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一轮复习第26讲沉淀溶解平衡教学案
化学:高三一轮复习沉淀溶解平衡教案鲁科版

沉淀溶解平衡Ⅰ.课标要求能描述沉淀溶解平衡,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
Ⅱ.考纲要求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Ⅲ.教材精讲1.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本质⑴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在一定重要条件下,当沉淀与溶解的速度相等时,便达到固体难溶电解质与溶液中离子间的平衡状态。
例如:BaSO 4(s)Ba2+(aq)+ SO42—(aq)⑵溶度积:在一定温度下,在难溶电解质的饱和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幂之乘积为一常数,称为溶度积常数,简称溶度积。
用符号Ksp表示。
对于AmBn型电解质来说,溶度积的公式是:Ksp=[A n+]m[B m+]n①溶度积与溶解度的关系溶度积和溶解度都可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溶度积的大小与溶解度有关,它反映了物质的溶解能力。
②溶度积规则,可以判断溶液中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③离子积Qc与溶度积Ksp的区别与联系某难溶电解质的溶液中任一情况下有关离子浓度的乘积Qc当Qc<Ksp时,为不饱和溶液;当Qc=Ksp时,为饱和溶液;当Qc>Ksp时,为过饱和溶液。
2. 了解沉淀转化的原理⑴沉淀的生成:可通过调节溶液P H 或加入某些沉淀剂。
⑵沉淀的溶解:1生成弱电解质。
如生成弱酸、弱碱、水或微溶气体使沉淀溶解。
难溶物的Ksp 越大、生成的弱电解质越弱,沉淀越易溶解。
如CuS 、HgS 、As 2S 3等Ksp 太小即使加入浓盐酸也不能有效降低S 2—的浓度使其溶解。
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即利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降低电解质离子浓度的方法使沉淀溶解。
3生成难电离的配离子,指利用络合反应降低电解质离子浓度的方法使沉淀溶解。
⑶沉淀的转化:把一种难溶电解质转化为另一种难溶电解质的过程叫沉淀的转化。
在含有沉淀的溶液中加入另一种沉淀剂,使其与溶液中某一离子结合成更难溶的物质,引起一种沉淀转变成另一种沉淀。
例如:CaSO 4(s )+Na 2CO 3 = CaCO 3(s )+Na 2SO 4Ⅳ.典型例题例1. 等体积混合0.2 mol·L —1的AgNO 3和NaAc 溶液是否会生成AgAc 沉淀(已知AgAc 的Ksp 为2.3×10—3 mol 2·L —2)?【解析】c (Ag +) = c (Ac —) = 0.2/2 = 0.1 mol·L —1Qc = c (Ag +) × c(Ac —) = 1.0×10—2 > Ksp ∴ 有AgAc 沉淀生成。
高三化学第一轮专题复习沉淀溶解平衡学案

高三化学第一轮专题复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学习目标】1、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2、掌握沉淀的溶解和转化的本质、条件及应用。
3、了解溶度积及其有关计算。
【自主学习】一、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当难溶电解质溶于水形成饱和溶液时,沉淀速率和沉淀速率相等的状态.2.溶解平衡的建立:固体溶质溶液中的溶质(1)v(溶解)v(沉淀),固体溶解 (2) v(溶解)v(沉淀),溶解平衡(3) v(溶解)v(沉淀),析出晶体3.溶解平衡的特征 (1)等:. (2)动:动态平衡.(3)定:达到平衡时,溶液中各离子浓度保持.(4)变:当外界条件改变,溶解平衡将发生,达到新的平衡.注意:溶解平衡方程式的书写:注意在沉淀后用(s)标明状态,溶液中用“aq”标明状态,并用“”连接。
如:Ag 2S(s) 2Ag(aq) +S2-(aq)4、影响溶解平衡的因素:内因:电解质本身的性质外因:遵循平衡移动原理:①浓度:加水稀释,平衡向②温度:绝大多数难溶盐的溶解是吸热过程,升高温度,多数平衡向方向移动(Ca(OH)2为放热,升温其溶解度减少)。
③同离子效应:向平衡体系中加入难溶物相应的离子,溶解平衡向移动,溶解度。
④其他:向平衡体系中加入可与体系中某些离子反应生成更难溶或更难电离或气体的离子时,平衡向的方向移动.思考:①AgCl(s) Ag+(aq)+Cl-(aq) ②AgCl=Ag++Cl-两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二、沉淀溶解平衡常数——溶度积1.表达式:对于溶解平衡M m A n(s)mM n+(aq)+nA m+(aq),K sp=2.意义:溶度积(K sp)反映了物质在水中的.3.影响因素:溶度积常数只与难溶性电解质的性质和有关,而与沉淀的量和溶液中离子的浓度无关。
4.溶度积规则:某难溶电解质的溶液中任一情况下的离子浓度乘积Q c(离子积)与K sp的关系⑴Qc Ksp,溶液处于过饱和溶液状态,生成沉淀。
高中化学《沉淀溶解平衡》教学教案

