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阅读答案及翻译复习课程

合集下载

《国语》“桓公自莒反于齐”阅读理解

《国语》“桓公自莒反于齐”阅读理解

《国语》“桓公自莒反于齐”阅读理解桓公自莒反于齐[1],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

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

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

”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

”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

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

’则予我矣。

”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

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

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

”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

”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

请生之。

”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比至,三衅,三浴之,桓公亲逆.之于郊,而与之坐而问焉。

(节选自《国语》) [注] 桓公自莒(jǔ) 反于齐,从莒回到齐国。

这句话的背景是,齐襄公(桓公之兄)做国君时期,国内混乱,鲍叔辅佐小白逃到莒国(在现在山东省南部)。

后来襄公被公孙无知杀了,公孙无知作了国君。

不久公孙无知也被杀,小白和公子纠争作齐君。

管仲(管夷吾)辅佐公子纠,曾带兵截击小白,射中小白的衣带钩。

小白逃回齐国,作了国君,即齐桓公。

莒:春秋时诸侯国,今山东莒县。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若:比得上B.治国家不失其柄.柄:根本C.是以滨.于死滨:迫近D.桓公亲逆.之于郊逆:违背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B.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C.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相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D.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鲍叔认为管夷吾更有治理国家的才华,因而向桓公力荐管夷吾,表现出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高风亮节。

中考文言文《齐桓公求管仲》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齐桓公求管仲》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齐桓公求管仲》全文详细翻译导读:齐桓公求管仲选自《国语》齐桓公从莒国回到齐国(当了国君后),就任命鲍叔牙当太宰,(鲍叔牙)谢绝说:“我,是国君的一个平庸的臣子,您给予我恩惠,不叫我挨冻受饿,就是国君对臣子的恩赐了。

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大概就只有管夷吾了。

我比不上管夷吾的地方有五点:宽厚仁慈,使人民感恩,我不如他;治理国家不违背它的准则,我不如他;用忠诚信义结交人民,我不如他;制定礼法道德规范成为全国人民的行为准则,我不如他;(两军交战)在营门前击鼓助威,使人民勇气倍增,我不如他。

”桓公说:“那个管夷吾用箭射中我的衣带钩,因此(我)差点丧命。

”鲍叔牙解释说:“管夷吾是为他的君主而行动;您如果宽恕他的罪过让他回到齐国,他也会像这样的。

”齐桓公问:“那怎么办?”鲍叔牙回答说:“到鲁国去邀请他。

”齐桓公说:“施伯,是鲁君有智谋的大臣,他知道我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给我,那可怎么办呢?”鲍叔牙说:“派人向鲁国请求,就说:‘我们国君有个不好的臣子在贵国,想要把他在群臣面前处死,所以请求贵国。

’那么就会给我们了。

”齐桓公就派使臣向鲁国请求,按着鲍叔牙说的做。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

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

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

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

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包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

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

”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

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

”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

”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

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

’则予我矣。

”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鲍叔辞为宰》—阅读题答案

《鲍叔辞为宰》—阅读题答案

《鲍叔辞为宰》—阅读题答案(12分)①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

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那么是君之赐也。

假设必治国家者,那么其管夷吾乎。

臣之所不假设夷吾者五。

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濒于死。

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

君假设宥①之,其为君亦犹是也。

桓公曰:假设何?鲍子对曰:请诸鲁。

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

假设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

那么予我矣。

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②鲁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

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那么必得志于天下。

令彼在齐,那么必长为鲁国忧矣。

庄公曰:假设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

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假设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

请生之。

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注】:①宥〔yǒu〕:宽恕。

6.以下句中的于与欲以戮之于群臣中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一项 (2分) 〔〕A.吾祖死于是 B.积于今六十岁矣 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D.苛政猛于虎也 7.以下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 〔〕 A.齐桓公想让鲍叔做太宰,但鲍叔认为管夷吾更有治理国家的才华,因而向桓公力荐管夷吾。

