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治国》
论《管子》的治国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论《管子》的治国思想及其现代启示管仲强调政治家的职责是以实际的行动服务于国家和人民。
他认为统治者应该以身作则,以道德正确的行为来影响人民,而不仅仅是口头上宣传美德。
这一思想对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政治家应该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在实际行动中展现出对人民的真心关爱和责任感。
管仲提出了“安民、富民、教民”的治国思想。
他认为政府应该确保人民的安居乐业,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政府也应该注重教育,提升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这一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应该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注重教育和文化建设,提升人民的综合素质。
管仲强调了发扬“志”和“才”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关键,政府应该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机会,激励人才为国家献身。
这一观点在现代社会中仍然非常重要。
政府应该注重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发挥人才的创造力和智慧,推动国家的创新和发展。
管仲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
他认为政府应该依法治理,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使国家的管理和社会秩序有序进行。
这一思想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法治是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的基石,政府应该加强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管子》的治国思想具有重要的现代启示。
政治家和治国者应该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以实际行动服务于国家和人民。
政府应该更加关注人民的基本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注重教育和文化建设。
政府应该发扬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机会,激励人才为国家献身。
政府应该依法治理,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这些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政治发展和治国理政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管子 治国》《汉书 食货志》(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嵩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而五获。
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
今也仓禀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
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
是以民作一而得均。
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
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奸巧不生则民治。
窗而治,此王之道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 材料二:贾谊说上曰: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女不织,或受之寒。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古之治天下,至缀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
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
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赢老易子而咬其骨。
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注]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节选自《汉书·食货志》) [注]疑:同“拟”,指与皇帝相比拟,较量。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今殴A民而归之B农C皆著于本D使天下各食E 其力F末技G游食之民H转而缘南亩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中年,有中世、中等年纪以及中等收成的年岁等意思,文中指后者。
论《管子》的治国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论《管子》的治国思想及其现代启示《管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管仲及其弟子们的著作集合,是一部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内容于一身的杰出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治国核心思想的体现。
本文将结合对《管子》的深入研究,探讨其治国思想及现代启示。
1.法治思想《管子》主张:“治国有法,此乃治之本也。
法为国家根柢,政仁为国家纲纪。
”法制思想是《管子》治国思想的核心,提出了“法治国家”的思想,主张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如此才能控制各种不良现象,保持社会稳定。
同时,《管子》认为法律的制定要符合社会习俗和人民意愿,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
2.重视君子《管子》提出:“以民为本,以君为重”。
“君子之所以为君子,以其有民也;民之所以有民心,以其君有君子之心也。
”《管子》认为君子的存在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君子才能承担起治国方式、社会管理,防止了君主、官员的暴政,限制了贪婪和自私行为的发生,维护了社会权益。
