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2016.11国家基础教育培训作业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教案:芦花荡

初中语文教案:芦花荡

初中语文精品教案:芦花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芦花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芦花荡美景的描绘;(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主人公的性格特点;(3)能够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自然风光描绘,提高审美能力;(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芦花荡的美丽风光,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2)通过主人公的坚韧不拔,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的品质;(3)领悟作品中所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芦花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芦花荡美景的描绘;(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主人公的性格特点;(3)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主人公在困境中的坚韧精神;(2)欣赏文学作品中的自然风光描绘,提高审美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展示芦花荡的美景,引导学生欣赏;(2)简介课文《芦花荡》的作者及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芦花荡美景的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总结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4.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主人公的坚韧精神;(2)引导学生关注自然风光描绘,提高审美能力。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芦花荡》,体会作者对芦花荡美景的描绘;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写一篇关于主人公性格特点的短文;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主人公坚韧精神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八年级《芦花荡》人教版的教案及原文

八年级《芦花荡》人教版的教案及原文

八年级《芦花荡》人教版的教案及原文《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芦花荡》也是八年级语文人教版的一篇课文。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芦花荡》人教版的教案范文以及原文欣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芦花荡》人教版的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2.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

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在阅读赏析中,品味语句的优美,把握作用;着眼于文本,在熟读的基础上分析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四、教学重点: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英雄的性格。

五、教学难点:揣摩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六、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内容,查找资料。

一些影片资料。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创设问题,2分钟电影《小兵张嘎》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你们知道电影中的小男孩是谁吗?(小兵张嘎)有哪位同学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河北白洋淀) 在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大片的芦苇、美丽的荷花还有一望无际的水域,以及白洋淀独有的水上生活、斗争情景。

这部电影中小英雄嘎子机智勇敢,智斗鬼子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白洋淀优美奇特的水上风光也令我们心生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课文,讲述的也是抗战时期打鬼子的故事,同样发生在河北白洋淀上,只不过,其中的主要人物,不是一位小英雄,而是一位老英雄。

让我们一起走近课文《芦花荡》。

二、作者简介学生补充,板书巩固。

3分钟孙犁,1913年4月6日,河北人。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主要作品《荷花淀》《芦花荡》《白洋淀记事》等。

三、阅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梗概:1、边阅读边标出段序,并注意以下字词和词语解释阅读感悟,自主研讨。

15分钟提防疟子寒噤吆喝蹿仄飒飒泅水2、解释词语:转弯抹角: 悠闲:张皇失措: 月明风清:3、复述故事,理清文章思路:快速默读课文,理清记叙要素。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书《芦花荡》课后题答案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书《芦花荡》课后题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书《芦花荡》课后题答案:篇一: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课《芦花荡》精品学案(含答案) 芦花荡教与学目标:1、积累、掌握字音、字形和词义;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2、展开想象,体验人物心理。

3、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4、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与难点:【重点】体味这个老头子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学会概括性复述课文情节【难点】1、理解重点词语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揣摩景物描写教与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展示提升法。

第一课时教与学要点:1、朗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感受课文内容的传奇色彩。

2、探究主人公的性格及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与学过程:一、作家与作品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1936年暑假后,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

抗战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进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发表了短篇小说《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

二、检查预习1.两学生听写词语在黑板上,其他学生在书的扉页上写一遍。

尖利、能耐、悠闲、寒噤、阴惨、仄歪、转弯抹角、月明风清、张皇失措2.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景物描写的语句三、入课学习、合作交流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试各举一例。

4、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并在课文内容中找出相应的表现。

5、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四、展示、评议五、课后作业 1、完成《巩固与提升》第一部分2、抄练“读一读,写一写”词语第二课时教与学要点:1、2、教与学过程:一、前测入课1、美丽的芦花荡里有着哪些人?2、课文记叙了哪些事情?3、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入课学习、合作交流1、课文中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例子加以说明。

