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管子治国
管子治国理政法家思想

管子治国理政法家思想管子,又称《鬻子》,是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代表性著作之一。
管子以其独特的治国理政法家思想,为后世政治家和法学家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将对管子治国理政法家思想进行探讨,旨在深入了解其思想内涵与应用。
一、极简主义的治国理政观念管子的治国理政观念极其独特,主张以简明扼要的方式来解决复杂的问题。
首先,他强调国家应设立清晰的政策和法律框架,使百姓清楚明白各自的权利与义务。
同时,他主张集中国家权力,以便快速有效地做出决策并迅速落实,以提升国家的整体管理能力。
其次,管子把“奖罚分明”作为治国理政的核心原则。
他主张严格的奖励制度和惩罚措施,以增强人民的归属感和道德意识,进而达到整个国家治理的目标。
二、重视情报与谋略的智慧管理在管子的治国理政法家思想中,情报与谋略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认为,掌握信息与情报是治国理政的关键,只有掌握了全面准确的情报,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
管子主张政府设立专门的机构来搜集各种信息,通过加强情报工作,能够更好地了解国内外形势,预测未来动向,并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此外,管子还强调制定谨慎的谋略计划,善于运用战略智慧,确保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三、法治与社会秩序的维护管子的治国理政法家思想中,法治与社会秩序的维护是一项重要任务。
他提倡依法治国的理念,认为法律制度是实现社会公正和秩序的基础。
管子主张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明确规定各类犯罪行为及其相应的法律责任,通过公正的审判程序保障人民的权益。
此外,他还主张加强社会秩序的管理,通过建立秩序与监督机构,严格执行法律政策,以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四、重视教育与思想引导管子在治国理政法家思想中,强调教育和思想引导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全面的教育来培养人才,提高国家整体素质。
并主张注重思想道德的教育,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此外,管子主张让人民参与政治决策,给予他们发表意见的自由,提高国民的参与度和认同感。
综上所述,管子的治国理政法家思想体现了极简主义的治国观念、重视情报与谋略的智慧管理、法治与社会秩序的维护以及教育与思想引导的重要性。
管子法家思想治国之术

管子法家思想治国之术管子(公输般)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于当时的国家治理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管子的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注重统一的制度和法规,以此达到治国安邦的目标。
本文将就管子法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治国之术进行探讨。
一、法家思想的核心理念管子提出的法家思想有四大核心理念,分别是尚贤用材、法制统治、赏罚分明以及统一权力。
首先,尚贤用材是指在管子的治国观念中,重要的是发现和使用优秀的人才。
管子认为,只有通过选用贤能之人,才能够使国家运转得更加顺畅,各项政策得以良好地执行。
其次,法制统治是法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管子认为,国家必须建立一套明确而严格的法律制度,以保证各方面事务的有序进行。
只有通过法律的约束和统一执行,才能够有效地防止腐败和无序的行为。
再次,赏罚分明是管子法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管子的观点,国家必须以明确的奖惩制度来激励人们的奋斗和努力,同时对于违法和不道德的行为必须严惩不贷。
只有赏罚分明,才能使人民遵纪守法,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
最后,统一权力是法家思想的一大特点。
管子认为,国家的权力必须集中在一个有能力和品德的君主手中,通过权力的集中可以更好地保证国家的统一和政策的实施。
二、管子法家思想的治国之术1.推行法律制度管子主张将国家的各种行为准则和制度规定成为法律,以此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和规范国家发展。
他认为,只有建立一套明确的法律体系,才能使社会秩序有序,赋予人民以合法权益,实现国家治理的规范化和有效性。
