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患者日常生活指南

合集下载

慢性胃炎患者的饮食禁忌和胃药护理指南

慢性胃炎患者的饮食禁忌和胃药护理指南

慢性胃炎患者的饮食禁忌和胃药护理指南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合理的饮食和良好的胃药护理对于缓解症状、改善胃部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慢性胃炎患者提供饮食禁忌和胃药护理指南。

一、饮食禁忌1.辛辣刺激食物:辣椒、花椒、葱、姜、蒜等食物会刺激胃黏膜,加重胃炎症状,患者应尽量避免食用。

2.油腻食物:油炸食品、煎炸食品等高脂肪食物会增加胃蠕动和酸度,对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部负担较大,应少量食用或者避免摄入。

3.酸性食物:柑橘类水果、浆果、柠檬等含有较高酸度的食物,容易刺激胃黏膜,加重慢性胃炎的症状,患者应少量食用。

4.咖啡和浓茶:咖啡因和茶碱对胃有刺激作用,容易导致胃酸分泌过多,加重胃炎症状,患者应限制摄入并选择低咖啡因或者低茶碱的饮品。

5.酒精和烟草:酒精和烟草对胃黏膜有直接刺激作用,会加重炎症,对于慢性胃炎患者更应该戒除酒精和烟草的摄入。

二、胃药护理指南1.保护胃黏膜的药物:慢性胃炎患者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服用护胃剂,如胃黏膜保护剂、胃肠道粘膜修复剂等,以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

药物的使用应按照医嘱,严格控制剂量和频率。

2.抗酸药物:对于慢性胃炎患者,胃酸过多会加重症状,医生可能会给出抗酸药物的处方。

患者需要按时服用,并注意药物的使用剂量和时机。

同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定期复查,以便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3.抗生素的正确使用:如果慢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医生可能会开具抗生素治疗方案。

患者应遵循医生的指导,按照规定剂量和时长用药,同时注意抗生素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4.饭后服药原则:胃药一般建议在饭后半小时至一小时内服用,以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患者应定时服药,并遵守药物的使用规范。

5.遵循医嘱:慢性胃炎患者需要与医生密切合作,在用药方面严格遵循医嘱。

同时,患者应及时向医生报告药物的不良反应或症状变化,以便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本文通过列举慢性胃炎患者的饮食禁忌和胃药护理指南,旨在帮助患者更好地调整生活方式,促进胃部健康。

慢性胃炎养生指南

慢性胃炎养生指南

慢性胃炎养生指南慢性胃炎是指由不同病因所致的胃粘膜慢性炎症。

最常见的是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食欲减退、上腹部不适和隐痛、嗳气、泛酸、恶心、呕吐等。

病程缓慢,反复发作而难愈。

养生指南:一.积极治疗口咽部感染灶,勿将痰液、鼻涕等带菌分泌物吞咽入胃导致慢性胃炎。

二.保持精神愉快:精神抑郁或过度紧张和疲劳,容易造成幽门括约肌功能紊乱,胆汁返流而发生慢性胃炎。

三.慎用、忌用对胃粘膜有损伤的药物,如阿斯匹林、水杨酸类、保泰松、消炎痛、激素、红霉素、四环素、磺胺类、利血平等。

此类药物长期滥用会使胃粘膜受到损伤,从而引起慢性胃炎及溃疡。

四.烟草中的有害成分能促使胃酸分泌增加,对胃粘膜产生有害的刺激作用,过量吸烟会引起胆汁返流。

过量饮酒或长期饮用烈性酒能使胃粘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慢性胃炎发生率明显增高。

应戒烟忌酒。

五.过酸、过辣等刺激性食物及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应尽量避免,饮食时要细嚼慢咽,使食物充分与唾液混合,有利于消化和减少胃部的刺激。

饮食宜按时定量、营养丰富、含维生素A、B、C多的食物。

忌服浓茶、浓咖啡等有刺激性的饮料。

六.可练内养功法。

慢性胃炎一般分为两个类型:炎症病变比较表浅,局限在胃粘膜表面一层(不超过三分之)者,称作慢性浅表性胃炎;而炎症病变波及胃粘膜的全层,并伴有胃腺体萎缩者,则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常见病和多发病。