B.管夷吾有一次曾差点暗杀了齐桓公,所以齐桓公耿耿于怀,不能谅解他。

C.施伯识破了齐国的用意,坚决反对将管夷吾送给齐国,足见其洞明局势的远见卓识。

D.鲁庄公虽有谋臣施伯为其出谋划策,但由于自身目光短浅,最终还是中了齐国的计。

8.说明以下句子中的加点词。

〔4分〕①桓公自莒反于齐反:〔〕②君假设宥之假设:〔〕③请生之生:〔〕④如鲍叔之言如:〔〕 9.翻译以下句子。

〔4分〕〔1〕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

(2分) 译:〔〕〔2〕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2分) 译:〔〕参考答案:6.〔2分〕A7.〔2分〕B8.〔4分〕①反:同返,返回。

《齐桓公求管仲》阅读理解

《齐桓公求管仲》阅读理解

《齐桓公求管仲》阅读理解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

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

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

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

夫管仲,民之父母也。

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

”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

”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

”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

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

’鲁君必诺。

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

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

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

”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

夷吾事君无二心。

”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

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

不然,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

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

”鲁人为杀公子纠。

又曰:“管仲,仇也,请受而甘心焉。

”鲁君许诺。

施伯谓鲁侯曰:“勿予。

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

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

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

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

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鲁君曰:“诺。

”将杀管仲。

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

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僇。

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

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

”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xiá,木笼]以予齐。

【注】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

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子纠奔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有加惠于其臣加:施加B.治国不失秉秉:同“柄”,权柄C.君若宥而反之宥:拘束D.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比:并列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今乃.用之,可乎精思傅会,十年乃.成B.其.为君亦犹是也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C.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D.彼知其将反于.齐李氏子蟠,不拘于.时3.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的一组是()①夫管仲,民之父母也①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①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①夷吾事君无二心①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①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

[中山桓公]“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阅读答案-V1

[中山桓公]“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阅读答案-V1

[中山桓公]“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
阅读答案-V1
中山桓公是春秋时期中山国的君主,他治理国家英明果断,文治武功
兼备,深受人民爱戴。

其中一件著名的事迹就是他反莒归齐,并任用
鲍叔牙为宰的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故事。

1. 桓公自莒反于齐
在桓公开始统治中山国的时候,莒国正虎视眈眈地想要吞并中山。


公不惧强敌,率军抵御莒国的进攻,甚至反攻莒国,一度攻下了莒国
的城池。

2. 鲍叔牙的出现
在桓公攻下莒国的过程中,一位名叫鲍叔牙的智者得到了桓公的赏识,桓公认为他是治理国家的不二人选,于是任命他为宰相,辅助自己治
理国家。

3. 鲍叔牙的贡献
鲍叔牙是一个富有智慧的政治家,他协助桓公进行政治改革,以保障
中山的长治久安。

他修改了国家法律,修建了许多公共建筑,让中山
国的城市更加繁华。

同时,他还对内部施政进行了改进,使中山国的
百姓生活变得更加幸福。

4. 故事的意义
中山桓公和鲍叔牙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将聪明才智用于天下,就可以创造出更美好的未来。

鲍叔牙的贡献是卓越的,它不仅为中山国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基础,也成为后世治国者的楷模。

我们应该向鲍叔牙一样,用智慧去改变世界,让人类共同进步。

总之,中山桓公的反莒归齐以及任用鲍叔牙为宰的事情是中华文明历史上一段不可缺少的故事,他们为我们提供了两个宝贵的财富:对抗外敌和改革内部制度的勇气,以及谋求天下大同的智慧和慷慨。

写作格式要求: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结构合理,尽量分点分布排序,以上文章符合此要求。

中考文言文《齐桓公求管仲》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齐桓公求管仲》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齐桓公求管仲》全文详细翻译本文是关于中考文言文《齐桓公求管仲》全文详细翻译,感谢您的阅读!齐桓公求管仲选自《国语》齐桓公从莒国回到齐国(当了国君后),就任命鲍叔牙当太宰,(鲍叔牙)谢绝说:“我,是国君的一个平庸的臣子,您给予我恩惠,不叫我挨冻受饿,就是国君对臣子的恩赐了。