2.重视经济发展管子认为,国家的繁荣与否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他主张国家应该通过积极推动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他提出一系列经济政策,如降低税收、发展贸易、加强农业生产等,以促进国家经济的繁荣。
3.建立强大的军队在管子看来,国家的安全和稳定是治国的首要任务。
他主张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以保卫国家的疆土和人民的安全。
他强调军队的纪律和素质,同时也注意建立健全的后勤支持体系。
管子 治国 练习题

管子治国练习题管子,又称《管子治国方》是一部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经典,是战国时期管仲及他的弟子们的智慧的结晶。
它是由各种政治和军事的论述组成的,涵盖了许多方面的内容,旨在为政治家和统治者提供实用的治国方法和原则。
在《管子》中,治国被视为一种艺术,管仲强调国家的治理需要建立在稳定的基础上。
他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则和方针,以帮助统治者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安定。
首先,在治理国家时,管仲认为最重要的是明智的统治和恰当的措施。
他强调政府官员应该是有能力和德行的人,而不是凭借财富或社会地位来任命。
并且,统治者应该以德治国,以身作则给予公民正确的引导。
其次,管仲强调国家的治理需要由明确的法律和规章制度来约束。
他主张制定公正和可行的法律,并保证它们的执行,以确保社会的公平和秩序。
他认为,法律是治国的基石,只有通过明确的法律和严格的制度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此外,管仲还提出了重视军事和外交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不仅仅需要内政的充实和发展,还需要关注国家的安全和国际关系。
他强调军事力量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军事策略和外交政策,以帮助国家在外部环境中取得优势地位。
最后,管仲还强调了国家的经济和农业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繁荣的国家需要有稳定的经济基础和充足的粮食供应。
他提倡农耕和农业的发展,并主张建立一个公正的税收和物资分配制度,以确保国家经济的长期稳定和人民的福祉。
综上所述,管子治国方是一部富有智慧和实用价值的古代政治著作。
它通过一系列的论述,为统治者提供了实用的治国方法和原则,强调明智的统治、公正的法律、重视军事和外交以及经济的发展。
这些原则和方针对于现代社会的治理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管子治国方略智慧之书

管子治国方略智慧之书管子,又称《管子》、《管子问》、《齐问》,是中国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性著作,于公元前369年至前311年间创作完成。
《管子》内涵丰富,论述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治国方略,被誉为智慧之书。
本文将探讨《管子》中的几个重要方略,并分析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第一,明君与愚主《管子》中,明君被视为理想的统治者。
明君具备聪明才智,善于倾听智者的建议,严格彻底地执行法律,坚决打击贪污腐败,重视军事力量的建设。
相对应的,愚主则指那些滥用权力、不听劝告的统治者。
在现代社会,明君与愚主的概念仍然适用。
一个明智的领导者应该学习明君的智慧,认真听取专家学者的建议,注重法治与廉洁治理。
只有这样,国家才能有效地发展和稳定。
第二,重视军事力量《管子》中强调了军事力量在国家安全和发展中的重要性。
管子主张“国无道则弃之”,意思是如果一个国家无法保护自身,就应该彻底放弃。
现代社会同样如此,军事力量对于一个国家的安全至关重要。
一个国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建设坚实的国防体系,保持军事技术的更新和发展。
只有有足够强大的军事力量,国家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重视经济发展《管子》中,管仲提出了“财之本在于国股,货之本在于本国”。
他认为国家应该通过促进经济发展来积蓄财富和实力。
《管子》中的经济思想与现代的经济理论有相似之处,都强调通过创造财富来提升国家实力。
现代社会,各国都非常重视经济发展。
一个强大的国家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实力。
国家应该致力于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创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教育与文化的重要性《管子》中提到了教育与文化的重要性。