高中化学《沉淀溶解平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积的表达式及计算方法。
2. 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使学生了解沉淀溶解平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能独立完成沉淀溶解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正确分析。
二、教学内容1. 沉淀溶解平衡的定义及表达式2. 溶解度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3. 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4. 沉淀溶解平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分析5. 实验:沉淀溶解实验及结果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溶解度积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2. 教学难点:溶解度积的表达式及影响因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沉淀溶解平衡的规律。
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3. 结合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实验分析能力。
4. 组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沉淀溶解平衡的思考。
2. 理论讲解:讲解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溶解度积的表达式及计算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沉淀溶解平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沉淀溶解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5. 实验结果分析: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沉淀溶解平衡的变化规律。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沉淀溶解平衡的奥秘。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沉淀溶解平衡的计算题和应用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4.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意识。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制作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2. 实验器材:准备足够的实验器材,确保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高中化学《沉淀溶解平衡》教学设计

《沉淀溶解平衡》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案例章节《普通高中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选修《化学反应原理》专题3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第四单元沉淀溶解平衡。
内容分析(1)沉淀溶解平衡内容既包括溶液中的离子反应——溶解过程和沉淀过程,又牵涉到平衡知识。
所以教材把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化学平衡知识之后,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的最后一单元。
使得学生能够从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完全溶解,离子生成沉淀,难溶强电解质溶解和生成沉淀速率相同而达到平衡状态三个层次上来学习研究这部分知识,即能用已学的离子反应和平衡的知识来帮助解决本节课中所遇到的化学问题。
(2)沉淀溶解平衡知识无论对于化学本身还是对化工生产及人们的生活实际都有重要的意义。
如何判断沉淀能否生成或是溶解;如何使沉淀的生成和溶解更加完全;如何创造条件,只使某一种或某几种离子从含多种离子的溶液中完全沉淀下来,而其余的离子却保留在溶液中,这些都是实际生产、生活和化学实验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3)沉淀溶解平衡在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中的补充使得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内容更加完整。
根据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制订了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1.认识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过程;2.理解溶度积的概念,能用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的产生、溶解;3.知道沉淀溶解、生成和转化的本质;4.了解沉淀溶解平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培养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的关系,领悟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教学难点分析1.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2.运用溶度积规则判断分析沉淀的溶解、生成和沉淀的转化;3.沉淀溶解平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分析1.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过程;2.知道沉淀溶解、生成和转化的本质。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于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的学习从接触化学学习就开始了,特别是通过选修教材《化学反应原理》进行了系统的反应原理的学习,特别是学到整本书的最后一个专题的最后一个单元的内容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学习方法,他们在学习沉淀溶解平衡知识块的时候,教师只要设计相应的问题情境,如生活和工业生产真实的情境和探究实验,进行适当的引导学生就能结合前面学习过的平衡的知识解决部分问题。
高中化学《沉淀溶解平衡》教学教案

高中化学《沉淀溶解平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积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沉淀溶解平衡原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及表示方法2. 溶解度积的定义及计算方法3. 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4. 沉淀溶解平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5. 溶解度表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溶解度积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2. 难点:溶解度积的计算方法及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沉淀溶解平衡的规律。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沉淀溶解平衡的微观过程。
3. 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沉淀溶解平衡的变化。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沉淀现象,引发学生对沉淀溶解平衡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3. 知识讲解:讲解溶解度积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运用沉淀溶解平衡原理进行解答。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知识点。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与评价1. 教学策略:情境创设:通过生活实例或实验现象,让学生感知沉淀溶解平衡的存在。
问题解决: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与讨论。
互动交流: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促进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智慧共享。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沉淀的与溶解过程。
2. 评价策略: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沉淀溶解平衡概念和溶解度积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沉淀溶解平衡教案