初中语文教案:芦花荡

初中语文教案:芦花荡

初中语文精品教案:芦花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芦花荡》的基本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了解作者孙犁及其作品《芦花荡》的背景资料。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学会欣赏孙犁细腻的笔触和优美的语言。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敢、坚强、善良的品质。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芦花荡》的基本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分析课文中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一些深层次的含义和寓意。

(2)欣赏孙犁细腻的笔触和优美的语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孙犁及其作品《芦花荡》的背景资料。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学习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欣赏与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细腻的笔触和优美的语言。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中的优美句段的理解和感悟。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学生回家后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学生选择课文中的一个情节,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评价。

3. 学生自评与互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同学之间进行互相评价。

六、教学内容拓展1. 对比阅读:教师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写抗日战争时期的小说或散文,如《小兵张嘎》、《草莽英雄》等,以便学生对那个时代有更深入的了解。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考试作业考核模拟模拟题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考试作业考核模拟模拟题

传媒《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考试作业考核试题
《上海屋檐下》的作者是( ) 。

A:阳翰笙
B:周扬
C:田汉
D:夏衍
参考选项:D
冰心初期的问题小说《斯人独憔悴》反映的问题是( ) 。

A:人生意义问题
B:婚姻问题
C:青年教育问题
D:父子两代人的思想冲突和封建家庭拘囿新青年的问题
参考选项:D
曾树生这个人物出自于( )。

A:《雾》
B:《第四病室》
C:《寒夜》
D:《憩园》
参考选项:C
抗战时期暴露讽刺小说的代表作是( ) 。

A:《兽道》
B:《堪察加小景》
C:《呼嚎》
D:《华威先生》
参考选项:D
创造社在文艺思想上倾向于( ) 。

A:现实主义
B:古典主义
C:自然主义
D:浪漫主义
参考选项:D
方鸿渐是小说( )的主角。

A:《围城》
B:《家》
C:《腐蚀》
D:《二马》
参考选项:A
1。

八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课课练

八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课课练

八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课课练1、新闻两则作业一一、基础知识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

溃.退()歼.灭()督.战()芜.湖()签.订()取缔.()对峙.()要塞.()2. 课文标题中的“百万大军”中的“百万”是()A约数,指很多,如古文中的“九、十二、百千”。

B确数,确指一百万军队。

C约数,指百万左右。

D夸大其词,用来威慑敌人,相当于“号称”。

3、本文首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

对这一叙述顺序的安排,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路军先发起进攻的时间最早。

B东路军所遇之敌最为顽强,所以作为重点在最后来写。

C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故放在中路军之后写。

D中路军在24小时内30万人都渡过了长江。

4、“我们在所有的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这里采用了的修辞方法。

形象地表明了阅读“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等句,回答问题。

5.这段文字选自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体裁是___________,这段文字主要内容是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把我军与敌军战斗情况进行对比的文字是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对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运用议论表达方式的句子是,其作用是( ) (多项选择)A补充说明战役背景B点明我军胜利原因C补充叙述战役侧面情况D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8.文中能解释为什么抵抗“甚为微弱”的词语是_________,这个词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广大官兵的___________情绪。

9.文中写两个方面情况,后者详前者略的理由是( ) (多项选择)A.多用笔墨揭露,以充分表现对敌人的愤慨B.人民解放军情况人所皆知,故可略过C.揭露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定,表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直接原因,说明我军发动进攻是正义的D.点出国民党广大官兵希望和平,以与国民党少数战犯区别,有利于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四、10、中国开始研制原子弹前,对于要不要接受外国技术的支援发生了争论。

芦花荡 Word 文档

芦花荡 Word 文档

《芦花荡》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之一战争的残酷造就了英雄的传奇浙江台州市路桥区第四中学/章国华【我解读】孙犁的《芦花荡》是一篇诗体小说,虽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但依然引人入胜。