管仲认为培养优秀的人才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关键。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才,提高人民的素质,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在当今世界,教育和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个国家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和创新能力。
培养人才、传承文化是每个国家都要重视的重要任务。
管子·立政全文

管子·立政全文国之所以治乱者三,杀戮刑罚,不足用也。
国之所以安危者四,城郭险阻,不足守也。
国之所以富贫者五,轻税租,薄赋敛,不足恃也。
治国有三本,而安国有四固,而富国有五事。
五事,五经也。
【译文】国家之所以治或乱,取决于三个条件,只有杀戮刑罚是不够用的。
国家之所以安或危,取决于四个条件,只靠城郭险阻是不能固守的。
国家之所以贫或富,取决于五个条件,只用轻收租税、薄取赋敛的办法是靠不住的。
这就是说,治理国家有三本,安定国家有四固,而富国则有五事这五事乃是五项纲领性措施。
三本君之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
此三本者,治乱之原也。
故国有德义未明於朝者,则不可加於尊位;功力未见於国者,则不可授与重禄;临事不信於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
故德厚而位卑者,谓之过;德薄而位尊者,谓之失。
宁过於君子,而毋失於小人。
过於君子,其为怨浅;失於小人,其为祸深。
是故,国有德义未明於朝而处尊位者,则良臣不进;有功力未见於国而有重禄者,则劳臣不劝;有临事不信於民而任大官者,则材臣不用。
三本者审,则下不敢求;三本者不审,则邪臣上通,而便辟制威。
如此,则明塞於上,而治壅於下,正道捐弃,而邪事日长。
三本者审,则便辟无威於国,道涂无行禽,疏远无蔽狱,孤寡无隐治。
故曰:刑省治寡,朝不合众。
【译文】君主需要审查的问题有三个:一是大臣的品德与地位不相称,二是大臣的功劳与俸禄不相称,三是大臣的能力与官职不相称。
这三个根本问题是国家治乱的根源。
所以。
在一个国家里,对于德义没有显著于朝廷的人,不可授予尊高的爵位;对于功业没有表现于全国的人,不可给予优厚的俸禄;对于主事没有取信于人民的人,就不能让他做大官。
所以德行深厚而授爵低微,叫作有过;德行浅薄而授爵尊高,叫作有失。
宁可有过于君子,而不可有失于小人。
因为,有过于君子,带来的怨恨浅;有失于小人,带来的祸乱深。
因此,在一个国家里,如果有德义不显于朝廷而身居高位的人,贤良的大臣就得不到进用;如果有功劳不著于全国而享有重禄的人,勤奋的大臣就得不到鼓励;如果有主事并未取信于人民而做了大官的人,有才能的大臣就不会出力。
管子治国治家的智慧总结

管子治国治家的智慧总结管子(公孙龙),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被誉为中国古代治国治家的智慧之一。
他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理念和观点,对国家治理和个人修养都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总结管子治国治家的智慧,从其政治思想、治理原则和实践经验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政治思想管子的政治思想以强调权力运用、社会秩序和合理分配为核心。
他认为政治是人际关系的艺术,治理目标是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公平。
以下为管子治国治家的几个重要思想:1. 君主权力合理运用管子主张君主应掌握绝对权力,并强调君主的权威与约束。
他认为君主应当注重权力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并在运用权力时要秉持公正和善良的原则。
2. 社会秩序与公平分配管子认为社会秩序的建立对于国家稳定至关重要。
他主张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秩序,推崇法治原则,并提出了“一报告,如法拘之;三公差诏,人慎其事”的理念,强调法律权威和社会规则的重要性。
他还关注社会的公平和力求消除社会阶层的不平等。
二、治理原则管子提出了一系列治理原则,旨在实现国家的安定和繁荣。
他注重政策的创新,以应对不同的时代和社会环境。
以下是管子治理的几个重要原则:1. 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管子主张以德治为基础,通过培养君主和臣民的德行和修养,使社会形成善治的氛围。
同时,他也强调法治的重要性,认为法律是规范行为的准绳,必须通过法制来维持社会秩序。
2. 群臣参政与精英管理管子提倡群臣参与决策,以充分发挥各方的智慧和才能。
他认为,君主应聘用贤才并重视臣下的建言献策。
同时,他也强调管理精英,重视领导者的能力和素质。
3. 国家资源优化配置管子注重国家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益的平衡。
他主张充分发挥国家资源的综合效益,将资源用于积极的建设和公共福利,同时避免资源浪费和过度开支。
三、实践经验管子的治国治家智慧并非空洞的理论,而是来自于实践和自身经验的总结。