沉淀溶解平衡教案教案标题:沉淀溶解平衡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沉淀和溶解的概念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
2. 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基本原理和相关计算方法。
3. 能够解决涉及沉淀溶解平衡的实际问题。
教案步骤:引入:1. 引导学生回顾溶解和沉淀的概念,并提问他们对沉淀溶解平衡的理解。
2. 通过示意图或实例,向学生展示沉淀和溶解现象。
理论讲解:1. 解释沉淀溶解平衡的定义和原理,强调它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
2. 介绍溶解度积的概念,解释其与沉淀溶解平衡的关系。
3. 讲解如何根据溶解度积计算沉淀溶解平衡的浓度。
实验演示:1. 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演示,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沉淀溶解平衡。
2. 在实验中,向学生展示如何通过控制溶液中物质的浓度来观察沉淀和溶解的现象。
练习与讨论:1. 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沉淀溶解平衡的浓度。
2. 引导学生讨论沉淀溶解平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水处理、药物制剂等。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的实际探究活动,例如调查不同条件下沉淀溶解平衡的变化。
2.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沉淀溶解平衡在环境保护或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总结:1. 总结沉淀溶解平衡的重要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强调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评估:1. 设计一份评估题目,考察学生对沉淀溶解平衡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2. 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教案参考资源:1. 沉淀溶解平衡的相关教材章节或资料。
2. 实验演示所需的实验器材和化学品。
3. 练习题和评估题目的参考答案。
教案延伸:1. 将沉淀溶解平衡与其他化学概念(如酸碱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进行联系,拓展学生的化学知识。
2. 引导学生进行更复杂的沉淀溶解平衡计算,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以上是一个针对"沉淀溶解平衡教案"的基本框架,您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需求和教学阶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化学优质课教学设计沉淀溶解平衡

沉淀溶解平衡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课标要求沉淀溶解平衡位于选择性必修课程模块一《化学反应原理》中的主题3《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
内容要求:认识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了解沉淀的生成、溶解与转化。
教学提示:查阅资料并讨论含氟牙膏预防龋齿的原理(学习活动);钡盐中毒与解毒(情境素材建议)。
学业要求:能用化学用语正确表式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能通过实验证明水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平衡,能举例说明离子反应与平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材地位作用沉淀溶解平衡是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盐类水解平衡之后水溶液中又一平衡,符合化学平衡的规律,是对平衡体系的拓展延伸和丰富完善。
学习本节内容,学生能够深刻理解难溶电解质存在沉淀溶解平衡,运用Q与K SP的关系定量分析沉淀的溶解、生成和转化,并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依据课标对核心素养的要求,根据具体学情,融合三维目标如下:1.科学认识:从不同角度理解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定量分析沉淀的溶解、生成和转化。
2.科学实践:通过探究BaSO4的溶解性,建立沉淀溶解平衡,运用Q与K SP的关系分析平衡的移动。
3.科学应用:解决钡盐的中毒与解毒、蛀牙的防等医学问题,认识学习沉淀溶解平衡的社会价值。
教学重点:建立沉淀溶解平衡,认识沉淀的转化。
教学难点:定量分析沉淀的溶解与生成。
(二)评价目标1.通过对“服用BaSO4是否会中毒”问题的解决,诊断并发展学生对沉淀溶解平衡的认识水平(宏观、微观、符号)。
2.通过对“能否用BaCO3代替BaSO4”、“BaCl2中毒怎么办”以及蛀牙形成原因分析,诊断并发展学生对沉淀溶解与生成知识的结构化水平(定性、定量)。
3.通过对蛀牙的防治措施的分析以及对AgCl能否转化为AgI的探究,诊断并发展学生对沉淀转化的认知水平及科学探究水平(理解、应用)。
4.通过归纳总结,诊断并发展学生对沉淀溶解平衡应用的认识水平(学科视角,社会视角)。
沉淀溶解平衡教案