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大概就只有管夷吾了。

我比不上管夷吾的地方有五点:宽厚仁慈,使人民感恩,我不如他;治理国家不违背它的准则,我不如他;用忠诚信义结交人民,我不如他;制定礼法道德规范成为全国人民的行为准则,我不如他;(两军交战)在营门前击鼓助威,使人民勇气倍增,我不如他。

”桓公说:“那个管夷吾用箭射中我的衣带钩,因此(我)差点丧命。

”鲍叔牙解释说:“管夷吾是为他的君主而行动;您如果宽恕他的罪过让他回到齐国,他也会像这样的。

”齐桓公问:“那怎么办?”鲍叔牙回答说:“到鲁国去邀请他。

”齐桓公说:“施伯,是鲁君有智谋的大臣,他知道我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给我,那可怎么办呢?”鲍叔牙说:“派人向鲁国请求,就说:‘我们国君有个不好的臣子在贵国,想要把他在群臣面前处死,所以请求贵国。

’那么就会给我们了。

”齐桓公就派使臣向鲁国请求,按着鲍叔牙说的做。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

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

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

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

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包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

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

”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

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

”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

”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

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

管子·小匡 阅读答案及翻译(节选)

管子·小匡 阅读答案及翻译(节选)

管子·小匡阅读答案及翻译(节选)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

鲍叔辞日:臣,君之庸臣也。

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

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①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抱,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

夫管仲,民之父母也。

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

公日: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 鲍叔日: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

公日:然则为之奈何? 鲍叔日:君使人请之鲁。

公日:施伯,鲁之谋臣也。

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鲍叔日:君诏使者日: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

,鲁君必诺。

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

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

夷吾不受。

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

公日:然则夷吾受乎? 鲍叔日:不受也。

夷吾事君无二心。

公日:其于寡人犹如是乎? 对日: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

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

不然,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

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

鲁人为杀公子纠。

又曰:管仲,雠[同仇]也,请受而甘心焉。

鲁君许诺。

施伯谓鲁侯日:勿予。

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

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

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

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

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 鲁君曰:诺。

将杀管仲。

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

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谬。

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

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

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xi ,木笼]以予齐。

(节选自《小匡》)注:①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

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子纠奔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有加惠于其臣加:增加B.治国不失秉秉:同柄,权柄C.君若宥而反之宥:宽恕D.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比:并列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今乃用之,可乎要之死日,是非乃定B.其为君亦犹是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桓公自莒反于齐

桓公自莒反于齐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文章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比:并列B.治国不失秉秉:同“柄”,权柄C.君若宥而反之宥:宽恕D.君有加惠于其臣加:增加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今乃用之,可乎B.其为君亦犹是也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吾其还也C.彼知其将反于齐D.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使毕使于前拔剑切而啖之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

B.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

C.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候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

D.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⑴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3分)⑵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3分)参考答案10、D 解析:加:施加。

11、D 解析:D项中的“而”均做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以解释为“然后就”“接着就”等义。

A、竟然,副词/才,副词;B、他,指代管仲,代词/表希望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C、表示动作的方向,可译为“到”/引进方位或处所,可译为“在”。

12、B 解析:“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在原文中的表述是“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意思是说“如果管仲接受鲁国的任用,就会使齐国的力量削弱”是假设的情况,而不是“必将”被鲁国任用,且后文鲍叔牙还说“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

13、⑴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一句1分,三句3分)⑵这样那么将军的仇就可以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消除了。

(“然则”“见陵”各1分,大意1分,共3分)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君有加惠于其臣加:增加B.治国不失秉秉:同“柄”,权柄C.君若宥而反之宥:宽恕D.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比:并列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今乃用之,可乎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B.其为君亦犹是也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C.彼知其将反于齐赵尝五战于秦D.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卒廷见相加,毕礼而归之13.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的一组是()(2分)①夫管仲,民之父母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阅读答
案及翻译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

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家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

夫管仲,民之父母也。

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

”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

”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

”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

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人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