以下是管子实践经验的几个重要方面:1. 德化教育注重管子重视德化教育,他主张通过教育培养人们优秀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使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以促进社会和谐和公民的积极参与。
《管子》的强国富民思想

《管子》的强国富民思想“衣食无忧”四个字是古代劳动人民最真实朴素的愿望,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无不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当作治国理政的重点。
早在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就提出了强国富民的思想,并在齐国的四十年间,实践这一思想,最终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顺利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管仲,名夷吾,安徽颍上人,世人尊之为管子。
其人生经历坎坷又丰富:少年丧父,家道中落,为维持生计,早年当过兵、经过商,也多次试图出仕;辅佐公子纠,然夺位失败;后在好友鲍叔牙的引荐下成为齐国国相,时年38岁,可谓大器晚成。
前半生的底层挣扎,令其看尽世间百态、民生疾苦,也更明白只有真正让人民富裕起来,才能安民心、聚民力、施王道。
《管子》记录了管仲在齐国四十载的政治实践和思想学说,实乃融儒、法、道、阴阳各家思想于一体的治国宝典。
以民为本树明君之治国观《管子》通篇都是劝政之言,其“劝”的对象是君主。
在中国古代社会,君主的权力至高无上,天下兴亡系其一身。
管子清醒地认识到,若要齐国在群雄逐鹿的格局中脱颖而出,就必须令最高统治者充分了解人民的重要性;只有树立君主“以民为本”的治国观,强国富民才指日可待。
因而在桓公询问如何成就霸业时,管子提出了“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何以为本?“大国之君所以尊者,何也?曰:为之用者众也”,君主的威权来自于拥护他的人民,可谓君威民赋;“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政权的兴废取决于民心的向背,可谓政权民决;“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农业是国家的经济命脉,而人民则是农业生产的承担者,可谓农绩民负;“凡兵之胜也,必待民之用也,而兵乃胜”,军队的胜败在于人民是否服从差遣,可谓军力民定。
管子从君威、政权、经济、军力四个方面提醒君主,要时刻牢记人民这一力量之源。
树立了“以民为本”的治国观,君主就掌握了治国的“道”,而施行这一“道”的“术”就是“牵之以利”。
管子认为,人生来“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聚拢民心的方法很简单,顺其心足其欲即可。
管子读后感治国之要行路难莫先自雁行

管子读后感治国之要行路难莫先自雁行我非常乐意帮您写一篇关于《管子》读后感的文章,以下是我的写作:《管子》读后感——治国之要:行路难莫先自雁行在《管子》这本古老的经典著作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治国理政的智慧和实践经验。
作者管仲作为春秋时期齐国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其著作流传至今,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阅读《管子》,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还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应用于现代社会治理中。
在《管子》中,有一段关于“行路难”的故事,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故事中,一个人带着一只雁和鹅行路,鹅不久便累了,于是他就把鹅踢开,只留下雁自己走。
结果他后悔了,因为他发现鹅虽然走得慢,却能够引领其他的鸟类一起前进,甚至能带领自己走得更远。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领导者要想治理好国家,必须先带领自己,然后才能带领人民走向更好的未来。
古代的治国经验,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今天的社会,虽然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但是在国家治理中,还是需要人才和智慧。
而人才和智慧的培养,则需要一个健康良好的环境,需要从个人做起。
世界上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只有在自己的路上,不断学习和成长,才能够走得更稳健更远。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方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不断积累自己的人生经验。
只有这样,才能像雁一样,带领更多的人一起前进。
