光没有过曝,就可以拍摄了。
上图中,黄色位于Zone VI。
纯黄色通常都位于Zone VI,因为它对光线的反射比中间调多。
明亮的橙色也可以认为在Zone VI,或者也许只比Zone V亮0.5级。
饱和的橙色是中间调颜色,所以位于Zone V。
正红色通常也在Zone V,除非明显较暗或亮。
这里红色位于Zone IV,比正红色暗。
地板很亮,位于Zone VII。
这张照片中天空的一半都是中间调,位于Zone V。
接近地面的天空渐渐变浅,进入了Zone VI。
天空在画面顶端位置开始变深,进入Zone IV。
通常草地和树叶都是中间调,除非看起来明显更暗或亮。
这张照片中,草地正好是Zone V。
背景中的树木则暗了1级,所以位于Zone IV。
云是白色的,而且保留了细节,所以是Zone VII。
路面比中间调暗了1或1.5级,所以位于Zone IV(或在Zone IV和Zone III之间)。
上图中,画面底部的海面基本是中间调,所以位于Zone V。
往上看则颜色开始变深,所以海平面附近位于Zone IV。
对天空来说,上部及右边都是中间调,位于Zone V。
向下和左边则更暗,位于Zone IV (也许比Zone IV稍亮)。
灯塔右侧的部分比Zone VI更亮,那里位于Zone VII。
而码头本身非常暗,并仍有细节,所以位于Zone III。
这张照片用来说明草地和树叶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影调,以及它们分别位于哪一区。
画面左侧的草地是位于Zoen V的中间调,围绕道路两边的草丛则更亮,位于Zone VI。
道路两旁的树木都比中间调暗,位于Zone IV。
背景中的灌木丛非常暗,位于Zone III。
这张照片中,沙滩是明亮的且保留了细节,所以位于Zone VII。
狗身上的白色部分也同样在Zone VII,黑色花纹则位于Zone III。
注意狗左眼的有轻微的欠曝,不过这是没问题的,因为如果为了这一小部分而增加曝光,就会令大片的白色区过曝。
这种黑白场景超出了数码相机的动态范围,所以你无法同时保留高光和暗部细节。
此时保证高光更有利。
保留了细节的云通常都在Zone VII。
这里的天空比中间调亮,所以是Zone VI。
区域曝光法与人像摄影风光摄影师对自然界颜色的影调都非常熟悉,例如山、树木、天空等颜色,而人像摄影师就应更关注和熟悉皮肤和头发的颜色。
大部分人的皮肤位于Zone IV和Zone VI之间,除了一些非常白和黑的人之外。
在拍摄人像照片时,必须注意到皮肤的影调问题。
衣服的颜色也同样重要,不过不如皮肤那么重要,特别是当衣服只在照片中出现一小部分时。
下面我们谈谈如何为皮肤分区的问题。
上图中婴儿的皮肤较亮,比中间调高出大约+1.5级,所以位于Zone VI和Zone VII 之间。
他浅色的衣服也仍然保留了细节,几乎没有溢出。
也许他的嘴里的暗部细节已经丢失了,不过这没有关系。
首先,我们要保证高光细节不丢失。
其次,这里的暗部细节并不重要。
这张照片中的女孩肤色较深,但仍然比中间调亮。
她的肤色大约在+0.5级左右。
画面中的高光区是她的眼睛和牙齿,这两部分都是安全的。
而且头发、衣服和配饰等暗部也没有溢出。
上图中的男人的肤色正好是中间调,所以位于Zone V。
这张照片中的暗部细节有所损失,但高光细节都没有问题。
这位可怜的老妇人的肤色与中间调相比是-1.5级,所以位于Zone VI和Zone III之间。
很明显与头发相比她的肤色更亮一些,并没有完全进入Zone III。
她的右肩有一小部分高光溢出,不过整体还好。
如果溢出的部分更大一些,这张照片就要想办法重新拍摄了处理高动态范围场景若一个场景中最亮与最暗的部分相差很大,就称其为高动态范围。
这种场景在一张照片上是无法还原所有细节的。
所以除非你打算通过后期用多张照片合成,或使用中灰滤镜,否则就必须放弃一部分细节。
你更想要高光区还是阴影区?大部分情况下,答案都应该是保留高光区。
除非高光部分很小,不足以对画面造成影响,或阴影区的细节非常重要,绝不容放弃。
看上面这张照片。
因为你无法舍弃上方的白雾,所以一切都变得很简单。
点测白雾,然后+2级曝光,把它安排在Zone VII,然后拍摄。
其他部分就会相应地落入自己所在的区。
阴影区丢失的细节不是问题,因为白雾、水纹和漂浮的小船才是这张照片的重点。
在这个例子中,窗外的光非常亮,不可能兼顾室内外的场景。
这里摄影师很巧妙地将室内的人物处理成剪影,而保留了室外的城市风景。
这张照片中太阳出现在了画面中,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避免太阳本身的溢出。
你唯一能做的只有留下大片的阴影区,以及把过曝的高光控制在一个小点。
因此,让太阳自身溢出,保留其他部分的细节,比如蓝色的天空、红色的鲜花,以及绿色的草地等。
总结也许有些朋友会认为区域曝光法并不适用于数码摄影,但事实是它完全适用。
也许数码相机的运用与黑白胶片的方法不完全相同,但区域曝光法无疑会给你的摄影道路带来不同的东西。
它会强迫你考虑曝光的问题,并有计划地拍摄照片。
基本法则是,面对中间调场景,对准中间调物体测光,确定曝光值后构图拍摄。
面对高动态范围场景,除非你打算后期合成,或者使用补光或中灰滤镜,否则必须舍弃一部分细节。
你想要高光,还是阴影?作出选择,并针对那一部分曝光,其他部分就会相应地得到合适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