一般情况下,教学这篇小说。

设计的关注点都会集中在小说中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及环境上。

如文中抗日英雄的传奇色彩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第一.他的工作比较特别。

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人,不在家休息,而是在抗日阵线上护送人员和物资。

第二,他的本领相当高超。

他不仅撑船技术一流,而且在不带一只枪的情况下,能神出鬼没地运输、护送。

第三。

他的胆量过人。

一个人竟能战胜十余个鬼子。

第四,他的责任心自尊心极强。

一般人冲破鬼子的封锁线能活下来就不错了.但老头子在护送孩子时,大菱只是受了伤,他却觉得没脸见人了。

从这些记叙和描写中.我们确实可以读出一个。

爱憎分明,有勇有谋,积极抗日。

热爱家国,自尊自信。

言行一致”的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形象。

但据笔者学情调查可知,学生对老头子传奇英雄形象的理解是不难的。

所以。

传奇环境中的传奇人物只是我们教学的一块基础内容。

同时笔者还觉得,如果我们仅把老头子的英雄形象和抗日爱国的主题作为《芦花荡》主要的教学内容。

那我们必然矮化了诗体小说的审美价值和孙犁在小说中传达的主题深度。

因为,当欣赏传奇英雄。

激起强烈的爱国热情时,有一个问题我们不容回避,那就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传奇的战争英雄。

正如孙犁所说:“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

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

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

”传奇式的英雄不也恰恰是战争达到了极致残酷后才出现的吗?可以说。

英雄的传奇程度与战争的极致残酷呈正比。

所以.当我们一味津津乐道于英雄的传奇色彩时。

我们是否无意间也在欣赏战争的残酷呢.这是多么可怕啊!那我们该教些什么呢7笔者觉得.我们应该利用好文中的环境描写来深入解读文章的主题。

有人说。

孙犁的《芦花荡》里没有残酷的战争描写。

其实.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

第12课《芦花荡》作业练习(鄂教版初一下)(无答案)doc初中语文

第12课《芦花荡》作业练习(鄂教版初一下)(无答案)doc初中语文

第12课《芦花荡》作业练习(鄂教版初一下)(无答案)doc初中语文作业一课前热身1、给加点字注音。

疟.〔〕子寒噤.〔〕仄.歪〔〕阴惨.〔〕泅.〔〕着飒.飒〔〕悠.闲〔〕一蹿.〔〕2、多音字、形似字注音组词。

3、依照语境解词并仿照造句。

①但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能够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月明风清:造句:②她像央告那老头子……央告:造句:③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转弯抹角:造句:④……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张皇失措:造句:4、填空。

«芦花荡»的作者是__________,选自«»,本文是他的〝__________〞,«芦花荡»的作者是现代作家。

«芦花荡»的姊妹篇是«»«风云初记»、«荷花淀»〕。

5、阅读小讲要注意把握哪三要素?、、6、指出以下描写句是属于哪一类描写。

A他没法讲明: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什么缘故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小孩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到里面去,如何张嘴讲话?〔〕B但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专门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专门明亮。

专门少见到如此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7、〝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如何样明白得这句话,用自己的话概括,表现人物如何样的性格?课上作业阅读«芦花荡»〔一〕①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模样。

到如此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

苇子依旧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看起来确实是天上。

②敌人监视着苇塘。

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芦花荡》品读
杨双江河北省黄骅市吕桥镇中学
一、概述
本文编排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这是一个以“战争”为主题的单元。

本单元重在指导学生根据记叙的要素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通过各种描写手段认识人物,在事件经过中了解其意义和影响,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芦花荡》这篇小说是本单元的精讲课,其人物充满传奇色彩,文中“老头子”的形象因其个性鲜明而丰满,在充满神奇色彩的芦花荡的映衬下,尤为奇特。

语言诗意盎然,宜于让学生在多种阅读活动中熟悉人物,继而走近他,喜爱他,敬佩他,同时感受孙犁文章语言清新淡雅、充满诗情画意的特点。

所属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授课课时:一课时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了解故事情节;分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体味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了解故事情节;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揣摩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品味语言,提高自己运用描写这种表达方式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讴歌抗日军民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自尊、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质。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班学生两极分化比较严重,有相当一部分基础比较差,学习态度不积极。

