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治国》全文阅读
第八节 管子治国

知识拓展: 知识拓展:管仲的经济政策
• 管仲相齐的经济政策是“遂滋民, 管仲相齐的经济政策是“遂滋民,与无 齐语》 财”(《国语 齐语》),他的办法乃是“轻重 《国语·齐语 ,他的办法乃是“ 鱼盐之利,以赡贫穷” 《史记·齐太公世 鱼盐之利,以赡贫穷”(《史记 齐太公世 家》)。或言“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 。或言“通轻重之权, 平准书》 业”(《史 记·平准书》),以至“通货积财, 《 平准书 ,以至“通货积财, 富国强兵” 《史记·管晏列传 。 管晏列传》 富国强兵”(《史记 管晏列传》)。 轻重鱼盐之利” 徼山海之业” “轻重鱼盐之利”及“徼山海之业”是 否是汉代盐铁官卖的滥觞,我们现无可征信 否是汉代盐铁官卖的滥觞, 管子书中的记载言: 的材 料。管子书中的记载言:管仲反对向 树木” 六畜”和人口抽税, “树木”、“六畜”和人口抽税,而主张 官山海为可也 为可也” 山海” “唯官山海为可也”,“山海”就是铁和盐 (《管子 海王》)。若此记载为可信,则于管 海王》 《管子·海王 。若此记载为可信, 仲时就已经实行了统治盐铁的经济政策了。 仲时就已经实行了统治盐铁的经济政策了。 管仲实行了粮食, 准平”的政策, 管仲实行了粮食,“准平”的政策,即 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 “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 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 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凡轻重敛散之以 则准平。 时,则准平。……故大贾富家不得豪夺吾民 故大贾富家不得豪夺吾民 食货志》 。这种“准平” 矣”,(《汉书 食货志》下)。这种“准平” 《汉书·食货志 不但是一种平衡粮价的政策, 制,不但是一种平衡粮价的政策,并 且,也 间接承认了农民自由买卖粮食的权利及自由 私田的合法性, 私田的合法性,并且还保障了私田农的生产 利润。这种经济政策, 利润。这种经济政策,亦为经济层面的国君 集权。 集权。• Nhomakorabea•
管仲治国

管仲治国摘要和引子:本文是最近看老版春秋战国电视剧和读了一些史料的总结,主要分三个部分阐述。
第一部分主要讲管仲从囚犯到宰相的过程,当然他那时候的齐国宰相也就相当于现在的一个省长,齐桓公也就是现在的省委书记而已,呵呵。
第二部分身临其境,假如你是管仲,在那种情况下你将怎么样治理齐国呢?我想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不够的,当然他还做了一些伍鄙制度,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城乡二元结构,当然现在的情况又不一样了,我们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第三部分主要讲齐国怎么样和平崛起与仁爱称霸,关于“尊王攘夷”是可以和“远交近攻”、“挟天子以令诸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农村包围城市”等等战略思想并驾齐驱的,有想法,可操作。
最后再说一下这个题目为什么叫“管仲治国”,不叫“管仲改革”,这也是管仲只是强齐半世,一些措施没有完全继续贯彻,称改革那商鞅就没词用了。
当然管仲的一些古典的经济思想是对的,需要我们很好地借鉴发挥,而且我们今天的人肯定要做得比古人要好才行。
管仲治国(上):从囚犯到宰相梁启超先生曾经把管仲、商鞅、李德裕、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列为中国六大政治家,在这个小册子里面,除了李德裕和诸葛亮,其他四个人我们都会详细提到。
中国台湾的柏杨先生对此排名有异议,把李德裕换成王猛,我虽然不赞同,但是这也算一家之言吧。
第一部分我想论述一下管仲治国的故事。
提起他,一般人说想起两件事,一个是管鲍之交,一个是尊王攘夷,这个是大家比较熟知的,我们不会过多的强调这些,我们主要说一些大家不太了解的。
管仲辅佐齐桓公进行改革,在政治上推行国、野分治的全国伍鄙之制,在经济上实行租税改革。
使齐国迅速强盛起来;对外,管仲促使齐桓公采取尊王攘夷、争取与国的方针。
正是他的精心辅佐,使齐桓公成就了霸业。
公元前685年的一天,齐国都城临淄郊外。
刚刚登基不久的齐国国君齐桓公,亲临郊外,隆重欢迎一个刚刚被押解回来的囚徒,并恳请他出任齐国的国相。
这个地方需要说明一下背景,大概一年前,原来的国君齐襄公被他的堂弟公孙无知杀死了,他的两个儿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也逃亡国外。
新编八年级《管仲》二章课文及翻译