沉淀溶解平衡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计算方法;3.理解沉淀溶解平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和基本原理(1)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沉淀溶解平衡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液中某种物质的溶解度达到一定值时,溶液中的该物质开始析出,析出物与溶解物的浓度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
(2)沉淀溶解平衡的基本原理沉淀溶解平衡的基本原理是溶解度积原理。
溶解度积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种物质在水中达到饱和时,其溶解度所对应的离子浓度的乘积,即溶解度积常数(Ksp)。
2. 沉淀溶解平衡的计算方法(1)计算溶解度积计算溶解度积的公式为:Ksp = [A+]m[B-]n其中,A+和B-分别表示离子,m和n分别表示离子的个数,[A+]和[B-]分别表示离子的浓度。
(2)计算沉淀量计算沉淀量的公式为:m = V * C其中,V表示溶液体积,C表示沉淀物的浓度。
3. 沉淀溶解平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水处理在水处理中,沉淀溶解平衡可以用来去除水中的杂质。
例如,硬水中的钙离子和镁离子可以通过加入碳酸钠沉淀下来。
(2)药物制剂在药物制剂中,沉淀溶解平衡可以用来控制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
例如,一些药物需要在酸性条件下才能溶解,而在碱性条件下会析出沉淀。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授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沉淀溶解平衡的过程,加深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讲授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和基本原理讲解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和基本原理,让学生了解该知识点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讲解沉淀溶解平衡的计算方法讲解沉淀溶解平衡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如何计算溶解度积和沉淀量。
3. 实验演示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沉淀溶解平衡的过程,加深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4. 讨论和总结让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加深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教学案第26讲:
沉淀溶解平衡
【考试说明要求】
1.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及其应用。
2.运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解决沉淀的溶解和沉淀的转化问题。
【基础知识梳理】
一、沉淀溶解平衡
1.在
2.溶解平衡的概念:
3.写出AgCl、Mg(OH)2的溶解平衡表达式。
4.溶解平衡的特征:
5.生成难溶电解质的离子反应的限度
不同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差别很大,例如AgCl和AgNO3。
习惯上将溶解度小于0.01g 的称为难溶电解质。
对于常量的化学反应来说, 0. 01g是很小的,所以一般情况下,相当量的离子互相反应生成难溶电解质,就可以认为反应完全了。
化学上通常认为残留在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小于10-5mol/L,沉淀就达完全。
二、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
(1)内因:
(2)外因:遵循勒夏特列原理
①浓度:加水,平衡向移动。
②温度:绝大数难溶盐的溶解是过程,升高温度,多数平衡向方向移动。
少数平衡向生成沉淀的方向移动,如Ca(OH)2的溶解平衡。
③同离子效应:向平衡体系中加入相同的离子,使平衡向移动。
三、溶度积(Ksp)
(1)概念:在一定下,难溶强电解质M m A n溶于水形成溶液时,溶质的离子与该固态物质之间建立动态平衡,这时的离子浓度幂的乘积是一个常数,叫作溶度积常数,简称溶度积。
符号为K SP
(2)表达式:对于沉淀溶解平衡MmAn mM n+(aq)+ nN m-(aq),Ksp = (3)意义:溶度积K SP反映了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__ ______ ___,K SP的大小和溶质的溶解度不同,它只与__ ______ 有关,与__ ______无关。
(4)溶度积规则:比较Ksp与溶液中有关离子浓度幂的乘积(离子积Qc)判断难溶电解质在给定条件下沉淀能否生成或溶解。
Qc>Ksp时,溶液,平衡向沉淀的方向移动——沉淀。
Qc=Ksp时,溶液,处于状态。
Qc<Ksp时,溶液,平衡向沉淀的方向移动——沉淀。
四、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1.沉淀的生成
①沉淀生成的应用:在涉及无机制备、提纯工艺的生产、科研、废水处理等领域中,常利用
生成沉淀达到分离或某些离子的目的。
②沉淀的方法
a调节PH法:
b加沉淀剂法:
写出使用Na2S、H2S作沉淀剂使Cu2+、Hg2+形成沉淀的离子方程式.
〖小结〗沉淀的生成
A、当溶液中Qc _____ Ksp时,平衡向_________的方向移动——有沉淀生成。
B、要使溶液中的某离子生成沉淀而除去,可能与之结合成更难溶物质的离子浓度。
2.沉淀的溶解
①沉淀溶解的原理:
②沉淀溶解的应用(《化学反应原理》p83 “交流与讨论”)
〖小结〗沉淀的溶解
A、沉淀溶解原理: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对于处在水中的难溶电解质,只要不断______溶解
平衡体系中的相应离子,平衡就向方向移动,从而使沉淀。
B、溶解沉淀的方法:
3.沉淀的转化
①沉淀转化的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原理》p84)
②沉淀转化的方法及实质
〖小结〗沉淀的转化
A、沉淀的转化是__ _____ 的过程,其实质是__ _____ 。
B、一般说来,溶解能力相对的物质易转化为溶解能力相对的物质。
【小结】沉淀的生成、溶解、转化本质上都是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问题,其基本依据主要有:
①浓度:加水,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②温度:升温,多数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③加入相同离子,平衡向沉淀方向移动。
④加入可与体系中某些离子反应生成更难溶或更难电离或气体的离子。
使平衡向溶解的方向
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