但这篇小说题材别致,风格清新,学生会有兴趣阅读。

教师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那么部分学生会只满足于故事的传奇色彩,产生只对故事情节感兴趣的局面。

学生在对《芦花荡》进行初始阅读时,对于这么一个干瘦老头身上的人情、人性之美,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重视朗读训练;着力开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定位于“语文学习的主人”,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采用多媒体;学生提前分组;课下提前查阅有关抗日期间英雄的故事,加以概括,准备简洁回答。

六、教学过程
(一)、神游画中,吸引学生
有这样一个地方,水光天色,四季竞秀。

这里就是被称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

但六十多年前,这里却遭到了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践踏!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千里白洋淀里,演绎出一幕幕抗日的传奇故事。

《芦花荡》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今天,我们要结识一位战斗在冀中平原芦花荡里的老英雄。

(二)、听读课文,感知全文
教师:放配乐朗读,初步感受芦花荡。

要求边听边想像边概括: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用几句话概括出来。

(三)、(1)设计问题,阅读课文,感受传奇
文中的无名老英雄充满了传奇色彩,阅读课文,说说他“奇”在何处。

教师示例:他“奇”在“将近六十岁”却不在家休息
学生活动,前后桌为一组,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老头子”“奇”,就“奇”在他高超的撑船和游水本领,“奇”在他自信而又自尊的性格,“奇”在他豪迈而又乐观的情绪┅┅
学生针对自己的答案,结合教师讲解归纳。

(2)阅读加批注,与人物对话
教师:对这样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作者力求多方面多角度刻画他,比如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等。

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用和“老头子”谈心的方式在课文旁写批注。

示例:
语言描写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批注:您关心、喜爱孩子的心情我们能理解,可这是在鬼子的眼皮底下呀,弄出响声会暴露自己的。

您有些大意了。

心理描写
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批注:您不要太内疚了。

在敌人枪林弹雨中穿行,谁又能担保万无一失呢?您对自己要求太严了,出了这么一点儿差错就自责成这样。

(四)、走进诗情画意,积累优美语言
教师:芦花荡里的战争不是弥漫着血腥味,而是笼罩着诗情画意,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教师:提示景物描写的作用,如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烘托心情,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渲染气氛,加强抒情韵味等。

用波浪线画出文中写景的句子,选择最喜欢的一句,进行诗意朗读,说说它是怎样为表现“老头子”的英雄形象服务的。

(五)、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一位勇敢机智又过于自信自尊的老人形象,这一形象真实动人,他是抗日根据地人民英雄的代表。

景物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等作用。

艺术上融情入景,寄寓作者深沉的情怀。

(六)、课外作业
完成一段景物描写,体现家乡地域的特色。

学生构思体现家乡特色的景物内容。

七、教学评价设计
上课准备 10分,课堂表现 40分,作业完成课堂测评30分,小组课上活动 20分。

八、帮助和总结
本课要学生领略老英雄丰满的形象,感受语言的诗情画意,主要通过阅读来实施。

本人的想法是教学设计应植根于学生的理解,在整个教学进程中,第一阐释者应该是学生而非教师。

文章提供给八年级学生的最佳入口应该是人物形象的初步评论。

教学时力求抛开主观臆断,要求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找出根据。

在教学方法上,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体验性、创造性的阅读,深入贯彻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注重引导学生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教学的艺术性欠缺,课堂还缺乏充分的魅力,导致个别学生不能全身心投入课堂,全面性原则实施不够。

为弥补这一不足,我以后会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大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努力使讲课充满激情,并注意以情动情,感染学生,同时还要注意提问的新意和尺度的把握。

再者,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存在局限性、零碎性。

景物描写的内容分析,有一半学生回答不够全面,教师虽有引导点拨但收效不明显,究其原因一是把学生
想得太高,二是点拨的指向性不强。

以后我会提前充分了解学生的理解水平,根据课堂实际,使点拨引领更加明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