3.奖励与惩罚并重“奖励与惩罚并重”是《管子》治国思想之一。
“以刑罚之重,以赏赐之丰,下则必想升上”,以此来达到扶植、繁荣和调控社会的目的。
4.均财平税《管子》提出:“上富不过地,下不失便利,是为平之道。
”均财平税,让财富分配更加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二、现代启示法治不仅是中国古代的治国思想,也是现代社会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法律规范了我们的行为,保护了我们的权利,应该认真执行。
2.重视社会公正在现代社会,社会公正是我们的追求目标之一。
均财平税、奖励与惩罚并重等思想还应贯彻执行,保证公正和民主。
3.重视人才君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
我们应该关注教育,培养优秀人才,助力中国的发展,推动国家的繁荣。
总之,《管子》对于我们今天的国家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领悟古代文化的思想精髓,将其融入到现代国家发展中,以推动中国发展,为世界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论《管子》的治国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论《管子》的治国思想及其现代启示《管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管仲及其弟子所著的一部政治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政治学的集大成者。
本文将从《管子》的治国思想入手,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管子》强调政治的重要性,认为政治是国家安定和发展的关键。
管仲认为,国家的君主应当重视政治,并且要亲自执政,不应交由他人代管。
现代社会也同样需要有坚定的政治理念和坚强的领导层,政治不能被忽视或被转嫁给其他部门。
《管子》强调纪律与法治。
在《管子》中,管仲提出了许多治国理政的具体办法,如“三纲五常”、“孝悌忠信”等。
他认为,只有建立起严明的纪律和法律体系,才能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现代社会也同样需要加强法治建设,在法治的基础上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权益。
《管子》强调改革创新。
管仲主张改革创新,不拘泥于陈规旧制,注重实践和变通。
他的治国思想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尊重人民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现代社会正面临各种挑战和变革,需要跳出固定的思维模式,勇于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第四,《管子》强调民生福祉。
在《管子》中,管仲关注人民的生活状况,提出了“民生为本”的思想,主张政府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先,为人民谋幸福。
现代社会也应当关注人民的福祉,努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第五,《管子》强调“德治”。
管仲认为,治理国家不能仅仅依靠制度和政策,还要注重培养自上至下的良好品德和道德修养。
他主张君主自身先行正义,以身作则,以德服人。
现代社会也需要重视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倡诚信守法的行为风气。
《管子》的治国思想提供了很多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它强调政治的重要性,纪律与法治的建设,改革创新,民生福祉以及德治,这些都是现代社会所亟需的。
我们应当学习和借鉴《管子》中的智慧,不断完善和发展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管仲《治国》原文与翻译

. . . .. . 专业word 可编辑可编辑 . 管仲《治国》原文与翻译【原文】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译文】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
何以知其然?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惧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
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君上而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
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
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原文】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
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
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
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
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
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
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
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译文】从前,历代的君主,法度不一,号令不同,然而都能统一天下,这是什么原因呢必定是国富而粮多的缘故。
国富粮多来源于农业,所以先代圣王都是重视农业的。
凡属于治国之急务,一定要先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造,禁止了这些,人民便无法游荡求食,人民无法游荡求食,就只好从事农业。
人民从事农业则土地得到开垦,土地开垦则粮食增加,粮食增加则国家富裕,国富则兵力可以强大,兵强则战争可以取胜,战胜则土地也就广阔了。
因此,先代圣王懂得人口多、兵力强、国土广和国家富都一定来源于粮食,因而都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作,以利于发展农业。
管仲的治国理念与思想遗产

池枉扭曲i}馘壁姿塑叁妊.墼缝擎i啦撼蝗黟璺京班}隙.ur以髓缝先舔港。
pl雌啦!)j枘妊范管仲的治国理念与思想遗产文/刘秉成<如传)等“太l:甘札德.其趺有点功.JC次有立古:虽九不墟此僻不朽”弛以斯在先睾众多思想家中能够全面实现此‘i4计I’者唯管仲—凡而E先秦诸子中唯一成功的典范在秋战国时瑚是巾圆历史Ei水翻胳、风需激荡的太变革时代在思想钡域里也阜现H;请于争鸣、卣黼起的繁荣局面谜佯一十时代.确实为彤形色色的1.”摊供了脱镕n面出.崭露头舶的广阔舞台nI f f细比较下.则不难窟现.此一时期的街r盯束多为韶衣之士,他FI笔下纵布千古手中却无寸柄田面也社毛力露彻自己的政治、经济主张,尤从检验自己理论的正确与否更世有机会往蓟姨中证明自B思坶的真理性.唯耵管仲和阿黼两个人铡外。