’鲁君必诺。

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

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

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

”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

”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

不然,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

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

”鲁人为杀公子纠。

又曰:“管仲,雠[同“仇”]也,请受而甘心焉。

”鲁君许诺。

施伯谓鲁侯曰:“勿予。

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

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

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

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鲁君曰:“诺。

”将杀管仲。

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

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戮。

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

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

”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東缚而柙[xiá,木笼]以予齐。

(节选自《管子·小匡》)
[注]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

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子纠奔鲁。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君有加惠于其臣加:增加
B.治国不失秉秉:同“柄”,权柄
C.君若宥而反之宥:宽恕
D.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比:并列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今乃用之,可乎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B.其为君亦犹是也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C.彼知其将反于齐赵尝五战于秦
D.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卒廷见相加,毕礼而归之
13.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的一组是()(2分)
①夫管仲,民之父母也。

②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

③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

④夷吾事君无二心。

⑤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

⑥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

A.①③⑤
B. ①④⑥
C.②③⑥
D. ②④⑤
1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

B.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侯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

C.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

D.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4分)
译文:
(2)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3分)
译文:
(3)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以予齐。

(4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1. A(施加) 12. D(A,竟然;才。

B,代词,指代管仲;代词,他的。

C,介词,到;介词,和。

D,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然后,接着,再)
13. A(②是将任用管仲的依据,是执政的方法;④不是表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而是表现他是国家的忠臣)
14. C(“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在原文中的表述是“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意思是说“如果管仲接受鲁国的任用,就会是齐国的力量削弱”是假设的情况,而不是“必将”被鲁国任用)
15. (1)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
(2)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

(3)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于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

【参考译文】齐桓公从莒回到齐国以后,任命鲍叔牙当宰相。

鲍叔辞谢说:“我是您的庸臣。

国君要加惠于我,使我不至于挨饿受冻,就算恩赐了。

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则非我之所能,那只有管夷吾才可以当此重任。

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夷吾;宽惠爱民,我不如他;治国不失权柄,我不如他;忠信以交好诸侯,我不如他;制定礼仪可以示范于四方,我不如他;披甲击鼓,立于军门,使百姓勇气倍增,我不如他。

管仲,好比人民的父母,将欲治理儿子,就不可不用他们父母。

”桓公说:“管夷吾亲自射我,射中了带钩,几乎使我丧命,现在竟要起用他,可以吗?”鲍叔说:“他也是为了自己的君主这样做的。

您只要赦罪而让他回国,他将同样为您效力。

”桓公说:“那么应该怎么办呢?”鲍叔
说:“您可派人到鲁国去要回他。

”桓公说:“施伯是鲁国的谋臣。

他知道我将起用管仲,一定不肯放回给我。

”鲍叔说:“您教使者这样说:‘我君有一个不忠之臣在贵国,需要引渡回来在群臣面前处死。

’鲁国的国君必然应允。

不过,施伯知道夷吾的才干,一定设法让他在鲁国执政。

夷吾如果接受,鲁国就能削弱齐国。

夷吾不接受,他估计管仲将要回齐,一定要杀死他。

”桓公说:“那么你估计管夷吾会接受么?”鲍叔说:“不会,夷吾事君,是没有二心的。

”桓公说:“他对我也能这样么?”回答说:“不是为了您,而是为了先君和国家的原故。

您若想安定国家,就赶快去要回他,否则,就来不及了。


桓公派遣鲍叔去鲁国议和,对鲁国说:“公子纠,是亲人,请您们替我国杀掉。

”鲁国便替齐国杀了公子纠。

又说:“管仲是我们的仇人,请交我国自己处理才甘心。

”鲁君答应了。

施伯对鲁侯说:“不要交回。

齐国不是要杀他,而是要用他为政。

管仲是天下的贤人,是大材。

楚国用他则楚国得志于天下,晋国用他则晋国得志于天下,狄国用他则狄国得志于天下。

现在齐国要是得到他。

将来必为鲁国之患,您何不把他杀掉而还之以尸体呢。

”鲁君说;“好。

”将要杀管仲,鲍叔进言说:“在齐国杀,是杀齐国的犯人;在鲁国杀,是杀鲁国的犯人。

我们国君要得到活的,把他处死在齐国,是为教育群臣而行杀;若是得不到活的,就等于您和我们国君的叛贼站在一起了,这不是我们国君所要求的。

使臣我不敢从命。

”于是鲁君不杀管仲,把管仲活着捆起来押送回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