胃镜普查证实,我国人群中慢性胃炎的发病率高达60%以上,萎缩性胃炎约占其中的20%。

慢性胃炎的发病诱因有许多,常见的有长期、大量地饮酒和吸烟,饮食无规律、饮食物过冷或过热、过粗糙坚硬,浓茶、咖啡和辛辣刺激性食物等都易诱发或加重病情。

饮食不卫生所导致的胃粘膜受到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所致的慢性胃炎不易痊愈。

急性胃炎治疗不彻底,会转成慢性胃炎,某些药物,如阿斯匹林、保泰松、糖皮质激素等可破坏胃粘膜屏障,诱发或加重胃炎。

本病最常见的症状是胃部疼痛和饱胀感,尤其在饭后症状加重,而空腹时比较舒适。

2020年慢性胃炎基层诊疗指南

2020年慢性胃炎基层诊疗指南

2020年慢性胃炎基层诊疗指南作者: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 会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委员会 消化系统疾病基层诊疗指南编写专家组一、概述(一)定义慢性胃炎(c h ro ni c gastritis)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

本质是胃黏膜上皮反复受到损害使黏膜发生改变,最终导致不可逆的胃固有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

该病易反复发作,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生命质量。

(二)流行病学慢性胃炎是基层消化内科门诊最常见的疾病,大多数慢性胃炎患者缺乏典型临床表现,因此在自然人群中的确切患病率难以获得。

慢性胃炎发病率在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其发病率与幽门螺杆菌(Hel i cobac t er pylo r i, Hp)感染的流行病学重叠[lJ,并随年龄增长而增加[2]。

(三)分类1.基千病因分类:分为Hp胃炎和非Hp胃炎。

病因分类有助千慢性胃炎的治疗 。

2. 基千内镜和病理诊断分类:分为萎缩性和非萎缩性两大类。

3. 基千胃炎分布分类:分为胃窦为主胃炎、胃体为主胃炎和全胃炎三大类。

胃体为主尤其伴有胃黏膜萎缩者,发生胃癌的风险增加;胃窦为主者胃酸分泌增多,发生消化性溃疡的风险增加。

4.特殊类型胃炎的分类:包括化学性、放射性、淋巴细胞性、肉芽肿性、嗜酸细胞性以及其他感染性疾病所致。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一)病因、诱因或危险因素1.H p感染: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的原因。

2.饮食和环境因素:进食过冷、过热以及粗糙、刺激性食物等不良饮食习惯。

3.自身免疫:自身免疫性胃炎在北欧多见,我国少有报道。

4.其他因素:胆汁反流、抗血小板药物、非笛体消炎药(NSAIDs)等药物、酒精等外在因素也是慢性胃炎相对常见的病因。

其他感染性、嗜酸性粒细胞性、淋巴细胞性、肉芽肿性胃炎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所致的胃炎比较少见。

(二)发病机制1.H p感染:H p具有鞭毛,能在胃内穿过黏液层移向胃黏膜,其释放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分泌空泡毒素A等物质而引起细胞损害;细胞毒素相关基因蛋白能引起强烈的炎症反应;其菌体胞壁还可作为抗原诱导免疫反应。

《2022中国慢性胃炎诊治指南》解读 PPT课件

《2022中国慢性胃炎诊治指南》解读 PPT课件
分类
慢性胃炎可分为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 萎缩性胃炎两大类,其中慢性萎缩性 胃炎又可进一步分为自身免疫性胃炎 和多灶萎缩性胃炎。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幽门螺杆菌感染
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之一,幽门 螺杆菌感染可引起胃黏膜炎症和损伤 。
饮食因素
长期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过度饮 酒等不良饮食习惯可损伤胃黏膜,导 致慢性胃炎的发生。
定期复查
提醒患者遵医嘱定期复查,以便及时了解病 情变化和调整治疗方案。
康复训练
针对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康复训练计划,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06
总结与展望
本次指南更新亮点回顾
强化幽门螺杆菌感染管理
新指南强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筛查、诊 断和治疗,以降低胃炎、胃溃疡等疾病
发病率。
推广个体化治疗方案
针对不同患者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 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2
考虑患者的药物耐受性和不良反应情况,调整药 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3
定期检查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危险因素
胃溃疡
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受损,易导 致胃溃疡发生。危险因素包括幽 门螺杆菌感染、长期使用非甾体
抗炎药等。
胃出血
胃黏膜炎症加重可能导致胃出血, 表现为呕血、黑便等症状。危险因 素包括胃溃疡、胃黏膜糜烂等。
抗生素
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采用联合治疗方案,如三联或 四联疗法。
非药物治疗措施
01
02
03
饮食调整
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 保持饮食规律,减轻胃部 负担。
心理干预
针对焦虑、抑郁等心理问 题,进行心理疏导和治疗 。
生活方式调整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一、本文概述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且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显著影响。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对慢性胃炎的认识和治疗策略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慢性胃炎的诊疗水平,我们组织专家对慢性胃炎的诊疗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深入探讨,形成了《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本文旨在概述慢性胃炎的定义、流行病学特征、病因学、诊断方法、治疗策略以及预防与管理等方面的共识意见,为广大临床医生提供科学、规范、实用的诊疗指南。