新编八年级《管仲》二章课文及翻译第二章:背叛和忠诚课文___:君王应该全心全意依赖忠臣。
___:对于忠诚和背叛,有时候界限不是那么清晰。
___:作为臣子,应该忠诚于君王,没有任何背叛的余地。
___:然而,有时候忠诚会压制自己的思想,导致不敢直言。
___:君王应该珍惜那些敢于直言的臣子。
___:有时候,为了国家利益,背叛可能是必要的。
___:背叛对于一个正直的人来说是不可取的。
___: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背叛也许是唯一的选择。
___:但是忠诚是臣子的本分,不容违背。
___:忠诚和背叛蕴含着复杂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___:作为统治者,明智地理解和运用这个边界是至关重要的。
翻译Chapter 2: ___Text:Guan Zhong: ___.Cao Gui: The boundary een loyalty and betrayal is not always clear.Guan Zhong: As a subject。
one should be loyal to the ruler without any room for betrayal.Cao Gui: However。
___。
leading to an ___.Guan Zhong: ___.Cao Gui: Sometimes。
___ for the sake of nal interest.Guan Zhong: ___.Cao Gui: However。
___ ns。
betrayal may be the only choice.Guan Zhong: But loyalty is the duty of a subject and should not be lated.Cao Gui: ___.Guan Zhong: It is ___ and apply this boundary.。
管仲施政文言文翻译

管仲者,齐之贤臣也。
其施政,以民为本,以德为先,以法治为辅,以信立国。
故齐国之政,威震四海,民安乐业,国富民强。
管仲之初仕也,齐国之政乱,百姓困苦。
管仲于是进言于桓公,曰:“君臣不和,政令不行,百姓困苦,国家危亡。
今欲救国家,必先治内,然后可以安外。
治内之道,在于选贤与能,任人唯贤,赏罚分明。
治国之道,在于修德以安民,宽以待人,以法治国,以信立国。
”桓公曰:“善。
”于是,管仲为齐相,实行其政。
首先,选贤与能,任人唯贤。
管仲曰:“吾闻之,贤者不避亲,不遗疏,不隐仇,不欺弱。
是以天下之士,皆愿为臣。
”于是,管仲举荐了鲍叔牙、宾须无、王子成父等贤能之士,任以为相、将、大夫,使得齐国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其次,修德以安民。
管仲曰:“吾闻之,德者,政之本也。
政者,德之用也。
政不行,德不立,民不安。
”于是,管仲倡导德治,推行仁政,减轻赋税,减轻徭役,免除穷人的债务,使得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国家逐渐富强。
再次,以法治国。
管仲曰:“吾闻之,法者,国之权衡也。
权衡平,则国治;权衡偏,则国乱。
”于是,管仲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如《齐法》、《齐律》、《齐令》等,使得齐国政治有法可依,百姓有法可依,国家治理井然有序。
最后,以信立国。
管仲曰:“吾闻之,信者,国之宝也。
国无信,则不立;民无信,则不安。
”于是,管仲倡导诚信,推行诚信政策,使得齐国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管仲施政期间,齐国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富强。
桓公曰:“管仲之力,使我国强盛,百姓安居乐业,吾有何求?”管仲答曰:“君之贤,国之福也。
臣之力,不足以报君之恩。
愿君善自为之,使我国永远强盛。
”管仲施政,以民为本,以德为先,以法治为辅,以信立国。
其政绩,令后世敬仰。
今人读其政绩,不禁感叹:管仲之才,真乃一代英豪也!。
管仲治国之道

管仲治国之道————————————————————————————————作者:————————————————————————————————日期:一、绪论管仲,名夷吾,字仲,今安徽颍上人,被尊称为“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管仲在鲍叔牙的举荐下,辅佐齐桓公创立了霸业。
他处的时代正是列国并峙,互相征战不休的时候,在他的辅佐下,齐桓公成就了霸业,管仲的治国之道也在其霸业中得以体现。
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中华民族自西周以来是王道传统,即所谓的王政,而从管仲开始以后叫霸道,即所谓的霸政。
管仲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政治模式,也就是霸政模式。
这样的模式跟之前的王政传统是不一样的,孟子说过,以力服人者霸,以德服人者王,在他看来,王政模式中,政治只是手段,道德才是目的,政治的最高目的是让全体国民有一个非常高的道德境界。
但霸政不一样,它是功利的,道德在这里变成了为实现功利目的而采用的一种手段。
西周的王权本来是统一的,进入春秋以后,周天子的权力不断衰落,各个诸侯国都在富国强兵,谋求扩张,在这种情况下,齐国在管仲的主政下,通过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改革走向了强盛。
管仲让齐国强盛起来的这个过程并不难,难的是当齐国的经济起来以后,它的道德建设。
在当时的环境下,迅速发展经济是让国家强大起来的首要因素,所以管仲提出了“仓廪实”和“衣食足”。
一国经济发展起来以后,接下来的就是怎样治国。
管仲最早提出了以法治国的思想,从治国战略的高度看待法治,并从德行相辅、礼法并重的角度看待用法。
管仲的治国之道在春秋时期齐国称霸的时候得以实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他的思想使齐国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大国,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所以他用礼义廉耻来教化人民,提高人民的素质。
本篇论文所论述的是其治国之道与礼义廉耻以及它们的关系。
二、管仲的治国之道管仲治国的三重点是:先经济、次政治、后军事。
管仲治国文言文翻译