管仲和商鞅币仪有自己的嚣思想.而且身膳罂职.手强重杈.因而就有贯彻自己的主张躬求实践E l L的理论昀帆台.更重要的是,从实践的结粜看.二人均获得韫大的戚功。
唑拽:营仲辅惶卉桓盐.“九台诿侯一匣天下”.齄荆目成为春秋时期第卟葫1.而秦孝公川商秧.“移H易俗畦以殷盛,I目以高强卣姓乐用潇按亲穰,{E齄魏之女F举地千里“(蚀iC拿斯卅传>)使秦无敢于天F槭渚供”“战崮策)巷一)为鬻灭六日、统一中陶奠定了半闻的堆础lⅢ如果再进行册比较,商秧虽然事业上戚功r.世从个人m度肴他x 是失呲嚣(胜时谴阻守势力乍裂而北).而符仲9Ⅲ币然.他柞拉的时删长达Ⅲ1束年功啦帛就既蛙埠0l渊博的思垲家.又是玻绩韭然的政治家可u说是先秦诸于中唯‘成功的典范Ⅻ雌々天.管仲的思想地产也仍有借鉴意义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溆浩面.管仲特别强调j£立一套严侪考枝仟命椰提拔各纽自止的舟法古人云:黾^清变而水活哇1(管r)的许多篇章昴l口论到这个问题管仲主张在官史的任毋与管理r.要“以弗受袜’受棘俐)锄,故明丰2倍电,明分职m l澡功劳”、寨其功而行赏案其罪而行铆”他还撤2№批评以下=}p4;良脱每”日糟不当硅位.=H功小、’j£罐.三日能水与玮官”他认舢i三种现蒙揶魁国家的大忠动乱的撤源他提出的州^原*悝+蒋义束明千朝者.则水可加于雌位;功力来见于问者.划不可控以重挂.临事{啦-j隧者.则不可使任^仃’Ⅲ夸天的i^黼魁在任命一H憎员时☆‘必须根据茸实际的蝴特别屠娶有取fj于K的真实脚.而水是虚假纳表面的政绩。
齐国管仲文言文翻译

管仲曰:“夫国之兴,非一日之功;国之亡,非一日之败。
故为政者,必先正己,而后正人。
”此言谓,国家之兴盛,非一朝一夕之功,国家之衰败,亦非一日之过。
故治国之君子,必先端正自身,然后才能正导他人。
管仲又曰:“水所以能载舟,亦能覆舟。
民之所以能安,亦能危。
故治国者,视民如水,视政如舟。
”此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众既能安邦,亦能危国。
故治国者,当视民众如水,视政治如舟,以民心为舟之舵,以政事为舟之帆。
管仲尝言:“礼乐所以正人心,刑罚所以禁奸恶。
礼乐不可去,刑罚不可废。
去礼乐,则人心不古;废刑罚,则奸恶滋生。
”此言谓,礼乐可以端正人心,刑罚可以禁止奸恶。
礼乐不可废弃,刑罚不可废止。
废弃礼乐,则人心不古;废止刑罚,则奸恶滋生。
管仲曰:“治国之道,在于安民。
民安则国安,民危则国危。
故为政者,必先安民,而后求其治。
”此言谓,治国之道,在于使民众安居乐业。
民众安宁,则国家安宁;民众危难,则国家危难。
故治国者,必先使民众安居乐业,然后才能寻求国家的治理。
管仲又曰:“政者,民之命也。
民之命,国之命也。
故为政者,必以民为本,以国为家。
”此言谓,政治是民众的生命,民众的生命是国家的生命。
故治国者,必须以民众为本,以国家为家。
管仲尝论兵事,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慎也。
故用兵者,必先审时度势,然后动而胜。
”此言谓,军事是国家的大事,关乎生死存亡,不可不慎重对待。
故用兵者,必须先审时度势,然后行动才能取得胜利。
管仲尝言:“智者以天下为一家,不以一己之私欲为念。
故智者之谋,利于天下而不利于一时。
”此言谓,智者以天下为一家,不以个人私欲为念。
故智者的谋略,有利于天下而不利于一时。
管仲之言行,虽古已远,然其智慧与谋略,至今仍为世人所称颂。
其言辞之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对治国理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愿后世之君子,能效法管仲,以智慧治国,以仁德安民,使国家长治久安。
管仲的治国思想

管仲(?—前645),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在他担任齐国宰相期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齐国很快发展起来,并成为春秋霸首。
管仲在相齐的政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治国思想,这些思想不但体现了齐文化开放性、兼容性的鲜明特色,而且也大大丰富并发展了齐文化,使得齐文化融入到中国主流文化之中.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孔子称赞管仲的功绩:“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2]梁启超说管仲是“中国最大之政治家,而亦学术思想界一钜子也”,说:“其以伟大之政治家而兼为伟大之政治学者,求诸吾国得两人,于后则有荆公,于前则有管子,此我国足以自豪于世界也。
”[3]由此足见管仲的思想和业绩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管仲的思想主要见于《管子》一书,该书保存了管仲丰富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思想。
对管仲的治国思想进行挖掘,对今天的社会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一、富国富民:管仲文化治国的现实基础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这一时期奴隶制逐步瓦解,封建制逐步形成。
孟轲说:“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孟子•离娄下》),这句话概括地说明了中国社会从西周到春秋的转变。
周王室衰微和诸侯争霸构成当时政治活动的主要特征。
春秋初年,管仲任齐国国相之后,“慎轻重,贵权衡”[1]2132,把经济建设放到国家建设的首要地位。
要在混乱的格局中保全和发展自己,必须首先取得经济的优先权。
国家富裕是长治久安的现实基础,也是管仲文化治国战略的物质前提。
富国是治国的根本。
管仲说:“错国于不倾之地,积于不涸之仓,藏于不竭之府。
”(《管子•牧民》)强调了发展经济的基础性作用。
而管仲富国思想的独到之处在于:他把富国和富民有机地统一了起来。
在中国传统的政治认识中,往往把国家和人民不自觉地对立起来,把国家富裕建立在对老百姓的赋税和盘剥之上。
而管仲把富民作为治国的第一要务,这在先秦诸子中是没有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子·治国第四十八》白话译文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译文】
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
何以知其然?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惧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
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君上而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