我们希望通过本共识的推广与实施,推动我国慢性胃炎诊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同质化,提高患者的诊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二、慢性胃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慢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预防、诊断和治疗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长期不良饮食习惯、药物刺激、自身免疫因素等。

其中,H. pylori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它能在胃黏膜上生存并引起慢性炎症。

长期食用过热、过咸、过于粗糙的食物,以及长期大量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导致胃黏膜损伤,从而引发慢性胃炎。

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也会对胃黏膜产生刺激和损伤。

慢性胃炎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胃黏膜损伤与修复的失衡、免疫反应的参与以及神经内分泌因素的调节等。

H. pylori感染时,其产生的尿素酶能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形成有利于H. pylori定居和繁殖的局部微环境,同时其产生的空泡毒素等致病因子可直接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

胃黏膜在长期损伤和修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萎缩、肠化等病理变化。

免疫反应也在慢性胃炎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自身免疫性胃炎就是由于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胃黏膜损伤的典型例子。

神经内分泌因素如胃泌素、生长抑素等也在慢性胃炎的发病过程中发挥一定的调节作用。

慢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急慢性胃炎的营养治疗膳食与配餐

急慢性胃炎的营养治疗膳食与配餐

急慢性胃炎的营养治疗膳食与配餐作者:孙淑芝来源:《科学养生》2011年第08期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是不同病因引起的急性和慢性胃黏膜的炎症反应而导致的胃黏膜的上皮损伤或细胞再生,而引起的上腹部不适、疼痛、恶心、呕吐、反酸、腹泻,甚至严重的可引起胃黏膜溃疡、出血、穿孔坏死等临床表现。

急性胃炎是急性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或其他病原体感染及其他毒素对胃黏膜损害引起的;慢性胃炎也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可分成浅表性、萎缩性和特殊类型三大类,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指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改变;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已发生了萎缩性改变;特殊性胃炎是指非幽门螺旋杆菌之外的感染性胃炎,但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或严重疾病晚期等,可发生各种细菌、真菌和病毒所引起的感染性胃炎。

另外,还有化学性胃炎、放射性胃炎、充血性胃炎、非感染性肉芽肿性胃炎等多种。

急慢性胃炎营养治疗的基本目的消化系统由消化器官的口腔、咽、胃、肠和分泌消化液的肝、胆、胰组成,其主要功能是对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的系统过程(包括食物经过咀嚼、吞咽到胃体中进行与多种消化液与消化酶充分混合成食糜以利于食物营养素的充分吸收和利用等)主要在胃体中进行的,因此对急慢性胃炎的营养治疗膳食首先要减轻胃肠道负担,帮助胃黏膜的修复,促进食物消化、吸收和利用,配合临床治疗,减缓病人体症,促进康复。

急性胃炎营养治疗原则与配餐危重期应禁食1.对胃黏膜有糜烂或出血及呕吐频繁者应禁食。

伴有营养不良者可采用胃肠外营养即静脉营养支持疗法,以提高病人的营养水平及免疫功能。

急性期2.对胃黏膜有充血水肿者,可采用低脂、低盐、低纤维,适量蛋白质的流食,饮食少量多餐,每日4~5餐,避免各种不良刺激的食物。

流质食物选择与配餐蛋品每餐可保证一枚鸡蛋,可加工成蒸蛋羹,或在米汤、藕粉、米糊中甩一枚鸡蛋花,增加蛋白质的供给量,也可在牛奶中加入藕粉、米糊等碳水化合物食物,每餐200~300毫升。

另外,也可以根据病人状况给肠内营养制剂进行营养支持。

胃炎的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胃炎的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胃炎的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在肠胃疾病中,胃炎比较常见。