在阅读《管子》的过程中,作者不断地强调带领自己和带领他人的重要性。
有志者事竟成,只有先行一步,才能够带领更多的人和国家走向更好的未来。
只有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才能够做到真正的自我提升和人类进步。
如《管子》中所说,“治国之本,在乱自己而不乱人”。
只有做到真正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规划,才能够有效地管理国家和驾驭人民的利益。
总之,阅读《管子》,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古代治国经验,更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先带领自己,才能够更好地带领他人。
只有明确方向和目标,塑造自己的个性和品牌,才能够赢得更多的尊重和认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拓展: 知识拓展:管仲的经济政策
• 管仲相齐的经济政策是“遂滋民, 管仲相齐的经济政策是“遂滋民,与无 齐语》 财”(《国语 齐语》),他的办法乃是“轻重 《国语·齐语 ,他的办法乃是“ 鱼盐之利,以赡贫穷” 《史记·齐太公世 鱼盐之利,以赡贫穷”(《史记 齐太公世 家》)。或言“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 。或言“通轻重之权, 平准书》 业”(《史 记·平准书》),以至“通货积财, 《 平准书 ,以至“通货积财, 富国强兵” 《史记·管晏列传 。 管晏列传》 富国强兵”(《史记 管晏列传》)。 轻重鱼盐之利” 徼山海之业” “轻重鱼盐之利”及“徼山海之业”是 否是汉代盐铁官卖的滥觞,我们现无可征信 否是汉代盐铁官卖的滥觞, 管子书中的记载言: 的材 料。管子书中的记载言:管仲反对向 树木” 六畜”和人口抽税, “树木”、“六畜”和人口抽税,而主张 官山海为可也 为可也” 山海” “唯官山海为可也”,“山海”就是铁和盐 (《管子 海王》)。若此记载为可信,则于管 海王》 《管子·海王 。若此记载为可信, 仲时就已经实行了统治盐铁的经济政策了。 仲时就已经实行了统治盐铁的经济政策了。 管仲实行了粮食, 准平”的政策, 管仲实行了粮食,“准平”的政策,即 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 “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 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 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凡轻重敛散之以 则准平。 时,则准平。……故大贾富家不得豪夺吾民 故大贾富家不得豪夺吾民 食货志》 。这种“准平” 矣”,(《汉书 食货志》下)。这种“准平” 《汉书·食货志 不但是一种平衡粮价的政策, 制,不但是一种平衡粮价的政策,并 且,也 间接承认了农民自由买卖粮食的权利及自由 私田的合法性, 私田的合法性,并且还保障了私田农的生产 利润。这种经济政策, 利润。这种经济政策,亦为经济层面的国君 集权。 集权。• Nhomakorabea•
知识拓展: 知识拓展:世界领先的经济理论
• 管仲提出“相地而衰证”即按 管仲提出“相地而衰证” 照土质好坏、 照土质好坏、产量高低来确定 赋税征收额, 赋税征收额,这样使赋税负担 趋于合理, 趋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的生产 积极性。 积极性。与马克思级差地租相 同。 • 在《管子 奢靡》一文中,系统 管子·奢靡 一文中, 奢靡》 的阐述了消费对生产的促进效 用。 • 又提倡发展经济,积财通货, 又提倡发展经济,积财通货, 设“轻重九府”,观察年景丰 轻重九府” 人民的需求, 歉,人民的需求,来收散粮食 和物品。 和物品。 • 又规定国家铸造钱币,发展渔 又规定国家铸造钱币, 盐业,鼓励与境外的贸易, 业、盐业,鼓励与境外的贸易, 齐国经济开始繁荣起来。 齐国经济开始繁荣起来。 • 由于管仲推行改革,齐国出现 由于管仲推行改革, 了民足国富、 了民足国富、社会安定的繁荣 局面。 局面。
背景知识
• 历史评论 • 孔子曾赞管仲:“微管仲,吾其被发 孔子曾赞管仲: 微管仲, 左衽矣。 《论语·宪问篇 宪问篇》 论语》 左衽矣。”(《论语 宪问篇》)《论语》 又说: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 又说: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 凭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凭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 子路问 桓公杀公子纠 召忽死之 管仲 子路问:"桓公杀公子纠 召忽死之,管仲 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 不死.“ 不死 • 司马迁最推崇的先秦政治家,就是管 司马迁最推崇的先秦政治家, 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 管晏列传》 仲。