管仲者,齐之贤臣也。
昔齐桓公为公子时,管仲尝与鲍叔牙共事,鲍叔知其贤,举以为大夫。
桓公即位,欲用管仲,鲍叔曰:“管仲尝与吾同事,吾知其贤,然其父尝为吾家臣,吾不能任之。
”桓公不听,遂用管仲为相。
管仲相齐,以法治国,内修政事,外结诸侯,遂成霸业。
管仲治国,首重农事。
曰:“农,天下之本也,务农则民富,民富则国强。
”乃下令曰:“民以农为业,吾以农为本。
凡有田者,皆得耕种,不得荒废。
有敢废农事者,罪无赦。
”于是,齐国之农事大兴,民皆尽力耕作,国以富强。
次则重法制。
管仲曰:“法者,国之权衡也,权重则国治,权轻则国乱。
”乃制定法度,使民知所避忌。
有犯法者,必加刑罚,无有例外。
如此,齐国之法度严明,民不敢犯,国得以安宁。
又重选拔人才。
管仲曰:“人才者,国之宝也,得之则兴,失之则衰。
”乃广设学校,选拔贤才,任以要职。
有才者,不论贵贱,皆得进用。
于是,齐国人才济济,国势日盛。
管仲治国,尚礼仪。
曰:“礼仪者,国之精神也,礼仪正则国治。
”乃下令曰:“凡国之臣民,皆当尊君敬长,崇德尚行。
有悖礼仪者,罚无赦。
”于是,齐国风俗淳厚,民风敦朴。
管仲治国,注重民生。
曰:“民生者,国之根本也,民生安乐则国强。
”乃下令曰:“凡国之臣民,皆当安居乐业,不得侵扰。
有敢侵扰者,罚无赦。
”于是,齐国百姓安居乐业,国力日益强盛。
管仲治国,还注重外交。
曰:“外交者,国之桥梁也,桥梁坚固则国通。
”乃与邻国结盟,共同抵御外敌。
又派使者出访各国,结交友好,使齐国声威远播。
管仲相齐,二十余年,齐国国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成为当时诸侯之首。
管仲之治国之道,至今仍为后人所称颂。
译文:管仲,是齐国的贤臣。
过去齐桓公做公子的时候,管仲曾经和鲍叔牙一起共事,鲍叔牙知道他贤能,推荐他做了大夫。
桓公即位后,想要任用管仲,鲍叔牙说:“管仲曾经和我一起共事,我知道他贤能,但是他曾经是我家的家臣,我不能任用他。
”桓公不听,最终还是任用了管仲做相国。
管仲担任齐国相国,以法治国,内部治理政事,外部联合诸侯,最终成就了霸业。
齐国管仲文言文翻译

管仲曰:“夫国之兴,非一日之功;国之亡,非一日之败。
故为政者,必先正己,而后正人。
”此言谓,国家之兴盛,非一朝一夕之功,国家之衰败,亦非一日之过。
故治国之君子,必先端正自身,然后才能正导他人。
管仲又曰:“水所以能载舟,亦能覆舟。
民之所以能安,亦能危。
故治国者,视民如水,视政如舟。
”此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众既能安邦,亦能危国。
故治国者,当视民众如水,视政治如舟,以民心为舟之舵,以政事为舟之帆。
管仲尝言:“礼乐所以正人心,刑罚所以禁奸恶。
礼乐不可去,刑罚不可废。
去礼乐,则人心不古;废刑罚,则奸恶滋生。
”此言谓,礼乐可以端正人心,刑罚可以禁止奸恶。
礼乐不可废弃,刑罚不可废止。
废弃礼乐,则人心不古;废止刑罚,则奸恶滋生。
管仲曰:“治国之道,在于安民。
民安则国安,民危则国危。
故为政者,必先安民,而后求其治。
”此言谓,治国之道,在于使民众安居乐业。
民众安宁,则国家安宁;民众危难,则国家危难。
故治国者,必先使民众安居乐业,然后才能寻求国家的治理。
管仲又曰:“政者,民之命也。
民之命,国之命也。
故为政者,必以民为本,以国为家。
”此言谓,政治是民众的生命,民众的生命是国家的生命。
故治国者,必须以民众为本,以国家为家。
管仲尝论兵事,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慎也。
故用兵者,必先审时度势,然后动而胜。
”此言谓,军事是国家的大事,关乎生死存亡,不可不慎重对待。
故用兵者,必须先审时度势,然后行动才能取得胜利。
管仲尝言:“智者以天下为一家,不以一己之私欲为念。
故智者之谋,利于天下而不利于一时。
”此言谓,智者以天下为一家,不以个人私欲为念。
故智者的谋略,有利于天下而不利于一时。
管仲之言行,虽古已远,然其智慧与谋略,至今仍为世人所称颂。
其言辞之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对治国理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愿后世之君子,能效法管仲,以智慧治国,以仁德安民,使国家长治久安。
管仲传文言文翻译