虽然不算什么大病,但是不马上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可能导致其他疾病发生。

所以,我们一起来看看什么是胃炎,胃炎的护理问题以及护理措施。

1.什么是胃炎?胃炎是胃黏膜火症的总称,发病率较高,成人为高发人群。

胃炎会造成胃痛、上腹部不适、厌食、恶心等情况,情况严重的还会伴有呕吐血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身体。

2.胃炎的常见症状2.1腹泻伴发肠炎者,会出现腹泻,伴随胃部情况缓解后而停止,呈稀便、水样便。

2.2恶心、呕吐呕吐物为没消化的食物,吐后感觉更为舒适,部分患者可能会呕吐出黄色胆汁、胃酸。

2.3脱水呕吐、腹泻反复发作,造成失水过,引起皮肤弹性差,眼球下陷、口渴,尿少等,降低患者血压,出现四肢发凉的情况。

2.4腹痛正中偏左或脐周压痛,表现为阵发性加重、持续性钝痛,同时出现腹部饱胀、不适。

2.5呕血、便血可在部分患者中发现呕吐物中带血丝、咖啡色,大便发黑、大便潜血试验阳性。

提示胃黏膜出血。

3.护理问题3.1突发胃痛吃止痛药,会加重症状止痛药,会对胃黏膜产生刺激作用,加剧疼痛症状,情况严重的,会导致一系列严重上消化道并发症,如胃穿孔、胃溃疡、胃出血等[1]。

3.2久拖不治,会加重病情不重视胃炎,一些患者慢慢拖着,加重了其病情,最后导致萎缩性胃炎,部分甚至出现了胃癌,严重威胁其生命。

3.3不停更换胃药,会降低药效通常,治疗胃炎时,要长时间坚持用药,不宜更换过勤,除非有不良反应、用药后无效的情况。

3.4贵药不一定是好药选取符合自身疾病的药,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缩短恢复时间,带来的副作用少。

贵药不一定是好药,符合自身症状至关重要。

3.5药效因人而异不同的人服用胃药,其药效也是存在巨大差异的。

如每个人患胃炎原因不同,是否有细菌、胃肠功能是否健康、体质是否相同......2.护理措施2.1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生活缺乏规律性,工作太过劳累,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的状态,睡眠不够等,均是引起胃炎出现的重要因素。

中国慢性胃炎指南(2023年)

中国慢性胃炎指南(2023年)
▪ 对伴有活动性的弥漫性炎症而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未发现H.pylori者,应通 过特殊染色仔细寻找H.pylori,推荐采用较简便的吉姆萨(Giemsa)染色,也 可按各病理室惯用的染色方法,有条件的机构可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 胃肠黏膜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存在生理性免疫细胞,主要为 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树突状细胞、浆细胞,这些细胞形态在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下难以与慢性炎症细胞区分。
慢性胃炎内镜诊断、随访的意义与人工智能的应用
➢推荐意见4-5:应规范慢性胃炎的内镜检查报告,描述内容应包括 H.pylori感染状态,萎缩、肠化的范围,疑似病变的部位、特征,以 及胃镜活检的部位和标本数。证据质量:低;推荐强度:强推荐
➢推荐意见4-6:经内镜和病理诊断为局限于胃窦的轻度萎缩性胃炎不 一定需要定期进行内镜随访;涉及胃体的萎缩性胃炎,每1~3年进行1 次内镜检查;当伴随其他胃癌危险因素时,则需更密切地进行内镜随 访。证据质量:低或中等;推荐强度:强推荐
▪ 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属于胃癌的癌前疾病,国外文献多统称为 广义的癌前病变。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按照Correa模式向胃癌进展的重要阶 段,是H.pylori感染、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胃癌的发病率呈正相关。
▪ 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群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存在差异,可能与H.pylori 感染率不同有关。我国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处理策略专家共识指出,累及 全胃的伴或不伴肠上皮化生(肠腺化生、肠化)的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较高的 胃癌发生风险。
推荐强度:条件推荐
慢性胃炎的组织学病理检查注意事项
慢性胃炎内镜诊断、随访的意义与人工智能的应用
➢ 推荐意见4-3:内镜下应评估萎缩、肠化的范围, 电子染色放大内镜和显微内镜对慢性胃炎的诊断 和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证据质量:高;推荐强 度:强推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