司马迁《史记 管晏列传》说:他 读过管氏《牧民》 山高》 读过管氏《牧民》、《山高》、《轻 等书。他赞扬管仲是一位“为政, 重》等书。他赞扬管仲是一位“为政, 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的极具 智慧的政治家。 智慧的政治家。 • 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历史上 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 管仲相齐,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诸 管仲相齐 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诸 葛亮相蜀 使刘备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 相蜀,使刘备与曹操 孙权三分天下. 葛亮相蜀 使刘备与曹操 孙权三分天下 二人皆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且居功至伟. 鞠躬尽瘁,且居功至伟 二人皆呕心沥血 鞠躬尽瘁 且居功至伟 • 李白诗中写到:“无令管与鲍,千载 李白诗中写到: 无令管与鲍, 独知名” 管鲍久已死, 独知名”,“管鲍久已死,何人继其 踪?”。 • 梁启超评价管仲为:“国史上第一流 梁启超评价管仲为: 人物” 中国最大之政治家, 人物”、“中国最大之政治家,而亦 学术思想界一巨子也” 学术思想界一巨子也”。
治国》 《管子·治国》 管子 治国
一、背景知识
• 1、作者生平及创作 、 • 管仲(约前723或前 或前716—前645),中 ),中 管仲(约前 或前 前 ), 国春秋时期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 今安徽颍上)人 国春秋时期齐国颍上 今安徽颍上 人,名 夷吾,字仲,谥曰敬,故又称敬仲, 夷吾,字仲,谥曰敬,故又称敬仲,史 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 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 军事家。周穆王的后代,管仲少时丧父 管仲少时丧父, 军事家。周穆王的后代 管仲少时丧父, 老母在堂,生活贫苦, 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 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 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 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 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 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 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 被称为“春秋第一相” 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 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 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 夷吾举于士” 夷吾举于士”。 • 管仲的言论收入《国语 齐语》和《汉 管仲的言论收入《国语·齐语 齐语》 艺文志》 另有《管子》 书·艺文志》。另有《管子》原书有文 艺文志 389篇,均独立成篇;汉刘向校定为 篇 均独立成篇;汉刘向校定为86 ;:依照郭沫若 闻一多、 依照郭沫若、 篇;:依照郭沫若、闻一多、许维远的 管子集校》 实际现存76篇 共 卷 内 《管子集校》,实际现存 篇,共24卷.内 容极丰,包括治国、理财、整军、 容极丰,包括治国、理财、整军、伦理 哲学以及天文、舆地、 哲学以及天文、舆地、经济和农业等方 面的知识与思想,其中《轻重》等篇, 面的知识与思想,其中《轻重》等篇, 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见的经济文作, 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见的经济文作,对生 分配、交易、消费、财政、 产、分配、交易、消费、财政、等均有 论述,是研究农业和经济的珍贵资料。 论述,是研究农业和经济的珍贵资料。 管仲的传记,载於《史记·管晏列传 管晏列传》 管仲的传记,载於《史记 管晏列传》。
背景知识