管仲,名夷吾,字仲,齐国人也。
生而颖悟,少好学,尝游学于鲁,与孔子同车而归。
年二十有五,归齐,事公子纠。
及齐桓公即位,纠与管仲俱被逐,纠死,管仲归附于齐桓公。
桓公问管仲曰:“吾欲富国强兵,如何?”管仲对曰:“富国之道,在于农桑;强兵之道,在于法制。
农桑足,则国富;法制明,则兵强。
”桓公曰:“善。
”于是,管仲乃设三老五更,教民农桑,以富国;定法制,以整军旅,以强兵。
管仲又曰:“治国之道,在于用人。
”桓公曰:“吾欲得贤才,以辅佐吾,当如何?”管仲对曰:“贤才生于民间,若不访求,则不得其人。
宜广开贤路,以招徕天下之才。
”桓公曰:“善。
”于是,管仲乃广招天下贤才,以辅佐桓公。
管仲又曰:“治国之道,在于节俭。
”桓公曰:“吾欲节俭,以养百姓,如何?”管仲对曰:“节俭之道,在于省官减员,去奢从俭。
官省则政简,员减则财用足。
去奢从俭,则百姓安居乐业。
”桓公曰:“善。
”于是,管仲乃省官减员,去奢从俭,以养百姓。
管仲又曰:“治国之道,在于教化。
”桓公曰:“吾欲教化百姓,以齐风俗,如何?”管仲对曰:“教化之道,在于兴学育才,以导民向善。
宜设学校,广育贤才,以化导民。
”桓公曰:“善。
”于是,管仲乃设学校,广育贤才,以化导民。
管仲辅佐桓公,施以仁政,齐国大治。
齐桓公遂霸诸侯,为春秋五霸之首。
管仲之才,可谓一时之杰。
管仲居相位,夙兴夜寐,勤于国事。
其为人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居相位,无怨无悔,勤于国事,不辞劳苦。
故人皆称管仲为“圣人”。
管仲晚年,疾笃。
桓公问管仲曰:“吾欲立太子,当立谁?”管仲对曰:“太子昭,明理仁德,宜立为太子。
”桓公从之,立太子昭为太子。
管仲疾笃,遗命曰:“吾死之后,吾子勿为政,吾弟易牙、开方、卫懿公等,皆不可信。
吾子宜以国家为重,勿以私情害国。
”管仲卒,桓公遵遗命,以国家为重,不偏听偏信。
管仲之才,齐桓公之明,使齐国强盛一时。
管仲辅佐桓公,成就霸业,为后世称颂。
管仲传,传于世,以为后人鉴。
管仲之道,行于天下,为万世师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仲:《治国》全文阅读
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
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
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
民
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
战胜者地广。
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
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
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
农
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
然*舍本事而事末作。
舍本事而事末作,
则田荒而国贫矣。
凡农者月不足而岁有余者也,而上征暴急无时,*倍贷以给上之
征矣。
耕耨者有时,而泽不必足,*倍贷以取庸矣。
秋籴以五,春粜以束,是又倍贷也。
故以上之证而倍取于民者四,关市之租,府库之征
粟十一,厮舆之事,此四时亦当一倍贷矣。
夫以一民养四主,故逃徙
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无积也。
嵩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而五获。
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
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粥
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
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
岁之利无道相过也。
是以民作一而得均。
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
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奸巧不生*治。
富而治,此王之道也。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
粟也者,民之
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
粟多则天下之
物尽至矣。
故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参徙成国。
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
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
下之民归之。
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
农
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
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
此务粟之功也。
上不利农
则粟少,粟少则人贫,人贫则轻家,轻家则易去、易去则上令不能必
行,上令不能必行则禁不能必止,禁不能必止则战不必胜、守不必固矣。
夫令不必行,禁不必止,战不必胜,守不必固,命之曰寄生之君。
此由不利农少粟之害也。
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