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
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
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
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
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
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
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
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
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译文】
从前,历代的君主,法度不一,号令不同,然而都能统一天下,这是什么原因呢?必定是国富而粮多的缘故。
国富粮多来源于农业,所以先代圣王都是重视农业的。
凡属于治国之急务,一定要先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造,禁止了这些,人民便无法游荡求食,人民无法游荡求食,就只好从事农业。
人民从事农业则土地得到开垦,土地开垦则粮食增加,粮食增加则国家富裕,国富则兵力可以强大,兵强则战争可以取胜,战胜则土地也就广阔了。
因此,先代圣王懂得人口多、兵力强、国土广和国家富都一定来源于粮食,因而都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作,以利于发展农业。
现今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制作的人们,干一天可以吃用五天。
农民终年劳动,却不能维持自家生活。
这样,人民就放弃农业而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
弃农而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那土地也就荒芜而国家贫穷了。
凡农者月不足而岁有余者也,而上征暴急无时,则民倍贷以给上之征矣。
耕耨者有时,而泽不必足,则民倍贷以取庸矣。
秋籴以五,春粜以束,是又倍贷也。
故以上之证而倍取于民者四,关市之租,府库之征粟十一,厮舆之事,此四时亦当一倍贷矣。
夫以一民养四主,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无积也。
【译文】
凡是农业,其收入的特点是按月算往往不足,按年算才可能有余。
然而,官府征税却急如星火,没有定时,农民只好借“一还二”的高利贷来应付上面征课。
耕田锄草都有季节限制,但雨水不一定及时够用,农民又只好借“一还二”的高利贷来雇人浇地。
商人秋天买粮的粮价是“五”,春天卖粮的粮价是“十”,这又是一项“一还二”的高利贷。
所以,把上面的征索算进来,成倍索取农民的地方就达到四项,因为关市的租税、府库的征收、十分之一的征粮和各种劳役放在一起。
—年四季加起来,也等于一项“一还二”的高利贷了。
—个农民要养四个债主,所以对于外逃者处刑,国君也能制止农民外流,这乃是粮少而农民没有积蓄的缘故。
嵩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而五获。
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
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粥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
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
是以民作一而得均。
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
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奸巧不生则民治。
富而治,此王之道也。
【译文】
从高山东麓到黄河、汝水之间。
作物生长期早,凋落期迟,是粮食增产的好地方。
四季皆种而五谷皆收。
中等年成亩产两石粮食。
一个劳力可以耕百亩收二百石。
如今国家粮仓空虚而百姓没有积存。
农民卖儿卖女,其原因就在于君主没有办法均衡人们的收入。
所以先代圣王总是注意让农、士、商、工四民即使互换其行业,他们每年的
收入也无法互相超过。
这样,农民专—务农而收入可以与其他各业均衡。
农民专一务农田野就得到开垦,奸巧之事也不会发生。
田野开垦则粮食增多,粮食多则国家富裕。
没有奸巧之事人民又会安定。
富裕而安定,这正是成王业的道路。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
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
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
故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参徙成国。
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
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
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
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
此务粟之功也。
上不利农则粟少,粟少则人贫,人贫则轻家,轻家则易去、易去则上令不能必行,上令不能必行则禁不能必止,禁不能必止则战不必胜、守不必固矣。
夫令不必行,禁不必止,战不必胜,守不必固,命之曰寄生之君。
此由不利农少粟之害也。
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译文】
不生产粮食的国家要灭亡,生产粮食而吃光用尽的国家仅能称霸,生产粮食而又能食用不尽的国家才可以成其王业。
粮食,能吸引人民;粮食,能招引财富;粮食,也能使领土开拓。
粮食一多,则天下的物产都来了。
所以,舜第一次率民迁安发展农耕建成“邑”,第二次迁徒建成“都”,第三次迁徒建成“国”。
舜没有采用严重的刑罚和禁令,而人民都跟定他了。
因为离开他必然受害,跟着他必然有利。
先代圣王,正是善于为人民除害兴利,所以天下人民都归附他。
所谓兴利,就是有利于农业。
所谓除害,就是禁害于农业。
农业发展则粮食收入增多,粮食收入增多则国富,国富则人民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则虽改变他们的风俗和习惯,对他们驱使和调遣,以至于有所杀戮,人民都是不憎恶的。
这都是致力于粮食生产的功效。
人君不发展农业则粮食必少,粮少则人民贫困,贫困则轻视家园,轻家则容易外逃,人民轻易外逃则君令不能做到“必行”,君令不能行则禁律也不能做到“必止”,禁律不能必止则战争不能做到必胜,防守也不能做到必固了。
法令不能必行。
禁律不能必止,出战不能必胜,防守不能必固,这叫作寄生的君主。
这都是不发展农业缺少粮食的危害。
所以增产粮食乃是成王业的根本大事,是人君的重大任务,是招引民众的途径和治国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