• 管仲纪念馆 • 死后,葬于临淄(今淄博市临淄区) 死后,葬于临淄( 淄博市临淄区 牛山北麓,这就是著名的管仲墓 管仲墓。 牛山北麓,这就是著名的管仲墓。管 仲纪念馆以管仲墓为依托 以管仲墓为依托, 管子》 仲纪念馆以管仲墓为依托,以《管子》 思想为基础,以管仲的生平为脉络, 思想为基础,以管仲的生平为脉络, 通过多种艺术手段, 通过多种艺术手段,在展现天下第一 相辉煌一生的同时, 相辉煌一生的同时,全面展示博大精 深的《管子》 深的《管子》思想并综合展示宰相文 化及历代名相对社会的贡献。 化及历代名相对社会的贡献。 • 管仲纪念馆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 万平方米, 管仲纪念馆占地面积 万平方米, 总投资近3000万元,分为馆区和园区。 总投资近 万元,分为馆区和园区。 万元 馆区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 万平方米, 馆区占地面积 万平方米,主要由中国 宰相馆、管仲及《管子》 宰相馆、管仲及《管子》思想陈列展 管鲍之交、桓公拜相、管仲治齐、 厅(管鲍之交、桓公拜相、管仲治齐、 首霸春秋、光照千古)、管仲祠、 )、管仲祠 首霸春秋、光照千古)、管仲祠、管 仲墓等组成;园区占地面积15万平方 仲墓等组成;园区占地面积 万平方 主要是广场、绿地及配套设施等。 米,主要是广场、绿地及配套设施等。
背景知识
• 《管子》中记录了他的治国思想,对 管子》中记录了他的治国思想, 后世影响深远。 管仲是位思想家, 后世影响深远。 管仲是位思想家,他 主张法治。全国上下贵贱都要守法, 主张法治。全国上下贵贱都要守法, 赏罚功过都要以法办事。 赏罚功过都要以法办事。他认为国家 治理的好与坏, 治理的好与坏,根本在于能否以法治 管仲非常重视发展经济, 国。管仲非常重视发展经济,他认为 仓廪实而知礼节,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 也就是国家的安定与不安定, 辱。”也就是国家的安定与不安定, 人民的守法与不守法, 人民的守法与不守法,与经济发展关 系十分密切。 系十分密切。管仲思想中有不少可贵 的地方,如他主张尊重民意, 的地方,如他主张尊重民意,他说 顺民心为本” 政之兴, “顺民心为本”,“政之兴,在顺民 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仲的 思想对后代影响很大。当然, 思想对后代影响很大。当然,管仲是 春秋时代的历史人物, 春秋时代的历史人物,所以他也有历 史局限。 史局限。如为齐桓公创立霸业而加重 了人民的负担, 了人民的负担,在改革中主要代表统 治阶级利益。 治阶级利益。
知识拓展: 知识拓展:管仲病榻论相
• 管仲与鲍叔牙等大臣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呕心沥血。而当管仲病重时,桓 管仲与鲍叔牙等大臣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呕心沥血。而当管仲病重时, 公担心没有合适的人选接替他的相位,便来到管仲病床前,问政于管仲, 公担心没有合适的人选接替他的相位,便来到管仲病床前,问政于管仲,当 时大夫宁戚 宾须无已先后去世 桓公问“鲍叔牙如何? 宁戚、 已先后去世, 管仲答“ 时大夫宁戚、宾须无已先后去世,桓公问“鲍叔牙如何?”,管仲答“鲍子 是个正人君子,他善恶过于分明,如果仅仅是好善尚可,但他记人一恶, 是个正人君子,他善恶过于分明,如果仅仅是好善尚可,但他记人一恶,终 身不忘,没有人能容忍得了” 桓公问“隰朋如何? 管仲答“ 身不忘,没有人能容忍得了”;桓公问“隰朋如何?”,管仲答“隰朋不耻 下问,过家门而不忘国事,是很好的人选。只可惜他与我形同喉舌,我一死, 下问,过家门而不忘国事,是很好的人选。只可惜他与我形同喉舌,我一死, 他恐怕也活不了多久的” 桓公问“易牙如何? 管仲答“ 他恐怕也活不了多久的”;桓公问“易牙如何?”,管仲答“易牙为了迎合 君王的口味,不惜杀掉亲生的爱子,做成美食给你尝鲜。 人情莫爱于子, 君王的口味,不惜杀掉亲生的爱子,做成美食给你尝鲜。但,人情莫爱于子, 他对儿子如此,何况于君呢” 桓公问“竖貂如何 如何? 管子答“ 他对儿子如此,何况于君呢”;桓公问“竖貂如何?”,管子答“竖貂不惜 阉割自己的身子,来尽心侍候君王。 人情莫重于身, 阉割自己的身子,来尽心侍候君王。但,人情莫重于身,他对自己的身体如 何况于君呢” 桓公问“卫公子开方如何? 管仲答“ 此,何况于君呢”;桓公问“卫公子开方如何?”,管仲答“开方舍弃卫国 的侯爵,前来投奔齐国,其父母去世,也不回去奔丧。 人情莫亲于父母, 的侯爵,前来投奔齐国,其父母去世,也不回去奔丧。但,人情莫亲于父母, 他舍弃千乘之国,其势必有超越千乘国的贪婪” 桓公不解地说“平日里, 他舍弃千乘之国,其势必有超越千乘国的贪婪”。桓公不解地说“平日里, 没见过他们有什么贪图呀” 管仲说“平日里,他们之所以不会张狂, 没见过他们有什么贪图呀”,管仲说“平日里,他们之所以不会张狂,是因 为我等老臣在,而我等一旦去了,他们就会专权的” 为我等老臣在,而我等一旦去了,他们就会专权的”。 • 管仲去世,桓公拜隰朋为相,不到一年,隰朋去世。 管仲去世,桓公拜隰朋为相,不到一年,隰朋去世。桓公任用鲍叔牙为 可是,桓公离开了易牙等三人,竟然饭不香、睡不安,不久, 相,可是,桓公离开了易牙等三人,竟然饭不香、睡不安,不久,就又重用 起易牙三人。鲍叔牙愤愤不平,从政不到二年,就忧愤而死。由此, 起易牙三人。鲍叔牙愤愤不平,从政不到二年,就忧愤而死。由此,易牙三 人专权自高,各树其党,争权夺利,全不把桓公放在眼里。以致, 人专权自高,各树其党,争权夺利,全不把桓公放在眼里。以致,桓公孤零 零地死在深宫,其死尸在床67日无人搭理 齐国也因此陷入动荡、战乱中。 日无人搭理。 零地死在深宫,其死尸在床 日无人搭理。齐国也因此陷入动荡、战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